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鳥言夷面

    在長江以南大部分是古代百越的傳承,所以畲族屬於百越之一,典型的南方原住民之一。

    而在南方之所以出現了“客家”一詞,說明祖籍是北方而來的。

    客家代表性人物,比如秦朝時期河北的趙佗反客為主做了南越原住民的主子,唐朝時期宰相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畲族和廣府南越、吳越、駱越、閩越同為南方原住民,只是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句吳、于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 。《呂氏春秋》統稱這些越族諸部為"百越"。

  • 2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其實你弄反了,畲族是客家化的瑤族人,畲族和客家歷史上就是互相信任和依仗的兩個族群。抗元的畲漢義軍就是畲人和客家人聯軍。現代畲語跟客家話很接近,還有少數畲族人說瑤語

  • 3 # 客家瓢瓢蟲

    這個說法比較普遍,證據也更充足一點,因此可信度也比較高一點。主要證據有:

    畲族和瑤族都流傳有盤瓠傳說(其實這個傳說很有可能是漢人典籍創作出來的一個故事,被多個民族拿來用了。);有些習俗相近;史籍上常常畲瑤並稱,甚至也有說畲族就是瑤族的,部分畲族人會自稱瑤戶;畲族和瑤族幾乎有相同的姓,如盤,藍,雷,鍾等;畲語非常接近瑤語,儘管現在已經很少畲族人會講畲語了,有些地方誌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有些畲族山歌的調和瑤族山歌的調有相近的地方;

    二,來源於東夷的說法

    這種說法認為畲族是古越人的後裔。主要依據是兩者的地域分佈比較相近,另外有些相近的民間傳說和零星的歷史記載。

    這種說法認為畲族是“南蠻”的一支。南蠻本來就是廣大南方原住民的一個總稱,因此這種說法過於籠統,沒有多少價值。

    首先,客家人不是一個民族,它只是漢族裡面的一個族群。客家族群的形成跟中國歷史上的歷次動亂有很大的關係,是歷次動亂導致的中原漢族南遷,從而客居於南方諸山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因此客家語保留有很多古漢語。又因為跟當地原住民的千年混合,吸收了部分的文化,最後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一般漢族的獨有的一種族群文化。

    之所以會出現同源問題,是因為大部分畲族的分佈都和客家人又重疊,因此雜居混合一直存在。自明清以來在服飾,習俗等就基本一樣。

    語言上更是如此,現在99%畲族人說的語言接近客家話。事實上這樣說還是太委婉,準確的說現在畲族說的就是客家話。

    答者本人就有畲族同學,跟我們完全一樣,沒有任何的區別。但這並不是說兩者同源,這是同化問題,殊途同歸。

    世界上任何民族或者族群都有同化問題。把民族異同當作文化現象來看是很有意思的,而把這當成鑑別身份優劣的標誌則是愚蠢的。

    結論:畲客絕非同源,但趨於一體。

  • 4 # 玉壺光轉

    比較二則同出於宋人之筆的描述,陳一新《跋贍學田碑》中言汀州“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息頗類中州。”而劉克莊《木綿鋪》中言漳州“風煙絕不類中州”。可見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雖境土相連,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現象已十分明顯,汀州客民類中州,而閩南漳民卻和中原有明顯差異。早在唐代《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可見直到唐代閩南泉州還有大量閩越人。

    南宋時期贛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廣東遷徙《方輿勝覧·卷三十六·梅州圖經》“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借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農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給廢。”可知梅州的汀、贛客民僑寓之多,而對旁邊使用閩方言的潮州《方輿勝覽》則描述為“潮州夷獠遂生”。

    而廣西東南成為宋代客家移民遷入的主要地區,南宋為躲避戰亂遷入嶺南西部的移民很多。《輿地紀勝》“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這些移民包括來自中原地區計程車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們是較早遷入廣西東南的客家移民。《容縣誌》“宋南渡後,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禮度並同中州。”而《南齊書·州郡志》“廣州,鎮南海....而狸獠猥雜。”直到南宋《輿地紀勝.卷八十九.廣州風俗形勢》“逖彼番禺,去都萬里,境接群蠻,地居海淞”可見嶺南不同族群間方言文化等差異很早就已經存在。

  • 5 # 大水衝龍王廟

    說客家應從客家古訓,“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中找出這種不斷遷移中堅強很堅韌的那種客家精神,並維繫的一代代客家人不管走到那,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都勤勞勇敢的開創生活。

    在在封建社會田就代表著一切資產,也代表著一個家庭和宗族的所有。當一個家庭和宗族可以不惜失去自己財富的一切,但都不能忘記自己的語言,鄉音。就如在二戰時法國被德國佔領了,德華人讓法華人學德國語,那就是相當於亡種亡國。所以客家古訓“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這是一個很有骨氣智慧的族群。不忘本,祖上有榮光,值得自己和後代一直惦記,一直傳承。

    客家的另一固屬代表客家圍龍屋,堅固,實用,內含豐富的人文哲學知識。我想這一定是其他少數民族沒有的,圍龍屋合陰陽,一陽為圍屋,一陰為半月水塘。陰陽代表著生生不息,自強不止。圍屋就象一座小小的城市,生活功能齊全自給自足,保護著整個族人的安全。外面的池塘可以水可澆種作物,放養魚,還能防火急用,洗滌其他物品。解決急需的用水。在窮山僻壤中存水為財,創造山中的江南水鄉。客家人勤勞勇敢樸實,在相對不大好的地理環境中耕讀兩不誤。客家精神源遠流長,應該也叫中原情結的客家精神源遠流長,在時代中有許許多多閃光。但因所處的地理環境,造成的閉塞,落後,也不能阻擋客家人走出侷限相當封閉的圍龍屋去闖蕩外面開放進步的社會。

    所以對於那些對客家文化歷史不大瞭解的,或對客家文化知道一點點的就想充當行家的到處發表對客家人就是畲族瑤族等等的不實言論,用心把客家人抹黑為落後的少數民族和亂接客家人的祖源的。我們只能用“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這客家古訓來敲醒那些說夢話的所有抹駭客家人的睡夢者,該醒醒了,不要再炒作廣東三大氏的仇恨了,拉了對你們這些人沒點好處。

  • 6 # 美景人生

    不要偽造客家人的服裝,據正規文獻介紹客家服裝是這樣的

    論客家人的服裝,清代客家人並沒有穿漢服,但是客家服裝有成一體的風格。

    客家民系沒有經過太大的越漢融合,所以服飾帶有中原古風。故客家人以中原漢族為正統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意識也反映在衣飾打扮上,服飾上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服飾寬博的主要特徵。客家人的服裝,無論上衣或是褲子,都保持了寬鬆肥大的漢族古風。客家服裝基本沒有紋飾。

    摘自《文史廣東網》嶺南風物之《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服飾文化探微》

    論客家人的服裝,清代客家人並沒有穿漢服,但是客家服裝有成一體的風格。

    客家民系沒有經過太大的越漢融合,所以服飾帶有中原古風。故客家人以中原漢族為正統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意識也反映在衣飾打扮上,服飾上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服飾寬博的主要特徵。客家人的服裝,無論上衣或是褲子,都保持了寬鬆肥大的漢族古風。客家服裝基本沒有紋飾。

    摘自《文史廣東網》嶺南風物之《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服飾文化探微》

  • 7 # 以前的時間

    客家人居住區其實的閩、粵、贛邊地區在明朝前是瑤、畲聚居的地區,與其他地方的瑤族聚居區一樣,同樣也經歷了動亂與平定的時代,同樣也經歷了從“賊巢”到“鄒魯鄉”的社會變遷與建構過程。這也是與明朝中葉閩、粵、贛邊地區的歷史相符的。鄧小華在《關於古南方漢族“非”漢說》中明確地指出:“客家族群歷史上居住於閩、粵、贛交界的山區,與歷史上畲族的聚落地相重疊……(客家話)的詞彙系統則是漢族與南方土著民族語言混合而成,土著的比例甚至更大。”根據羅美珍、鄧小華的研究,雖然客家方言與現代贛語方言相近,但客家方言除詞彙系統中保留了畲語的大量“底層”成分之外,其語序也明顯地受到畲族語言的影響,也顯示出其演變的瑤畲特色。特別是明中葉王陽明巡撫南贛以後,隨著國家加強對閩粵贛的管理,許多畲客完成了身份的轉變。謝重光曾高度評價王陽明巡撫南贛對畲客漢化的推動,他注意到原來是畲客基本住地的贛閩粵交界地區,如今幾乎清一色是客家人的住區,只能找到少數畲族聚居小區的現象。與以畲客外遷來解釋此現象觀點不同的是,謝重光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應是畲客大部分改變稱呼為客家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了一定年齡,人都會向生活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