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
2 # 高露1
所有的電視劇和小說主角都有一個心理,那就是:我是被逼的,我沒辦法,我是自衛。
當一個集團牽涉的利益太大,那麼就是集團裹挾著你走,而不再是你領導著集團走。所以高瞻遠矚的領導會設計一個讓集團內部驅動向好的制度。
沒辦法,李世民選一萬次,除非他死了,不然還是會走老路。
-
3 # 夏日瀾風解密頻道
我們大家都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改寫的!特別是封建王朝的帝王,可以說是金口玉言!
但唯獨有一件事情,他們做不得:翻看自己的《起居史錄》,因為起居史錄裡記載了真實的歷史!
起居錄是什麼?是史官“錄紀人君言行動止之事”的史書,為了客觀,君主本人是不得翻看甚至修改的。從先秦時期,就要史官記錄君主言行,以約束其舉止,漢時又有起居郎,專門記錄君王舉止和言行。
根據對唐太宗所寫的《起居史錄》裡的描述,玄武門之變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美化過的歷史,《起居史錄》裡曾經記載的才是真相!
不可否認,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文治武功,少有人與之比肩。
但他也有自己的軟肋!那就是他不堪回首的“玄武門之變”,他為了登上皇位:做了殺兄弒弟,囚禁父親的悖逆行為!
唐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為獲得帝位,他指揮部下尉遲敬德於玄武門誅殺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將父親唐高祖李淵逼迫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
這讓向來以道德高潔自居的李世民墜下了神壇,他害怕,怕起居舍人直接記錄玄武門之變所有細節,怕世人背後指指點點,怕百年之後成為後人的笑柄......
他甚至做夢都會回到那場血腥的政變,被哥哥弟弟的冤魂驚醒,不得不命令秦瓊尉遲敬德為其守夜才得以安寢,這後來成了門神的由來之一。
所以,李世民要除掉心病,美化那場玄武門之變,為自己洗白,他就必須從《起居錄》下手,隱忍了十年,終於在貞觀九年,他決定試試談一談起居錄之虛實,不敢直接問起居舍人要,於是就找到了左僕射,修國史的房玄齡。
根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詳細的記述了李世民和房玄齡二人的對話!大體的意思是這樣的:
李說:前朝史官記載皇帝起居,為何不讓本人看呢?
房說:史官不修飾美,也不隱藏惡事,讓皇帝看了,會讓其不開心的,所以不讓看。
李:朕的心胸比那些前朝的皇帝不知道寬廣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很想看看我的起居錄,能夠知道以前我做過什麼惡事,為今後不再犯引以為戒嘛!
房:... ...
這時,諫議大夫朱子奢說:“陛下想看起居錄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是您開了這個頭兒,難保子孫不去效仿,我擔心以後的君主沒有陛下的心胸,直接隱去罪惡,粉飾功績,那史書就沒有用了,史官的人身安全也沒法保證了!”
李世民被碰了個軟釘子,於是決定直接找起居舍人褚遂良,表達自己想看起居錄的意思。褚遂良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就懟回去了。
李世民無奈,又回來找了房玄齡,用其絕對的帝王權力,終於讓房玄齡服軟了。
作為一個對貞觀之治有著巨大貢獻的政治家,房玄齡對此事也毫無辦法,於是就順著李世民的心思,在《起居錄》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對“玄武門之變”那裡大加修繕,最終才有瞭如今的《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
不過,紙裡包不住火,玄武門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但李世民卻低估了世人的胸襟,即使他做過殺兄殺弟囚父的勾當,世人卻仍然視其為華夏曆史上出類拔萃的偉大皇帝,也是處於大局的考慮,作為治國李世民是有功的,但作為為人子孝道,李世民是過的。而且玄武門之變,那場血雨腥風,如今大家都知道了真相,也都明白了被李世民美化過的那場歷史事件!
-
4 # 煙雨笑春風
許多事實證明,唐太宗確實篡改了國史。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成為這一名言的始作俑者。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最有爭議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在滅隋的戰爭中功勞卓越,稱帝后開創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之治”,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個血腥的殺手,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的自己的親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更過分的是,他為了防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後代報復,將二人的子孫全部殺死,一改慈善、大度形象。李淵將李世民立為太子,是在血腥中被迫做出的決定,並且不久就“禪讓”給他。但在許多史書中,卻將李世民的這一血腥宮廷政變寫成李世民是“無奈之舉”,讓人不得不懷疑,李世民篡改了國史。
在李世民稱帝之前,中國的史官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立性”,文天祥的《正氣歌》裡曾經有兩句是專門稱讚史官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齊國大夫崔杼弒殺了齊莊公,齊國負責記錄歷史的太史堅持秉筆直說,崔杼一氣之下殺死了太史兄弟三人,但老四仍然“前仆後繼”,不改初衷,弄得崔杼沒辦法,只得認命;晉國的史官董狐也是這樣,趙穿、趙盾兄弟弒殺了晉靈公,董狐不顧趙盾的解釋,照樣秉筆直書。唐太宗稱帝后,曾經問過負責寫皇帝起居注的褚遂良,褚遂良向他解釋:“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唐太宗要求看看史官怎麼寫的,褚遂良說: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內容的。”,唐太宗追問“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表示了肯定: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史官的“獨立性”讓唐太宗害了怕,他最怕留下“千古罵名”,因此改革了史官制度。我們看到了《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宋代的《資治通鑑》,都記載著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多褒義之詞,甚至將“玄武門之變”也美化成了李世民的無奈之舉,好象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子孫後代都該死,李淵早該禪位。但紙包不住火,在李世民稱帝前,親自參加過反隋起義的溫大雅曾經寫過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記錄了李淵、李世民反隋的真實歷史。溫大雅的父親是北齊文林館學士,溫大雅本人是隋朝的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後成為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他所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基本上是隨軍日記,具有真實性。
在這本書裡,李淵才是大唐創業的主要謀劃者及實施者,而李世民充其量是一名優秀的配角。溫大雅的這本書,給李世民的光輝形象曝了光。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做為主帥的李淵那麼無能,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及一方將軍的李元吉那麼廢物,僅靠李世民一己之力,怎麼會打下唐朝的萬里江山。
-
5 # 劉文廣
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生了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早亡),四子元吉。太原起兵,主要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勞最大。因此,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間,就為爭奪皇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發他們在後宮胡作非為以及與張婕妤、尹德妃的暖昧關係。高祖大吃一驚,說:“竟然有這樣的事?”李世民說:“不但如此,他們還想謀害我。如果他們得逞,兒就永遠見不到父皇了!”說完便哭了起來。高祖說:“你講的事情,關係重大,明天我要親自審問!”
當天夜裡,李世民調兵遣將。第二天一早,他親自率領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內。張婕好聽到了風聲,馬上派人報告李建成,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認為謹慎一點較好,李建成說:“怕什麼?內有張、尹二妃照應,外有自家軍隊守衛玄武門,能把我們怎麼樣?我們一起一朝去,看看睛況再說。”於是兩人騎著馬,帶領衛士,緩步走進玄武門。守衛玄武門的將領叫常何,原來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被李世民收買過來了,他見李建成和李元吉走遠了,迅速關閉了玄武門。
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了馬,拾級登臨湖殿。李建成眼光向周圍一掃,發現殿東西的角落裡,埋伏著李世民的部隊。他扯一下齊王的衣袖,轉身飛快走下石級,翻身上馬,奔向玄武門。只聽有人喊道:“太子,齊王,為什麼不去上朝?”李建成回頭一看,不是別人,正是對頭李世民。李世民對準李建成射了一箭,只聽嗖地一聲,李建成翻身落馬,斷了氣。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被尉遲敬德一箭把他射死了。
玄武門的戰鬥剛要結束,東宮的大將馮翊和馮立聞訊率東宮二千餘人趕來,猛烈攻打大門。大將薛萬徹等見到在玄武門外戰鬥無濟於事,便想調轉馬頭進攻秦王府。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候,只見尉遲敬德提著建成、元吉的腦袋趕來,喊道:“奉皇帝陛下敕全,殺了太子和齊王。你們看,這就是他們的頭,你們還為誰賣命?”馮翊和謝叔方等人見了太子和齊王首級,呆若木雞,紛紛放下武器,其餘一鬨而散。薛萬徹不聽勸告,帶著數十騎,殺出陣外,奔終南山去了。謝叔方眼看太子的人馬逃散投降,便下馬號啕大哭,李世民好言勸慰,並赦他無罪。對於太子集團的其他文臣武將,只要他們表示願意和秦王合作,都被任用,並給以應得的禮遇。
三兄弟火併的時候,唐高祖正帶著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遊玩。忽然看見岸上有一個全副披掛的將軍,匆匆趕來,便問:“來的是什麼人?”只見那位將軍跪在地上說:“臣就是尉遲敬德。”高祖又問:“你來這裡幹什麼?”尉遲敬德說:“太子、齊王叛亂,秦王恐怕驚動陛下,特地派臣來護駕。”高祖大吃一驚,忙問:“太子、齊王現在何處?”尉遲敬德說:“已經被秦王殺死了。”高祖十分難過,吩咐遊船靠岸。回頭問裴寂等人說:“想不到會有今天這樣的事發生,你們看怎麼辦?”左右大臣聽到建成、元吉已死,身邊又有一個這樣兇猛的將軍手拿武器守候著,也就樂得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蕭瑀、陳叔達說:“建成、元吉本來就沒有大功,秦王功德蓋世,深得人心,理該立為太子。”高祖採納。
於是降旨,各路軍隊都接受秦王李世民處分。三天之後,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國家軍政大事一律由太子處理。李世民實際上已經當上了皇帝。八月,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上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正月,改元貞觀。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
6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唐太宗在歷史帝王中的地位和豐功偉績常常被人們所稱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聖君也有被人所詬病的一點:那就是他人生中揮之不去汙點-“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和太子李建成鬥爭了數年以後,兩者的爭儲之戰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程度。同為李淵兒子的齊王李元吉此時已經加入到李建成的陣營。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建成意圖瓜分李世民的兵權,李世民在得知其計劃後決定先發制人,利用李建成、李元吉應赴六月四日的對質埋伏兵於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而一舉剷掉李建成及其根系勢力。歷史上最飽受爭議的玄武門之變就這樣上演了。
六月初四,玄武門外,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六月初八,李世民被冊封為太子。
九月,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
短短的三個月,李世民就完成了從秦王到皇帝的轉變,開始了他偉大的治世之路。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裡關於此事件的記錄都來自於《唐實錄》裡面的記載。《太宗實錄》又是《唐實錄》裡關於唐太宗時期的記錄篇章。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唐貞觀十六年,李世民曾要求閱覽《起居注》,被當時的諫議大夫褚遂良拒絕。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又提出這一要求,當時的宰相房玄齡和諫議大夫朱子奢又一次勸諫,但奈何不了李世民的執意要求。無奈,房玄齡呈《高祖》、《今上實錄》給李世民。
李世民在看過書中關於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門之變)的記錄後,對於事件的描述評價不甚滿意,於是就對房玄齡做了如下指示:六月四日事是“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之舉,目的是“安社稷,利萬民”。
史官們在太宗皇帝如此的授意下,開始“削其浮辭,直言其事”,改寫了部分史實。 如此可見,李世民本人也對玄武門之事諱莫如深,改史這一行為也確實真實存在。但究竟是刻意隱瞞還是真的“直言其事”就不得而知了。
同樣,玄武門之變和太宗改史為後世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 縱觀唐朝近300年的歷史,皇位繼承者往往都不能既定,由之而來的是為了爭奪皇位而發生的諸多政變,這種情況幾乎貫穿了整個唐朝。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帶給唐後世子孫統治者的影響。
至於改史這一行為,也開了當朝皇帝篡改史書的先河,後世的皇帝無不效仿,使得中國封建王朝流傳下來的最賴以參考的史書也變得亦真亦假了。
所以,從這一方面看,李世民罪莫大焉!
-
7 # 南門江
蛛絲馬跡是無聲的抗議
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李世民的一言一行。這李二皇帝總有一個心病,那就是史會怎樣記錄他的玄武門兵變。所以有一天,他就叫來褚兄問: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褚遂良說,歷史上從沒有皇帝看過這個東西。所以你也不能看。李二又問: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兄說,我實事求是,記下來是必然的。
面對耿直的褚遂良,李二創造了一個成語:小鳥依人。他說:禇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可是李二的內心,肯定更加的不安,這個小鳥依人的傢伙,到底在史書裡是怎麼記錄我的啊。於是李二找了褚兄的上級,政治家房玄齡。他還給出了個非常高尚的說法。他說:
“朕看國史的本意與古人是不一樣的。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意思我看是為了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是為了改歷史。於是房總只好讓李二看了。李二重點看了六月四日的事情,言語中多有微詞,就說:“昔日周公殺了管、蔡使得周朝得以安定,季友毒殺了叔牙使得魯國安寧。朕的作為,也和他們一樣,都是為了安定社稷,造福萬民而已。史官記載時,怎麼能因為有隱情而煩惱呢?應該正確的記錄當時的事情”
李二此話的意思,我猜想就像褚兄頂撞李二,李二卻說他小鳥依人是一樣。當然這話裡的話,房總作為第一心腹和史官的總領導,肯定是領會的。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現在歷史書。李二無疑是偉大的。但史書讓他變成了偉大的平方。我主觀認為主是三個方面,一是把太原造反決策者從李淵變成了李二;第二是把造反過程中別人的功勞儘可能的算給李二,三是玄武門兵變從主動實施變成了忍無可忍。
不過史官們雖然擋不住李二的淫威,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技巧,就是在不同的書裡,保留下一些自相矛盾的記載,引發你的聯想。其實這招對每個想粉飾自己的皇帝都用過。
比如李二的絕對親信,忠實走狗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就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按照溫的記載太原起兵的決策和李二沒多大關係,而隱太子建成那也是一個英雄的人物。後人說這本書裡:建成方為太子,故凡言結納賢豪,攻略城邑,必與太宗並稱。抑或貞觀十七年敬播、房玄齡、許敬宗等所修《高祖實錄》,欲以創業之功獨歸太宗,不能無所潤色也。
這本和李二沒有保持高度一至的書為什麼得以保留,我想這可能就是讓這些蛛絲馬跡來表達無聲的抗議吧。
-
8 # 鳳鳴周原
玄武門之變肯定是李世民美化篡改過的!證據如下:
第一、據王國維修訂考證並命名的《唐太宗入冥記》,這部書成書於武則天年間,從唐太宗李世民進入冥府接受審判的情節來看,李世民心裡有鬼!當然這部書也反映了唐朝時民間百姓的看法。
第二、李世民在活著的時候,就要求史官,檢視自己的實錄,這一做法太不正常了!所以,李世民在世篡改實錄!
第三、不正常的賞賜,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的尉遲恭,接受了齊王李元吉的所有寶貝。而秦書寶未曾參與此次奪權政變。
第四、據《資治通鑑》記載,在政變中,李世民派尉遲恭手持兵器闖進後宮,保護李淵,名為保護,實則軟禁,逼其交權。而在唐代宮廷制度中,任何人都不得攜帶武器覲見皇帝,而尉遲恭盡然攜帶武器闖宮!
-
9 # 柿子殿下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說起李世民,就有兩件事不得不說,一是玄武門之變,二是貞觀之治。
正史裡記載的玄武門之變是被美化過的。
1、貞觀之治美化自身
就登基的形式而言,李世民和他的大表哥楊廣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二人都是篡位登基(但從現在的史料來看,楊廣是合法登基)都是欺父,殺兄屠弟。而不同的是的李世民開啟貞觀之治,成為千古明君,楊廣暴虐無道成為昏君的代名詞。為何會如此呢?我想這其中便有李世民需要用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去美化玄武門之變。要知道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媳納入後宮為妃,把大哥的十個兒子全部誅殺,做得比楊廣還過分。
2、醜化太子建成
在《舊唐書》裡史書把李建成寫成一個荒淫好色,碌碌無為之輩,這應該是李世民對李建成的醜化。要知道在李淵起兵的打天下的時候,李建成也是戰功赫赫,只不過一方面被李世民所隱瞞修改,再一方面,他最為儲君,自然需要輔佐李淵處理政務。所以在軍工上,和在外界的觀感上不如李世民。
3、李淵的堅持
作為一代開國皇帝,誰不想自己的天下長長久久,我相信李淵也不例外,然而自立太子之時到玄武門之變李淵卻從未有過廢太子的想法,難道是李淵老眼昏花看不清太子李建成的為人?要知道李淵52歲登基60歲退位,這期間絕對足夠一個皇帝考核太子是否合適。然而從登基到退位李淵從未有過廢太子的想法。說明太子李建成是適合做一個未來皇帝的,李建成的形象應該是被歷史所醜化。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對歷史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卻也基本屬實。
關注柿子,每天帶你看點歷史。
-
10 # 道乃天成
正史裡記載的玄武門之變肯定被美化,一定是傾向於李世民。李世民並不是什麼好人,我們可以多加分析和參照其他史料還原一下歷史的真相。提及唐太宗李世民。都知道是一代明君。是封建王朝開明皇帝的代表。但是這位傑出的皇帝卻是一個篡位者。不合法登基。要說李世民,應該有有兩件事,一是玄武門之變,二是有為之君。就登基的形式而言,李世民和他的大表哥楊廣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二人都是篡位登基(但從現在的史料來看,楊廣是合法登基)都是欺父,殺兄屠弟。尤其過分的是,把弟媳納入後宮為妃,把大哥的十個兒子全部誅殺。做得比楊廣還過分。十足的暴君。但登基為帝的李世民和楊廣恰恰相反。李世民卻是難得的明君。可以說,正是由於得位不正,所以在為君上,才會有所作為。一個楊廣,一個李世民。表兄表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暴君與明君的代表。
大唐武德八年,也就是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爭奪已經是白熱化了,李淵經過數次調節也無濟於事。可以說,李淵根本沒有更換太子的意思。之所以重用李世民,一是擔心太子權力太重。影響皇權,二是天下未定,也需要李世民出力。也許為了彌補對李世民的虧欠。李淵允許李世民組建天策府。天策府實際上就成為李世民獨立自由的‘私人‘’’組織。這裡面有房玄齡,杜茹暉,尉遲敬德,張公謹。等等主要文武要員。但必須指出的是,對於太子李建成,李淵還是愛護的,根本沒有更換太子的意圖。對於朝臣在秦王和太子選班站隊是十分反感和警惕的。開國輔弼重臣劉文靜就是因為和李世民走得太近太密。在裴寂的讒言之下,將劉文靜處死。雖然李世民數次求情,但越求情,劉文靜死的越快。李世民對於此事耿耿於懷,就把此事賴在了裴寂的生身上。李淵死後,裴寂差點喪命。
在《舊唐書》裡,裡史書把李建成寫成一個荒淫好色,碌碌無為之輩,這純屬是李世民的栽贓。而實際上李建成是一個十分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在李淵起兵的打天下的時候,李建成也是戰功赫赫,只不過一方面被李世民所隱瞞修改,再一方面,他最為儲君,自然需要輔佐李淵處理政務。所以在軍工上,和在外界的觀感上不如李世民。而李世民由於經常領兵在外,可以說結交大量的武將以及一些握有重權的文臣。李世民自己也網羅了不少人才。但在封建法統上,李世民再優秀的也不如李建成。況且李建成身邊也有一些重要謀臣比如魏徵,而且當時大唐第一重臣裴寂是李建成的有力支持者。齊王李元吉也是有力助手。
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帝位之爭是無法調和的,李淵從中和稀泥,只會加劇雙發的矛盾。從各個方面來說,李建成是最合法最有理當皇帝的,但李世民不甘心,認為大唐天下十之七八是自己大打下來的。而太子之位因何不是自己。李世民肯定不會去同兵源戰馬都是李建成統一排程意,甚至去思考,他轉戰南北,軍需糧草提供的。這些事情李世民只會感謝李淵,而不會銘記李建成。最關鍵的是,雙方的下屬的鼓動和勸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誰都知道,一方上臺,自己的主子也許可以不死,但自己一定得戶滅就族。即便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得拼命讓自己的主子當皇帝。其中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最為熱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自己的妹夫當皇帝。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就是長孫無忌。當然,他的付出也是值得的。自己成為太宗一朝的百官之首,妹妹是皇后。外甥為太子。長孫家族成為大唐第一外戚。
雙方無所不用其極,欲制對方死地而後快,而作為此時事的最高決策者李淵,卻是很猶豫,態度曖昧,始終沒有一個最明確的說法和裁斷,既不動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對李世民的行為不加指責。面對哦太子黨羽楊文乾造反立即誅殺,支援了李世民,但對太子卻網開一面。同時,也對李世民的勢力加以限制。也讓朝臣很難觀察出李淵的實際想法。公元626年,突厥犯鏡。李淵召集文武商議。太子一黨的建議,讓秦王李世民出鎮洛陽,同時調秦王天策府武將跟隨齊王李元吉出征,如果李淵採納這個策略,李世民將徹底玩完。李世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天策府的人歸太子一黨的人所調遣。
正當李世民在謀劃如何拒絕這個提議的時候,太細子李建成本人卻反對李世民出鎮洛陽,因為李建成怕李世民一代出鎮 怕其造反自立,無法控制。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也覺得事態嚴重,李淵一旦下旨,再反對已經來不急了。三人就開始提議讓李世民發動兵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經過考慮和仔細謀劃最終決定了在皇宮備門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兄弟。之所以選擇在玄武門,因為這是入宮必經之路。而是玄武門守將常何是李世民的死黨。也這也就確保了李世民自己的絕對安全和勝利。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上書李淵,說李建成出入後宮,淫亂后妃。李淵得知以後大驚失色。迅速召集主要宰輔裴寂,封倫,宇文士及(其兄就是殺害楊廣的宇文化及)以及陳書達,陳叔達是南陳陳宣帝的第十六子。然後讓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入宮進行會審。而李世民等待中的機會終於來了。
六月四日,是李淵召集三個兒子議事的時間,當三個兒子在玄武門互殘的時候。六十二歲李淵卻在和幾個宰相湖上泛舟。這時候卻傳來訊息,玄武門兵變,尉遲敬德一身戎裝拿著自己兩個兒子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李淵的心情我們將如何描述,三個兒子一母同胞,做出如此慘絕人寰之事,而自己也處於極度危險的地步。悲憤,驚懼,後悔。但畢竟是當皇帝的人,威儀氣度還是有的,李淵此時只有硬挺,告訴尉遲敬德喚李世民來見,封其為太子,自己與嫡妻只有三個兒子,現在已經死了兩個,帝位也只有傳給李世民了,而此前自己在他們中間的調和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可笑和悲哀,天家無情可見一斑。
而當李淵得知,李世民不顧自己的一再要求和哀求,把李建成的十個孩子以及李元吉的幾個孩子都都給殺了的時候,當看見十幾個愛孫血淋淋的人頭的時候,李淵痛哭失聲,既是有感於長子的絕後和李世民的絕情,也悲傷於自己晚年的喪子喪孫之痛。同年,李淵禪位於李世民,也是用這種方式對李世民的無聲抗議
回覆列表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李淵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讓李世民南征北討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最終於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全國,功高震主後李淵自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竇建德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
經過長期的鬥爭,李淵的偏袒下,功臣集團無罪被貶,太白經天,李淵的猜忌愈加嚴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
疑點一:玄武門事變的當天是原定召集太子、齊王和秦王就“淫亂後宮”一事當面對質的日子,高祖李淵怎麼有心情“泛舟海池”?
疑點二:就算李淵當時在遊玩作樂,何以對玄武門的沖天殺聲充耳不聞?宮內上上下下幾千號人都在這一天失去了聽覺?
疑點三: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到岸邊迎接高祖時,高祖和近臣才如夢初醒,試問皇帝身邊的禁衛軍去了哪裡?尉遲敬德這樣一身打扮為何能堂而皇之地在宮內行走?
疑點四:玄武門之變後論功行賞,身為普通武將的侯君集為何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並列為一等功臣?
種種跡象表明,在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這天的玄武門之變裡,不僅只有“玄武門”這一個戰場,還有一個李世民耗盡一生都要掩蓋的“第二戰場”——太極宮!
大唐天下安定之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的權力之爭逐漸演化到勢不兩立的地步。此刻的李淵身居極位、兒孫滿堂,但也在皇帝與父親兩個角色間遊走不定。作為皇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確保大唐江山永固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意味著要確保以後太子的皇位坐得穩,現在就得殺掉秦王;作為父親,即便世民有“覬覦大寶”之嫌,可他畢竟與建成、元吉一樣是自己的親骨肉,這世上還有什麼比子孫圍膝更能讓一位垂暮老人感到慰藉的嗎?李淵感到無奈、痛苦,他想過各種辦法調和太子與秦王的矛盾,但局勢卻愈演愈烈,終於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這一天爆發。
面對太子和齊王一波又一波的政治攻勢,勢單力薄的李世民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感。從名位上說,對方是儲君,自己只是藩王;從人脈上說,大哥有四弟相助,自己卻形單影隻;從資源上說,後宮輿論基本為太子所用,自己反要時常提防嬪妃讒言。在這場政治對決中,李世民不可避免地陷入劣勢,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皇帝支援,所有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樣的話,我想也就不大可能會發生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了。可問題恰恰在於李淵心中理想的繼承人是太子而非秦王,這就使得陷入絕境的李世民不得不絕地反擊。
六月三日清晨,太白經天,古人對這種天象極為迷信,太史令傅奕向皇帝呈上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這道密奏對李世民極為不利,但也正是這件事把李世民逼上了絕路。儘管秦王集團此前就已經做好了殊死一搏的準備,但究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藉口發動政變?沒有人知道。如今這一天終於來臨了,高祖李淵怒不可遏地召秦王進宮,甩手把傅奕的奏疏扔到李世民面前:“你自己看吧!”李世民輕蔑地看了一眼地上的奏章並沒有彎腰拾起,而是從袖口中拿出另一份準備已久的奏疏:“臣也有一道密奏!”當李淵滿腹狐疑地開啟奏疏後幾乎要從椅子上跳起來,眼前白紙黑字赫然寫著: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
這一指控直接把當時大唐帝國最有權力的幾個人一網打盡,受害者是當朝天子,被告人是太子和齊王,控訴方是秦王李世民,最要命的是這件事以“淫亂”為由頭,而且是兒子給老子戴綠帽子,李淵此時恨不得把李世民給撕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李淵不可能看不出這封奏疏純屬子虛烏有,而且對於這種捕風捉影的宮闈醜聞只要你拿不出證據就是“誣告”!那麼李世民有證據嗎?答案是:沒有。既然沒有,你就是自尋死路,明日宣太子、齊王及百官入朝,雙方當面對質,結果出來後你哪怕不死,政治生命也將從此終結。想到這裡,高祖反倒有些釋然,兔崽子,這種帽子也敢往你爹頭上戴,就借這次機會結束掉你與太子的矛盾吧,以後安心做個富家翁,不要再想皇位的事了!
李淵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同樣是個優秀的政治家,這種明顯的“授人以柄”,肯定別有用意。果不其然,當晚秦王府通宵未眠,甲兵將士緊急埋伏於玄武門附近,只等天亮後太子和齊王自投羅網。皇帝宣召的訊息傳到東宮和齊王府,元吉勸說建成託病不朝,同時召集軍隊以免不測,但秦王露出的這個“把柄”太誘人了,這場“醜聞官司”只要打完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二弟,有這種好事幹嘛不去?是啊,可你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向精明的李世民怎麼會呈上這種“低智商”的奏疏?
六月四日清晨,玄武門之變爆發,關於在玄武門前的戰鬥經過一概省略,畢竟在各種影視和文學作品中已經表現過無數次。我們只探究文章開頭提出的幾個疑問,玄武門之變中只有玄武門一個戰場嗎?假設你是李世民,你要在皇宮的北門截殺太子和齊王,如何能確保一步之遙的李淵對此不聞不問?只要有一個宮女或太監跑去向皇帝報告了玄武門前發生的事,勤王的詔書馬上就會從長安發向各地,那個時候即便你打贏了太子和齊王,也絕對架不住外地軍隊的合擊,反而要落個“亂臣賊子”的惡名。所以在發生玄武門之變前,必須把高祖同外界的資訊遮蔽開,如何遮蔽?收買或者拘捕所有的宮女太監?顯然不可能,那等於向天下昭告“我要造反”,秦王也不會蠢到把捉襟見肘的兵力用來對付太監和宮女。可行的方案只有一個:直接控制高祖本人!
只要這點行得通,那麼疑點一、疑點二和疑點三便都說得通,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玄武門之變的同時或之前一點,太極宮內就已經發生了一場政變。在這場政變中,李淵的宮禁衛兵被悉數解決,高祖本人則被囚禁在昆明池的一艘小船上。所謂的“海池泛舟”純屬顛倒黑白,等到太子和元吉伏誅之後,一身重甲的尉遲敬德大搖大擺地替李世民向高祖逼宮。敬德向高祖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天下兵馬悉歸秦王調遣”,李淵明白第一步是兵權,第二步是儲君,第三步是皇位。後來李世民的軌跡也確實是這樣的,但此刻高祖有選擇的餘地嗎?沒有!可以想象,在李淵就範之前,李世民大概不會與其見面的,為的就是避免父子相見的尷尬。
既然李世民不能親自出面,那麼由誰來主導“太極宮之變”呢?有人說是逼宮的尉遲敬德,但“太極宮之變”與“玄武門之變”時間幾乎同步,當晚就已經埋伏在玄武門並且酣戰至結束的敬德不可能分身到太極宮。讓我們看一份李世民事後頒佈的功臣名單,位列第一的五位:長孫無忌封齊國公,尉遲敬德封吳國公,房玄齡封邢國公,杜如晦封蔡國公,侯君集封潞國公。前四位自然沒有爭議,但當時只是秦王府普通武將身份的侯君集何以躋身一等功臣行列?史書對此隻字不提,但我們仍舊可以從太宗皇帝十幾年後的話裡尋找到蛛絲馬跡。
太宗皇帝晚期,侯君集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論罪當誅,太宗向群臣求情:“往者家國未安,君集實展其力。”什麼叫“家國未安”?
玄武門之變只怕解決的不僅僅是“國”的問題,更是“家”的尷尬,“玄武門”是李世民一生都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他迫切想知道史官們是如何記載,封建時代以“孝”治天下,“弒兄、殺弟、屠侄”都能坦然面對,但唯獨不敢說自己曾經“囚父、逼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