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劇不NG
-
2 # 時間會咬人92385911
《山河故人》是一部簡單的電影,簡單的像一紙情書,寫著直白而又真摯的情話;她同時又是一部含蓄、豐富又深遠的電影,像一首雋永悠揚的詩歌。
這部電影沒有複雜的結構,沒有紛亂的人物關係。說她簡單,其實是因為這是一部典型的賈樟柯式的電影,賈樟柯的電影從來都是講著現實的小人物的故事,這個人物很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這個故事曾經在我們身邊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這故事太熟悉,以至於我們難以相信它值得被拍成電影,可更難以相信的是這樣平常的故事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卻變得有趣,甚至浪漫。任何人都能體會到這部電影所流露出的情緒,傳達的情感。我們能切身地體會到人物的喜樂和悲傷。
-
3 # 酷的讀書世界
懂的人,認為很好,不懂人,認為很普通。。。
其實也就是普通,就像平凡的世界,就是因為平凡,才感覺不平凡。——因為普通,才不普通。
不要過於複雜的劇情,過於複雜的描述。
山自山,水自水。。。
人的一生,也就如此。終究會普通。。。
華麗的,終將要落幕。。。
-
4 # 一個人窮遊北京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1:開頭迪廳的音樂,一下子把我拉進了那個年代。2:趙濤的年齡畢竟在這了,一開始演20多歲的女孩覺得面相老了,但後來的演技上來了,漸入佳境。3:講的是山西的故事:文峰塔、桑塔納、煤礦、墜機、拉煤車、山西話、水餃、鑰匙...4:Go West和珍重,好洗腦的曲子。5:雖然是符號的堆砌,但想到當下的反腐、網際網路金融、貪官出逃...6:拉煤車的傾倒、皮包骨頭的老虎、扛著大刀穿街而過的少年...7:張艾嘉的奶孫戀,有些不適,也許是我老了。8:愛是排他性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孤島。孤島久了就會開花。9:趙濤在雪中起舞,美極了。《山河故人》山是遍山綠,河是處處清,這說的是澳大利亞。我看到的是山河何時迴夢裡,故人已去志難伸。
-
5 # 徐一龍
1,山河故人很好看。這類電影讓人覺得電影擁有嚴肅寫作一樣的價值,如果電影都是娛樂性的,固然好,總覺得有點對不起這個聲光電雜糅的偉大發明。2,但是山河故人比起賈樟柯的其他電影,有些刻意,刻意營造平民視角史詩的感覺。他的早期作品,更自然流暢。有點像女生眼睛顧盼生情,人人讚美後,額外畫了眼線,美,還是美,還是覺得自然更美。3,總體感覺這部電影早生五年更好,不要拍什麼24城記,早些面世更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也更容易成為經典。4,音樂很好,我是70年代人,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覺得葉倩文的歌真好聽。5,是讓我願意看兩遍以上的電影,比起那些各個時代的票房冠軍,山河故人更有永恆的價值。
-
6 # 龍鑲虎步
賈導不是那種觀眾喜歡看什麼電影他就拍什麼電影的人,他想拍什麼電影 就拍什麼電影,從不討好 不迎合觀眾,這一點我覺得是很寶貴的,至於電影 你愛看不看,他不關心那些,他不會被名譽和資本綁架。不過他拍的電影 也沒有賠過錢。
-
7 # 不記得你的風
看了賈樟柯的電影,只能說,他如果去做個寫實紀錄片導演,沒一點問題!但是拍電影真的不敢恭維!反駁者別拿賈樟柯獲得歐洲獎來說事,西方歐洲國家向來對中國人權關注,賈樟柯的電影反應中國社會底層的悲慘生活,一反主流中國電影風格,所以歐洲評方一拍即合。才有了所謂的獎。拋開這個,說說電影的構成:主演、故事張力、透過故事構造人物弧、最後暗示一個主旨!
山河故人在電影院看的,前十分鐘,我以為要演的是情感復仇戲?結果按流水賬的形式演下去了,唯一顯得有張力的,還是張艾嘉的不倫戀,是想說戀母情結麼?剩下敘述,平淡無奇,故事的張力在哪?記得裡面有個背刀少年、飛機墜毀,有什麼意義?有些無聊的觀眾還把放煙花干擾了飛機?我想問他,飛機飛多高?便宜的魔術彈能飛多高?更有甚者居然信?我想問相信的人,你有腦子麼?兩個小時過去了,糊里糊塗倉促的結尾,我估計賈也不知道該自己結尾了……電影我看的真不少,穆赫蘭道、記憶碎片、老無所依,難懂的、抒情的、敘事的,看了真不少,但這麼垃圾的奇葩的電影,我第一次看。兩個小時,你要講述物是人非也罷、物非人非也罷,都不是你這個套路,故事的爆發力沒有、人物弧沒有,賈樟柯你模仿塔倫蒂諾的片段式電影,片段的連結呢?連結就是片段裡的人打了個面照而已?東施效顰吧!最後,說下賈樟柯的審美問題,電影剛開始,發現那麼醜的女人居然是主演,看完了以後發現,原來趙濤是他老婆,好像還是二婚那種,這種審美標準下,誕生的電影,會是什麼樣的?
別的那些回答,我真的想笑,你把電影全部講了一遍,你除了能把電影複述一遍以外,你能說出個什麼123來?電影最主要的是,看完以後的,暗示的潛臺詞,這什麼都沒有,你當然說不出來,所以你只能複述而已。
-
8 # 剛噓
我一開始的確是沒有看懂,我就到網上翻了影評,知道有一個人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山河故人”,我才豁然。一個電影能拍到仁者見仁的地步,不能不說這是個好電影!它確實讓我想起從小到大的身邊每一個人,經歷、結果都不一樣,有些人相見見不著,有些人變化大達到不可想象1有些不變達到不可理喻,山河也不是當年的山河,故人也不是當年的故人!
-
9 # 影視雜貨鋪
四個人和故鄉的故事,這部電影暖到了我心裡
電影《山河故人》講述的是四個人和他們的故鄉。
有人與他的故鄉長相廝守,有人重歸故里,有人離開故鄉再也沒能回去,而有人連關於故鄉的記憶甚至都遺忘了。
1
故事起於,1999年,山西汾陽縣城。
趙濤在礦工樑子和煤礦老闆張譯中選擇和張結婚。倆人結婚的時候,樑子離開了汾陽。
2014年,山西汾陽縣城。因長期在煤礦工作,樑子重病。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他帶著妻兒回到故鄉。
此時,趙濤和張譯已經離婚,張譯帶著兒子常住上海。
2025年,張譯帶著董子健去了美國。兒子只會說英文,和父親存在嚴重的隔閡。兒子關於故鄉的記憶幾乎為零,甚至記不起母親的名字。他喜歡上了年齡和自己的母親相仿的中文老師。
2
故事最後,樑子是那個最後回到故鄉的人。
張譯是那個離開故鄉再也沒能回去的人。他在遙遠的美國,只能憑著一口山西話,和一群講著同樣方言的同鄉聊聊過去,懷念故鄉。
董子健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他不記得自己來自哪裡,甚至記不起母親的名字,只記得母親交給他的家門鑰匙:“咱們家的鑰匙,你應該有一把。”
趙濤是一直留在故鄉的人。她想,也許有一天,兒子也許會拿著鑰匙回家,她要等著兒子回家。
3
特別喜歡一句話:“從離開家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從此浪跡天涯一生。只是那時都不知道,這一走,千山萬水,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山河故人》的海報裡有一句話: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但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的告別。
-
10 # 方寸之間2016
【不負山河,不負故人】青春沒有對錯,那是真心的付出與選擇。在每個選擇之後,譜寫出每個人的歷史。不忘初心,堅守善良,就會少一份疼痛與虛空。揹負太多的物慾,承載不動,行走不遠。一動息,一語默,不負山河,不負故人。
-
11 # 一言為定58
看這部電影前,我是從別人那裡聽說的,所以在網上下載了看,看完後感覺賈樟柯是把人性最深處想要釋放的魔鬼給解開枷鎖了,人性的惡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才要法度的枷鎖狠狠的看管起來,可這種惡如果碰到了另外一個沒有枷鎖的魔鬼在肆意妄為自己,那你還想用那可憐的善良去試著改變他,簡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把魔鬼放出來跟它撕咬拼命才是正道,你有伶牙我有俐齒,只有狠狠的給它一個教訓,它就會一直記住你,因為疼痛是有記憶的,它永遠都會害怕畏懼。
-
12 # 田金雙
如果你見識過賈樟柯《站臺》、《小武》等早期作品的話,再看《山河故人》你內心可能會有點精神分裂。你很有可能會懷疑,這還是當年那個略帶鄉鎮氣質的導演賈樟柯嗎?也許,這就是賈樟柯的一貫風格和作法。看過全片,我們不難發現賈導試圖證明一些什麼。也許,這是一個電影人的情懷,賈樟柯試圖借《山河故人》這部大電影表達自己內心的愛與糾結,鄉愁,或者說孤獨。只不過,影片中這種分裂和孤獨達到極至。
相比他片,《山河故人》中更多有關時間和生命的隱喻,而這種隱喻恰恰由三個時間截點構成:1999年、2014年、2025年。1999年,生活在中國北方小城汾陽的濤兒在礦主張晉生和礦工樑子之間選擇了嫁給張晉生,樑子遠走他鄉。2014年,重病纏身的樑子,背井離鄉後攜妻歸來,等待生命最後一刻停擺。濤兒已然離婚,她送兒子去上海,母子依依惜別。2025年,濤的兒子長大成人,他住在澳大利亞海邊的城市,不會講中文,只記得母親的名字叫:Tao,波濤的意思。
影片中三個時間截點,關乎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遙相呼應,出人意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999年、2014年、2025年,三個時間截點,亦是對《金剛經》偈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詮釋。事實也正是如此,不是嗎?我們都是時光的浪子,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當濤的老父親手握手機歪頭死在火車站長椅上時,一個遠行的僧人察覺到這一切,靜靜握住了老人右手!悲傷嗎?孤獨嗎?無常嗎?一切都會逝去,那麼悲愴。三個僧人靜靜站立,合十,呢喃的的誦經響起。濤帶父親回鄉時,120救護車運送屍體費用加過路費一萬二,世態炎涼嗎?回鄉後,濤靜靜地站在那兒,流淚,哭倒在靈堂前,人能活過來嗎?事實上,當濤上國際學校頭纏絲巾的兒子“到樂”從飛機上被空姐送下來那一刻,當濤的兒子在姥爺棺槨前遲疑著無法下跪被濤狠狠地推倒那一刻,母子註定分離。幾十年後,當濤的兒子在大洋彼岸靜靜地聽著葉倩文那首叫《珍重》的老歌時,似曾相識,卻又無法記起。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在異國他鄉,因為失愛,因為孤獨,濤的兒子和忘年之戀抱在一起,而之於那個與之親暱的女人,像老師、姐姐、女友,兩個彼此安撫,被這個世界遺忘,放逐。他們想買票回山西尋根,卻又因為一次爭吵不能成行。而在中國那個叫汾陽的小鎮上,一切如昨,濤正包著餃子,那麼淡然。這種情境,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唐山大地震》中徐帆的樣子。她們額頭都有些許白髮。故事不同,母愛出奇地相似。餃子中間,一個麥穗形的餃子靜靜地躺著,牽掛著遠方的兒子。此刻,濤多年前送給兒子的那把鑰匙,像一個未長大的玩具,靜靜地懸掛在大洋彼岸兒子的胸前,孤獨地守望著,一聲不響。
在影片中,鑰匙和餃子的鏡頭出現過不止一次。這也是有關“家”的精神隱喻。在1999年最後的春天,當樑子遠走他鄉時把鑰匙扔上房梁那一刻,一切再也無法回到從前。而之於濤,則悄然地找到並珍藏著那把鑰匙,直到15年後交到樑子手裡。當濤的兒子即將去澳洲前,濤靜靜地將房子的鑰匙交到兒子手裡說,這個家你可以隨時回來……在這裡,鑰匙是“家”的意念和精神符號。但一切再也回來去了,這個忘記中文,叫“到樂”或者名字叫“美元”的孩子留在了他鄉。
影片最後,張晉生面前擺著手槍孤獨地坐在澳洲的空房子裡,濤兒靜靜地走進汾陽大雪紛飛的野地裡,輕輕地閉上眼睛,翩翩起舞。在迪斯科瘋狂的節奏和葉倩文久違的《珍重》歌聲中,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愛情,曾經的過往,曾經的一切,所有記憶的碎片,如約而至。
不是嗎?我們都是時光的浪子!不是嗎?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山河亦在,故人漸遠。這是一部讓人內心生疼的電影,這是一部有野心有情懷的電影,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作家黃仁宇筆下的大歷史。只是,我們都回不去了。
-
13 # Iago羽人
在這個噪雜的年代,讓我們傾聽下那份安靜的嘶鳴。
賈樟柯視角下的時代變遷,有一種透骨如流水,溫柔如鋒刃的質樸。就是那種充滿巨大平靜與胸中塊壘按捺著的矛盾感,把時代激流裡的充盈與失去投擲給每一個人。
山河故人的敘事,一如既往的影像描述,從【小武】到【三峽好人】,從【24城】到【山河故人】猶如小津與侯孝賢的電影特質講述著大陸這片土地上的人物變遷都不能說情懷,更不是市場訴求按代際劃分的導演類別,在如今蓬勃的文化蔓延裡早已沒了意義。
有的只是每個導演的個人特質。
猶是潛入時光的深淵,揀選生活原態。並據縱橫的情義,煮著攸關往復的記憶。那一抹華麗的淚雨,幾乎客死他鄉。賈樟柯保持的一種小人物的歲月綿長,與不置評判的文化論調,幾乎是現代導演群體裡,最溫潤毒辣的劊子手。沒有迴避人性的死角,也未起波瀾地扯下社會虛偽的底褲。
每個人痛苦的聲音,都是一場生命的迴響。最初的路早已淹沒在往復的軌跡裡。
賈樟柯一定借鑑了【白日焰火】的橋段片尾定格的畫面,像極了白日焰火裡,廖凡的那個雜耍,他們未必生活在當下,卻一定在回憶的某刻,擁有了內心自由。
山河故人,是一種即將被時代拋棄的從容。那種回望記憶的姿態,在社會潮流中成為汪洋的一葉扁舟,孤獨而飄零!
-
14 # 光影匠人
賈樟柯的最新作品《山河故人》,像他以往的作品一樣,關注著轉型中國的社會創傷,充滿著對逝去故鄉的無限懷舊和鄉愁。更值得稱道的是,本片延續了在《三峽好人》中濃郁的詩意表達,在當下中國,大概也只有賈樟柯,才能將一個既不是鄉土中國也不是都市中國的“縣城中國”——這可能是轉型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形象——表達得如此感人肺腑乃至震撼人心,其力量恰如片名“山河故人”(“三峽好人”同樣如此)四個字作為漢語的力量一樣。不同的是,《山河故人》又往前推進了一步,敘事空間的拓展讓這部典型的“賈樟柯電影”,多少顯得有些不同。
縣城中國的當代史
大致來講,賈樟柯屬於那種 “關心社會”的導演,人們也津津樂道於他的紀實化影像下的 “社會關懷”。確實,長期以來,賈樟柯一直致力於紀錄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用一個個凝重而靜穆的鏡頭,敦厚而傷懷的故事,見證著劇烈轉型下中國那些被大歷史敘事碾壓和遮蔽的人們所難以言說的創傷。《山河故人》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前進,只不過這一次賈樟柯的野心更大,他試圖透過一個三角戀愛故事,及其可以想見的後果,來囊括一二十年來當代中國的歷史變遷,甚至還要“預言”未來中國的發展,這在其以往的影片當中,是很少見到的(《二十四城記》的歷史視野縱深更大,但卻沒有“預言”)。
賈樟柯執著於他的故鄉山西汾陽。事實上,相比於如今的北上廣深等超級大都市,縣城這種介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存在,可能更能代表仍然處於、並正在經歷高速向現代性轉型過程的中國社會。正如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的那樣,“山西汾陽之於賈樟柯,如同奧克斯福之於福克納、高密東北鄉之於莫言”。汾陽是賈樟柯電影中的一個典型,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故事發生地,因為前文字的存在,它已然成為轉型中國的一個縮影和隱喻。對於《山河故人》來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汾陽才是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它有些類似於馬克思主義文論中說的“典型環境”,但意義卻顯然更加豐厚。如果說當年《黃土地》對於環境的渲染還有些刻意的話,那麼《山河故人》鏡頭下的汾陽“山河”(包括那些看起來隨意插入的街道鏡頭),在紀實化的影像包裝下,則十分自然地成為影片重要的表意手段。
更重要的是,在《山河故人》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山河依舊,故人安在”式的古典主義傷懷,而是“山河不再依舊,故人無處可尋”的現代傷感。如我們所知,所謂現代性時期,其最重要的外在表徵,正在於它的 “變”。吉登斯早就指出,現代史是一種“斷裂”的歷史。現代性到來所造成的最重要後果之一,即是它所謂的“絕對速度”——這也正是三十年來中國人所經歷的最強烈的感性經驗。就此而言,《山河故人》的段落化敘事,正在形式上(無意識地)同構於現代性的斷裂,並強化印證著人們既有的感性經驗。“汾陽”作為一個表現物件,其在三段故事中的影像表達,在視覺上 (比如色調及畫幅的差別)給人的感受,甚至比三角戀愛故事本身給人的印象更深。當然,第三段故事中汾陽似乎已經退居其次,但顯然那個澳大利亞城市其實是作為多年後汾陽的映象而存在的。
敘事空間的變遷,無言而又強烈地表徵了當代中國的歷史鉅變,從多彩而又略顯灰暗的20世紀90年代末的汾陽,到2025年乾淨整潔卻又空闊寂寥的汾陽映象。《山河故人》講述了一部當代中國變遷史,而其中承載的,則正是處於宏大的現代性上升敘事之中的創傷體驗:在作為敘事空間的汾陽的變化表象之下,正在發生的故事,於《山河故人》看來,是階層分化、故鄉淪落的社會創傷。
當然,這種創傷在影片中是以個人悲劇的形式表現的。20世紀90年代末,縣城姑娘沈濤還在徘徊於煤老闆和煤礦工人之間,而到了2014年,失意的煤礦工人已經身患絕症即將死去,曾經的煤老闆則遷居上海成了新近暴發的“新貴”。曾經維繫在三人之間的脆弱平衡關係——它曾經以三角形呈現於汾陽的河邊——在歷史的上升敘事中不可避免地坍塌了。被影片刻意“遺忘”的煤礦工人梁建軍固然在大歷史面前成了失敗者,而貌似愛情事業雙豐收的煤老闆張晉生作為“成功人士”又何嘗真的成功?他們共同面對的,都是回不去的故鄉——如果說前者是肉體消亡的話,那麼後者則是精神的幻滅。只有女主人公,看起來仍然堅守原地,這也包括她不忘舊愛對其施以援手所表明的對人際關係的堅守,然而當影片結尾處她隨著無聲源的音樂再次起舞時,鏡頭後景中的工地,以及語境與人物行為之間的張力提示我們,她所堅守的“汾陽”,早已“山河不再依舊,故人無處可尋”。
美學的懷舊
賈樟柯電影有一個鮮明的形式特徵,幾乎貫穿於他所有的電影之中,這就是對流行音樂的使用。有意思的是,他通常會選取那些最為流行於一時、同時即便在大眾文化中也往往處於鄙視鏈底端的最為“惡俗”的歌曲,比如當年的《三峽好人》對《兩隻蝴蝶》的徵用,但卻能夠賦予它們以全新的意義。然而他對港臺流行歌曲的使用,似乎不在此列,那些甚至曾經啟蒙了從“文革”中走出的中國人的歌曲,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卻同樣化腐朽為神奇,在新的文字語境中內爆出無窮的意義和美學力量。《山河故人》對1994年世界盃主題曲《Go West》和葉倩文的《珍重》的使用,就屬於後一種情況。簡單地說,這兩首歌曲契合了縣城中國對於現代性的想象,也安撫了那些被現代化經驗所創傷的心靈。
然而這兩首歌曲所帶出的問題不止於此,特別是在近兩年所謂的懷舊美學在電影中興起的情況下,它們的出現,也許會讓我們誤以為這代表著賈樟柯融入了這一消費性的大眾文化運動。誠然,賈樟柯對汾陽充滿了感情,在文化性的意義上也可以說,他對以汾陽為代表的“故鄉”充滿了懷舊之情,與此同時也不可排除,《山河故人》在大眾中有可能喚起他們觀看國產青春懷舊電影時所產生的情感。但這都並不意味著,《山河故人》與當下正在流行的青春電影一樣,屬於消費性的懷舊思潮。與其說《山河故人》踐行了懷舊美學,不如說賈樟柯電影中一直存在著一種美學的懷舊。與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懷舊美學不同,美學的懷舊背後透露的,是對歷史以及歷史中的個體的關懷。
不可否認,賈樟柯對21世紀之前的故鄉汾陽,充滿著無限眷戀之情。他對來自那裡的小偷、無業青年、警察、煤礦工人、煤老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對那裡的生活方式,有著堪稱柔情的懷念,否則他也不會一遍遍將安靜的鏡頭對準那裡。在《山河故人》中,啟用舊流行音樂的同時,賈樟柯還力求逼真地復現了當年汾陽的街道景觀。但相比於懷舊美學,我更願意使用美學的懷舊來看待這種努力。在這裡,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看到,《山河故人》對昨日的重現,本質上來說是帶著審視的目光的。與懷舊美學耽溺於曾經的“美好”,在資本的催動下以濾鏡呈現過去,從而將過去處理為“發黃的老照片”不同,《山河故人》表面上看似乎也只是截取了一段過去的三角戀情,但它與當下國產青春片的差異,絕不僅僅在於它不
追求 “顏值”之類的東西,而在於它揭開了歷史車輪下的某種真實存在的創傷,那些看似標籤化的懷舊符號,比如葉倩文的歌曲,正是這些創傷的真實寫照。
當然,《山河故人》對“山河”及其中的 “故人”的溫柔懷念之情,仍然躍然紙上。這是它應當歸屬於美學的懷舊而不是美學的批判或批判美學的原因。在賈樟柯眼中,以及在《山河故人》中,沒有人是被認為應當接受批判的,這裡沒有“壞人”。三段故事中的每一段,都是可以處理成戲劇衝突尖銳的情節化敘事的,但賈樟柯沒有這樣做。這可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我們大概可以說,反情節化敘事,可能來自於他對故鄉的溫柔敦厚之情。在他看來,大歷史之下的日常生活,沒有反面人物。後來暴發的“新貴”張晉生,曾經也是一位純情青年,並且被時代裹挾,遠走異國,孤獨終老,他當年在汾陽街頭因愛情而起的醋意和失意,被影片認為是真實的,甚至也可以說是善良的。因而,這一切終究是“美”的。人們自然可以認為,賈樟柯的這種態度,妨礙了其影片社會關注的尖銳度乃至於深度,然而正如他影片時常逸出敘事程序的“閒筆”式的鏡頭一樣(比如街道上肩扛關公大刀走過的少年,比如陷入困境的拉煤車),這樣美學上的懷舊姿態,也正是賈樟柯電影特有的社會歷史關懷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山河故人》對縣城中那充滿 “山寨”氣息的現代美學的呈現,它正是美學的懷舊所指向的物件。這種美學涉及到縣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桑塔納汽車到迪廳中的勁歌熱舞,再到商店中的音響裝置、微波爐,以至於2014年的熱鬧婚禮,都是它的表現方式。實際上,當《小時代》之類的電影在當下以婚紗影樓式的“精緻”美學呈現“時尚”的時候,它們已然表明了自己是前述 “山寨”現代美學的當代繼承者。就本質而言,《小武》裡的“大上海”舞廳與《小時代》裡的大上海影像,都是一種空洞又真實的現代性想象。而《山河故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呈現這種想象,而不是這種想象本身。
全球化時代的鄉愁
前引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評價《山河故人》的話,還有後半句,他認為,山西汾陽對於賈樟柯而言,“疼痛著,溫存著,走到世界盡頭,也要反覆回望”。這正是對《山河故人》所表達的全球化時代的鄉愁的生動寫照。是的,如前所述,影片中2025年的澳大利亞小城,可以看作是汾陽的映象,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真實”的澳大利亞小城。在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天涯咫尺之間,人們似乎已經很難分辨不同地理空間的差異。與此同時,對於每個人來說,無論是實在的故鄉,還是文化意義上的故鄉,都正在或已經淪陷。在此意義上,《山河故人》在賈樟柯的電影序列中,第一次越出了汾陽,越出了民族國家的界限,直接表達了一種全球化時代的人類困境。
《山河故人》的第三段故事,放在了近未來的澳大利亞。這於賈樟柯來說,是一種突破。同樣突破之處在於,這段故事講述的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倫之戀”,至少就題材來看比較接近於西方所謂的藝術電影。不過,鑑於國情、國人的接受度以及賈樟柯本人的侷限等原因,所謂的“不倫之戀”被表現得極其剋制。儘管如此,第三段故事仍然像有些西方藝術電影一樣,試圖以“戀母情結”這種藝術電影裡的老套手法,來表達其全球化時代的鄉愁主題。不得不說,賈樟柯的嘗試雖然可貴,但並不見得多麼高明,也並不十分成功。姑且不說 “尺度”上的侷限妨礙了此類題材故事的 “深刻性”,即便在此故事中放開 “尺度”,也未見得效果就會更好。很明顯,走出汾陽的領域,賈樟柯並不擅長。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藝術起源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後來的藝術電影繼承了這種基本態度(與此同時對資本主義採取合作態度的經典好萊塢電影則被視為是“低階”的),在此序列上的賈樟柯電影,當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故事之時,會將本來腳踏實地的汾陽鄉愁擴充套件為略顯飄渺的全球化時代的鄉愁,並不奇怪。不過,恰如《山河故人》中表現的那樣,跑路的前“新貴”張晉生在異國他鄉體驗著自由的孤獨和對故鄉的強烈依賴,而他的兒子 dollar此時事實上已經融入了當地社群,並且要求脫離父親那豪華而空洞的家。在此情況下,影片刻意安排的以“戀母情結”為“理論基礎”的“不倫之戀”,就多少顯得有些虛幻——早有學者指出,全球化並不能消滅人們的“在地”經驗。就連賈樟柯自己也表示,他現在仍然經常逗留在家鄉,可見汾陽作為“故鄉”其實並未完全淪落。
-
15 # 樂享影視菌
《山河故人》影片中加入了方言、普通話和英語,三種語言的切換,極大地增加了對白的張力,但是這部電影是讓人感受壓抑的,因為裡面充滿了道別!
沈濤決定與晉升結婚時,樑子選擇離開故鄉,樑子的一句“哪天迪廳已經說過了”成為了沈濤和樑子之間的道別!
沈濤的父親去世時在外地的火車站,無言成了父女倆最後的道別;也許是受夠了道別的那種無可奈何,兒子到樂即將出國時,沈濤執意做火車顛簸了半個山河送兒子去上海,只為了道別時不要那麼匆忙!
影片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山河舊地,下半部分是故人飄零。片中一場三角戀為序幕拉開了一段關於山河、關於故人的沉思!
牽掛是愛最痛苦的部分,或許疼痛的時候才感覺到愛。
-
16 # 大黃說影視
《山河故人》是我最近看的比較有感觸的電影,導演賈樟柯在經歷了《三峽好人》《天註定》等電影的醞釀後,終於推出了自己對新貴階層觀察的《山河故人》,大約是不甘心於自己只能拍攝好山西縣城的故事,又或許是如他自己所說的,十年的社會歷練讓他更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化”,這部電影終於將視角轉移到了中國
70年後之後畸形快速發展變化給傳統人們帶來的衝擊。 有人說,這是一部關於物質與愛情抉擇的電影,有人說這是關於故土與逃離的故事,也有人說這是對中國鉅變帶來負面效應的思考,但我更願意認為,它是一部講離別的故事。
十年後,當趙濤身穿紅色的呢子大衣從那間破敗的磚瓦房之中走出來時,
她彈了彈當年結婚請帖上的灰塵,從容地把過去裝進了昂貴的手提包裡,坦然地說再見。 這也是趙濤面臨的第一次離別,與年少自我的別離。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候,單純的喜歡過一個人。 那時心動是來得如此簡單,只是因為她撩頭髮的樣子特別美,因為她成績很好還很安靜,因為他高大挺拔籃球打得好,又或者因為他穿白襯衫校服的樣子格外的好看。無論是怎麼樣的理由,年少的感情是如此的單純甚至是幼稚,它就像是沒有面臨過風雨的花朵,不知道窗外的風雨有多麼的激烈。
電影中,樑子作為趙濤曾經放在過心裡的那個人,跟張晉生一樣,他們同屬一片土地。他們一起跳《GO WEST》,一起看舞獅子,一起聽戲,一起看趙濤跳傘舞,他們穿同樣質樸的衣服,以為自己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可是後來,一切不知怎麼就變了。 張晉生忽然開著簇新的桑塔納回來了,開始用麻袋裝著數錢了,這個曾經的親密好友一下子搖身成為
90年代中國的新貴階層。而在成為新貴階層的張晉生和作為煤礦掌燈人的樑子之間選擇,趙濤開始了第一次的內心較量。 十年後,當趙濤與樑子再次打照面的時候,時間告訴了她答案。
那個曾經發誓再也不回山河故鄉的少年,已成為半躺在床上起不來的肺癌病人。 在十年前梗著脖子扔掉家裡鑰匙的那一刻,他是有些意氣風發的,甚至認為自己是有骨氣的。“我在哪裡討口飯都不在你張晉生手底下討飯”“去哪裡都好,就是再也不會回來了”。那個時候的他,所想的十年後結局一定不是這樣。 至少年少的時候,我們曾相信,被愛情辜負的一方,一定會在日後的功成名就中得到對方的遺憾感慨,得到的是被辜負者在失敗愛情中的奮力崛起和辜負者在富裕婚姻中的糜爛死亡。 然而真相卻是,少年永遠是少年,他不會長大隻會變老,他依然貧困,拖著肺病的身子回到曾經傲氣的說再也不會來的故鄉,問那個已變成離婚的富太太,手裡拿著三萬塊錢的女人,方便嗎? 他終究不過是那個被困在現實求生牢籠裡的獸,委屈不甘也得認命。 此時的趙濤已經可以與“故人”道別了,這個曾經在自己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男人,永遠只能活在青澀的回憶之中,成為自己做好加油站生意,打打鬥地主之外的遐想追憶。
可以看出來,賈樟柯是矛盾的,對這片山河,他充滿熱愛和懷念,而今日之山河已是誰家之天下,又讓他心懷不滿與悲憤。就算城市裡已經找不到地方來設靈堂,濤還是把父親的靈堂設在郊外,因為,這片山河流傳下來的文化需要我們如此。樑子的遭遇,在這片山河上實在太多,他們只是默默忍受著在這片山河上等死。張晉生潛逃澳洲,他用槍時刻防備著來自這片山河的威脅,依然滿口陝北方言。到樂出生於這片山河,幾乎沒有這片山河的任何記憶,所以,他對這片山河懷著隔海相望的憧憬。這片山河所代表的文化的消失,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故人”的缺席,並不單單是新一代全盤接受了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山河管理者的蓄意破壞,從而加速了山河文化的衰亡。
然而它也給了我很多感悟: 人這一生需要面臨最多的情緒,就是無力感。 的確,這個世上很多東西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可也有很多東西,是無論我們多麼的渴望、多麼的努力都無法逃避和得到的,比如死亡,比如愛。 當我們從少年走入到成年人的混沌世界,明白愛情對於一個人而言不是全部的時候,我們開始看重親情,心疼起媽媽粗糙不堪的雙手,操心起爸爸的糖尿病和高血壓。少年闖蕩江湖的雄心壯志也變成了"父母在,不遠遊"。我們甚至不敢說出來死亡兩個字,好像這樣就會有一種錯覺
同事它也給我很多感悟
人這一生需要面臨最多的情緒,就是無力感。
的確,
這個世上很多東西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
可也有很多東西,
是無論我們多麼
的渴望、多麼的努力都無法逃避和得到的,比如死亡,比如愛。
當我們從少年走入到成年人的混沌世界,明白愛情對於一個人而言不是全部的時候,我們開始
看重親情,心疼起媽媽粗糙不堪的雙手,操心起爸爸的糖尿病和高血壓。少年闖蕩江湖的雄心
壯志也變成了
"
父母在,
不遠遊
"
。
我們甚至不敢說出來死亡兩個字,
好像這樣就會有一種
-
17 # 咖咖爆米花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賈科長2015年作品,這部算是賈科長這幾年拍的電影中的佳作了,一部有情懷的影片,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賈科長的作品,他電影中的某種詩性,像是電影八股文,這種東西說不清是什麼,但你看到就知道是它。
《山河故人》這是賈科長的一次巨大改變,與以往情緒、劇情的大段留白,以及絕對的情感壓制相比是不同的。以前看賈樟柯是壓抑、是欲說還休、欲哭無淚,而這一部則更多是熱淚盈眶和糾結感動。
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段式的故事,三個畫幅,三個時代,三種人物焦點與情感核心,跨26年,完成對故情的建立與懷念。兩把鑰匙,兩首歌,綠皮火車,殘垣斷壁,古塔白雪,等等元素,都耐人尋味。
三個故事,不論現實還是超現實,都指向心裡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表達了導演對城市化程序中環境對人異化的焦慮,充滿匠氣的細節都值得思量揣摩,而片中那段相差30多歲的老少戀也很有震撼力,把戀母情結拍到了極致。
最後,賈科長的電影越來越有人情味兒了,就是喜歡那些時代的符號,那些最真的情感。《山河故人》前後跨越26年,這是賈科長野心最大的一部片子,掌控的還算好。山河猶在,故人何歸?誰是誰非已不再重要。沒有誰可以成為誰的永遠,就算一切離我們而去,至少生活仍在繼續。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有賈科長個人風格且能引發思考的好電影。
-
18 # 影視圈Magazine
《山河故人》——無所謂忘卻,只是我不想記得了
有人說這部《山河故人》是賈樟柯轉型的一部影片,從它的敘事到它的拍攝手法以及呈現形式都有很大的變化,我個人也覺得這部影片與他以往的作品差異很大,特別是情感的處理上,更加感性,而不是冷冽的去呈現社會的現實,他對跨越了一段漫長的時間的情感給予了深厚的寄託還有祝福,他對於人世間的情感也加入了更多的想象,刻意的去忽略了很多世俗的現實和冷酷。
當我看到許多演員跨越二十歲到五六十歲的時間跨度,來扮演這樣被時間洗禮的角色,個人從視覺上就不是很接受,因為演員扮老還可以,但是扮年輕就真的有些說不過去了,從外貌上主角真的很不像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也沒有年輕人那樣的激情。導演對影片的內容把握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每一個故事都很單一,但是彼此之間又有著世間給予的倫理的聯絡,血脈的牽連,還有對於故鄉山水的記憶與親人的叮嚀,這些記憶的碎片是專屬於過去的,但是它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人的記憶裡,有人會時常將它拿出來翻看一遍,也有的人會選擇刻意的掩埋,不被過去牽絆。
看著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從意氣風發有著無限選擇可能的青蔥歲月走向中年、老年,他們經受了時間的洗禮,隨著歲月的流逝,人與人之間開始變得親密、疏遠,別離、重逢,這些看似尋常卻又時刻重複的過程,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人的一生就是迴圈往復的過程,而那些看著似乎迥異的臉其實都有著相似的輪廓,他們不斷地被時間帶走,又被時間複製,而情感都在他們的來來回回之間持續著?
董子健扮演的張道樂,看著張艾嘉扮演的中文老師許多的行為,都讓他感受到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他刻意選擇忘卻的記憶,那種對自己的故土和親人的深刻懷念,還有無限的期望。
這部片子雖然感覺在這個大的時間跨度中有些片面的強調,還有一些問題被忽視了,但是也讓人有一種思考的衝動,給人以啟迪,讓我對未來有了要時刻做好準備的危機感,還有珍惜身邊的人,享受生活,讓自己地生活充盈起來,即使是每一個人都只陪我走一段路,每一段路中我也要不斷地成長,在更換陪伴的人的這個間斷,我一個人也可以在這條路上有自己的期待。
一部給人以思考的電影,總是讓人尊重的,賈樟柯的這部影片我感覺到了他的用心和他對於他的人生的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賈導對於電影的情懷不會因為他想要轉型而有所改變,雖然這部片子有些瑕疵,但是情感和態度作為補充也就無可厚非了。
-
19 # 李沫霖
2016年剛上映時在電影院看了,年底自己坐火車跑去賈樟柯的家鄉,亦是其多部電影的取景地山西呂梁汾陽市採風,想重走一遍過往影片中的軌跡。
今年在上海電影節的社群電影放映會上又重溫了一遍,每月月初小西天電影資料館出片單,幾乎都會列上這一部,上座率還是一直很好。
賈科長的電影,總會令文青執迷於其外在的形似,但看科長的五國聯制的《時間去哪兒了》就知道,在侷限的時間內表達主題,不是他的強項,科長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他會講故事,講能走近你心裡的故事;在於他會塑造人,和你保持距離又彷彿你也經歷過他內心鬥爭的人。
說賈樟柯,就必須說趙濤,我認為趙濤於科長,不只是用時間體味的綿長陪伴,而是彼此的欣賞、交融與互相成就。
趙濤能夠把科長所想表達的,遊走於暴烈時間之下,須臾間的情感捕捉、放大。很少看到有解讀這一段:倒樂回到小城,與沈濤走在大橋上,風中,濤兒點上顆煙,一句,媽媽是個沒有本事的人。
確實,科長的電影裡有很多金句,令人傷感,留念與懷念,但當我又一次來到這裡,聽到這句臺詞,我暗歎這樣對人生和人的洞察,媽媽是個沒有本事的人,結合故事,對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握,我的理解是這樣。
祝福這對伉儷,期待新作。
-
20 # 升值君
這是一代甚至幾代華人的縮影。每個人或主動或被動都選擇了出走,張晉生出走了,梁建軍出走了,濤也出走了,mia出走了,張到樂也出走。
從山西到廣東,所有人都出走了,就連樑子的好友,等樑子回到家鄉時,也要去哈薩克了。
現代化是一個浪潮,如果不能追隨,就只有被拋棄。
華人不願被拋棄,一百多年來,我們蹣跚著跟著現代的腳步。
在追隨現代的同時也是傳統的出走,這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可是現代化同時也是西方化,如果我們是一個矇昧的未開化部族,我們不會痛苦。
我們也許會斬斷自己的文化臍帶,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的傳統,just gogogo。
可我們不幸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古國,我們有著我們驕傲的傳統。在追隨現代的同時
也是傳統的出走,這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出走之後是傷痛,這種傷痛是來自生活的傷痛,更是來自文化的傷痛。
《山河故人》的宣傳語是“山河仍在,故人難尋“,非常糟糕的宣傳語。
故人當然已經不見,山河也早已不是那個山河。
故鄉已挽留不住我們,我們只有硬起頭皮GoGoGo。
我們懷念故鄉是因為我們的烏托邦並不美好,正如我們奔向西方時故鄉並不美好。
所以曾經憑著一頁家譜就能找回故鄉的我們,現在拿著鑰匙卻回不去了。
最後濤跳起的舞蹈,《Go West》再次響起,我們記憶中的舞蹈已經不是傘頭秧歌,而是迪斯科。
這或許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我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悠悠天地間。
無論故鄉還是他鄉,我們都形單影隻,不知該說什麼,只有獨自起舞。
(Together) We will fly so high(Together) 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Together) We will start life new(Together) This is what we‘ll do
回覆列表
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山河故人》
還記得當時看《山河故人》就覺得時間好長 內容好多 一下子消化不了 看完之後會想很多 幾代人的變化 社會的變革都在其中 或許自己的理解不太透徹
1999年,山西汾陽縣城,開朗雀躍的女孩沈濤(趙濤 飾)徘徊在礦工樑子(梁景東 飾)和煤礦老闆張晉生(張譯 飾)兩端。一女二男的三角戀,無法維持長久的平衡。樑子和晉生的友情破裂。濤兒結婚的時節,有人選擇遠方。 2014年,因長期在煤礦工作,樑子的健康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最後的時光,他帶著妻兒回到故鄉。此時沈濤和晉生已經離婚,晉生帶著孩子到樂常住上海。人屆中年,彼此都身不由己站在了生離死別的界限上。 2025年,只會說英文的到樂(董子健 飾)和父親分外隔膜,但和中文老師米婭(張艾嘉 飾)成為忘年交。他渴望脫離父親的控制,渴望得到甚至都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自由”。
張譯的演技派從年輕時候到老年 從沒錢到有錢 從國內到國外 將很多細緻情感表達的很入微 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董子健 只是覺得這小孩演技很自然 現在來看董子健的火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來才知道兩年前我就認識他了啊
估計就是能從劇裡的媽媽想到自己和母親的經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