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高論歷史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橋段,不僅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並且在明朝馮夢龍所寫的《東周列國志》中,描寫的極為傳神與詳細。

    作為歷史的讀者來說,如果《呂氏春秋》作為野史誤讀就算了,至於馮夢龍小說家言,尤其對褒姒的神奇轉世,根本就不足信!

    大家之所以相信“烽火戲諸侯”的真實存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周本紀》裡,詳細描寫周幽王荒淫無道,並記錄了“烽火戲諸侯”故事。

    不過讓我們還原歷史真相發現,《呂氏春秋》是敲鼓來傳令諸侯的記載,不是《史記》中烽火狼煙傳遞訊息的。

    查資料發現“烽火狼煙”是秦漢時期才出現的,也是長城沿線特有報警方式,在400多年前的西周王朝,根本沒有長城,何來烽火狼煙戲諸侯的橋段呢?

    就算烽火狼煙點的起,各路諸侯如何能同時到達鎬京呢?

    以司馬遷史官的嚴謹態度,怎麼會如此粗心大意,出現“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亡國的原因?《史記》中怎麼會有如此明顯的紕漏呢?

    如果沒有烽火戲諸侯這事,是不是周幽王討好褒姒這事也沒發生過呢?

    而是周幽王廢長立幼,剝奪宜臼的太子之位,宜臼、申後得知後很不痛快,暗中跑回申國,申候聯合犬戎準備兵變。

    申候聯合犬戎的叛變行為,被周幽王得知後,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候地盤。宜臼隨軍出戰,在驪山腳下殺死周幽王,犬戎掠走褒姒並搶掠鎬京城。

    宜臼殺死父親周幽王的,登上王位就是後來的周平王,是不是這個推理顯得更合理呢?

    並且宜臼、申候提前買通秦襄公,讓他不要來救周幽王,雙方約定事成後,把西戎佔領的土地封給秦。

    因為西戎根本不會農耕,犬戎佔領鎬京也無法治理,最多搶劫大批需要物質就回去了。

    犬戎退走後,周平王在鄭武公、衛武公、晉文候、秦襄伯的幫助下,放棄關中平原肥沃的八百里秦川,遷到被諸侯封地包圍的洛邑?

    周平王東遷後的地圖,看看秦國土地過去屬於誰的?

    周平王殺父的陰影與名聲,讓他畏懼待在鎬京,當然對外宣傳鎬京被犬戎毀壞嚴重,其實等他遷都洛邑,在鎬京他弟弟也又稱王,歷史上形成東西兩王情況。

    周平王東遷後也就淪為鄭、晉、衛等諸侯的傀儡,再也不像他爸爸周幽王那般獨斷專行,秦國得到關中大塊土地。

    歷史上遷都不是因為戰亂:漢獻帝遷都許昌、南宋從開封遷都杭州;就是皇帝名聲不好:武則天誅滅大批李唐宗氏後遷都洛陽、明成祖朱棣南京城殺大批不服從的文臣,遷都北京。

    周平王遷都洛邑屬於後者,從此周王朝也就走向衰敗;反觀而得到關中平原的秦襄公,他的子孫400多年後統一六國,最終建立秦王朝,成為最終的贏家。

  • 2 # 弱國無外交

    看一下平王簡介

    周平王(?-前720年),姓姬,名宜臼,是東周第一位國王。他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後。申後是申侯之女兒。

    宜臼原本是幽王太子。後來褒姒入宮,相當得寵,並生有一子伯服。幽王便廢掉正室與太子母子二人-即申後與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和她的兒子伯服為王后和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後的父親申侯相當憤怒,趁著幽王以烽火戲諸侯使眾人不再信任他的時候,聯合繒國與西方的犬戎攻擊幽王。前771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敵軍殺於驪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擄走,西周覆亡。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眾諸侯擁立廢太子宜臼於申即位。由於鎬京在戰後已殘破不堪,宜臼為避犬戎,在前770年遷都雒邑,東周時期就此開始。

    宜臼在位51年去世,諡號平王。太子洩父早逝,平王之孫姬林繼位,是為桓王。

    申國殺了周幽王以後,他們手裡面的最大一張牌就是廢太子姬宜臼,如果沒有姬宜臼,申侯怎麼也說不過去,叛亂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可是有了姬宜臼,他可以說成是周王室的嗣位之爭!這是家事!這也給了那些幫兇們一個最好的臺階,於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擁立姬宜臼為天子了。東周的天下就是這麼得來的!

    經過幾次戰亂的鎬京,早已殘破不堪,周平王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邑。 但王室的力量實在太薄弱,無法獨自完成遷都之舉,晉文侯會同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在位期間,政由方伯,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鄭國做人質,朝政被鄭莊公(護衛周平王東遷鄭武公的兒子)操縱。 成年之後的周平王尚還只相當於一個傀儡。憑藉著周禮開啟了東周長達五百多年的統治時期。

  • 3 # 神秘大咖風趣學堂

    歷史學家們為了研究方便,將第一個文明朝代周朝劃分為了西周和東周。西周就是以賢明仁德的周武王開始,以昏庸無道的周幽王結束,而東周則是以周平王開始。周幽王的死,不是當時父親聽到的那個謠言,亦不是全權歸責於美人兒褒姒。雖然他死有餘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周朝到了他這一代,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已經有人在開始覬覦他的位子、他的國家。誠然幽王是好色,亦不至於到死的地步。當初的厲王殘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只是得了個流放的結果。人們更願意相信是謠言或是褒姒,才使周朝走向滅亡,因為這樣故事才夠動人曲折。

    周幽王死了之後,廢太子姬宜臼被外公申侯等幾個諸侯擁立為了天子,他便是史上的周平王。而以前朝上卿虢石父為代表的另一派勢力便將姬伯服擁立為了天子,就是歷史上的攜王。當時的虢石父也將姬伯服擁立為了天子,形成了兩個對立的勢力,因此周平王便在幾個諸侯國的護送下將都城進行了遷移。不然,周平王怎麼會捨得離開已經經營了幾百年的基地,來到洛邑這塊新土地呢。

    將都城遷到洛邑後的周平王其實是想過拯救這個支離破碎的江山的,但是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很多諸侯都覺得周平王的位子來的不正,覺得雖然周幽王是個昏君,但其罪不至死,因此,傳統觀念極深的諸侯們對平王繼位的合法性進行了質疑。漸漸的各諸侯國們都不將平王放在眼裡,到了後來周王朝的地位淪落到與諸侯國們平起平坐的地步。慢慢的各諸侯國將周天子進行了牽制,雖然名義上是這個天下的共主,實則連一個諸侯都不如!每每讀到周朝的這段歷史,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周平王這一遷,真是歷史不能承受之變吶!

  • 4 # 白水老哥說歷史

    周平王的父親是周幽王。

    周幽王娶了褒姒之後,就住在了瓊臺,一連三個月,也沒有去申後的宮裡。申後就向他的兒子太子宜臼訴苦。宜臼大怒,趁著他爹不在的時候,帶了十多名宮女,就把褒姒給打了。這時候,褒姒已經懷了身孕,周幽王一怒之下,就把宜臼趕到了他外公申侯那裡去了。

    公元前778年,褒姒生下個兒子,取名叫做伯服。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宜臼,把褒妃立為了王后,伯服立為了太子。

    申侯聽說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子被廢,怕周幽王來個斬草除根,於是在周幽王9年,也就是公元前773年,訪問了西戎和鄫國,和他們結成了同盟。周幽王知道以後,頓時大怒。清華簡記載,第二年春天,周幽王發兵討伐申國。申侯也不能束手就擒啊,於是就聯合了西戎和鄫國,於公元前771年春天,殺向鎬京。周幽王得到訊息,立馬就慌了手腳,趕緊讓人去驪山點起烽火。可因為“烽火戲諸侯“的事,諸侯們以為又是“逗你玩”,一個人也沒來。戎兵很快就攻入鎬京城,周幽王和伯服被殺。褒姒因為美貌,被戎主帶回營帳取樂。

    申侯報了仇,就把國庫中的金銀財寶都送給戎主,想把他打發走。可戎主每天在鎬京城裡吃喝玩樂,絲毫沒有回去的意思。申侯拿他沒有辦法,只得寫信向諸侯求救。

    很快晉侯仇、衛侯和、秦襄公開、鄭世子掘突,紛給領兵前來勤王。申侯開啟城門,來了個裡應外合,戎兵大敗。戎主只帶了幾百人逃走了。褒姒來不及隨犬戎逃走,就上吊自殺了。

    於是,申侯派鄭世子掘突去申國,把太子宜臼接了回來。公元前770年,宜臼繼承了王位,為周平王。

  • 5 # 小廖時尚穿搭

    說明東周時期的開始。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 6 # 柔情似水—政委

    周平王生活在西周末年,當時的西周因為周幽王的暴政和外族人侵,已經敗落不堪。周 平王為了躲避戎的追殺,在封賞功臣的時候使得晉文侯、秦襄公、申侯、許國、鄭國和魯國 等地方諸侯國得到很多好處,而周朝的國土面積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壓縮。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自此結束^不久,周平王宜臼在申、魯、 許等諸侯國的擁立下繼位。 為了躲避犬戎,周平王在秦襄公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東 遷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

    周平王倚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援殘局。然而此時的 周王室已經日漸衰微,周天子再也沒有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間的爭鬥兼併日益嚴重, 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東周的建立,也拉幵了春秋的序幕。

    在平王即位稱帝的同時,諸侯虢公翰擁立幽王的另一個兒子餘臣為天子,稱攜王,從這 時候幵始周朝出現了兩週並列的局面。直到平王東遷時,由於秦襄公護送有功,為了獎勵秦 襄公,周平王允許秦襄公攻打犬戎,並且可以佔有戰利品。

    很快,岐山以西地區全部被秦所 攻佔,秦國從此幵始發展壯大起來,周王朝也因此失去了大片國土。 周王室的衰微直接促使 各諸侯國伺機擴張勢力,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開始為了爭奪利益不斷地兼併 小諸侯國,同時七大諸侯國之間也經常出現爭霸的現象。

  • 7 # 老張論歷史

    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經犬戎侵襲,十分殘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許、魯等諸侯擁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平王。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依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援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併越來越有發展,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

      在宜臼即位的同時,諸侯虢公翰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餘臣為天子,稱攜王。於是,東周出現了兩週並列的局面。十餘年後,支援宜臼的晉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又重新統一。宜臼東遷時,因為秦襄公護送有功,就提升他為諸侯,並答應說:“戎人攻佔了鎬京和岐山地區(今陝西鳳翔縣一帶),你去攻擊他們吧,打到哪裡,那裡就歸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區為秦所攻佔,秦國從此開始發展起來。由於大片故土喪失,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餘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裡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動盪時期。

      宜臼在位期間,因外祖父申侯擁立自己有功,便賜予申侯以封地,並派自己畿內的百姓去戍守。這使百姓離鄉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任鄭莊公寤生為朝廷卿士。後由於鄭國實力雄厚,姬宜臼對鄭莊公懷有戒心,不願朝政為鄭莊公所操縱,又乘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來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鄭莊公聞知,馬上趕到洛陽,對姬宜臼施加壓力。姬宜臼再三賠禮,鄭莊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讓太子姬狐去鄭國作人質。不過這太有損天子的體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換人質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忽也來洛邑作人質,而周太子去鄭國則用學習的名義。史稱“周鄭交質”。從這一史實可知;姬宜臼東遷後,周王室已勢力衰微,周王名為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

    周平王五十一年(辛酉,公元前720年),在位51年的姬宜臼病死,因太子姬狐正居於鄭國為人質。回朝繼位路上,因哀傷過度而病死。於是,改立姬洩父的兒子孫林繼承為王,是為周桓王

  • 8 # 布衣學士

    平王繼位問題,現在的主流史學家看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

    按照歷史教科書的描述,接下來,原太子宜臼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次年(前770),周平王將都城由鎬京向東遷至洛邑(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東周、同時也是春秋戰國的歷史正式開始。

    教科書的這一說法,主要是依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實際上,根據《竹書紀年》、清華簡以及《左傳》的相關記載,在周幽王被殺後,並不是簡單的由平王繼承王位,而是出現了持續約20年的“二王並立”的局面。

    對於“二王並立”,《史記》周本紀未記一字,《左傳》由於其記載的起始年份是公元前722年,而“二王並立”發生在此之前,因此也沒有詳細記載,只是在後人的一些溯及往事的談話中零星提到,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

    至於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即洛邑)。

    大體意思是,在周幽王的時候,上天不保佑周王室,幽王被殺。這時,周攜王僭位稱王,各諸侯國將其滅掉,擁立真正的王位繼承人周平王,並將都城東遷洛邑。

    《左傳》的這一記載雖然極為簡略,但是,它提供了“二王並立”事件的基本資訊,為我們研究相關歷史提供了線索。

    想要探索“二王並立”事件更多的細節,《史記》和《左傳》都指望不上,但是,《竹書紀年》中卻有比較詳實的記載。

    一、《竹書紀年》載“二王並立”始末

    《今本竹書紀年》詳細的記載了“二王並立”事件,具體如下:

    (幽王)十一年(前771):

    申人、繒人及犬戎入宗周,弒(幽)王及鄭桓公。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

    (平王)元年(前770):

    王東徙洛邑。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洛邑)。

    (平王)二年(前769):

    賜秦、晉以邠、岐之田。

    (平王)四年(前767):

    鄭人滅虢。

    (平王)五年(前766):

    秦襄公帥師伐戎,卒於師。

    (平王)六年(前765):

    鄭遷於溱、洧。

    (平王)十年(前761):

    秦遷於汧、渭。

    (平王)十四年(前757):

    晉人滅韓。

    (平王)十八年(前753,一說平王二十一年、前750):

    秦文公大敗戎師於岐,來歸岐東之田。

    (平王)二十一年(前750):

    晉文侯殺王子餘臣於攜。

    以上就是《竹書紀年》記載的“二王並立”的整個過程。下面,我們進行具體分析。

    二、“二王並立”的開始

    按照《今本竹書紀年》的說法,“二王並立”發生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之後。

    當時,各諸侯國大致分為二派,一派擁立幽王的原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另一派擁立幽王的另一個兒子餘臣為王,是為周攜王。兩派具體情況如下:

    平王集團:最初是申國、魯國(疑“魯”為“曾”之訛,實際應指繒國)、許國,後來晉國、衛國、鄭國和秦國也紛紛加入。

    攜王集團:見於史書記載的是虢國(虢公翰)。請大家注意,中國歷史上共有5個虢國(東、西、南、北、小),東虢大致位於現在河南滎陽,西虢最初位於陝西寶雞,東周初年東遷,遷到山西平陸和河南三門峽,兩地隔黃河相望,山西平陸的稱北虢,河南三門峽的稱南虢,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了一小部分人,稱為小虢。根據學者研究,這裡的虢公翰,應該是西虢國君。

    僅從《竹書紀年》的記載上看,平王集團明顯佔優勢,晉國、秦國等後來的大國都在這邊,而攜王只有一個西虢國。

    但是,事情可能沒有這麼簡單,請注意,《竹書紀年》是晉國、魏國的史書,反映的是晉國的觀點,而晉國當時是平王集團的成員,其立場自然會偏向平王,不想誇大攜王集團的力量。幸好,我們除了《竹書紀年》之外,還有一部“清華簡”,“清華簡”是楚簡,反映的是楚國的觀點,我們來看看它是怎麼記載的:

    ……(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請注意,這一句的斷句方式存在爭議),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把“清華簡”的這段記載翻譯一下:

    幽王和伯盤被殺,周滅亡。諸侯中為首的那些國在西虢國擁立了幽王的弟弟餘臣(按《竹書紀年》記載餘臣是幽王的兒子,未審孰是)為王,是為攜惠王。攜惠王在位二十一年,晉文侯姬仇在西虢國殺掉了攜惠王,周再次滅亡。

    幽王九年(前773),各諸侯國開始不朝見周王,晉文侯於是在少鄂迎接平王,並在京師(宗周、鎬京)擁立平王。三年後(前770),平王東遷,到了成周(洛邑),晉國開始在周京師一帶開疆擴土,鄭武公也開始統領東方的各諸侯國。

    其中“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這句話。“邦君”就是國君、諸侯;諸正,指的是諸侯中為首的那些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幽王死後,諸侯中為首的那些國在西虢國擁立了幽王的弟弟(一說兒子)餘臣為王,是為攜惠王。也就是說,按照“清華簡”的說法,當時主要的諸侯國是支援攜王的。

    當然,“清華簡”的說法也不能全信,因為它未能舉出到底是哪些諸侯支援攜王。但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當時支援攜王的應該不只是一個西虢國,應該也有一批諸侯(姑且不論其國力強弱)是站在攜王這一邊的。

    從邏輯上分析,這也是合理的。如果只有西虢國支援攜王,其他各國都反對,則虢公翰未必有那麼大的能量和膽量去擁立攜王。此外,從幽王時的情況分析,幽王生前曾重用虢石父,此人很可能就是當時西虢的國君,按照《史記》的說法,虢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作為幽王的寵臣,虢石父很可能會搞一些拉幫結派的活動,籠絡一批諸侯站在自己這邊。則其後代虢公翰利用上輩的關係率領一批諸侯擁立攜王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二王”相爭

    (一)基本態勢

    要分析態勢,就得結合著地理分佈來說了。西周建立時,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為保衛鎬京,在陝西寶雞一帶設立西虢,作為鎬京的西大門。

    此後,西周又在今河南洛陽一帶營建洛邑,為保衛洛邑,在河南滎陽一帶設立東虢,作為洛邑的東大門(大名鼎鼎的虎牢關就在此地)。這是周王室京畿地區的基本格局。

    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後,平王即位於申國,攜王即位於西虢,均不在京師,而且這二個國家都在今陝西寶雞一帶,彼此相距不遠。此外,當時西戎雖然在秦、衛等諸侯的反擊下,退出了鎬京,但仍然滯留在其周圍,對平王和攜王隨時構成威脅。

    對這種險惡環境,平王集團是有清醒認識的,為扭轉局面,平王集團迅速採取行動,第一步就是遷都。

    (二)平王東遷

    為了體現政權的正統性,平王先是從申國遷回了鎬京,據“清華簡”記載,“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地望不詳),立之於京師”,此“京師”指的就是鎬京。然而,在遭受犬戎的洗劫之後,鎬京已然殘破不堪,而且犬戎仍在附近活動,鎬京並不安全。

    有鑑於此,公元前770年,在晉、衛、鄭、秦等國軍隊的護送下,平王東遷洛邑。

    東遷之後,平王政權暫時安全了一些。但是,整體態勢依然不容樂觀:

    東線:把守洛邑東大門的東虢,雖然無明確證據證明其站在攜王那一邊,但是也沒有明確站在平王這一邊。東大門的守衛者態度晦暗不明,洛邑仍存在安全隱患。

    西線:把守鎬京西大門的西虢是攜王的支持者,且西戎仍在鎬京周圍活動,西線局勢很不穩定。

    為改善局面,平王集團在東西兩線都採取了行動。

    (三)東線:鄭國東進

    鄭國建國之初,國都設在今陝西華縣一帶。面對幽王無道、王室衰落的局面,鄭桓公憂心忡忡,急於尋找避禍之道。

    根據《國語》鄭語的記載,當時鄭桓公就看好了洛邑以東的河南之地,這一帶共有10座城邑,在此地的諸國之中,東虢和鄶比較強大。鄭桓公與史伯分析認為,東虢和鄶的國君,都是驕奢貪冒之人,因此,他們計劃,先向這裡轉移寄存財產和家人部屬,等到周亂之後,東虢和鄶一旦有反叛之心,鄭國立即出兵攻滅二國,佔有河南十邑之地。

    當然,鄭桓公本人由於在幽王之亂中被殺,無法完成這一計劃。

    但是,隨著平王東遷,河南十邑之地作為洛邑東大門的戰略地位顯現出來,因此,在平王的支援下,鄭武公得以繼續實施這一計劃。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鄭桓公寄奴與賄於虢、鄶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鄶,四年而滅虢。

    據此看,平王二年(前769),鄭武公開始執行計劃,出兵攻滅鄶,二年後(前767),又攻滅了東虢。到公元前765年,“鄭遷於溱、洧”,鄭國正式東遷至溱、洧,亦即河南十邑之地。

    至此,洛邑的東大門完全掌握在鄭國手中,東線的安全隱患被剷除。

    由於鄭武公的扈從擁立之功,平王時期鄭國的政治地位非常高,據《左傳》記載,鄭武公擔任平王的卿士(類似後世的宰相),另據“清華簡”記載,“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即鄭武公為東方各諸侯國之長。

    (四)西線:秦晉出擊

    與東線相比,西線局面要複雜和困難很多,這裡不但有支援攜王的西虢控制鎬京的西大門,還有西戎四處活動。因此,秦國和晉國兩國均在西線經略。當然要指出一點,當時秦國和晉國還處於成長階段,國力比較有限,還沒有成為後來威震一方的霸主。

    平王東遷後,為鼓勵秦國和晉國在西線積極進取,平王於公元前769年大膽的釋出了一道命令:

    賜秦、晉以邠、岐之田。

    所謂邠、岐之田,就是鎬京周圍的土地,平王慷慨的將其賜予秦國和晉國。給晉國的具體文書已無記載,但是,給秦國的文書收錄於《史記》秦本紀: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這片土地上西戎橫行,支援攜王的西虢也在附近,因此,平王賜田,僅僅是名義授予,要想真正拿到這片土地,秦國和晉國還需要進行戰鬥。

    1、秦國

    秦襄公積極準備對西戎作戰,但天有不測風雲,平王五年(前766),秦襄公率軍進攻西戎,打到岐地時,去世于軍中。其子即位,是為秦文公。

    秦文公繼承秦襄公的遺志,繼續經略。平王十年(前761),秦文公將國都遷至汧渭之會(汧水和渭水交匯之處),查《中國歷史地圖集》可知,此地也在陝西寶雞一帶,距離鎬京近,方便對西戎作戰,此外,毗鄰西虢,方便遏制西虢。

    此後,秦國又進行了多年的準備,公元前753年(一說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出兵進攻西戎,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據此看,秦文公這次出兵,大獲全勝,將西戎從鎬京周圍趕走,秦正式控制了這片土地,並收編了西周遺民。當然,為表達對周王室的尊重,秦文公只佔領了岐山以西的土地,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了周王室。

    至此,西戎對周王室西線的威脅初步解除。

    2、晉國

    據《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757年,“晉人滅韓”。

    韓,不是後來三家分晉的那個韓,是古韓,位於現在陝西韓城一帶。晉國滅韓,是否與打擊攜王有關呢?我認為是的。當時晉國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故絳和曲沃,大致現在山西西南部,而古韓則在陝西韓城,中間隔了一條黃河,且古韓恰好是當時一個重要的黃河渡口。可見,晉國滅韓,目的就是想開啟西進陝西的通道。

    而結合當時情況看,根據地在山西的晉國西渡黃河進入陝西能去做什麼?自然與打擊攜王有關。

    至此,在鎬京周圍,西戎已經撤退,秦國和晉國已站穩了腳跟,攜王困居西虢,平王集團已取得壓倒性優勢。

    (五)西虢動搖

    在平王集團持續10多年積極經略的時候,攜王集團未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對抗,因此全面落敗。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攜王的主要支持者西虢的態度如何呢?

    史書對此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我認為,在擁立攜王20年後,西虢、至少是西虢一部分華人對攜王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此前的支援改為拋棄。

    主要基於以下2個史實:

    1、西虢在平王時期東遷至今河南三門峽一帶。

    我上面說過,西虢最初建立於今陝西寶雞一帶,是鎬京的西大門。但是,在平王時期,西虢向東進行了遷徙,遷至河南三門峽一帶。

    三門峽這個位置非常重要,西周時期,周王室的都城在鎬京,西虢把守鎬京的西大門,而到了平王時期,鎬京已被放棄,王室東遷至洛邑,而洛邑同樣存在東西二個大門,東大門之前說過在河南滎陽,西大門就在三門峽。

    西虢作為平王的對手攜王的支持者,怎麼可能遷到洛邑的西大門呢?平王怎麼可能允許呢?我推測,西虢、至少是西虢的一部分華人很可能與平王進行了政治交易,從而重新贏得了平王的信任。而這一交易內容,很可能是西虢放棄甚至出賣攜王。

    2、西虢國君在桓王時期出任卿士。

    平王去世後,其孫即位,是為周桓王,西虢國君在桓王時期出任王室卿士(類似宰相),與另一位卿士鄭莊公分庭抗禮。

    試想,如果西虢此前沒有為平王這一系作出重要貢獻,怎麼可能得到卿士的高位呢?

    而西虢的貢獻,很可能就是交出攜王。

    據此,我認為,西虢在意識到攜王將敗的時候,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再支援攜王。

    至此,對於攜王來講,大勢已去,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平王二十一年(前750),“晉文侯仇乃殺(攜)惠王於虢”(清華簡),攜王政權宣告滅亡,持續約20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結束。

    “二王並立”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二王並立期間,攜王政權毫無作為,平王集團雖然積極進取,但是,王室本身並未發揮領導作用,衝鋒在前的是鄭、秦、晉等幾個諸侯國。自此之後,王室益弱,諸侯益強,大國吞併小國、強國相互爭霸的春秋亂世拉開帷幕。

  • 9 # 我愛枕上書

    東周時期平王是如何繼位的?

    周平王宜臼,正是他在位期間,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史稱東周,是東周時期第一位天子。那麼他是如何繼位的呢?這中間還經歷了許多曲折。

    首先呢,得說說周平王的父親周幽王,就是那個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糊塗天子。

    褒姒本是一個小部落進獻而來的,長的天姿國色,深得幽王喜愛。自從幽王得了褒姒,每日只是與她飲酒作樂,荒廢了朝政,也冷落了自己的正宮皇后——申後。申後見幽王每日也不搭理自己,心情自然鬱悶,有一天太子宜臼來看望母親申後,見到母親悶悶不樂的樣子,也知道是因為褒姒的原因。這宜臼也是個大孝子,為了給母親出氣,找人打了褒姒。這一打可不得了,不僅把自己的太子之位給打沒了,就連申後的皇后之位也被幽王給廢了。

    申後沒辦法,只好帶著自己的兒子宜臼回孃家了,也就是申國。申侯一看自己的女兒和外孫被欺負了,當時就忍不了了,就開始和犬戎密謀,奪了周幽王的王位。

    而周幽王這邊,趕走了申後,把褒姒立為皇后,褒姒的兒子伯服立為太子。這時候褒姒母子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非議,褒姒也就不愛笑了。幽王見褒姒這樣,心可疼壞了,為了讓褒姒一笑,什麼招都想了,甚至奢侈到用絹布撕裂的聲音來逗她笑,可都無濟於事。最後想了個絕招,乾脆來個烽火戲諸侯,果然把褒姒逗笑了。有很多人質疑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司馬遷史記中記載: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

    足以可見,歷史上確有起其事。另一邊申侯和犬戎密謀完畢,犬戎大軍殺進鎬京,而諸侯們因為被戲弄過一次,誰都不信了,致使救駕來遲,最後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褒姒也被犬戎擄走。這就印證了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等到衛、秦、晉、鄭四國敢走了犬戎之後,就商量著立新君,於是就把宜臼迎接回鎬京,也就是周平王。自此,周朝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春秋戰國。

  • 10 # 熾熱的小丑

    周平王是在外公的輔佐下繼位的,也就是申侯。

    周幽王時期,娶申侯的女兒為妻,生宜臼,立為太子。

    周幽王昏庸無道,寵愛妃子褒姒,褒姒生子伯服。

    周幽王八年,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並加害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帶著兒子宜臼逃回孃家申侯的地盤。

    周幽王十一年。周幽王舉兵伐申要求交出宜臼,結果申侯聯合鄫、犬戎打敗了周幽王,並攻陷鎬京,於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覆滅。另一說法為:申侯對於周幽王廢除了申後和太子宜臼大為不滿,於是聯合鄫、犬戎攻打西周,西周滅亡。

    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下。申侯與鄫、許國立太子宜臼位王,是為周平王。同時,周幽王的支持者虢公在虢地擁立王子餘臣(周幽王之弟)為王,稱攜王。

    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因鎬京離犬戎太近,為避免再次被侵,周平王決定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但周王室比較薄弱,因為犬戎入侵時候,把西周擄掠一空,啥也沒有了。於是鄭武公、秦襄公、晉文侯、衛武公出兵協助周平王東遷。西邊的土地都封給了秦,秦被封為諸侯,正式走向歷史舞臺。晉獲得大量的土地,為以後晉稱霸春秋留了底子。鄭武公輔助周平王,地位也水漲船高。

    虢公在虢地擁立王子餘臣為周攜王,引起了其他諸侯的強烈不滿,虢公的土地和權勢也逐漸變大,尤其是引起了晉文侯的極大不滿,於是晉文侯起兵伐虢,殺死了周攜王。十幾年“二王並立”的時代結束,但是也導致了其他諸侯開始不見朝見周王室了。

    周平王在晉、鄭的幫助下,風風雨雨的度過了50年。東周正式開始,春秋諸侯爭霸時代來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如果做作業系統,賣晶片,是否可以停止賣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