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梳碧湖砍柴哥
-
2 # JOY開心閱讀
說起歷史上的宋朝,我們的印象中這個朝代雖然出了許多抗金名將,但是整體給我們的感覺,這個朝代確實特別的軟弱。而且書記他在開國的時候,好像沒有特別知名的將軍,因為我們看歷史上,許多經歷過戰爭,然後和皇帝一起打下國家的人,通常都會讓大家印象特別的深刻,但是相對於大家經過幾十年的戰爭,互相領兵打仗,爭奪天下,宋太祖趙匡胤當年的騎兵感覺就特別的簡單,而且現在我們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陳橋兵變。
感覺他只是透過兵變就可以奪得權力,而且因為他當時在軍中的威望也特別的高,而且,他有義社十兄弟,許多人認為他靠著這十兄弟的本領,所以最後陳橋兵變能夠成功,但是我們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這件事不光靠你的武力值,同時還要靠你的智慧,因為沒有戰略的經驗,也沒有任何的措施,你如何能名正言順的奪得皇位,還不造成社會的動盪?我們可以看一下趙匡胤和他的兄弟們,都是武將出身,都屬於有勇無謀的型別,但是為什麼最後他能成功呢?其實這裡面有一個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趙普。
每個朝代開國都有一個傳奇的人物,趙普在這裡面就是屬於那個傳奇的人物。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它,那麼兵變難度至少要提高一倍以上,我們現在看起來這段歷史覺得特別簡單,趙匡胤領著幾個士兵和自己的兄弟,在陳橋發動兵變之後,就立馬奪得了權力。但是我們都知道所有的事情,看上去簡單,其實並不是,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趙普,為趙匡胤做了多少事情。
首先在那個朝代,文人的地位非常的低,一般都被武將看不起,整體社會上也是重武輕文,對你像照顧之類的謀士來說,都是用得著的時候,才會以禮相待,用不著的時候看都不會看他們一眼。但是趙匡胤雖然是個勇夫,但是他卻有一個特別好的一點,對趙普的話特別的言聽計從,趙普說什麼他都照著做,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於是慢慢的,趙普也非常信任他,也換來更加努力的為趙匡胤賣命。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影響了他的整個計劃,當時在位的統治者突然病逝,國家的權力產生了一段時期的真空,我們都知道,尤其是在權力更迭,或者是繼承者繼位的時候,中間的這一段時間,其實是非常動亂的,即使順利的繼位,也會造成一些時期的不穩定。
這個時候,本來就極有謀略和野心的趙普,突然間看到了希望,其實他本來作為趙匡胤的謀士,是想讓他地位更加提高,但是剛開始肯定並沒有想謀取皇位,但是這個時候突然間這個機會送到他面前,於是,他的野心和目的都有了,更加大的膨脹,有了機會,那麼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在古代的時候,地位再高都不會高過皇帝,既然有機會,那麼就試一試吧。
而且我們看一下這次的計劃是經過三步的,首先,趙匡胤是以打契丹人為名,往河北的藩鎮派出了重兵,這裡是當時除了禁軍以外最大的勢力。又因為趙匡胤是在禁軍中做領導,所以對於禁軍不用擔心,派出重兵把守這裡,也是為了防止鬧事。同時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整個京城的防衛全部安插上自己人,這樣就做到了裡應外合,然後自己領著一支隊伍遊行到程橋,然後在那裡黃袍加身,感覺上自己的登基是被迫的。雖然說這些計劃,當時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了,而且感覺漏洞百出,但是,手段不重要,最後結果非常重要,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位,而且我們想一下趙匡胤少年又不愛讀書,一介武夫的性格,不可能想到一個計劃。所以這後面少不了趙普的功勞,而且在私底下,趙普一直幫他拉人,集結勢力。
其實在建立宋朝之後,趙普對於剛開始的治國策略上,也給予趙匡胤不少的意見,而且都十分的有用,尤其是在杯酒釋兵權的時候,為了把權力更多的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趙虎成多次幫助趙匡胤制定各種各樣的政策,所以我們現在看陳橋兵變之所以這麼簡單,感覺能夠成功,其實,趙普在後面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只不過通常我們瞭解這位幕後操縱者的事情非常的少,而且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也不是特別的多。相比於明代的姚廣孝,趙普顯得更加的普通。
-
3 # 數字貨幣早報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他的主客觀原因。綜合後世百家的評點,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然後當了皇帝,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天時。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即位的恭帝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局十分不穩定。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訊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範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託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給予趙匡胤最高的軍權,可以自由調動全國的兵馬。
第二條,地利。當時,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都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陳橋驛這個地方距離後周首都汴不遠,趙匡胤在這裡發動軍事政變,十分有利。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國的兵權,而且都調動了出來,二是這個地方能隨時知道京城內的一切情況,三是政變以後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第三條,人和。趙匡胤帶領大軍剛離開不久,都城內就傳起了一陣謠言,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成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都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技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人心歸順,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都具備了,趙匡胤建立宋王朝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接下來,趙匡胤就可以根據國內的現實情況和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運籌帷幄,指揮著自己的軍隊實現華夏一統的宏圖偉業了。
陳橋兵變作為一部成功的歷史“大片”,成為趙匡胤創時代的起點,成為趙宋王朝三百多年曆史的開幕式,可謂是“陳橋一夢,換了人間
-
4 # 那山水那人
兩個事件都發生在宋朝。陳橋兵變是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兵變是建立新的王朝,又稱黃袍加身。當時後周皇帝柴榮在北伐中病死,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由趙匡胤扶持,他手握重兵,部下有謀士和武將,有取代後周的野心。
苗劉兵變是南宋時期宋處在亡國時期,沒有密謀的突發事件,南宋時期皇帝昏暈無道,宦官專權,觸犯到了他們的利益,已失敗告終。
-
5 # e心理大師e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有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
陳橋兵變,之所以趙匡胤能夠成功,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內亂太久,戰亂不休。需要有人來主持大局。趙匡胤順應了當時的民願,和大部分,權貴的利益。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兵變。當時宋高宗趙構南逃途中,趙構的舉動,領苗傅和劉正彥不滿。苗劉臨時叛亂,對當時的時局不瞭解,準備不足,慌亂應付,肯定不能成就大業。
做什麼事情要是能夠成功,必須有準備,有能力,有機會,有有能力的朋友,有各種必需的物資保障。
總之一句話順勢而動,能力超群,非神級而不能得!!
-
6 # CY208
兩個事件都發生在宋朝。陳橋兵變是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兵變是建立新的王朝,又稱黃袍加身。當時後周皇帝柴榮在北伐中病死,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由趙匡胤扶持,他手握重兵,部下有謀士和武將,有取代後周的野心。
苗劉兵變是南宋時期宋處在亡國時期,沒有密謀的突發事件,南宋時期皇帝昏暈無道,宦官專權,觸犯到了他們的利益,已失敗告終。
-
7 # 暖趣歷史故事
陳橋兵變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奠定了宋朝成立的基礎,也可以說是發生在北宋初年;而苗劉兵變發生在南宋初年。他們的結果卻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陳橋兵變)
一、面對的內部皇帝不一樣。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周恭帝年僅7歲,雖然有宰相範質、王溥輔政,但兩位宰相沒有大才,周恭帝的母親小符太后也不像孝莊太后那樣睿智英明,總得來說是主少國疑,對大臣尤其是領兵的武將控制能力較弱,為趙匡胤發動兵變奠定了基礎。 (黃袍加身)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發動兵變時,趙構22歲,並且剛剛經歷了“靖康之恥”等大事件的磨練。此外,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臂力也很強,史書記載他能拉動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岳飛能拉動三百斤力的弓),並且曾經獨自出使金軍大營。總得來說還是一位有智慧的君王。面對這樣的國君發動兵變,皇帝的應對能力還是較強的。 (苗劉兵變)
二、面對的外部環境不一樣。
陳橋兵變發生時,雖然在抵禦契丹和北漢聯軍的路上,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訊息只是傳言,並不具有真實性。小皇帝柴宗訓徵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更是給了趙匡胤極大的統兵權力,為趙匡胤發動兵變奠定了基礎。
苗劉兵變發生時,宋朝處於動亂狀態,剛剛經歷了國恥(靖康之恥),趙構建立南宋後,更是倉惶南逃,向金國乞降,整個國家風雨飄搖。雖然,朝臣百姓尤其是部分統兵武將,對朝政十分不滿,但跟外敵和外辱比起來,大多數人還是會將矛盾對外。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趙構雖然軟弱,但代表的是皇室正統,是漢民族的希望。所以,苗劉兵變的群眾基礎不是十分雄厚。
三、兵變後採取的措施不一樣。
趙匡胤兵變前,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兵變後善待周恭帝及符太后,並對國內較少的反對勢力及時採取鎮壓措施,並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逐個剿滅了周圍的割據勢力。至周恭帝病逝時(年僅19歲),宋朝已經統一了全國,國家基礎穩固。周恭帝雖然成年,有了執政能力,但這個時候國家穩定,即使有老臣支援,也難以有大的作為。
苗劉兵變後逼趙構禪位,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並要求趙構賜予免死的鐵券,准予免於追究他們政變的責任,趙構知道兩人學識不豐,在鐵券上寫著“除大逆外,餘皆不論”,苗劉不察,以為安全了。實際上,等勤王軍到達後,趙構迅速下令將劉、苗二人絞殺,至此,苗劉兵變徹底失敗。
-
8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首先廟劉兵變根本無法與陳橋兵變相提並論,兩次兵變的背景、過程、善後等各反面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背景概述: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逝世,幼子繼位。內部皇帝年幼,統治不穩定,外有契丹與北漢聯合入侵,主政的太后無主見,求救於宰相範質,範質想到了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趙匡胤以兵少將寡,推脫不去,範質授以全國軍權,調動全國兵馬,趙匡胤名義上得到了後周的軍事大權。
苗劉兵變:宋高宗趙構面對金軍的多次南下入侵,多次未做抵抗,一路逃跑,從應天府逃到金陵府再逃到揚州、杭州,並一直寵幸宦官與貪贓枉法的權臣,激發了軍中苗傅、劉正彥等人的不滿,加上其他南宋的名將張浚、韓世忠、劉光世等人分別在外駐軍,苗、劉兩人控制著京師的軍事力量,發動兵變條件很充足。
過程分析:陳橋兵變:相對於歷朝歷代的皇位交替,必然會掀起腥風血雨,殘忍的戰爭、趙匡胤在在陳橋發動兵變,得到部下的擁戴,成功黃袍加身。回京後兵不血刃拿下皇位,傷亡基本上很小,皇權交替得很順利,政權迅速穩固。
苗劉兵變:逼趙構誅殺宦官與貪贓枉法的權臣,這一做法是得到軍中的擁護,但質疑趙構得位不正,要求趙構禪位於僅三歲的娃娃,並讓太后垂簾主政。這就不點單是清君側的問題了,而是顛覆國家政權之事,在南宋初期內憂外患的環境下,正是需要一位年富力強、有所作為的君主,而不是需要一個娃娃和一個女人,在當時的形勢下下找不到比趙構更合適的人選了。
善後處理:這方面趙匡胤做得非常好,沒有大的動亂,善待前朝的皇帝與太后,以及前朝的文武,不僅得到朝堂之人多數文武百官的支援,這也為自己贏得了民心。
反觀苗、劉並無多少謀略,誅除宦官和姦臣之後,可以適可而止,卻一再逼趙構退位。除了得到軍隊中少數不滿情緒的人支援外,基礎太薄弱,很容易被翻盤,結果這場兵變很快就被在外地駐守的張浚、劉世光、韓世忠等人獲曉,並迅速平定了這場兵變。
結語:一場篡位奪權的陳橋兵變,經過周密的部署和外敵入侵的因素以及輿論的造勢,使得趙匡胤成功獲得政權,開創了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另一場苗劉兵變,準備得比較倉促,殺了宦官與奸臣,發動這場兵變的目的雖已達到,但在內外部穩定的形勢下,逼皇帝禪位於一個三歲的娃娃,豈不是兒戲,加上後期沒有進一步的鞏固這個兵變的成果,很快就以造反為名被平定了。 -
9 # 我是青鳥
所謂兵變其實就是王權與覬覦者兩股政治勢力的較量,優勝劣汰。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可見,少主年幼、扶助者昏庸,覬覦者全掌兵權、密謀策劃、裡應外合是其成功的幾個重要因素。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趙匡胤雖假意推脫,但從結果看,其實是老謀深算,精心準備,步步為營,所以成功。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訊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苗劉兵變者以清君側為名,逼迫禪讓的訴求大不了是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操中也一直未有進一步措施,這給了趙構周旋拖延以待勤王的機會。有趣的細節是苗、劉二人要求趙構賜予免死的鐵券,准予免於追究他們政變的責任,趙構知道兩人學識不豐,在鐵券上寫著"除大逆外,餘皆不論",苗劉不察,以為安全了,結果卻因大逆而被處決,成了千古的笑話。這與趙匡胤可謂天壤之別。
所以說,無知者雖無懼,但以生命作為代價還是太沉重了。有空還是多讀些書吧!
-
10 # 優秀的米老鼠96
一場陳橋兵變使趙匡胤黃袍加身、一步登天,建立北宋,也使後周政權煙消雲散。然而,在南宋初立之時,也有一場政變,就是苗劉之變,然而這場政變卻使宋高宗趙構“有驚無險”,最終歸於失敗。那麼,為什麼陳橋兵變能夠一氣呵成,而苗劉兵變卻虎頭蛇尾的流產了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柴榮死後,趙匡胤掌控朝政,控制了朝廷的禁衛軍,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掌握了全域性的主動權。
周世宗柴榮死後,柴宗訓即位,只有七歲。趙匡胤此時掌控了朝政的軍政大權,所有內城的禁衛部隊也被趙匡胤掌握。趙匡胤為了篡位,製造北漢南侵的虛假情報,藉此機會調集兵力。陳橋兵變發生時,汴梁城內的守城部隊也配合趙匡胤,裡合外應,使趙匡胤在政變後佔據主動。此時趙匡胤篡位已取得軍界的一致支援。
第二,趙匡胤具有強大號召力,後周政權沒有任何一股勢力可以抗衡,苗劉兵變只是一個區域性內亂,勤王之兵遠遠超過政變兵力。
趙匡胤早年隨同太祖郭威南征北戰,在軍內有很大威望,趙匡胤屢打勝仗,威名日盛。此時,臣強主弱,趙匡胤利用自己的威望可以說是振臂一呼,即可改變一個時代。然而苗劉兵變就大為不同了,苗傅和劉正彥發動的只是守衛杭州的一部分兵力,苗、劉兩人也無強大號召力,南宋的主力部隊都掌握在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手中,如果這些軍隊勤王反撲,苗劉軍隊勝算很小。而且在事變發生後,苗劉軍隊並未採取進一步鞏固政變成果的舉動。
第三,苗劉之變的發動者在謀略、學識方面處於劣勢,沒有除惡務盡的遠見,始終被動受制。
苗傅、劉正彥發動政變,其目的就是為了誅殺王淵、康履,軍中沒有正規的文職官員出謀劃策,是一個純武官的莽撞變亂。苗劉軍隊也沒有像“馬嵬坡之變”那樣除惡務盡,雖然逼迫趙構退位,但是沒有注意到宰相朱勝非忠於朝廷的立場,以及韓世忠等人勤王平叛的決心。在政變發生後,始終被朱勝非牽著鼻子走,被動受制,在朱勝非的周旋範圍內活動。在局勢不利之後,又改變策略,重新復立趙構,致使政變綱領混亂。
第四,在南宋初立、人心思定的時候急於發動,不符合抗金大局。
苗劉兵變失敗的最主要根源在於不符合當時政治方向的主流。北宋滅亡的慘烈程度剛剛褪去,南宋初建,此時需要的是抗金大局和穩定的社會秩序,而不是亂。苗劉軍隊發動政變後,逼迫趙構退位,立三歲的太子即位,這首先就不符合人心,是一種變相的“廢長立幼”,對於本來就不穩定的南宋朝局是一種破壞。特別是苗劉還說出趙構得位不正,準備迎歸徽欽二帝等語。這就更加重了金兵大軍壓境情況下南宋朝局的混亂。趙構是當時南宋乃至中原百姓的一個旗幟,一種號召力。因此從邏輯和實踐來看,苗劉兵變都是不可能成功和堅持長久。
-
11 # 歷史小廚
說起“陳橋兵變”能夠成功,“苗劉兵變”卻是失敗,究其根本,是這兩次兵變在當時的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造成的。
首先“陳橋兵變”是將政權從兒童跟婦人手中奪過來,這對於社會的穩定顯然是有正向作用。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特別是漢人,幾乎是到了滅種亡族的地步!這時候整個天下都希望有一個人能站出來統一天下,還百姓一個安穩的日子。
趙匡胤就是瞅準了這個時機,憑藉著自己的才智跟細心謀劃,先是跟石守信、王審琦結為異性兄弟,然後共同掌控了軍權。
有了軍權就等同於有了實力,正所謂“槍桿子出政權”,隨後的趙匡胤藉著出兵的機會大肆要兵,這又為他的兵變提升了成功的可能性!
一是社會人心所向,而是當時的後周朝廷已經毫無威嚴可言。百姓看不到希望,官員見不到前途,自然就會使得整個社會的人心開始動盪不安。
這就是天時,而趙匡胤擁有足夠的軍隊,又帶兵外出,這又是地利。加上他在朝廷中的威望,加上與趙普的密謀策劃,石守信、王審琦的大力支援,這又佔據了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都齊全了,趙匡胤這才“黃袍加身”發動了“陳橋兵變”,結果自然是很順利的取代後周,建立了北宋!
而“苗劉兵變”則是將政權推給兒童跟婦人,這對於社會的穩定顯然是有反向作用。
“靖康之難”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建立了南宋政權,雖然當時社會依舊動盪不安,但是對於那些外敵來說,“宋”朝依舊是百姓心目中的正統!
苗傅跟劉正彥不滿的也是朝廷重用權臣跟宦官,並不是說是為了篡權,這一點跟趙匡胤是有跟大區別的,也正是因為雙方的目的不同,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會截然不一樣!
苗傅跟劉正彥手裡掌握的軍權並不多,他們是瞅準了南宋的將領們在外之時,這才發動政變,逼迫宋高宗交出宦官。
他們最不應該的就是逼迫趙構禪位,如果說是將政權交給一個更有力的君主,那自然是好事,但是他們企圖將政權交給一個婦人跟孩子,這一點是最大的錯誤!
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先例,董卓專政後激起的就是群雄的共憤,最後被殺。苗劉兩人顯然是沒有吸取教訓,而他們兩人也不是能夠治國之人,只是用自己短淺的目光來看待當時的社會。
當時雖然南宋朝廷比較懦弱,一直逃跑,但也有主戰派的存在,像是岳飛跟韓世忠等忠臣就一直奮力對抗金人。如果說是朝廷亂了,這批忠臣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朝局,也就是“勤王”!
果然,沒多久,各地將領收到訊息,於是紛紛出兵勤王,使得苗劉兩人惶恐不安,最終失敗!
這裡最主要原因就是“苗劉兵變”選擇的時機不對,對抗外敵的時候再搞內亂,那分明就是愚蠢的行為,就像蔣介石一樣,結局註定是失敗的!
“苗劉兵變”的作用只是讓南宋投降派不敢多言,但是同時也讓宋高宗不再相信武將,不停的換將換兵,最終導致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而逼迫他禪位的結果就是使得趙構害怕北伐,害怕徽欽二宗的勢力死灰復燃,變相的為國家帶來了更多的災難。這樣的作用,不敗才怪!
“陳橋兵變”的作用則是使得中國得到了統一,結束了黑暗的五代十國時代,使得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可以說是又重新確定了漢人統治的地位,這就使得百姓跟將領們更願意跟著趙匡胤開始新的時代,這也是它能成功的原因!
因此兵變的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就是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然後仔細研究這場兵變帶來的後果及影響,最後才是增強實力,瞅準時機,才可以獲得成功!
-
12 # 風雪西樓夜
陳橋兵變和苗劉兵變,一個是發生在後週末年、北宋初年;一個是發生在南宋初年,雖然都是兵變,但本質上有明顯區別。
陳橋兵變為什麼能成功
1,文武大臣不希望一切都付諸東流
後周王朝,在周世宗的治理下,國力強盛,周世宗甚至親自試閱武藝,選拔人才。經過此次整頓後,舊史記載說:"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有了一支精銳的軍隊,為日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
但周世宗英年早逝,留下一個強盛的帝國給孤兒寡母;北有強大的契丹國威脅,再加上南方未征服。正所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後周王朝的文武大臣們,心裡也迷茫的很,這麼一個國家交給一個幾歲的孩子手中,稍有不慎,一切將付諸東流。所以,滿朝的文武大臣們內心是渴望一個有能力的人來管理這個國家,這就為“陳橋兵變”創造了良好的客觀環境,正所謂人心歸齊。
2,黃袍加身,被人擁戴,眾望所歸
趙匡胤作為殿前都點檢和歸德軍節度使,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誰掌握了軍權,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
趙匡胤作為將領們的頭目,被自己的下屬們“黃袍加身”,這裡就很關鍵。我趙匡胤並非想發動兵變,是我的部下們一起推崇我來當皇帝,我也是被逼無奈。登上皇位,是大家推選我的,是眾望所歸。這就為後面王朝更替,“周”改國號”宋“掃平了障礙。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命令軍隊不準劫掠百姓。"宋太祖陳橋之變,與眾誓約不得驚動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只有京城巡檢使韓通倉皇抵抗,但隨即就被王彥升所殺。
"宋太祖將受禪,未有禪文,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在旁,出諸懷中而進之,曰:”已成矣“。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正月初四日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帝位。
苗劉兵變為什麼會失敗?
1,大宋王朝,國家被外族入侵。從民心上來說,國內需要一致對外、同仇敵愾,而不需要叛亂和分裂,從政治層面上說,任何兵變都不會得民心。
2,苗劉兵變,打的旗號是清君側。作為這次兵變的負責人苗傅和劉正彥,並沒有完全想好接下來該怎麼做,而是走一步算一步;殺完了宦官,君側清完了,按說目的已經達到;可是又逼迫趙構退位了,把皇位禪讓給只有三歲的皇太子趙旉。在這一點上,朝中大臣意見都不一致,這就預示這本次兵變不會成功。
3,苗傅和劉正彥在軍中的威望並不是很高,沒有號令南宋軍隊的能力和威望。韓世忠、張浚、劉光世等將領豎起勤王的大旗,苗劉二人又害怕了,又請求趙構復辟。1129年4月20日,“太后下詔還政,皇帝(趙構)復大位。”
勤王的兵馬一打過來,苗劉二人嚇得趕緊率精銳兩千人,拿著趙構所敕賜鐵券逃出杭州,在逃亡的過程中,兩人分別被韓世忠擒獲,最後全被問斬。
所以,陳橋兵變的成功,在於天時和人和,具備了兵變成功的條件;而苗劉兵變,僅僅是兩個將領不滿趙構的所作所為,臨時起意發動兵變,不具備成功的客觀條件。
-
13 # 歷史的小學生
先說說陳橋兵變。趙匡胤在發動兵變前,已私下進行了多年的準備和謀劃。趙匡胤的野心引起了一些朝中大臣的警惕和不滿。右拾遺浦城楊徽之曾勸諫周世宗柴榮,不要讓趙匡胤典掌禁軍,說趙匡胤結交親信,遍織黨羽,“有人望”。趙匡胤代周稱帝后,對此事耿耿於懷,要將楊徽之處死,經皇弟趙光義求情,方才作罷。周恭帝繼位後,右拾遺、直史館鄭起上書宰相範質,也指出趙匡胤有不臣之心,“不宜使典禁兵”。陳橋兵變前的契丹入寇,也是趙匡胤指使他人謊報軍情。後周宰相範質不知實情,急忙找次相王溥商議對策,然而,王溥早已“陰效誠款”,投靠了趙匡胤,因此,他極力促成趙匡胤率軍前往。趙匡胤在率軍北上之前,秘密命“義社兄弟”王審琦和石守信駐守京城,作為內應,隨時接應兵變部隊進城。趙匡胤兵變成功後,其母杜太后聽說後,脫口而出道:“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足以證明趙匡胤一直在為代周稱帝而秘密謀劃。
陳橋兵變的過程諸書皆有記載,在此不再贅述。但是,如果趙匡胤僅有計劃,沒有兵權,兵變當然是能成功的。宋人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曾記載道:“太祖(趙匡胤)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世宗從伐,洊立大功,人望因已歸之。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這段話其實就一個意思,那就是趙匡胤掌握了後周大權。至於什麼“人望因已歸之,中外始有推戴之議”不過是為趙匡胤的篡周稱帝開脫罷了。
苗劉之變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次小規模的兵變,雖然在當時震動了南宋朝野,但由於沒有成功,所以,沒有陳橋兵變聞名。苗劉之變的發動者是戍守杭州的武將苗傅和劉正彥。當時,南宋朝廷草草初創,剛登大位的宋高宗既無禦敵之志,亦無禦敵之才,只是一味逃跑,生怕作了金人俘虜。宋高宗原在潛邸時的宦官康履、藍珪等人雞犬升天,氣焰囂張。大將劉光世就因為與他們結好,被宋高宗升為節度使。宋高宗曾嚴旨“內侍不許與統兵官相見,如違,停官,送遠惡州編管”。但康履等人熟視無睹,依仗皇帝的恩寵,我行我素。他們“凌忽諸將,或踞坐洗足,立諸將於左右。聲諾甚至馬前”。“諸將多奉之,而臺諫無敢言者”。宋高宗揚州脫難後,這些宦官自恃有功,肆意妄為。他們陪同皇帝到達杭州後,“強佔民居,強市民物”,引起當地軍民的極大憤慨。
御營都統制王淵在維揚之變中有不可推諉的責任,然而,宋高宗不治其罪,反而將其擢升為同籤書樞密院事,仍兼御營都統制。背後的原因就是他與康履等宦官“深交”之故。率部戍守杭州的武將苗傅和劉正彥對此項任命非常不服,密謀發動政變。右相朱勝非也認為對王淵的任命比較草率,勸宋高宗收回成命。宋高宗隨後下詔王淵“免進呈、書押本院公事”,例他處於有名無實的地位,但為時已晚。
苗傅和劉正彥的密謀被宦官康履獲知,他慌忙報告宋高宗,宋高宗大驚失色,趕緊命王淵在兵變者的集中地天竺寺佈置伏兵。然而,苗傅和劉正彥並未將軍隊集結於天竺寺,而是將軍隊埋伏於城北橋下。第二天,當王淵退朝後,伏兵一擁而上,劉正彥親自將王淵處斬。隨後叛軍分頭包圍行宮和宦官們的住宅,凡是未在行宮值班的宦官都被處死,甚至無鬍鬚者也被誤殺。宋高宗被叛軍困於行宮中不得進出。苗傅和劉正彥隨後在杭州鬧市中張貼榜文,指斥“奸臣誤國,內侍弄權”,“民命皇皇,未知死所,進退大臣,盡出閹黨,賞罰士卒,多自私門”,宣稱“為民除害”。
宋高宗對突然而至的兵變手足無措,右相朱勝非和大臣們只能同苗傅和劉正彥進行談判與敷衍。苗傅在行宮前大聲呼叫,要求將康履等人處死,以謝三軍。宋高宗無奈,只好將康履交給苗傅和劉正彥,被當場腰斬,並臠割其肉。藍珪、高邈、張去為、張旦、陳永錫等被貶竄遠方。苗傅和劉正彥仍不滿足,逼迫宋高宗退位,稱太上皇,由宋哲宗的廢后孟氏垂簾聽政,宋高宗的三歲幼子趙旉繼位,改元明受。因此苗劉之變也叫明受之變。
兵變結束後,苗傅和劉正彥升為節度使,兩人雖然表面上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卻埋藏著巨大的危機。二人雖然把持著南宋朝政,但由於他們是品級低下的武官,手中既無龐大的軍隊,亦無掌管朝局的能力,更沒有在朝廷內外培植大量親信,行宮之外的所有地方官吏皆不服從他們的政令。當時,同籤書樞密院事呂頤浩在江寧府部署江防,禮部侍郎張浚督軍於平江府,大將韓世忠和劉光世也擁兵在外,虎視眈眈。他們聽說兵變的訊息後,立即向杭州發兵。右相朱勝非利用韓世忠大軍壓境的時機,誘騙苗傅和劉正彥同意宋高宗復辟,並頒給他們誓書鐵券,保證既往不咎。苗傅和劉正彥受到朱勝非的迷惑,舉棋不定,韓世忠則抓住時機擊敗叛軍,親自將宋高宗從行宮中安全接出。苗傅和劉正彥隨後被俘,被處以磔刑。歷時一月的苗劉之變宣告結束。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正是因為韓世忠在此次兵變中有救駕之功,所以秦檜後來誣告韓世忠謀反,才倖免於難。
苗劉之變的失敗是註定的,但性質卻是截然不同的。苗劉之變以除奸安國為主,陳橋兵變則以謀朝篡位為要。正是因為謀朝篡位需要長時間的謀劃和準備,因此成功率才會非常高。除奸安國看似為君為民,實際上多是意氣所為,而且無論性質如何,都嚴重觸怒了當權者的底線,事後必然遭到嚴懲。苗劉之變結束後,宋高宗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當年六月下罪己詔,承認自己“昧經邦之遠圖”,“昧戡亂之大略”,“無綏人之德”,“失馭臣之柄”,願“深自修省,悔過責躬”。從這個方面來看,苗劉之變的意義仍是進步的。
-
14 # 餘鑫鑫vlog
趙匡義後周柴榮副手,掌握禁軍(中央軍精銳),後周主少國疑大將領大臣得奔一前程。晚唐五代十國皇帝走馬燈換宰相範質一人經歷五六個朝代也沒覺的不好,北宋末趙構是唯一逃脫皇室成員,漢人需一面旗職收復中原漢家天下。抵禦外族入侵收多河山第一要務,文臣武將認可趙構,擁戴趙構。內部爭鬥次要。苗劉兵變時,韓世忠諸將帶兵進東勤王平叛。
回覆列表
說到苗劉兵變其實大家也應該知道的,那就是這個事件還是挺有話說的,那麼有的人要問了,這個苗劉兵變只是聽說啊,具體什麼情況還沒聽說呢,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苗劉兵變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話說這個苗劉兵變最後是成功了的,還有這個苗劉兵變發生的原因!
苗劉兵變是怎麼回事
苗劉兵變其實並不是正統的名字,正統的名字叫明受之變,也叫劉苗之變,話說時間要追溯到公元1129年,也就是建炎三年,這個時候宋朝是宋高宗趙構當權,但是其身邊佈滿了權臣和宦官,百姓民不聊生,趙構在投降派的建議和支援下,準備放棄中原,往南逃走,大家也應該知道的,這樣大宋就亡了啊。
所以一些清醒的人把這件事情看得非常的透徹,準備發動兵變,誅殺趙構身邊的宦官和權臣,以清軍側,並且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太子趙旉,而實時這一兵變的人就包括苗傅和劉正彥,所以史稱苗劉兵變。
但是結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失敗了,因為訊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下一步的措施了,最後被鎮壓,結果被處決了。
苗劉兵變發生的原因
其實無非就是國破家亡了,趙構建立南宋依舊是對金朝採取了投降政策,政權十分的腐敗無能,宦官權臣遍佈朝野,趙構準備又要南逃,這才讓苗劉二人有起兵的想法。
揭秘苗劉兵變怎麼樣才能成功
其實這一次的苗劉兵變發生的十分突然,也沒有什麼群眾基礎,而且還想讓三歲的皇子繼位,再垂簾聽政,這個想法不來就不符合實機,敗也是遲早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