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以叫我楊老闆
-
2 # 武功人不懂武功
因為曹操最初的心思並不是取漢而代之,他一心扶漢,所以他並沒有把自己當成君王,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名將軍,那麼將軍得職責不就是赴殺場,所以沒什麼奇怪。
至於後來曹丕,那是因為手下的都一心扶持,如果不答應,那麼就會涼了眾文武的心,嚴重的話,會導致內亂,要說曹丕沒有私心也是假話,肯定有。但早期曹操親赴戰場是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將軍。
-
3 # 耕耘我以我血薦軒轅
曹操是一代梟雄,但當時東漢還沒有失掉人心,朝廷內有忠君愛國之人,外有劉備、孫權等諸侯虎視眈眈,而當時曹兵也不過七萬之眾,外徵必用強,留守則很弱,如果曹操留在許昌,一旦內臣與諸侯聯合暴亂,曹操就相當危險了,而曹操親自出徵,軍權在自己手中,則無憂!
-
4 # 7768675890323
1.出生在官宦世家,在一些眼中可能看不上,所以也需要大量的人氣。
2.歷史上說他軍事上精通兵法,即本身熱愛帶兵打仗。
-
5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完全準確,除了早期曹操多是親征外,後期很多戰役是由屬下將領指揮,只有遇到比較強勁的對手,曹操才會親自出馬。
曹操初期實力不強,起家的時候不過5千兵馬,後來歷任東郡太守、袞州牧,在這個階段討董卓、剿滅黑山賊、平定黃巾軍、攻徐州等戰役,都是曹操親自指揮。不過隨著曹操勢力的擴大,特別是將漢獻帝接到許昌以後,曹操就不一定自己親自帶兵了,很多戰鬥都是讓部下帶兵去,只有部下無法解決或者是規模很大的戰役,曹操才會親征。
比如像呂布進攻劉備時,曹操先派夏侯惇領兵前去救援,結果夏侯惇被高順擊敗,於是曹操帶兵親征。劉備叛曹以後佔據徐州,曹操也是先命劉岱、王忠來討伐,失敗以後曹操才親自攻打徐州。至於像昌豨在東海叛亂,夏侯淵和張遼將其平定,曹操就不用親自去了。當然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樣比較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曹操還是親自帶兵的居多。
曹操這麼做一是因為曹軍裡雖然名將不少,但是卻無法和曹操相比,在遇到比較強勁的敵人時未必是對手,還是需要曹操親自下場。比如劉備和曹軍多次交戰,先後擊敗過夏侯惇、于禁、蔡陽等人,只有曹操對他才有比較大的把握。所以在重要的戰事時,曹操也要親自指揮才比較放心。
其次是因為在軍閥混戰期間,部下擁兵自重或者是發動叛亂也是常事,曹操在東征徐州時,留守東郡的陳宮就帶兵叛變,所以君主往往會把最精銳的部隊掌握在自己或者親信的手裡。在曹軍之中,曹姓和夏侯姓的武將就明顯比外姓武將要更得曹操的信任,而像虎豹騎這樣的精銳部隊,更是長期由曹姓將領或者曹操親自統帥。所以小規模的戰爭可以讓部下去,遇到大的戰事,曹操還是隻能親自帶主力前去,其他人是不放心讓他們掌握太多兵權的。從後來司馬篡魏的事情看,曹操這麼小心不是沒有道理。
-
6 # 鄧海春
一般而言御駕親征的帝王極少,劉邦就曾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們一般善於統將而非統兵。曹操雖未稱帝,卻已是實際上的掌權者,按理說手下猛將不在少數,為何他還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呢?
首先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領兵之才。他早年就愛好武藝,還註釋過《孫子兵法》。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最後大破黃巾軍,後來曹操還作為奮武將軍討伐董卓。在青州,黃巾軍發展得勢如破竹,曹操埋伏擊敗黃巾軍。當年冬天曹操俘虜了數十萬士兵,組建了青州軍,並幫袁紹擊敗過劉備等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也表現不俗。
曹操的軍事才能在上面的一系列操作中可見一斑。曹操在軍中歷練多年,實戰經驗豐富,不僅在戰術方面有一套,在統領士兵方面也極擅長。並非一般帝王能比的,其統兵實力堪比老將。否則在赤壁之戰中,蜀吳也不會如此嚴陣以待。
曹操親自帶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控制軍權。亂世之中誰有軍事實力,誰就有可能問鼎,曹操一旦讓別人帶兵就有可能大權旁落。自古以來帝王忌憚大將就是擔心此事,否則後來宋朝也不會千方百計地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帝王所提防的就是私人軍隊的形成。曹操也極注重這點。有一次正值麥收季節,由於外面戰爭不斷,百姓不敢回家收麥子。曹操為拉攏人心,下令士兵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首。手下士兵果然小心翼翼,沒有敢違反軍令的。由此可見,士兵對曹操本人還是十分敬畏的。
曹操親自帶兵打仗當然不是因為興趣所在,而是因為有利可圖。首先,他當時身居高位,要是沒有政績難以服眾。在亂世背景下,最大的政績就是來自於軍事方面,因此曹操對四處征戰極為上心。另外曹操野心勃勃,從其詩作中就可以看出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不是個做宰相就能滿足的,他所希望的是一統天下,這些都是透過作戰才能完成的。
曹操手下當然有可以統兵的人,比如說張遼,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多年。曾經在合肥之戰中率八百人殺到孫權旗下,幾乎活捉孫權。威震東吳,當時東吳嚇唬小孩時就用張遼之名。還有許褚,他曾在馬超手下救出曹操,他勇力絕人。甚至能單手拖牛走百餘步,可見其勇猛,後來被封作“虎侯”。除此之外還有徐晃、夏侯惇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曹操手下並非沒有將才,但曹操此人生平自負又多疑,他雖然會重用手下人,可他心中最可重用又信得過的人只有他自己而已。
曹操此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只是由於當時尊劉貶曹的傾向嚴重,所以曹操多以負面形象出現。客觀來看,曹操一生征戰無數,勝多於敗。在統兵方面還是極有才能的,不能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就完全否認他的軍事才能。
-
7 # 仁勇校尉
主要因素是曹操絕對信任的曹氏和夏侯氏中,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外姓將領曹操則擔心獨當一面建立太大功勳後,會挑戰自己的地位。
曹操的親族曹氏和夏侯氏中,有一些不錯的人才,也得到曹操重用,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等。但這些人中,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無法代替曹操作為主帥去出征或者完全獨立負責經略一個戰略方向。
曹操生前,一直沒有篡漢自立。曹操和手下的將領,大家名義上同屬大漢天子的臣子。如果外姓大將獨領方面立下了大功,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小集團,甚至可能對曹操的地位形成挑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內部也有不小隱患。曹操集團內部,有大量更傾向於大漢朝或者在大漢朝和曹家之間持中立態度的人,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集團首席文臣荀彧。
這種形勢下,曹操集團雖然有不少能力上有潛力獨領方面的人物,但都沒有得到過機會。重要的軍事行動,只能由曹操本人親自出徵。
曹操最終未能一統天下,不敢放權給大將獨領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8 # 長城說歷史
曹操南征北戰大多是自己親征,不派屬下大將統兵,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對屬下大將為人不太放心
三國早期處於混亂的局勢,每個人的心思都在變動,誰想什麼,誰也不知道,有可能今天是盟軍,明天就變成敵人。
在這種局勢下,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更不放心屬下大將。在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就連劉備都移主多次,更何況其他人呢。曹操在這個時期,對屬下大將不放心,也是一個正常現象,故此,曹操就親自出徵。
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曹操親征能有勝券在握的把握。
二:曹操親征可以鼓舞將士們士氣
曹操對自己也是比較嚴格的,在三國這樣的一個戰亂年代,將士們計程車氣也是很重的,將士也是很重的。
打仗的話,士兵是第一戰線人員,曹操本來就好勝。如果大家都出去打仗,曹操一個人在屋裡待著也無聊,士兵們會怎麼想。如果曹操親征,第一,打發了時間,第二,士兵們會想:這個主子可以,跟著我們一起打仗,會給士兵們增加士氣,大將們也有幹勁。
像這種能鼓舞士氣的事情,曹操肯定會做的,只要能打勝仗,自己出徵又如何。
從這裡看出,曹操還是一個聰明人。
三:曹操親征可以瞭解軍事情況
大家都知道,曹操熟讀兵法。對於一個熟讀兵法的人,不參與打仗,有點不太可能,更何況一個熟讀兵法的人,肯定要了解當前的軍事情況。曹操本來就生性多疑,這個動盪的年代,信任本來就比較低,為了解軍事情況,曹操親自出徵也是一個正常現象了。
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戰不殆。
對於曹操也是一樣,也需要了解敵人的軍事情況,才能做到勝券在握。
綜上所述:曹操親征有了解敵方軍事情況的好處,還可以鼓舞將士們士氣,更進一步的瞭解屬下大將的能力,還可以解除心中的不放心,做到自己心中有數。
文:長城
-
9 # 漩渦鳴人yy
從道理上來講,曹操的御駕親征,更多意義上的是為了平緩地方派和中央派之間軍官的矛盾。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為了對付蜀國和吳國兩個國家前期咄咄逼人的攻勢,在三個地區設立了相應的軍事堡壘,比如說在南荊州是曹仁把守,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軍事堡壘,在合肥又是張遼鎮守,至於說在關中地區,那是張郃,總之,在必要的軍事堡壘區域,都存在著相應的軍隊來維持它正常的防禦任務,一旦要御駕親征了,那不是說就地調遣軍隊,當地的軍隊已經不夠用了,需要曹操從後方調集軍隊派遣到前線進行作戰。
軍隊大部分在誰的手裡。在曹操幾個兄弟手裡,比如說夏侯惇親手就掌控著青州兵,軍隊人數在十幾萬左右,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蜀國在後期,即便可全民皆兵,把全國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全部給算到軍隊裡面,人數還不到10萬,所以說曹操手裡是一直掌握著軍政大權,軍隊只聽曹操的話,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他也不需要說御駕親征來保持自己軍隊權力的統一。
對於曹操來講,前線派遣軍隊過去誰來指揮,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前線的將領熟悉前線,他知道前線該怎麼打仗,但是後面派過去的將軍,在朝廷內部肯定地位很高,而且比前線的將軍權力更大,兵權更多,這個時候就形成一種主僕不知道該究竟是誰的問題。
到底是前線的將軍要聽從後方調遣過來的將軍呢,還是後方調錢過來,將距直接聽從前線的將軍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你比方說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于禁和龐德率領的七軍,就是因為龐德在前面衝的賊猛於禁,沒辦法,只能帶著軍隊跟上自己的副將,最後帶著帶著就被帶進溝裡面,關於一把大水淹了個乾淨!
所以無論有多累,無論自己處於一種什麼樣的身體狀態,曹操都一直堅持自己御駕親征,這不是說一種吃飽了撐著沒事幹,那是一種對於前線戰況安危的關係。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操只在早期弱小時和大戰役時才親征,後期多派大將統兵出戰。
早期打仗:沒辦法的事曹操的諡號是武,軍事戰績本身就是他人生中最為耀眼的一部分,他的地位,也是靠一場場戰爭打出來的,這跟那些繼位的皇N代截然不同,他屬於自己創業。
自古以來,白手起家的皇帝都是要親自上戰場的,如劉邦、朱元璋,從農民逆襲成皇帝,憑什麼?憑戰爭!雖然他們未必是各自集團中軍事能力最強的,但也是在最前列的,像劉邦解決異姓諸侯王,除了韓信是用陰謀,其他都是戰場上見真章。
與劉朱二人相比,曹操算不上是白手起家,但也不是皇N代,他的創業歷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並不像李淵那樣,一起兵就有一堆人馬,周邊還有幾個盟友,直接打入關中就基本不打仗了,剛起步的曹操人馬不過數千而已。
我們知道曹操是官三代,20歲的時候就當官了,雖然因為性格多次被免職,畢竟能力擺在那裡(具體說是家裡錢多,能打點),經常又能再當上官。
這麼當官撤職迴圈下來,曹操35歲了,在前一年,曹操還在洛陽混,可董卓進京掌控政權,擅行廢立,不願合作的曹操投奔了老朋友陳留太守張邈,在其支援下,曹操“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很快關東諸侯組成討伐董聯軍,公推袁紹為盟主,曹操帶著剛剛招募來的五千人馬加入,經袁紹推薦出任代理的奮威將軍。
這個官職曹操是不在意,這時候他一門心思想匡扶漢室,號召大家一起殺入洛陽,拯救漢室,然而諸侯聯軍整日吃喝玩樂、爭權奪利,根本麼有進攻的想法,於是曹操自己出馬了。
曹操並不是孤軍奮戰,張邈贊助了他一點兵力,然後結果是曹操慘敗,險些全軍覆沒,曹操只能從頭再來。
在剛起步階段,曹操手下將不多、兵不夠、地盤不大,根本用不著派將領出戰,他一個人帶著就能打遍地盤,這時候的討伐董卓(慘敗)、剿滅黑山賊、定兗州、平定黃巾軍,都是曹操親自指揮,收編青州黃巾軍為青州兵後,曹操才算有些實力,跟袁紹聯合打袁術、陶謙等。
到這時候,曹操的文武班底就算組建起來了,也有施展的餘地,武將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謀士有荀彧、荀攸等,小的戰事就不用曹操出馬了,但像打徐州、回攻呂布這些事關勢力存亡的大戰,還是曹操親自出馬。
後期親征:身份的尷尬與猜疑到把漢獻帝迎到許都,曹操又消滅了董卓的繼承者國賊李傕,收穫巨大聲望,人生來到一個巨大拐點,他可以說是從早期創業拐到後期了,這個拐的過程,就是跟袁紹的戰爭。
官渡之戰後,曹操成為最大的軍閥,殺賊臣匡扶漢室等於殺他自己,皇帝越來越像一個累贅,不過弒君總是不好的,而且曹操對漢室的情感是很複雜的,曾經他也是個忠君報國的理想主義者啊,轉變需要時間。
這時候一直到曹操去世,曹操身份的尷尬就顯現出來了,他只是權臣而不是皇帝,皇帝為了保證都城穩定,一般很少離開都城去親征,像朱元璋稱帝后就沒親征過。
曹操是權臣,出征的理由更充足,只要保證都城的皇帝翻騰不起浪花即可,最好的辦法就是留下能力極強的心腹,鎮住都城即可,後來劉裕北伐急急忙忙回去,就是因為他留下鎮守的心腹去世了,他擔心都城生變。
另一方面,曹操的權力猜疑並不比皇帝低多少,他是從五千兵馬一步步殺出來的,加上那個時代武將擁兵自重或者反叛的事情很多,曹操也是個多疑之人,能夠讓他深信不疑的人不多。
小型戰事沒問題,帶的人不多,曹操不拍,可遇到大型戰事,必須派大軍出馬,萬一反水了,那就陰溝裡翻船了,所以這時候曹操親自出馬,權臣的身份也便於他親征。
-
11 # 五色土聊歷史
曹操每次打仗都要自己親自出徵,而不是派別的大將出徵。
首先從曹操自身來說,曹操喜歡打仗,他可以透過打仗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他比別人強; 他這種想法是來自於兒時的潛意識 , 因為他的爺爺是宦官,他父親又是朝廷官員,他一直就在這種挺糾結的狀態下長大的,說是官二代吧,在官二代堆裡呢,又被人家瞧不起, 總是覺得抬不起起頭來,導致內心比較敏感,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處境。
其二曹操生性要強, 從小就有英雄情結,只有親自上戰場,經歷戰爭的磨練,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長壯大起來,成為眾人矚目的英雄和國家的棟樑,這是曹操從小的夢想,就像我們現代人說的屌絲逆襲一樣。
其三曹操透過親自參戰,提高了自己的實戰能力,讓他的軍事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驗證, 另外曹操還著有軍事著作《孟德新書》,這是曹操親臨一線指揮戰鬥,一生心血的結晶,此書在漢朝時,還被兵家廣為應用,只是後來失傳了,此書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都是軍事上的經典之作。
其四曹操的敏感導致他多疑, 他不相信其他人,只相信他自己,如果進行大型的戰役,必然要大部隊開拔,而城中只留少許部隊,如果把軍權交給其他人,一旦此人反水,結局不可想象,所以曹操不放心別人,所以只要是大型戰役,曹操一定是親自掛帥,這樣軍權就牢牢掌握在曹操手裡。
其五當時朝堂之上,也是暗流湧動,有很多人是擁漢不擁曹的,因漢家的餘威還在, 曹操被說成是狹天子,已令諸侯, 是漢賊也, 親自出徵表明他在承擔將軍的職責,在完成將軍的使命, 同時曹操親自出徵,還會鼓舞士氣,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信,使自己的羽翼逐漸豐滿起來。
總之曹操一生都在學習,在戰爭中學,在書本中學,不斷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的反思,他自己曾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這種鴻鵠之志和尚武治學的精神是不是很可敬啊!!!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小夥伴兒我們下次再聊。
-
12 # 南方鵬
早在黃巾之亂時,184年,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參與征討潁川賊有功,從這時開始,直到公元220年去世,三十年來,曹操一生戎馬倥傯,幾乎每次大戰都是親征。在關東聯軍討董時,曹操在率軍追擊董卓時,被徐榮擊敗,差點喪命,幸得曹洪救回,直到赤壁之戰,晚年的漢中之戰,都沒有因年齡而輕易放棄臨陣的機會,連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于禁全軍覆沒,派出徐晃並增兵後,還打算再一次親征,軍至摩陂因關羽已死才回師。
另一個重要原因,曹操的出身在重世家豪族的東漢,屬於世家名士目中的異類,論家世品德,曹操並不能讓人心服,他所據地盤和迎天子入許昌,都是依據武力人謀而成事,獻帝到許昌後,在朝中還與楊彪董承等人內鬥不休,之前還殺了名士邊讓等人,以殺立威,人心遠未歸服,就在關羽北攻荊襄這一年,鄴城還發生魏諷謀反大案,可見在這時候曹操治下也不是風平浪靜。如果不親自統帥大軍,一旦軍權輕易交給旁人,後果可難預料,有軍隊就有曹操基業,軍隊一失,禍患立至,正如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
-
13 # 一梭煙雨江湖行
曹操“擺地攤”起家的,又是諸曹夏侯為基礎的“家族企業” ,而且藉著劉協都東漢百年老店金字招牌合夥經營,曹操名為經理人實為企業控制人,對別人都不信任,這就造成曹操總是事必躬親。李世民就很不滿,認為曹操一將之才有餘 萬乘之才不足,不少沒用道理。這也導致曹操遠征途中總算急著趕回來處理“後院火起”,三十年也不能完成劉邦三五年之功。
曹操放手過幾次,例如放手張遼才有威震逍遙津,放手張頜才有夏侯淵陣亡後問鼎漢中,放手徐晃則長驅直入擊敗關羽。當然曹操也有放手于禁結果水淹七軍。總體說來曹操放手“五子良將”還是戰果累累。可惜曹操總是貪婪發號施令,而不是選賢任能。
即使是對自己的兒子,曹操似乎也不信任。赤壁之戰後本該培養曹丕,這樣關中之戰就可以讓曹丕指揮大軍繼續追擊馬超,漢中之戰後就可以讓司馬懿協助曹丕乘勝奪取西川。可惜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回顧曹操與他手下之間博弈關係,我們會發現:這是無奈之舉。
創業期,沒有資本委託於人191年,在袁紹的影響下,曹操擔任東郡太守,開始了創業之路。
192年,在陳宮的積極工作下,兗州世族迎曹操為兗州牧,曹操得到進一步發展。
起步階段,曹操的地盤是在袁紹等人的影響下獲取的,真正屬於曹操的東西,就只有軍隊!只有軍隊是自己的,當面臨實力強大的陶謙、袁術、黃巾賊時,曹操如果連打仗都不親自指揮的話,袁紹、兗州世族憑什麼支援他呢?
曹操,當然要親力親為了!
刻骨銘心的創傷,讓曹操學乖了曹操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擊退了袁術、陶謙等人的進犯,穩住形勢後,開始征討陶謙。
可是,就在他征討陶謙眼看就要取勝時,後院起火!
全力支援他入兗州的陳宮、早年最好的兄弟張邈,趁曹操遠征,迎呂布入主,背叛了曹操!這次叛變,險些讓曹操提前撲街!
毫無疑問,這也給曹操上了一課:人心險惡,不可不慎!
可是,不久後,曹操又再次被現實上了一課:他大力拉攏的劉備,在率軍阻擊袁術後,佔據徐州,再次“反叛”!
這次叛變,發生在與袁紹決戰的前期,險些給曹操造成了兩面受敵的惡劣形勢!
這兩次險些釀成大禍的叛亂,讓曹操對人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他“學聰明”了。亂世中,人心險惡,不可以再把大權託付於人!權臣的尷尬“挾天子以令諸侯”,給曹操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一切便利,都是有代價的。
作為權臣,既要面臨外部敵人的進攻,又面臨著朝堂之上天子的競爭,其處境是尷尬的。
權臣司馬昭,派鍾會、鄧艾滅蜀,結果,鍾會滅蜀後,又想自立;權臣劉裕,親自北伐,攻取長安,形勢大好,劉穆之去世,他只得急急忙忙回到都城,安定形勢;
曹操,敢不敢委託大將以重兵呢?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會不會反水呢?
沒發生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可是,看一看一直以來支援曹操的荀彧,我們就知道了!
在官渡之戰期間,荀彧被委託在許昌,控制朝廷!可以說,曹操對荀彧的信任,是數一數二了吧!
那又如何?當曹操與漢室矛盾不可調和時,荀彧不也最終反目成仇嗎?(曹操應該慶幸,荀彧的反目沒有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防備大將軍權過大的臨時舉措曹操地盤擴大後,他已經無法在每處都親力親為了。他必須在他難以直接指揮的地盤,部署軍事力量。
國防形勢要求較多兵力駐紮邊境,但權力特點又不允許大將權力過重,怎麼辦?
曹操採取了集中兵力,卻互不統屬的政策。
在赤壁之戰時,曹操將張遼、于禁、朱靈等七位將領,部署於淮南方向;
合肥之戰前,張遼、樂進、李典部署於合肥。這些將領名望相近,彼此之間互不統屬。
這種安排,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大將獨大,但是,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臨到戰時,彼此能否有效配合作戰就不說了,大家駐紮在一起,彼此之間不鬧出矛盾,也是很難的!
沒奈何,曹操採取了兩手:
1、任命護軍。
曹操任命親信為護軍,參與各軍軍事,協調各軍之間的關係。比如,張遼、樂進、朱靈,曹操安排趙儼為護軍,協調各軍關係;
2、親自部署方略。
合肥之戰前,張遼、樂進、李典駐紮合肥,曹操讓護軍薛悌帶著密函前往部署方略。
這樣,曹操既防止了大將獨大,又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軍事效率。
宗族督軍可是,長期靠臨時部署協調眾將,不是長久之計,曹操還是要從制度上來解決問題。
既然不得不以大將來分權,那就用家裡人吧!
潼關之戰時,曹操以曹仁都督七軍,開始任命宗親都督軍隊。
攻取漢中後,曹操又以夏侯淵都督張郃等將,抗拒劉備。逐漸的,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宗族子弟,開始逐漸承擔起方面之任來。
隨著三足鼎立的形成,戰線逐漸穩定下來,這種臨時督軍制度也逐漸穩定下來。
曹操總是親征,實在要委託方面之任,也只給宗族,是不是不夠大氣呢?
不知道。曹操的後人比較大氣一些,讓一些外人長期擔任了方面之任,比如:司馬懿。
看在司馬懿的份上,我覺得,曹操總是親征,是正確的,也是無奈的。
-
15 # 酒味悠悠過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也是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他一生多次親自統兵南征北戰,原因多方面,有戰略需要,也有無奈之舉。
1、曹操起兵之初到赤壁之戰前,勢力範圍並不大,兵力也不多,一場戰役或戰爭如果失敗,曹操就有可能被徹底消滅永無翻身之日。所以為謹慎期間,無論是征戰陶謙、呂布、張繡,還是攻打冀州、烏桓、荊州,曹操都是親自統兵。
2、當時是亂世,只要有實力誰都可以稱王稱霸,曹操疑心又重,他深知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所以不會輕易讓軍權旁落。
3、親臨一線能夠充分了解地形地貌以及天氣等決定戰爭勝負的其他因素,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4、與將士們同進退,共生死,能鼓舞士氣、震懾敵軍。
5、隨著地盤的擴張,曹操收編招降了很多部隊,親征有利於掌控這些非嫡系軍隊,還能積累人氣、樹立威望。
6、曹操的嫡系將領其實是分為兩派,一派是曹仁夏侯惇為代表的宗親,一派是以張遼等五子良將為代表的非宗親,令一派為主將,另一派未必心服,不利於打勝仗。
7、曹操手下的大將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從曹仁于禁守樊城被關羽大敗、曹洪徐晃守潼關被馬超擊潰就能看出來,守城也是勉為其難,別說出徵了。
當然,隨著北方政局穩定,曹操也年事已高,赤壁之戰後很多大將也都獨當一面,但仍然是以防禦戰為主。
-
16 # 豹眼看歷史
兵者,國之大事也。作為創業之君,曹操自己不親征,還能去忙活啥呢?與其牽腸掛肚,還不如親自下手哦。
在這裡,我們無法去設想曹操不親自出徵,而是派遣大將代勞的情況,還是說一下曹操一生征戰的過程吧。
01
創業之初,以兗州為根據地,四處征戰時的情況。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自行代理奮武將軍,討伐董卓。
此時,曹操在陳留起兵,以曹氏、夏侯氏為主的子弟兵為其主要軍事力量。
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轉戰東郡,大敗於毒、白饒、眭固、於夫羅等勢力,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陳宮等人運作曹操出任兗州牧。之後,大破青州黃巾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編其精銳,組成“青州兵”,四處征戰。
此時的曹操,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實力,其軍事力量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子弟兵,其二是青州兵。
以曹仁、夏侯惇為主的宗親大將還不具備獨自統兵作戰的能力,而剛剛歸順的青州兵恐怕也不會太聽招呼,宗親將領難於駕馭,曹操也不會放心讓他們獨自對外作戰。
這是曹操必須要親征的主要原因。
02
逐鹿中原,非曹操親征不可。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在來曹操處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謙派人殺死。憤怒之下的曹操率領大軍征伐陶謙。
這事非曹操親自出馬不可,自己的父親被人殺死,只派遣手下大將去征討,似乎是應付公事,也不足以提振軍隊計程車氣。
當時,曹操佔據了兗州,但並沒有徹底征服。大軍外出,曹操獨自留守,也是很不安全的事。
陳宮等人趁曹操大軍在外,聯絡陳留太守張邈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經過苦戰,夏侯惇與荀彧、程昱等人勉強才保住了鄄城和東郡的東阿、範二縣。如果曹操不在軍中,或許陳宮等人不至於如此囂張,但如果軍中出現風吹草動的話,那就是十分要命的事。
在軍閥混戰時期,只有軍中才是最安全的。
同時,沒有大將比曹操更有能力,曹操親自出馬尚且擺不平,換別人去解決不了問題。
夏侯惇算是曹操手下著名的戰將吧,幾次獨自出兵都沒有勝績。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反叛朝廷,派遣高順、張遼攻打沛城,擊敗劉備。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劉備,被高順打敗。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命劉備北上進攻曹操。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被劉備用計打敗。
在面對陶謙、呂布、劉備這樣的對手時,除非曹操親自出馬,都不足以戰勝他們。
這或許是曹操親征的原因吧。
03
官渡之戰,事關曹操終生的命運,豈能不親征?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得了先機,但在與陶謙、呂布、劉備的對戰中,消耗很大,其精銳的青州兵完全喪失。等到官渡之戰與袁紹對決時,曹操能夠動用的兵力也就在兩萬左右。
如此重要的戰役,決定曹操命運的關鍵之戰,曹操豈能不親征?
率領大軍親征,還有個好處,一旦失利,就可以帶領嫡系部隊隨時撤離,去開闢新的根據地。
官渡之戰前後,陸續有張繡、賈詡、張遼、張郃等降將加入,成為後期曹操非宗親子弟兵之外的主要力量。
對於這些降將,曹操總是存有戒心,不會輕易讓他們獨自率領大軍征戰。
比如襄樊之戰,曹操最為信任的于禁率領大軍投降了曹操,令曹操極度失望。
類似於禁投降之事,之所以在曹操陣營較少發生,與曹操的戒心很重不無關心,這也是曹操高明之處。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誰都不清楚他們會做出啥事情來。
曹操親征在外時,家裡時常出現反叛的情況。如果曹操待在家裡喝大茶,讓大將們出征在外,一旦出現變故,將無法收拾,曹操很可能就會面對雞飛蛋打的尷尬處境。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除了孫權之外,其他諸侯一般都是親自帶領大軍征戰。
因此,曹操親征也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的現象,自然也是最妥當的方式。
-
1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和曹操自己的性格有關
事實證明,歷史上的曹操也曾經派遣過大將獨立征戰,比如於禁,只是後來被關羽水淹了而已。只不過我們也發現在曹操的軍旅生涯中,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親力親為指揮作戰,各將軍分有兵馬卻互相制衡,互不統屬,是一個一對多的關係,比如曹操赤壁之戰的時候一口氣把張遼、于禁、朱靈等七位將領,部署於淮南方向,各將只聽曹操命運,很少橫向聯絡。
至於曹操為何不放權,估計還是自己多疑梟雄都有多疑的毛病,曹操也不列外,而且曹操早年的經歷也使得他不敢相信任何人,最開始曹操奪得兗州的時候,十分信任陳宮,結果陳宮轉手就把兗州賣給了呂布,曹操對於荀彧夠信任了吧,可是荀彧最後也背叛了他,也許正是這些經歷讓曹操不敢放權,只好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了
-
18 # 扎心君
曹操南征北戰分兩個情況。
創業初期,多是自己親征。地盤比較小,事情比較少。親自出馬,掌握軍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就是典型。小公司創業,老闆親自跑市場。
三國鼎立已成。地方大了,年紀大了,老馬伏冀,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個人精力有限,忙不過來了。漢中方面,由夏侯淵曹洪帶張頜。襄樊方面,由曹仁,滿寵。先派于禁龐德支援,後派徐晃支援。合肥方面,由張遼,李典,樂進負責。大公司,成立了市場部。華東,華南,西南,等等分割槽分級經營。公司規模大了,授權必不可少了。
毛主席在井岡山幹革命,遵義會議後長征,都直接帶兵打仗,後來,抗日戰爭,八路軍三個師,彭德懷總指揮,林彪,賀龍,劉伯承三個師長。新四軍陳毅粟裕。毛主席就不直接指揮作戰了。
解放戰爭更是如此。林彪,粟裕,彭德懷,徐向前。都已經,成長為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名將了。
相反,蔣門神,事事親自抓,指揮到連長。管理的大忌,怎麼能不敗了!
-
19 # 君山話史
這個看法是有認識性偏差的,曹操派大將統兵出征的例子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多數都吃了敗仗。曹操頻頻親征,也是沒辦法的,因為手下的帥才實在太少了。
第一,早年曹操實力弱小,都是親自帶兵打仗從曹操起兵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時期是曹操由弱轉強的時期。在曹操實力弱小的時期,兵力本來就不多,滿打滿算最多也就是幾萬人,地盤也不大,而且對手實力很強,不容有所閃失,所以親自帶兵打戰是必然的。其實不只是曹操,同期的軍閥如袁紹、公孫瓚、孫策、劉備等,又哪個不是親自操刀上陣呢?
第二,親征可以第一時間把握戰場局勢,做出最佳選擇在統一中原之前,曹操雖然控制朝廷,但身處四戰之地,周圍都是敵人。北有袁紹集團、烏桓 ,南有袁術、呂布、劉表、張繡,西有關中諸軍閥。無論選擇哪個方向出擊,都面臨巨大風險,如果不能以最快速度解決戰鬥,一旦陷入長期僵持戰,就容易腹背受敵。如果只是派出大將出徵,雖然古代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傳統,但畢竟將領的許可權是比較小,在重大問題上還得請示曹操,這樣就一來一往,就會錯失戰機了。曹操親自出徵,好處就是想攻就攻,想退就退,最大程度保持軍隊的機動性。
第三,統一中原後,曹操開始放權讓麾下大將獨立指揮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權重天下,很難做到每戰必親征,於是也開始放權,讓麾下大將有獨立指揮的許可權。在這些將領中,夏侯淵是比較出色的一個。曹操在潼關之戰擊破關西聯軍後,就把關西征伐之事交給夏侯淵,夏侯淵也是不負所望,先後擊破韓遂、馬超,平定整個關西。在區域性戰場表現出色的還有張遼破孫權於逍遙津。
第四,曹操麾下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帥才在三國史上,帥才最多的是東吳,像周瑜、呂蒙、陸遜都是傑出的軍事統帥。但曹操麾下將領,帥才很少。夏侯淵雖然平了關西,但是在漢中之戰卻所劉備所斬殺,最後曹操不得不親自出馬,援救漢中。另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曹仁,先是在江陵之戰中敗給周瑜,後又在樊城之戰中被關羽打得狼狽不堪。曹操派遣于禁、龐德救援,結果全軍覆沒,于禁被擒,龐德被殺。所以大家看到,曹操不在時,他的大將實在是頂不住,不得已之下,曹操只得又親自率部救援樊城。因此,麾下帥才的缺乏,是曹操不得不頻繁親征的重要原因。
-
20 # 米粒閒聊
曹操南征北戰多是自己親征,為什麼不派屬下大將統兵呢?曹操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南征、北戰的戰爭中渡過,並且是多次親征,如破黃巾軍、兩次東征陶謙、討殺張超、兩次南征張繡、東征呂布、東擊劉備、北討袁氏集團、南征劉表、東擊孫權、西討馬韓、南奪漢中等,這些戰鬥,曹操都是率軍親征的。而為什麼不派大將統兵征討呢?三國中的,另外兩位巨頭,劉備、孫權,也都多次親自率軍岀徵。這都是,有一個同樣的原因。在古代,因通訊、聯絡方面的極度落後,資訊傳遞緩慢,而戰場上的情況又是瞬息萬變。所以曹操等親征,就相當於權力中樞隨軍岀徵,可以快速的對戰局的變化,作岀決斷(如,是再戰、還是撤退,或是向前線增兵等)。第二,作為最高領導人隨軍岀徵,可以鼓舞士氣,甚至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慾望和戰鬥能力。還可避免,因將領之間的不和,影響到戰爭的勝負。第三,曹操的個人能力很強,他率軍岀徵的勝率較高。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征討戰爭,一般都是岀動較大規模的兵力,曹操等人親征,或多或少怕尾大不掉,也就是因顧慮發生不測之事。
回覆列表
曹操親征,我覺得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1、興趣使然。曹操年少時,就喜歡讀兵書戰策。自己也寫下了《孟德新書》。帶兵打仗為他提供了很好的驗證機會。使得他的戰爭藝術水平得到提高(如果戰爭算是藝術的話)。
2、不放心手下。一場戰爭關乎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生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那個亂世,一次失敗,有可能導致雪崩似的失敗,進而失去所有。比如,官渡一戰,直接導致了袁家的覆滅。所以,如此重要的事,還是親力親為比較穩妥。
3、獲得榮譽。要想讓手下臣服,就必須有過人的本領和驕人的戰績。最好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三國亂世,只有不斷的積累軍功,才能牢牢的掌握軍權,控制住手下的將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