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斌格謙
-
2 # 雞史
諸葛亮一直被人們認為是蜀國的第一軍師,劉備因為有了他才得以三分天下,才得以有機會爭奪天下。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在赤壁之戰之前,劉備大部分與曹操的作戰都是失敗,一直被曹操追著跑。直到赤壁之戰,才算立穩腳跟,但這一戰和諸葛亮也沒多大關係,這一戰的勝利主要歸功於周瑜。諸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計策,其實跟諸葛亮一丁點關係都沒有。
草船借箭真實的執行者是誰呢?是孫權,孫權派船抵近曹操的大營,想要刺探軍情,結果被曹操的人發現了,於是弓弩齊發,射得孫權的船向一邊傾斜,而此時的孫權並沒有下令馬上駛出弓箭的射程範圍內,而是讓士兵調轉船身,讓船的另一面也接受弓箭的攻擊,這樣一來船體漸入平衡,孫權得以全身而退。後來曹操稱讚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也並非空穴來風,孫權確實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
而火燒赤壁也是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當時的曹操因為士兵大多是北方人,容易暈船,所以曹操利用鐵鏈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好讓士兵在船上作戰如同在陸地上一樣。周瑜和黃蓋則想到了用火攻,於是用十艘蒙衝鬥艦,裝滿乾燥葦荻和枯柴,把油澆灌在裡面,外面用帳幕包起來,上面插上旗幟,並在船尾預先準備好輕快的小船。最後讓黃蓋去曹操那裡詐降,結果曹操相信了,於是才有了火燒赤壁這一幕的出現。
而後來,劉備入蜀也並非是諸葛亮的神謀鬼計,而是法正、張松、孟達三人的唆使與裡應外合。而劉備入蜀的時候帶的軍師是龐統,也不是諸葛亮,所以整個入蜀作戰,可以說和諸葛亮幾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到了後來,漢中之戰也不是由諸葛亮出謀劃策,而是由法正、黃權跟隨劉備出征,之後取得了勝利。而漢中之戰的勝利是劉備在與曹操多年作戰過程當中少有的一次揚眉吐氣。
後來,關羽丟了荊州,被斬殺了。而劉備執意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怎麼勸也勸不住他,還說了一句孝直若是還活著就好了,而這裡的孝直指的是法正。而法正這個人是劉備入蜀後實際上一直在用的軍師,而諸葛亮一直就像蕭何一樣的人物,在管後勤。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其實並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麼神奇,也只是一個平凡的統帥罷了。幾次北伐失利,並不能完全說命中註定,實力所致才是真正的原因。
-
3 # 魏德雲
孔明,被後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羽毛扇一動,妙計連連,天下之大事盡在掌中,真實的諸葛僅從《三國志》中略知一二,很難考證,或許在將來的某一日,發現了其墓,會解開一切迷。
-
4 # 空城—無計
每次提及諸葛亮,必然會引來一堆人黑,畢竟名氣太大,太正面,太多人試圖顛倒他來自我感覺良好。
歷史上的諸葛亮,又豈是一個聰明能夠完全概括的,唐宋元明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崇敬有加,這些人無論地位,學識都遠勝噴子,所以根本毋庸置疑。就拿歷史紀年來看,這些人無論如何都比千年以後的我們更接近真相,諸葛亮,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
5 # 千里不留行48
必定聰明,曹操手下真正做到了,謀士如雲;孫權治下,亦是謀士如雨,反觀劉備手下,除了孔明,餘皆不足道也,三國之中最弱的便是蜀漢,劉玄德初用諸葛於新野,其時,劉關張困頓顛沛,惶惶如喪家之犬,隨時有傾覆之虞。孔明見用,縱橫捭闔,數年之間,讓玄德坐擁三分天下,此等功業,豈魯漢庸夫,能為也!
近有諸噴子,粗讀三國,為博吸睛,褒司馬、揚郭嘉、黑孔明,令人發笑,惟望此輩多讀書、細思量,試問若無孔明,何來三國,孔明若為庸夫泛泛,川蜀之地人傑地靈,才俊輩出,笑問蜀中兆民千年之下,頭裹白巾,莫非是緬懷阿斗焉!
-
6 # 學者空白
羅貫中還沒寫三國演義之前,
以前的古人如何評價諸葛亮?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 陸游(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籌筆驛 李商隱
魚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詠懷古蹟五首(之一)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羅貫中神話了嗎?羅貫中是民間採訪,才寫了三國演義。三國可能很多地方還沒有凸顯諸葛亮的智慧讓我們知道,就單靠發明!!!
為什麼這些詩人比羅貫中早活幾百年都知道諸葛亮的智慧和戰績,為什麼三國武將文臣卻沒有???等輪到在這你們這放屁????
-
7 # 嗨神出征
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個人認為聰明是不確切的。理由如下:
1.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足智多謀,算無遺策。但史實裡諸葛亮更突出的是其政治能力,軍事能力遠沒有政治出色,並且領兵打仗更多以穩健為主,聰明並沒有很好的詮釋,更多應該用全面來評價。
2.既然未出山就已知天下大勢,卻依然投靠劉備,跟隨當時最弱小的勢力,這並不是所謂的“聰明”之舉。
3.諸葛亮用人一直備受爭議,完全沒有劉備的眼光,也沒有曹操用人的魄力,明顯也不是所謂的“聰明”。最後,我認為三國時期的聰明人,賈詡和司馬懿。
諸葛亮更適合別的更加全面的形容詞來形容,聰明其實體現不完全整個諸葛。
-
8 # 弓努手
非仙非鬼在三國聰明人裡算一等聰明公民而己,他在之時劉備不能得天下,卻可留住天下。他獨創八掛陣。曉得奇門循甲,易理七十二後可見學識淵慱。說過一句兵者萬物之道,可見其兵法盧火純清。只是在用人方面看不清怎麼用例如馬謖,其實謖也有才而未經實戰。
-
9 # 許凱倫
諸葛亮到底啥水平?我們看看《三國志》中如何評價諸葛亮,諸葛亮的才幹,擅長整治訓練軍隊,打仗出謀劃策制敵方面卻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幹,強於他為將的謀略 軍事 環球軍事 軍事歷史 三國 天下有警
-
10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避難於荊州,還在很年輕的時候看清天下大勢,看到誰可以與之合作而有所作為,看清天下可以三分鼎足而立,自己也由之而選擇劉備,有一定的歷史作為。
一個人能順應天下,預判對大勢,知行合一,而且確實做出一番大事業來。就算是人中龍鳳,確實不簡單。說諸葛亮聰明,說諸葛亮了不得,說諸葛亮為奇才,都可以。都不過份。實際上,歷史上很多人對諸葛亮評價非常高。包括寫《三國志》的陳壽,在諸葛亮的傳後面附有一篇很長的議論,對諸葛亮很高的正面評價。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歷史也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機會,他可以有更大的作為,但是,他沒有做到。諸葛亮的才能只適宜做到能偏安於一時,他的文治武功只能做到治理三分天下之一,治好三分之一,他對三分天下判斷對了,對三分天下之後完全沒有判斷對。他後期不斷地伐魏,收效甚微。
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應該說,歷史留給司馬懿的機會不算很好,但是,最終是司馬懿帶著家族勝出。
一個人除了自己在世時能順應歷史,做出驚天大事,辭世前又繼續能預判天下情勢,讓自己的預判和重託所付正是其人,受託後人大發其力,繼續有很大作為,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千古智人。這種人,非常少見。以這種角度來看,劉邦算是一個。諸葛亮,應該還不算吧。
-
11 # 相隨心轉5
用現在的觀點看他並不聰明,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延遲了歷史的向前發展,如果他一開始便跟定曹操實現國家一統,那中華大地又少了多少戰火,又可免去多少無辜百姓的傷亡。從這一點來說他還是目光短淺了點。當然了歷史就是歷史不能改寫與假設。
-
12 # 程式設計師說歷史
諸葛亮並不聰明,他是被逼出茅廬的。
劉備在聽了徐庶的推薦後,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得知後心中其實很不願意的,劉備空有一個“皇叔”名號,沒有根據地,沒有軍隊,想成就事業的難度太大了,所以諸葛亮不願意,便躲了起來。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第三次來訪時,諸葛亮便大白天在屋裡睡覺,劉備心中其實已經明白諸葛亮裝睡,所以才沒有阻止張飛防火,最終諸葛亮只好翻身起床,拜見劉備。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做丞相期間,他沒有很好的招賢納士。只招到了一個姜維,搞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種局面。諸葛亮不會適當的放權,作為丞相,他每日不管大事小事都自己處理,這是領導者的大計,間接地導致諸葛亮53歲就病死死了。
諸葛亮一生善用奇謀,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罵死王朗、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木偶退兵等一系列的光彩奪目,相比之下的成為三國最後的贏家的司馬懿顯得那麼的黯淡無光,不可否認諸葛亮是個絕頂的謀士,但不能被定義為聰明人。
-
13 # 法拉利FF91
頂多比曹操查一點,軍事水平,政治水平都沒有曹操高,諸葛亮如果聰明他應該知道跟劉備沒有前途,理由1劉備勢力太弱,2.劉備兒子劉嬋愚蠢說明基因不好,就算打下江山劉嬋能做的住嗎?劉嬋的基因在到下一代也不會變聰明因為愚蠢張飛劉嬋這種普通基因所以劉備一脈絕對不成功。我們在看看諸葛亮娶的老婆這麼醜都能下手,說明諸葛亮沒有底線,不是智者老婆醜孩子醜,醜孩子就不是人才,所以培養不了人才。所以證明諸葛亮雖然聰明但是不是智者。曹操老婆漂亮孩子基因好天才都生了幾個,特朗普基因好娶了3個漂亮老婆孩子優秀。
-
14 # 使用者75006125554
諸葛亮的聰明智慧。在羅貫中筆下被神話了。史上評價他,長於治國弱於軍事,比較中肯,劉備死後他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序。但出兵打仗卻多次敗北,幾乎沒有勝績。名將慄裕評價諸葛亮說,他夠不上軍事家,是個戰略謀略家而已,比較中肯,論軍事,他即不如曹操,也不如周愉,和陸遜等,論謀略,曹操手下的 司馬懿。荀彧。 郭嘉。孫權手下的。魯肅,周愉等都不在他之下。他的能力與事功主要體現在治理蜀國,百姓悅服,他死後多年百姓懷念他,為他建廟立祠。
-
15 # 一翁16
諸葛亮聰明絕頂,這點不容置凝!本人愚笨,同意:三個皮匠的智力。因此也認證:手藝人皮匠智力相當高,就三個,就能勝過諸葛亮!例如:諸葛亮就根本不會,補皮鞋做羊皮伐。嘻嘻,不是嗎?
-
16 # 小松鼠懂教育
提到諸葛亮,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劉備建立蜀漢政權還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後世人們的眼裡簡直就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了,那麼他到底有多聰明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知道了。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給自己擺了個七星陣,近2000年無人能解,當時他對阿斗交代,如果自己死了的話,千萬別埋在蜀國的土地上,在棺材上綁上繩子讓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向南走,繩子斷在哪裡棺材就埋在哪裡,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對諸葛亮的話,還是很相信的,根據他的遺囑讓士兵們抬著棺材一直向南走了兩三天之後,士兵們非常勞累,不想再走了,於是想辦法將繩子弄斷就地把棺材埋了,諸葛亮曾說不要留下任何記號,也不要立墓碑,於是士兵稟報劉嬋把棺材埋了,劉嬋見到士兵們回來得這麼早便懷疑此事,並命人去查得知真相之後便下令殺了那些士兵,但是忘了問諸葛亮埋在哪裡,直到現在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墓在哪裡,那為什麼諸葛亮死之前要如此安排後事,其實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因為諸葛亮生前是蜀國丞相,為蜀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樹了很多敵人,為了死後不遭到敵人的報復,他才會交代流程怎麼做!
-
17 # 大咖秀歷史
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大家都一致認為無論是他的智謀還是他的政治手段都是無人能比擬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事實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的傳奇,不可超越,接下來大侃(本人筆名)就和您好好的嘮一嘮。
【原因一】:就得先從羅貫中說起。我們瞭解諸葛亮肯定大都是透過《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對於諸葛亮的描寫。但不知您知道否,羅貫中那可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所以在描述塑造諸葛亮形象的時候肯定會夾雜著自己的崇拜之情,這也就導致了諸葛亮的事蹟,品行以及智謀等方面被誇大,事實證明,他成功的塑造了一個“神”一般的諸葛亮。
【原因二】:細數諸葛亮經歷的幾次戰役,會發現諸葛亮的勝仗很少。
1.長坂坡之戰:劉備被曹操打的完全沒脾氣,而此時諸葛亮已經跟隨劉備,也沒起到什麼作用,只是跟著劉備逃跑。
2.赤壁之戰:這一場戰爭是孫劉聯軍,以五萬兵力對抗曹操八十萬兵力,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例子。但是這次戰爭主指揮官是周瑜呀,壓根就不是諸葛亮。
3.攻取成都:這一戰的總指揮也不是他,而是劉備,和諸葛恪也沒啥太大的關係。
4.南征四郡:雖說這場戰爭諸葛亮取得了勝利,但戰爭的本質是政治問題,軍事成分很少。
5.北伐曹操:那就更不用說了,那更是經常失敗。
6.五出祁山:都是以失敗而終,面對強大的魏國,不用計策,而是正面對決,最終把蜀國拖垮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並沒有特別出眾,說是軍事家的確有點難負盛名,當然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七擒孟獲等等,從這些也不能否認他的智謀,可以說是一位謀士。
【原因三】: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獨攬大權,抑制了其他人才的發展。而且在他執政期間,雖說國中大事小事一把抓,親力親為,但是他這樣做也從側面打壓了有能力的人,關鍵是也並沒有培養栽培有能力的人,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出現了用人慌,無人才可以用的局面,雖說有姜維吧,但是相比之下還是差的很遠。
所以,如果說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稍微有點瑕疵,因為論帶兵打仗,並不如曹操厲害,說他有太聰明吧,也是有點言過其實,只能說是一位有能力的謀士。
-
18 # 黎陽講電影
魯迅先生曾經評價他近乎於妖人 足以見其恐怖之處 他懂得事太多了 精通兵法,政治 甚至連天像 他也懂 軍中之事 事無大小 他都要過問 他這些年打的仗足以證明他精通兵法 火燒赤壁 草船借箭 足以證明他對天時的瞭解 在古代實屬不易了
-
19 # 姚月文814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智力發達,記憶力和理解力強,反映敏摸,思維縝密,判斷準確,是三國時期頂尖聰明的人才。
諸葛亮洞悉時勢,勝過劉備。隆中對話之前的劉備,幾經沉浮,雖胸有大志,卻無明確戰略定位,處於迷茫之中。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話,使他茅塞頓開,全盤接受並實施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在東吳招親中,是諸葛亮深思熟慮,成人立美;是諸葛亮三道錦囊妙計,使劉備攜孫尚香全身而歸。伐吳夷陵之戰,諸葛亮認為不妥,勸之無果;是劉備犯渾,仇令智昏,遭慘敗大傷國力,病殞白帝城。
諸葛亮思維縝密,超越曹操。赤壁之戰,諸葛亮意識到計用火攻,曹操卻沒意識到。龐統獻鏈船之計,曹操未能識破。赤壁曹操戰敗,諸葛亮準確算好曹操逃跑路線,處處設伏。每當曹操自感聰明,得意貶低諸葛亮時,便有伏兵殺出,打得曹操狼狽不堪,疲於奔命。最為精彩的是,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特徵,點火升煙,將曹操引入華容道。
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一舉三得。華容道地勢險要,若派百萬軍中取上將首若探囊取物的張飛把守,曹操必死。若派當陽大戰,斬殺曹軍五十員名將趙雲扼守,曹操及其殘兵敗將在劫難逃。諸葛亮不派張趙二將守華榮道,有意吊著關羽請戰。並對關羽說:"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有心相報,今日曹兵敗,必走華榮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明知關羽守華容道必放曹操,疑人不用的諸葛亮卻將這個任務交給關羽,耐人尋味。不能不讓人想到是諸葛亮有意為之。放走曹操有三個好處:一是曹操若死,曹營群龍無首,必生內部紛爭,恢復元氣,需要時日。東吳可乘機做大,必然首伐劉備,奪取荊襄,消耗實力,影響劉備西進戰略的實施。放走曹操,可牽制東吳防曹操報復,不敢大舉攻劉,利於劉備以荊為基業,入西川,完成三足鼎立之勢,再謀復漢大計。二是透過關羽放走曹操,讓關羽完成了報恩的心願,成就了關羽知恩圖報的美名。三是關羽行前立有軍令狀,放走曹操按軍法當斬,諸葛亮"容將功贖罪”饒過關羽,得了個大大的人情,有利於將相和睦。
諸葛亮思維敏捷,遠勝周瑜。諸葛亮誦曹植《銅雀臺賦》,智激周瑜抗曹。周瑜設計讓諸葛亮截奪曹軍糧草,欲置劉備軍隊於死地,被諸葛亮破解。周瑜再次設計謀殺葛亮,讓諸葛亮十日內造十萬支箭,完不成寫法從事。諸葛亮承諾三日內完成,立下軍令狀。上演了草船借箭的好戲,不到三日,取箭十萬多支,再次使周瑜謀害計劃化為泡影。欲施火攻之計,周瑜苦於無風,急火攻心,口吐鮮血,暈倒在地,不省人事。是諸葛亮告訴周瑜"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風息”,解周瑜心病,助赤壁之戰大勝。當週瑜派丁奉、徐盛斬殺借東風的諸葛亮時,亮已在江中船上,被趙雲接走,周瑜又晚一步。與周瑜相比,諸葛亮思維敏捷,事事搶先一步,技高一籌。
諸葛亮膽大心細判斷準確,勝過司馬懿。空城計退司馬懿十萬大軍。上方谷之戰將司馬懿父子困於死地,置於火中。"驚得司馬懿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因雷聲大作,驟雨傾盆父子三人才得生還。
諸葛亮的聰明還表現在國家的治理,科技發明等方面。雖有誤用馬謖、用兵過度等失誤,瑕不掩玉,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頂尖聰明的人。
-
20 # 暮雨夜行歸何處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蜀漢名相諸葛亮,大名鼎鼎,被後人敬仰,千百年來,一直都被認為是中國智士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的能力和智慧不必多說,畢竟能把一個偏居一隅的西蜀治理的井井有條,和強大曹魏東吳得以鼎立天下,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諸葛亮長於政治,善治國,志向高遠,自比管仲、樂毅。
善識人、能擇主諸葛亮是在劉備尚未發跡,還在顛沛流離的時候投靠了劉備,然後就是“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去東吳遊說,聯合抗曹。
之後輔佐劉備成就了一番霸業,深受劉備重用也可能有這個原因。
在一個人尚未強大的時候,就認定了這個人日後會有一番大作為,然後投奔他,盡心盡力的幫劉備搞事業,不得不誇一下諸葛亮的識人之明!
也不知道是劉備成全了諸葛亮;還是諸葛亮成全了劉備!反正兩者交合在一起之後,便真的是如魚得水,強的丫匹,齊心協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
至於諸葛亮其他的事蹟,我真的不想多說,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應該比我更瞭解諸葛亮的故事,畢竟,諸葛丞相實在是太出名了。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一個被極大神化的人物,也是古人效仿的物件,然而,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或許並非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內政能力其實並不大高。
諸葛亮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可稱中國古代最受讚譽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還將他描繪成一個能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他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人生與品格,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輔弼大臣形象,成為中國人理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諸葛亮的形象已經深深紮根在民眾的心中,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極為重要。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符合這一形象?如果有相當差距的話,人們為什麼要刻意塑造這個完美偶像?這個偶像在中國傳統政法文化中又象徵或意味著什麼?……千萬不要小覷這些問題,其中可隱藏著許多傳統政治文化的秘密。應該承認,諸葛亮是一位頗有智謀與成就的歷史人物,二十七歲時的《隆中對》已見一斑,此後在輔佐劉備建立蜀國的過程中,也時有出彩的計謀或過人的膽略。然而從三國曆史的大局來看,蜀漢是一個戰敗之國,許多戰略上的失誤與戰術上的敗筆,也都與諸葛亮有關。如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是關羽的責任,同時也是掌握總局的諸葛亮幾乎不作為的結果。
再有劉備死後,諸葛亮對蜀國的經營也存在許多問題,如人才的儲備、國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捉襟見肘、自以為是。尤其是缺乏群策群力的謀略,往往一意孤行,對大將魏延抱有成見,使劉禪成為扶不起的阿斗,乃至蜀國很快滅亡。然而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有太多的人在為諸葛亮的形象工程塗脂抹粉,推崇備至,乃至將其塑造得近乎完美,從神化發展到妖化,杜撰出借東風、空城計之類的傳奇故事,而使歷史越來越離譜。
問題在中國文化塑造出這樣一個官員高大形象,其原因與目的何在?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壇,首先要歸功於本人對主子忠貞的品質,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狀況下,依然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永安宮託孤時曾明確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類詔書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它使諸葛亮可以名正言順地取劉禪帝位而代之,同時劉備死後,諸葛亮集軍、政、財、文大權於一身達九年之久,然而他卻從來不存此“邪念”而依然忠心耿耿。
與同時代人曹丕、司馬炎諸人握有軍政大權後最終篡位相比,似有天壤之別。曹操、司馬懿、司馬昭等人雖沒有篡位,但逼宮、殺弒及宮廷政變的一系列行為,也使諸葛亮頗為忠貞的一生品行之魅力更相得益彰。加上其賢相、廉吏兩者兼有的身份,其官奴人格完全符合最高統治者與制度文化的需要,是使統治保持穩定的支撐點,是緩和社會各種矛盾的潤滑劑。總之,中國古代這樣的官員十分罕見而難能可貴。在忠貞標準上,諸葛亮的家人與子孫亦無瑕疵。
其子諸葛瞻雖不具將帥才華,沒能利用有利地勢抵禦魏軍的進攻,致使魏軍鄧艾部長驅直入。但他繼承了其父的“忠貞”衣缽,拒絕了鄧艾表封“琅琊王”等高官厚祿的引誘,斬了來使以示決絕,併為蜀國戰死於綿竹,壯烈成仁而不辱先父名節。其孫諸葛尚也同樣“乃馳赴魏軍而死”,又為祖父“忠貞”名節錦上添花。有如是不貳忠臣及後代,後世統治者與文化人當然要大加推崇。諸葛亮遂成為統治階級與傳統文化標榜推崇的一面旗幟。
但認真考察一下諸葛亮統治下的蜀國,許多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一是龐大的國家機器與民眾的沉重負擔,只有九十多萬人口的蜀國,官吏竟達四萬多,軍隊更在十五萬以上,平均二十七人養一個官,並負擔近五個士兵。民眾不但供養著這龐大的國家機器,而且青壯年主要在前線軍隊,後方生產第一線的,已大多為婦孺老幼。龐大的國家機器成為懸在民眾頭上的利劍。二是對民眾的嚴密控制,用嚴刑峻法統治。
據《蜀記》引郭衝五事,諸葛亮認為,劉璋治蜀時,刑法太輕,導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其目的在維護君臣之道,維護統治的穩定。《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所謂“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雖說其德刑兼用而民無怨,然終掩蓋不了嚴刑峻法的事實。總之,諸葛亮時代,西蜀是典型的戰時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服務於前線,一切都為了戰爭,民眾的疾苦生死基本無暇顧及。有關記載隻字不提民眾遭受的戰爭苦難,隻字不提蜀國人口急驟下降的事實。
諸葛亮的計謀一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認為他足智多謀,天下無雙。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計謀的用意與目的何在?因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人間往往會多灑下一掬掬悲慘眼淚,國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給軍閥們整合其勢力範圍,其錦囊妙計又有多少價值?為什麼人們要崇拜整天用謀略去算計別人,去互相殘殺,去爭權奪地,去火燒,去水淹……連他自己都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樣擔心呢?問題就在於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伏屍千萬,血流成河,同時對環境、文化的破壞,這些諸葛亮心中都是有點清楚的,後人倒似乎一無感覺。
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時代使然,不必苛責個人。問題是後人為什麼還要如此崇拜這些戰爭殺人的計謀?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身受其害,甚至被當作炮灰的平民百姓,卻自覺自願地在讚美、崇敬這些以計謀取勝的戰神,這是一個民族的病態,還是一種文化的墮落?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瞭解人,他認為透過問答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對變化,還可以瞭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透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
三國時,諸葛亮以精於治國聞名於世,行兵佈陣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有過人之處。劉備初入蜀時,任命蔣琬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出外視察,突然來到廣都,他見蔣琬“眾事不治,時又沉醉,大怒,將加罪戮”。這時,諸葛亮出面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勸劉備重用蔣琬,使劉備對蔣琬刮目相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劉備兵力不足,“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正在猶疑之際,其僚屬楊洪進言“無漢中則無蜀”,勸諸葛亮馬上發兵。諸葛亮見楊洪見識不凡,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楊洪推薦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略,諸葛亮便請劉備任命何祗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仍不忘推薦蔣琬和費禕“可任大事”,後來蔣琬和費禕先後擔任掌管國家軍政的大司馬一職,使蜀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穩定。
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諸葛亮心書》中,諸葛亮說:夫人之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顯然,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瞭解人,他認為透過問答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對變化,還可以瞭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透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諸葛亮的知人術和《莊子·列禦寇》提出的“九徵”鑑人法有類似之處,是一種很實用的知人方法。
諸葛亮的神化可能就是後人所提倡的衷心了吧。畢竟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在那個亂世是極為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