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愛的飛飛醬
-
2 # 廣東許銀川
衛國是西周初年康叔的封國。在各個受封的諸侯國中,衛國有受封時間早,受封疆域大的特點。整個西周時期,衛國都是相當強盛的,衛為“諸侯之長”,保持了長時間的方伯地位,顯赫一時。但入春秋後,卻日漸衰落,成為各大國交相侵伐的物件,最終滅國絕祀。歷史給衛國帶來的巨大反差令人不能不深思。其實,只要我們仔細地分析和研究衛國的歷史和當時的列國形勢,便不難發現衛國由盛轉衰的各種原因。它的衰弱和滅亡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保守、因循舊制
春秋時期,衛國在政治上比較保守,因循舊制,沒有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改革。
衛國被封時,周公曾要求康叔“啟以商政,疆以周索”,使用商朝的統治制度。當時周王朝剛剛建立,沒有統治經驗,而借鑑商代的統治經驗,對於初建立的衛國是有利的。但是,入春秋後,王室衰微,過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自諸侯出”,列國逐漸擺脫了周王室的控制,政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諸侯國紛紛打破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貴族世官制度,先後建立起以新興地主階級為代表的新的統治秩序。如魯國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等,都是春秋時期新舊勢力鬥爭而最終新勢力戰勝舊勢力的典型事件。新興地主階級的奪權鬥爭,為封建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春秋時期,衛國在政治體制上一直因循舊制,沒有改革,弊端嚴重。國君大多任用卿族執政,如孫氏、寧氏,是衛國重要的卿族,在衛國曆史上主政時間比較長,對衛國的各個方面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們可以代衛君聘問、盟會、出征、對外修好,這一系列的活動,使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把持朝政,玩弄權術,陰謀叛亂。甚至不把國君放在眼裡,連國君的廢立都要由他們決定。如孫、寧合作趕走衛獻公,立公孫剽,二人擔任相職。孫氏在強國的支援下,竟敢要求國君給其土地,“討衛,強戚田。取衛西鄙懿氏六十以與孫氏。”[2]寧氏專權,更換國君就像下棋一樣隨便。以臣為君,不可一世。
西周以來,各國普遍實行井田制和爰田制,這對當時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到後來,由於“民犯上力役,解(懈)於公田”[3],使統治階級的收入銳減,財政發生很大困難。這種情況到春秋時期越來越嚴重。因此,春秋時期的各個大諸侯國,為了擴充經濟實力及稱霸需要,都陸續進行了經濟方面的改革。比如齊國,齊桓公為富國強兵,政府對全國的土地和人口進行清查,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對之徵收賦稅。還推行“相地而衰徵”“案田而稅”[4]的措施,在廣大農村對土地進行普查,根據佔有土地的多少和好壞,規定應繳納的貢賦多少和種類。此外,為增加軍賦,對於犯罪的人,根據情節的輕重規定不同數量的處罰,罰交兵器和銅鐵,用來鑄兵器或農具。這樣,齊國有了充足的武器裝備,增強了軍事實力。同時金屬農具的增加,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保證。齊國的改革,使農、工、商各業都得到發展,實力大增。齊桓公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5]。再如晉國,早在晉惠公被秦俘虜時,晉國大臣就曾矯稱君命,把田地賞給國人,“作爰田”[6],廢除了土地分配製度。接著又“作州兵”[7],擴大了兵源。為晉文公時期的經濟改革作好了準備,奠定了晉國強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晉文公採取“棄責(債)薄斂”“舊田半稅”[8]的新制,輕徭薄賦,獎勵農桑;節省開支,振困救乏;開通貿易,便利商旅。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晉國政平民富、財用充足,迅速強大。楚、秦等國也順應潮流,為稱霸作了一系列調整和改革。
與上述國家相比,衛國沒有順應時代的需要進行改革,還一再地挑動戰爭,破壞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衛國位於東西南北的交叉口處,交通便利,接受資訊快,對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新資訊能最先感受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衛國本可以成為春秋時期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帶頭人。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統治者缺乏改革意識,致使社會經濟缺少活力,生產得不到發展。特別是農、工、商各業結構不合理,本末倒置,未能協調發展。這就導致衛國經濟基礎薄弱,沒有足夠的物力和財力去擴充軍備,增加軍事實力。軍事力量薄弱,面對別國的進攻只能被動挨打。
二 國君昏庸 內亂頻頻
春秋時期,衛國統治者生活上奢侈腐化,暴虐無道,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爭權奪利,導致內亂頻繁,國家長期處於動盪之中。
衛莊公時,就因為外退賢者,內溺嬖孽,而導致州籲之亂。衛宣公淫昏無道,史冊罕聞,又寵愛嬖妾,聽信讒言,殺嫡立庶,廢賢立諂。衛惠公時,左、右公子作亂,惠公被迫逃亡,為了入國,他連五國之兵伐本國。衛懿公奢侈浪費,荒唐無度,讓自己喜愛的鶴乘大夫才能乘坐的軒車,以致當狄人侵伐時,衛人都不願隨其作戰,讓懿公帶鶴禦敵。衛獻公暴虐更甚,連大臣都無法忍受,孫林父曾對蘧伯玉說:“君之暴虐,子所知也。”[9]師曠對獻公被逐說:“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10]衛靈公是靠廢嫡立庶得到的君位,地位本不穩固,但仍不思進取,昏庸淫亂。靈公後,衛出公、衛莊公又父子爭國。衛莊公更為荒唐,《左傳·哀公十七年》載:“(莊)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髢”。荒謬之至,所以當他外逃時被己氏所殺。衛悼公陰謀篡國,攻出公之子而自立。衛國統治者昏庸暴虐,權利爭奪激烈由此可見。
衛國統治者又剛愎自用,漠視人才。衛莊公時有大臣石碏,史書稱其為:“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如此賢臣,衛莊公不用,任其告老還鄉。寒士甯戚在衛國不受重用,去了齊國,齊桓公任為“大田”,管理農業,為齊國的霸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清丘之盟後,晉討衛,衛侯為自己開脫而把賢大夫孔達送到晉國任其處罰。反而是晉國認為孔達是良才對之赦免。別國都替衛國愛惜良才,衛的國君卻對他們漠然視之,最後仍是“衛殺其大夫孔達”[11]。蘧伯玉,被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為春秋十五聖賢之一,與孔子同列,但在衛國曆史上卻未被重用,只能像《論語》中孔子所說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12]歸隱了之。
三 外交失誤,大國侵奪
一部春秋史可以說是一部強兼弱、大滅小的戰爭史。“春秋列侯,始而星羅棋佈,繼而強兼弱削”,[13]“終春秋之世,而國之滅為縣邑者,強半天下,而諸國卒以強盛。”[14]這就是說,戰爭使許多弱小諸侯國變成了大國的縣邑。齊、晉、秦、楚等春秋大國,西周時都不是很大的國家,“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15]子產曾說:“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16]可見,春秋時的霸主國無不是在大量滅亡小國,擴充版圖,增強實力的基礎上才取得霸主之位的。如果從發展基礎看,衛國並不比這些國家差,在某些方面衛國還要更強一些。作為東方的方伯,衛國本身就擁有對其周邊小國家的統治權。另外,衛國在西周時期擁有強大的國家實力,如能在春秋初年認清形勢,趁機攻伐滅亡周邊小國,擴充版圖,增強國力,那麼它首先稱霸中原也不無可能。可是,衛國未能抓住這個大好機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秋時期的外交已由西周時的遣使聘問為主,逐漸轉化為結盟征伐為主。各諸侯國為在戰爭中取勝,都在積極尋找盟邦。外交政策正確與否,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存亡。而春秋初年的衛國在外交上卻連連失誤。
公元前719年,州籲弒衛桓公自立,由於不得國人認可,為轉移國人的注意力,州籲決定發動對外戰爭,於公元前722年攻打實力遠勝於己的鄭國,結果遭受沉重打擊。隨後衛國企圖依靠齊國,卻遭到齊國的進攻。晉是衛的西鄰,是繼齊之後的中原強國。但衛文公對流亡過衛的晉公子重耳(即後來晉文公)無禮,這次外交失誤,給衛帶來了嚴重的後患。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時,衛作為中原國家,竟捨近求遠,聯楚抗晉,這是其外交政策的又一次重大失誤。結果楚國戰敗,衛國被晉國報復,損失了不少土地。魯國原是衛國的友國,衛卻幫鄭攻魯。衛連陳抗鄭,陳卻與鄭結盟。這一系列外交上的失利給衛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土地急劇減少,國力削弱,西周時期的風光只能成了美好回憶。
衛國的地理形勢對其發展非常不利。衛與齊、晉、楚、秦等大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一客觀因素的不同帶來了各自不同的發展條件,對各自的內政外交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齊國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山東半島三面環山,一面又以泰山等山地與中原隔開,幾乎是半封閉狀態。在齊國周圍是雜處的和未開化的東夷少數民族部落或國家,它們與齊國相比,無論在軍事力量還是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都要落後許多。這客觀上為齊國的擴張提供了便利。
晉國初受封時,中心地在太原一帶,國土面積不算大,但與其四圍鄰國比起來,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較先進。北方是未曾開化的群狄,其他鄰邦要麼是些小國,要麼是落後的少數民族部落,都不是晉國的對手。晉國很容易發展力量、擴張領土。況且平王東遷時,晉有功於王室,晉向四周發展,有時還能得到周王室的直接幫助和支援。可以說,晉具有得天獨厚的擴張發展條件。
楚國的先祖在商末受周人逼迫由黃河流域南徙到江漢之間,雜處於蠻夷之中。而夏商時代,中國文明的中心是在黃河流域,其他地區則相對落後。西周時期,楚國以先進的經濟、文化不斷滲透和影響著周圍的小國,同時也不斷地吸取當地土著文化的養分,實力不斷壯大。春秋時期,楚國已是江漢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不斷對周邊的弱小國家發起進攻,擴張實力。楚遠在江漢流域,地險路遙,中原諸國只能坐視其發展壯大而無能為力,地理環境的優越給楚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處於西邊的秦國也是如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於地理位置等因素,齊、晉、楚、秦等國的擴張很少遇到阻力。
而衛國的情況與之恰恰相反。衛國地處中原的中心地區,介於魯、齊、晉、鄭、宋諸國之間,這樣的地理位置不利於衛國向外發展和擴張。因為這些國家經濟文化都比較先進,文明程度較高,要攻伐他們,實力必須特別強,況且還容易遭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同時,因為衛國是交通要塞,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大國控制了此地,便能對其霸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四周大國強盛後,都競相爭奪衛國。如晉向東發展,就要征服衛國。楚國要向北發展,同樣對衛國虎視眈眈。城濮之戰就是晉楚兩國為爭奪衛國發動的戰爭。這樣,處在大國包圍之中的衛國很難有發展的機會。且衛之領土畸零,與周圍諸國犬牙交錯。這樣的地理形勢對衛國的戰略發展極其不利。與西周時期不同,這樣的地理環境對衛國的經濟發展也相當不利。
綜上所述,衛國從西周時期的諸侯之長到春秋時期的看人臉色,衛國在不斷衰落中體驗到了國際冷暖,其中原因令人深思。面對急劇變化的中原政治形勢,其統治者還沉浸在奢侈腐化、爭權奪利中,沒有象其他強國一樣及時進行改革,而是一味地因循舊制。同時,外交策略的一再失誤,遭受了其他國家的嚴厲報復,使得國土日削。再者,因為地處交通要道,如果不能成為強者,就只好任人宰割。在淪為小國之後,雖有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但在群狼環伺下,已失去了稱霸一方的可能,終春秋之世,再也未能復興,而是一步步走向衰弱。
-
3 # 榮耀歷史
衛國,只是名義上的大國,卻從來不是一個強國!西周時期依靠著周王室的威嚴還能保持大國的門面,到了春秋時期各國攻伐頻繁,衛國暴露出了小國的本質。
名義上的大國周武王取得天下後,大封諸侯,封周文王嫡子、自己的親弟弟康叔於衛國。所以衛國的出身和魯國等一樣,都是王室諸侯,是公爵國,比齊國的侯爵國、楚國的子爵國高出了好幾個檔次。
正因為出身高貴,所以衛國一開始被封為方伯,方伯指的是一方諸侯之長,也就是說衛國代理周天子管理著周邊的小國。毫無疑問,此時的衛國是一個大國。
但是就本身實力來說,衛國並不佔優勢,特別是到了春秋時期,周邊齊國、晉國、楚國、秦國接連稱霸,相比較而言衛國毫無作為,逐漸落幕。此時周天子本身威信也下降,衛國再也無法倚仗周王室而取得特權,反而要看著周邊強國的顏色行事。
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擁有先天優良條件的衛國為什麼會錯失機遇呢?
內亂不斷衛莊公時期,親小人,遠賢臣,導致州籲之亂;
衛宣公則是少有的昏君,殺嫡立庶,殺賢立諂,導致國內大亂;
衛惠公時期,兒子犯上作亂,自己倉皇出逃,後來串通5國軍隊反攻衛國;
衛懿公荒淫無度,沉迷於養鶴,不問政事導致戎狄入侵,領土喪失過半;
衛獻公暴虐無常,全國上下都無法容忍;
衛靈公本是庶出,地位不穩,再加上荒淫無道,國內反叛不斷;
衛悼公依靠謀逆上位,君位不穩;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足見衛國內部政治混亂,其他國家正在大力發展的時候,衛國忙於內亂,逐漸落後於其他國家。
經濟發展守舊複雜混亂的政治讓衛國無法穩定發展,雖然佔有濮陽等通衢之地,經濟卻發展不起來,追根究底是內部統治階級的守舊。
齊國任用管仲大力進行土地改革,確認全國土地數量,承認私田,並根據土地的質量確認稅賦,一系列改革之後使得齊國稅收大幅度上漲,人口也上升,成為春秋第一霸。
晉國同樣大刀闊斧的土地改革,將土地分配給國人,輕徭薄賦,鼓勵國人耕種,晉國也迅速強大起來。
反觀衛國,以孫氏、寧氏為代表的貴族集團落後、守舊,貪婪地將全國土地據為己有,拒絕土地改革,衛國的生產力一直未有提高,經濟、軍事逐漸落後於周邊國家。
軍事隨意挑釁相互攻伐是春秋時期的主旋律,衛國也參與其中,但是一直找不到正確方向。
先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攻打比自己強大的鄭國,自然慘敗而歸;
鄰國齊國、晉國先後成為霸主,但是衛國和兩國的關係都不怎樣,被多次攻打,特別是晉國,晉文公重耳此前流浪到衛國,卻被羞辱,後來晉國強大,與楚國爆發城濮之戰,衛國沒認清形勢,捨近求遠,站在了楚國這邊,結果楚國戰敗,晉國怎麼會輕易放過衛國,於是衛國國土面積進一步縮小。
除了齊、晉兩國,周邊的鄭國、魯國、陳國也都與衛國不友好,衛國也是敗多勝少。
綜合來看,偽強國衛國在春秋時期跟不上步伐,內政、外交、軍事都無突出表現,逐漸落後於周邊強鄰,最後淪落為二流國家。
-
4 # 小江讀史
衛國,是周王朝初年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因為分封的時間早,疆域比較大,所以在整個西周時期衛國屬於一流諸侯國,再加上有衛康叔在周王室擔任要職,從而提高了衛國在各諸侯國中的聲望。加上歷代國君的銳意進取和勵精圖治,在商朝故都建立起來的衛國經濟不斷髮展,百姓安居樂業,呈現出一種國泰民安繁榮景象。
到了戰國時期,衛國在走下坡路,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實力已經大大衰落。各諸侯國紛紛進行改革,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在此期間相繼出現了春秋五霸。但作為老牌強國的衛國卻因循守舊、默默無聞,衛國就逐漸的失去了強國的地位,開始逐漸淪為小國。
衛國的內亂和國君的昏庸是衛國衰落的主要原因。州籲之亂到後來衛宣公、惠公時期的內亂,使衛國迅速衰落。衛國國君昏庸最明顯的是衛懿公,好鶴亡國,玩物喪志。
地理位置的原因,是衛國衰落的重要原因。在地理位置上看,衛國屬於“四戰之地”,被其他諸侯國所包圍,一旦國力衰落,四方強國就紛紛前來攻打,這也是衛國淪為小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如衛懿公時期,衛國遭受北方少數民族赤狄的侵犯,衛國軍隊全軍覆沒,導致國家的滅亡。雖然衛國在宋國、齊國的幫忙下得以復國,但衛國已經淪為一個小國。
外交的失策加快了衛國的衰亡。另一次對衛國沉重的打擊是在衛文公時期,晉文公在流亡的時候途徑衛國,但晉文公沒有得到衛文公的禮遇,導致衛國以後遭受滅頂之災。晉文公回國登基為君的時候,以此為藉口,聯合宋國一起瓜分衛國,國土漸漸的喪失。次後,衛國在大國之間苟延殘喘,再也不能復興。
總之,衛國衰亡的原因有以上幾個方面。
-
5 # 伯虎42
周武王十一年(約前1046年),周滅商,按照上古之原則“滅國不絕祀”,周乃保留殷商的祭祀,封帝辛之叔箕子於朝鮮,帝辛之子武庚於殷商舊都朝歌,以奉殷祀。並封三弟鮮居衛、五弟度居鄘、八弟處居邶,即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三監”,駐守在殷都周圍,用來監視武庚。其以封武庚此舉明告天下,滅商紂(帝辛)是弔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同一時期,其四弟旦被命為輔相,留在畿內協助武王處理國事,因采邑在周,爵位為上公,故稱周公旦。九弟封被封於康地(今河南禹州),稱康叔封。
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武王崩,子成王誦年幼,遺命由周公旦代為輔政,主持國家大權。而武王諸弟中管叔鮮最長,按兄終弟及之例,自認最有資格攝政。武王遺命他認為是周公旦篡改過的,剝奪了自己身為兄長的合法輔政大權,十分憤怒。兼之周公旦執掌國政後,實行了了嚴格限制諸侯勢力的禮儀制度,引發武王諸弟王群弟的不滿和猜忌,於是管叔鮮聯絡有不滿之心的蔡叔度及霍叔處,散佈流言,直指周公旦將暗害成王,以便自己登位。“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尚書·金縢》。在這種情況下,早有復國之心的武庚,乃趁機拉攏管、蔡、霍三監,聯合東夷部族,叛周作亂。
管、蔡、霍及武庚,並東夷之叛,嚴重地威脅周王朝安危,周公旦於是團結了另一輔政召公奭,平復內部政局後以成王之命的名義,釋出《大誥》,舉兵東征,順利地消滅了三監之亂,殺武庚及管叔鮮,流放蔡叔度,廢霍叔處為庶民,平定了叛亂。並在之後用三年的時間,掃平了東夷叛亂勢力及淮夷,將周的勢力擴充套件到海邊。
周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殷商的核心地區,直至此次周公旦東征,才真正掃清了商的外圍勢力範圍,東征之後,周再也不是西羌的那個“小邦周”,而成為東至大海,南至江淮,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
為了安撫殷商之民,掌控新闢領土,周公於是“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鼎於郟鄏 ( 今河南洛陽郟鄏陌),建造雒邑。這樣,西起周原,東到雒邑,皆為周王畿。鎬京是周人發祥地,稱“宗周”;雒邑周統治東方的重心,稱“成周”。 又封帝辛庶兄微子於商人舊地宋(今河南商丘),以封殷祀,以成王名義封自己長子伯禽於魯(今山東曲阜),遷九弟康叔封於原商王畿,武庚舊封地朝歌(今河南淇縣),改國號衛,賜其殷民七族,“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衛康叔就是衛國的第一代國君。此時衛國面積方圓四五百里,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當時諸侯國中,少有與其匹敵者,也是周王室在東方的主要藩屏。周更建立成周八師,駐雒邑雒邑,以衛成周。衛國封地距成周最近,面積最大,衛康叔權勢最重,殷八師(即成周八師)之兵平時皆由周天子委託衛康叔統管,駐守東方,鎮壓商淮。衛國在整個西周時期,都是是主要的侯國,是響噹噹的大國。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長期沉湎酒色,不理國事,使得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的周幽王作死到頭,被自己的岳父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舉兵進攻,在驪山下被殺,西周亡。值此緊急關頭,八十高齡的衛武公和,率領衛國援軍,馳援鎬京,與鄭、秦,晉諸國軍隊一起,協助幽王之子平王宜臼擊退犬戎,以功勳卓著,被周平王升爵位為公爵(武公是尊稱,衛國是原侯國)。次年,與諸國聯軍一起,協助周平王東遷至成周雒邑,即東周的開端。
東周初年,衛武公在位時,為諸侯首領之一,衛國仍十分強盛。周平王十三年(758年),九十餘歲的衛武公去世,此後六代衛公,寵子無度導致兄弟相爭者有之(衛前莊公寵子前廢公,導致子衛桓公被衛前廢公所殺),私通父妾生子有之(衛宣公私通父前莊公姬妾生太子急子),強納兒媳者有之(衛宣公納太子急子之聘妻),兄弟爭位有之(衛太子急子為弟衛惠公進讒言逼殺,同時其同母兄公子壽為救太子急子一同被誤殺),自立者有之(衛太子伋即急子同母弟公子黔牟不忿於衛惠公陰謀害死其兄,在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職支援下,驅逐衛惠公外逃,自立為衛君),內亂頻頻而發,衛因而逐漸衰弱。尤其是衛前廢公州籲之亂,更是衛國自東周初年大國地位跌落下來的轉折點。
及至衛懿公繼位,奢侈淫樂,驕奢侈靡,由於愛鶴,竟荒唐地賜予所養之鶴俸祿、官爵,車馬,:“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國君好鶴,大小官吏便驅使百姓捕鶴。宮中一時處處養鶴,並就不斷擴建,國人負擔越來越重,溫飽不濟,衛懿公由此深深為衛國上下所恨。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赤狄攻衛,衛懿公派兵抵抗,國人說:“君上派鶴迎戰即可!它們都有國家俸祿,而我們飯都吃不飽,怎麼有力氣打仗”。衛國民心如此,作戰當然慘敗。衛懿公被赤狄所擒,分而食之,僅剩一肝。衛都朝歌被破,百姓全遭殺害,屍骨堆滿城郭。
經此大禍,衛國一蹶不振,遺民僅僅五千人,在宋國幫助下暫時居住在曹地(今河南滑縣),後經齊國幫助,擊退赤狄,並在楚丘(今河南浚縣)修建城池,幫助衛國在此重新建國,立太子伋與公子黔牟同母弟昭伯頑之子毀為衛君,即衛文公,並駐軍保護,衛國才避免了亡國之禍,但當年衛武公時強盛無比的衛國,已經風消雲散了。
之後,衛國在諸大國的陰影下生存,以求發展。並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9年),由衛成公主持,衛國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以避狄禍,在此又延續了四百年的國祀。
至衛成侯時,衛國國勢衰落之極,衛成侯號稱“聚斂計數之君”,昏庸無能,國土也被新興大國趙國不斷蠶食,行將自取滅亡。但魏國鑑於趙吞併衛將破壞魏趙之間的均勢,所以攻趙救衛,衛國才得以保全。衛成侯自知國勢以衰,不敢與諸大國並稱尊號,所以自降君號為侯。到衛嗣君時,魏國更降衛君名號為君,此時的衛國,已經相當於魏國封臣,諸侯國的封臣曰“君”,這表明:衛國此時已不能稱之為諸侯國了。
始皇七年(前241年),秦擊魏,攻佔濮陽,設立東郡,遷衛元君於野王(今河南沁陽),轉受秦國保護,衛國其實已經也就名存實亡,但不知是出於何種目的,秦始皇一直沒有正式廢除衛國,有生之年一直允許衛國的存在,不加以侵害,也許始皇帝是念及商鞅、呂不韋都是衛人,為秦國做出過莫大的貢獻,所以才默許小小的衛國無色無味地生存在他的大帝國裡吧。
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皇帝繼位,他沒有像他父親那樣的大度,下詔廢最後一代衛國國君--衛君角為庶人,衛祀絕。自衛康叔立國,至衛君角被廢,衛國立國八百三十八年,歷三十五代國君,奇蹟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一直生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成為了最後一個滅亡的周代諸侯國,憑這一點來看,衛國福禍相倚,無所遺憾也!
-
6 # 跪射俑
比起晉、楚、齊等國家,衛國一直是小國,春秋五霸也沒有衛國的身影。
衛國曾經是東方的方伯,號令東方各路諸侯,西周時期衛國與楚國一樣,領土面積也是巨無霸,春秋初年衛武公更是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加封為第一等的公爵。
誰也未曾料到,僅僅一百年之後,衛國就淪落到被太行山上赤狄滅亡的命運。強大的衛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淪落的呢?
圖-烽火戲諸侯,諸侯勤王
衛武公加封公爵之時,衛國國力達到極盛,可惜的是這位雄主只做了兩年公爵便去世。隨後衛莊公即位,他在位二十三年,衛國和平昌盛的日子也只有這二十三年。
衛莊公死後,幾個兒子爭立,在長達三十六年的時間裡,衛國國君之位,由三位公子輪流坐莊。這一時期衛國沒有一日太平可言,內耗中的衛國開始走下坡路。
春秋時期像衛國這樣內亂的諸侯,遍地都是,包括晉國、齊國、楚國,都是在內亂中脫穎而出的。內亂可以讓一個國家敗退,卻絕對不是唯一原因,衛國衰敗自然也還有其他並行的因素。
就在衛國產生內耗的時候,衛國南部崛起一個小霸主鄭莊公。鄭國在春秋初年擴張迅猛,地緣上與衛國產生了矛盾。幾乎是在鄭國最強盛的鄭莊公時代,衛鄭交惡,衛國與鄭國有過幾次軍事衝突,結果衛國無一勝績,國力遭到削弱。
不幸中的萬幸是,鄭莊公似乎無力繼續北進,他的發展戰略向北止於黃河,他將擴張重點放在另外三個方向上。
衛國三公子最後一個即位的是衛宣公,他駕崩後,兩個兒子又展開了長達三十一年的繼承權爭奪。在這三十一年中,強敵鄭國也開始衰落,可是東方的齊國強勢崛起,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齊國開始挑戰衛國在東方的方伯地位,衛齊之間發生幾次戰爭,衛國也是每戰必敗。衛國打不過齊桓公時代的齊國,倒也在情理之中,衛國再次被削弱也是事實。
這一時期衛國同樣幸運,齊衛之間還隔著一些其他小諸侯,齊桓公還沒有擴張到衛國的領土上來。
在衛國內耗和外患的這六十七年,國內幾大家族利用公子之間的爭鬥,發展武裝力量,衛國產生石氏、孫氏、寧氏、孔氏、北宮氏五大家族。
經過幾十年的大發展,五大家族儼然五個諸侯國,有的實力甚至超過衛國國君。衛國雖然大,卻不強,因為力量分散了,各方勢力勾心鬥角,不能形成合力。
恰在此時,衛懿公即位。這位奇怪的國君,有個奇特的嗜好,愛鶴勝過一切。
衛國人歷來都喜歡鶴,這種動物,紅頭、白身、黑尾,長腿長頸,非常漂亮。鶴能高飛,每年冬季飛往長江流域,春天飛回北方,在體型龐大的鳥類中比較罕見。鶴的長頸像是一根銅管,發音時能引起強烈的共鳴,聲音可以傳到3至5公里以外,極為動聽。鶴的壽命比人略長,在人類看來,它就是不死的象徵,因此衛國人讚譽其為神鳥。
衛懿公喜歡鶴,本屬正常現象,只是衛懿公偏愛鶴,太過頭了點。他四處蒐羅上等好鶴,獻鶴者皆有重賞。衛國各地百姓,以捕鶴為發財之道,都來進獻。衛國苑囿宮廷,處處養鶴,數量達到數百之多。
衛懿公按照朝堂上的官職,也給帳下的鶴群設定品級,鶴也有上卿、大夫、士等封號。衛懿公出遊,鶴群前呼後擁地跟隨,頭鶴走在衛懿公的豪車之前,號稱“鶴將軍”。
養鶴之人,俸祿非常高,養鶴本身的花銷也不少,衛懿公又從民間徵收一部分專門的養鶴費。而衛國的百姓有了天災,衛懿公卻從不撫卹,以至民怨四起。
太行山上的赤狄下山之後,原本他們是以搶掠為目的,可是衛國的情況,與赤狄人想象的不一樣。
赤狄人原計劃奪取幾座防守鬆懈的城邑,趁衛國大軍開拔之前,將城邑中的財貨、女人,轉移到太行山上,便是大功告成。
可是衛國的大多數城邑,都封給了五大家族,幾大豪門雖然互相獨立,對自己城邑的保護,勝過衛國國君的城邑。赤狄人不擅長攻城,在豪門大族關閉城門之後,便束手無策,閃擊戰失效。
衛國國君的軍隊,則比赤狄人想象中來的要快。衛懿公喜歡鶴是一回事,但是養鶴並未消磨他的鬥志,很快他就率領衛國的中央軍,與赤狄決戰。
戰前衛國五大家族反對出兵,接著讓老弱病殘濫竽充數,在作戰過程中更是充當逃兵。
這場戰爭衛國出乎意料地大敗,衛懿公陣亡,朝歌的鶴群失去主人。
當赤狄人開到朝歌城下,城內各大豪門的守軍早已撤離。赤狄人對這座上千年的古城進行大肆搶掠,焚燒宮闕。
赤狄人盤踞朝歌,強搶寶玉錢物,姦淫宮女和民女,飲酒作樂。太行山上赤狄的各個部落,聞訊紛紛趕來,都想來分朝歌一杯羹。
朝歌雖然富麗堂皇,但物產和女色也是有限的,不夠聲勢浩大的赤狄人瓜分。赤狄人隨即將戰火燒到附近的城邑,由於人多勢眾,一座兩座,越來越多的衛國城邑淪陷。
衛國五大家族,最初是想明哲保身,現在朝歌淪陷,軍心不穩,赤狄人又空山而出,五大家族為了保險起見,紛紛將鉅額家產,轉移到黃河以東。
誰料五大家族這些轉移資產的舉動,造成軍心渙散,下層百姓更是罵聲一片。在赤狄人全面猛攻之下,五大家族終於扛不住壓力,最終放棄舊土,全部搬遷到黃河以東,衛國完全淪陷。
衛國的滅亡,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長達七十多年的動亂;二是與鄭莊公時代的鄭國和齊桓公時代的齊國作戰失敗;三是五大家族分權導致國君勢微;四是在與赤狄人的戰爭中戰略失誤。
後來的晉國,從衛國滅亡的教訓中總結許多教訓,改進了國策。但是各大家族對外敵入侵的抵抗態度都比較消極,因為外敵入侵即使抵抗,也是不能擴張封地的。
衛國後來在齊國的幫助下,在黃河東岸重建,這是後話。
-
7 # 馬伊賽夫
春秋時期,衛國是周王國的一大諸侯,衛國和齊國都是當時不折不扣的大國,
春秋初期的衛國國君,衛莊公一世,他的兒子中,有三個先後即位,分別是:衛桓公、公子州籲、衛宣公。
即位的衛宣公,其妻妾包括夷姜、宣姜等,皆來自齊國。
夷姜本是衛宣公之父衛莊公一世的妻妾,被衛宣公繼承,生下三個兒子:公子急、公子黔牟、公子頑。
而宣姜,則本是衛宣公之子公子急的妻妾,也被衛宣公奪了,生下兩個兒子:公子壽、公子朔。
衛宣公喜愛宣姜,派殺手去殺身為太子的公子急,改立宣姜之子為太子。殺手誤殺了公子壽,後又殺了太子急,於是,公子朔成為太子。
衛宣公去世後,公子朔繼位,是為衛惠公。
衛惠公在位三年,其大臣反叛,扶立公子急之弟公子黔牟為國君,衛惠公逃往姥姥家齊國。此時齊國是齊襄公在位。
衛君黔牟在位八年,齊襄公發兵來攻,幫外甥衛惠公報仇,衛君黔牟是周王的女婿,於是逃往都城雒邑。衛惠公復辟,此後在位二十二年。
且說衛惠公之子繼位,是為衛懿公。衛懿公是宣姜的孫子,他是一位昏君,在位數十年,不理國政,只喜歡養仙鶴,於是,國事荒廢,北狄趁機入侵,殺衛懿公,搶奪財物人口,衛國滅亡。衛懿公是歷史上著名的玩物喪志的反面典型,他在北狄入侵後終於醒悟,但是為時已晚。
此時的霸主齊桓公,遂組成華夏聯軍,出兵擊退北狄,幫助衛國復國,並扶立新君,即其姐妹宣姜為衛昭伯所生之子,是為衛戴公。衛戴公去世後,其弟繼位,是為衛文公。
衛國原本為跨黃河南北的大國,復國後,其河北疆土盡失,只剩下河南的疆土,並且,剩下的人口也不多了,遂淪為小國。衛文公是一位明君,在齊桓公的支援下,他率領臣民,努力恢復生產,衛國這才漸漸恢復平靜,人口漸漸增長了一些。不過,衛國國土減少,人口也不復以前的規模,漸漸的變淪為小國,。
回覆列表
首先看一下衛國的簡介,純引用(百度):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冀豫魯三省交界處,先後建都於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平王東遷時,曾出兵勤王平戎。
衛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春秋時期東有齊魯西有強晉,南有諸多小國還有一個隱患強楚,自身難保,只能自己圖強。而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大國還沒有打滅國戰爭的實力,只能吞併周邊小國。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變法圖強開始打滅國戰爭,但滅國也要壓上全部家底,所以需要衛國這樣的國家作為一個緩衝帶。衛國也只能透過外交斡旋來保住自己,在七雄之間站隊。
而衛國也算一個不小的國家,吞併它七雄的實力會大增,這也是其他國家所不願見到的。所以只能作為一個緩衝國家。
到了秦始皇時期,衛國完全抵禦不了乾脆附庸於秦國,秦二世胡亥最後滅了衛國,將公子角貶為庶民。
衛國其實很慘處於四戰之地,要看列國臉色才能保住國家,但也展示出了豐富的外交水平與強國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