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石成言

    雍正時代巡撫一年的工資大概是155兩白銀,加上雍正給的養廉銀1.5萬兩,田巡撫一年收入15155兩白銀。以他的性格,除了過些估計也沒有其他灰色收入。按一兩白銀大約等於300元人民幣算,一年工資摺合人民幣454萬,應該說不低了。不過這筆錢除了自己家庭消費,還要請師爺、賞下屬、人情往來,也是過得緊巴巴的。而8000兩即為240萬,這放在今天也是高薪階層,妥妥的金領。15000兩一下要拿出一半請老鄔,換誰都心疼呀。

  • 2 # 江楓月夜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古代官員俸祿很低,巡撫一年也就幾百兩銀子,但古代官員弄錢的辦法是有的,比如淋尖踢斛,火耗錢等等,大家心照不宣。一個清廉的巡撫一年萬兩銀子是搞得到的。

  • 3 # 靜夜思160519196

    按照大清律,官員貪汙40兩就要丟官,貪汙60兩就要被處死,60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多塊錢。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滿清99%的官員都要被砍頭。雍正三年,胤禛改革吏治,首先是官員貪汙的死罪標準上漲到了1000兩白銀,大約現在30萬人名幣。另外是增加了追贓減刑的規定。貪官在案發第一年內只要積極退贓,死罪就可以變成“死緩”或“無期徒刑”,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活著就有希望。貪官如果案發第二年都沒退髒的,依然可以寬限,只要你態度好,有退髒的意願,組織上可以讓你分期付款,慢慢還。案發第三年還沒有退髒,那對不起,只能去死,而且家人還要承擔退髒的責任。家人確實還不起,那就只能算了,只是負責追髒的官員就慘了,辦事不力,也不用多說,撿包袱走人吧。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咱們大概敘述一下鄔先生到田文鏡府中擔任幕僚的過程:

    四爺胤禛經過一系列的明爭暗鬥,終於在那天晚上涉險過關,成功上位,奪得龍椅,成為雍正皇帝。但就在當天夜裡,大局已定,胤禛回到潛坻,他想幹什呢?大家都知道,奪嫡是個非常殘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方勢力機關算盡,各施機謀,那就免不了會採用一些秘密手段,四爺胤禛也不例外。而做為他的首席智囊,鄔先生對這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自然是瞭如指掌。胤禛登上皇位,從一個不擇手段的奪嫡者成為了九五至尊的皇帝,新的篇章已經翻開,過去的那些種種見不得光的齷齪就要徹底地銷燬,怎麼辦?當然是快刀斬亂麻,清理得越乾淨越好。於是,他當夜就返回潛坻,為的就是處理那幫以前為他辦秘密事情的諸色人等,其中也包括鄔先生。

    經過驚險的互相威脅,雍正與鄔先生達成了妥協,鄔先生暫時棲身於被外派到陝西任布政使的李衛之處,雍正認為這個結果也算不錯。現在,大家該明白了,當初鄔先生建議四爺提防年羹堯,“派個人,盯住他”,鄔先生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對了,是給自己留條脫身之路。讓李衛負責看住鄔思道,鄔先生在他的手臂之外,但還在他的視野之內,雍正還算放心。但這始終是雍正的一塊心病,遲早都要解決。山西巡撫諾敏因清欠虧空有功被雍正抬高為“天下第一巡撫”,雍正有意將訊息傳到陝西李衛這裡,鄔先生意識到,李衛要升官。升了官當然要進京謝恩了,這就同時意味著,雍正開始將目光投向鄔先生,雙臂開始收攏。

    鄔先生一招凌波微步,從李衛處跳到了田文鏡這裡,不露痕跡地閃開了雍正的一撈,化險為夷,雍正只好重新謀劃對策。年羹堯擅權濫殺,成為雍正的心頭大患,雍正必須要設法對付。但鄔先生的態度如何,是雍正必須要重視的。微服南下,到正在修堤抗洪的田文鏡處巡視,雍正要試探,也要攤牌。

    鄔先生在田文鏡這裡是肯定呆不下去,再不走就走不掉了。於是就藉著討薪水為名與田文鏡大鬧,兩人翻臉,一拍兩散。

    田文鏡是真的拿不出鄔先生的幕酬八千兩銀子嗎?開玩笑了,八萬兩也能輕鬆拿出來。大家注意兩個細節:1.年羹堯在西北軍情緊急,田文鏡派人送糧,無人敢去,鄔先生自告奮勇去送,曾提到田文鏡欠他薪酬,眾人聽了,不禁面露嘲笑。

    鄔先生這是故意的,他在和田文鏡演戲,一來是向大家表明,田文鏡是個清官,沒有搞錢的本事;二來是為田文鏡以後抄一些官員的家做個引子;三來是為自己將來脫身埋下伏筆。2.有個鏡頭:鄔先生討薪,與田文鏡大吵大鬧,兩人正在言語交鋒,外面有人慾進來彙報情況,被門衛攔住。

    這個來彙報情況的人真實身份是什麼?你們以為雍正在田文鏡這裡沒有埋著眼線嗎?當然不可能,這位其實就是雍正的眼線。鄔先生久在雍王府中,對這些事情太熟悉了,他敏銳的嗅出了這個人的味道。現在大家該明白了,鄔先生和田文鏡在裡面演雙簧呢!什麼錢不錢的,八千兩銀子算個屁啊,如果田文鏡連這點錢都心疼拿不出來,那是對鄔先生這個超級幕僚智商的侮辱!

    這一幕戲就是演給門外那個暗線的。一是為了表明田文鏡的清正廉潔,二是為了鄔先生脫身的理所當然。鄔先生最後那句話“可疑之利不可得,得之易時失之易”是說給田文鏡的嗎?不,是說給雍正的。是對兩人多年以來從相識,相知,相互利用,發展到互相猜忌提防。疑、利、得、失,就是今天兩人最終走向分裂的總結。

    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雍正處處機關算盡,嘔心瀝血,到頭來身邊卻連一個真正理解他的人都沒有得到,而鄔先生至少還有十三爺、李衛、田文鏡這些人敬重他,信任他,想盡一切辦法地幫助他擺脫雍正的控制。

    人生就是這樣,得失只在一念之間。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田文鏡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官員之一,並且也是巡撫級的高官,對於這個級別的大官來說,拿出8000兩銀子應該不是什麼大的問題。所以他所說的拿不出這筆錢恐怕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並不是他拿不出來,是他不願意出。

    只不過因為準備當他幕僚的鄔思道先生,對田文鏡來說,事實上一個燙手山芋,田文鏡並不想接收他而已。在雍正王朝裡面,鄔思道可謂是四阿哥胤禛的首席謀士,為他最終能夠成功登上皇位,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樣的人知道的訊息實在是太多了一點,所以以雍正那樣刻薄寡恩的性格,事實上當時是想除掉這個隱患。

    只不過鄔思道還是比較會做人,最終在言語上消除了雍正的一些顧慮,所以雍正允許他歸隱。只不過雍正對他還是有點不大放心,所以不知道,雖然表面上規定,但是還是在雍正的可控制範圍之內,首先是在雍正的親信李衛手下當幕僚,後來又到田文鏡手下。只不過後來因為情況變化,鄔恩道覺得再不走就不行了,所以以討薪為由,最終和田文鏡做了一個雙簧,所以歸隱了。

    鄔思道這樣的人確實是高人,知道自己不太合適在官場上繼續幹下去,所以歸隱能夠得到善終,而歷史上有很多人不懂得進退,最終死於非命的不在少數。白銀一兩大約和現在好幾百塊錢,所以8000兩銀子,放到現在等於是數百萬元的鉅款。

  • 6 # 上將噯福斯

    中國古代,銀子非常貴重。

    因為中國古代產銀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銀子在古代屬於超級貴金屬,比現在的購買力又強的多。甚至普通的老百姓,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

    就連清朝的官、員,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銀子。

    清朝初年,官、員俸祿很低。

    巡撫屬於從二品。一年的工資是155兩銀子。

    《清史稿》記載:巡撫從二品。

    這麼點銀子,顯然不夠開銷。所以雍正年間,部分京、官可以享受領取一筆“恩俸”。“恩俸”的數額跟俸祿相同。也就是說京、官可以領到兩倍工資。

    地方官,則發放養廉銀。養廉銀,各地多少不一,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程度決定多少。職位不同,養廉銀也不同。

    但是總體而言,養廉銀一般是俸祿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田文鏡是河南巡撫,每年工資只有155兩,養廉銀可能有兩三千兩。要他每年拿出8000兩銀子來養一個師爺,把他所有的工資都加上也不夠啊。

    但這只是賬面上的演算法,田文鏡真要聘請鄔先生,別說八千兩,八萬兩都能拿出來!一省巡撫,那是開玩笑的嗎?

  • 7 # Mer86

    這個大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小問題。

    第一,每年八千兩銀子的幕僚費,身為河南巡撫的田文鏡是否有能力支付?

    理論上說,田文鏡負擔的起。

    清承明制,官員工資奇低,清官絕無拿出八千兩銀子的可能性(貪官另說)。但雍正元年推行新政改革,搞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後,由於巡撫一級通常都有一萬至一萬五千兩的養廉銀,所以理論上說,電視劇中恰好在雍正元年榮升巡撫的田文鏡是能拿出這筆幕僚費的。

    關於火耗和養廉銀,這裡解釋一下。所謂火耗就是指銀子在運輸或重鑄期間的損耗,這筆損耗朝廷不承擔,所以基層官員收稅時就連帶正稅一起把火耗也一併收了。至於要收多少,各地標準不一致,而養廉銀就是從火耗銀中提取的,所以各個省的養廉銀數額也不一樣。

    一般來說,總督能分到一萬五千兩左右,巡撫能分到一萬二千兩左右,布政使能分到九千兩左右。具體資料看下面的圖表。

    第二,既然田文鏡有能力支付,為什麼他不願意支付呢?

    其實看過電視劇的人應該都知道,不是田文鏡想賴賬,而是鄔思道掐準了時間,在田文鏡沒錢的時候以咄咄逼人之勢讓田文鏡對他產生厭惡感,繼而設計跑路。

    這話應該怎麼理解呢?我把前後劇情大概講一下。

    由於看穿了雍正的人品,鄔思道一直尋求退隱的時機。可是他這種大能人想退隱,怎麼可能嘛?雍正首先就不答應。所以鄔思道就採取報高價的策略,先給田文鏡當幕僚,麻痺雍正。

    他這麼幹,有四點好處。

    一方面來說,八千兩對於田文鏡,不算高不算也低,正好合適。因為要價太高,田文鏡拿不出,鄔思道要了也是白要。太低了,田文鏡掏錢沒負擔,他給的不心疼,鄔思道到時候也不能借這件事情激怒田文鏡,讓他趕自己走了。

    第二方面,鄔思道最早給李衛當幕僚,但他們太熟,混在一起,雍正肯定不放心。所以鄔思道又轉投了田文鏡。相比於李衛,田文鏡不認識鄔思道,在雍正印象中,鄔思道貌似也不認田文鏡,這兩位做合作伙伴,雍正心裡踏實。

    第三方面,田文鏡是直腸子性格,對雍正絕對忠誠,但他做事按部就班,不懂變通,只會按章辦事。所以儘管鄔思道不認識他,但憑藉智商碾壓,鄔思道想要洞悉田文鏡的內心,操控他的情緒,並無壓力。

    第四方面,八千兩銀子不是小數,鄔思道要價八千兩銀子當幕僚。雍正聽到這個訊息會樂壞的,他肯定會想,原來鄔思道也愛錢財啊?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叫事。只要雍正高興了,鄔思道才有機會跑。並且鄔思道藉機在田文鏡身上撈點錢,退隱之後也有錢吃飯過日子。

    算計好了之後,鄔思道就在田文鏡的後衙住了下來。他整天什麼事情都不幹,就等著時機成熟跑路。終於,這一天來了。

    在某一個暴雨夜,鄔思道找到田文鏡,跟他討要薪水。當時田文鏡在黃河大堤上忙了整整一天,一肚子憤怒。鄔思道此時來討要薪水,而且他還咄咄逼人,不給田文鏡商量的餘地,這讓田文鏡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另一方面,田文鏡是清官,這毋庸置疑,可他畢竟是巡撫,衙門裡總是要僱傭一些兵丁和家眷的,他的俸祿加養廉銀中,有一大半都給了鄔思道,導致其他的幕僚或下人收入微薄,讓大家對鄔思道產生了抱怨,所以田文鏡對鄔思道下逐客令時,整個衙門裡面沒有一個人出來說好話。

    從表面上來說,這是牆倒眾人推,鄔思道這個害群之馬終於滾蛋了。

    不過作為畫外人,咱們應該是知道的,這就是鄔思道想要的結果——不是我要走的,是你趕我走的啊!到時候皇帝問起來,這事可怪不得我喔。

    很顯然,田文鏡心裡沒有那麼多小九九,他不知道鄔思道的算計,所以直到雍正巡視河南問起鄔先生時,田文鏡才恍然大悟。而雍正帝知道鄔思道已經逃跑了後,念及他的忠誠,也沒有再繼續追查。

    以上就是田文鏡賴賬的前因後果。並不是田文鏡拿不出銀子,而是鄔思道設計,讓田文鏡產生鄔思道不值八千兩的印象。而這種印象恰恰就是鄔思道想要的結果。

    第三,八千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如果用購買力換算來看,清朝中期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200塊錢,八千兩銀子,差不多就是160萬了。

    不過這種簡單的換算方法不合理,不能真實體現出八千兩銀子在當時的實際購買力。所以要想搞清楚八千兩銀子合現在多少錢,我們還是要用更準確的方式:以古代底層老百姓勉強維持溫飽的月入對比現如今底層老百姓勉強維持溫飽的月入。

    舉個例子,民國時期,北京最底層居民的平均收入是1.66銀元/月,咱們現在北京平均最低月收入差不多是3000左右,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民國初年的2個大洋,約等於現今的3000元,1塊大洋等於現在的1500元。

    以此類推,咱們再來看看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七品縣官的月工資是3.75兩,這可是堂堂縣太爺。底層老百姓只少不多,估計也就月薪一兩多銀子。從這可以看出,一兩銀子在當時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大概就相當於現在2000塊錢在我們心中的分量。

    按照這個數再算一下,8000兩銀子,這是什麼概念?堪稱是天價工資了。

  • 8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鏡是河南巡撫,那麼我們就先考究一下,清朝的巡撫一年下來到底能賺多少錢?

    清朝最初給各級官員們的工資很少,基本不夠他們花的,一品大員的年俸也就是180兩白銀上下,下面的官員就更少。當然了,對老百姓來說呢,這些錢已經很多了,但對於官員就不多。他們不僅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還得應付官場上的各種人情往來,包括衙門裡的差役和幕僚,家裡面的家丁、門房都要養。所以他們賺的多,花的更多,錢總是不夠花的。

    於是大家就都心照不宣,開始利用各種辦法往自己兜裡摟錢,京官就靠孝敬,地方官就靠各種陋規。而這陋規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靠火耗摟錢。

    火耗從明朝時就有,因為從明朝開始,地方官在徵稅時收的往往都是碎銀子,官府需要把這些碎銀子熔化,然後再鑄成官銀。而在這一熔一鑄之間,自然會有損耗,所以地方官往往會提前把損耗都攤在稅裡,然後朝老百姓多收一點。所以,地方官就打上了火耗的主意,開始越收越多,給百姓造成了很大負擔。

    針對這種情況,雍正帝繼位之初,便提出火耗歸公,簡單說就是承認火耗的存在,但將其稅額固定化,不能想收多少就收多少了,而收上來的火耗,一部分以養廉銀的形式發給各級官員,一部分彌補財政虧空,還有剩下的就留給各地自行開支。

    所以,作為正二品官的河南巡撫,田文鏡一年的俸祿不多,也就是155兩上下,但養廉銀極高,大概13000兩,是俸祿的9倍左右。從理論上說,田文鏡一年賺的錢,應該能夠支付鄔思道的幕酬。

    但為什麼田文鏡總是推說沒錢,一聽鄔思道來要錢就愁得頭大?

    對於這個問題,電視劇裡的解釋還是比較靠譜的。田文鏡說自己要養活那麼多兵丁差役,而且他隱約提到自己還養著其他的幕僚,這些都需要錢。看來,一下子讓田文鏡拿出八千兩來給鄔思道付工資,是有些難為他了。

    那麼,這八千兩白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不同時期,白銀的價值和購買力不盡相同。清朝乾隆年間,大概一石糧食可以賣銀一兩四錢六分,也就是一兩白銀約等於一石糧食。按照今天一石糧食等於70公斤算,大概可以約等於人民幣140元上下。這樣換算下來,一兩白銀差不多等於今天的人民幣140元,那麼八千兩白銀最起碼相當於今天的百萬現金了。

    當然了,最後鄔思道還是搜刮了田文鏡四千兩白銀才匆匆離開,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幣至少也要五六十萬元了,估計也夠他安享晚年的了。

  • 9 # 秋媚讀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歷史劇,也是一部現實劇,許多現實困境,劇中都曾出現過,不管是廟堂還是江湖,都能在裡面對號入座,甚至連勞資糾紛也曾上演過。田文鏡聘請鄔思道,說好的八千兩,卻始終不願付款。

    不能因一時的衝動,而破壞整個生態系統

    現實中,很多老闆在招人時,給出的承諾很高,開出的條件無比優渥。當員工需要老闆兌現承諾時,真正信守承諾的卻沒幾個,大多都是敷衍了事,或找各種藉口刁難。田文鏡就是如此,答應了給鄔思道八千兩薪酬卻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他是堂堂河南巡撫,朝廷二品大員,為何沒有信守承諾呢?

    因為今時不同往日,彼一時彼一時了。田文鏡給出八千兩承諾,是有求於人。當時的他,正在清查山西虧空案。這事吃虧不討好,查清了得罪一群人,沒查清自己被牽連。上面被幾個中堂盯著,下面還要對付一群地方官,整天焦頭爛額,工作一籌莫展。就在這時,鄔思道突然出現,給了田文鏡一個解決方案,讓他有柳暗花明之感。

    鄔思道不僅解決了田文鏡的燃眉之急,還讓他看到自己的實力,一旁的李衛也趁機借坡下驢,提出八千兩的要求。田文鏡正在興頭上,順口就答應了。不得不說,這種答應,既是欠人情的無奈之舉,也有幾分頭腦發熱被忽悠的成分。這就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只要醫生能救活他,什麼都能答應。

    後來,鄔思道來到田文鏡的幕府,除了押送一次軍糧,也沒幫他幹什麼正經事。這在田文鏡看來,鄔先生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完全就是白吃白喝,恨不得他趕緊走人。一旦給老闆造成沒有利用價值的映像,離失業也就不遠了。

    當時的田文鏡,還要考慮其他人的反應。一個巡撫,幕府裡面不止一個師爺,其他工作人員也不少。鄔思道幹活少,要價高,其他人心裡作何感受,同樣幹活,我們幹得更多,你田文鏡憑什麼給他那麼多,給我們那麼少?我們的工資是不是也應該漲到八千兩?因此,一旦田文鏡真的給了鄔思道八千兩,就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整個幕府成員的薪資結構都會有所動搖。

    田文鏡還真的不一定捨得,何況他無力承擔

    歷史上的田文鏡,富得流油,有一次,李衛家裡辦喪事時,田文鏡直接給了幾萬兩銀票,當做份子錢。但《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鏡,經濟情況就不見得有多好,起碼在雍正的巡撫群,他算不上富裕。

    按照當時巡撫的薪資結構,田文鏡的年俸才一百多兩,養廉銀大約是一萬二千兩(河南屬於比較窮得省份,實際上拿不到那麼多),還有其他一些正常補貼大概幾百兩。以劇中田文鏡的工作作風而言,他沒有灰色收入,也不會吃拿卡要。這一年工作下來,也就一萬二千兩不到。而田文鏡需要花錢的地方,卻又不少,他要吃要喝,要養家餬口,還要養著許多員工。

    在那個時代,幕僚都是個人掏錢請的私人顧問,不列入公款。鄔思道一個人的工資就要八千兩,按現在的購買力,摺合成人民幣,大約是一百八十萬元。實話實說,以鄔思道那個段位的顧問,放現在拿個一百多萬,也不過分。但是,那筆錢佔據田文鏡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這對清廉的田文鏡而言,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他恐怕無力承擔。

    此外,田文鏡是清官,清官大多刻薄,對人對己都比較苛刻,自己掙不到多少錢,也不讓下面的人多賺。鄔思道想從他那裡拿走八千兩,難如登天。也正是看中田文鏡的囧境,鄔思道才會激他,以便順利跑路。

    秋媚說:田文鏡是清官,也是酷吏,辦事情一根筋不懂得權變,在智商過人的鄔先生面前,他就如同一個提線木偶。與其說田文鏡拿不出八千兩銀子,倒不如說這一切盡是鄔思道的安排,料定你的困難,逼著你開除我,然後我趁機跑路。這場薪資糾紛,對於他們是雙贏,一個不用開薪水,一個重獲自由。

  • 10 # 歷史局中人
    田文鏡貴為大清朝二品大員,河南巡撫,卻因為8000兩犯了難。面對鄔思道的“合理討薪”,加速“惡化”了鄔思道與田文鏡之間的關係,使得田文映象送瘟神一樣趕走了鄔思道,而鄔思道在得了這筆鉅款後,也光明正大的離開了田文鏡,實現了“全隱”。

    在我們印象中都知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可為什麼身為河南巡撫的田文鏡就拿不出這筆錢呢?還因此事與鄔思道鬧僵,並趕走了鄔思道呢。

    田文鏡作為雍正的寵臣,之所以能火速升遷,除了有能力外,還因為清正廉潔,否則田文鏡再怎麼能幹也是入不了雍正法眼的。古代當官的有錢,那都是貪汙得來的,田文鏡不貪汙哪裡有錢呢?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清朝當官,其實是最苦的。為什麼呢?因為工資實在太低。作為巡撫的田文鏡按照級別一年也只有160兩的薪酬,七品知縣只有40兩不到的俸祿,這裡面還要包含府衙裡和後院的所有開銷。

    你說怎麼夠?

    當然,皇帝也知道下屬不容易,就衍生出“養廉銀”這個福利,按照級別來發。作為巡撫一級的,田文鏡每年可以分到15000兩左右。你說鄔思道一個人就要走8000兩,田文鏡心疼不?

    而在當時一兩紋銀在民間的購買力可以買到150斤大米,一個5口之家一個月可以賺到3兩左右。可見在清朝當知縣不貪汙怎麼行呢?而鄔思道的8000兩呢?相當於現在的250萬左右,實在是一筆鉅款。

    這裡又有疑問了。既然田文鏡沒錢,那為什麼當初還同意以8000兩的鉅款請鄔思道為自己工作呢?

    這就要提到“山西巡撫諾敏貪汙案”。由於這個案子,使得田文鏡焦頭爛額;因為這個案子,使得田文鏡與鄔思道走到了一起;也因為這個案子,使得田文鏡對鄔思道刮目相看,更是因為這個案子,使田文鏡咬牙答應以8000兩的鉅款請鄔思道幫助自己。

    作為師爺的鄔思道,其實在田文鏡身邊真正出力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年羹堯軍前送糧,其餘時間都是不聞不問,時間長了,田文鏡自然不滿鄔思道的作為。再加上田文鏡這個人本身待人刻薄、不好相處,他又不知道鄔思道的來歷,所以將工資打了折扣後趕走了鄔思道,這也正中了鄔思道的下懷。等雍正來河南指名要見鄔思道時,鄔思道早已不見蹤影。

  • 11 # 歷史守望者

    田文鏡當時是河南巡撫,是二品官員,按照清代官員的俸祿和養廉銀標準,田文鏡當時的年收入是在八千兩以上的,但是田文鏡之所以拿不出八千兩給鄔思道,是有其他幾個原因的。從鄔思道的角度來看,他向田文鏡提出八千兩的酬銀是有目的的。

    當時雍正帝要去河南視察工作,而鄔思道此時剛好在河南巡撫田文鏡帳下做幕僚。雍正帝要來河南,那鄔思道必須得離開田文鏡了。當初雍正帝登基時,鄔思道費盡心思好不容易才從雍正手裡逃過一劫,得到一些自由。如果鄔思道繼續留在田文鏡這裡,雍正帝到田文鏡這裡時肯定會遇上鄔思道。到時候鄔思道恐怕就凶多吉少了,未必能脫身。

    但是如果鄔思道太直白的提出要離開,這會讓田文鏡起疑的,鄔思道總得想個藉口讓自己走的理直氣壯。在這種情況下,鄔思道向田文鏡提出八千兩的酬銀,實際上是想以此倒逼田文鏡辭退鄔思道,因為鄔思道算準了田文鏡不會拿出這八千兩給他。

    從田文鏡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拿不出這八千兩。

    雖然田文鏡的年收入在一萬三千兩以上,但這筆錢不僅僅是田文鏡一個人在花。田文鏡全家人的開支,還包括請的管家、丫鬟等下人的工資都得從這筆錢裡面支付。此外像鄔思道這樣的幕僚是屬於田文鏡私人聘請的助理,不是朝廷命官,他們的工資是由田文鏡自理的。也就是說田文鏡的年收入裡面還得拿出一部分給幕僚們做工資,而像田文鏡這種級別的官員,幕僚可不止一個而已。所以田文鏡還真拿不出八千兩給鄔思道。

    可見,鄔思道提八千兩的幕銀實則是在算計田文鏡,而田文鏡拿不出八千兩銀子給鄔思道倒是真實不虛的。至於當時的八千兩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有人按購買力混算過,大致相當於現在的160萬人民幣。

  • 12 # 端木建

    《雍正王朝》中,田文鏡是河南巡撫,那麼我們就先考究一下,清朝的巡撫一年下來到底能賺幾多錢?

    清朝最初給各級官員們的人為很少,基本不夠他們花的,一品大員的年俸也就是180兩白銀上下,下面的官員就更少。固然了,對老黎民來說呢,這些錢已經許多了,但對於官員就不多。他們不僅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還得應付政界上的種種人情往來,包羅衙門裡的差役和幕僚,家內裡的僕人、門房都要養。所以他們賺的多,花的更多,錢總是不夠花的。

    於是大家就都心照不宣,開始使用種種措施往自己兜裡摟錢,京官就靠孝敬,父母官就靠種種陋規。而這陋規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靠火耗摟錢。

    火耗從明朝時就有,因為從明朝開始,父母官在徵稅時收的往往都是碎銀子,官府需要把這些碎銀子熔化,然後再鑄成官銀。而在這一熔一鑄之間,自然會有損耗,所以父母官往往會提前把損耗都攤在稅裡,然後朝老黎民多收一點。所以,父母官就打上了火耗的主意,開始越收越多,給黎民造成了很大肩負。

    針對這種情況,雍正帝繼位之初,便提出火耗歸公,簡樸說就是認可火耗的存在,但將其稅額牢固化,不能想收幾多就收幾多了,而收上來的火耗,一部門以養廉銀的形式發給各級官員,一部門彌補財政虧空,另有剩下的就留給各地自行開支。

    所以,作為正二品官的河南巡撫,田文鏡一年的俸祿不多,也就是155兩上下,但養廉銀極高,或許13000兩,是俸祿的9倍左右。從理論上說,田文鏡一年賺的錢,應該能夠支付鄔思道的幕酬。

    但為什麼田文鏡總是推說沒錢,一聽鄔思道來要錢就愁得頭大?

    對於這個問題,電視劇裡的解釋還是比力靠譜的。田文鏡說自己要養活那麼多兵丁差役,而且他隱約提到自己還養著其他的幕僚,這些都需要錢。看來,一下子讓田文鏡拿出八千兩來給鄔思道付人為,是有些難為他了。

    那麼,這八千兩白銀或許相當於現在的幾多錢呢?

    差別時期,白銀的價值和購置力不盡相同。清朝乾隆年間,或許一石糧食可以賣銀一兩四錢六分,也就是一兩白銀約即是一石糧食。根據今天一石糧食即是70公斤算,或許可以約即是人民幣140元上下。這樣換算下來,一兩白銀差不多即是今天的人民幣140元,那麼八千兩白銀最起碼相當於今天的百萬現金了。

    固然了,最後鄔思道還是搜刮了田文鏡四千兩白銀才急忙脫離,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幣至少也要五六十萬元了,預計也夠他安享晚年的了。

  • 13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一年八千兩白銀,作為河南巡撫的田文鏡,還真拿不出來,因為這可不是一筆小數!

    知道8000白銀是什麼概念嗎?

    清朝初期,省巡撫級別的官員,每年的俸祿白銀只有155兩左右,也就是說田文鏡這個級別,一年的明面收入只有155兩白銀,八千兩白銀已經超過了田文鏡正常俸祿的50倍以上,田文鏡不吃不喝,需要積攢50年才能支付鄔思道一年的費用,而田文鏡的仕途能有50年嗎?

    所以8000兩白銀,他根本就支付不起,也拿不出來!

    當然,雍正年間考慮到康熙時期官員俸祿的微薄,雍正又推出了著名的養廉銀製度,即每年除了官員的正常俸祿之外,還要給予一筆鉅額的白銀補助,以防止官員進行貪汙受賄。而巡撫級別一年的養廉銀則相當驚人,每年高達一萬五千兩,相當於正常俸祿的100倍。當然,如果比較巡撫一年所能貪汙的錢,每年一萬五千兩白銀簡直就是毛毛雨。

    一萬五千兩的養廉銀,就能保證田文鏡順利支付的鄔思道一年八千兩白銀的工資嗎?答案還是否定的!

    先不說,一向忙於基層的田文鏡經常會拿出自己的俸祿去賑濟幫助百姓,作為巡撫官員,除了養活老婆孩子家人之外,他還要建立一個隸屬於自己的政治團隊,幕僚、師爺還有各種下屬,而這些開支都是體系之外的,都要透過自己來墊付。由於康熙晚年地方勢力龐大,已經到了聖旨難出紫禁城、到了地方皇命就要打折扣的亂象,因此田文鏡光靠單槍匹馬根本就壓制不住河南地方的亂局,他也只能依靠擴建自己的團隊,來逐步穩定陣腳,而這是需要花錢的!

    所以田文鏡在與鄔思道進行最後的爭吵時,他曾經說了一句“你要是願意留下,就跟其他的幾個先生一樣,每個月領25兩的俸祿”。從這樣的對話來看,其他位置的人員不算,光是田文鏡的參謀團隊,就有好幾個人,其他人每個人每年三百兩白銀的開銷,在加上其他環節上的用人,如此算下來,一年15000兩的養廉銀還真不夠幹什麼!

    而田文鏡明知道自己給不起,為什麼還非裝大款作出這樣的承諾,細節上的因素也是無奈的,畢竟田文鏡沒有退路!

    一年前當鄔思道找到田文鏡,並開出了這樣的天價年薪,田文鏡第一時間就知道自己付不起,但他必須要把這樣的苦衷咽在肚子裡,而不得不答應鄔思道的要求!因為此時田文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困惑,他懷疑山西巡撫諾敏涉嫌隱瞞了山西內庫拖欠300萬兩稅銀的事實,虛假上報自己完成了300萬糧稅款欠款的徵收,但事後自己親自前往山西的銀庫查證,卻發現銀庫當中三百萬兩白銀存放的完完整整,根本不存在拖欠。而他的舉報隨即又遭到諾敏的反訴,強調田文鏡故意栽贓陷害山西官員,造成田文鏡處境被動,在眾多山西官員和他們在京城背後勢力的喊打之下,田文鏡隨時可能會丟掉自己的烏紗帽。

    而這個時候,鄔思道則跳了出來,告訴田文鏡山西的銀庫的確存在問題,但要想打贏這場官司,必須以8000兩白銀一年的價格來僱傭鄔思道,已經沒有退路的田文鏡只能選擇同意。

    儘管他也知道這是一張無法實現的大餅,但為了保證自己的政治仕途,他也只能答應,如果後期能從自己的養廉銀中抽出8000兩白銀,那固然最好,但如果最後給不出,那大家只能好聚好散!

  • 14 # 未濟

    田文鏡能拿出八千兩幕僚銀子,只是每年情況不一樣,再加上他本身比較清廉,不如其他巡撫收入多。田文鏡也有其他幕僚要養,還有家裡的之初。人情往來等等,若是遇到某年支出多了,每年都拿出八千兩那就有負擔了。

    田文鏡願意出八千兩請鄔思道

    在李衛的引薦下,鄔思道和田文鏡見面了,鄔先生幫田文鏡分析情況,幫他查出了填補虧空的真相。當時就已經提出了每年要八千兩的工資,而田文鏡當時是欣然答應的。這就說明他每年出得起八千兩。當時也是因為需要鄔先生的幫助,就咬牙答應了。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田文鏡每年拿出八千兩可以做到。

    田文鏡一年工資

    大家看一下這張圖片,要說基本工資,巡撫一年155兩銀子,還有祿米。要是一般人家,這些銀子和糧食當然是夠的。但是作為巡撫,有太多地方需要花銀子,即使是田文鏡這麼清廉,總要養很多人。幕僚的錢是自己出的。不過因為養廉銀的存在,巡撫能多拿一些,也是希望他們不要貪汙。13000兩是個平均值,這和地方是否富庶有關。養廉銀來自地方火耗和稅賦,巡撫一般是一萬兩到一萬五千兩,而田文鏡應該拿不到13000兩,因為他不會加重百姓負擔,同時他所管轄地區也不算富庶。但是一萬兩以上是可以拿到的。所以他才敢請鄔先生入幕。

    田文鏡有很多地方要花錢

    二者一相減,付完鄔先生的工資,田文鏡每年剩下不到五千兩的銀子。而田文鏡又不只有鄔先生一個幕僚,其他幕僚也得開工資。劇中田文鏡自己也說,還要養那麼多兵丁差役。雖然他們有俸祿,但是作為巡撫,怎麼可能一分錢都不給手下人花呢?田文鏡自己也有家人要養。普通人家當然夠,但是田文鏡作為巡撫,再節儉,家裡也是會有下人的,開支不算少,在巡撫裡他算是節儉了,但是相對於普通人開支,還是多出很多。田文鏡作為巡撫,朋友間的友好往來必然不可少。就算他比較清廉,但是朋友和下屬家裡辦事總得隨份子吧。作為巡撫,給下屬隨份子也不能太寒酸吧。而鄔先生的工資就拿走了田文鏡收入的三分之二。每年都如此,外一哪年花錢多了,第二年都不夠付鄔先生工資的。

    因為白銀在不同時期購買力不同,只能以買多少糧食來進行換算。當時一兩銀子大概值140元,鄔先生的八千兩大概是112萬元。這樣下去,鄔先生就比他的老闆還富有,對於田文鏡來說,這筆開支確實是一大負擔。

  • 15 # 楚天的Vlog

    能做到這個位置,有傻子嗎?難道田文靜就沒有感覺出來鄔思道 年羹堯和雍正之間有關係。不然軍糧能隨便免。大家都是聰明人,故意為之!

  • 16 # 遊歷往事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鏡是河南巡撫,那麼我們就先考究一下,清朝的巡撫一年下來到底能賺多少錢?

    清朝最初給各級官員們的工資很少,基本不夠他們花的,一品大員的年俸也就是180兩白銀上下,下面的官員就更少。當然了,對老百姓來說呢,這些錢已經很多了,但對於官員就不多。他們不僅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還得應付官場上的各種人情往來,包括衙門裡的差役和幕僚,家裡面的家丁、門房都要養。所以他們賺的多,花的更多,錢總是不夠花的。

    於是大家就都心照不宣,開始利用各種辦法往自己兜裡摟錢,京官就靠孝敬,地方官就靠各種陋規。而這陋規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靠火耗摟錢。

    火耗從明朝時就有,因為從明朝開始,地方官在徵稅時收的往往都是碎銀子,官府需要把這些碎銀子熔化,然後再鑄成官銀。而在這一熔一鑄之間,自然會有損耗,所以地方官往往會提前把損耗都攤在稅裡,然後朝老百姓多收一點。所以,地方官就打上了火耗的主意,開始越收越多,給百姓造成了很大負擔。

    針對這種情況,雍正帝繼位之初,便提出火耗歸公,簡單說就是承認火耗的存在,但將其稅額固定化,不能想收多少就收多少了,而收上來的火耗,一部分以養廉銀的形式發給各級官員,一部分彌補財政虧空,還有剩下的就留給各地自行開支。

    所以,作為正二品官的河南巡撫,田文鏡一年的俸祿不多,也就是155兩上下,但養廉銀極高,大概13000兩,是俸祿的9倍左右。從理論上說,田文鏡一年賺的錢,應該能夠支付鄔思道的幕酬。

    但為什麼田文鏡總是推說沒錢,一聽鄔思道來要錢就愁得頭大?

    對於這個問題,電視劇裡的解釋還是比較靠譜的。田文鏡說自己要養活那麼多兵丁差役,而且他隱約提到自己還養著其他的幕僚,這些都需要錢。看來,一下子讓田文鏡拿出八千兩來給鄔思道付工資,是有些難為他了。

    那麼,這八千兩白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不同時期,白銀的價值和購買力不盡相同。清朝乾隆年間,大概一石糧食可以賣銀一兩四錢六分,也就是一兩白銀約等於一石糧食。按照今天一石糧食等於70公斤算,大概可以約等於人民幣140元上下。這樣換算下來,一兩白銀差不多等於今天的人民幣140元,那麼八千兩白銀最起碼相當於今天的百萬現金了。

    當然了,最後鄔思道還是搜刮了田文鏡四千兩白銀才匆匆離開,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幣至少也要五六十萬元了,估計也夠他安享晚年的了。

  • 17 # 江南雪

    當時雍正帝要去河南視察工作,而鄔思道此時剛好在河南巡撫田文鏡帳下做幕僚。雍正帝要來河南,那鄔思道必須得離開田文鏡了。當初雍正帝登基時,鄔思道費盡心思好不容易才從雍正手裡逃過一劫,得到一些自由。如果鄔思道繼續留在田文鏡這裡,雍正帝到田文鏡這裡時肯定會遇上鄔思道。到時候鄔思道恐怕就凶多吉少了,未必能脫身。

    但是如果鄔思道太直白的提出要離開,這會讓田文鏡起疑的,鄔思道總得想個藉口讓自己走的理直氣壯。在這種情況下,鄔思道向田文鏡提出八千兩的酬銀,實際上是想以此倒逼田文鏡辭退鄔思道,因為鄔思道算準了田文鏡不會拿出這八千兩給他。

  • 18 # 鐵框

    八千兩,算一算,當今比值4000元人民幣吧!一個部級的巡撫,拿不岀來,說明中華民族傳統的官員中,真的有清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士奇吃什麼狗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