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哥視點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忠於漢室,荀彧因為漢朝的皇帝的無能而投奔曹操這樣的明主,發揮自己的才能。荀彧因為忠於漢朝,沒有答應曹操的野心,當他死的時候,他可以說我還是漢朝的子民,我沒有選擇背叛,包括曹操,我也沒有背叛,我死了,我不同意也沒有用了,我只是不想我自己看見這一幕的發生.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 2 # 張克成

    評價一位人才,因世人多以書本傳記為依據。不是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你實為如何如何,後人就評價你如何。而是依賴史書之影響力,作出的不見完全全面的言論。諸葛亮,在三國中依史記再`作以神化。被世人廣為傳頌。致於說到荀彧,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離漢奔魏在人格上大打折扣作者在小說中對他著筆較少。其世人少有研討並以哲學觀點看問題。應該是形成如此局面吧?

  • 3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很高興回答問題,《三國演義》精彩紛呈,世人只說諸葛亮,如何評價荀彧這個人呢?荀彧(xunyu)(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隨著曹操的勢力,權利越來越大,荀彧覺得曹操不再是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了,跟曹操的政見上、理想上、抱負上產生了分歧,他只想匡扶漢室,而曹操野心不斷增長,以至於達到了加封魏王要自立國家的地步。荀彧有大志向的人,是個正直的人想匡扶漢室,可是看到曹操的作為他進退兩難,曹操送給了他一個空盒子,他就自殺了。

  • 4 # 今生情

    彧和諸葛亮對比分析

      荀彧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謀士,分別效忠於曹操和劉備,是其二人成就一番霸業必不可少的人物。因此,人們也常常把他們兩個人比較一二。曹操曾經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張良張子房,足以可見曹操對於荀彧的仰重;劉備曾將諸葛亮比作自己的水(劉備自己比作魚),也足以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

      荀彧是出身不錯的人,自小經受了很好的教育,年少成名。而諸葛亮出身草根,只能靠自己為自己打一些人氣。

      王佐之才,謀能應擊,當初袁紹強大,因為荀彧的出謀劃策,才使得曹操勝利。其實反論之,荀彧和諸葛亮還是有很多相似點。當初曹操強大,劉備也是仰仗諸葛亮,才能成為三足之一。

      少主曹植曾評論荀彧說:“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同僚司馬懿也曾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後代獨孤微生也曾說:”荀文若、周公瑾、陳元龍、賈文和之流皆一時之魁奇俊傑也。“這些都是對荀彧極高的讚揚,荀彧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而獨孤微生,甚至都沒有提及諸葛亮的名字。

      諸葛亮的功與過

      諸葛亮一生跟隨劉備,幫助劉備從寄人籬下到逐鹿華夏,不可謂功勞不大。但是,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也並非是要幫助劉備打天下,如果沒有劉備,會出來張備或者馬備。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幫助劉備,是為了依靠劉備的潛力以及實力,來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因此,為了集聚足夠強大的實力,諸葛亮在劉備開疆擴土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種作用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所以,在劉備蜀中稱帝之前的諸葛亮,必定是一心一意為幫助劉備的。在這一過程中,諸葛亮立下的赫赫戰功包括幫助劉備尋找城池,搶奪戰鬥成果,最終在赤壁之戰及以後的蜀中稱帝,諸葛亮的功勞達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

      劉備稱帝之前,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是在建功立業。但是到了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的過錯就開始掩蓋住自己的功勞了。因為在這時候,劉備集團已經成長為全國三大集團之一,而且實力一度躍居第一。伴隨著軍事經濟實力的膨脹,諸葛亮個人的野心也開始發酵膨脹。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武功,諸葛亮開始籌劃統一天下。就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過程中,蜀中的經濟受到重創,人才大量毀滅於戰場。

      就是因為諸葛亮為了實現個人武功統一天下,所以導致蜀漢王朝在諸葛亮的不斷出擊中,迅速的衰落下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概說的就是這樣子吧。雄心

  • 5 # 修戈矛

    在下以為荀彧應該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沒有之一,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最大功臣。

  • 6 # 黑白影吧

    唐太宗評曹操,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曹操的所有地盤擴張都是自己親自帶兵攻打贏來的,曹操是一個出色的將軍,但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當他外出征伐的時候,根據地特別需要一個人留守,穩固後方,這個人就是文若,比之漢朝就是當初蕭何的角色。如果曹操一統天下,論功行賞,荀文若論功排第一。他就是這個地位。

    有荀才有曹操的成就,沒有荀的坐鎮後方,曹操就無法成就一統北方的大業。可惜,如果再有一個韓信式的可以獨擋一面的大將,曹操就可能統一全國,縱觀三國只有關羽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可惜關羽不能為曹操所用。否則,攻下漢中之後,任一員大將就能平定蜀中,何須因自己回師,讓劉備站穩腳根。反觀,光武劉秀就能發掘並駕馭來 歙 、岑彭、馮異、吳漢等這樣獨擋一面的大將,自己居中排程,完成統一大業。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說了,本來的夢想是要做漢徵西將軍,徵誰啊,董卓。所以最開始的時候,荀和曹的夢想是一致的,殺董救天下,誰知後來天下亂了,諸侯四起,漢室微弱。作為一方諸侯,曹操看到了稱帝的機會,而作為純臣荀仍然堅守的是原來的夢想。從諸侯到皇帝,得到的利益是巨大的,子子孫孫都能統治萬方,即便自己身背罵名(漢雖衰微,但皇帝並無明顯失德之處,取而代之不合天理),對曹操來說這筆買賣值得幹。但是對於荀文若來說,都是臣,輔助漢朝中興,他就是中興的不世之臣,而輔助曹操纂漢,他就變成了奸詐之臣,評價和名聲截然不同。荀氏累世世家大族,不缺錢,而守住這份世家聲譽更重要。所以荀的自殺,為自己保住了漢臣的名譽,在青史上留下好名聲。而後來誰作天子,那是後輩的事,與他無關,與他的家族無太大損益。

  • 7 # 老潭遙哪吃

    首先科普,他叫xún yù不叫 狗貨

    荀彧是大漢最後一個臣子。

    以及,曹操最後一個合夥人。

    東漢末,曹操扶持漢獻帝,為了什麼呢?

    這是道送分題。您自然眼都不眨,便說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嘛!”

    然而著實未必對,這句話,還真是羅貫中在小說裡,安給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紹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說:

    您家祖輩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義;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

    (“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

    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當然,事實上,對外說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對內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回事。無論在袁紹還是曹操手裡,天子都是個玩具而已。

    但本文主旨,不是為了玩“挾天子”、“奉天子”這個文字遊戲。

    問題是:既然天下都知道,天子是個玩具,挾他有個鳥用呢?諸侯又不是白痴!

    袁紹當時沒聽沮授的話,去迎漢朝天子漢獻帝,好拿來挾一挾,是因為他的其他手下郭図、淳于瓊說話了:

    “漢朝完蛋許久啦,興復他幹嘛!而且如今軍閥割據,群雄逐鹿,講究先發制人。如果咱們保了天子,動輒要上表等他下指示,聽還是不聽呢?”

    的確如此。事實是,曹操保了漢獻帝,自己掌握漢朝朝廷名義大權,諸侯也並沒屁滾尿流,望風而降。本來嘛,漢獻帝又不是原子彈,拿出來嚇唬誰啊?曹操後來以漢朝丞相身份,南下找東吳,周瑜跟孫權說了句名言,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你奉天子有啥用?周瑜一句話就給否了。

    因為漢獻帝自己,乃是大梟雄董卓所扶持登基的。董卓在漢末的聲名,著實不算光彩;諸侯又是赳赳武夫,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漢朝已經凋零,你個天子出詔書,奈何咱不聽,你能怎麼樣?

    ——八國聯軍侵華前,李鴻章們為首的漢人封疆大吏,就機智地抱團,大搞其“東南互保”,說朝廷下來的詔書都有問題,不奉令。天高皇帝遠嘛!你能奈我何?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有什麼用呢?

    答:事實是,曹操挾天子以令的,不是諸侯,主要是諸侯的手下人。

    宋朝時,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對部下們說了這麼句厲害話,嚇得部下們立刻上繳了兵權:

    “人誰不想要富貴呢?一旦有人強行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你們想不當皇帝,還由得你們?”

    是啊,在亂世中,許多時候,諸侯不是愛聽自己手下的話,只是大家都是軍閥,不得不聽。不聽?反給你看!

    曹操徵定四方,掃蕩諸侯,當然很能打;但至少有三個軍閥,是被手下人哄著,投降了曹操的。哪三個?

    曰南陽張繡,曰荊州劉琮,曰漢中張魯。

    ——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名將典韋,對曹操很是忌憚,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權衡押寶。他手下謀士賈詡,乃是三國數一數二的人精,先是親自開口把袁紹使者給趕走了,自己又跟張繡說: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繡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對張繡厚待,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你啊!”

    ——劉琮的父親劉表一死,劉琮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謀士蒯越等,都勸他投降。於是偌大的荊州,直接歸了曹操。

    ——張魯在漢中時,覺得自己在山窩窩裡,無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稱王,被麾下謀士閻圃勸阻;後來曹操打將過來,張魯打不過,意圖直接投降,閻圃勸他別趁著危急時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談判之後再投降。張魯都乖乖聽話了。

    曹操南下東吳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論爭。張昭與諸文臣主降,魯肅與周瑜主戰,這段子後來被敷衍成“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這個,會很奇怪:孫權年輕氣盛,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要戰要降,自己一句話的事,跟大家討論那麼久幹嘛?

    結合一下上面三個例子,便不難明白了。

    曹操挾天子,令的不是孫權、張繡、劉表、張魯這些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人。

    漢末群雄,還真得被手下人掣肘著。

    ——劉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荊州大當家,沒有兵卒,匹馬到荊州。完全是蒯越、蔡氏這些士族派系,幫著劉表定了荊州。所以劉表一死,荊州戰與不戰,蒯越和蔡氏是很有話語權的。

    ——孫策剛定東南時,手下沒讀書人;張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後,江東若干大族都對他敬服。所以後來孫權都不爽,跟張昭吵架時說:“吳國士人,進宮拜我,出門就拜你。我也算給你面子了!”

    魯肅勸孫權戰曹操時,說過句大實話。這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意:

    “如果我魯肅去跟了曹操,曹操還會讓我當官;孫權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麼下場?!”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諸侯們當然都知道,自己跟了曹操,未必有什麼好下場;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讀書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細想想,也正常:諸侯手下的人物,好比個私企打工的,曹操代表政府過來招安;私企老總也許不樂意,私企打工的卻願意去編制裡,多好啊!

    曹操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全稱是,“挾天子以令那些諸侯手下非常得力計程車族與小軍閥,逼得諸侯沒法不服氣。”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天子,對士族影響力那麼大呢?

    荀彧,字文若。

    《三國志》列次敘傳,《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將他、他侄子荀攸和剛才提到的賈詡,合傳列為曹操首席三大謀士。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裡,排名第一。

    荀彧自己容貌俊美、愛配香囊,曹植說他“冰清玉潔”,司馬懿說他“書傳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來,我見過的賢人,沒超過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說他“吾之子房”,比作張良。是當時第一等人物。

    但細讀正史,很是微妙:您會發現,荀彧並不怎麼跟曹操上戰場。曹操身邊的謀士,荀攸、賈詡、郭嘉等負責日常進言;荀彧常鎮守後方,跟曹操通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跟袁紹相持,比較困難,寫信給荀彧問怎麼辦,荀彧跟他說什麼“扼其喉而不得進已經半年了,應該用奇了”等等。

    看似就是個書信鼓勵,給個大方針而已。

    荀彧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曹操的後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寫信鼓勵鼓勵曹操?

    也不這麼簡單。

    東漢計程車族,多出汝南和潁川兩地。汝南是袁紹家為尊,所謂四世三公,代代都要進中央的;荀氏則是潁川幫的大家。荀彧和沮授,幾乎同時提出迎立漢獻帝的主旨,在迎了漢獻帝后,荀彧成了尚書令,即天子的秘書。

    可以說,荀彧等於是漢獻帝與曹操之間的一道橋樑。

    此外,他又舉薦了大批人物給曹操,諸如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荀攸等,妙在荀彧介紹的這批才子,大多是潁川士族,於是就形成了曹操手下,一個潁川士族集團。

    由於荀彧的緣故,潁川是曹操最關鍵的後臺。官渡之戰,荀彧可不止寫信鼓勵曹操。後來曹丕登基,很快就給潁川郡許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戰時,曹操其他地方都不聽命令了;只有潁川,老弱都幫忙輸送糧食。真是大魏國的根本啊!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當然,荀彧與潁川士族集團,還不只是幫忙輸輸糧。

    曹操徵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為首計程車族集團。本來曹操在讀書人那裡,不算有面子:父親曹嵩是投托宦官門下的,很沒面子;但因為荀彧與他手下那批人,與漢朝天子一結合,形成了一個士族班子。這對其他諸侯門下那些讀書人,誘惑極大。

    某種程度上,荀彧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於推薦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於後期,荀彧的影響也對曹操產生了掣肘,那是後話了。

    事實上,東漢末年,挾過天子的軍閥,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呂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過漢獻帝,但從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因為其他諸侯雖然各有本領,到底還是土鱉軍閥,手握著天子,卻沒把天子用到位。

    漢末士族勢力,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號召得人心,劉備靠著宗親血統和個人魅力奔走天下,東吳得靠朱顧步陸等宗族,加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曹操所以獨出眾,在於他前期,依靠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核心。這個士族核心對土鱉軍閥也許沒有震懾作用,但對軍閥手下那些辦事的讀書人,卻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後,錄前後功勞,要給荀彧封萬歲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思慮智謀應該首先受賞,戰爭的功績抵不上朝堂國家的勳勞啊!

    (“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勳。”)

    荀彧當然要推辭,但曹操給他寫信,說“我和你共事以來,創立朝廷,你幫著匡弼,幫著舉薦人才,幫著出謀劃策,也真太多了”

    ——某種程度上,荀彧已經不是曹操的謀士,而是曹操的合夥人。他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沒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效果怕要差很多。

    荀彧後來死得,比較微妙:《三國志》裡明寫,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贊同;之後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壽春,荀彧憂慮而死,次年,曹操就當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難明白。

    各色注引與《後漢書》,更是八卦,說曹操如何給荀彧送了個空盒,暗示他自殺等等。反正,“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答應;曹操把荀彧留在壽春,也許送了空盒子,荀彧死,曹操當了魏公”,這個流程是沒問題的。

    但這裡面,細想也很微妙。

    按曹操平定北方後,勢力當然姓曹,但都城許昌,乃是荀彧管事,軍師參謀長是荀彧的侄子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未必多開心。

    之後,曹操就出了著名的求賢令,要求各色人等,無論品德如何,只要有才,就能當官。

    考慮到先前朝廷的幹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這麼做的目的,不難明白:要換荀彧的班子了。

    所以荀彧自盡,動機其實也不難解釋:他與曹操彼此扶持的關係,似乎也是到盡頭了。

    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敵對方看來,曹操這個大奸臣確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著時,漢朝還有點尊嚴。終荀彧一世,本來已經被郭図們判了死刑的漢朝,名義又續了二十多年命。連曹操自己也吹噓過,如果天下無他,不知多少人稱孤稱王。

    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候,漢朝還在,天子還被奉立著;除了曇花一現的袁術外,沒有人稱帝稱王,到他死時,亂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與那些被他感召計程車族,確實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為漢獻帝點了漢朝最後一盞燈,感召了軍閥屬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義上,又回到了漢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與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強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的總理,還是曹操的合夥人。蕩平天下時,他和曹操共同利益;到曹操露出野心時,利益就有衝突了。

    他死後,曹操稱公稱王,三國各自稱帝,那是他無法控制的事了。

    蘇軾如是說:

    “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隨他計程車族,也是因為相信了他,而投身於曹氏的。荀彧就這樣奉著漢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齊那樣,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選擇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還是“奉天子”的。是一個漢臣,讓漢天子保有著一點點尊嚴。

    甚至關於三國的兩本史書裡,都有不同的意見。

    《三國志》裡,荀彧是魏的謀臣。

    《後漢書》裡,范曄卻是將荀彧當漢臣對待的。

    “明年,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

    再感受一下這行字。陳壽不敢多說什麼,但是,“以憂薨”、“遂”,這兩個字的意思,味道深了。“遂”的意思是,“於是,就”,是承接著前一句的,也可以理解為,得償所願。

    “荀彧死了,曹操於是就(得償所願)當了魏公。”

    荀彧一生的得意與感傷,都在這個“遂”字裡頭了。終於在他活著時,曹操沒敢怎麼樣。終於在他死了之後,漢朝沒有了。

    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後的謀臣,歷代史家爭論不休。一個折中的說法,或者是:

    荀彧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只是與曹操合夥,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命,解決了一些軍閥,最後,到終於無法再撐持下去了,便以身殉了漢朝。

  • 8 #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這個人.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早年就被稱讚為“王佐之才”,天下大亂之際,荀彧跟隨宗族避難冀州。初投袁紹,被袁紹奉為上賓,但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於是脫離袁紹投靠曹操,荀彧最終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荀彧輔佐曹操二十年年,期間推薦了郭嘉、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等人才既擅長處理政務又深通謀略,為曹操處理軍國大事多年,被尊稱為“荀令君”。

    那再們就從荀彧和他的領導說起…

    自古以來,領導駕車你拉車,你就是千里馬,路途遙遠,路途中,能吃飽就行,也不能太介意那口馬料好還是不好,太介意很危險..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曹老闆的首席軍師荀彧料事如神,做為老曹引以為豪的軍中“千里馬”,卻在這口馬料上死的很慘。

    荀彧比他的大領導老曹小8歲,少時人稱王佐之才,因避戰亂舉家從河南許昌逃到冀州,

    袁紹得之。

    待他為上賓。

    一來二去,常做冷板凳的荀彧以他獨特的眼光慢慢的發現袁紹不是那回事兒.境界和格局.以及胸襟實在不是做大事兒的主兒就跑到在當時實力遠不及袁紹的曹操處..。

    曹老闆黑見白拎兒不睡覺.那可不是一般人,老曹識貨,且郭嘉又走了

    故,大喜..。

    只見他對荀彧說:“你荀老弟就是我的張良,當即任命荀彧為參謀部.總參謀長”。嗯,曹操運兵道,特別是對待人才,真是一點也不馬虎,此時此刻,荀彧才29歲!

    此後,曹老闆戰場上每有難決之事.總是以荀彧最後拍板兒的意見為準.

    北有強敵袁紹,東有呂布騒擾,老曹不知道先攻擊誰,就把荀彧請到帳中,四涼五熱,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兒,半斤酒下肚,曹大領導喝了一口茶,捋一捋鬍鬚.就問荀彧這倆貨先打誰最有利.或利大於弊.

    荀彧這時候也是喝的滿臉通紅,滿臉興奮把籌謀多時的計劃說了出來,他說:“主公要打,肯定是先打呂布,因為以我對袁紹喜歡坐山觀虎鬥,坐收漁利的性格,這個人沒有大格局,他不會為呂布而趁火打劫.而呂布這型別的人.恰恰相反.這個人更喜歡幹趁火打劫的事情…”。

    曹老闆大喜,又大驚,在那幾天,幾晚上不睡覺,考慮此事,以他老人家潛意識的意思,打頭打七寸,“擒賊先擒王”,先幹掉袁紹,再回頭收拾呂奉先不遲。

    ‍♂️曹操以計而行,果然大勝..

    白門樓怒斬呂布首級,而未出現兩面受敵之困境。

    而荀彧同學,憑此一計,奠定了他在曹大領導心目中的男神位置。

    漢獻帝如喪家之犬到了洛陽,荀彧發現了機會,眾議院力排眾議,要曹操把漢獻帝弄到自己地盤上先控制起來。(此處省略一萬字)..

    此後,皇帝召見袁紹,這個人嚇得半死,生怕曹總使壞,把自己灌醉像扣碗肉一樣扣下來…,只好請病假不去。

    久而久之,袁紹便自己把自己邊緣化了。等到袁紹和曹老闆決戰時,曹操又開始糾結了,有些不敢打,這次又是這樣,半斤豬頭肉,一斤醬驢肉…等美味佳餚又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荀彧興致勃勃的分析問題,分析當前敵我雙方局勢最後總結成一句話:“現在是決戰到的最佳時機,此時不打,更待何時?”,嗯,經荀彧一番開導,曹大領導喝下滿滿一杯酒,趁著酒膽,才最終下定決心。

    不得不說,曹家一統北方,荀彧謀劃之功無人能敵。

    曹老闆家大業大了,心也就大了,他想逼漢獻帝交出更多的權,索要更高的官,大家都沒意見,荀彧說不行!他說:“咱們一起平天下是為百姓蒼生,不是為當官發大財,”..

    這等書生脾氣,把個曹總氣的不再搭理他,不要說軍事會議,就連開“生活會”也不叫荀彧了。

    領導不待見自己.骨頭硬的荀彧也不客氣.在家養起病來不上班啦..

    這事兒就弄擰了。因為一般情況下,領導是不會為你低頭的。

    於是曹總心裡想:“這個二貨仗著有功也太狂了,跟我玩兒?咱老曹有的是辦法收拾你,非要你服軟..”。

    曹操把荀彧發放到一軍營裡勞軍.從此也算是在軍營裡把他軟禁了起來.

    鐵骨錚錚的荀彧也是心氣兒高.一根筋.不轉彎兒.一病不起.至死不服軟.不到一年..居然病死了…。

    這一年,荀彧.49…虛歲剛五十。

    嗯,差一年即可知天命。

    江湖上還有一說的是曹老闆派下面人送上一盒食品,荀彧放下手機開啟一看,“是一個空盒子”,明白老領導是要自己死.於是自殺...

    荀彧這個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史學家們,包括歷代文化底蘊貌似很高的文人墨客,說三道四的多了,但終究是沒弄明白。只是領導一冷落,中高層下屬就生病的傳統至少至今為止..還在延續..一直存在...

    真的必要嗎?

    千里馬也不能太給伯樂使性子了,咱不就是一拉車的馬麼?

    是!(*๓´╰╯`๓)♡你老荀當時覺得老曹不對,後來不是還有很多的史學家說你的老領導取劉邦的大漢也是順應歷史潮流嗎?

    有很多的時候,時間是把殺豬刀,它是可以改變許多東西的。

    ㊗️:“好”!

  • 9 # 123憤怒的小黃豆

    以下為荀彧名言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 此乃驅虎吞狼之計! 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

  • 10 # 能近取譬

    荀彧是大漢忠臣,對曹操寄託興復漢室的厚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總策劃,為曹操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最後成為曹氏篡漢的阻擋者,被逼自殺,讓人唏噓讚歎。

  • 11 # 史海觀浪

    三國演義裡面的精彩與荀彧無關。

    羅貫中的筆下,出彩的人物、情節不少。不提主角曹劉孫,也不提關羽張飛趙雲呂布諸葛龐統周瑜魯肅等人,即使是比較龍套的角色,也不乏被羅貫中安排的比較豐滿的情節和性格。比如擊鼓罵曹的禰衡,反間盜書的蔣幹,烏巢反水的許攸,四處獻圖的張松等等,人物寫得都比較生動,讀過三國演義的大部分讀者都會在腦海之中對其有印象。

    偏偏是號稱王佐之才的荀彧讓人很難想起有什麼高光表現。

    通覽三國全書,有關荀彧的章節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過場畫外音。基本上是荀彧獻計,一段話之後曹操言聽計從。演義中這種寫法極大的削弱了荀彧對於曹魏集團的重要性。

    如果翻看三國志,會發現演義中的荀彧和史書中的荀彧是高度重合的,基本上沒有對這個人物進行藝術加工。我們不妨先總結一下史書中的荀彧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

    荀氏宗族,是潁川文士集團的代表,其政治傾向、號召力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荀彧出身高門,是荀子的十四代孫,年少成名出仕。其在董卓禍亂京師之時棄官而去,並且不僅僅是逃離了洛陽,乾脆走得更加徹底,連潁川這個祖居地都放棄了,跟隨韓馥去了冀州。從後來的結果來看也驗證了荀彧的先見之明,後來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荀彧到冀州後,袁紹已經代替了韓馥,奪了冀州。荀彧跟了袁紹一段時間,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這是荀彧第一個高光時刻。其時以曹操的形勢來看,是其勢力初起之時,手下多以同族將領為主,荀彧投曹操,對於曹操的意義來說不亞於劉備得孔明、孫策有周瑜。甚至可以說荀彧是以合夥人的形式出現在曹操面前的,荀彧的到來,使得潁川士人集團在天下諸侯林立的時代有了傾向性,荀彧也為曹操舉薦了多位人才,知名的有戲志才、郭嘉、鍾繇、陳群等人。荀彧對於曹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而在袁紹手下不過是錦上添花,當然會更為曹操所看重。曹操說出“吾之子房也”當不是客氣。而這一情節在演義中被羅貫中輕描淡寫三行字略過了: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有叔侄二人來投操:乃潁川潁陰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緄之子也;舊事袁紹,今棄紹投操;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為行軍司馬。

    荀彧投了曹操之後第一功是在曹操討陶謙時守住了大本營。

    太祖徵陶謙,任彧留事。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又與程昱計,使說範、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這一段同樣是荀彧高光時刻,其中匹馬退郭貢的情節也在演義中無所體現,荀彧,繼續被略寫。

    在這之後,荀彧為曹操的謀劃基本上屬於戰略級別,像迎天子都許都、針對袁紹的戰略方向、堅定抗袁決心、官渡之戰的後勤保證、官渡後先河北還是先荊州的問題、進兵南征宛、葉的時機等等,荀彧都給出了符合曹操意圖的參謀意見,曹操也都按照荀彧的進言實施並且成功了。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滾滾車輪,在演義的文學角度來看卻是沒有多少戲劇衝突的背景資料。羅貫中也吝於筆墨,不肯像諸葛隆中對、魯肅勸孫權那樣加以文飾。

    荀彧最後的舞臺就是反對曹操進魏公。這一事件也是最終荀彧殞命的原由,同時也是荀彧最終蓋棺忠良的跟腳。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這一次,應該是歷史上荀彧唯一進言違逆曹操心意的一次,而曹操也立刻對之前言聽計從的老搭檔展現了無情殘酷的一面。荀彧也在這唯一一次意見相左後走完了漢魏難明的一生。

    縱觀荀彧一生,很難說他到底是心向漢還是心向魏。從他投曹時曹操說出“吾之子房也”,他就應該知道曹操之志是效漢代秦,而非他想象的“晉文公迎周襄王”。但於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亂局,荀彧也深知漢室復興已無法操於皇室朝堂之手,天下諸侯紛起,亂局已成,正如曹操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果說荀彧心繫漢臣,而終於眼看走到曹操稱魏公加九錫這一步,以荀彧王佐之才的智謀,他不會需要一直到最後才看到這結果。但他無論心屬漢還是心屬魏,在不得不表明立場的時候,也只有在生與死之間擇一而已。

    人最過不了的就是自己這一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跟喪偶式婚姻,你會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