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詩人蘭舟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的大意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春意依舊盎然,苔花像米粒一樣微小,也可以盛開地像牡丹一樣熱烈。做人要像苔花一樣,絕不能妄自菲薄,最後兩句也經常用於自謙。這首詩寫得不卑不亢,充滿禪意。

  • 2 # 毒霸一芳441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詩義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照常在萌動,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牡丹一樣綻放。詩歌頌的是生命的自強不息。

  • 3 # 一梅君

    初識《苔》這首詩是在2018年的《經典詠流傳》上看到。一位到貴州山區支教的老師領著一群孩子共同演繹了這段“經典詠流傳”。歌曲唱出來算不上多麼婉轉,孩子們的臉上帶著童真和稚氣,眼神裡又充滿懵懂和期望,這一刻忽然被一種真實的、樸素的情懷感動,雖沒有憂傷的歌詞,卻瞬間淚目。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不知道清代袁枚寫這首詩是因為觸景生情,看到青苔有感而發,還是另有所寄,當這群樸素的孩子唱著這首歌出現時,我們立刻被帶入意境中。這些偏遠山區的孩子們缺少了現代城市孩子們的靈動氣息,多了憨厚和質樸,他們是最平凡的群體,但誰能說他們沒有美好的願望呢?

    非常感謝像梁俊這樣的老師,給山區孩子心靈的啟迪,在日光照不到的陰暗處,生命似苔米微小的處境裡,依然要不卑不亢,不能放棄生而為人對希望的追求,苔花雖小也要學牡丹盡情綻放。 這才是作為一名老師從心靈深處迸發出來的大愛和善良。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能夠關注偏遠地區的孩子成長,為他們送去陽光和雨露,因為“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

  • 4 # 石匠秦人

    萬事萬物,有長有短。

    天賜其長,必有其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不可強求,一模一樣!

  • 5 # 鄭顯亮

    《苔》雖短章,但蘊含頗豐。

    首先,它告訴我們:任何生命都是獨立的存在,都具有存在的價值,都有其無可替代的獨到之處。高貴如將相,可以縱橫捭闔,有一番作為;卑微似走率,也能量力而為,擁一角藍天。高貴者自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卑微者也不必卑躬曲膝,氣不敢出。

    其次,它給我們以啟示。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苔,儘管處於偏僻幽暗之地,尚且存勃勃生機,懷牡丹一樣夢想,勇敢地開出自己的花,亮出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麼不能讓生命之花綻放呢?有什麼理由浪費自己的生命呢?生命本無所謂高貴卑賤的,它就像一杯清水,你注入什麼,它就會呈現什麼色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讓我們珍視獨特的生命,努力綻放屬於自己的絢麗之花吧!

  • 6 # 冰糖味兒的雪梨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最喜歡的一句詩,即使苔花不顯眼,但是它也有理想,它也想像牡丹一樣開花,哪怕沒有牡丹那麼漂亮,但至少努力過,不像其他花一樣,就平淡過完一生。其實人也是,即使我們現在能力不足,但是隻要我們有理想,有目標,不斷追求,不斷努力,終有一天我們也會開出屬於自己的花朵。

  • 7 # 悠閒典雅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讚美青苔開花的一首小詩。詩雖然小,內涵深刻。我也是在中央電視臺傳承經典節目上看到一位貴州山區支教老師帶領孩子們朗誦和演唱了這首經典的小詩。時間已經過去近兩年了,但是我深深地被孩子們的演唱和詩本身的內容所感動。我想把我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談談體會。

    一、這首詩告訴我們,在不起眼的小人物中也能出人才,關鍵在於自已的努力程度,只要你努力奮鬥了,一樣泛發出青春的活力,大放異彩。

    二、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做出成績來。有的人一出生就受到陽光雨露的沐育,可多數人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

    ,關鍵是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你能發放出青春的光茫,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三、一個人不管出生高貴還是貧賤,都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青苔花和牡丹花是不能比較的,一個是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會開花,而另一個是國色天香。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渺少也不作為,在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不都象苔花一樣沒名氣在開花結果嗎?

    四、這首詩告訴我們,小人物也能和名人比美。在這個世界上,小人物才是創造世界的真正動力,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無數個小人數努力拼搏的結果。

    五、不能因為自己是小人物而不作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無數的小花開放,就能變成花的海洋。

    六、只有積極向上的小人物,在這個世界上才能被人們所尊崇。回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多少象苔花一樣的小人物當了英雄模範,成了億萬人千古傳頌的故事,受到人們的崇敬。

    這首詩寫的太好了,我們一定要向苔花學習,開出青春,開出氣質,開出自信,開出平凡樸素的本質來。在這個滄海橫流的時代,把自己這一滴水珠融入波瀾壯闊的大海中去,讓它永遠呼嘯奔騰。

  • 8 # 藍天雲一朵

    袁枚這首詠物小詩,初次讀到時是2000年的4月22日,詩以小見大,以人們慣見的不上心之物,闡釋到閃亮登場,讓人為之一振,餘味無窮。我被深深打動。隨機我拿起筆,結合當時槐花盛開,學寫了一首模仿了子才的小詩,今天曬出來,請方家指教。

    《槐》

    穀雨正當時,楊槐青春來。

    不及牡丹貴,卻有暗香來。

  • 9 # 九思堂筆記

    這首詩告訴我們,要尊重生命,自強不息。先重溫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告訴我們,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有意義和價值,都應當收到尊重。比如地處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他們缺乏基本的生活、教育、物質條件,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改善他們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得到陽光般的溫暖和哺育。

    還告訴人們,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不管環境多麼惡劣、條件多麼艱苦、遇到多少困難,都要珍重自己的生命,振奮精神,自強不息,就能綻放光芒。

  • 10 # 濟滄海291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日光照不到的地方,也有小小青春在蓬勃生長,世人都關注牡丹花開富貴,小小的苔花沒有牡丹的雍容華美,但也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員,無論有沒有人欣賞,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綻放。

    詩人用苔比喻平凡的生命。即使生命再平凡的人也要完成自己的成長,有自己的舞臺,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想起禪師松永貞德的俳句:

    辰光只開一刻鐘,但比千年松,並無甚不同

    意思是隻開一個早晨的牽牛花,和常青的松柏比起來,並沒有區別。

    因此,無論是苔花還是牡丹,無論是牽牛還是松柏,努力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華彩,這才是我們的人生必修課。

  • 11 # 華軍abc

    讀袁枚的巜苔》有哪些感觸和聯想?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寫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簡約。袁枚就是寫給我們普通的民眾的,因此,我們無論是聽過一次,還是讀過一遍,我們就會立刻明白他是在說什麼或者他是在寫什麼。

    乾隆年間他考中了進士,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透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這樣的職務。

    這是個什麼職務呢?這是皇帝的近臣,說白了就是在皇帝身邊工作,負責起草詔書,一般任期是三年。後來他又在江蘇的一些縣,比如說溧水縣、江寧縣做過縣令。應該說,他做官啊,為政還是非常有方,而且勤政、有名聲。

    但是後來他自己感覺,做官兒也有讓他痛苦的地方,因為袁枚這個人啊,個性比較疏放,比較自由,所以他不願意奉迎上級的官員。特別是在做官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動輒得咎(意思是動不動就受到責備或處分)。

    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遊、好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畫,這樣的一種奔放的、自由的個性,跟這個做官有點格格不入。所以,在他33歲那一年,他自己就辭官回家。

    在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的小蒼山,買了一處園子,命名為隨園,自己也稱為隨園先生。他後來就在這個園子裡面寫詩作畫、撰著著作,招收弟子授課,一直在這兒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時候已經82歲了,所以世間之人都稱他為隨園先生。

    我們現在來看這首詩。

    第一句說,“白日不到處”,一方面是寫了苔蘚的這種自然的習性,一方面也寫了苔蘚一年四季所處的自然環境。

    第二句話鋒一轉,我苔蘚雖然見不到陽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從第二句開始,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內在的這種寫作的動機和寫作的激情,我們好像已經感覺到作者為什麼要寫《苔》這首詩。

    三、四兩句,尤為引人入勝:“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雖然太陽照不到我,雖然我地處陰暗潮溼的地方,但我依然有我的生命,依然有我的青春。雖然我的花兒開得太小了,像米粒一樣,但是,我花朵的生命,我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樣毫不遜色。

    像毛主席的詩詞那樣:“欲與天公試比高”。你看我小,我人小志大,你看我小,我人小依然有我人小的精彩。這首詩寫到這,讓我們一下子境界大開!雖然寫的是陰暗潮溼的角落處的苔蘚,但好像在我們面前反而綻放出了光彩、反而打開了一扇光明之門、反而感覺到太陽此時此刻就照射在了這一片小小的青苔之上。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有寫苔蘚的人,比如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再遊玄都觀》裡邊說,“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意思是說在玄都觀裡邊有一百畝的庭院,一半長的都是青苔。內心感受是這個院子很長、很長時間都沒有人來了,備受冷落很久了。

    劉禹錫寫的《陋室銘》也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我這個陋室啊,臺階上長得全是苔蘚。包括宋代的詩人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裡所說的“應憐屐齒印蒼苔”,意思是不小心我的腳踩到了人家院子的這個青苔上。

    這幾位詩人說到的青苔,入詩的時候,都是在寫一種孤獨的、寂寞的、備受冷落的時候才提到的青苔,在詩裡邊,這個苔蘚的意象也是作為一個陪襯的、附屬的物件,它沒有作為一個詩的主體來出現。而《苔》這首詩裡邊,苔本身就是詩的主角兒,它不僅是主角,而且它是青春的主角。它不僅是青春的主角,它還是盛開的象牡丹一樣的鮮豔的主角。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像牡丹一樣盛開。相反,有很多的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蘚一樣默默地生長著、默默地存在著、默默地綻放著他們像米粒一樣大小的花朵。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他們的青春、他們的人生不重要。

    恰恰相反,正是由於這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像苔蘚一樣默默地綻放,默默地奉獻,才創造了我們的歷史,形成了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所以,我們感覺《苔》這首詩就是袁枚寫給我們這些普通民眾的。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袁枚會寫《苔》這樣一首詩呢?他怎麼就會特別想到要為“苔”唱這個讚歌呢?這跟袁枚本人的經歷和他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袁枚這個人,無論從他的個性,還是從他的經歷來看,他都不願意做官,所以他辭官回家,買了隨園並經營隨園,過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人生的經歷方面和人生的價值觀方面,袁枚是想要過一種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上,袁枚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主張,叫做“性靈說”。什麼叫“性靈說”呢?就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說,“自《三百篇》至今,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意思是寫詩、寫文章、寫文學作品,一定要寫真性情,不能只靠典故,不能只靠學問在那堆砌,一定要把自己的性情給寫出來,真個性給寫出來,這就是他的“性靈說”。

    這樣看來,《苔》,不就是他在寫苔的一種性格、性情嗎?

    那大家可能會問,袁枚30多歲辭官回家,80多歲去世,那麼在這幾十年的生涯當中,他靠什麼生活呢?答案是袁枚自有自己的活法。

    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來的人就會特別多,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所以袁枚就把他這個隨園的房屋出租了一部分。

    總而言之,在自己的隨園裡,他就像他所寫的這個青苔一樣,雖然比不得達官貴人,好像天天能讓太陽照到,但他也有自己的青春(活法)。雖然他的花開得不像那些他所厭棄的封建權貴們那樣盛大,但這小小的花也能像牡丹一樣,自有它的清香。

    袁枚寫的這首《苔》,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它不僅是袁枚個人人生的寫照,同時也讓我們聯想到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也有許許多多像苔蘚一樣非常普通,但是卻又依然非常有骨氣,非常有自己的主見和責任的人。

    這讓我聯想到了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億萬中華兒女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但我們自覺堅守各自陣地,戴口罩、勤洗手、多宅家、少流動,顧大局、自覺防控疫情,雖然沒有豔動天地、名震四方,不也象苔花一樣各自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嗎?

    只有這樣,人人參與防控疫情,每個人都拉起一道防線,打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的人民戰爭,我們才能取得防控疫情的最後勝利!我們堅信:疫情必能防控,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 12 # 歐陽說

    誠邀!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野百合也有春天

    清代詩人袁枚有一首讚美青苔的詩。寫青苔即使陽光照不到,花兒又小如米,卻也依舊如牡丹般自豪地開放,綻放出亮麗的青春色彩。弱小的苔花之所以能綻放自己,實現價值,就在於他堅定自信的行動以及不懈追求的作為。自然告訴我,青苔和野百合也有春天;生活告訴我,只要自信和努力,凡夫俗子也能贏得屬於自己燦爛的春天。

    積極人生態度,會產生積極的生活目標。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突然地來臨了,突然地離開。而能在這個世界留下的,不是肉體,而是自己在世上所實現的人生價值。好比中國歷史,皇帝千百,而真正名垂青史的,不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充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賢明君主罷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不在世上留存點什麼,豈不枉活一世,太可惜了。因此,積極的人生態度就會引導我們積極去奮鬥,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積極生活目標,必將產生強大的內驅力。有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就能成功嗎?我認為還需要強大的內驅力,驅使我們來實現這些目標。生命中有些東西是不能選擇的,比如容貌、資質、物質條件等因素,因為平庸凡俗,因為貧困落後,因為自身條件差就放棄拼搏進取,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出路的。相反,愈挫愈勇,越貧越需改善,越差越需內涵,結果前途一片光明。北宋宰相司馬光天資愚鈍,但他卻對自己充滿自信,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努力拼搏,最終成為一代風範大家。貝多芬出身極差,父親好賭,母親染病,後來他自身失聰。這一切不利的條件,都沒有成為他前進的絆腳石,他在音樂的天空馳騁著夢想,堅持做最好的自己,終於成為世界樂壇一聖。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沒有不靠內驅力推動自己前進的。

    持之以恆,永不言敗,為成功注入生機。生活告訴我,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有積極的態度導航,有積極的目標追求,有強大的內驅力等因素,這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恆心和毅力,百折不撓,就像青苔一樣,沒有陽光我爭取,花小我不自卑,一心向上,積極進取,敢於跟牡丹媲美。“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的芳香告訴我什麼叫堅強,司馬光的成功告訴我什麼叫辛酸,貝多芬的成功告訴我什麼叫痛苦,孫楊閃閃發光的金牌告訴我什麼叫曾經的沮喪,郭躍腮邊掛著的淚痕告訴我什麼叫永不言敗的執著。因此,我認定:瞄準目標,持之以恆,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要素。

    實現人生價值,在逆境中肯定自己,保持頑強的毅力,認準目標,堅韌不拔。生活的確有不公和差異,但無論多麼不幸與不公,都不是自甘暴棄、消極頹廢的理由。作為時代的青年,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光明的前途在召喚著我們,讓我們揚起信念的風帆,找準前進的航向,盪開雙槳,持之以恆地積極進取,奔向成功的彼岸吧!

    生活告訴我:平凡的苔花和野百合,也會擁有自己燦爛的春天。

    【解析】一、有人認為其中的“學”字很重要,因為有榜樣才會有方向,在榜樣的激勵下,青苔才有勇氣開出自己的“花”來。從這個角度可以得出立意:榜樣的重要性。二、有人更讚譽其中的“開”字,認為它顯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動與作為,倘若沒有行動,沒有實踐,青苔永遠不會受到他人的讚美。由此可以得出立意:行動的重要性。辯證的考率還可以立意為:成功之路,榜樣和行動缺一不可。

  • 13 # 歐陽欣

    讀袁枚的苔有哪些感觸和聯想?

    《苔》袁枚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這首詩的意思,書面的意思是說,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卻並不是死氣沉沉的,依然有鬱鬱蔥蔥的一片,依然是生機盎然,那如米一般小的苔花竟然開得如此歡脫,學著牡丹的樣子,驕傲地綻放在角落裡。

    這首詩的意境非常唯美。小小的苔花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微小而妄自菲薄,沒有綻放的勇氣,它肆無忌憚地開放,也不顧外面的爭奇鬥豔,只靜守著自己的一個小角落。就算是開花,也不是為了有人欣賞,只為了自己高興。

    作者袁枚用20個字來描寫這嬌憨的臺花,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苔的欣賞,他沒有帶半點居高臨下的輕視,而是俯下身子,去靜靜地觀察苔花地靜謐之美。

    想要更深入的瞭解這首詩,我想我們要了解一下作者袁枚地生平。袁枚23歲中舉。24歲考中進士,27歲的時候因為散館考試不合格,被外調做官,28歲,當上知縣。在做知縣期間,政績不俗,深受百姓愛戴,雖然如此,但他厭倦了官場繁瑣忙碌,對於應酬逢迎的事情更是厭惡,再加上他的仕途並不順暢,於是他在35歲那年以侍奉老母為由辭官回家,歸隱隨園。

    這首詩透過描寫小小的苔花上方表達了詩人的隨性和恬淡,他看透了官場看似繁華的美麗,更喜歡安守一隅,過自己的生活。《苔》是一首非常勵志的小詩,這簡簡單單的20字,表達了非常深厚的人生哲學。

    第一,不要妄自菲薄。

    哪怕你只是一株小小的青苔,你也有綻放的權力,就算花開得沒有牡丹耀眼,沒有桂花芬芳,沒有櫻花爛漫,但小小的花也依然不畏自然的選擇,勇敢地開放。做一朵小花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不妄自菲薄,勇敢的選擇自己的道路,不懼前行,不要被那些擔憂縛束住自己施展才華的手腳,落落大方地面對自己,面對他人,才是為人處事的第一要義。

    第二,學會珍惜當下的生活。

    像苔花這種渺小的花兒,它依然在努力地過著平凡的小日子,哪怕無人欣賞,無人讚美,也要盡情綻放,它活在與世無爭的寧靜世界裡,靜靜地欣賞自己的美。作者袁枚透過這首小詩告訴讀者們:學會珍惜當下的生活,而不去好高騖遠,想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這是快樂生活的根本。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雖然是學,但卻開得別有一番風味。何必在乎別人的世界有多精彩,就用自己的努力裝點自己的世界,活在當下,活出精彩。希望所有看到這首詩的朋友,都能夠好好的快樂的生活。

  • 14 # 大志讀書

    楔子:詩能品人生,詩能傳靈感,詩能悟生活。好詩如好酒,經典醇香。唐詩宋詞獨領風騷,佔據了詩詞的大半壁江山,人人閱讀,戶戶傳誦。說起清朝的詩詞,可能大部分人是無感的。清朝的詩人有誰呢?又有什麼好的作品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袁枚。瞭解他的生平,瞭解他的創作思路,以及其最經典的詩作-《苔》。一、袁枚的生平

    清康熙五十五年,袁枚生於浙江錢塘。年少有才氣,少時便擅長作詩。乾隆四年,24歲的袁枚參加科舉考試,得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袁枚外派做官,歷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其為官清正,不避權貴,頗得百姓愛戴。他的上司兩江總督尹繼善是他的貴人,非常欣賞他。要知道尹繼善是雍正、乾隆年間的權臣,歷任兩江、雲貴等總督,大權在握且深得皇上信任。乾隆曾說:“我朝百餘年來,滿洲科目中惟鄂爾泰與尹繼善為真知學者。”尹繼善有多得寵,其女兒嫁乾隆第八子永璇。有了總督的欣賞和支援,袁枚的官路很順,雖然沒有做什麼大官,但也衣食無憂。乾隆十四年,袁枚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母,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在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的一生為官順利,衣食頗豐,這使他的創作無物質之憂。他雖處官場,但遵循內心想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隨意且快樂。袁枚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所處時代正是康乾盛世,其透過官場及自己的經營讓隨園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隨園,既可以遊覽,還有歌舞相伴,其飲食也頗具特色,當然這一切是需要交費的。他的《隨園全集》、《隨園食單》都是當時的暢銷書。可以說,袁枚既是官場人,也是生意人,他透過隨園經營、寫字等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是名副其實的土豪。有了物質基礎,袁枚吃住講究,心情美麗,一直活到了嘉慶二年,享年82歲。袁枚的一生,可以說有財又瀟灑,其身在官場但又進退自如,其詩、文皆有佳作。

    好友錢寶意作詩頌讚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後,幅巾野服始相應。”袁枚亦作一副對聯:“不作高官,非無福命祇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二、袁枚的作品和創作特點

    袁枚作為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與紀昀齊稱“南袁北紀”。袁枚不但是位優秀的詩人,還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袁枚提出的“性靈說”是清代詩壇最重要的詩歌理論之一,他一生創作頗豐,創作了六千三百餘首詩還有其它散文集,代表作品:《小倉山房詩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子不語》等。

    何為“性靈說”?

    性靈的本意是指人的心靈,性靈說的核心是強調詩歌創作要表現真情實感,直接抒發自己的心靈所想,是人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他的這一理論《隨園詩話》中有著詳細的記錄,性靈說在清朝詩壇颳起一股清新的創作風,對清朝的詩壇有著較深遠的影響。

    創作特點:

    袁枚十分注重生活情趣,這一點在購買隨園後體現的更加明顯。隨園是其在任江寧縣令時花三百金購買的。隨園購買後,袁枚花重金整修,並砸掉圍牆,讓百姓進來遊玩。可以說,隨園既是袁枚的住所,也是當時遊玩的好去處。

    袁枚還喜歡遊山玩水。經常正月出發,臘月回來,遊歷一整年。要出去遊歷,既要有錢,又要身體好,恰好這兩樣袁枚都有。史書記載:袁枚71歲去武夷山,73歲遊江蘇沭陽,77歲二遊天台山,79歲三遊天台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遊吳江……真是“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特殊的經歷讓袁枚的詩讀起來與眾不同,自有意味。袁枚的詩,反傳統,突出自我,抒發心靈,清新自然。他的詩結合自己經歷,曉涵生活情趣,意境幽遠,清新靈巧又隨性而發,給清朝的詩壇帶來了一股新風。袁枚不但作詩,還廣收弟子,特別是女弟子。歷史上,袁枚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三、讀《苔》的感觸和聯想

    其一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袁枚的《苔》創作於300年前,支教老師梁俊在《經典詠流傳》中帶領山區孩子們演唱,帶火了這首詩。這首詩共兩首,其一更為人熟知。古代關於苔的創作留下了不少經典詩篇,除了這首外,詩佛王維有詩《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也是描寫苔的好詩。

    《苔》一的感觸和聯想:

    勵志人生,自強不息的好詩。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苔花雖然只有米粒般大小,但沒有自卑,仍自強不息,像那高貴豔麗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我們的人生,不就像苔一樣嗎?!沒有生來的成功,沒有一步到位的富貴,人生需要的是過程,是磨練。我們有時就像苔花,那樣弱小,那樣不堪。苔花不像牡丹一樣有人精心呵護照料,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人生也是這樣,即便我們身處困境,但仍不能放棄,應自強不息,像苔花一樣自信美麗的盛開。

    《苔》二的感觸和聯想:

    各自的心情,各自的環境,溫暖還是涼爽,追隨自己的選擇。青苔認真的問紅葉,何為夕陽呢?因為青苔從來沒有感受到夕陽的溫暖。

    紅葉和青苔,生活在兩個世界。一邊是陽光,一遍是蔭涼。正所謂,所處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不同。第二首詩有點莊子的意味,其涵義跟《莊子》的“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萬物都有區別,跟我們的生活一樣。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同,不要去羨慕別人,做好自己最重要。其實去除表象,迴歸本真,任何事物又都是相同的。

    “苔花”是何物?

    這首詩火了之後,有人問“苔花”長的什麼樣,好像從來沒見過。其實苔蘚植物生於陰溼的環境下,比較短小,普遍附生於岩石、泥土表面或樹身上。苔蘚植物屬於孢子植物,其不開花結果,沒有種子,用孢子繁殖後代,從科學的角度上看,苔蘚是沒有花的。

    作者袁枚看到的“苔花”,實際上可能是苔類的孢子體或雄器苞。既然作者將“苔花”用於作品創作,且給我們帶來積極的意義,我們也就遵詩欣賞了。

    四、結語:

    我們讀詩,瞭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特點,便能夠品得詩中的意味,也讓自己對詩的理解更具深度和內涵。作者袁枚,既是一位思路活、觀點明、立意新的詩人,也是一位美學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對生活充滿情趣的土豪。袁枚的詩,是他人生的縮影。袁枚的詩,是其對生活的感受。就像這首《苔》,立意積極,將長在蔭涼處的渺小的苔刻畫的自信又形象,彷彿在啟示我們的人生:無論何時,身處何地,不妄自菲薄,要自強不息,要爭取自己的權利,要爭取自己美好的人生。

  • 15 # hyg陌上花開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太陽照不到的陰暗地方,苔蘚仍然生命旺盛,長出蓬勃的綠意來。苔花雖然象米粒那麼微小,也還是如同牡丹那樣熱烈燦爛地開放。

    這首小詩的作者是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他是清代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美食家;袁枚是乾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難得在乾隆時期詩壇享譽最高的袁大才子寫出這麼一首樸素清新的小詩,這簡直就是我們普通人的勵志宣言,更是我們的人生追求和內心獨白。它就象一朵苔花,小小的,卻清芬四溢;默默的,卻暗吐芳華。讀到它,彷彿是自己的心聲,感觸頗多,總的來說有下面三點:

    即使身處逆境,遭遇挫折 ,也一定要頑強堅韌,綻放自己的能量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不就是我們人生中處於低谷的時候?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要忍受深的淺的傷害,可能還有不可預料的誤解。可是,就算我們陷落泥濘,也要仰望星光;就算我們腳踏荊棘,也要奔赴前途。委屈自己嚥下,傷口自己包紮。生而為人,活著不容易;好好活著更不容易。我們必須釋放自己所有的能量,盡最大的努力,不讓光陰虛度,不讓自己將來後悔。太陽照不到,我們就要自己心有陽光;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天,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不可阻擋的力量。

    雖然是小人物,也不要妄自菲薄 ,牡丹有牡丹的高貴,苔花有苔花的尊嚴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世上大多數都是如我等的平凡人,總覺得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總認為瑣瑣碎碎毫無建樹。其實,平平淡淡才是真,簡簡單單就是幸福!牡丹有牡丹的美麗,苔花也有苔花的嬌俏!要是把牡丹放到牆角,它還開不出花呢。我們辛苦賺錢養家餬口,這就是我們的自豪;我們平安健康家庭和美,這就是我們的成就。

    你若盛開,就是精彩;光芒雖弱,也要照亮世界

    王侯將相本無種,錦袍布衣何有別?高處不勝寒,低處自溫暖。看這個世間,潮起潮落,月圓月缺;榮辱興衰終歸塵土,悲歡離合只留心中。紙上江湖,夢裡風月,都比不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自娛自樂,苦中作樂。

    我們只管做好自己,別的,交給歲月;我們只管付出努力,結果,交給明天。如果可以,請儘量心存善念,多做好事;給,永遠比拿快樂!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

    結語

    就讓我們把這首《苔》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16 # 南有木香

    《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筆下的《苔》,一首僅20字的小詩,讀來卻有其動人和勵志之處。詩詞的意思是,在陽光照耀不到的陰暗之處,苔蘚卻生長出綠意,展現出自己的青春。這青春從哪裡來,不適宜成長的地方萌發生命,還開出了花,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卻依然像高貴的牡丹一樣熱烈綻放,這就是青春。

    苔,生長於太陽照耀不到的陰暗角落,毫不起眼,沒有人注意到它們。但是,它們並不自怨自艾,依然頑強生長,綻放出自己的美。這就是苔。

    眾生皆平等,萬物皆有靈。在太陽底下,無論是否得到陽光的恩澤,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它生命成長的軌跡,每一個積極成長的個體,無論差異大小如何,都值得尊重。

    萬物皆有靈,同樣,每一個生命,無論大小美醜無論身處何處何地,都自有其生命華彩,苔花有苔花的美好,牡丹有牡丹的高貴,面對不同的美好,尊重它們,欣賞它們,足矣。

    《苔》這首詩,也常常被人們用來自我勉勵,因為苔的微小與苔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生而為人時,都是普通人,且在人生路上,還要遭遇生活諸多的坎坷不順。面對普通的出身和不太光亮的生活,人生如苔是世上之常事。

    因此,苔的堅持和苔的綻放,不正是許許多多普通人的人生激勵嗎?人生如苔,也學牡丹開,青春恰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者在落魄期間應該怎麼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