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菩萬明

    首先莊子的這個想法對於我們來講很古怪,但也不奇怪。老子不是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各位想想自己屬於哪一種?如果想三言兩語就把聖賢所悟之道講清楚,恐怕會誤了自己,也誤了別人。

    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體悟,超越自己認知極限的理論,即便是真理也可能成為毒藥,傷害我們自己,說了我們也不相信(這就是下士大笑之之因)。但是我們也不能畫地為牢,得少為足,固步自封,要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而無限接近聖賢,到那時候可能就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了。

  • 2 # 楊硯舟

    由此可見,莊子是一個開悟的人。莊子是老子哲學的繼承和發揚者,深諳道的內涵,其實道就是萬物之源,佛家管它叫如來,夲性,真如,道家稱之為元神,無極,道,真人,炁……其實都是一個東西。老子悟的道和佛陀悟的道無二無別。釋迦牟尼說諸佛入世是為一大事因緣故,即令眾生入佛知見,所謂入佛知見,就是讓眾生認識這個東西,只要認識了它,當下成佛!

    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團,由無數一模一樣的量子構成,這便如同佛家所說的空和道家的無,人的意念加進去,瞬間產生了我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這個世界,所以說世界是一個相,如同海市蜃樓,如同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萬物共一個本體,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整體,一粒種子包含整棵大樹,一個人即宇宙整體,這即全息論。

    所以,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是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就是整個大海,整個大海就是一粒塵埃……萬法都是我一念,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在這種境界下,莊子和蝴蝶,誰不是誰呢?!

  • 3 # 楊朱學派

    在王者榮耀中。莊周有句口頭禪: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此之謂莊周夢蝶。

    此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之意是,世間一切事物都相對的,沒有根本的差別和對立。不如物我兩忘,不言自辯,超凡於是非之外。“朝三暮四,聖人以智籠愚,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正如王者榮耀中,莊周的那句口頭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自然意志——天人合一。

  • 4 # 好玩的國學

    莊子為什麼會夢到蝴蝶,而不是夢到豬?

    莊周夢蝶的故事,歷來流傳已久,這個本來是個哲學命題,但是自從李商隱的無題詩出來以後,莊周夢蝶似乎又成了愛情的詩篇了。

    在那首詩中,朦朧的李商隱,朦朧地寫道: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話,就是來自於莊的夢蝶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李商隱到底在說什麼,就是覺得美。這就是詩歌中語言和意境的作用。莊周夢蝶,這是中國哲學中最美妙的隱喻,莊周為什麼會夢到蝴蝶,為什麼不夢到豬,不夢到狗?而偏偏要夢到蝴蝶?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

    莊周夢到蝴蝶,這其實與他的哲學思想有關。莊子的哲學,是建立在老子的無為哲學的基礎上,莊子也強調無為,強調無用,只有無用才是大用。但老子的無為其實是有為的另外一種說法,老子其實強調的是有為。莊子才是真正強調無為的。莊子更加強調人的精神的自由,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不自由的,人的生命是人存在的悲劇的根源,因為,人是不自由的。一個自由的靈魂,就應該是擺脫一切的形役,擺脫一切物的限制,我們能駕馭萬物,而不受萬物的奴役,這叫做物物而不物於物,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人才能真正自由而走向逍遙之境。

    在莊子看來,蝴蝶起碼看起來是自由的,在春天的暖陽中,在花香鳥語中,蝴蝶翩翩起舞,這起碼看起來是美的,是自由的,他代表了莊子追求靈魂美麗和自由的境界。所以,莊子寫道,自己夢到了蝴蝶,而不是豬狗一類的動物。

    我們可以看看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隻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莊子說自己做了個夢,自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但是醒來之後開始思索自己和世界的關係,那麼自己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呢?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自己?這聽起來很滑稽,但實際上,這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考,他思考的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莊周是一個人,而蝴蝶是物,按理說 ,人與物是不同的,是有千差萬別的,他們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但是如果我們從道的角度來看,人與蝴蝶也無非是物,是體現道的具體實在,按照大的類別來說,人與蝴蝶又都是動物,這樣人與蝴蝶就取消了差異性,而變得同一起來。其實這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思想——齊物論。既然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從人生哲學來看,你的富貴,我的貧窮是一樣,你的春風得意,我的幽憂戚戚也是一樣的,你現在起高樓,你將來樓塌了,你現在生龍活虎,你以後化為黃土,所有的結果都是一樣,你又何必悅生而惡死?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

    在這篇寓言中,莊子說自己和蝴蝶,已經完成了合二為一。人的生命和精神,完全融入了世界,這個時候,人不再受到物的影響,而是與自然同在,這就是物化。物化的人,變成了靈魂自由的人,這種境界叫逍遙!

  • 5 # 四方國學

    導讀

    莊子寫的故事為我們打造了最生動、最有想象力、最有趣的一個世界。

    這個有趣既是莊子講故事的一個本事,同時又是他自己哲學特點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康震為你講、克里斯叮為你唱《莊周夢蝶》

    詳解原因

    莊子講究人道和天道相通。

    在他的筆下,花鳥蟲魚,一切動物都是可以說話的。

    也就是他的世界是一個寓言的世界。

    他可能是在先秦時期的哲學家裡,哲學世界最活躍的一個。

    他寫的故事為我們打造了最生動、最有想象力、最有趣的一個世界。

    這個有趣既是莊子講故事的一個本事,同時又是他自己哲學特點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這就是莊子既浪漫又特別的地方。

  • 6 # 文學之新

    莊周為什麼夢到的是蝶而不是其它動物?莊周夢蝶中的生死觀和物化思想其實都是脫胎於蝴蝶,蝴蝶的生命有個蛻變的過程,破繭成蝶從舊我中誕生新我。而莊周夢蝶這個偉大的思想實驗,正是透過夢的進行了一場蛻變。當然不同的是,蝴蝶的蛻變是單向的,而莊周化蝶是雙向的,這是莊周的天才之處,從蝴蝶出發而未囿於蝴蝶。

    回到莊子的文化背景中,我們或許還能更深地瞭解蝶文化之於莊子的重要性。莊子是楚人,苗楚文化同源,而春秋戰國時期苗人是有蝴蝶崇拜的。這就使得莊周夢蝶並不僅僅是一場思想實驗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或是群體無意識的顯現。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夢是潛意識的顯現,它最大的意義是夢者願望的實現。苗楚同源,苗文化中有對蝶的崇拜,因此可以猜測蝶文化本身在莊子的心中佔有一定位置。同時可以進一步推測,莊子當年真的做了一個關於蝴蝶的夢。

    於是在《齊物論》中,莊子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以夢為起點,但關注的核心並非是夢本身,而是夢中之蝶與夢外之莊周的界限。蝴蝶的生命蛻化只有一次,即從繭化為蝶。而莊周之夢卻有兩次蛻化,一次是從莊周蛻變為蝶,另一次是從蝶蛻變為莊周。按照世俗的一般理解,夢裡夢外是完全對立的兩種狀態,一個是真是的,一個是虛幻的。但按照近代心理學的解釋,夢和現實的界限其實並不是那麼的清晰。夢的形成是潛意識的變態演繹,而夢又容易對意識造成暗示。

    在莊周夢蝶這個寓言中,莊子以道包容萬物來解釋夢裡夢外,得出了物化這樣一個生成與轉變的結論。其實,這與莊周的生死觀也是契合的。死生宛如夢裡夢外,並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能夠相互轉換的。取消生成與毀滅之間的界限,是莊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夢蝶的故事中,其實也是有所體現的。

  • 7 # 終南開心雨

    莊周夢蝶,莊子夢中見到了蝴蝶,醒來之後很是疑惑,不知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自己。李商隱的詩《錦瑟》中,用到了莊周曉夢迷蝴蝶的典故,我這樣理解,到底是昨夜夢見了佳人呢,還是昨夜佳人夢裡見到了我呢?很是疑惑。同時又給這首千年難解的詩,增添了幾許撲朔迷離之韻味。

  • 8 # 文史詩詞說

    這個問題我研究的比較透徹,寫過好幾篇研究莊子的文章,既然看到了,就回答一下。首先從一部電影看開始,這樣比較好理解。

    電影的名字是《香草天空》,說的是一位花花公子大衛•阿姆斯(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他家境優越、高富帥的代表。無數女性為他迷倒,他也以獵豔為樂。甚至連好友的女朋友也不放過,不過代價總是要付出的,在和前女友茱麗乘車出行之時,茱麗開車撞向大樹,企圖與之同歸於盡。這場車禍使大衛的人生跌入谷底,而更為詭異的卻仍在前面等待著他……影片以一場噩夢開始,以一次徹底的覺醒結束,而且夢中有夢,美夢裝換成噩夢,夢中有釋夢,而釋夢的場景則成為另一次釋夢的素材。 整個夢境的一個明顯的結構性元素,那就是個低沉的女聲在呼喚:“open your eyes。”它分別兩次出現在片頭中,一次出現在影片最重要的戲劇轉折時刻,爾後出現在尾聲中,成為影片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

    這部電影提出了一個疑問:到底現實是夢境,還是夢境是現實呢?現實和夢境的問題的確值得探討。於是我想起了《莊子》裡面寫的“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段: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 9 # 梧桐樹邊羽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當年莊周做了個夢,化身蝴蝶。栩栩如生,並且自得其樂,發自內心的感覺到愉快和愜意,根本不記得莊周這個本體了。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這個故事短小精悍,卻充滿了莊子的浪漫哲思。他透過對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發生的一個做夢的場景的描繪和思考,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正因為這個故事的普及性和背後哲理的高妙,“莊周夢蝶”這個典故歷來為文人所喜愛和引用。比較有名的就是李商隱的《錦瑟》: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辛棄疾《念奴嬌·和趙國興知錄韻》詞:

    怎得身似莊周,夢中蝴蝶,花底人間世。

    李白還曾經專門寫過《古風·莊周夢胡蝶》: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即使是對於這些歷史文人來說,“莊周夢蝶”的典故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固定意象,用於形容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浪漫情懷。

    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並非莊子才有這種情況發生,我相信每個人都曾經做過類似的夢。只不過不一定是化身蝴蝶罷了。而莊子正是抓住了這種日常會發生的現象,透過自己的哲學思考,放在他的著作中,用以佐證他的立論。

    如果是一位心理學家,做了個化蝶的夢,也許會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去判斷。如果是一位醫學家,做了個化蝶的夢,可能會從精神疾病角度去考慮。像我們普通人,做了個化蝶的夢,覺得新奇有趣,估計醒來不久就忘了。

    而莊子是道家,是一個思想家。他善於的就是思考,並闡述自己的思想理論。

    這個故事是在《逍遙遊》之後的《齊物論》中講出來的。我們以前說過,莊子的內七篇中,第一篇《逍遙遊》說的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這裡確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對人格自由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二篇《齊物論》,是為“逍遙遊”這個目標提供理論依據,就是要怎麼樣看待整個世界和自我。

    《齊物論》講的是“物我一齊”的道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不僅僅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平等的一部分”理念,更深刻的涵義是“物和無沒有區別,物和我也沒有區別”。

    莊子在《齊物論》中用“莊周化蝶”的故事所闡述的與我們後世文人的引用、假想、引申用意是有不同的。《齊物論》中的觀點更類似於佛家的“萬物皆有佛性”,即所謂大空之境。佛家的“萬物皆有佛性”,其實是否定萬物的自性,如果把這種“沒有自性”作為一種性態,那倒是萬物唯一的共性,就是“沒有自性”。而佛家又把這種“沒有自性”也稱為“自性”,又稱為“佛性”。

    而“物我一齊”,則不管有無“自性”、什麼“自性”,反正大家都一樣。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靡滅了萬物之間的區別。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從行文來讀,好像莊子的意思是,莊周這個人和蝴蝶是肯定有區別的,這就是大道的不同形態。而實際上莊子的意思呢?他們都只是道的不同形態。

    莊周也好、蝴蝶也好,到底有沒有區別呢?是沒有的。這才是莊子的“齊物論”。

    你看,這就是思想家思考問題和我們作為純讀者思考問題的區別所在。

    莊子是告訴我們要如何做到“物我一齊”,也就是要怎麼樣看待整個世界和自我。我們認識世界以及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就是“喪我”。

    《齊物論》的核心不是齊物,而是“喪我”。

    莊子所認識到的“我”,也並不是我們的肉身,而是寄居在我們這個肉身的精神上的“我”,也正因為是精神的,是可以自由離開肉體的,才有可能達到“逍遙遊”的最終狀態,讓我們在精神上完全自由,在認識上上升到普通人達不到的境界——得道。

    黃庭堅《雜詩七首》詩云: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是對莊子靈肉分離、物我一齊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什麼形態,都要切記“物我一齊”,擯棄“我”的特殊的、高貴的、不同的之類的妄念。“喪我”,就是“忘我”,要在精神上靡滅“自我”與萬物的區別。這樣才能與鯤鵬一樣,逍遙御風。

    “莊周夢蝶”,並不是要讓大家搞清楚到底是真是夢,也絕非後世文人附加的各種浪漫故事。

    莊子是提出一種精神思考,傳授給我們一種認識論。

    認為他這種想法古怪,是完全沒入道家的門。

  • 10 # 尋道底呢

    莊子和蝶!在夢中互動變化!!深刻開示後人!人輪迴在人間!與世間的蝶,是眾生!一樣的!在陽(白天)與陽(晚上)互相轉換!到底千八蝶是莊子,還是莊子是蝶!都是冥冥之間的秘密嗎?非也!都是夲體(西方叫靈魂)的相!和起用!!!固莊子告訴後人!人的夲體俱足智慧,神通!夲體可與萬物一體!與天人合一!!!

  • 11 # 劉楚雲817

    是這樣的,莊子夢中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現自己仍然是莊子。究境是莊子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子,實在難以分辯。

    這是一個成語故事

  • 12 # 讀書思考筆記

    這個故事反應了古人對世界的探尋。古人和現代人一樣,也很恍惚,不知道是自己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自己。也就是說自己只是別人的夢。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實的,不一定,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是被設計出來的。被更加高階的文明。像遊戲那樣,我們的命運有可能早就被註定,我們不過是遊戲裡的npc。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束光,聽到的只不過是某些特定的振動,聞到的只不過是某些化學生物反應。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人為設計出來的。比如以現在的科技完全可以透過腦電波讓一個人達到性高潮,在不用外國任何刺激的條件下。所以,這個世界可能是虛擬的,像某些科學提出的一樣。這個世界存在一維,二維,三維,也可能存在四維,我們都生活在三維空間裡面,那麼比我們更加高階的東西可能就生活在四維空間裡面,比如我們說的神。而我們只不過是實驗的小白鼠,小白鼠實際上是不知道自己是實驗體的,那麼他們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我們也可能不知道我們自己就是實驗體。先有蝴蝶還是先有我們,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千百年來孜孜不倦探討的話題。

  • 13 # D東哥

    “莊周夢蝶”,是一個漢語成語。說的是莊周在睡夢中變化為蝴蝶,在天地間暢遊,樂在逍遙,後來竟不知誰是莊周了。清醒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周。這個成語後來比喻人生變幻無常。

    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在《齊物論》中: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原文意思:以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和愜意啊!卻不知自己原來就是莊周。突然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莊周呢?而莊周與蝴蝶是有區別的。這就叫作物化。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在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為莊子,這實在難以分辨。

    莊子在用一個最簡單的寓言來說明一個人類最沉重的疑問,即人的生死問題。他透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這則故事很短,卻滲透了莊子哲學思想的精粹,成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同時它也包含了莊子浪漫的思想情感和對人生思考。

  • 14 # 笑語千年

    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文為: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以夢的虛幻及人與蝴蝶之間相互幻化,給人留下無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莊周借夢抒發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精神家園的希冀,在莊周夢蝶的虛實之變中,流露出莊周現實世界中的“有待之悲”、虛幻世界中的“無待之美”,以及夢醒之後的徹悟之真。

    莊周夢蝶的虛實之變

    “有待之悲”

    莊周《逍遙遊》說: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 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大船若要前行則離不開充足的水,大鵬鳥在天空飛翔,看似自由自在,但是需要藉助大風和自己的羽翼,若是風不夠大,自己的翅膀就 很難開啟,就更談不上飛翔了。人生在世,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依賴,人生難免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束縛和限制,所以一個人是很難獲得真正自由的,這就是現實中的“有待之悲”。

    “無待之美”

    莊周藉助於夢變成了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有待之悲”讓莊子感到無奈,只有在夢中,才能忘掉憑藉之物,達到自由的狀態。莊子追求的是一種逍遙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是快樂的、美好的。世間萬物,只要 順其自然天性,就能獲得愉悅和幸福,而順其自然,就意味著要擺脫外界的限制,像那美麗 的蝴蝶,張開翅膀自由的在自然之中飛舞。這是一種極美的“無待之美”,但是它只會出現在虛幻世界中,在現實 世界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徹悟之真”

    莊子認為人與物皆應有絕對的自由,即使現實生活中有各種束縛,但心靈是可以自由翱翔的。所以到底是莊子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哲學問題。莊周最終還是意識到了自己與蝴蝶的區別,在夢醒之後,完成了對生命的思考。這個夢讓莊周完成了心靈的超越,使他的心靈從此超然物外,順應自然,笑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莊周夢蝶的意境

    中國古典哲學有一個重要思想叫“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二者應該和平相處。莊周在內心深處是非常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希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莊子》中說: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人與自然本是一體的,只是人的天性被各種東西束縛了,不能順本性發展,要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要打破這些限制。

    莊子強調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他的《齊物論》宗旨便是 “凡物皆無不好,意見皆無不對”。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轉化,要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這種“萬物齊一”的思想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夢是對現實自我的壓抑所造成的本我的潛意識迴歸。 “莊周夢蝶” 時,並沒有認為到這是虛幻的夢境,只有當他醒來時才發現自己是做夢了。人的一生有很多夢想,人生就是在做著一個或長或短的夢。莊周在夢中實現了穿越,莊周夢蝶是對人生意義的終極性反思,是一種求道的心理投照,是對宇宙的求索和驗證,這裡麵包 含了有限認知對無限領域的把握及如何把握和把握的可能性問題。

    莊周的夢象徵著未知的領域,“莊周夢蝶”將人的主動性與被動性、有限性與無限性、已知與未知等充分地展示出來。未知領域用“蝴蝶”來構建,那個未知的世界是色彩斑斕、自由自在的,這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神往。莊子到底有沒有走進蝴蝶的夢境?這一點既不能肯定也無法否定,但這種哲學思維品質是可貴的。 莊周夢蝶透過莊周與蝶的互為主體性,對生命之真進行了深刻反省,將人的慾望導引到更高的一層精神境界,透過“不知死,焉知生”的哲學,真正發現了生的意義。

    人生的悲觀宿命

    莊子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他始終對社會和人生報以人文主義的哲學關懷。莊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侯爭戰,道義被赤裸裸的暴力所代替的激烈動盪的時代,在莊子眼中,人生充滿 了不確定的悲劇因素。“人之生也,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生老病死,苦難重重,這是人生悲劇的根源所在。所以在《逍遙遊》中,莊子希望破除周圍事物的依賴關係,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 界,最後獲得絕對的逍遙至境。

    雖然莊子在 《逍遙遊》中追求的是一種“無待”的人生,但是在現實中,莊子還沒有擺脫“有待”的現實。在《逍遙遊》中莊子說: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 行,猶有可待者也。”這在莊子看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御風而行的列子尚且不能完全達到“無待”的逍遙境界,那麼常人就更不可能了。

    莊子一心所追求的“無待”的境界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莊子正是對受到束縛和限制的“有待”的現實生活大失所望,才追求一種可以擺脫現實羈絆的“無待”的人生逍遙境界。這種境界現實上卻是根本不存在的,最終還不得不回 到“有待”的現實,這是多麼悲哀和痛苦的事情,也許這就是人類 的宿命。

    “莊周夢蝶”就是莊子在這種“有待”的悲觀宿命論的影響下,發出的對現實人生的哲學思考,流露出生命無常的人生虛無感。 莊子對現實的存在產生了疑問,如果夢足夠真實,人們又怎麼來區分現實 與夢呢? “莊周夢蝶”中,莊周發出了“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的疑問,自己到底本來就是一隻蝴蝶,在夢中變成了一個叫做莊周的人呢? 還是一個叫莊周的人,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蝴蝶?

    儘管“莊周夢蝶”充滿了人生虛無的悲劇意識,但莊子沒有走向的悲觀主義或虛無主義,最終還是清楚自己和蝴蝶還是有區別的,“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莊周之所以會陷入思維的怪圈,是因為莊子“有待”的 悲觀宿命論使他感覺到現實人生的虛無,在“莊周夢蝶”中把現實與與夢境進行了交織。莊子一直在追尋存在的真實,但是現實與思維世界的相對主義 卻使得他陷入思辨與認識的迴圈之中,當感覺夢足夠真實時,就 對真實存在的事物本身產生了懷疑,也即對自己的存在世界產生了懷疑,使得夢為蝴蝶而懷疑自己成為了蝴蝶,產生了“人生如夢”的感受。

    是夢還是現實

    莊周和蝴蝶都是現實的存在,但是當把這種場景置換為夢中時,莊周與蝴蝶的界限就模糊了,因為在理念世界的夢中蝴蝶是真實的,那麼理念的真實與現實存在的真實到底何者才是真實呢?這就是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 因為對懷疑物件的思考本身就證明懷疑主體的存在,所以莊子“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在無法明確的區分二者時,對二者都產生了懷疑,甚至對存在本身的真實性予以懷疑。

    莊子之所以會對存在的真實性 進行懷疑,是因為人的感官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往往不可靠。當人處於現實世界時,透過感官來感知現實世界,完成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而人夢境中的世界是來源於人處於清醒狀態時,感官對現實世界感知並存儲於人腦中的,無論人處於清醒或者睡夢時,人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都是人的思想的產物。在夢的世界裡,現實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客觀界線被消融了,人們分辨不出夢中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不同,那又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現實的存在不是另一場大夢呢?

    “莊周夢蝶”是一個無限的迴圈,“我是誰” 的尖銳問題始終未得到解答 。“莊周夢蝶” 以對個體存在的追問得出了人生的悲劇認識 , 但莊子卻反要在現實生活中去超越 悲劇人生。

    “莊周夢蝶”的啟示

    人類生活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追尋幸福和快樂,在生產力沒有高度發達、物質還沒有極大豐富的時代,如何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實現自由,如那蝴 蝶翩翩起舞。

    “莊周夢蝶”的寓言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不管人生要經歷多少磨難,有多少羈絆, 都要堅守內心的寧靜,成為一個精神自由之人。在面對困難時,要用一顆平淡的心去看待,既然無法避免世間的“有待之悲”,“無待之美”也只能在虛幻世界中實現,那麼就要用好心態去面對一切,才能達到逍遙自在的美好境界。

  • 15 # 明道講教育

    “莊周夢蝶,莊周之幸;胡蝶夢周,蝶之不幸。”

    “莊周夢蝶”的故事。

    莊周夢見自己化成了蝴蝶:

    “自喻適志與,不知為周”

    這是最重要的體驗,在夢中,莊周怡然自得,就是一隻蝴蝶,根本就忘記了自己是莊周!

    醒來之後才發現,原來是一個夢,由此,莊子有了一個疑問:

    “不知周之夢未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

    不過,世人總是斷章取義,只記住了故事,把最重要的一句總結落下了: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和蝴蝶,一定是有區分的(然而夢中又能感同身受),這叫物化。

    物化:“事物自身的變化,此處意思為,外部事物都會與自身交合的,萬事萬物最後都是要合而為一的,大道會時而化為莊周,時而化為蝴蝶”

    這不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嗎?

    對哲學的思考,古今中外如此。《盜夢空間》中,主人公靠製造多重夢境來完成任務,他也會分不清夢境和真實世界,他有一個陀螺,可以幫助他驗證:陀螺能停下來,就是真實世界;轉個不停就是在夢境裡。

    然而電影的結尾,主人公轉完陀螺,終於看清了女兒的臉,他便走向女兒,沒有看陀螺轉完的結果,身後的陀螺一直沒有停。

    不過是要說明,有時候人根本分不清現實和夢境。這比起我們的天人合一,還是略遜一籌了。

    戰國時期天下混亂,莊子辭官隱居,潛心研究,繼承和發揚了老聃的思想。主張摒棄人為,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天道是道,順從天道是德,所以有道德經。

    你問為何會有?那不過是長期的修道、思索,加上一個契機,才會出現的結果。

    至於古怪,在我們看來古怪,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會那麼想,所以我們泯然眾人矣嘛。

    那麼,問題來了,你現在是周還是蝴蝶呢?

  • 16 # 元評事

    莊周夢蝶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文如下: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 ,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 胡蝶之夢為周與 ?”

    在夢中,莊子變成了一隻蝴蝶。許是夢境過於真實,莊子醒來之後感到十分困惑:他明明是隻蝴蝶,怎麼變成莊周了呢?因此他問道: “我到底本來就是一隻蝴蝶,在夢中變成了一個叫做莊周的人呢? 還是我是一個叫莊周的人,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蝴蝶?“

    莊子之所以發出這樣的疑問,與他的思想有關,體現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無待”的思想

    莊子追求自由,可人生往往是不自由的,總有這樣那樣的束縛。在《逍遙遊》之中,莊子列舉了各種生物不自由的現象。即使是大鵬,也需要等風來才能起飛;列子御風而行,還是需要風的支援。

    大鵬與列子尚且如此,那麼一般人的境況可想而知。不管是渺小還是偉大,都受困於某一方面,都是不自由的,因此萬物沒什麼不同。這是他“齊物”思想的體現

    在莊子看來,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他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感官對人產生了迷惑,讓人困頓其中,難以看開

    在這種觀念下,莊子不禁對人生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既然萬物都會受制於某樣東西,那當蝴蝶和當莊周有區別嗎?人困頓於外界的種種表象,被表象迷惑,難辨真偽,不論是人還是蝴蝶,都生存在虛幻之中,因此“人生如夢”

    所以,想要真實地存在,必須忘卻表面現象,直達“道”的本體,透過“坐忘”的方式來達到忘記的效果,擯除假象的遮蔽,如此才能把握真實。“夢”是坐忘達到的境界,在夢之中,物我兩忘,“心不為形役”,超脫形體之外,由此達到絕對的自由。

    莊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與他的思想主張分不開。有感於當時的黑暗現實,莊子自覺現實之中無出路,於是從精神中尋求自由。這是個人思想與時代結合的產物,也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網上有什麼可以一天能掙百十塊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