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頑心不變

    傳統上稱公婆為舅姑,這個稱呼是古時傳下來的,在古時,家族聚居,少有流動,往往婚配範圍也較固定,如王姓家族長期與李姓家族通婚,王姓女子長幼輩都嫁李姓,李姓女子長幼都嫁王姓,結果就是公婆是舅是姑。所以傳統文化裡稱公婆為舅姑,曾國藩在家書裡責怪妹妹在婆家懶墮不孝,說其姑反要服侍她,就是說婆婆反過來侍侯做媳婦的妹妹。

    當然這是歷史上曾有的現象和稱呼,隨著社會發展,早已不是聚族而居定向婚配的時代了,稱呼也應時而變了

  • 2 # 無限唱聊

    稱阿爸,阿媽不就得了?何必搞得像土改一樣複雜?這不是人為地區別公公、婆婆與自己老子、老媽嗎?即使要區別,寫阿公、阿婆也就行了!

  • 3 # l5079907505

    跟著老公叫,老公叫什麼,媳婦也叫什麼。叫岳父岳母也是跟著老婆叫,老婆叫什麼,女婿也跟著叫什麼。這是我們家的一本經。

  • 4 # jinxing3209293254

    我對這事有如下看法。

    兒媳婦對公、婆按現代的稱呼分兩種,一是日常生活中直面稱呼基本上都是直呼爸、媽,這已是現在很普遍的情形和習慣。二是書信中稱呼也就可直呼爸媽好了,不過在書寫末尾自稱時的兒媳X Ⅹ不就一目瞭然了。

    說到這裡再扯一點現在還有幾個女婿給老丈人與丈母孃的書信中稱呼岳父.岳母的,書信中不都是呼爸媽的嗎,末尾的婿XⅩ就也很清楚了。

    我認為現代社會在這事上沒啥較真的。

  • 5 # 使用者7106302089861

    媳婦對外稱:公爹在家則跟丈夫一樣稱呼:爹或者是爸。東北則稱老爺子如對外:我們家老爺子…在家則不直稱:老爺子。而稱:爸。

  • 6 # 雨夢7172

    媳婦對公公的稱呼怎麼用文字表達?現在通訊這樣發達,基本上沒有人寫信了,這種尷尬的稱呼沒法用。如果實在必須用,應該與自己的父母區別開來。我認為應該寫“名字加父親”比較準確點,名字不要帶姓,這樣顯得好些。

  • 7 # 沱湖岸邊009

    媳婦不需要和公公書面表達任何事情。

    公公的下家是丈夫,丈夫的下家是自己,單線聯絡,沒有直接關係,因而也沒有正是的書面關係。

    按夫妻一體的理論,丈夫稱啥,妻子就稱啥。

  • 8 # 靜心2019984

    先對“稱呼"和“稱謂"區別一下。“稱呼"是指一方對另一方呼叫時的用語;“稱謂"是指表明雙方之間社會關係的用語。例如兒子呼叫時稱呼“爸爸",“媽媽`,是稱呼;在向第三者表明關係時稱“父親",“母親",是稱謂。估計題主所疑問的“書面表達"指的就是後一種情況。

    媳婦與公婆之間的社會關係稱謂,全國基本是統一的,即“公公"或“婆婆”與“兒媳”的關係稱謂。而稱呼則因地而異各不相同。 在我這當地,兒媳對公公婆婆的稱呼有兩種,一種是跟隨自己丈夫稱呼,丈夫怎麼稱呼他的父母,自已也就怎麼稱呼自己的公婆,一般大多都是現代“爸爸",“媽媽"的,也有因迷信而改口稱“叔"啊“伯"啊的,但已是絕少數絕少數的了;另一種是跟隨自已兒女稱呼,自已兒女該怎麼稱呼,自已作為母親要起好母儀作用,做好自已兒女的表率,帶頭尊敬地稱呼兒女的爺爺奶奶。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明理孝順,看到公婆都是“爺爺",“奶奶",明聲朗氣地,叫得公公婆婆心裡甜滋滋的。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我們南方人逢年過節或父母生日時,都要給已故親人燒袱子以表示憶念。寫袱子時,兒媳與公婆的關係稱謂各不相同,別人咋寫是別人的事,我這裡就我的認識談談我的看法。

    寫袱子時,恭敬,莊重,正確地使用稱謂,也是一種對親人,長輩的尊敬。親戚關係分:宗親,舅親,外親,姨親,姻親等。兒媳與公婆屬姻親,稱謂應區別於宗親。也就是說,兒媳對公婆的稱謂不能與丈夫對其父母的稱謂相同。丈夫稱已故父母為“顯考,顯妣",兒媳則稱“翁考,翁妣",或稱“夫顯考,夫顯妣"。如果兒媳與其丈夫同樣稱謂,就會同孃家父母混淆不清。這裡冠以“翁,夫",是明示所指代的是翁婆家血緣親人。自稱則為"子媳"。

    敝人七十有三,常幫鄉親料理紅白喜事。上述愚見,僅是閒聊而己!

  • 9 # 使用者6186326554692

    我還真的想不到有現在還有書面表達的機會,換做是我的話,我肯定想個辦法避開說好吧。你必須說好了就是“敬愛的爸爸”就行了!落款“兒媳”!

  • 10 # RHAJE7YDQZ3SXBGC

    平時叫什麼,就寫什麼

    參照當地風俗習慣

    考慮公公的文化程度

    考慮婆婆吃醋的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早上和晚上廣場舞擾民的難題,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