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三界遊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句是唐朝詩人王維之作!今吾細讀細品細悟之拙見!對人生一夢而言,雲水纏心,眾人難捨人間名利!對人生修行來講,雲水心間,朝聞道,心逍遙,雲水心禪,佛度眾生!對天地萬物本象而論,看水是水,看水不是水,看水還是水,此悟乃三界三元之一元的三種境界!

    能達雲水人合一,即天地人三元合一,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才能感受詩佛王維之心境也!

  • 2 # 田野愚人

    我記讀小學時老師教我一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我初中沒有讀完,因生話困難所逼就離開了學校。回到農村就這當了一輩子旳農民,對於糧的情況非常瞭解。糧食來之不易,要經過春播秋收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農民曆盡千幸苦,從播種培育耕耘收割,起早摸黑日曬雨淋,因為糧食的得來是農民幸勤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所以說糧食是寶中之寶,這一點本人深有體為。大家愛惜糧食並要節約用糧,同時也常常提醒子女不要浪費糧。

    所以對上面這首詩牢記心頭………

  • 3 # 綠葉對根的深情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我最欣賞也最熟悉的一句詩。相信每個有進取心的中國人都從這句詩中領悟到了前進的動力,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博大了我們的胸襟,激盪了我們的鬥志,拔高了我們的人生,進而推動社會和科技的巨輪滾滾向前。

  • 4 # 傳記人劉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屈原《離騷》中的詩句,在前行的道路上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只要征服困難的決心,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 5 # 不空不淨方為人生

    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從讀了這首詩,才開始喜歡詩!詩情畫意是最美的情感世界。記得流行歌手趙雷寫的歌《畫》,

    為寂寞的夜空畫上一個月亮

    把我畫在那月亮下面歌唱

    為冷清的房子畫上一扇大窗

    再畫上一張床

    畫一個姑娘陪著我

    再畫個花邊的被窩

    畫上灶爐與柴火

    我們一起生來一起活

    畫一群鳥兒圍著我

    再畫上綠嶺和青坡

    畫上寧靜與祥和

    雨點兒在稻田上飄落

    畫上有你能用手觸到的彩虹

    畫中有我決定不滅的星空

    畫上彎曲無盡平坦的小路

    盡頭的人家夢已入

    畫上母親安詳的姿勢

    還有橡皮能擦去的爭執

    畫上四季都不愁的糧食

    悠閒的人從沒心事

    我沒有擦去爭吵的橡皮

    只有一支畫著孤獨的筆

    那夜空的月也不再亮

    只有個憂鬱的孩子在唱

    為寂寞的夜空畫上一個月亮。這首歌聽哭了!

    “沒有擦去爭吵的橡皮,只有一枝畫著孤獨的筆”,神來之筆!現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人活著總是擺脫不了紛紛擾擾瑣事。這首歌就是淤泥中盛開的一朵潔淨的蓮花。

  • 6 # 無為5931487874

    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李白在武昌黃鶴樓,為送孟浩然去揚州(今指江蘇省揚州市),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古人指孟浩然,武昌在揚州之西,行人自長江順流東下,因此說“西辭黃鶴樓”。三月,即點明季節,煙花,概括而形象的寫出了春天而濃麗的景色。揚州,就是別去的故人所要到達的地方。

  • 7 # 明月耀眾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是曹植七步詩的一句。意思是豆在鍋中被煮時的境況,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間迫害與被迫害的情況。“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鍋中被煮起水泡作響,而著以“泣”字描述,極切合詩人此時被壓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動的比喻中,抒發了自己沉痛的心情。

  • 8 # 曲水流觴醉芳華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毛澤東主席在《沁園春·雪》一詩中寫到的,一方面表現出詩人的自信和自豪,另一方面歌頌了無產階級在中國歷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中國未來英雄湧現的偉大信心和中國必勝的希冀!

  • 9 # 宮商角徵羽羽羽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選自唐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是劉禹錫被貶謫後與好友白居易的宴會上為答謝他寫給自己的詩而作的。詩人以沉舟,病樹自比自身境遇宦海沉浮風雲變幻,但是傾覆的船隻旁仍有千帆駛過,枯萎的樹木前萬千林木欣欣向榮。劉禹錫明白新舊更替乃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反勸解為他憤憤不平的白居易。

    縱觀劉禹錫的一生,起伏坎坷,幾經貶謫。與他同時代被貶的柳宗元死於被貶之地,而劉禹錫豁達樂觀對不幸遭遇的態度始終是雲淡風輕。這也許是二人不同結局的原因。正是這堅毅不拔的積極態度,陪伴劉禹錫度過那貶謫的漫長歲月。

    無論何時何地何境遇,我們都要有這種昂揚向上的態度,不畏艱難向前。此時正值我國人民與疫情戰鬥的關鍵時刻,用這句詩贈與共同奮鬥的我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疫情雖嚴重,但是希望就在前面。中國加油!

  • 10 # 文化拾荒者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出自於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釋義: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現今,常用來比喻教師教書育人,默默奉獻,默默培育人才的高尚品德。

    此詩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緻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表現出雨水並不想讓人知道它的到來,只想要默默地滋潤大地,所以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尾聯絡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這也就像是教師這項職業,在潛移默化之中,將莘莘學子培養成人才,所以這句詩也常用來形容讚美老師。

    再來看看整首詩,當春天的雨水潤澤著這片土地時,一切萬物生輝。當春雨隨著春風來時,滋潤著萬事萬物。在濃濃的烏雲的掩蓋之下,看到田野小路;點點燈火,看到江上的漁船原來這麼多。想到這樣的春雨,明天定然能夠看到帶著露水的鮮花,開遍整個成都這個美麗的城市。

    如果從整首詩來看,就能明白杜甫的一種見到雨的那種欣然自得的快樂感,其用筆之細膩,刻畫之精彩,加上整首詩句的表達動情地突出作者對生活的一種喜愛。懷著如此輕快的心情,感受著這樣的一個無邊的快樂感,定然是能夠獲得一種幸福。

    事實上,這樣的一種幸福感非常具有影響力,因為成片的雨滋潤著大地,大地開出朵朵紅花回饋這片大地的時候,殊不知這是春雨隨風潛入夜的功勞。

    但是春雨並沒有高聲喧譁表達自己的功能,仍然兢兢業業、樂此不疲地作出貢獻,與這片大地產生水乳交融的一種情感,與整個開遍成都的鮮花作出一種禮讚性的微笑。

    面對這樣的此情此景,定然能夠讓我們內心充滿感恩,因為我們需要相互扶持,更需要學會相互珍惜。

  • 11 # 雁影歸零

    雁影有幸回答這個問題。

    雁影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沒錯,就是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12 # 清流澎湃

    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之所以將此五言律詩,熟記於心,跟我的出身息息相關。我出生於農村,並在農村長大,說心裡話那時的我,每當扛起鋤頭,揮舞鐮刀,拿起挖銑,身負耕犁的那一刻,在一次次的趕超揮汗如雨的時刻,我都想即刻衝破這辛苦的樊籠,去當兵,去招工。因為擺在我面前的僅有這樣兩條出路,可是在那個年代又談何容易。正是我的經歷,我對農村農業農民有著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深情,我深知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他背後艱辛的滴滴汗水。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徹骨感受,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所以他們與農民的付出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 13 # 眉畫張敞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民》詩二首,全詩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意很好懂: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呢?

    我對這首詩記得熟,是因為我對這兩句詩體會深刻。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也當了多年的農民,深知農民的辛苦和不易。

    我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的年紀,每年麥收時就要挎著籃子,頂著烈日跟在大人後面撿拾麥穗。

    秋種時,也要挎個布袋兒跟著大人,大人用鋤頭鋤一個坑兒,我就要把兩粒玉米或者幾粒豆子丟進坑裡,一干就是半天。

    等到上初中時,也就是十三四歲的年紀,麥收時節,我就要上陣了,也拿上一把鐮刀,父親會分配我割兩壟小麥。頭上是火辣辣的太陽,前面是似乎沒有盡頭的麥田,小麥杆上很髒,弄得人渾身刺癢。割麥子要彎著腰,不一會兒功夫就腰痠背疼,只好蹲下割,割過的麥茬扎著你的腿,汗水流進眼睛,火辣辣地。

    割完了小麥,還要把小麥運到打麥場裡去,小小年紀就得拖著一輛“架子車”,車絆深深勒進肩窩,紅腫疼痛,但是你還得扯著脖子一步步地往前掙。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沒有在驕陽下割過小麥,沒有在冬夜瑟縮著灌溉過麥田,沒有在大雨天去搶收過,沒有在泥濘中去補種過,是不會對這兩句詩深有感觸的。

    我不相信感同身受這種說法,就像我覺得我不能體會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辛酸,我也無法體會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悲涼。如果你沒有在農村生活過,而只是風和日麗遊春時,在路上看過兩眼農民的勞作,或者到農莊裡面體驗過一把所謂的“採摘”,你是不會體會到我讀這兩句詩的心情的。

    不希望人們再這樣辛苦和勞碌,只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糧食的珍貴,在讀這兩句詩時,把珍惜糧食落實到行動上。

  • 14 # 武哥說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看到這個題目,我頭腦中跳出來的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靜夜思》。

    緊接著我想,回答這首詩是不是太膚淺了,要不要換一首?比如:“大漠孤煙直”“岱宗夫如何”“故人西辭黃鶴樓”等

    說實話,您這個問題問得格外考驗人性,就像是對靈魂的叩問。而回答這個問題,一定不能多想,一多想就辜負出題者的初衷了。所以,一定要忠實自己的第一想法。

    而當我正視自己最初的選擇,仔細思考《靜夜思》的時候,我才真正理解到,這首詩其實特別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習性和文化特質。怪不得能夠家喻戶曉。

    1.它透出的意境特別乾淨唯美

    我們傳統的詩歌文化從《詩經》開始,追求的就是唯美清新、淡雅脫俗的境界,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悽清,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都是這樣的,言語少而意無窮。

    李白的《靜夜思》就有這個文化特質,它純潔得像天邊之明月,像山中之清風,更像一縷若有若無的思鄉之情。空曠而寂靜,輕淡卻不消散。

    2.它表達的方式特別淺顯易懂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觸動我們靈魂的,恰恰不是轟轟烈烈的戰火硝煙,而是清理戰場時發現的戰士手裡拼死捏住的女兒的照片;恰恰不是思念家鄉時的嚎啕痛苦,而是夜半夢迴時的一聲長嘆。

    《靜夜思》用小學二年級學生都熟悉的文字,安安靜靜的抒發了一種“人皆有之”的思念之情,它平實普遍,像鄰家大叔的一次失眠。它以表達的極致淺顯,讓山野村夫都忍不住抬頭看天,更別說背井離鄉的遊子了,哪一個受得了這種心靈的孤寂和期盼!

    它寄託的感情特別有中國元素

    《靜夜思》中的明月、遊子和故鄉三個意象,從古到今,一定是詩詞中出現最多的,也一定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它早已經深入骨髓,深埋進了我們的文化基因,就像親人一樣,一看到就特別想要親近。

    《靜夜思》寄託的不只是李白的思鄉之情,更應該說是整個中國人的“鄉愁”。在我們古往今來的詩詞中,鄉愁是一個永遠不過期的話題,如果說它是一壺老酒,那這壺酒,一定有李白醉過哭過的淚;如果說它是一片月光,那這輪月,一定留有李白的感傷。

    文化,特別是古詩詞,真是個怪東西,不能果腹,不能禦寒,可是如果沒有它,即使我們吃飽穿暖,也會覺得內心空虛寂寞,猶如行屍走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故鄉的你,可好?是否也在望著這輪明月?而手,剛好牽著月光!

  • 15 # 鄭顯亮

    “走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一路走來,該是悠然從容的吧?水清澈見底,游魚該歷歷可數吧;樹鬱鬱蔥蔥,水中倒影也該搖曳生姿吧。聽鳥鳴,數野花,足夠心曠神怡的吧;迎清風,縈花香,該會留連忘返的吧。走了多久,不知道;轉了幾道彎,也不知道。只知道,已然到了水的盡頭。這時,只有這時,才回歸自我,才想起了自己的行蹤。

    往前,無路可走了,該有幾分悵然的吧?你猜錯了。請看,他款款坐下,悠然地,仰首藍天:看天之浩渺,雲之飄逸。

    何等的灑脫,又是何等的曠達!

  • 16 # 小書為規範字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下圖為鄙人親筆)

    本句詩出自北宋大臣寇凖的《詠華山》。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此詩描寫華山的高峻,人在頂峰,群山白雲都在腳下,頂天立地,氣象萬千。詩的語言簡單通俗,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修飾,但是,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華山的高與不凡氣勢。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兩句,描寫在華山之上舉頭便是紅色的太陽,雲海都只在它的下方。華山連線著天與地。透過紅日和雲海,可以越發具體直觀的感受到華山之高,而全詩的氣勢,在此也越顯的不凡。

    本詩寇凖作於早年。其創作契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寇凖小時候讀書很用功,並注意觀察研究周圍的事物。巍峨的華山離他家很近。他七歲那年的春天,父親帶領他登華山,小寇凖高興極了。當他們登到華山高處極目遠眺之時,只見渭水如帶,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小寇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這首五言絕句《詠華山》。

    第二種說法:寇凖小時候,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隨口吟出這首五言絕句《詠華山》。

  • 17 # 蘭陵笑笑學生

    記得最熟的一句詩,莫過於黃庭堅《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全詩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黃魯直是北宋文壇上典型的一位學者型作家(雖然這是宋代士人的共性特徵),他不僅畢生致力於詩歌創作,而且還一套成型的詩歌創作理論即我們所熟知的的“點鐵生金”說和“奪胎換骨”法,他這套理論操作性強易於學習,為許多年輕詩人指明瞭一條即便在才力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成為優秀詩人的道路,因為效仿追隨者眾多即出現了後來所謂的江西詩派。但這兩句詩卻反而不是他掉書袋式的用典特徵的詩句,而是用一組極具聯想性的意象觸發讀者的感思,他將陳言入詩並達到陌生化的效果,是最具有“如飲醇醪,不覺自醉”的興發感動的作用,以極簡極凝練的筆觸將讀者沉浸在全詩的意蘊中,使人讀後有淡泊澄澈卻又飽含世事艱辛的感受。納蘭容若的《虞美人》中“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似從此處化來。

    因喜歡此句詩,我也有首學習其作詩方法、模仿其意蘊的詞,一併貼上來。

    鷓鴣天·送別

    驛外鶻飛沒晴空,數聲雁斷泣殘紅。

    江郎最恨銷魂苦,蘇子常發愀然聲。

    驚別夢,恨東風,吹梅疏影起三更。

    此生願做千江月,日月隨君類轉蓬。

    驛站外樹枝上的飛鶻的身影暗淡沒入了天空,遠處斷雁的悲鳴啼盡了滿地殘紅。

    難道江淹不是已經道盡了種種離別之苦,但為何蘇軾還要嘆息著發出愀然之聲?

    別夢驚,恨那東風吹落了梅花,響徹在三更。

  • 18 # 胭脂茉莉十四行詩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毛澤東

  • 19 # 雲龍歸鶴

    我記得最早且最敬佩的詩是毛主席的《詠梅》。那氣勢、眼界、格局無人能極。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尤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報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 20 # 老夥計610322

    實話實說,想當年,我家和千家萬戶的人家過大年貼的春聯幾乎都是毛主席的一句詩,所以記得最熟最熟。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四海翻騰雲水怒 ·五洲震盪風雷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運動時,是先跑五公里還是先器械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