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控弦司

    匈奴人雖然在公元前沒有建立過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但他們給東北亞乃至歐洲的文明程序都帶來了重要的影響。

    據史記載,匈奴其先祖為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

    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從秦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到漢冠軍侯霍去病漠北大敗匈奴“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兩個強大的帝國都與匈奴上演各種各樣的戰爭與和親。

    而隨著冒頓單于的出現匈奴進入全盛時期,漢初的“白登山之圍”給剛剛建立的漢朝帶來巨大的震撼,在此後的幾十年中迫使漢朝進行和親與各類經濟補償。

    經過惠帝與文、景二帝三朝的積累,漢武帝時發動全面的反擊。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才改變了戰略態勢。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再一次mk王可偉老師的作品。

  • 2 # 常棣tandy

    匈奴這個族稱始見於戰國晚期。從戰國晚期 (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至南北朝初期(公元五世紀初),它在我國北方存在了約七個世紀。匈奴這個族稱雖然始見於戰國,但這個族體卻有長期形成的悠久歷史,與商周時期北方存在的遊牧民族有族源關係。當匈奴這個族稱於南北朝時消失之後,這一族體一部分又以稽胡、部落稽、吐京胡、山胡、盧水胡等族稱存在於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

    在匈奴存在的時期,它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有時為“敵國”,有時為“藩邦”,有時為中原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不管處於什麼狀態,它對我國的歷史,特別對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都發生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具有開創性和階段性。

    一、匈奴的起源

    1、匈奴族源

    匈奴之稱始見於戰國晚期。有關匈奴的最早記載是趙武靈王(當政時間,為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變俗胡服之後。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置雲中、雁門、代郡;秦昭襄王滅義渠等,置隴西、北地、上郡;燕開東胡地,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即趙、秦、燕)邊於匈奴”,並都築長城以御胡(即匈奴)。

    其後,約當趙孝成王時(當政時間為前 265 年至前 245 年),《史記》又記有趙將李牧與匈奴之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再後就是秦王政之時(前 246 年至前 222 年),秦叛將樊將軍亡於燕,燕太子丹欲以謀秦。丹太傅鞠武曰:“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足以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 ……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太子丹日:“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

    見於史書的匈奴第一位單于(國君)是頭曼。他是戰國末年人,主要活動於秦王政亦即秦始皇當政時期。

    匈奴之稱雖始見於戰國晚期,但這一族體卻不是這時才形成的。它有個長期形成的過程,並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代之苗裔也,日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樂彥《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應劭《風俗通》雲:“殷時日獯粥,改曰匈奴”;服虔雲:“堯時曰葷粥,周時日獫狁,秦日匈奴”;韋昭雲:“漢日匈奴,葷粥其別名。”

    匈奴作為與夏族或華夏族儼然不同的族體,當然不可能源於夏后氏,為夏桀之後。但它的某些成員來源於夏族,換句話說夏族的某些成員跑到北方和融合於北方民族,則是完全可能的。出於夏后氏的淳維,即便存在,也只能是夏族的成員融合於匈奴的事例,而不可能作為匈奴族體的來源。這與越王勾踐傳說是夏之苗裔,吳王夫差傳說是周太伯、虞仲之後,屬同樣的情況,即夏族的部分成員融合于越族。

    根據考古資料,匈奴主要分佈的地區在新石器 時代是細石器居多的文化;在青銅器時代,有名曰夏家店上層文化和鄂爾多斯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時間當於西周和春秋,鄂爾多斯文化時間當於晚商至 春秋。其後,即到了戰國時期,這兩種青銅器文化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並向鐵器時代轉化了。細石器居多的新 石器時代的文化和鄂爾多斯、夏家店上層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相繼發展的文化。

    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匈奴,當然與它們有著淵源關係。根據文獻記載,匈奴的主要分佈區,唐虞之時(即傳說時代堯舜時期)“有山戎、獫狁、葷粥 ”;夏時有畎戎;商時有土方、昌方、鬼方、狄;西周時有嚴狁(獫狁)、犬戎;春秋時有戎、北戎、狄、白狄、赤狄、長狄;戰國時有北狄、胡。

    這些族稱,有的是對北方民族的泛稱,有的是指北方民族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這些部族都與匈奴有族源關係。據考證,商之土方和 昌方,是“居住在今山西、陝西北部直到內蒙河套以北的遊牧民族”,而“鬼方距商更遠,遊動在今陝北、內蒙及其以北的遼闊地區"。它們與商周文獻記載的嚴狁為同族關係,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族稱。

    2、見諸史籍的匈奴起源

    西周時的儼狁、薰育、犬戎,都是居於今陝西、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區的族體。《史記·周本紀》和《孟子·梁惠王》,都記有周之祖古公亶父受北方薰育或狄人所迫,自豳(又稱邠)南遷岐下週原,豳被薰育或狄人所據有。豳或邠在鄰州或邠州新平縣,今 陝西旬邑縣境。這表明,當時的薰育居於陝西以北地區,南部已達今陝西中部的旬邑縣地。薰育又稱嚴狁。

    周文王時,為了北撫 儼狁,“城彼朔方”,周宣王為了“薄伐儼狁,至於太原”,說明今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區都是嚴狁的遊牧區。犬戎的所在,《穆天子傳》有明確記載:“天子北征於 犬戎。犬戎胡觴天子於當水之陽。”顧實疏:“當水即今山西、直隸之沙河及唐河,而下流日豬龍河者也。” 穆天子即周穆王,沙河和唐河在今河 北定縣、唐縣以西北至山西的地區。後來,犬戎與申侯聯軍伐周幽王,並誅幽王於驪山,引起周平王東遷,大概其勢力和居住區已至陝西北部了。

    《史記》載,春秋時期,“自隴以西有緜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 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左傳》載北戎、狄、赤狄、白狄、長狄。《史記》所載“百有餘括部分東北地區的民族東胡系統。屬於北方狄族系統的匈奴這個族體或其先民,定在“百有餘戎”之中,是它的一部或一支。《左傳》所載的狄,則與戰國時所稱的胡和匈奴有密切關係了。狄是北方民族的總稱或統稱,其中的白狄、赤狄、長狄,則是區分北狄中的不同的族體或部落體。根據《左傳》註疏,長狄以身高體大得名。“謂之赤白,……蓋其俗尚赤衣白衣也”。

    《潛夫論·志氏姓》:“隗姓赤狄,姮姓白狄”,表明他們的姓氏不同,亦或表明他們部落體的區別。白狄主要居於今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區。它的支屬鮮虞(在今河北正定)、肥(在今河北藁城)、鼓(在今河北普縣),則已達河北石家莊一帶了。赤狄主要分佈在山西東南部和與河南、河北交界地區。它分有許多支,其中東山皋落氏居今山西昔陽、和順一帶;甲氏居今河北曲周縣境;留籲居今山西留屯一帶;鐸辰居今山西長治一帶;潞氏居今山西潞城地區;唐咎如居今山西平順縣東和與河南交界處。

    3、北狄與匈奴

    赤狄這些支屬所居地區,原都是夏族的居住區。它於春秋之時,還繼續向南向東侵犯,滅邢、滅衛、滅溫。但到了春秋後期,這些赤狄支屬,皆被“諸夏”所滅,特別被晉國所吞併了。長狄居住區沒有明確記述,但據它與魯、與宋、與晉發生戰爭關係,表明它遊動性很大,其中心點也可能在太行山區及其以東。長狄在春秋時,亦屬,皆被“諸夏”所滅,特別被晉國所吞併了。長狄居住區沒有明確記述,但據它與魯、與宋、與晉發生戰爭關係,表明它遊動性很大,其中心點也可能在太行山區及其以東。長狄在春秋時,亦被“諸夏”所滅。從赤狄、白狄、長狄的居地和發展情況看來,後來的匈奴可能與白狄有關係。

    到了戰國,對北方民族除稱狄和戎之外,又開始稱胡。胡,最初指東胡、林胡、樓煩,史稱三胡,後來便泛指北方民族,而且主要指北方民族了。蘇秦說秦惠王(當政時間為前 337 年至前 311 年)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 趙欲伐齊,蘇秦為齊上書說趙王(即趙肅侯,當政時間為前 349 年至前 326 年)日:“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馬胡駒不東,而緄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從於強秦國之伐齊,臣恐其禍出於是矣。”

    趙武靈王(當政時間為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為了強國而“胡服”之舉,就更多地提到北方胡狄了。例如,其臣肥義日:“王慮世事之變,權兵甲之用,念簡襄之跡,慶胡狄之利乎?”王曰:“今吾欲繼襄王之業,啟胡翟之鄉。……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雖毆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又曰:昔“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

    同時,有人上書燕王,也談到胡曰:“胡與越人,語言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助救如一也。今山東之相與也,如同舟而濟。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後秦趙燕奪取西戎、北狄(胡)和東胡之地置郡縣,並修長城以拒之。

    《史記》雲:“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

    從以上北方民族族稱的變化和分佈,說明匈奴這一族體,與商時甲骨文中的土方、鬼方,與文獻記載中鬼方、嚴狁、薰育、犬戎、狄和白狄、赤狄等具有淵源關係,或即同一民族不同時的不同稱謂,即使有民族的差別,也應屬同一族系。至於戰國時的胡、林胡、東胡,它們的民族成份就比較確定了。林胡指居於山西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但後來他們顯然成為匈奴的一部分。

    4、胡與匈奴

    東胡指後來所稱的鮮卑、烏桓等族。胡之所指則主要是匈奴,而且自戰國到秦漢,胡與匈奴幾乎成為同義語。如上面《史記》所記,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築長城以拒胡,則與“三國邊於匈奴”是同樣的含義。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 燕人盧生奏錄圖書日:“亡秦者胡也。”始皇即遣蒙恬發兵北擊匈奴,略其河南地。亦表明胡與匈奴為同義語,指的同一民族。匈奴自己也自稱胡。如漢武帝徵和四年(前89年),匈奴狐鹿姑單于遣使遺漢書曰:“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天之驕子也。”

    《史記·匈奴列傳》在記述匈奴的歷史發展時,言道:“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這就是說,匈奴在北方民族集團中,即在北狄民族集團中,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過程,才形成為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匈奴民族。

    北狄民族集團,內部是很複雜的,不是單一民族,而包括了許多民族成份。匈奴在北狄民族集團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和居於什麼地方呢?西漢元帝時,郎中侯應奏雲:“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師征伐,斥奪其地,攘之於幕北。”

    《漢書》雲:匈奴與漢武帝戰不利,漢將降者趙信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毋近塞”,單于從之。當河西匈奴渾邪王率眾降漢和又經過幾次較大的戰役,“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親率十八萬騎至朔方,遣使告單于日:“今單于即能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即不能,亟南面而臣於漢,何但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幕,有的書為漠,指今內蒙與蒙古之間的一大片沙漠地區,從上述記載,表明當時幕北與幕南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幕南優於幕北,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因此成為匈奴活動的“苑囿”。

    5、匈奴活動的地域與考古驗證

    再據與匈奴有族源關係的夏商周時期所存在的上述北方民族,也主要活動於幕南地區,這都說明匈奴是在幕南地區形成發展起來的民族,而它活動的中心地區則是陰山一帶。當匈奴強盛之後,它東征東胡,西逐月氏,北服居於北海及其周圍的丁靈、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族國,方使匈奴的勢力居住區遠至漠北,並把與匈奴為同一族系的民族和部落,皆以匈奴命名之。

    這樣一種看法,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我國北方以細石器居多的新石器時代的遊牧民族的文化,不僅在我國境內(如山西等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找到了它的源頭,現發現的遺址和遺物也以當時的幕南和幕東地區居多。從商末至周朝,在歐亞草原存在和分佈著多種名稱的遊牧民族的青銅器文化。其中與中原夏族青銅文化關係密切和發展較高的青銅器文化有夏家店上層文化和鄂爾多斯文化。

    這兩種青銅器文化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都分佈於漠南和漠東地區。據考古學家研究的結果,多數人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是山戎、東胡族系的文化,鄂爾多斯文化是土方、鬼方、獷狁、薰育、犬戎、胡與匈奴的文化,亦即北狄族系的文化。鄂爾多斯文化,以最初和較多地發現和出土於鄂爾多斯地區得名。

    鄂爾多斯地區即今內蒙河套一帶,屬於陰山山脈區域的一部分。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既具有北方遊牧民族的特徵,與存在於公元前 1300 年至前 1000 年(當於商後期和西周)的北方卡拉索克青銅文化有一定的關係,又較多地受到了商周青銅文化的影響,具有不少商周文化的器物和特徵。這證明,匈奴這個族系的發展,與商周(即夏族)的密切關係,從而也證明,它必然與商周接近和毗鄰,必然居於今內蒙古地區以及山西、陝西北部。

    截至今日,在我國北方和蒙古、蘇聯貝加爾湖地區發現和發掘了許多匈奴墓葬。從墓葬的遺物和時間看來,早期的匈奴墓,即從春秋晚期至西漢早期,多發現於我國境內,特別是臨近陰山和河套地區。在這一地區,已在內蒙杭錦旗桃紅巴拉、阿魯柴登、準格爾旗玉隆太、西溝畔、涼城縣毛慶溝發掘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匈奴墓近百座,在準格爾旗西溝畔和東勝縣補洞溝發掘了西漢初期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匈奴的器物。

    早期匈奴墓的發現和它們多分佈於內蒙地區,也有力地證明了匈奴形成於漠南地區,陰山和鄂爾多斯地區是它形成的搖籃。

    二、匈奴社會組織屬性的形成與建國

    1、匈奴的社會組織屬性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建國的過程又是怎樣呢? 這個問題比較難以考查,談清它也不容易,但據文獻的記載和考古材料,可以勾畫出一個輪廓。

    當夏族或華夏族建立夏國或夏朝、進入階級社會之後,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仍處於原始社會。商朝代夏而立,使夏族的奴隸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的北方民族依然處於分散的部落狀態。

    不過,在眾部落之中只開始形成一些比較強大的部落組織,如土方、鬼方。“方”即“邦”,是國家之意。這雖然是商人或夏族對他們的稱謂,不一定就是國家組織,卻反映了比較強大的部落組織,比較強大的人們族體。據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土方經常侵犯商朝西北部的諸侯國。對土方用兵的規模也相當大。如武丁三十年七、八、九三個月,因迎擊土方,連續登人(即徵兵用兵意)七次,中有六次為三千人,一次為五千人。

    商末至西周時期,北方民族有了較大的發展,進入了青銅器時代。根據文獻記載,這時活躍於北方和與商周關係密切的族體記有薰育、狄、嚴狁、犬戎等等。商末武乙時,周人之先古公亶父因受薰育或狄人的逼迫,自豳南遷岐下週原。

    對這件事,《孟子·梁惠王》《史記·周本紀》《竹書紀年》都有記述,《孟子·梁惠王》雲:“昔者大王(指古公亶父)居邠(即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又云:“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下居焉。”又云:“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矣。”

    《史記·周本紀》雲:“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古公……乃與積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這些記載說明狄或薰育勢力強大,迫使周人南遷,而且在孟子的觀念中,周是小者,薰育是大者,故言“以小事大”。周文王至宣王時,北方民族嚴狁相當活躍。

    《詩》雲:“赫赫南仲,嚴狁於襄。”“赫赫南仲,儼狁於夷”,“靡室靡家,儼狁之故;不遑啟居,儼狁之故"。“儼狁孔熾,我是用急,王子出征,以匡王國”。“嚴狁匪菇,整居焦蔣,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薄伐儼狁,至於太原”。“顯允方叔,征伐儼狁”。這都表明獷狁之強大,對周侵犯時發,甚至侵到“洛之陽”,逼周之鎬京。

    關於犬戎,《史記·周本紀》記有文王“伐犬戎”。《國語·周語》記有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記·周本紀》記周幽王廢申後,去太子宜臼(即後來的平王),“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於驪山下”。平王東遷,也主要迫於西夷犬戎的威脅。

    據《國語·周語》記:穆王將伐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今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韋昭注:“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樹惇”,“言犬戎立性惇樸”。犬戎的這種“君長”,雖然還難以明確釋為“國君”,但據他的勢力、世襲制度和對周“來王”的關係,已具有了“國君”的成分。從此或可認為,犬戎的社會已處於從原始制向階級制、從部落狀態向國家形態過渡的階段了。

    到了春秋之時,我國北方民族雖然仍是分散的,不統一的,但其中的白狄、赤狄不僅力量強大,也應認為已進入了初期階級社會。白狄分佈於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它的支屬肥、鼓、鮮虞已深入到華夏族地區,即今河北石家莊一帶。關於肥、鼓、鮮虞的社會情況,《左傳》記有:昭公十二年(前 530年)秋八月,晉“滅肥,以肥子系皋歸”。杜預注:“肥,白狄也,繇皋其君名。” 昭公十五年(前 527 年)秋八月,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鼓人食竭,而後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鳶鞮歸”。

    肥、鼓既有城池,又有君民之分,“肥子”“鼓子”之子,為周時五等之封的“子爵”。可見作為白狄支屬的肥、鼓等,已不再是部落狀態,而是國家形態了,有如同時華夏的諸侯國。白狄支屬鮮虞,雖無具體記載,但從晉歸鼓子鳶鞮,叛晉而服於鮮虞,表明鮮虞比鼓的勢力還要強大,表明它的社會發展水平不會低於鼓。

    事實也是這樣。由於鮮虞強大,晉雖多次對它用兵,始終沒能把它滅掉。它一直存在於戰國,並日益華夏化了。肥、鼓、鮮虞的社會發展情況,雖然不能代表整個白狄,但白狄主體部分的社會發展,也不會相差太遠。赤狄也進入華夏族曾經居住的地區,它滅了自夏朝以來就存在的黎等諸侯國,達到今晉東南部和與河北、河南交界的地區。它的支屬很多,有皋落氏、潞氏、留籲、甲氏、鐸辰、靨咎如等。赤狄於春秋之時經常侵犯太行山以東的華夏諸侯國,曾滅衛、滅邢、滅溫,還參與了周王室的爭權鬥爭。這反映了赤狄勢力之強大。

    赤狄的社會情況,《春秋左傳》有如下的記載。《左傳》雲:宣公六年(前 603 年)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晉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

    白狄、赤狄,當然並不等於匈奴,但匈奴應屬於它們的一部分,特別屬於白狄的一部分,至少它與白狄有著同族的關係,社會發展情況也不會相差太遠。

    進入戰國時期,北方民族一般稱胡。戰國後期便正式書有匈奴的名稱。何以名北方民族為胡,馮家升謂“胡系匈奴之急讀”,日人白鳥庫吉認為胡系匈奴首音之省略,也有人認為“胡為匈奴之異寫”。從後來秦漢稱匈奴為胡,和匈奴亦自稱胡,也證明胡與匈奴是同族異稱。戰國時的匈奴有了很大的進步。

    截至現在,已發現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的匈奴墓約一百多座。這些墓葬及其殉葬品反映了當時匈奴的社會情況。1979 年在內蒙古涼城縣毛慶溝發掘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匈奴墓 79 座,墓穴有大有小,殉葬品有的豐富,有的很少。1973 年在內蒙古杭錦旗桃紅巴拉發掘一批春秋晚期的匈奴墓,殉葬品中有牛馬羊,少者三四具,多者達四十多具。1973 年在杭錦旗阿魯柴登發掘的兩座戰國晚期匈奴墓,殉葬品相當豐富,有極為精緻的金冠飾、大型虎牛爭鬥紋金飾版、虎紋和羊紋飾版和飾件、鳥紋金扣及項圈等。1976 年在內蒙古準格爾旗玉隆太發現的一座戰國晚期匈奴墓,殉葬品亦相當豐富。

    從匈奴墓中殉葬品的多寡和形制的大小、質量,明顯反映了財產的私有制、佔有的不平等,存在著窮人和富有者,存在著貴族和平民階級。在上述墓中,不僅殉有大量的牲畜、陶器、青銅器和金銀飾品,還有鐵製品,如長鐵劍、短鐵劍、鐵鶴嘴斧、鐵鎬、鐵馬銜等。這說明,在戰國時期匈奴已開始進入了鐵器時代。

    上面已經談到,到了戰國後期,秦、趙、燕三國皆北鄰匈奴,並皆築長城以御之。趙派大將李牧防禦匈奴,曾“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這都表明,這時匈奴已形成了相當大的人們共同體,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國家。

    2、匈奴國家化

    秦始皇統一“諸夏”之後,他在與四方民族的關係中,首先考慮的和擺在最重要位置的,是北方的胡,即匈奴。這說明匈奴之強大。他使將軍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南地,並修長城以御之。這時的匈奴單于名頭曼。他因不勝秦勢而北徙並丟失了河南地,但匈奴的實力卻沒多大損失,仍雄據北方。到頭曼之子冒頓繼為單于之後,他“乘諸侯畔秦,中國擾亂”和楚漢相爭之機,以兵東擊東胡,“大破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與漢故河南塞”。“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其後,匈奴又“北服渾庾、屈射、丁靈、鬲昆、薪 犁之國”,漢文帝時又西走“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至此,匈奴就在我國北部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的大帝國,也是它達到了鼎盛時期。北方和西北方“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即當地的遊牧民族皆統一於或役屬於匈奴了。它的最大版圖,東臨朝鮮、夫餘,西包西域(今新疆等地)地區,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南至河套地區與漢界於故塞。

    匈奴的人數沒有明確記載。在它最盛的時候,即在漢朝的初期,中行說雲“匈奴之眾不能當漢之一郡”,賈誼雲“匈奴之眾不過縣一大縣”。漢初沒有郡縣的人口統計數字。按西漢最盛時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統計,漢之大郡汝南郡為“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潁川郡為“戶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河南郡為“戶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

    中行說是文帝時隨漢宗女陪嫁匈奴單于的宦者,甚得單于的親倖。他之比喻雖不確切,卻有一定的可信度。史書記載匈奴最多的兵力是高帝七年(前 200 年)單于冒頓圍高帝於平城白登之役。

    《史記·匈奴列傳》:“冒頓縱精兵四十萬圍高帝於白登”;《史記·劉敬列傳》:“高帝罷平城歸。……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漢書·匈奴傳》:“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書·婁敬傳》:“當是時,冒頓單于兵強,控弦四十萬騎。”

    匈奴雖寓兵於牧,“全民皆兵”,但仍存在性別和年齡之分。若以五人出一精騎或精兵,則其總人口當在150萬至 200 萬之間。這與中行說所說也大體相合。

    (正文完)

  • 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匈奴是我國第一個以顯赫聲名兒被載入史冊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從統一強盛再到被兩漢削弱分化形成南北匈奴,其政權維持長達500年之久,那麼,匈奴是從哪裡來的?它的祖先起源於何處?

    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開篇寫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匈奴這個名字是西漢給取的,但在其名出現在歷史記載之前,又叫什麼呢?這便是匈奴族源的問題。

    但事實上,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定論。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匈奴在頭曼單于之前的社會狀況,還處於氏族組織部落聯盟的狀態,王位並未世襲,國家還未建立,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實體,還未最後形成。

    匈奴真正成為一個民族實體,是冒頓殺頭曼自立成為單于,開始了匈奴單于世襲制度,這才標誌著匈奴社會從此進入了階級社會。

    那麼,之前的匈奴人是什麼情況,從哪兒來,屬於什麼人種呢?

    人種在構成民族特徵的諸因素中,最具有遺傳性和穩定性,所以匈奴人種歸屬,便是弄清楚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依據。

    潘其風先生根據國內外發現的匈奴人的顱骨材料,分析了匈奴人種的特徵,其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在外貝加爾和蒙古地區發現的匈奴人骨科歸屬於 蒙古人種的古西伯利亞型別;

    2、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所謂春秋張時期的匈奴人骨雖帶有北亞人種的因素,但主要是以接近東亞人種的形態和特徵佔優勢;

    3、青海大通發現的東漢時期南匈奴貴族人骨表現出與北亞蒙古人種有較密切的關係。

    由此,似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於公元前3世紀興起的匈奴民主,其人種應歸屬於蒙古人種的古西伯利亞型別,氣候在民族大發展和大融合階段,又雜入了東亞型別、歐羅巴人種等成分。

    而關於匈奴族源的觀點,大致有四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實際上是鬼方、混夷、獯鬻、獫狁、戎、北狄和匈奴(胡)一脈相承之說,以及從司馬遷那裡發展來的夏后氏苗裔之說。

    但這兩種觀點,都有問題,也很難自圓其說。

    前一種很難講得清楚那些史書上記載的民族是不是真實存在,後一種夏族與匈奴在文化語言上差距太大,也沒有太大的可信度。

    一個民族的發展,最初一般都是從部落形式逐一發展,從氏族部落到部落聯盟,逐漸蠶食周邊部落,然而再到兼併族群。

    換言之,匈奴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最初是一元形成時期,匈奴的主體從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脫胎而來,其中並沒有其他“老民族”的存在;到了後面一個階段,則是匈奴多元發展的時期,即又融入了多種民族成分。

    因為,當匈奴鐵騎縱橫草原,兵峰染指中原的時候,匈奴民族已經籠統化和擴大化了。它統治著遼闊的疆域,統治區域內除了被同化的部落和民族外,還有許多被征服了的部落和民族,比如後來興起的烏桓、鮮卑、丁零等。他們雖然在匈奴民族的統治之下,但仍保持自身的民族特徵而未被同化。

    如此來看,大致可勾畫出匈奴族形成過程的輪廓:匈奴民族的祖源可能活動於大漠以北,時間十分漫長,參考中原夏商周的發展歷程來看,怎麼也有1000年的發展期。

    因為生存環境的原因,匈奴誕生了遊牧經濟,而又因為遊牧經濟的特點,使其具備了巨大的遊動性,單一的遊牧經濟受限於自然地理條件以及氣候,這些特點推動著匈奴不斷南下,逐水草而居,從而形成了強大的政權。

    到了約公元前3世紀晚期,匈奴民族誌初步形成。匈奴歷史上第一個單于頭曼,建王庭獄漠南陰山之北的頭曼城,其勢力突破了長城,佔領河套以南地區。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收復了“河南地”,頭曼不敵,北走。後來頭曼之子冒頓殺死了親爹,完成了匈奴社會的轉變,在中原大亂之際,以國家形式獨立於北方草原地區,並逐步征服了北方諸族。

  • 4 # a趙佔華

    答:有文字記載的是這樣:【匈奴】亦稱(胡)。中國古族名。戰國時分佈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東漢建武24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南下附漢者稱南匈奴。留居漠北者稱北匈奴。永元初年(89一104)比匈奴屢為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部分留居漠北,後為鮮卑所並。

  • 5 # 一三娛樂園

    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沙漠,對於匈奴從哪裡來民間有很多種說法:

    第一種 有人認為匈奴人是夏商交替之際,夏的後裔北上逃亡所形成的民族。

    第二種提出了和第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匈奴人本來就是北方山戎獫狁、葷粥各個遊牧部落的統稱。

    第三種觀點認為匈奴是來自西邊的遊牧民族,戰國末期以前都沒還沒有遷移,秦漢以後匈奴壯大了,兼併了一些部落,才和戎狄、胡人這些有關。

    第四種幾乎把史書中記載的先秦時期許多北方遊牧部族都包括了在內,比如東胡、樓煩、林胡等。

    第五種觀點以梁啟超為代表認為商周時期稱為鬼方、混夷、狁、獯鬻,春秋後稱為戎、狄、戰國時期稱為胡等都是對匈奴這個族群不同時代的不同稱呼而已。

  • 6 # 漁耕樵讀

    據《史記匈奴列傳》匈奴是夏的遺民,在夏亡後西遷,吞併了西方多個部落。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約公元前九世紀,夏王朝的一支斯基溫太人征服了其它遊牧民族後不斷融合,在秦始皇完成中國統一的程序中,匈奴也逐漸完成統一。

    據蒙古諾彥山和額金河流域出土的匈奴貴族墓葬的壁畫和織錦來看,匈奴有明顯的斯機溫太人血統,身材魁梧、藍目多須。從匈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的圖騰為黑龍,匈奴的原型為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

    匈奴自稱胡人,單于遣使遺漢書雲: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從西周開始,犬戎威脅中原,鎬京陷落。秦,鄭,晉護送平王東遷。後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匈奴。趙武靈王滅樓煩,將疆域擴充套件到陰山。設雲中,雁門,代三郡。

    在秦末中原動盪,劉邦連稱帝時連四匹顏色相同的馬都湊不齊,而此時匈奴逐漸強大。後來劉邦被匈奴圍困到白登山,靠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脫險。

  • 7 # 喜馬拉ho

    匈奴是古代中國,生活在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一隻強大遊牧民族,歷史上主要活躍在中國的戰國-秦-漢這幾個時期,大概在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1世紀,直到漢朝大將霍去病北擊匈奴,徹底摧毀匈奴大軍,並一路追趕至今天蒙古國的肯特山,至此,匈奴就消失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不在出現強盛和統一的政權。

    那匈奴是從何而來,關於這快,有幾點猜想:

    夏朝後裔

    在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中有提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苗裔也”,猜想,匈奴原為夏商交替時,夏朝的後裔,因為商朝的統治,被迫逃離中原,遷居到塞北大漠。這個猜想,在現今考古科學的驗證下,徹底被打破,因為匈奴人的骨骸與漢人,經過親緣匹配,毫無血緣關係。

    蒙古西伯利亞草原遊牧

    第二種觀點認為,匈奴本身就是生活在,現今外蒙古及西伯利亞的遊牧名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後各部落間相互兼併,並逐步進攻和奪取中原河套地區,對中原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駐軍榆林,卻匈奴七百於裡,在秦朝末年,由冒頓單于統一了北方,開創了匈奴史上最輝煌的帝國。

    中西亞移居

    第三種觀點認為,匈奴的祖先,發源於今天中西亞地區的遊牧名族,由於中西亞地區,物資匱乏,環境惡劣,而不斷向東遊牧,沿路整合兼併部落,不斷壯大,最後在蒙古地區,依靠先天的地理環境優勢,發展成自己的文化和國家。後期的考古驗證,匈奴人更多屬於白人血統,也考證了其從中西亞地區向東發展遊牧的說法。

    其實在我個人的認知裡,早期覺得在中原文化的外圍,都屬於匈奴的一部分,只是各個朝代,所附有的稱呼不同而已,如東胡,義渠,鮮卑,北戎這些都可以算作匈奴。

  • 8 # 青言論史

    有關匈奴的記載,史書最早見於《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說這個匈奴人,是夏朝君主的後代,其祖先名曰淳維。在堯舜時期,他們分為山戎、獫狁、葷粥等部落,在中原以北的蠻荒地帶生活,從事畜牧業,跟隨牲畜的走向而遷徙。

    這是中國史書第一次正式的記載這個民族,而此後的歷代史書,包括《漢書》,幾乎都照搬這一段記載。因此,在中國的官修正史裡,有關匈奴人的記載,一直沿用著司馬遷的記載,也就是說,他們和漢人本來是一支,只不過近千年的畜牧生活讓他們變得與漢人勢不兩立了。

    匈奴人第一次進攻漢地,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他們的一支——犬戎,在漢人的帶領下長驅直入,殺掉了周幽王並且俘虜了褒姒,要不是秦襄公救了周王室一命,可能五胡亂華要提前一千年。

    潘多拉魔盒開啟以後,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自己相互攻伐的同時,都必須提防著北方那個恐怖的敵人,那就是匈奴人。著名的長城,就是這一段歷史的明證。秦統一六國以後,安排數十萬朔方軍並且大修長城,足可以見到當時秦王朝有多重視匈奴人。

    漢朝建立以後不久,冒頓單于就給了劉邦一記悶棍,差點就包了他的餃子。因而幾十年後,漢武帝拼盡打光全部子彈,也要北擊匈奴,把匈奴人趕走。

    只是四百年後,劉淵帶著獰笑,又把這些還給了漢人。

  • 9 # NaLi哪裡哪裡

    夥伴們看我的頭像,是不是匈奴人,哈哈。我出生在關中平原一個叫“大荔”的縣城,“大荔”本身就是匈奴一支的族名。早年上廣州到戰友家玩耍。戰友家族的小孩指著我的鼻子說我是外華人。那麼匈奴從哪裡來的?

    陝西韓城人司馬遷最有發言權。《史記.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

    匈奴首先不是一個單一的族群,他是許多大小部落的合稱。比如“趙家村”村裡麵人不一定都姓趙,但一定曾經或者現在姓趙的人家多。

    遊牧民族匈奴人的活動範圍很廣,他們開始不是跟著太陽走,是跟著牛馬羊的屁股走,只有牛馬羊才能從風中知道青草的方向。正好夏商兩代那時候地球不冷,陝北、關中(司馬遷的故鄉)水草旺盛(詩經.關雎證明),匈奴人經常到此一遊,偶爾打打秋風搶劫(參見《易經》和《山海經》記載商周和草原民族的戰爭)。秦始皇舉國之力修萬曆長城,說明匈奴人很孟;漢武帝派特工人員竊取匈奴人的冶鐵技術、戰馬,說明匈奴人軍工發達;從匈奴人活動範圍考古出土的青銅器,說明匈奴的先進文明。漢匈戰爭全面開戰,史官世家司馬遷開始作《史記》,國際熱點匈奴的來源司馬遷給出答案。整個漢朝的知識分子沒有提出質疑,說明他們認可司馬遷的觀點的――匈奴夏之苗裔。

    王國維說,司馬遷說得沒有錯。

    近代大家王國維熟悉吧(不熟悉百度)。其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就匈奴來源做了詳細描述。他認為鬼方、混夷、獯鬻(商代稱呼)、獫狁(周代稱呼)、戎、狄、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春秋戰國出現的稱呼)等統稱為匈奴。

    現在夥伴們明白了吧,匈奴就是華夏先民一支。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懷疑精神是好的,但必須有足夠的學問、完整的考據。我相信二位大家司馬遷、王國維的權威,匈奴人就是華夏先民。所以我的出生地名“大荔”一直至今,呵呵。

  • 10 # 煙雲吐秀

    謝謝邀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回答匈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一個問題,就是歷史存在過匈奴這個民族嗎?,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就如同有人懷疑中華歷史上的夏王朝是否存在過一樣,至今考古出土過上面標寫有匈奴字樣的物品嗎?一件沒有,關於匈奴諸多記載都是源於史書,先是中國的,最詳細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後來匈奴西遷後歐洲的史書上也有相關的記載。因為,被大漢朝趕到大漠的最西邊,深入到歐洲的腹地,對歐洲產生了巨大的恐懼。

    所以問題來了,同樣是一本書的記載,匈奴可以以此認定為自己的歷史,而書上同樣記載著的中華夏王朝卻有人說沒有實物佐證,只有文字記載,可能不存在,這說的通嗎?

    回到匈奴從哪裡來這個話題上,匈奴從哪裡,別總找史記中,山海經中的幾段話,我們可以放到與人類從哪裡來一樣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進化史從我們先有的考古發現來看,人類是從猿到人的,所以,匈奴也是有這樣一個同樣的發展過程,這個我想不會有人反對吧,總不能說匈奴是天下掉下來的。

    眾所都知,人猿早期是穴居動物。當時的史前人類還不會自己建房子,最簡單的茅草屋也不會。是住在山洞裡面的,因為山洞不僅可以取暖,還可以保持火種,用火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大特徵。只有這樣的條件,才會使人類的進化成為可能,而大草原上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早期的匈奴人一定是從某個山區因為某種原因遷居過來的,而且是逐步從草原的邊緣,慢慢向草原的深處開拓,為什麼會向草原或向更深入的草原生存。一是邊緣的條件比深入的好。還有就是,這一定和當時其他的部落之間發生了某些變化聯絡在一起的。還必須認識的一點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幾千年前的草原和大漠邊緣,大致在現在中國甘肅的位置,所在和華夏文明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淳維向西走個幾百裡,就到草原或大漠邊緣了。

    所以,《史記》中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國王夏桀的遺民,向西遷移,這是有相當可信度的。當然,草原的邊緣很長,不僅有靠近中原的,也有靠近古歐亞,古印度方向的,甚至北歐方向,在向草原深處的發展中,人類祖先為了各自的生存條環境進行了多次交流、戰爭、合併、遷移,最終成長為大漠和草原上特有的民族,而且,草原上的民族並不是匈奴一個,還有許多,只是在某個歷史時間階段上,匈奴使這種民族融合到一個歷史的高度。“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Murano、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

  • 11 # 文軒春秋

    在戰國爭霸的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編年史書上清楚的記載了匈奴這個名稱。匈奴人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沒有人能弄清它們的祖先是誰,也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他們就這樣悄悄的出現了。匈奴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的時候,似乎是到了蒙古高原之後才有人匈奴這個名字的。匈奴人的第一任單于是頭曼單于,當時匈奴部落聯盟的中心所在地是頭曼城,是今天內蒙古包頭市東。匈奴人乘著戰國末年中原戰亂之際,他們奪取了河套以南的地區。使得秦燕趙三國的邊境不得安寧。

    匈奴人

    匈奴人是從哪裡來的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是:《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氏之苗裔也。唐朝的《史記索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移居到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死去。他的兒子薰粥收繼了夏桀的很多個小妾,他們避住在北方的山野,跟隨著畜群遷移。這大概是匈奴人跟隨畜牧遷移,收繼婚制的源頭。中原秦朝滅六國之時,這支夏桀的後裔也繁衍成一個大族群,被稱為匈奴。但是王國維認為匈奴以及其他人北方民族的祖先,並非出自華夏。根據現有的考古研究發現匈奴人可能來自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的部落聯盟,根據DNA分析測定,匈奴人與古漢人沒有血緣關係,後來的民族大融合,漢人與匈奴人通婚很少,匈奴對漢民族的血統影響微乎其微。

    匈奴人

    另外一種說法是,匈奴是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時,位於中亞和南俄人草原上歐語系遊牧民族,屬於白種人的一個分支。在遷徙的過程中融合月氏,Murano,烏孫,及其旁26國的白種人。這種說法可以解釋匈奴人在外貌與漢人有著巨大的差異。由於匈奴人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這個說法還沒有定性,但這也側面證明了這種說法。

    匈奴人

    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和考古資料證實,早在公元前7到8世紀到時候,匈奴人就已經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了。匈奴的發源地是在草木茂盛多禽獸的陰山河套地區。這裡依山傍水,氣候適宜,是畜牧和狩獵的好地方。所以陰山一帶是匈奴社會經濟發展的搖籃地。

    但是這裡氣候嚴寒,匈奴人們又遷移無常,這樣大大鍛鍊了匈奴人民的性格,能夠吃苦耐勞,善於騎馬射箭。

  • 12 # 喇叭與利劍

    匈奴據《史記》中《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夏後之苗裔,唐虞以上有薰粥、獫允、山戎,祖先叫淳維。夏朝遺民西遷,打敗融合周邊的十幾個部落。地盤在商朝周朝的北邊,從事畜牧業,隨牲畜逐水草居住遷徙。《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犬戎與夏人同祖,祖先是黃帝。他們是黃帝的後代。商朝叫鬼方、混夷、獯鬻。周朝叫獫狁。春秋戰國叫戎、狄、鬼戎、義渠、燕京、樓煩、餘無、大荔。匈奴不斷地發展強大。周幽王時,由於烽火戲諸侯,諸國不信幽王,匈奴的一支犬戎進犯,秦國和晉國聯合趕走,不然漢族遭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趕跑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防止匈奴入侵。漢高祖劉邦殺將後帶兵打匈奴被匈奴單于包圍,聽陳平的計策,賄賂激發閼氏嫉妒心,說服單于放了劉邦和親,漢武帝派兵打敗匈奴,匈奴一部分南匈奴投降成為胡人,一部分被趕跑到更北邊更西邊。後來,匈奴人五胡亂華,漢族受禍害。匈奴後來成為蒙古人,打到北亞、南亞、西亞歐洲。

  • 13 # 史帝分粥

    匈奴肯定不是夏的後裔,《史記》裡這樣記載:

    周王朝的祖先在夏王朝衰落時向西方遷徙,在西戎的地盤建立了城邑。300多年後,周首領亶dan父時期,受到戎狄的攻擊,被迫遷徙至西岐建立新城邑,正式稱周。發展100多年後,西岐逐漸強大,首領姬昌討伐西邊的畎quan夷。後10多年,武王姬發伐商,建立雙都,鎬京和洛邑,驅逐戎夷於涇、洛之北,並命令他們稱臣入貢,曰“荒服”。就是驅逐離王都2500裡遠。五服:甸服、侯服、鋖服、要服、荒服,每500裡一服。

    如上,

    西戎部落和周部落長達500多年的拉鋸抗衡,直到武王成為天下共主時,成為周王朝後才第一次有能力打服西方戎狄。(名稱變化:西戎——畎夷——犬戎)

    後來周王朝勢衰,西戎部落又不老實,周穆王又西征,把西戎趕得更遠,所謂荒服不至。

    周穆王後200多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申侯借犬戎兵殺周幽王於驪山下,秦襄公救周,周平王離開鎬京去了洛邑。

    以後60年,山戎越過燕國伐齊國;後44年,山戎又伐燕國。兩次都是齊國(齊釐公、齊桓公)出力驅逐山戎。後20餘年,山戎又伐洛邑,一番折騰(周襄王還娶了狄女),最後晉文公才擺平。(名稱變化:山戎——戎狄——戎翟——赤翟、白翟)

    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霸西戎。

    就是春秋時期,齊國、晉國、秦國三家霸主才遏制住了西戎和北狄的侵擾。

    中原和西、北的戎夷拉鋸戰一刻沒有停過。

    戰國時期,諸夏強勢征戰,對西戎和北狄吸納的吸納,屠殺的屠殺,驅逐的驅逐。直到戰國七雄,秦吞併義渠再拒更加西北的戎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破林胡、婁煩。燕將秦開(秦舞陽爺爺)造長城以拒胡人。

    當時是,冠帶七國,而三國邊於匈奴。這個時候第一次出現匈奴的名稱。後來秦始皇統一華夏,北擊匈奴。

    由此,匈奴是哪裡來的?

    就是和華夏文明原本生活在一塊土地上的,卻不訓華夏禮制,不事農耕,只會放牧遊獵的犬戎和山戎這兩民族或者N多個這樣的部落群。持續越1000年的拉鋸戰後,被驅逐到塞外的那幫蠻族,匈奴的第一祖先就是犬戎,第二祖先就是山戎(主要是晉國北方的山戎既 林胡、婁煩之戎,白翟、赤翟),被打被驅逐後也會抱團取暖走向聯合。而東胡的祖先主要是燕國北方的山戎。

    另外一個重要的佐證,就是匈奴人的部落圖騰是狼,也可以說是犬,犬戎之所以被稱為犬戎,也是因為他們的部落圖騰是犬。這樣更好說明匈奴人是犬戎的後裔。而犬戎絕不是夏的後裔。

  • 14 # 只愛潘多拉

    匈奴在秦漢時代是漠北地區的霸主,其活動範圍主要包括今天的內外蒙古地區,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漢代漢匈爭霸,匈奴雄據漠北,給人的感覺好像匈奴是漠北民族,也就是從今正的蒙古高原崛起,然後向南發展,一步步的逼近中原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匈奴人的起源地不是在今天的外蒙古高原,而是在內蒙古的河套地區及大青山山區一帶。從起源上講,匈奴人是華人無疑。

    漢代擊敗匈奴佔領河套地區後,在今包頭市設定了“五原郡”,其下有個“稒陽縣”,《漢書》記載,在這個縣的西北有個遺址叫做“頭曼城”,頭曼是匈奴已知的第一個單于,可見今天的河套地區是匈奴最早的發祥地。考古發現也表明,戰國時代的匈奴主要活躍於此,如1972年發現的戰國早期的匈奴墓位於鄂爾多斯的杭錦旗的桃紅巴拉村,該村東北不遠的阿魯柴登地區也有戰國早期的匈奴墓。

    西漢後期的人回憶匈奴的歷史,也說:

    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

    事實上,比起漠北高原,內蒙古的河套地區,水草豐富,牲畜眾多,確實是遊牧人群最適宜生活的地帶。更重要的是河套地區鄰近中原,可以方便地從中原農耕地區獲得生產、生活的物資,可以大量吸收中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早期的匈奴人擁有這片地區,進可攻,退可守,佔據了遊牧和農耕的雙重優勢,就具備了碾壓漠北人群的實力。匈奴依靠這一優勢,逐漸向北發展(當然,因為他早期發展時正好遇上秦始皇,向南發展受阻,只有往北才有空間),控制了漠北地區,整合漠南、漠北各個氏族和部落,統一成為匈奴民族。

  • 15 # 愛曬太陽520

    匈奴多是現在今天的廣東、陝西、山西、山東、河南和福建等地人。以前古代匈奴人的地盤是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他們在蒙古高原中心建立國家,在受到漢民族的強大軍隊進攻後,匈奴人投降了漢民族。還有一部分西遷到歐洲組成了歐洲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冬齡對於批評他的人迴應“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透”。他真的是世外高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