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道長隆

    第一諸葛亮,諸葛亮南陽人,天下奇才,未出茅廬就三分天下,首戰火燒博望坡,就讓曹操的人丟盔棄甲。幫助劉備得荊州,收西川取漢中,赤壁火燒曹操,都是主要參與者,劉備稱帝后就拜諸葛亮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七擒孟獲平定蜀國南方,北上擊曹,勝仗無數。諸葛連擼,木牛流馬,真可謂是個全能人才,當屬謀士第一人。

    第二個就要說郭嘉了,鬼才可不是白叫的,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不世之功,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

    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第三應該說周瑜了周瑜,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坦蕩,有大志,小說把他醜化的太厲害了。孫策一個無家可歸的小將軍,他卻敢傾家蕩產的去輔佐,且與廬州太守反目,也可以說是豪賭。火燒赤壁,更是非膽識過人而不能為之。

  • 2 # 白雲山水居

    我來說一說。

    三國謀士實力強勁的人很多,我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只能透過史書上的記載來推論。

    三國謀士第一名,諸葛亮,這個大家都是沒有異議的。

    說他是第一,有什麼根據呢?有根據。

    最好的依據是“三國志”裡他的傳記篇幅最長,所有的謀士都不如他。從“三顧茅廬”,“隆中對”,“草船借箭”,再到“出師表”,“空城計”,對他的描述無出其右。

    成都的武侯祠,傳說中的“八卦陣”,“木馬牛車”也是最好的例證。

    三國謀士第二名,龐統龐士元。沒有他,曹操早就統一天下,改朝換代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三國曆史上的赤壁之戰有他的謀略,如果龐統沒有出主意讓曹操鐵鎖連船,就沒有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沒有火燒赤壁。曹操就會橫掃江東,至此劉備只有一萬殘軍敗將,拿下他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鳳雛”龐統的鐵鎖計改變了三國的程序,不可謂不厲害。只是遇到了諸葛亮,可惜了。其實最該說“既生瑜何生亮”的應該是他。

    第三名,郭嘉。他的“十勝之策”,幫助曹操堅定信心,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穩固的中原優勢,功勞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絕對有資格和諸葛亮爭奪謀士第一的名號。

  • 3 # 公明淏

    根據《三國志》記載,曹魏的謀主是荀攸;蜀漢的謀主是法正;東吳的謀主是兩個,張昭、張紘。從陳壽及襄陽記明確所稱的諸位謀主(田豐、荀諶、許攸、荀攸、法正、張昭、張紘、秦松、陳端、司馬懿父子)

    荀攸無疑排第一,張昭排第二,張紘第三。法正不入流!

    謀主顯然事關政治、軍事、戰略、治民等諸方面,可以認為是綜合掌權之重臣。

    曹操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曹操對孫權說: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

    張紘對曹操說: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曹公欲令紘輔權內附,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謀主荀攸)

    (謀主張昭、張紘)

  • 4 # 楊先生講歷史

    1、郭嘉

    軍師祭酒郭嘉,擒呂布,破劉備,掃烏桓,遺計定遼東,算無遺策,幫助曹操統一北方。郭嘉對敵手心理的準確判斷,往往是取勝的關鍵。官渡之戰前,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論,涵蓋兵法之要,毛澤東高度評價,古今罕成!有詩讚曰: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三分天下天註定,妙算神機猶可圖;倘若當時存奉孝,豈容東吳與西蜀!

    2、諸葛亮

    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發明家。

    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有丞相之能。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還可以比兩個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最有名的就是《隆中對》,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群雄逐鹿,曹操的勢力不及袁紹,而終能克紹者,既得益於天時,更在於人謀。孫權佔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只可作為援而不可圖。

    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劉備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也,取西川以立基業,內修政理,外結東吳,待等天下有變,命一上將以出晴川,百姓何不簞食壺漿,誠如所言,則漢室可興!

    3、賈詡

    曹操討伐張繡,給張繡出謀劃策,偷襲曹操,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此人不多介紹,此人算無遺策,善於明哲保身,也是獲得善終的一位!

  • 5 # 碧水青山0

    三國時期三大謀士,郭嘉,善於開疆拓土;諸葛亮,勤於治國安民,陸遜,長於守成謀國。

    一,魏·郭嘉,曹操“奇佐”,史書稱“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196年,郭嘉任軍師祭酒,開始為曹操統一北方出謀獻策,屢獻奇謀。

    197年,看見袁紹氣勢洶洶,曹操憂心忡忡,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敗十勝”。使曹操信心倍增,也奠定了郭嘉在曹操集團的核心地位。

    198年,處置劉備問題,郭嘉引用古語上諫:“一日縱敵,乃數世之患。”曹操沒接納。

    同年九月,曹操破彭城,敗呂布,圍下邳。但持續了半年,對堅守不出的呂布無可奈何。郭嘉引用項羽例子勸諫:“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曹操依郭嘉之策水掩下邳,擒殺呂布。

    200年,與袁紹作戰處處不利之時,曹操依郭嘉之言,破劉備,降關羽,敗東海賊寇。

    相持官渡,傳言孫策偷襲許都,曹操集團人心渙散。唯郭嘉預測說:孫策必死於小人之手。不久,孫策果然被刺客所害。

    202年,袁紹病逝後,曹軍諸將想乘勝進攻袁紹的兩個兒子。郭嘉力排眾議,獨進奇策,主張退兵,裝腔作勢南征劉表。目的是利用對方的內部矛盾“以待其變”。果不其然,曹操剛回許昌,袁軍內亂,曹操立即回軍北進,袁譚、袁尚一死一逃。

    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諸將擔憂劉備、劉表背後襲擊許昌。郭嘉則說劉表“坐談客耳”。郭嘉之言,使曹操茅塞頓開,而虛國遠征。途中郭嘉進言:兵貴神速。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

    此戰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

    當然,三國演義中,郭嘉“遺計定遼東”,史書中不見記載。

    曹操統一北方,皆有郭嘉的功勞,即“魏得九州,皆有郭嘉之謀”(東漢末年,天下分十三州)。

    二,蜀·諸葛亮,對手司馬懿盛讚“天下奇才”,是流傳千古的“智者”的化身!

    諸葛亮正式掌權,面對的是經過關羽、劉備兩次全軍覆沒之後糟糕的局面。《後出師表》中,諸葛亮還痛心疾首提及“關羽毀敗,秭歸磋跌”。

    因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所有就有了“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之所以“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是因稍有不慎,就會招致亡國之禍。

    1、政治,諸葛亮以身作則,營造了廉政奉公的官場氛圍,諸官以諸葛亮為榜樣,力戒奢華。對民間也是賞罰分明,妥善解決民族矛盾,受到各族擁戴。

    (鄧艾暗度陰平時,江油城守將馬邈對其妻曰:“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幹我甚事?”“天子聽信黃皓,溺於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哉?”馬邈雖“先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但也足以說名馬邈等官員對蜀國後期的官場非常失望,喪失鬥志)

    2、法律,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強調“法治”說:“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3、經濟,在漢中“休士勸農”,因地制宜,軍屯耕戰,使北伐軍資大多就地解決。從而有了“山河堰”等水利工程的豐功偉績。這些工程也遺留至今。蜀地也是風化肅然路不拾遺。

    4、治軍,諸葛亮“治戎為長”,主張“師出以律,失律則兇”。“賞罰有信”。

    5、外交,採取“北抗曹魏、東和孫權”戰略。孫權稱帝之時,同意“二聖並尊”。

    6、軍事,225年夏,諸葛亮渡瀘水,生擒孟獲。進滇池平定四周部族。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北伐。

    唐朝,諸葛亮被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三,吳·陸遜,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最為著名的“書生拜大將”。

    203年開始,陸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

    217年,督平會稽、鄱陽、丹陽三郡 。隨後用疑兵之計,以少勝多,平定叛亂。

    219年,陸遜向呂蒙、孫權獻策,代替呂蒙,用驕兵之計矇蔽關羽,襲取荊州。

    222年,一介書生的陸遜被拜為大都督,夷陵火燒連營,使劉備全軍覆沒,而一戰成名。

    228年,石亭之戰,打敗曹休。

    233年,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結果公孫淵將使者殺死。孫權大怒,欲提兵親征,陸遜上書阻止。

    234年,為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陸遜虛張聲勢,斬俘魏軍千餘人

    241年,陸遜修築邾城抗魏。

    244年正月,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

    令諸葛亮耿耿於懷的“關羽毀敗,秭歸磋跌”兩件大事,都是陸遜的傑作。

    書生陸遜戎馬一生,無一敗績,氣死了劉備與曹休。政治推測,無一不靈。被贊為“社稷之臣”。

    在惜墨如金的《三國志》中,陸遜是唯一一個與諸葛亮平起平坐之人。三國時期將相雲集,只有陸遜與諸葛亮二人是單獨立傳。

  • 6 # 子午縱橫1

    三國謀士實力頭三的3當然是諸葛亮,不用細說,大家都知道,2司馬懿,大家可能會笑,說司馬懿不如諸葛亮,可細分析一下,諸葛亮保的是劉備啊,!宅心仁厚,無後後顧之憂!放心大膽的幹!而司馬懿保的曹操,曹操何等心計?伴君如伴虎!司馬懿就算是謀士中成功的人物了,不是空城計種了諸葛亮的計,而聽懂了音,諸葛亡此,司馬無用!曹操殺之!

    1第一的還得說是陸遜,從三國看後天下,天時不濟,卻專危為安,地利有別,各分春秋!

    人和不得,卻獻熱血情懷,大敗劉備,關羽,而後因君不識己,而退之

  • 7 # 囬憶八

    個人認為綜合實力的話,前三名分別是:諸葛亮,司馬懿,陸遜。

    第一諸葛亮

    1. 政治上:廉政建設。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 經濟上: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3. 軍事上: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

    4.文學上:《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司馬懿

    1. 政治上: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2. 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興修水利,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收到了“國以充實”的效果。

    3. 軍事上:

    平定孟達。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覆無常,有猶豫之意。司馬懿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採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此時蜀吳軍隊尚未反應,孟達只得守城待援。魏軍攻城十三日,孟達部將開城投降,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佔有。待蜀吳兩軍趕到之時,孟達早已成為司馬懿的刀下之鬼。

    智抵西蜀。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針對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透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蜀將只好按照諸葛亮死前的部署,緩緩撤軍退回蜀中。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這樣被司馬懿拖垮了。

    遠征遼東。青龍五年(237年),魏國範圍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朝廷,自立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馬懿,令他率兵遠征遼東鏟滅公孫淵。司馬懿領命點兵四萬即刻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又命郡守、典農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見。司馬懿抓住戰機,縱兵激戰,三戰三捷,大破遼軍。遼軍退守襄平,魏軍乘勢進逼,包圍了敵之巢穴襄平。魏軍攻入襄平,屠滅當地十五歲以上男丁,隨後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

    陸遜

    1. 政治上:

    輔佐東宮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讚賞陸遜的功績,在大將軍之上又設定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徵召陸遜到武昌輔佐太子,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孫權令陸遜教導諸位皇子公子。當時建昌侯孫慮喜好鬥鴨。陸遜嚴厲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孫慮當即就拆毀了鬥鴨欄。

    陸遜為人正直嚴厲,後來孫登到賴鄉面見孫權時,也曾述說陸遜的忠誠勤勞,武昌那裡無什麼顧慮。

    2. 軍事上:正諫不諱。陸遜雖任職在外,但心中卻牽掛著朝廷大事,他上疏陳述時事認為法令條例過於嚴厲,應首先考慮人的優良才能,請求提拔重用施展他們為國效力的才幹。這是撫招遠方人才歸附的大計 [37] 。

    黃龍二年(230年)春天,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臺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徵求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不必,上書認為這樣的事情沒有益處。孫權依然去征討夷州,只得到數千人,得不償失,大為後悔 [38] 。嘉禾元年(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都督、徵東將軍滿寵見吳軍舍船登陸,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匯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三月,孫權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認為吳國遙遠,難以長期依靠,將使者殺死。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孫權聞後大怒,欲親自帶兵去征討。陸遜上書相阻,孫權聽取了他的意見 。

  • 8 # 借草還魂

    謀士?

    是什麼職位?幾品官?管理什麼事務?

    看來都是讓遊戲影響到的。

    其實稱之為文臣武將更為妥切。但實際上,分得也沒有這麼細。比如諸葛亮,在劉備的第一個正式職司是軍師將軍,這個職位,是劉備專門為了諸葛亮新設的,署左將軍府事,劉備外出征伐的時候,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食,

    第一,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時期是獨一檔的,統兵能打得曹真、司馬懿睜不開眼,內政治理得蜀中以一州彈丸之地,對抗九州半的魏國,這是天縱奇才啊。

    第二,狗或,不對,是“燻魚”,啊,是荀彧。王佐之才,是曹操的戰略制定者,為曹操舉薦了很多人才,包括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人稱“荀令君”。

    第三,蜀和魏都有了,第三就給周瑜大都督吧,人家也是“曲有誤,周郎顧”的文藝青年啊。

  • 9 # 讀史先森

    在三國謀士中,孔明為什麼不如龐統?

    首先介紹一下孔明,千古賢相。不出蜀,既知天下大勢,把劉備迷得神魂顛倒。

    一生功績: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正是《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才成為了華人智慧的象徵。

    甚至,後世人自吹自擂總是說:再世諸葛。

    可見,諸葛亮的謀士身份得到了無可匹敵的追捧。

    一部《三國》,半部《孔明傳》。

    反觀龐統,著墨寥寥。

    在領荊州牧時,龐統終日醉酒,不理縣務。劉備親自過問龐統,為何?

    哪知,龐統一天之內便把縣衙裡積壓的案子一併解決,且無一差錯。

    可見其治國理政之才能。

    然而天妒英才,在攻城時,龐統不幸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殊不知後面一句才是重點(龐統即鳳雛)。

    最後,我覺得再拼湊一個司馬懿,就是三國最頂尖的謀士集團了。

    世人皆知空城計和“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真有那麼無能嗎?

    羅貫中評價司馬懿:“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可見,司馬懿具備成為一個頂尖謀士的所有特質,出言不凡,用兵如神,隱而不發。

    在一代梟雄曹操多疑的天性中混的風生水起,司馬懿並不孬。

  • 10 # 燡烽堂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的智囊團中謀士眾多,精英如雲。這些大牌謀士的前三甲應該是誰,我們做如下梳理:

    第一名:諸葛亮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理論家,號臥龍。被譽為“ 千古良相”的典範。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 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孫權的剋星。赤壁之戰舌戰群儒,先後舌戰戰敗東吳名士七人之多, 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赤壁之戰後, 負責調整荊南三郡賦稅, 充實軍資。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 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獻帝被害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 劉備不答應, 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於是劉備才答應。白帝託孤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 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劉備病重, 召諸葛亮到永安, 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劉備逝世, 劉禪繼位, 封諸葛亮為武鄉侯, 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 政事上的大小事務, 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 由諸葛亮決定。七擒孟獲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 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 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北伐—六出祁山, 斬魏將王雙, 擊退郭淮退, 得二郡。

    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郭淮於陽溪。與司馬懿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

    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後又設計射殺張郃。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 死諸葛走生仲達”事。其“鞠躬盡力, 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 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當之無愧的智力第一。雖然時機不利, 但是他作出的戰績是有目共睹的。正史裡他不是一個完人, 也有許多錯誤, 但是他能輔佐一個當初勢力極其單薄的劉備成為一方霸主, 絕對有著超一流的水準。

    第二名:郭嘉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東漢末年著名謀略家,戰術家,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曹操謀士戲志才死,求才於荀彧,後者柬郭嘉。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 大喜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 就是他了! ”討張繡, 郭嘉詳細立體的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 勸說曹操征討呂布。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 很具說服力, 不但重新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討呂布, 郭嘉看出勝機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 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只時便不久

    於敗亡的觀點, 勸曹操急攻。果然一鼓作氣擒殺呂布。曹操派劉備聯合袁術。郭嘉看破劉備狼子野心,諫曰:“劉備不可譴也!”曹操從言大悔,派人追劉備回來,已經來不及了。後來劉備果然殺車胄叛走與袁紹聯兵。官渡之戰,郭嘉說袁紹性格遲緩多疑, 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閃電戰,必然得勝。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獲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江東小霸王剛剛成就江東霸業, 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 遂有謀圖中原之心。曹軍得知這個訊息都很畏懼, 只有郭嘉料道孫策剛剛吞併江東, 所殺的都是深得人心眾養死士的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 雖然有百萬之眾, 但還是和孤家寡人一樣容易對付。如果有刺客伏殺, 只不過能憑藉一人之勇罷了。我看他必然死於匹夫之手。果然, 孫策是年死於許貢家客的刺殺。

    破二袁, 郭嘉利用反間計輕而易舉的分別擊破了袁尚袁譚。是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

    招募重用河北名士, 收附民心, 徹底鞏固目前的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 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 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袁尚逃入烏桓。郭嘉進言道: “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覆滅。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立刻進兵遼東。大破倉促應戰的敵軍。這一戰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從柳成回來的途中,日夜急行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隕。曹操痛拗失聲,並謂荀彧等曰:“你們都和我差不多年紀,只有奉孝最年輕。等到天下事竟, 我還要將後事託付給他, 但他夭折在巔峰之年, 難道這就是命運嗎! ”這一年郭嘉去世諸葛亮出山,兩位重量級人物擦肩而過。

    第三名:司馬懿

    “開言崇聖典, 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 四朝經濟臣。”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漢後,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

    曹睿繼位後, 司馬懿坐鎮宛城, 督荊豫二州軍事, 主持荊州對吳攻戰, 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禦工作,數次成功防禦諸葛亮北伐。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 後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 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 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謀士何止這三位。我們只能忍痛割愛的這樣寫,其實還有龐統龐士元,周瑜周公瑾,陸遜陸伯言,荀攸荀公達,賈詡賈文和,荀彧荀文若,法正法孝直等等,個個都是蓋世的奇才!

  • 11 # 史研

    三國謀士哪家強?要去三國找老藍翔。我們這都知道,現在有一個專門培養技術的學校叫做藍翔技術學校,裡面出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在中國之中大放異彩,雖然在三國時期沒有一個培養專門的謀士的學校,可是卻有很多人受到一個人的指點,這個人就是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

    在他身邊培養出了三個最厲害謀士,讓三國之中攪動起了風雨,其中兩個我們都很熟悉,一個就是諸葛亮一個就是龐統,得臥龍鳳雛,其一者可得天下,劉備就是因為有了這兩個人,所以從一個賣草鞋的人才能夠當上了皇帝,而他身邊還有一個人在三國初期的時候沒有什麼名聲,這個人就是他的侄子,司馬懿可是到了三國後旗,三國就被他一個人奪到了。

    諸葛亮龐統,司馬懿真正的天下奇才,其他人沒有必要和他們相比,都是渣渣。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當初的劉備急迫的需要人才,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自己,就連好不容易得到的人才徐庶也被曹操給搶走了,可謂是孤苦伶仃,這個時候得到水鏡先生的幫助,終於是找到了諸葛亮,並且後來也得到了龐統。

    諸葛亮在赤壁之中幫劉備奪得了地盤,而龐統幫他打下了成都平原,讓劉備能夠擁有奪得天下的本領,在蜀國前期可以說是真正的叱吒風雲。

    要是龐統不死的話,劉備必須成就大業,可是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龐統死後,關羽攻打曹操失敗被殺,劉備又討伐東吳失敗,最終是導致了蜀國元氣大傷。

    本來是要到了滅絕的地方,可是有諸葛亮這麼強大的人才,不僅是使蜀國恢復了元氣,同時擁有了北方的能力,蜀國才能夠殘喘下來。

    而司馬懿就不用多說了,別人都是為了主公,而他是為了自己,最終是收穫了魏國的大權,而他的子孫就統一了天下,才是三國最厲害謀士,自己成就了天下。

  • 12 # 買櫝還珠

    所謂謀士,以謀心為上,謀人次之,謀事最下。連自己生死安危都謀不清楚的人,實在有愧於謀士之稱,頂多算是三流謀士,正所謂“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因此而論。

    第三名,諸葛亮,入選理由,不選他我會捱罵!

    心機很深,判斷尤準,投資理念極度超前,對天下大勢的把握無出其右,從其躬耕於南陽就可以知道,他一直在待價而沽,而且是有強烈目標指向性的等待,這足以證明他骨子裡就是一個野望賁張,事業心爆棚的人。能力不缺,奈何過於排它,導致劉備對他暗中提防,甚至在臨死時佈下必殺之局,若不是諸葛亮心中明白,恐怕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結果就鑽進了劉禪的套,成為劉禪的出頭鳥。這是一個政治家,可惜註定與君王不和。

    第二名,郭嘉,入選理由,還是怕被罵

    孔明所具有的本事,郭嘉都有,而且還不必受到道德禮儀的束縛,重要的是他擅於自保(應當是學習前輩漢初三傑的張良),所以和曹操那種梟雄相處得極為融洽,僅此一項就甩了諸葛亮一個段位。反之更是如此,曹操做為當世第一人傑,能夠“幾乎”毫無保留地信任郭嘉,連自己的私事都不遮遮掩掩。這在古代所有君臣關係中算是第一例,好像也是唯一一例。當然,這和郭嘉過早身故也有一定關係。還有一個特色,諸葛亮更是拍馬都追不上,曹操對郭嘉的保護極為到位,很少有內部人士對郭嘉不滿。同事關係也能處理如此巧妙,此人心智,高到爆表。

    第一名,賈翊,入選理由,謀心,謀人,謀已三全。

    輕易不出手,出手必傷人。對一個謀士來說並不難,然後換了幾任主公之後依然全身進退,這一點便不是所有人能玩得起來的。更重要的是,此人從來不需要主公的信任,更不需要主公的託付。把自己擺到一個陰暗處,不碰軍權,不碰家事,一點上進心,一點事業心,一丁點兒的主觀能動性都沒有。更致命的是,在職責範圍之內,從不損害當事人利益。在集團內部,沒有敵人。偏偏還沒有人想去惹他。曹操知道此人不忠心,曹丕也知道此人不忠心,所有人都知道此人不忠心,然而沒有關係。富貴雙全,榮耀終老。因為他讓所有人都明白,這個叫賈翊的人,不會和自己爭權奪利,但如此想害他,那麼死的一定是自己。

  • 13 # 傲視蒼穹39

    首先說說荀彧;我認為荀彧才是三國中(包括東漢末)的真正第一謀士。在荀彧投靠曹操前,儘管曹操發起了諸侯聯盟去討伐董卓。但曹操連個董卓的部將徐榮都打不過,還被打的大敗,隻身而逃。實在乏善可陳!荀彧正好是在曹操最不得志的時候(公元191年),29歲的荀彧因看出袁紹屬於不能成大事的人,離開袁紹而投奔了曹操。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也!”事實證明,曹操沒有垮大荀彧的作用;曹操把荀彧用為“司馬”,就是幫曹操主官軍事的副手,比“軍師”的級別只高不低。《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此後,曹操對荀彧更是言聽計從,軍事開始順風順水,大小的對手逐個被滅,地盤也越大越大。此後,在跟袁紹決戰的時候,此時因為荀彧主管朝政,不在曹操身邊。曹操每遇疑難的關鍵大事,都不惜千里迢迢的修書向荀彧求問方略,並嚴格按照荀彧的執行。從而取得了對袁紹決戰的大勝!因為荀彧的加入,令曹操真正的做到了“戰無不勝”!

    荀彧是大戰略家、政治家,他最著名的戰略論述有兩次;一次是他對曹操論述的“高祖居關中,光武據河內”之論,此論主要是為曹操講述了根據地的重要性,令曹操恍然大悟。最有名的戰略論述,是力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令曹操搶先一步把漢獻帝接回。從此,令曹操的任何征戰,都具有了“合法”性,使曹操一舉佔據了“道德”的高度!至於行政能力;就看曹操把朝廷內政,悉數交給他主管,從而且令曹魏集團因此而越來越強大。便可見他主政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再看看他臨陣的軍事能力;曹操徵徐州,呂布趁機聯合了陳宮、張邈等,攻擊奪取了曹操的大本營兗州。最後剩下了三個縣城,一旦失去,曹操就真的無容身之地了。就是因為荀彧的指揮,才以極弱之勢而料敵如神的能力,保全了這三個縣。此外,荀彧還為曹操推薦了一大堆的頂級人才;荀攸、郭嘉、蔣敬、戲志才等。

    而當荀彧被曹操冷淡後,曹操便開始走下坡路;一敗赤壁、二敗漢中、三敗襄陽,甚至被打得想遷都以避。可以這樣說;曹操的敗仗,都是在失去荀彧後打的。可見荀彧的軍政綜合能力,是超過三國中任何一位謀士、軍師的,他才是真正的三國第一!

    至於第二、第三,還真的不好排;曹魏的荀攸、賈詡(郭嘉實際排不上)、司馬懿,袁紹的沮授、田豐,劉備的陳登、法正、諸葛亮,東吳的周瑜、魯肅等。這些人都是屬於“全面型”的人才,但又各有所長。排誰是第二、三,都似乎很有道理,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旅行結婚,你最想和你的愛人去哪個國家的哪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