-
1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
2 # 減水書生
王允攛掇呂布把董卓殺了。但這兩個人,一個是老學究、只認死理,一個是猛壯士、只會殺人,根本就鎮不住董卓手下的西涼軍。
然後,西涼軍徹底失控。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幾個悍將在關中拉幫結派搞戰爭。為什麼搞戰爭?你不用分析其中的關係攻略,就看一件事就夠了。
自四月不雨至於是月,谷一斛直錢五十萬,長安中人相食。
一斛谷都賣到五十萬錢了,而關中早已殘破,還趕上大旱,那就只能自我消滅了。關鍵是關中的西涼軍只能呆在關中、出不去。因為關東諸侯早跟他們掀了桌子。
那漢獻帝劉協應該怎麼辦?
必須趕緊逃離關中。呆在關中就兩個結果:一個是被殺死,李傕、郭汜這夥西涼軍閥的確定性還不如董卓,隨時都能拿刀捅死他;一個是被餓死,這時候別說地主家沒有餘糧了,就是皇帝家也沒有餘糧了。甚至,連皇后手裡的幾匹細絹,都被亂兵搶走了。
所以,漢獻帝只能帶著皇后、宮人以及百官,玩了命地往洛陽跑。此時,唯一的希望就是關東能出個有良心的諸侯,趕緊接濟一下皇帝。
然而,並沒有。
這幫關東諸侯自己跟自己打得你死我活,根本就沒人搭理皇帝。皇帝和百官只能在洛陽的殘垣斷壁中挖野菜為生,而且還時刻擔心別被亂兵殺了。
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對於冷酷計算的各方諸侯主公們來說,皇帝就是個累贅;對於心向大漢的各級士大夫謀臣來說,皇帝還是君父。
這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對袁紹說:你看皇帝都已經那副德行了,咱們是不是該接濟一下,把皇帝給接到河北吧。你這麼做,咱們不就從地方諸侯升級為大漢朝廷了嗎。沮授的給的建議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同時,曹操的謀士毛玠提示了自家主公曹操要關注天子動向,一定不能放過“接濟”天子的機會。但是,毛玠的格局要比沮授更高,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然後呢?然後袁紹派了一隊人馬,給漢獻帝送了些許禮品,聊表了為臣的一片忠心。而曹操卻是帶著兵、帶著糧,親自跑到洛陽把漢獻帝接回了根據地許昌。
所以,肯定要問:袁紹是不是傻啊?當時,最兵強馬壯的諸侯就是河北袁紹,曹操在他面前就是渣滓級的存在。只要他說一聲:我要接天子,那就沒人敢跟他搶。
首先,天子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了,亂世之中,大家的格局就是做一方諸侯,小諸侯們沒人去搶個天子。其次,天下亂世而強者定章程,袁紹恰是諸侯中的最強者,袁紹一出、無人爭鋒。第三,老袁家四世三公,袁紹還做過漢靈帝時候的禁衛軍,就衝這個名氣,天子也會跟著袁紹走。
是袁紹的格局境界不如曹操嗎?曹操有興復漢室、統一天下之心,而袁紹只想做河北袁紹。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有兩個最實際的問題,擺在了袁紹面前。
先是,袁紹從開始就沒承認漢獻帝這個皇帝。
公元189年,董卓亂政,而且亂得特別邪乎。你把不聽話的大臣給殺了,也就行了吧。不行,董卓非要換皇帝。他覺得漢少帝太傻,配不上自己這個權臣,非要換一個聰明的,於是擁立漢獻帝當了天子。但是,你幹這事就太囂張了。
袁紹第一個不服,然後帶著關東聯軍就開始幹董卓。所以,諸侯盟主袁紹在這個時候就肯定不能承認漢獻帝的合法性。但是,接下來,袁紹也開始邪乎了。他不知道從哪聽來的故事,硬是說漢獻帝血統不正,不是漢靈帝的子孫。
董卓一看,你袁紹比我還邪乎,那還了得。你不是不承認我立的皇帝嗎?那我就把漢少帝給殺了,就剩下以漢獻帝,看你們認不認?然後,關東諸侯們也開始騷操作了,集體選舉漢室宗親、幽州太守劉瑜當皇帝。劉瑜知道諸侯是要把他當槍使,所以死活不幹,幹了就是造反,於是跑到匈奴斷髮文身了。
最後,你袁紹愛認不認,反正天下就剩漢獻帝一個皇帝了。
再是,袁紹跟漢獻帝徹底撕破了臉。
都已經這時候了,你袁紹就認了吧。能當皇帝的,一個被董卓給殺了;一個被嚇得跑跑到匈奴。反正袁紹也沒再說不認。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只能說袁紹和漢獻帝之間徹底撕破臉了。
董卓一看:關東諸侯裡面,就袁紹鬧騰得最厲害,於是把老袁家在洛陽的幾十口子人全給殺了。這就是滅門了。冤有頭、債有主,這事肯定是董卓乾的,不是漢獻帝乾的。但袁紹逮不著董卓,所以這口氣就逮誰往誰身上撒了。
後來,漢獻帝派出五個使者到東部撫慰諸侯。簡單說就是:大家都別鬧了,反正我也被董卓鼓動到長安了,我就在這待著了,你們也別打仗了。
袁紹一看,立馬就急眼了:董卓不在長安當烏龜,還敢派使者到關東裝大象。於是,袁紹就把五個使者給殺了四個。但問題是這四個使者是漢獻帝派來的,是代表天子的,跟董卓就沒啥關係。你袁紹殺天子使者,這就等於跟漢獻帝撕破臉了。
所以,有這兩檔子事在,袁紹就沒法去接天子。之前不認漢獻帝這個天子,還編造謠言說漢獻帝血統不正;之後又變本加厲,把天子使者給殺了。這時候,讓袁紹去接天子,這件事就非常困難。內心不自洽嗎,袁紹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故事畢竟是故事。有格局的人就不能總活在過去的故事裡,你得按照大利益來行事,然後去創造新的故事。這種事,對於曹孟德就不會有一點兒壓力。這傢伙從來只要裡子、不要臉面,所以內心一直自洽。
但是,袁紹卻不行。因為老袁家的名聲太響。老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大漢朝頭一號的顯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得先編個“陳勝王”的故事。而袁紹完全不用,喊一嗓子:我叫袁紹,這就可以了。所以,袁紹沒法邁過心裡的這道坎兒。
袁紹不是傻子,是個聰明人。如果給他點兒時間,或許他也能做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但是,曹操捷足先登了,把天子接走了。而到這個時候,袁紹再想把漢獻帝接到河北,就已經不可能了。
-
3 # 平安讀歷史
袁超不願意迎接漢獻帝有一下三點原因:
首先,當時袁紹的實力最為強大,最有可能一統天下,不想去迎接漢獻帝,給自己以後改朝換代套上一個緊箍咒。
其次,袁紹所在的地盤主要在河北,而漢獻帝回到洛陽後,兩者相距甚遠。而洛陽附近最強的實力派就是曹操了,可以說曹操迎漢獻帝是水到渠成。
最後,怎樣處理與漢獻帝之間的關係是個大難題,漢獻帝雖然沒有實力,但是在法理上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完全順服皇帝,自己不願意,而反著來,難免帶上亂臣賊子的帽子,隨後被天下人聲討。曹操後來就被這些問題弄得焦頭爛額,被人說成是“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後世曹操可謂是亂臣賊子的典範,京劇年譜中就是“白臉的曹操”。
所以,綜上所述,袁紹沒有去迎漢獻帝,袁紹的失敗也和這沒有關係。
-
4 # 季我努學社
袁紹
虎牢關之戰後,漢獻帝被董卓裹挾進入關中,此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十分悲慘。董卓死後,受制於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後來兩人發生內訌,分別劫持了漢獻帝和眾大臣,率兵互相攻打。漢獻帝在董承、楊奉等大臣的護衛下,一路逃亡,輾轉至河東地區,後又重回洛陽。不久,曹操率兵前來,把漢獻帝迎往許都,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
其實當時最有實力迎奉漢獻帝的諸侯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漢獻帝有段時間曾經到達安邑地區,這裡離袁紹的統治中心鄴城很近,且中間並無大勢力的阻隔,並且當時袁紹已經穩定了冀州的局勢,可謂兵精糧足,可是袁紹卻放棄了天賜良機。當時袁紹手底下的謀士田豐、沮授等人再三勸說他儘快迎回漢獻帝,但是袁紹卻說:“若迎天子以自近, 動輒表聞, 從之則權輕, 違之則拒命, 非計之善者也”。其實袁紹的顧慮也有他的道理,他自己想代漢自立,如果把漢獻帝迎回就好比說一塊燙手山芋。這件事在歷史上也有前車之鑑,楚霸王立義帝后又殺之,使他喪失天下民心。然而,袁紹錯估了漢室統治四百年之久所帶來的影響力,漢室為正統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如果哪路諸侯能把漢獻帝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便能在道義上佔據制高點,可以靠此發號施令、籠絡人心。
漢獻帝
與袁紹的短見相比,曹操明顯更具有大局觀。曹操當時雖然糧草缺乏,但是在謀士的規勸下,把漢獻帝迎回了許都。迎奉漢帝立馬給曹操帶來實質上的好處,他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並且借漢帝之名下詔斥責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相擅討伐”。這時袁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過為時已晚。從後來歷史的發展來看,這場迎帝之爭,實際上也成為袁、曹兩大勢力集團此消彼長的轉折點。
參考文獻:
1. 陳壽:《三國志》
2. 習鑿齒:《漢晉春秋》
3. 范曄:《後漢書》
-
5 # 唐不三不四藏
袁紹為什麼不迎接漢獻帝?
沮授曾經和袁紹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身邊的很多謀士都反對,反對的原因就是:
你把皇帝接到身邊,你是聽皇帝的還是不聽,聽就不如現在自由,不聽那你就是要反!所以接到漢獻帝你得到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也得到了千秋罵名,就像曹操這樣一張大白臉。但是這個也不是袁紹不接漢獻帝的最主要原因。
袁紹是和漢獻帝有過節的,在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的時候,袁紹就說漢獻帝不是漢室血脈,不承認漢獻帝,董卓後來把漢少帝殺了,就剩漢獻帝了,怎麼辦,你不承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對於袁紹來說,漢獻帝就是燙手的山芋,要了沒用,不要被曹操利用的也讓自己眼紅。
所以袁紹不會去接漢獻帝
-
6 # 浪兄筆記
1 袁紹的考慮如下:
一是覺得太麻煩,自己弄不來這關係。
二是覺得漢室不可復興,也沒必要。
三是不喜歡漢獻帝,之前就是支援漢少帝的
四是加上自己一直都有另立的想法。
五是沮授建議迎接漢獻帝,而其他的謀士卻堅決反對,這些反對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一旦迎來了漢獻帝,有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那就是聽誰的。如果聽漢獻帝的,那袁紹何必找這個麻煩呢?可是如果不聽皇帝的,自己就會被視為亂臣賊子,搞不好會遭到各方的夾擊。更何況,歷史上的權臣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這也是袁紹擔心的。
2 其他諸侯對迎接獻帝咋考慮的?A呂布~ 據說有詔書叫他去。苦於軍隊太窮,因此沒有去。實力不允許啊
B劉表 ~ 有點遠,加上自己只想當土皇帝,沒有爭天下野心,所以討董也不參加。
C袁術~覺得自己很無敵,家族又是四世三公,一直都想當皇帝,沒有迎接的必要。
3 什麼!你說還有陶謙呢,196年之前就被平定了,什麼!還有劉備,這時候依附在曹操底下種田呢。還有什麼西涼馬騰韓遂,太遠沒那功夫和智慧。就上面4個離中原比較近,而且是算有實力的諸侯。其他市級的太守就算了,起碼得省級的州牧才有資格。 -
7 # 寄暇學宮
袁紹沒有迎取漢獻帝,袁紹的謀士群表示這個黑鍋他們不背。關於迎取漢獻帝這個建議,不止一個人向袁紹提出過。不管是誰向袁紹提出這個建議,結果都是一樣,袁紹全部都是不予採納。
沮授向袁紹提出迎取漢獻帝,說的袁紹是心花怒放,但袁紹就是遲遲沒有采取行動。郭圖也向袁紹提出迎取漢獻帝,袁紹沒有聽從。田豐也向袁紹提出迎取漢獻帝,袁紹還是沒有采納。
在曹操迎取了漢獻帝之後,田豐提出趁著曹操與張繡糾結,直接進攻許都奪取漢獻帝,袁紹又是沒有施行。曹操與袁紹相持不下的時候,許攸提出另派出一支人馬去搶奪漢獻帝。袁紹不僅沒有聽從,最後還把許攸給惹火了。
這麼多人啊!這裡面有袁紹不喜歡的,也有說話袁紹愛聽的。袁紹通通不採納這個建議,其中的原因何在?
曹操在迎取了漢獻帝之後,後面的發展證明了這個策略是非常高明的。但對於袁紹來說,漢獻帝卻是個燙嘴的雞肋。
當初曹操和袁紹都是從董卓那裡跑出來的。但是兩人從董卓那裡跑出來的原因卻並不一樣。曹操從董卓那裡出逃,是因為曹操知道董卓必然會失敗,所以不願意與董卓共事。袁紹從董卓那裡出逃,卻是因為袁紹反對董卓擁立漢獻帝。
董卓既然已經擁立了漢獻帝,袁紹也就想擁立劉虞為帝。只不過因為遭到劉虞的強烈拒絕,袁紹才沒有擁立成功。袁紹和韓馥當時也想把曹操給拉下水,但被曹操給拒絕了。
迎取漢獻帝這個策略,對於曹操來說,只要實力能夠保證,就沒有任何的其它負擔。但對於袁紹來說,這時候又去迎取漢獻帝,你讓袁紹的老臉往哪兒擱?
這麼多人都是衝著袁紹說迎取漢獻帝。漢獻帝來了之後,他那張老臉往哪裡放,卻沒有一個人跟他說。這也難怪袁紹不會去迎取漢獻帝。
只要有一個人解決了袁紹的這個問題,袁紹就會採納這個建議。袁紹要是想搶先迎取漢獻帝,就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他。
迎取漢獻帝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袁紹來說,其實也就是沮授對他說的那句話:“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罷,不就是為了“號令天下”嘛!
對於袁紹來說,“號令天下”未必就一定要迎取漢獻帝,迎取了漢獻帝也未必就能“號令天下”。
當初董卓擁立了漢獻帝,袁紹一樣可以盟主的身份,號令天下共同討伐董卓。
曹操迎取了漢獻帝之後,漢獻帝封袁紹為太尉,職位是在曹操之下。袁紹當時就大怒道:“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曹操得到這個訊息,就把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
在袁紹的眼裡,漢獻帝其實算不得什麼,只有實力才是一切。只要有了足夠的實力,迎不迎取漢獻帝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袁紹對帝位的隱秘想法,很可能是他最終決定放棄將漢獻帝迎到冀州的根本原因。
沮授早就建議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但袁紹最終沒有聽眾。史書上記載這是因為袁紹曾經反對立漢獻帝。除了這些因素,估計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在漢未局勢下實力派諸侯將皇帝迎到自己地盤的好處與壞處,就可以探尋到當時曹操與袁紹的真實想法。
當時的皇帝己經是沒有實際權力的虛位君主,但士林中的大部分仍然沒有轉變“天子姓劉”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說,皇帝在法統上和道義上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在實際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並不起實際作用。
對於諸侯而言,如果願意順應皇帝在法統和道義上的至高無上,簡言之就是仍願意做漢臣,那麼將皇帝接到自己身邊就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還可以操縱皇帝為自己的一切行為提供名義上的合法性。
而如果諸侯不願意順應皇帝在法統和道義上的至高無上,簡言之就是不願意再做漢臣了,那麼迎立皇帝不僅在實際政治鬥爭中毫無益處,而且還給自己平白添了個主子,給自己通往帝位的道路上堵上了一塊巨石。
曹操能夠將漢獻帝迎到許都,把皇帝放在自己身邊,至少說明在當時曹操內心中是願意做漢臣的,是沒有凌架於漢獻帝之上的野心的。
而袁紹當時也有機會將皇帝迎到冀州來,但他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當然名義上是說漢獻帝是董卓所立,而袁紹當時就是因為反對董卓的廢立之舉才起兵的,這時候再迎立漢獻帝,有點自己打臉的意思,面子上過不去。
這很顯然只是託詞,想要爭霸天下的梟雄,如果真想要什麼,不會為一點歷史問題束手束腳的;而且當時袁紹擁護的少帝己死,法統上本就該漢獻帝做皇帝,此前的法統之爭到這個時候早就煙消雲散了。
沮授己經為袁紹仔仔細細地分析了將漢獻帝迎到自己地盤的種種好處,袁紹自然是明白的,但他之所以還是不願意將漢獻帝迎到翼州,唯一的解釋就是在他的心中,迎立皇帝的壞處遠遠大於其好處。
如果不是當時內心已經存了對帝位的想法,迎立漢獻帝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