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興長

    這個問題我親身體驗過,鬧蝗蟲災時,一夜間把玉米地全部吃光,就是近百里內全集聚一起,也不會有能麼多,我直今也是迷。

  • 2 # 老黃帶你看世界

    蝗蟲可以說是全球性的農業害蟲了,它的分佈廣泛在全球有10000多種蝗蟲種類,僅僅在中國就有超過了1000種蝗蟲,蝗蟲在中國也被俗稱為螞蚱。在中國,水災、旱災和蝗災也被稱為農業的三大災害。

    蝗蟲容易在短時間內聚整合災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蝗蟲食量很大,具有嚼吸式口器,可以快速的切斷、嚼碎植物莖葉。由於蝗群中的蝗蟲數量多,蝗蟲以作物的莖、葉為食,主要取食禾本科農作物,成群的蝗蟲可以迅速大量地吃掉植物。

    2、蝗蟲有翅能飛,並具有群集、遷飛的特性。蝗蟲聚集遷飛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雌性個體的卵巢沒有成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遷飛才能發育完全。雄蟲雖然已發育成熟,但是跟隨雌蟲遷飛。等到雌蝗卵巢成熟才降落下來,交配產卵。由於蝗群中的蝗蟲數量多,所到之處綠色植物被大量吃掉,轉眼便成不毛之地,從而釀成蝗災。

    3、跟蝗蟲的排洩物也有關係。蝗蟲聚集在一起不是因為更好的覓食,而是因為繁殖的需要,這就像滾雪球一樣,蝗蟲最初都是分佈在各個地方,雄性和雌性蝗蟲的相互吸引,它可以順著排洩物,讓它們慢慢的聚集到了一起,時間一長,蝗蟲就容易形成蝗災。

    4、當蝗蟲的數量到達了一定數量級後,比如說幾十萬只,那麼蝗蟲就會因為相互感覺而形成條件反射,這就會加劇蝗蟲的活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它們群聚,靜伏然後擁擠在一起,最後在某一個方向移動,這也是蝗災會大規模遷徙聚集的原因之一。

    5、蝗蟲的繁殖能力也特別強。雖然成蟲的產卵期比較長,一般都有10-30天,但是它們會不斷的交配,不斷的產卵,分批次的生產小蝗蟲,而小蝗蟲長大之後就透過糞便發出性欣喜素,雄性和雌性蝗蟲透過它們頭上的觸角收集資訊,不斷地發出想要交配的意願,就這樣蝗蟲的數量聚集的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了破壞性的規模。

    6、因為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乾旱季節,蝗蟲大量繁殖。雌蝗產卵時能夠分泌叢集外激素,引誘其他的雌蝗前來聚集產卵,而從卵中孵出的跳蝻,為了獲得生長髮育所需要的高溫,因此經常擠到一起。

    雖然蝗蟲容易氾濫成災,但是它們的營養價值是比較高的,肉質鮮美,很多地區都有吃蝗蟲的習慣,就像外來物種小龍蝦一樣。當然這只是區域性地區的習慣,大部分人還是對蝗蟲感到厭惡的。

    目前國家在治理蝗災方面還是非常具有成效的,現在新聞上已經很少有聽到有蝗災的訊息了。

  • 3 # 地質遺蹟探秘

    謝邀!對這方面瞭解不多。不過,民間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在乾旱年份,低窪溼地作物較多,蝗蟲本身又需要一定的溼潤,估計蝗蟲衝著這樣的地方而去,從而聚集一起,加上繁殖速度較快,久而成災。反觀風調雨順年份卻不發生蝗災,這應該是個因素。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集聚成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

    從一月初開始的毛毛雨,到月中的傾盆大雨,澳洲的山火終於得到了緩解,人們擔心的不再是火災肆虐,而是普降大雨之後水土流失和引發的洪災,但其實,有一個近在眼前的威脅正在地下醞釀,那就是澳洲歷史上留下了不滅印記的超級蝗災!

    指數級繁殖的蝗蟲就成了蝗災

    蝗蟲其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蚱蜢,是直翅目蚱、蜢和蝗的統稱,全世界總共有超過一萬餘種,分佈於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丘與陵地帶。蝗蟲的食譜很廣,禾本科幾乎所有季節的植物,比如: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或者樹木的嫩葉和嫩果等都是蝗蟲的取食物件,蝗蟲所過之處,能將植物啃成光桿司令!中國的蝗蟲種類主要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其中東亞飛蝗是分佈最廣,影響最大,危害最重的蝗蟲。

    為什麼蝗蟲能形成蝗災?

    形成蝗災需要有一個條件,乾旱!因為乾旱之後地下水位下降,蝗蟲可以大量產卵,而且高溫非常容易孵化,曾經有昆蟲學家測算過,每平方米蝗蟲大約能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大約有黃蟲卵50-80粒,簡單算算就知道,每平方米的蝗蟲卵大約有20-40萬粒。

    黃蟲卵到若蟲再到成蟲,只需要短短的30天,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蝗蟲可以繁殖3-4代,每隻蝗蟲可以產卵200-1000粒,那麼這一平方米的卵在三代之後將變成80億隻,按一隻蝗蟲1g算,這批蝗蟲大約有8000噸,恐怖嗎?當這剛剛開始而已,因為更恐怖的是這些蝗蟲每天將消耗難以計數的糧食與農作物的枝葉,蝗蟲群體所經過之處,所有作物灰飛煙滅。

    乾旱有助於蝗蟲孵化,若蟲階段需要大量的綠植嫩芽,成蟲階段需要良好的天氣。所以蝗災大都發生在夏季乾旱之後的夏秋交接季節中,而澳洲夏季極度乾旱,加上近期雨水充沛,在夏秋季節形成超大蝗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澳洲可能面臨的蝗災

    在瞭解澳洲蝗災之前,先來了解下非洲1月份剛發生過的蝗災,那鋪天蓋地的蝗蟲就像世界末日,但卻也是很多非洲人的節日!

    東非在剛過去的一月份爆發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數億隻蝗蟲從索馬利亞以及衣索比亞進入肯亞等鄰近國家,這些遮天蔽日的蝗蟲群每天移動可達150千米,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啃食農作物,同時一路上會產卵,蝗蟲的進食量與自身重量相當,所以一個蝗蟲群一天即可消耗數萬人的口糧。

    肯亞氣候學家拜比克表示,氣候變化是蝗蟲的繁殖條件開始變化,蝗蟲一路從衣索比亞向的東非大裂谷南部的“糧倉”,隨著索馬利亞的蝗蟲群假加入,肯亞的面臨極大的蝗災壓力,這是25年來非洲最大規模的蝗蟲群,而肯亞則已經有70年沒有遭遇過如此龐大的蝗蟲群了!

    非洲人正在抓捕蝗蟲

    衣索比亞的南方錫達馬(Sidama)地區居民奧利沙表示,情況非常糟糕,但農民們仍然在頑強抵抗蝗蟲,比如捕捉大量的蝗蟲作為日常攝入的補充,甚至聯合國糧農組織還提供了蝗蟲食譜,建議烹製蝗蟲時假如洋蔥和咖哩粉拌炒。

    油炸螞蚱

    烤螞蚱

    澳洲的蝗災

    對澳洲構成威脅的主要有三種:澳洲災蝗(每年3-4代)、刺胸蝗(每年一代)和飛蝗(每年3-4代),還有小災蝗、黃翅蝗和短翅蚱蜢等多種蝗蟲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這三種蝗災發生範圍非常廣,主要區域包括昆士蘭、南澳洲、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等5個州,從上世紀30年代來,大約每隔3-5年就暴發一次,一般澳洲災蝗通常在持續乾旱後的降雨後發生。

    其中澳洲昆士蘭州內陸地區朗裡奇在2010年4月14日遭遇30年來最嚴重蝗災,數億計的蝗蟲毀掉了大量的樹木和農作物,當地居民採取大量的自救措施,但仍然造成了大量的損失,估計整個蝗災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超過20億澳元!

    正從火災中恢復生機的樹木

    現在澳洲的山火確實在大雨中得到了緩解,但另一個隱憂正在埋下伏筆,蝗災是澳洲揮之不去的陰影,這個在中國已經不多見災害卻在澳洲隔三差五的發生,這當然也和澳洲的天氣條件有關,因為澳洲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乾旱季孵化,雨季若蟲,再來乾旱季蝗災就爆發了,但如果持續雨季的話蝗蟲就會因為翅膀潮溼,難以遷徙而很難形成災害。願澳洲政府及時處理隱患,不要讓乾旱火災後的澳洲再來一波蝗蟲的洗劫!

  • 5 # 上善若水之五維迴圈

    人類對自然正常物種基因的干擾和干涉,不知道會製造出多大的麻煩,只有天知道人類會遭受多大的報復?有些根本不是天災,完全是人禍。如果最後到了連老天爺都無法控制的時候,那麼,地球人類只能是全部滅絕。

  • 6 # 靜雅思聽958

    蝗蟲繁殖很快保它是遷徙動物,在一個地方產卵,出生後就飛走了,再到別處產卵,源產卵地應該再沒有蝗蟲了,可過幾年又有大批幼蟲再在此地出生。可它們它們的目的地是那裡?它們最終怎樣結束自己的一生?

  • 7 # 覃俊益

    蝗蟲集聚是蝗災害的前兆,雌雄相配才集中的,過不了很長時期就會有更多蝗蟲出生造成大蝗災。

    迅速用藥防制,後果嚴重。

  • 8 # 愛較真的戴老師

    澳洲素來以蝗災而著稱,這個國家最近也真是天災人禍不斷,炎熱乾旱的天氣,促使持續數月的山火,損毀了大量的森林,數十億野生動物們死亡,更是有幾十萬只失去家園的吸血蝙蝠漫天飛舞。

    如今,終於澳洲終於下雨了,部分地區甚至是大暴雨,這使得山火問題有所緩解,但是雨量充沛,加上溫度適宜,另一場澳洲傳統的災難又要降臨了,那就是能夠遮天蔽日的蝗蟲災害。

    這些大面積的蝗蟲種群由上億隻組成,猶如遮天的烏雲,黑壓壓的席捲而來。蝗蟲群移動速度也非常快,每天可以飛行幾十公里,所經之處,破壞力巨大,無論是莊稼還是植被,一無所剩。

    蝗蟲的繁殖能力非常之強,它們的存活時間較短,只有三個月,因此拼命的繁殖才能使種群延續。成年蝗蟲可以繁殖3~4代,一隻雌性蝗蟲一次就可以產卵數百枚。這樣計算起來,蝗蟲的種群數量是以指數形式在增長,繁衍幾代就是上億隻,人類根本無法根除它們。

  • 9 # 科學黑洞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集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蝗災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生物性的災難,它們跟外來物種入侵氾濫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蝗災的發生對於農業有著破壞性的影響,每次蝗災發生都會引起經損失和可能帶來糧食危機。蝗災並不罕見,在地球上每年都有發生,就是現在,東非一帶正在遭受著蝗災侵襲。

    引起蝗災的主角就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下的成員,在全世界範圍內共有1萬多種,在中國有300多種,把它們統稱為蝗蟲。蝗蟲的大量聚集集體活動會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禾本科植物,最常見的就是玉米。

    蝗災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最本質的原因就是蝗蟲的數量過多,接觸較多,最終聚整合一個群體,同時向一個方向飛行統一行動。

    一個科學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片關於蝗災的論文,研究發現蝗蟲的密度對於蝗災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一片區域內每平方米範圍內存在25-62只蝗蟲的時候,它們就開始朝著一個方向運動,並且可以瞬間統一改變運動方向。當蝗蟲數量每平方米超過74只的時候,這些蝗蟲就不在隨意改變方向,只會朝著一個方向一直前進大約八個小時。

    我們要知道蝗蟲實際上是屬於獨居的生物,它們不喜歡群居生活,有的時候甚至會主動躲避同類。但是當食物匱乏並且蝗蟲數量較多的時候,它們就開始群居同步運動,有科學研究發現蝗蟲後腿有特殊的感官,該位置經常受到觸碰之後,蝗蟲就開始喜歡群居,隨著它們從一個區域飛到另外的區域會不斷的有成員加入進來,這樣蝗災就漸漸形成了。當然整個過程中必然是有著訊號的刺激,也就是外激素在發揮作用,但目前人類並沒有研究透徹,否則就可以徹底解決蝗災的問題。

    蝗蟲一般喜歡在土壤中產卵,一般土壤含水量差不多在10%-20%的時候是它們最喜歡的。乾旱季節經常會發生蝗災,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氣候會讓土壤含水量變低並且堅硬,有利於蝗蟲大量產卵。同時由於乾旱季節,很多河流面積縮小裸漏出更多是適合產卵的場所。蝗蟲如果有好的產卵地點,它們的產卵數量會大幅度增加,最多的時候每平方米麵積上有4000~5000個卵塊,而每個卵塊有50~80粒卵,這意味著每平方米土地差不多可以“生出”20萬~40萬粒卵。

    並且如果遇到暖冬的話,蝗蟲的很多卵可以挺過這一冬,那麼第二年蝗蟲新出生的數量會更加的多。

    不得不說2020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已經發了很多大事件,就在今天非洲正在遭受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蝗蟲大量聚集著肆意破壞它們經過的一切植物。而目前我們能做的只是噴灑農藥,再厲害一點的就是飛機噴灑農藥。因為這個時候蝗災已經發生了,蝗蟲已經大量的聚集起來了。

    而對於蝗災的提前預防就是更多的破壞它們的卵,未來如果能夠發現它們聚集在一起運動的機制,那麼就會從本質上解決蝗災,因為無論總數量為多少,只要不聚集在一起“鬧事”就好。在地球上有些國家有吃蝗蟲的習慣,而在中國某些地區也有這樣的行為,把它們串到一起烤或者炸至兩面金黃,隔壁的小孩都饞哭了!

  • 10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東非地區發生了近百年來最大的一次蝗災,1000多萬人出現了糧食危機;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也發生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蝗災,很多人也因此受到了飢餓的威脅。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多次嚴重的蝗蟲災害,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衝擊,很多人因此食不果腹,伴隨著就會出現嚴重的饑荒。為什麼蝗蟲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會聚集那麼多隻呢?

    蝗蟲屬於昆蟲綱年翅目蝗科,全世界有20000多個種類。蝗蟲的口器比較發達,可以直接啃食各種野草和農作物。其顏色多為綠色、褐色或者黑色,而這些顏色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隨著棲息地的情況而發生改變的適應色。蝗蟲的飛行能力超強,可以連續不停歇地飛行1-2天,連續飛行150多公里,最適宜的飛行溫度為16-28攝氏度之間,低於或者高於這個區間,則飛行能力嚴重下降。

    蝗蟲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幾千億隻的數量,主要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蝗蟲強大的繁殖能力。雌性蝗蟲每次可以產卵50-100只,而蝗蟲卵的孵化期只有21天,當比較乾旱、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每平方米土壤中可以存在成千上萬只早卵,在這種情況下蝗蟲數量可以在短期內發生指數級的增長。

    二是食物短缺造成蝗蟲遷移。蝗蟲其實是不喜歡群居的,它們平時主要生活在寬闊的草原上,各自生活,分佈也是呈零星分佈的狀態。如果氣候條件適合,食物量比較充沛,那麼蝗蟲的數量增加會比較快,當地的食物來源很大機率會出現問題,為了維持日益增長食物的需求,蝗蟲就會一齊出動去尋找食物豐富的新地方,此時蝗蟲的體色為逐漸變化深色。

    三是大面積乾旱是形成蝗災的重要因素。在大面積、長時間嚴重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雖然農作物會受到減少、死亡的影響,但對於蝗蟲的生長繁殖和進食卻大有好處,一方面是產卵的區域更廣,另一方面是植物含水量大大減少,有利於它們的啃食。所以,一般發生大範圍乾旱的地區,容易引發蝗災。

    大群的蝗蟲所到之處,農作物幾無所剩,滿目瘡痍,正是由於它們聚集的不可控和所需時間超短的性質,人們很難提前預防,而且在發生之時,由於它們飛行速度快、增殖過程迅速,利用傳統的捕殺方法根本難以奏效,當然靠捕殺和吃的方式,對於蝗蟲的總數量來說無異於九牛一毛,抑制蝗災的產生和減少蝗災的損失,成為各個國家不得不長期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 11 # 星球上的科學

    古往今來,只要蝗蟲數量過多,那它們所到之處就皆是寸草不留,顆粒無收,百姓們苦不堪言,這便是蝗災,而且古代人還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指的就是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

    蝗災還是古代戰亂的間接導火線,由於它們吞食莊稼,使農產品產量幾乎絕收,引發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百姓們糧食短缺沒有食物可吃而發生饑荒戰亂。

    那麼蝗蟲是如何短時間內聚集幾千億隻的,難道是因為它們的繁殖能力強大嗎?

    蝗蟲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的螞蚱,在夏天是比較常見的,它們特別喜歡溫暖舒適的環境。在2001年俄羅斯南部曾經就發生過大蝗災,大約有26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了蝗蟲侵襲等。

    而就在最近也就是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只蝗蟲蜂擁而至,它們毀壞了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全部莊稼和鮮花,而且據當時以色列當地居民描述,它們不僅把棕櫚樹葉啃光,還把整個花園的鮮花也吃個精光。據記者報道採訪說,這批蝗蟲什麼都吃,就連公路旁的綠化草坪都不放過!

    蝗蟲確實有強大的繁殖能力,一隻雌性蝗蟲每次大約可以產卵50-100只,而加上它們的孵化期又非常短,僅僅21天,在適宜的條件下,它們可以生產出成千上萬只卵,而且在它們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蝗蟲們經常遷移,也是經常零星分佈在草原上,但是如果發現氣候食物都比較合適的地區,它們數量增加的就會比較快。

    之前我們也說過“旱極而蝗”,在大面積、長時間嚴重乾旱的氣候條件下,對於蝗蟲來說,這是它們生長繁殖和進食的好氣候,它們產卵區域不僅更廣闊,植物的含水量減少了許多,非常有利於它們啃食,所以一般發生大範圍乾旱的地區,也就容易引發蝗災。

  • 12 # 漫步科學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集聚成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蝗災的形成於自然環境和蝗蟲本身的生活習性有關。

    “旱極而蝗”

    一萬多年來,蝗災一直伴隨著人類農業生產的發展進步,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也無法完全消滅蝗災的影響,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蝗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亞於瘟疫、洪水、乾旱等災害,一場蝗災就有可能造成國家政權的更迭。

    關於蝗災的形成,中國自古就有“旱極而蝗”的說法,這說明蝗災的產生與旱災是有關聯的。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全世界有超過一萬種蝗蟲分佈在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等地區。蝗蟲的發育方式為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科學研究發現,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環境的昆蟲,因此乾旱環境與蝗災的產生也有很大的關聯。首先來說,我們知道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在選擇產卵地時最喜歡植被疏鬆、土壤結實、含水率低的環境,而乾旱無疑提供了最好的產卵條件;除此之外,乾旱情況下的植物含水較少,科學研究認為蝗蟲食用含水率較低食物反而有助於提高繁殖力,相反,雨雪環境反而容易導致蟲卵直接被殺死,而且陰雨潮溼的環境也容易引發蝗蟲流行病的產生;在自然環境方面,當發生乾旱時,江河湖泊水位降低,為蝗蟲提供了更多的產卵環境。

    蝗蟲在產卵時會首先排出大量的白色物質,然後再排出50到80枚受精卵,這些受精卵和白色物質摻雜在一起形成卵塊,科學家估計在乾旱情況下每平方米土地中卵塊數量可以高達五千塊左右,這樣算下來每平方米孕育的蝗蟲卵可達四十萬枚,因此在合適的條件下,蝗蟲的繁殖是以指數級增加的。綜上所述,乾旱為蝗蟲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更容易引發蝗災的產生。

    蝗蟲群的形成

    單從個體來看,蝗蟲本身無疑是一個弱小的動物,而且蝗蟲在其生活史早期,更喜歡互相避開單獨生活,那麼遮天蔽日的蝗蟲群是怎麼來的呢?2006年6月2日,J. Buhl等科學家在科學雜質上刊發了一篇名為《From Disorder to Order in Marching Locusts》(行軍蝗蟲從無序到有序)的文章,文中指出蝗蟲從個體行動轉變為群體行動和單位面積上蝗蟲的數量有關,科學家透過實驗發現,當蟲密程度達到每平方米25到62只蝗蟲後,蝗蟲變會呈現出群體運動行為,它們排列成行然後浩浩蕩蕩的入侵其他領地,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蝗蟲不斷加入蟲群,直至發展成遮天蔽日的蝗災。

    可是為什麼單位面積上蝗蟲密度的增加會改變蝗蟲的生活習性呢?牛津大學科學家曾研究發現,當刺激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後,之前喜歡獨居生活的蝗蟲將改變生活習性,轉變為更喜歡群居生活,但是具體是哪種訊號改變了蝗蟲的生活習性科學家尚未得出答案。不過僅從蝗蟲生活習性轉變機制來看,當單位土地面積上蝗蟲的數量越多時,後腿的碰撞接觸機率無疑也會越大,因此也就更容易形成蝗蟲群甚至蝗災。

    蝗災的防治

    蝗災每年給人類的農業生產造成大量的損失,而且蝗災和乾旱往往相伴而生,這對受乾旱環境影響的人們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蝗蟲每天可以吃下自身重量的食物,當蝗災發生時,成百上千億隻蝗蟲組成遮天蔽日的蝗蟲群,這些蝗蟲往往飢不擇食,每到一處地方都是劫掠性的啃食當地植物,甚至連同伴的屍體也一起吞下。

    在蝗蟲的防治方面,我們應該結合蝗蟲的生活習性綜合考慮,首先應該保護環境,增加土地植被覆蓋率,其次在蝗蟲若蟲階段,由於其活動範圍較小,可以採取噴灑農藥來進行有效防止,在天敵防治方面,中國廣東地區和新疆地區都有過透過雞、鴨等動物來抑制蝗蟲種群數量的實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自然環境中蝗蟲的天敵數量其實也是很多的,比如各種鳥類、蛙類、遊走蛛等,但是由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加劇,透過自然條件來平衡蝗蟲的種群數量已經受到了影響,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造成的乾旱加劇也增加了蝗災發生的機率,所以我認為保護自然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無疑是最好的防災措施,但是在自然資源消耗不斷增加的今天,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總結

    由上文可知,蝗蟲自身就是一種繁殖力很強的生物,而乾旱又為蝗蟲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合適的環境中一平方米的土地可以孕育幾十萬枚蟲卵,因此在合適的條件下,蝗蟲的種群數量幾乎就是指數級增加。在關於蝗蟲群形成的原因中,科學家發現刺激蝗蟲後腿某部位會使蝗蟲的生活習性由獨居性轉變為群居性,當單位土地面積上蝗蟲的數量越多時,後腿的碰撞接觸機率無疑也會越大,因此也就更容易形成蝗蟲群甚至蝗災。

  • 13 # 科學閏土

    蝗災時的蝗蟲不是短時間聚集而成的,而是在適宜的條件下比如旱季持續下雨,蝗蟲長期大量繁殖,而後蝗蟲種群密度增加後會改變習性變成群居性昆蟲開始到處覓食,在此過程中逐漸繁殖積累導致幾千億隻形成蝗災,比如今年在非洲爆發的蝗災就是因為在2018年時氣候的突然變化引起的。

    蝗蟲即螞蚱,生命週期包括三個階段,卵、跳蟲和成蟲。蝗蟲主要在地表以下10-15釐米深的沙質土壤中的卵莢中產卵,因此,潮溼的土壤和綠色植被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周圍一定有蝗蟲。卵在兩週內孵化,跳蟲階段持續30-40天內,成蟲持續2-4個月。一隻雌性一次產卵95-158枚,而蝗災群居時的蝗蟲雌性通常在一個卵莢裡產卵不到80枚,雌性在一生中可以至少下三次卵,通常間隔6-11天。在蝗災時,一平方米內可發現多達1000個卵莢,即達80000只卵。

    絕大多數的蝗蟲卻保持著獨居狀態,但是,當條件有利於繁殖時,蝗蟲的數量增加,它們的行為方式也從個體獨居轉變為群居。蝗蟲的外觀也發生了變化,獨居的成蟲為褐色,群居的成蟲為粉紅色(未成熟)和黃色(成熟)。直到1921年,人們還認為這兩種形態上是兩種不同的蝗蟲。群居蝗蟲為了覓食通常隨風飛行,速度約16-19公里/小時,一天可以飛行5-130公里甚至更遠。

    蝗蟲只在潮溼的砂土中產卵,以防止它們變幹。當雨季來臨時,沙土中的蝗蟲瘋狂地繁殖,用卵填滿土壤,當這些卵孵化時,它們就有大量的植物可吃,直到再次乾涸。2018年,雨季兩次登陸阿拉伯半島南部,僅5月的暴雨就為沙漠植物提供了足夠生長6個月的水,足夠兩代蝗蟲出現並迅速爆發,每一代蝗蟲的數量都在以指數形式增長約20倍。每一代是3個月,6個月後,增長了400倍,然後10月份的颶風又增加了幾個月的繁殖時間,最終導致蝗災的發生。

  • 14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蝗災是一個嚴重的農業威脅。農作物和牧場被毀危及許多人的生計,並對全球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蝗蟲群的入侵速度很快,破壞力驚人。黑雲般的蝗蟲群在天空中穿梭,創造出一種不祥的日蝕般的效果。蝗災一旦降臨,會將路上的每一種作物、樹木和草葉一掃而空。 可以說,蝗蟲是一種主要的全球性害蟲,威脅著農業,影響著至少十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生計。

    沙漠蝗蟲是最有害的物種之一,因為它們能覆蓋很遠的地方,造成大範圍的破壞。據估計,世界上20%的地區受到沙漠蝗蟲的影響。一場大規模的沙漠蝗災每平方公里可容納多達1.5億隻。50萬隻蝗蟲重約1噸,1噸蝗蟲一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10頭大象、25頭駱駝或2500人。 除了沙漠蝗蟲之外,還有十幾種蝗蟲,影響著每個大陸。2016–2017年,南美蝗蟲在阿根廷和玻利維亞60年來首次出現大規模激增。中美洲蝗蟲通常在墨西哥成群結隊,曾經肆虐中美洲的其他國家。

    所有的蝗蟲都是蚱蜢,但並非所有的蚱蜢都是蝗蟲。蝗蟲是蚱蜢的一種,能夠根據種群密度對它們的外貌和行為進行可逆的改變,這種現象被稱為“蝗蟲階段多相現象”。這是一個表型可塑性的例子,一個有機體可以根據環境變化改變它的外觀/行為。 飛蝗(東亞飛蝗)和沙漠蝗蟲在“獨居期”(低密度)期間,顏色鮮綠的個體相互排斥。然而,在“群居階段”(高密度),個體被彼此吸引,形成大的內聚單元。然後它們長得更大,新陳代謝速度加快,顏色變得更深,帶有明顯的黃色和黑色斑點。

    有趣的是,沙漠蝗蟲蝗群和非蝗群的定居蝗蟲。這提出了許多問題:為什麼某些物種表現出這種群集行為,而其他物種卻沒有? 雖然科學家對沙漠蝗蟲瞭解很多,但還不清楚是否有其他物種可以對密度的變化做出反應。沙漠蝗蟲是在非洲發現的唯一物種,其餘的種類(總共約50種)遍佈北美、中美和南美。美洲蝗蟲可能與今天的沙漠蝗蟲相似,起源於非洲,大約600萬年前透過跨大西洋飛行在美洲殖民。沙漠蝗蟲具有在擁擠時改變顏色的遺傳能力,因為這是該屬的一個祖先生理特徵,但是在物種多樣化的過程中,改變行為的能力已經喪失並多次恢復。

    大多數定居蝗蟲在其自然環境中沒有表現出行為可塑性,因為它們不適應這樣做。此外,三個成群的蝗蟲進化上彼此並不接近,這表明群集行為在屬內反覆進化。 群集是由正反饋過程引起的。光是視覺、嗅覺或觸覺的結合就能引發行為群聚。當蝗蟲相互接觸時,位於後腿的機械感覺感受器的觸覺刺激會啟用感覺通路。這些訊號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神經遞質血清素的釋放,血清素負責最初的聚集行為。事實上,在最初的身體刺激後,血清素水平在短短几個小時內迅速增加了三倍。然而,這種增加是短暫的:血清素水平僅在大約24小時內保持升高,然後下降。

    群集行為的維持和與群集相關的生理變化是由多種分子和生化途徑控制的。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蝗蟲通常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在那裡,資源的可獲得性往往不可靠,並且可能出現食物短缺。有趣的是,食物缺乏會導致沙漠蝗蟲的同類相食,研究表明集體運動可能是因為這種行為而進化的。科學家對蝗蟲階段多食現象的瞭解大多是基於幾十年來對沙漠蝗蟲的研究,但尚不清楚這是否能直接適用於其他蝗蟲物種。

  • 15 # 兔斯基聊科學

    這幾天關於蝗災的訊息非常的火爆。朋友們都驚訝於蝗蟲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整合數千億的。幾千億隻,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幾乎是銀河系恆星的總數量了。蝗蟲的繁殖速度的確很快。但是科學家研究發現引發這次的沙漠蝗蟲引發的蝗災導火索在2018年的5月份就被點著了。

    引發這次蝗災的導火索是什麼?那就是不該下雨的地方下雨了。2018年5月到10月份,來自印度洋的氣旋風暴兩次襲擊了阿拉伯半島葉門和阿曼交界處的沙漠無人地帶。風暴給這些沙漠地區帶來的大量的降水,在沙漠地區形成了季節性湖泊。出現在沙漠中的大量降水為原本生活在這裡的沙漠蝗蟲迅速繁殖創造了條件。

    沙漠蝗蟲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強悍的,它們的卵可以在乾旱的沙漠環境中存活20年以上。沙漠中的降水喚醒了在沙子下面沉睡多年的蝗蟲卵。這些蟲卵孵化出來使得沙漠蝗蟲數量迅速增長。沙漠蝗蟲在短短的9個月的時間內發展了三代,讓阿拉伯的蝗蟲數量猛增8000倍。

    這些蝗蟲很快就吃光了當地沙漠中的植被。它們的身體中就會發出一種化學訊號,告誡同伴們準備啟程尋找新的食物了。蝗蟲在飛行的時候總是順著風的方向飛行,這樣即省力又會讓它們飛到低氣壓控制地方。因為低氣壓意味著下雨,下雨就意味著食物充沛。這樣來自阿拉伯半島的沙漠蝗蟲一部分在2019年6月份來到了正是雨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另一部分則在10月份順著風跨越紅海來到了東非。因為東非地區也遭遇了罕見的大雨。

    所以,科學家認為這兩年的氣候反常導致了蝗蟲大量的繁殖和遷移,從而引發了這次蝗災。

    這是氣候變化導致蝗蟲的數量急劇增長的原因。從蝗蟲本身來看,它的生長速度和產卵能力都是非常強的。沙漠蝗蟲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長成成蟲。一隻成年蝗蟲能夠活三個月可以產多次卵,一個蝗蟲卵塊就含有50~80粒卵,最多的時候有200粒卵。如果條件適宜,蝗蟲每繁殖一代,種群數量就會增加20倍。

    蝗蟲群每天可以飛行150公里。它們在遷移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其它的蝗蟲群就會合併成一個更大的蝗蟲群,組團去禍害下一個地方。

    圖示:產卵的蝗蟲

    所以我們感覺這次蝗災中的蝗蟲數量好像突然增加了幾千億隻,其實它們已經發展一年多的時間了。即使是這樣,它們的數量增長的速度也是非常驚人的。

  • 16 # 康復醫學科閆老師

    是的,蝗蟲的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其實這個問題要從三方面來論述。

    第一,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整合幾千億隻的?

    從古至今,蝗蟲災害就沒有斷絕過。它們是死了一批,又聚集出來一批,但它們並不是像蜜蜂那樣,群居生活,它們也沒有蝗蟲王。它們生存的目的就在於繁衍,它們所經過的地方就會留下蝗蟲卵,等到這些地方再次發生乾旱的時候,蟲卵就又會長大重新出來禍害莊家,蠶食人類的糧食。它們就像食物終結者一樣,所過之地,寸草不生,搞得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在古代的時候,人類就有“久旱必有蝗”“旱極而蝗”、的說法,就是指蝗災往往與嚴重的旱災密切相關。那麼蝗蟲如何在短時間內聚整合如此的數量呢?其實只要是蝗蟲遇到了它們特別適合生存的環境,它們就會大量繁殖,前面我們所說的“久旱必有蝗”說的就是隻要有大旱的情況,大旱就是它們最適宜的生存環境。

    在最適宜的生存環境下它們可以大量的進行繁殖,並且在繁殖過後,只要再出現旱情,它們的蟲卵就會繼續繁殖。

    第二,它們的繁殖有這麼快嗎?

    據說蝗蟲是真的有非常強大的繁殖能力,一隻雌蝗每次可以產卵50-100只不等,再加上它們的孵化期又特別的短,大概21天就可以完成孵化。

    那麼在有了適宜生存的乾旱條件下,短時間內它們就完全可以生產出成千上萬只蝗蟲卵,當它們把一片區域的食物吃乾淨後,出現了食物緊缺,它們就會經常發生遷移,它們也不是群居生物,所以有時候也會零散的分佈在乾旱地帶和草原地帶,但是一旦讓它們發現生存條件和食物都比較適宜的地方,它們增加的速度就會暴漲。

    第三,和蝗蟲的排洩物有關:

    像我剛剛說的,蝗蟲並不是群居生物。大量的蝗蟲聚集在一起並不是因為它們發出瞭如同蜜蜂一樣的資訊素,它們也沒有像蜜蜂一樣明確的分工,沒有工蜂和蜂皇。它們聚集到一起可能跟它們的排洩物密切相關。

    它們聚集在一起也不是為了更好的進行覓食,就是因為繁殖的需要,它可以順著排洩物,慢慢的聚集到一起,就像滾雪球一樣,蝗蟲剛開始都是分佈在各個地方,雄性和雌性蝗蟲相互吸引,時間一長,都聚集到了一個地方,自然就容易形成蝗災了。

  • 17 # 富足光束

    我們大保定近20年沒有發現一隻野生蝗蟲

  • 18 # 遠山72371858

    尊重自然,尊重規矩,蝗蟲的天敵沒了,你不讓它生下小蝗蟲,那麼誰把蝗蟲的對手給滅了?是誰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癌症有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