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律疏議
-
2 # 麻辣戰爭
諾門坎戰役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39年7月2日,日軍從東西兩線同時渡過哈拉哈河主動發起進攻,在蘇軍後方重炮的打擊下,兩線進攻全部失敗。
第二階段日軍大舉增兵到兩萬五千多人,但是蘇軍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增援,達到五萬多人左右,而且裝備坦克和裝甲車800多輛,大炮500多門,飛機500多架,一支機械化大軍悄悄準備完畢。
在暗中大規模增兵的同時,蘇軍還實施了各種戰術欺騙,使得日軍絲毫沒有察覺蘇軍的重大變化。8月20日星期天,按照慣例,這一天日軍軍官半數會去海拉爾度假。就在這一天,蘇軍對日軍發動了突襲,投入了3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1個機槍旅,5個裝甲旅,一個空降旅,可以說全力以赴,最終幾乎全殲日軍23師團。
看雙方的兵力對比,日軍23師團是一個新組建的二流師團,實際的裝備和戰鬥力連日軍二流師團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隊,總計不過兩萬五千人。
蘇軍則是由第一名將朱可夫指揮,兵力五萬多人,坦克、裝甲車和火炮數量是日軍6倍,在這樣絕對的軍力優勢之下,日軍傷亡19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多輛;蘇軍傷亡25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0多輛。
因此,諾門坎戰役與其說是日軍慘敗,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蘇軍慘勝。
-
3 # 航空之家
諾門坎戰役是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在遠東的一場戰爭,雙方在1939年5月不宣而戰,戰役延續至8月末結束,整個戰國以蘇聯勝利,日軍北進計劃夭折而結束。從戰果來看,日方宣稱有8440人陣亡,8766人受傷,而蘇聯則宣稱擊斃6萬日軍,還有3千伏兵。
日軍被暴揍後,日方陸軍還特別成立了“研究諾門坎事件委員會”,我們可以從研究結論從看出日軍為什麼失敗。首先是日本陸軍沒有參加過一戰,缺失實戰經驗,並沒有對火器有正確的認識,而蘇軍則偏向於裝備項,因此雙方交兵後,日本劣勢盡顯。其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蘇軍的後勤補給能力深厚,其能夠在距離鐵路幹線終點750公里的開闊地完成大兵團的後勤補給工作。日軍面對蘇軍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又輸了第二招。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蘇軍擁有很多黨、團員,他們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黨員在戰役中往往衝鋒在前,極大的提升了整個部隊的作戰士氣。而日軍的《對蘇作戰法綱要》中並沒有提及黨員數量和戰鬥力之間的關係。日軍不夠了解蘇軍也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日俄戰爭時期,當沙俄軍隊遭到側翼或後方攻擊時便會撤退。而蘇聯紅軍則堅持作戰。例如日軍第23師團打擊了哈拉哈河東岸的蘇軍左後方,蘇軍並沒有退卻,反而發起了更為猛烈的攻擊,日軍不知道的是,蘇軍沒有上級命令是不會撤退的。最後是蘇軍強大的協同作戰能力,也是日軍所不能及的。可以說日軍對於蘇軍的認識還停留在沙俄時代,對形勢的誤判也導致自身作戰計劃的缺失。因此,日本關東軍的慘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兒了。
-
4 # 是阿維啊
諾門坎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第一次在師團級作戰被重創的戰役。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蘇聯損失比日本大,可問題是戰爭的輸贏不是看傷亡,而是看有沒有打到戰鬥目的。
日本損失可能比蘇聯小,可問題是蘇聯損失的對於蘇聯來說卻並不算什麼,對比一下蘇聯和德國的戰損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損失對蘇聯來說絕對是九牛一毛,但是日本的損失的那就是割肉了。
但是對於日本來說,其實最可怕的並不是戰損,而是他們源源不斷的補充,蘇聯的軍隊猶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但是日軍的資源裝備有限,可再也無法支撐幾十萬傷亡的那種戰鬥了。(這裡是對比於蘇聯和德國的幾場大的戰役。)
參加過諾門罕作戰尚存的日軍,對蘇蒙軍猛烈的炮火和坦克群摩托化步兵,從兩翼以驚人的快速迂迴包圍,仍記憶猶新。
而且關東軍對於日本來說可是一支極強的隊伍了,蘇聯方面呢?相信大家也都瞭解,他們的主要戰力都在西線,對付日本的這一支幾乎還是新手,所以日本對蘇聯更是可觀。
-
5 # 西府趙王爺
電影看多了吧?歷史的諾門坎戰役根本談不上暴打,只是日蘇雙方各自碰了碰拳頭,然後互有損傷,最後基於各自的國情考慮,選擇了罷手!
這個我們可以從雙方的傷亡統計來看:首先蘇聯方面,陣亡9703人,負傷15251人,生病701人,合計25655人。以上資料來自於克里沃舍夫上將的著作《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世紀蘇聯的傷亡和戰鬥損失),大都是解密資料,可信程度很高。
然後是日本方面:陣亡7696人,失蹤1021人,受傷8647人,生病2350人,合計19000人。
從這裡看得出來,日軍的傷亡是要小於蘇軍的。
要知道,當時的蘇軍無論是在人數還是裝備上,都佔據優勢。當時蘇聯是以一個集團軍去打的日軍一個軍,人數比達到了3:1;而在武器裝備上,當時蘇聯也是碾壓級別的。據統計,其在坦克和火炮比例上分別達到了7:1和6:1。
在如此優勢的情況下,居然傷亡更大,不得不說,嬴得不是太光彩。
當然,如果熟悉蘇聯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意外。因為當時的蘇聯經歷了大清洗,大量的優秀指揮人員被殺,指揮打仗的更多的是一群只知道內部鬥爭的政委。打仗的時候,球戰術不懂,只知道“烏拉烏拉”讓人往上衝。
而當時日軍出動的可是關東軍,雖然他們的裝備可能與蘇軍有差距,但是在戰術執行能力上,絕對不弱於蘇軍。
如果當時不是蘇軍佔據人數和武器優勢,如果不是有個會玩兒坦克戰的“軍神”朱可夫,諾門坎戰役的結局多半會被改寫。
要知道,在8月20日的總攻之後,雖然面對蘇軍強大的裝甲工事,日軍不得不撤退。但是關東軍隨即便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反攻,可見其並沒有慫,談不上暴打。
之所以停戰,是日本大本營方面,見識到了蘇軍強大的國力,不想樹立起如此強大的敵人。這也是關東軍一直不服的原因!
日本人在諾門坎可算是見到了什麼叫做土豪。
整場戰役統計下來,蘇軍共消耗作戰物資8萬噸左右,其中彈藥消耗達到了3萬1千噸,反觀日軍,全部算下來,也才兩千噸左右。當時日軍的大半傷亡,就是被蘇聯人的炸彈給炸的。而且蘇聯人的裝甲洪流,卻是挺震撼的。日本人不是沒有坦克,但是95式這些坦克在蘇聯坦克面前,完全沒法兒打,沒辦法,無論是火力還是裝甲,兩者都不是一個量級。在諾門坎的平原開闊地上,日軍打得很憋屈。
經過這樣一場戰役,日本人認識到,蘇聯人確實不好惹,所以轉而求其次,南下去找英美這些軟柿子。這才有了東南亞戰役,以及後面的太平洋戰爭。
所以別看這場戰爭規模不算大,但產生的蝴蝶效應,還是非常可怕的。
而對於蘇聯人來說,他們對於日本的態度就是,你別來惹我,畢竟其戰略重心是在歐洲,防備德國人。
所以,總而言之,諾門坎戰役日軍雖然輸了,但談不上暴打!
-
6 # 建戈說教育
諾門坎戰役蘇軍取得勝利的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力量和抵抗決心。諾門坎衝突爆發後,日本緊急調遣第23師團前往衝突地點。而23師團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二流師團,屬於警備性質的“治安師團”,不管裝備還是戰鬥力都很一般。後來日本臨時組建的第6軍其實就是以23師團為主力,加上第7步兵師團(半個)以及第8國境守備隊等偽滿洲國警備部隊組成的混編雜牌軍,實力其實是很差的。而蘇聯方面,蘇聯為了教訓和威嚇日本,派遣名將朱可夫組建了多兵種合成的第1集團軍,配備了大量的坦克、飛機和重炮。蘇聯的第1集團軍不管是裝備還是火力,都比日軍強了不止一個檔次,日本的戰敗在情理之中。如果諾門坎戰役中打頭陣的是第五師團這種甲級師團,蘇聯未必能佔什麼便宜。
第二,日本戰術呆板落後。日本不僅裝備落後,作戰思想更落後,用德國人的話來講: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當蘇聯人進入多兵種步坦協同的時候,日本人還在延續日俄戰爭時期的火力壓制加步兵衝鋒的老掉牙戰術。這種戰術對付落後的中國軍隊非常有效,但對付武裝到牙齒的蘇聯人明顯選錯了物件。蘇聯人飛機、坦克、重炮一應俱全,火力那叫一個猛,在這場衝突中蘇軍方面僅僅炮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的物資總消耗還不到2000噸,雙方的差距非常懸殊。日本的萬歲衝鋒對上蘇聯的鋼鐵洪流明顯是找虐。戰爭結果自然是一邊倒,日軍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滿地找牙。朱可夫的裝甲叢集作戰讓日本人見識到了什麼叫現代化戰爭,也讓日本人知道了和蘇聯這種一流工業強國的差距。
第三,日本無法發揮優勢。日軍屬於半機械化部隊,擅長的是山地、叢林等複雜地形的作戰,但在平原作戰中日軍的作戰能力很差,對付火力弱、裝備差的中國軍隊可以,對付武器好、火力猛的蘇聯就不行了。諾門坎地區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形平坦,非常適合蘇聯的機械化兵團作戰,蘇聯人將機械化作戰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日本人只有捱打的份。此外,蘇聯人佔據了諾門坎附近的高地,陣地前還有河流的阻擋,居高臨下的蘇軍佔盡了優勢。而日本人一根筋,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劣勢,就憑著不怕死的精神往前衝,一味的進攻防守堅固、火力兇猛的蘇軍陣地,明擺著是給蘇聯人送經驗。不過儘管如此,蘇聯人也沒佔到多大的便宜,被日本人的頑強和兇悍搞得焦頭爛額,最後以慘勝收場,傷亡人數不比日本少。
這場勝利只能稱得上蘇聯慘勝,所以戰爭才會草草收場,無法乘勝追擊。
-
7 # 鬼影問道化真身
諾門坎戰役,日本關東軍被蘇軍打敗,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情報。
蘇軍利用外蒙人與草原上牧民的親緣關係、民族情感,早就在草原上佈滿了眼線。蘇軍對日軍的動向丶人數丶武器配置都掌握得十分精準,而日軍卻對蘇軍的情況,不甚瞭解。因此,蘇軍能對日軍進行精準打擊,而日軍對蘇軍無法作出萬全的防範。
2,裝備特點。
日本人自“明治維新”以來,一門心思主要針對我國。因此曰軍的裝備,主要是針對侵略我國而設計的。
日軍的火炮不過分追求射程,而十分關注“擊數”,日軍火炮的“擊數”很好,通常日本一門火炮的擊數能達到二千擊。
蘇軍的裝備,主要針對歐洲強國,所以蘇軍火炮追求射程,而不過分追求擊數。蘇軍火炮的射程比日軍火炮遠,只是使用壽命不如日軍火炮而已。
3,蘇軍的騎兵,訓練有素,戰術素養高。
當日軍進駐諾門坎時,日軍的陣地在蘇軍的精確瞄準之下,蘇軍火炮全部覆蓋了日軍陣地。由於蘇軍火炮射程比日軍火炮遠得多,所以蘇軍在日軍炮擊範圍之外,而日軍則在蘇軍炮擊範圍之內。加之,日軍不掌握蘇軍的陣地情況,而且日軍還在蘇軍的嚴密監控之下。
因此,當諾門坎大戰爆發時,日軍只有捱打的份,沒有還手之力。當曰軍被蘇軍火炮打垮後,蘇蒙騎兵順勢殺出,導致本已亂了陣腳的日軍,兵敗如山倒。據說此役,蘇蒙騎兵追殺日軍,達二十多公里,日軍屍橫遍野,死傷慘重。
-
8 # 古今通史
歷史上,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的貓狗大戰少有停歇,就連他們的“盟友”希特勒都非常納悶:“日本的海陸軍是敵人麼?”在希特勒看來,日本海陸軍愚蠢的對峙行為,極大的加重了日本一切形式資源的內耗。
就在1937年陸軍佔領南京後,兩部在北進還是南進的戰爭資源傾斜問題上又發生了爭執,這個爭執由來已久,早在兩年前,石原莞爾就傾向於在征服東亞大陸的基礎上,將後續戰略重心放在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征服,並以蘇聯為假想敵。
很顯然,海軍軍部不是這麼想的,他們始終妄想以中國為基地,南洋為跳板,繼而稱霸太平洋乃至大西洋,雖然對陸軍軍部在佔領中國這個前提上沒有異議,但是他們卻是以美國作為最終假想敵,而北方大陸,他們認為僅需進行戰略防禦,關鍵時刻不被蘇聯背後捅刀就可以了。
日本內閣的如意算盤是---既然很難判斷取捨,索性雙方都不得罪,而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蘇聯的國家體制是西方國家所忌憚的,屬於天然“仇恨”,所以,如果實施北進計劃,一來可以增進與盟友德國及其他列強的“友好”關係,二是透過利益交換,日本可以恬不知恥的出賣中國利益進而換取西方國家對自己侵略中國的支援或者說是某種程度上的縱容和漠視。
最終,日本在1936年決定南北並進,並於37年佔領南京後正式實施,但北進計劃因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戰役大敗虧輸而宣告終結,可以說他們遭受了就當時而言,日本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慘敗。
此次戰役中,日本共75000人,死、傷、被俘61000人,飛機損失660架,這場慘敗最終致使日本內閣集體辭職,陸軍失去了話語權,而海軍在南進的程序中則最終偷襲了美軍基地珍珠港,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戰敗的程序。
並非日軍輕敵,實在是蘇聯太過善於“偽裝”,無論是日本內閣、軍方,還是後來向蘇聯宣戰的納粹德國都認為蘇聯的“大肅反”運動已經傷及根本,軍官系統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肅反運動造成68萬餘人死亡,四萬餘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遭受清洗,其中一萬五千人被槍斃。
基於“基洛夫法”的大清洗運動中,三名元帥被殺,其中包括蘇聯紅軍的靈魂人物,天才般的傳奇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和葉戈羅夫、布留赫爾,被處決的將軍更多,其中包括空軍司令、裝甲兵司令也陸續慘遭毒手,除此之外還有大批的最尖端的武器專家、各類科學家也未能倖免於難。
大量職位空缺,小工廠的廠長當上了俄聯邦副總理,艦長被頂上了海軍司令的寶座,極富戰鬥經驗的基層指揮官也幾乎全部遭到清洗,這就難怪日軍和德軍都預估蘇聯戰力大損了。
諾門坎戰役分為試探和正式交火兩個階段,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戰爭,蘇軍的戰鬥毫無瑕疵,如果不是斯大林明令禁止朱可夫跨越蒙古邊境的話,日軍的結果很可能是片甲無存。
1939年5月13日,日方開釁,率騎兵、裝甲兵準備作戰,轉天又在飛機的火力支援下向蒙軍駐紮的高地發起進攻,蒙軍暫時後撤,並在撤退途中最終慘敗,但在後續的追擊中,日軍被馳援的蘇軍坦克、裝甲部隊殲滅,以省油著稱的日本輕甲坦克全部報銷,日軍行動負責人東八百藏被擊斃。
戰鬥情況資料很快傳到了斯大林手中,斯大林判斷這不是擦槍走火,而是大戰來臨前的試探,如果不能一次性殲滅,給日軍帶來重創,那麼今後在蒙古邊境地區日軍必然會牽制蘇軍大量部隊疲於奔命。
當時的中國因積弱百年,復興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民國時期尚處於緩慢發展階段,而日軍當時在中國順風順水,沾沾自喜的以為自己戰力無敵。在這種情況下,朱可夫與日軍打了一場仿似不同時代的戰爭,事實證明,日軍實在落後至極。
蘇軍的戰略資源調動能力非日軍可比,在朱可夫的要求下,五萬七千士兵、515架飛機、385輛裝甲車、498輛坦克和500餘門火炮迅速到位,除此之外5.5萬噸物資也在不斷的陸續送達。
在此次戰役中,日本動用了臭名昭著的731細菌部隊,可惜毒死的都是自己人,因為別說蘇軍了,就連蒙古軍隊的飲用水都是後方鋪設的輸水管道輸送過來的。
蘇聯的情報資訊網強大到日軍難以想象,他們絕不會想到他們的一切情報全在蘇軍掌握,包括日本、偽滿部隊的各分佈地點和駐兵人數、日本空軍機場及其近日起落架次、日軍調動的坦克和裝甲車的數量、日本的物資輸送車輛情況和其運送能力,包括731部隊的動態,這些資料都在朱可夫手中一覽無餘。
更加可怕的是,朱可夫可不像小日本一樣省油,他指派飛機編隊每天三次在空中拍攝地形地貌修正地圖和敵方資訊的錯誤,日軍大大小小的一切行動盡在掌握,反觀日軍則是全程痴呆狀態。
就在日軍集結75000人準備發起攻擊的時候,朱可夫已經知道了日軍的全部動向,他預估到日本會率先發起進攻,所以佈置了種種假象,把自己偽裝成準備打一場防守反擊戰的部隊,就在日軍放下警惕,打算出擊的時候,蘇軍率先發起了進攻。
上文敘述了蘇軍參戰武器,其中包括轟炸機、殲擊機、火炮、坦克、裝甲車、步兵,這是一場全方位的立體戰爭,首次使用就結結實實的用在了日寇身上,飛機方面蘇軍很快就奪得了制空權,250架飛機對戰場進行輪番轟炸,日軍防控力量失效,因為蘇軍在轟炸前投放了巨量的煙霧彈,並且伴隨著空中打擊,火炮也對日軍針對進行了無差別打擊(因為蘇軍自己也看不見^_^)。
蘇軍的戰鬥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而日軍的指揮卻錯漏百出,說好的配合作戰,因炮兵延誤戰機,步兵已經開始衝鋒,而匆忙準備好的炮兵則不分敵我的對戰場進行了無差別打擊,蘇軍、日軍在炮火下死傷不少。731投毒,本來已經警告士兵附近的水源嚴禁飲用,但是日軍的資源投放能力太差,士兵們喝不到水所以都跑去解渴,於是1000多人“死因不明”。
當時的日軍全無還手之力,連摸清方向都是難事,據戰後的日軍士兵講,現場根本看不到戰機只能聽到巨大的轟鳴聲和幾乎連在一切的火炮爆炸聲,等到坦克和裝甲車突擊進入己方陣地才剛剛發現,怎能不敗。
透過此次的戰鬥,日軍對蘇軍的戰鬥力有了清醒的認識,更令日本憤懣的是---諾門坎戰役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日本所謂的盟友德國卻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以說這是日本在此次戰鬥中的雙重失敗,作為回報,蘇德戰爭爆發時,日本也堅決不予理會,何況出兵支援。
-
9 # 閒來讀史
戰爭狀態下,考驗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更加看重的便是指揮者的指揮藝術,加上國家力量的扶持。這樣才能最終在這戰爭當中,獲得想要的勝利。更何況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如果沒有了支援,想要贏得戰爭,貌似有些妄想。但是戰爭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產物,任何一場戰爭,如果思想和觀念落後,那麼打到最後也同樣是吃力的。
諾門坎戰役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這場戰役中,蘇聯紅軍徹底碾壓日本關東軍。在二戰的過程中,即使蘇軍在東線戰場在困難,也沒有看到日軍的身影。可見諾門坎戰役對於日本的影響有多麼深刻。
諾門坎戰爭的起因歷史上日本和俄國爆發過多次衝突,最為出名的便是一戰期間。1904年日俄爆發戰爭,但是戰爭的結果便是以日本的勝利而結束,同時作為戰敗方,俄國將中國東三省移交到了日本手中,作為賠償的還有庫頁島。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東北三省,並建立了偽滿洲政權。偽滿洲與蒙古相依靠,日本和蘇聯的駐軍分別在兩方的邊境線上。於是雙方因為邊界的爭端發生摩擦,局面不斷升級。日本為了摸清蘇聯和蒙古的軍事實力,在邊境位置不斷地製造挑釁事件。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雙方戰爭一觸而發!
日本為了進行戰爭,制定了“北進計劃”,並且做了充分的準備。其目的就是為刺探蘇聯和外蒙的軍事實力。在第一次的試探性較量當中,日軍的第64連隊遭到重創而且死傷慘重。
那麼,日軍為何遭到蘇軍的碾壓和胖揍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日軍的對崛起的蘇聯認識不足日軍對蘇軍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了沙俄時代,對崛起的蘇聯的軍事實力並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或許是受德軍閃電戰的影響,再加上對蘇聯軍事實力沒有很好的估量,導致日軍輕率地發動了戰爭。
在1939年6月朱可夫擔任蘇聯第57軍軍長,當然指揮作戰的也是這位二戰中優秀的統帥。在偌大的草原上面,由於蘇聯和外蒙簽訂了互助的條約,這也就導致了日軍在進入外蒙進行作戰的同時,日軍的作戰動向暴露無遺。相對應地,蘇軍還可以提前知道日軍的動向,進而做出相應的應對之策。
二、 軍事作戰理念的不同日軍的作戰觀念還停留在人員作戰,主要是以步兵為主。但是蘇聯則是不同,蘇聯當時的軍長是朱可夫,他是懂得大兵團作戰,同時還知道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指揮官。再加上雙方指揮官的能力方面的差異。這就間接導致了日軍在作戰的時候,進攻速度十分緩慢。
三、武器裝備不同日軍雖然透過明治維新,以及在一戰當中將俄國打敗,但是此一時彼一時。蘇聯從建國之後,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不管是國家實力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顯然不是日本所能比擬的。雖然日軍關東軍號稱很強,但是蘇聯士兵的軍事實力同樣也不弱。蘇聯的騎兵驍勇善戰,飛機大炮並且其他的武器裝備都十分先進。而日軍面對這樣一個武器精良的部隊,實在是無可奈何。
在日蘇的諾門坎戰役期間,就雙方的飛機數量進行對比。蘇聯作戰飛機是500多架,而日軍只有180多架。而雙方在比拼過程中,誰能奪得制空權,誰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那麼剛剛經歷過鋼鐵洪流的蘇聯,國家的工業實力比日本不知道強多少。日軍受到蘇聯強大的火力壓制,在這場衝突當中,蘇聯所消耗的炮彈就有31000噸,而日軍只有2000噸左右。這個對比可以看出,日軍的物資消耗非常少,而這怎麼可能扛得住蘇聯的攻擊呢?
四、日軍的平原作戰優勢不足戰爭打到最後,拼的還是國家的工業實力,蘇聯的飛機損壞之後,很快就可以提供新飛機前往作戰區域,然而日本卻很尷尬,失去一架便少一架。緊隨其後的便是無休止的轟炸,這使得日軍的優勢並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適合山地作戰的日軍,在草原上面成為了蘇聯轟炸的活靶子。
1939年8月,日軍向蘇聯提出停戰。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蘇聯並不想牽扯太多的兵力,畢竟蘇德的戰火已經在西伯利亞大路上燃燒了起來。
總結這場戰爭以日軍的失敗宣告結束,但是戰爭失敗的意義卻對日軍影響深遠。整個遠東的局勢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不管蘇德戰火燃燒多麼激烈,日軍也沒在遠東戰場和蘇聯發生過類似大規模的衝突。
-
10 # 榮華之武器堂
諾門坎戰役發生在1939年5月初,最終雙方9月16日正式停戰,以日軍第23師團被重創,第7師團被殲滅一部而告終。至於戰役初期一般是指6月5日朱可夫到來之前的這段時間。
在初期,雙方空中作戰日軍佔有上風。蘇軍在5月20-31日損失21架作戰飛機-17架在空戰中被擊落,而日軍記錄則為擊落40餘架。
當然重頭戲的地面作戰中日軍東百藏中佐指揮的第23師團搜尋隊被蘇軍全殲。5月21日,在接到蘇蒙軍隊再次進入哈勒欽河東岸報告後,日軍第23師團派出步兵第64聯隊、東百藏中佐的搜尋隊和偽滿興安軍騎兵支隊前往上述地區,計劃驅逐越境的蘇蒙軍隊。
日軍聯隊兵力1618人,偽滿騎兵464人,他們共裝備7門火炮。搜尋隊兵力為騎兵105人、裝甲車中隊90人,一共擁有6挺輕機槍、14挺車載機槍、6具擲彈筒、1輛裝甲車、14輛汽車和卡車。
在根本不清楚蘇蒙軍隊實際兵力的情況下,日軍基於日俄戰爭的經驗和盲目自大,兵分三路。5月28日凌晨,蘇軍發現日軍搜尋隊,很快蘇軍坦克第11旅開始與日軍交戰。到了中午,日軍搜尋隊被蘇軍包圍。搜尋隊急忙向步兵聯隊求援,而此時該聯隊也陷入苦戰之中,要知道此時蘇軍在河兩岸兵力有3000人左右。
晚上,日軍也透過夜襲進行反攻,沒想到發現蘇軍兵力越來越多,蘇軍增援的摩托化步兵第149團也投入了戰鬥。
5月29日凌晨開始,蘇軍三面接近搜尋隊的陣地,激戰到下午,搜尋隊只剩下25人。隨著蘇軍共識越來越猛烈,蘇軍坦克和裝甲車突入了日軍防禦陣地,5輛噴火坦克投入了最後的戰鬥。戰鬥到下午6時,日軍搜尋隊被全殲。
5月30日,日軍第23師團接到聯隊攻擊受阻電報後,派出援軍1個多大隊前來增援。下午5時援軍與聯隊會合。5月31日,在無法收容搜尋隊屍體後日軍撤離戰場。
整個作戰,日軍陣亡159人受傷119人失蹤12人,損失1門火炮、19挺機槍、10輛汽車和卡車及1輛裝甲車。當然,蘇蒙軍代價也不小,損失369人,損傷裝甲車10餘輛。
綜上所述,戰役初期蘇軍還談不上碾壓和胖揍日本關東軍,真正的好戲要在8月份的反攻才得以體現。對於日軍來說,此時依然沒有真正意識到蘇軍的戰鬥力。
-
11 # 不沉的經遠
1939年5月11日,蘇軍、盟軍和日軍、偽滿在諾門坎爆發了衝突。此後雙方衝突規模日益加大,最終日軍戰敗,參戰日軍遭到重創。
而這其中,5月11日到6月16日通常當做第一階段,日本參戰部隊包括關東軍第23師團搜尋隊約200人和第64聯隊一部約1058人。戰鬥結果搜尋隊差不多全軍覆沒,而第64聯隊被擊斃151人、失蹤92人。應該說單純從損失率來說,相比後期戰鬥要輕微的多,所以要是初期都算胖揍的話,後期確實可以算碾壓了。
關東軍面對蘇軍打得這麼難看,其實是雙方總體實力的體現。
日本雖然號稱列強之一,但是它畢竟國土面積小,起步晚,底子薄,和西方列強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以工業來說,1939年日本的工業只相當於蘇聯的1/4。而且自1937年抗戰爆發以後,日本為了維持侵略戰爭需要,不得不將大量資源投入基本的彈藥生產之中,以1938 年為例,彈藥生產費佔了軍械費的76%。這麼一來不僅工業發展止步不前,連其他武器的生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諾門坎戰役期間,日本能出動的坦克、大炮質量和數量都遠不如蘇軍。
而在部隊數量上,日軍實際投入戰鬥的部隊大約有2.5萬人,蘇軍則達到了10萬,雙方兵力差距也是巨大。日本之所以不投入更多的部隊,主要是因為日本因為工業落後,汽車產量少。而諾門坎距離鐵路最近也有200公里,日軍因為缺乏汽車,部隊只能步行到前線,有限的汽車全部用來拉彈藥。
更糟糕的是即使這樣,參戰的部隊彈藥也嚴重不足。在戰鬥期間,日本的82門師屬火炮只有3萬發炮彈。相比之下,蘇軍前線到鐵路之間距離有600公里,是日本補給線的3倍,但是儲備的炮彈達到了60萬發,戰爭期間又補充了18000噸彈藥,雙方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顯然,即使日本投入更多的部隊,在彈藥運不上去的情況下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諾門坎之戰日軍是在兵力、武器裝備和彈藥都處於絕對不利的情況下和蘇軍作戰。而日本指揮官由於過於驕橫,沒有認識到這一事實,開始居然和蘇軍玩對攻,結果損失慘重。到後來就沒法收拾殘局了,敗的活該。
-
12 # 汗青正浩
領土紛爭一直是近代戰爭不斷髮生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為了擴充疆土邊界,提升國力,不惜透過曠日持久的軍事侵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的祖國在當年孱弱的時代就遭受到了無數的剝削與掠奪,家國之中戰火四起,無數的列強瓜分著我們的土地。而在眾多的侵略者當中,日本顯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國家,其侵略的野心還不止於中國,連當時的蘇聯都遭到了敵視,可在著名的諾門坎戰役中日本卻慘遭落敗,其中發生了什麼呢?
1931年,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九一八”事變,在將該地區侵佔之後,日本軍隊開始著力謀求向四周發展,其中,在當時的日本看來,另外一支非常強橫的軍隊——蘇聯遠東軍,對於他們來說始終是一個心腹大患。
隨著關東軍的軍力日漸充盈,日本軍隊對於蘇聯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駐紮在海拉爾邊界的日本軍隊不斷地向蘇軍挑釁,藉此來試探對方的實力,隨著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釀成了“諾門坎事件”,並以日本慘敗而收場。
蘇聯實力被嚴重低估在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建立偽滿洲政權之後,關東軍的軍力部署的確十分龐大,日本為了順利地進行戰爭,甚至還秘密地制定了所謂的“北進計劃”,就是想要藉助於這次行動來查探當時蘇聯具體的軍事實力。
雖然準備做得比較充分,但就當時的日本人來說,他們對於蘇聯這個國家的認知尚且還處在沙俄時代,而此時的蘇聯軍事實力早已有了一個巨大的崛起,所以在沒有認清敵方的大體水平時,日本便輕率地發起了這次戰爭。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當時的蘇聯和外蒙簽訂了互助的條約,這也就表示著一旦日軍進入了外蒙的領地,其行動和軍事策略毫無疑問地會暴露在蘇聯的視野之中,無論多麼精密的計劃,一旦被敵人知曉並製作相對應的策略自然就發揮不出什麼效果,這便是日本軍隊面臨的處境。
軍事裝備實力懸殊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不得不說整個國家的國力都有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提升,無論是在教育方面還是國防科技方面都上升了一個臺階,在世界第一次大戰中,作為敵對國的雙方,日本還曾將俄國戰勝。
但時光流轉,蘇聯自建國之日起,整個國家就彷彿一個龐大高效的機器開始高速的運轉了起來,在整個國家的規模差異之下,蘇聯所取得的進步顯然並不是日本能夠比肩的,即便在當時日本關東軍名頭很響的情況下,蘇聯士兵的軍事實力也依舊不可低估,況且再加上飛機大炮與其他先進武器的加持,日本軍隊顯然是不能與之為敵的。
就當時一些基礎的資料來說,在諾門坎戰役期間,蘇聯能夠指派的戰鬥飛機大約在500多架左右,而其敵方日本軍隊卻只有180多架,由於主戰場是在平原地區,制空權就是雙方勝負的一個重要關鍵,就這一點日本便落了下風,而在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後,隨著巨大的物資消耗,國家的軍事實力就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戰鬥機被摧毀之後,蘇聯這邊能夠很快的指派新的戰鬥機前往戰場,而日本顯然沒有這個條件,被摧毀一架飛機就少一架,隨後迎來的便是大規模的轟炸。
作戰理念差異化帶來的劣勢日本軍適合的是山地作戰,在複雜的地形中往往能夠起到好的效果,但是由於這場戰爭的主戰場是在草原上,再加上作戰武器的差異,讓日本軍成為了活躍在茫茫草原上的活靶子,另外來說,當時日本這邊主要的作戰觀念還是以人員作戰為主,具體就是派遣各路步兵形成應對敵人的態勢,主要還是以步兵為主,行動起來也就較為緩慢。
而反觀蘇聯軍隊這邊,由朱可夫為首的軍隊十分懂得大兵團作戰的優勢,再加上蘇聯軍事裝備不斷提升帶來的多兵種,各方協同作戰顯然優於以步兵為主的戰鬥方式。
在近乎碾壓的戰場局勢下,1939年,日軍被迫向蘇聯提出停戰,諾門坎戰役最終也以日軍的失敗而終止。每一場戰爭,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都會對雙方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於日本來說,這次戰役讓他們嚐到了苦頭,就是在之後蘇德戰爭的火焰熊熊燃燒之時,雙方也未曾再次出現重大的摩擦。
回覆列表
這又是一個“謠言式提問”。諾門坎戰役初期,蘇軍並沒能碾壓胖揍日本關東軍。初期蘇軍在諾門坎地區只有57特別軍。其機械化程度尚可,但是就絕對力量而言,難以和關東軍派來的幾個師團相抗衡。尤其是配屬給57特別軍的蒙古國軍隊,戰鬥力較弱,被日軍數次成功偷襲,一時讓蘇軍頗為被動。57特別軍之所以能夠堅持,主要依靠的是其坦克和摩托化力量,還有在岸邊河岸高地上的重炮群。
重炮群佔據高地,視生處高,居高臨下,對平原上的日軍活動一目瞭然,指哪打哪。在蘇軍得到大量兵力兵器支援得以發動反攻之前,蘇軍基本上是靠高地的重炮群支撐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