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有沒有遇到類似的事情?或者以上情況就是自家孩子的翻版呢?其實,孩子這種“說不聽”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沒規矩。家長沒有給孩子立過這方面的規矩,因此孩子不知道界限在哪裡,管教也就毫無作用
5
回覆列表
  • 1 # 天津桐竹麻麻

    一般來說,超過6歲的孩子生活習慣已經形成,改正的過程會比較困難,這時才開始立規矩是有些晚的。而太小的孩子還不能判斷自己的言行,理解和控制能力也不夠,立的規矩孩子也聽不懂。因此,應在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時候開始立規矩,即2歲左右。這時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育,認知、判斷、記憶、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有所增長。孩子已經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媽媽要求的”了。此時,家長便可以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了。

    愛孩子和立規矩並不衝突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父母:要麼管孩子管的特別嚴,要麼把孩子寵上天。一方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另一方則認為,趁著孩子小多放縱幾年。這兩種觀點看起來都有些道理,但矛盾在於父母在愛與規矩之間只做了單選題,其實這兩者間並不衝突。之所以愛孩子,我們才要給他立規矩。過度管教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而過度溺愛則會讓孩子沒規矩。最科學合理的做法其實是,家長既要給孩子立規矩,又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立規矩前應行先學會表揚

    如果你不確定如何既愛孩子又立好規矩,那麼請先從學會表揚開始。可能有些家長會疑問:表揚也要學嗎?當然!很多家長的表揚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不起作用的,因為表揚孩子時一定要表揚到具體的某一件事、某一點或某一個行為。

    比如,當你看到孩子畫了一幅很好的畫時,你不應誇獎孩子“畫得真好”,而應說“寶貝,這個天空的顏色真美”或是“這隻小蟲子畫得很像”。再比,當你看見孩子起床自己穿衣時,你不應誇獎孩子“做得真棒”,而應說:“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很多”或是“褲子穿得很好,沒有歪哦。”

    當我們想要讓孩子響應我們立下的規矩並且積極主動去執行時,表揚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表揚到具體某方面,孩子才會知道下次要如何改進,並且會更加有信心。

    學會傾聽孩子

    在給孩子訂立規矩之前,父母應先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大喊一聲或胖揍一頓。比如我們常常會看到: 孩子不好好吃飯,一到飯時就跑來跑去,吃一口玩一會兒;大人只要一打電話,孩子就會過來搶手機;孩子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會坐在地上大哭不止。

    其實,這時家長可以選擇採取共情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站在理解、同情的角度多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會比大聲呵斥要管用得多。(更多關於共情的內容,大家可以閱讀我之前發過的文章:孩子哭鬧、撒潑你就沒轍了?才怪!) 因為,大聲訓斥可能會引起孩子哭泣或是情緒不好,一旦孩子哭了或是生氣了,耳朵就關閉了,家長說了什麼孩子是完全聽不進去的。家長說得再多,對孩子來說都是噪音。因此,家長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選擇孩子情緒好的時候,這樣孩子才能聽得進去,也會願意主動去執行

    不要輕易斷定孩子行為是錯的

    前段時間,弟弟帶兒子潤潤來我家,小傢伙剛剛2歲多,虎頭虎腦的非常可愛。在我和弟弟聊天的過程中,突然發現小傢伙不見了,我們在屋子裡找了一圈,發現小傢伙把自己關在衛生間,正在專心致致地刷馬桶。見到我和爸爸過來,咧嘴一笑,但並沒有停下手裡的動作。弟弟剛想阻止,我說:“別別別,我想看看他做得怎麼樣。”小傢伙也不管我們兩個圍觀的人,自己認真的又刷了5分鐘。刷兩下,蓋上蓋,按一下水,動作有模有樣。我猜,媽媽在家一定是這樣刷馬桶的。潤潤刷好馬桶後把東西都放原位,又自己洗乾淨小手,仰著小臉說:“刷完了!”

    我忙蹲下來摸摸潤潤的頭,誇獎道:“馬桶刷得真乾淨,謝謝你的幫忙!”小傢伙拍拍手,高興地說:“不客氣!”弟弟說,如果在家裡估計又是被媽媽一頓臭罵,今天他的“小心願”終於是實現了。其實,潤潤的行為是在學習和模仿媽媽,這是值得我們去表揚的,這並不在規矩的範圍之內。然而很多家長卻會選擇制止孩子碰馬桶的行為,因為馬桶很髒,不衛生,但就這件事本身而言,可以說孩子是一點錯誤也沒有的。很多時候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常常會主觀定義這個是對的,那個是不對的。可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是自己做錯了呢?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不入眼”的行為都劃為“錯誤”名單,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另外,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給孩子立下規矩後,還要懂得靈活運用。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你可以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適當地調整。比如,孩子想要先玩再做作業,這也是可以的。但你應提前和孩子約定作業完成的時間,以及沒有完成會受到怎樣的懲罰等。家長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我們終究要目送孩子遠行,在他離開我們懷抱前我們能為他做的,是讓他享有終身受用的好習慣、好品格,並教會他做人做事的規矩。 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給孩子立規矩則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長久的保護。

  • 2 # 水凝心1

    很多時候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總是一聲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頓,讓他永遠記住這件事。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是不符合人類大腦發展趨勢的。人類在形成某種行為習慣或者建立某種規則時,其實是大腦的很多突觸構建的一個過程。我們成年人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一般來說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孩子正處於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家長千萬別指望一聲大喊就能讓孩子的大腦發生改變,這是不科學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 3 # 不酷很愛笑的妞

    孩子從2歲左右起,便進入了自主探索的時期。這時,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初步具備了判斷能力。孩子已經知道“我想做什麼”,“媽媽要求我做什麼”,此時,家長可以準備給孩子立規矩了。

      先學會表揚,再去立規矩

      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表揚孩子。可能有些家長會疑問:表揚也要學嗎?當然!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風順。不會是家長說什麼,孩子就聽什麼。這時,多表揚既可以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又能為其“完成目標”增加信心。

      表揚孩子時,要注意表揚具體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個行為,千萬不要泛泛的表揚。比如,你可以說:“寶貝,你的笑容很讓人感動,以後要多笑哦!”而不要說:“寶貝,你真漂亮!”再比如,如果寶貝坐著發呆,你卻說:“寶寶真乖,真安靜!”寶寶閒著沒事,也得到了個一大大的表揚,這,也是無效的表揚。

      當我們想要讓孩子參與我們立下的規則,並想讓他去執行時,家長應在孩子做的過程當中給孩子以肯定的表揚。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大聲呵斥孩子是不科學的

      很多時候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總是一聲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頓,讓他永遠記住這件事。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是不符合人類大腦發展趨勢的。人類在形成某種行為習慣或者建立某種規則時,其實是大腦的很多突觸構建的一個過程。我們成年人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一般來說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孩子正處於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家長千萬別指望一聲大喊就能讓孩子的大腦發生改變,這是不科學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孩子哭時,不要再訓斥他

      孩子一旦哭了或者生氣了,耳朵就關閉了,家長說了什麼他完全聽不進去。你就是說得再大聲,對他來說也是噪音。為什麼呢?因為,當孩子很不高興或是很生氣的時候,他或者是背對著你,或者是不看你。沒有目光和眼神的交流,說得再多也無用的。如果說你想要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等孩子情緒好的時候,等他和你有開心的目光交流時,再去和孩子說這件事,這個時候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 4 # 麥田守護者16

    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在這裡,我給大家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一定要從小立規矩!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好品格,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什麼時候立規矩才合適呢?就是在孩子的規則意識形成的時候。太小的孩子,還不能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力也不夠,你講的規矩他不一定懂,也做不到;太大的孩子,習慣已經養成了,糾正起來的難度很大。

  • 5 # 程博士育兒

    要想讓孩子有“規矩”,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設限”,當孩子明確了家長的要求,並慢慢形成了按要求去做的習慣,他也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一些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孩子吃飯總喜歡拿著玩具邊玩邊吃、孩子的玩具總是到處放……這是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很常見的問題,不棘手但難免讓家長有些惱火。先別急著生氣,不如反省下自己有沒有明確告訴孩子吃飯、玩玩具都應該在什麼位置上。

    (一)

    很多家長責怪孩子不合時宜的行為,卻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新生命,沒那麼多的社會經驗,他們心裡不會知道什麼時候在哪做什麼是合適的,這些需要家長給孩子設定一些原則,讓孩子明白基本的是非,在原則之上再給孩子自由。

    從孩子能獨立站、走,有意識開始找玩具、玩玩具開始,就把孩子帶到一個特定的區域,跟他說“走嘍,我們去玩玩具啦”;

    吃飯的時候把他放在兒童座椅上,搬到餐桌前,說“開始吃飯啦”。

    每做一件事都有個儀式感,讓孩子從你的行為中學習到玩玩具要到遊戲區域,吃飯要在餐桌前。

    潛移默化地,就有了這種規則意識,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二)

    之前接觸過一個孩子,吃飯從來不好好吃,就喜歡一手拿著個小汽車在桌子上滑著,另一手扒拉著飯。家長說不讓拿不行,不拿就不吃了。

    後來細問就知道,早一些時候是孩子不好好吃飯,為了讓他吃,家長就給他拿個玩具哄著他。

    這種就是家長給自己製造麻煩的典型。孩子不傻,他知道自己餓不餓。

    如果家長規定好不想吃可以離開餐桌,但下頓飯之前不能再吃,幾次之後孩子就能有意識的好好吃飯,儘管也會有反覆,但堅持下來孩子就能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

    而家長的做法直接打亂了吃飯和遊戲之間的界限,讓孩子覺得吃飯時拿個玩具很正常。不僅不能養成正確的吃飯習慣,對孩子的消化系統也很不利。

    和這種情況類似的就是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老老實實坐在餐桌前,手裡拿著個雞蛋跑到別的地方看看這個、動動那個,把飯弄得到處都是,看到好玩的立刻放下不吃了。

    如果從開始就給孩子設定好吃飯和遊戲的地點,孩子從懂事起就知道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以上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

    (三)

    給孩子指定區域,也是在給孩子自由。很多家長覺得不是說要尊重孩子,要給孩子空間和自由嗎?那我給他指定了遊戲區,會不會是變向限制了他的活動?

    要明確的是,我們是建議給孩子指定吃飯和遊戲的區域,並沒要求孩子哪兒都不能去。

    想想如果一個喜歡扔東西的孩子,你會放心讓他去探索嗎?孩子拿個東西,家長擔心他摔了碰了,就會喊“別拿那個”。

    給孩子的感覺就是這個不能拿那個也不能拿,他不知道到底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時候就容易什麼都不做。

    開始變得膽怯,畏首畏尾的不敢去嘗試和探索,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而給孩子劃定了區域之後就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喜歡扔東西,去遊戲區扔玩具,爸爸媽媽還可以一起加入進來;喜歡塗塗畫畫,去遊戲區畫。留這個空間給孩子,讓孩子發揮他的創意。

    (四)

    在引導孩子明確遊戲區這個概念的時候家長也要注意方式,別大聲地制止。

    孩子拿個球在床上拍,不要在一邊說“你在床上拍把床都弄髒了,去遊戲區拍。”孩子會立刻覺得不開心,不想轉移地點。

    你可以說“想拍球啦?走,咱們去遊戲區,媽媽給你數著。”孩子不會拒絕你和他一起玩兒的機會,漸漸形成習慣,孩子自己就會說“咱們去那兒拍球吧!”

    這個意識是要有段時間養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做到不急不躁。

  • 6 # 戰隼

    家長給孩子下命令,孩子完全不聽或者對著幹,這事太正常了。推薦一本〈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就是專門講這個話題了。

    大多數情況孩子不聽話都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裡有套方法能讓你的孩子遵守你和他這間的約定:

    書中一共講了9條規則,但基本上使用前六條就足夠用了,效果非常好,建議家長嘗試一下。

    使用之前的注意事項:

    透過這條規則就能讓孩子聽話,但在使用規則之前

    你每一兩週只需嘗試一條法則。這樣,你和孩子才能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這條法則。

    1-6條的順序是精心設定的,它們能幫助你逐漸熟悉這些育兒方法。所以,請不要隨意打亂順序

    好用的定規矩法則

    法則1:面對面說話,小傢伙才聽你的

    計劃開始第一週,你需要學習兩點:

    1.如何跟孩子定規矩;

    2.如果孩子遵守規矩,你該怎麼做。

    開始時,你可以給孩子定一些他通常難遵守的規矩。這些規矩應該簡單、具體、直接,如“把玩具收起來”、“去洗洗手”或“把電視關掉”等。不要用“把房間收拾一下”、“寫作業”等需要多個動作才能完成的任務。

    跟孩子定的規矩要想有效,需要注意三個要點:提醒孩子看著你、告訴孩子怎麼做(要有眼神交流、口氣堅定)、站在旁邊看結果,給孩子施加壓力。

    如果孩子確實照你說的做了,你一定要當場誇誇他。

    法則2:給予恰當後果,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第1步:遵守定規矩法則1。

    如果你遵從第1條法則的要訣,將你定的規矩說了一遍,而孩子卻沒聽,那你可以再說一遍,不過一定要在靜靜地盯著孩子約15秒後才可以。15秒似乎很長,但這段沉默會給孩子造成壓力,或許都用不著你再說一遍你的要求了。

    第2步:重複上一步。

    如果你給了孩子15秒,孩子還是不聽話,那你可以按法則1再說一遍:再次保持眼神交流,嚴肅地說“我剛剛說……”然後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約15秒鐘。基本上就是重複上一步,但這一次你要稍稍大聲一點(不可大吼大叫!)說出你的要求,這能讓孩子感覺到你是認真的,而且你會一直等到他按你的要求做。

    這樣,你只要重複一次,就可以擺脫第一輪的惡性迴圈,也擺脫了越發生氣的過程。事情的結果反而會由於你的冷靜、理智而發生重大轉變。

    如果孩子還不聽,那你就可以給孩子發出“警告”或“最後通牒”了。

    可以使用這些後果:

    沒收玩具一天或幾天;

    今天不許再看電視;

    今天不許再玩電子遊戲;

    提前半小時上床睡覺;

    今天不能吃零食。

    面壁思過

    如果你已經開始實施懲罰,比如,你已經把孩子抱到牆角了,孩子說“我錯了,我現在就去把電視關掉”,但你也不能放他去,你要告訴他:“現在已經晚了。但下一次,要乖乖照我說的做。”說完,你要繼續執行已定的懲罰,不能心軟。

    法則3:小傢伙越鬧越兇?就讓他獨自冷靜幾分鐘

    面壁思過是一種有效的小懲罰

    1.告訴孩子停下來。

    ● 告訴孩子停止他的行為。

    ● 切莫大吼大叫,但要聲音洪亮,使孩子能夠聽清你說話,並把注意力轉移到你身上。

    ● 儘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約15秒。

    2.給予後果。

    ● 告訴孩子,如果他還鬧個不停,他就要接受面壁思過的懲罰。

    ● 語氣嚴肅,並儘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約15秒。

    3.將孩子放在面壁思過地點。

    ● 儘量讓孩子自己去面壁思過地點。

    ● 如有必要,可強行將他帶去。

    ● 語氣嚴肅地對他說:“不許鬧!沒我允許,不能離開。”

    ● 如有必要,抓住孩子的手,讓孩子不能打你。

    ● 如果孩子跑開,你要重新把他帶回來,重複以上的話。

    ● 一旦他安靜點了,你就開始計時,但萬萬不可告訴孩子你要讓他待多久。最低處罰:5歲以下,均為兩分鐘;5歲以上,遵循“幾歲幾分鐘”的原則。

    4.結束後,引導孩子反思。

    ● 走到面壁思過地點問孩子:“知道我為什麼把你放在這兒嗎?”

    ● 不要激怒孩子;不可大聲訓斥或沒完沒了地說教。只需讓他明白自己為什麼被要求面壁思過。

    ● 如果孩子還小,你可以直接告訴他為什麼要面壁思過。

    ● 告誡孩子:“你以後再這樣鬧,我還會讓你面壁思過。”

    ● 讓他回到先前的活動中去。(非常重要)

    針對攻擊行為,略過第1、2步,直接把孩子帶到面壁思過地點就行。

    法則4:列個任務單,輕鬆培養孩子的自覺力

    用至少兩週的時間來實踐這項計劃:準備好積點(或貼紙)——列出清單——實施計劃。每當孩子完成了某項任務,你就要立刻給他積點;每當孩子換取一項特權或獎勵,你就要當場收回相應的積點。即時發放或收回積點,是“約法三章”計劃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

    下面是一份“約法三章”的範例:

    任務:

    按時起床 2積點

    自己穿衣、穿鞋 1積點

    穿戴完畢才走出自己的房間 1積點

    早晨7:15之前吃早餐 1積點

    7:40之前出門上學 2積點

    收拾床鋪 2積點

    飯前自覺洗手 1積點

    早起後及睡覺前刷牙 2積點

    獎勵:

    看電視(一次30分鐘) 1積點

    玩電子遊戲(一次15分鐘) 1積點

    出去玩(1個小時) 1積點

    晚起15分鐘 1積點

    抽獎袋 9積點

    執行計劃要堅決,孩子才能配合你

    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相應的後果——表現好就獎勵,做錯事就懲罰。

    法則5:7個學習小妙招

    妙招1:做作業的環境要減少干擾

    妙招2:做作業的時間因人而異

    妙招3:與老師共同製作檢核單,作業情況一目瞭然

    妙招4:寫作業前的規矩——準備好材料

    妙招5:寫作業時的規矩——監督而不過分干預

    妙招6:寫完作業後的規矩——換取特權要有度

    妙招7:輔導作業的規矩——適當引導,但不要過度幫助

    法則6:給任務單添點新花樣,才經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擴充任務單:

    ● 補充不常發生的家務(兌換過程一定要有明確規定)。

    ● 加進臨時家務(一定要提前說清楚做這項家務能賺多少積點)。

    ● 開始合併有關聯的家務,不過條件是:在過去一週內,單獨命令這些事務時,孩子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候會服從。

    “說一遍就搞定”:

    ● 新增“說一遍就搞定”的方案。用到這種方法時,每次都要提醒孩子這一點。

    修訂獎勵和特權

    ● 擴充套件每日特權清單。

    ● 擴充清單,納入更多細小的特權,如:允許在朋友家過夜。

    ● 允許孩子在某段時間內賺取更多積點,換取一份更大的獎勵(如一本書)。

    ● 如果孩子攢了很多積點,卻很少兌換,也不要擔心。如有必要,你可以限制孩子玩玩具,直到他又開始賺積點。或者,偶爾用一下“週末積點清零”活動吧!

    ● 確保孩子只能透過積點來兌換特權,其他途徑一律不行。家長一定要經得起孩子的“軟磨硬泡”。

    扣除積點:

    ● 針對孩子某些不當行為,你可以用積點扣除的方法。先針對一種不當行為,然後再糾正另一種不當行為。這種行為一定是你當場發現,而不是依據其他人(如兄弟姐妹們或保姆)的報告。要絕對明確、清楚地規定何種行為應受處罰,以及每次該扣除多少積點。

    ● 不管什麼時候,扣除積點這一懲罰一次只能針對一種行為。

  • 7 # 南湖邊居士

    我的理解和做法:言傳身教,寬嚴相濟,軟硬兼施。該讓孩子當馬騎在背上時就騎在背上好了,玩的盡興,開心,該嚴肅時,絲毫不留情面,一直如此。樹立起威嚴,你以後立規矩,他就像軍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樣。

  • 8 # 子謙媽媽育兒經

    規矩是需要從小養成的,不是說,6歲前沒訂過規矩,現在忽然開始定規矩,就要求孩子可以聽話的,給孩子立規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引導孩子成長的 過程。

    當孩子小的時候,孩子的小姨想抱著他時,他不給抱,還哭,媽媽看見孩子哭了,就假裝打外婆,來給孩子出氣。孩子大一點後,還是不給抱,還要出手打人,這種背景下,媽媽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是不會聽的,因為從小他就是這麼過來的,這就需要孩子適應一段時間,接受新的東西。

    給孩子立規矩最好從出生後就開始。

    1、孩子剛出生後,很多媽媽在老人的引導下,認為孩子哭了就是餓了,就要餵奶,不管是剛吃過,還是吃過一會,只要哭了,檢查下不是尿了,就給孩子餵奶,這樣就會給孩子形成吃零嘴的習慣,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孩子立規矩,兩個小時喂一次,期間不要喂,這樣孩子的吃飯就規矩了,長大後吃零食的習慣就基本不會存在。

    2、有的孩子白天睡的多,晚上會熬到11點多才睡,這個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孩子的作息時間規律,而不是任由孩子,什麼時候想睡了什麼時候睡。

    生活中的習慣,都是從小時候,一點一點積累的,當孩子不聽話時,你要注意自己平時的行為了。

  • 9 # 高興媽媽聊育兒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不停的管教,不停的給他立規矩。雖說規矩立了一大堆,孩子有沒有執行,有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呢?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我們要考慮這幾點:

    1、首先根據孩子的年齡及接受特點來立規矩,在孩子能夠接受理解的範圍內,我們給孩子定各種規則。

    2、對於所立的規矩,我們一定要言傳身教,自己必須要做到,才能對孩子形成影響,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才會遵守規矩。

    3、立規矩以後,我們一定要監督孩子執行,不能心慈手軟,孩子一商量就妥協,這樣孩子一定不會遵守規矩的。

  • 10 # 小公主變形計

    作為一個六歲孩子的媽媽,我的最大感受是:給孩子立規矩,要管用,要做到兩點。

    第一,規矩一定要有正式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父母心情好時就隨意說話不算話。

    第二,父母本身要有威嚴,要以身作則。

    比如,你教育孩子,說孩子在做作業時要專心不能看電視等。那你父母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是不是會玩手機?我是一名寫作者,我就會讓我的女兒看到,只要在寫作,媽媽就會在電腦前端坐,很專心一直到文章寫完。孩子是有觀察力的。家長的行為,是表率,也是標尺。家長做到了,再對孩子提出來,孩子會主動遵守。

    以上,供參考。

  • 11 # 創新教育者叢叢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引導,有方向的引導必然是有界限和一定的約束的,即形成我們所說的規矩。但規矩的制定不是為了限制孩子的成長和約束他們的自由,而是讓他們在一定規則內發揮自主性。

    可是會遇到給孩子立規矩不管用的情況,坦白說,沒有一成不變的管教方法,孩子也是動態發展的,管教方式和規矩的制定也要因地制宜。接納失效、變化,然後分析、嘗試新的方法。關於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會管用,個人有以下建議:

    1.所立的規矩以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環境為基礎

    尊重應該是孩子成長中必須具備的品質,尊重孩子即是看到他們的需求,包括物質的和心理的,而不是要把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尊重自己即是當遇到孩子的對規矩挑戰時,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和執行,不能因為孩子的表現而讓自己有情緒,這是對自己不尊重的表現。尊重環境即是規矩的確立要符合環境要求,比如立下的規矩是出門必須穿外套,可是天氣較為溫暖、炎熱,就要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尊重環境的需求可以作為一個所立規矩不管用時可以反思原因的訊號。

    2.讓孩子發揮自主能力,參與規矩的制定

    有句話叫“誰制定的遊戲規則,通常誰會遵守的最好。”讓孩子參與規矩的制定,可以從中瞭解他們的想法和思考的方式,這是一種親子交流的機會,孩子能想到的規矩往往反應他們內心的渴望。所以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做,當不管用時也引導孩子思考原因,重要的是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受益。

    3.該說“不”時,大人要和善而堅定地說“不”

    這裡要說家人要在規矩執行時保持一致地態度和觀點及行為,不能說爸爸在講“不可以”的時候,媽媽說“沒事沒事,就這一次。”不能在媽媽堅持讓孩子吃完飯再去玩耍的時候,奶奶放下碗筷不吃了就把孩子往外帶。所立的規矩,若是大人沒有很好地執行,家人又是意見不一時,孩子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從而也就破壞規矩。和善而堅定地執行約定,對孩子說“不”,清楚具體的界限和要求,才能讓孩子規矩起來。

    4.所立的規矩簡單、清晰、具體,便於孩子直接執行

    規矩越簡單,孩子越容易去執行,在達成規矩要求,孩子可以獲得能力感和成就感,這會促使孩子更有動力遵守和執行其他規矩。比如具體到吃飯前後要洗手,寫完作業要把書本收放在書包內等等。

  • 12 # David媽咪育兒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最近也一直在琢磨給孩子立規矩的問題,我說一下我的做法應該可以幫到你。

    第一:要在事情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立規矩,不能孩子一出現不好的做法了就立刻立規矩。這樣太不公平了,孩子沒有那麼多生活經驗。

    第二:立規矩之前要跟孩子溝通好,為什麼要立規矩,不然規矩即使立了孩子也不知道為什麼立。

    第三:立了規矩就要全家人都遵守,規矩適用於家庭的每一位成員。

    第四:遇到特殊情況要提前說出,讓孩子明白怎麼破立了。

    立規矩是好事情幫助孩子更好的在社會中找到融入感。

  • 13 # 二寶媽媽向前衝

    當孩子長大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立規矩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要讓孩子有邊界感和規則意識。那麼如何立規矩,以下幾招值得借鑑:

    1.明確的表達資訊。

    了立規矩也可以視為一種資訊的傳達,也就是要明確的告訴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含糊其辭,態度和語氣要堅定。

    2.不能出爾反爾,朝令夕改。

    3.獎勵和懲罰並舉。

  • 14 # 暖心橘子

    我們常常感慨,如今的孩子越來越不守規矩了,真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

    下面這樣的情況,也許我們大多數的家長可能都遇到過。

    和孩子一起走在馬路上,孩子看到紅燈的時候視而不見,說過很多次也不改。

    和孩子一起在飯店吃飯,孩子吵鬧對影響到他人不管不顧,嚴厲呵斥也不管用。

    和孩子一起去逛街,事前答應了不鬧著要玩具,可是看到了喜歡的東西依然耍小性子哭著喊著要帶回家。

    表面上來看是孩子不聽話,可仔細想想,不是孩子變得沒有規矩,而是我們平時不守規矩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很深刻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起不來什麼作用。

    我們很多的家長所謂的規矩是這樣的:我覺得要這樣就這樣,就是當時的規矩。

    等當時的情境過去了,心情變了,剛剛立下的規矩馬上就變了。

    這是規矩嗎?

    不是的,這只是很多父母為了佔小便宜或者用來約束、欺瞞孩子的小伎倆而已,這個只能短期有點作用,可是等孩子慢慢摸透了父母的用意以後,這一切就開始變得不管用了,孩子也越來越難管教。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認真聽話,那麼你應該從現在就要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並且學習一點小技巧給孩子立規矩,讓他守約定!

    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合適?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三歲是規則設立的一個分水嶺,不同年齡的寶寶,應該有不同的規則設立策略。

    規則,就像橋樑兩側的安全護欄,應地制宜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孩子越小,這個安全護欄就越應該由我們把握,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則需要慢慢放手,讓孩子逐步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

    三歲前

    父母應該主動為寶寶設定規則,並讓寶寶學會遵守規則。因為這個階段寶寶還沒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不是十分順暢,但這個時候強調規則容易在孩子腦子裡形成潛意識,今後進行教育的時候就相對容易了。

    三歲後

    父母應該讓孩子逐步參與到規則的設立和維護,並最終成為一個規則的制定者。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在3歲後這個階段開始逐漸建立起來,這時候,應該積極引導他參與規則,這對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如果遇到寶寶故意挑戰規矩怎麼辦?

    有時候孩子雖然知道家裡的規矩,但總會忍不住試探你的底線,看看有沒有迴旋的餘地。孩子都是小小外交家,經歷過的媽媽肯定都懂的!明明答應得好好地,可是到了執行的時候就是不去做,這該怎麼辦呢?

    其實呢,規則其實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第一類必須嚴格執行,執行時不能隨意更改變動。因為它涉及個人人身安全和社會道德底線。這類規則,一旦不能很好地遵守,後果就非常不堪設想,比如前段時間的一對母女在北京野生動物園遊覽時,私自走下觀光車被猛虎襲擊,造成一死一傷的慘劇。

    第二類相對靈活,可以視具體情境不同而做出細微的調整,這類情況一般和日常生活相關。比如,是八點睡覺還是八點半睡覺?當時當地的情境可能會有不同,也許今天爸爸晚歸,孩子希望跟爸爸說晚安以後再睡,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嚴格的要求必須在八點去睡覺了,可以通融一下。

  • 15 # 付小平

    在不同的階段,父母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為孩子設定適當的限制、明確行為的界限,是養育孩子的一項重要任務。合理的界限和適度的規則可以確保孩子的安全和自由,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社會準則和行為規範。如果父母充滿同情地設定界限,孩子就有可能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能力。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充滿同情地為孩子的行為設定界限呢?

    1)首先,培養你與孩子之間強有力的支援關係,讓他知道你支援他。

    2)設定界限時,與孩子溝通交流,“這樣做好像非常有趣……但是,我想可能會傷害他人。”

    3)設定界限時,要表情鎮定、和善,並表現出真摯的同情。

    4)設定界限時,要承認他的觀點,“停止遊戲到屋裡來肯定很難做到。但是,現在改洗澡了。”

    5)透過提供選擇,消除孩子被“強迫”的感覺,“你現在想進來,還是過5分鐘再進來?”

    6)徵得孩子的同意,讓他承認是“自己”的界限,“好的,5分鐘之後再進來。但是,5分鐘之後可不準反悔喲?我們拉鉤。”

    7)愉快貫徹,保持心情快樂,規則和要求就更容易得到執行,“5分鐘已過,現在該進來了。”

    8)持續交流,表達理解,“你玩得真高興!不過,現在該洗澡了。”

    9)切忌討價還價,“我知道,停止遊戲確實很難。但是,我們說好了5分鐘後洗澡,而且不許反悔。現在5分鐘已過,我們走吧。”

    10)如果孩子對你的要求又哭又鬧,要耐心傾聽他的感受,“我就在你身邊,寶貝。如果你願意,我們擁抱一下。”

    11)對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或感受做出迴應,“你還想玩遊戲,對嗎?等我們洗完澡後再玩5分鐘,趕快洗澡去吧!”

  • 16 # 錢志亮工作室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規則是孩子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基礎,它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讓孩子明白每個人做事的界限,內心獲得安全感。

    一個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限,才知道該如何自律,也才能對他的情緒、行為及態度負責。

    成人世界需要遵守的規矩很多,挫折也不少,如果孩子不能在小的時候就約束自己的行為,學會守規矩,長大後在成人世界就會屢屢受挫。

    很多家長為孩子的沒規矩感到苦惱:吃飯用手抓、說話沒大沒小、見人不問好、公眾場合大聲喧譁、沉迷電子產品。

    給孩子立規矩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難事,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沒規矩,而是大人的所作所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言行習慣。

    1. 很多父母 , 一邊教孩子守規矩,一邊破壞規矩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觀察和模仿能力越來越強,並且也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家長的行為就是他們的參照物,所以孩子大了以後,爸媽的教育功力就更體現在自身言行上。

    可是很多家長,嘴上教育孩子要有規矩,自己的言行卻在打破規矩,給孩子帶來了特別不好的影響。

    比如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女教師高鐵攔車事件,為人師表,帶著女兒,自己不遵守時間規則,還要千方百計地用身體堵高鐵門,用腳攔門,耽誤了一車旅客的時間,甚至有可能造成後續列車延誤,引發一系列安全事故。

    當著女兒面,這位媽媽上演了一出醜態百出的鬧劇,不知以後該怎樣教育孩子遵守規則?作為家長的威信和說服力勢必會大打折扣。

    還有那個在老虎園下車的人,驚險保命後,不知要如何跟孩子解釋自己的行為?

    父母對規則的破壞,會造成孩子對規則的漠視

    潛移默化中,悄悄影響了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導致他時不時就會抱著僥倖心理,做出種種不合規矩的事。

    2. 很多父母,總是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

    給孩子立規矩,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父母常常苦惱怎麼說孩子都不聽。這個時候你是否反省過自己的表現?

    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早睡早起,可是自己卻打遊戲追劇熬到半夜;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遵守社會規則,自己卻帶著孩子過馬路時闖紅燈,當孩子疑惑不解時,他們總是有一大堆理由來巧妙掩飾:

    “爸爸看手機是因為工作需要”,孩子發現原來爸爸是做遊戲工作的;

    “媽媽闖紅燈是因為要遲到了,沒辦法”,孩子瞭解到原來賴床也沒關係,快遲到了就不管紅綠燈直接過馬路就行。

    失敗的父母,總是擅長給自己找藉口,可是謊言永遠是經不起考驗的,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的東西卻影響他一輩子。

    家長在教孩子規矩的過程中,要多一點對規矩真誠的遵守和維護,少一點自作聰明的遮掩。

    3. 給孩子立規矩,父母要承擔榜樣作用

    對孩子來說,一些原則性的規矩,一定要嚴肅地教給他們,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絕對不可以的!

    比如:帶電插座不能碰;煤氣開關不能動;開水要小心;絕對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處亂跑,等等。

    而對於有些規矩,單一的說教不見得會有很大的效果,應該在父母的“身教”中引導和培養。

    家長平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及家庭的生活規律,孩子自然就容易學會。比如:文明就餐、尊重長輩、早睡早起、不爭搶別人的玩具、守時等等。

    身為父母永遠不要漠視規則,破壞規則。

    只有父母樹立好榜樣,孩子才可一直保持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從而內化成自身的行為習慣,依靠自覺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管教來習得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嚴厲的管教只能維持一時,真正的長久之計是從父母自身做起,遵守規矩,維護好規矩,那麼,在這一堂課中做父母的使命就達到了。

  • 17 # 成潔老師幸福有約

    首先,規矩不要單獨定給孩子,而應該是針對家庭裡所有的人。

    我們制定規矩的目的是讓孩子擁有規則意識,而不是有針對性的整治孩子。比如,看電視,規定好收看時間,所有的人都遵守。一方面孩子會有樣學樣,自然的學會遵守規則,另一方面也不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便於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和行為模式。

    其次,規矩最好是在跟孩子溝通的前提下確定的。

    定規矩的時候一定不要家長單方面規定,而是應該和孩子溝通商量。比如看電視的時間,就可以問你覺得看多長時間合適,什麼時間看合適?只要孩子說的不太過分我們就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對自己定的規則更願意接受,而且一旦孩子不按規則執行,家長處罰起來孩子也更心服口服。

    第三,規矩執行之初一定要令行禁止。

    好多家長規矩定的挺好,但是就是執行起來不夠果決,孩子一哭或者一懇求,就心軟,然後就通融一下。殊不知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幾次下來規矩就會形同虛設。所以第一次一定要令行禁止,怎麼約定就怎麼執行絕不能含糊!

  • 18 # 任律說法

    巧了,最近剛給孩子立完家規,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很有效果!

    首先我們要明確立家規,絕對不能只給孩子一個人立,既然是家規,應當是家庭全體成員都要遵守的規則,每一個人在上面都能找到自己對應的條款。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去執行,孩子才覺得他與大人是平等的。

    其次,我們在立家規的時候一定不要立得條件過於苛刻或過於高,一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撒嬌耍賴空間。比如我家的孩子,總是不喜歡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臉,自己吃飯。我就給他規定的沒週一三五必須自己穿衣服,二四六必須自己吃飯。但是除此之外的時間是可以依賴家長的,家長可以幫忙,當然,如果自己仍然做可以加分。

    然後還要給家長立一些規矩,比如全家人都不得打人罵人,早上必須說早上好,如果某一個家長有一些不好的習慣,也可以寫上去,比如爸爸回家不得玩手機,當然除了正常工作之外。這樣孩子會特別有動力,因為他會覺得除了約束自己,他還有一定的權利,可以管理別人,所以孩子才有興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當然立了家規一定要有動力去執行下去,否則也是一紙空文,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事先說好,如果他能夠一週完全按照家規的規定執行,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這個獎勵可以使實物的獎品,也可以是一些精神的獎勵,還可以是自己做的一些小獎狀,我們就是可以一張特權卡。

    有了這張卡,可以實現自己的一個小願望。或者可以兌換一天不按照家規的規定執行,比如J週一應當自己穿衣服,但是如果他這天不想穿,就可以用特權卡來兌換成讓家長穿。

    總之立家規的目的,一定不是完全的約束管理孩子,而是能夠適當的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來學習自理能力,或者學習知識,而不是要孩子,被動的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樣孩子會產生厭倦,一碰到這樣的事情就會不願意做。

    其實孩子都很聰明,很多事情學一兩次也就會了,我認為只要他掌握了這個能力,適當的撒撒嬌,不願意做也是可以的,沒有必要天天都要讓他向大人一樣按規矩辦事!當然像一些打人罵人,這些原則性的問題是必須要認真執行的喲!否則一定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家長犯錯也應當受到同等處罰!

    大家趕緊也去試試吧,一定會管用的!

  • 19 # 小糰子在幼兒園

    相信很多家長會發現,現在給孩子立規矩越來越難了!老一輩教育我們的時候打罵說教一通就好了;現在呢,媽媽們學習了各種育兒理念,可再也不敢輕易打罵了,而大吼大叫也不能完全“制服”現在的小可愛們了……

    其實難以給孩子立規矩的源頭,主要是我們大人不夠堅持,往往立規矩很容易,遵守規矩卻很難,要把規則變成孩子的行為習慣更難,一不小心就形成了雙方對抗的僵局,大人小孩都不開心……

    總結一下:

    難以立規矩的源頭是:1.大人不夠堅持;2.雙方態度僵持。

    1.大人不夠堅持

    每個家庭常見的場景就是:

    媽媽催促孩子吃飯(或者刷牙、穿衣服、離開遊樂場、收拾整理等等),一開始是喊了一遍,孩子沒反應;再喊了幾遍,孩子還是沒有動身;於是情不自禁地加大音量,帶著情緒衝孩子咆哮,再加上幾句譴責“都喊幾遍了,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還吃不吃飯了!”“怎麼那麼慢!”“下次再這樣不聽話就……”

    是不是很熟悉這樣的場景?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為什麼孩子對我的話無動於衷?為什麼我喊了四五遍孩子才回應我?為什麼只有等我發飆了,孩子才乖乖地走過來了?

    如果你想明白了,你就會發現:是我們自己“允許”了孩子這樣做!

    我們喊了孩子第一遍時,同時也允許了孩子在我們喊第二遍時做出反應;我們喊孩子第二遍時,又允許了孩子在我們喊第三遍時做出反應;……

    當然,這不是說媽媽們這樣做不好,也不是說這樣做好。只是想告訴媽媽們,要清楚你到底希望孩子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預期,並堅持下去。

    比如你喊了孩子很多遍,如果你能接受,那就全然接納,不抱怨或者指責孩子;如果不能接受,那就在喊完第一遍以後就採取孩子能夠聽到你說話的方式,可能是走到孩子旁邊,也可能是拉孩子來到旁邊,態度和平且堅定。

    另外,這個規則一定要是孩子能夠達到的,可不能為了達到“預期”,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

    2.雙方態度僵持

    這正是很多媽媽在執行規則時堅持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因為鬧得孩子和大人都不開心了,所以難免會妥協,畢竟人都是有感情的嘛。

    但要知道,規則並不是像法律條文一樣,說一不二的,規則是為了服務於我們,而不是限制我們的一個框框。

    這裡呢,主要想說兩點:

    第一,規則是商定的,是人性化的。這裡特別推薦一個繪本《圖書館獅子》,這個繪本故事我看完都被感動了,真的太溫暖了,相信你看完一定會有所感悟。

    【糰子說:繪本《圖書館獅子》可以直接網上搜索;或者私我“圖書館獅子”,但我的只是教學使用的PPT哦,僅供交流分享,還請支援正版繪本。】

    第二,規則也可以有趣、好玩。孩子最喜歡的就是遊戲,遊戲化的規則,孩子一定更願意遵守。

    我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小案例:

    兒子有個喜歡說“我討厭……”的壞習慣。有一次,爸爸和兒子做了個小遊戲:先說一個對方討厭的事情,對方再說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爸爸:“你討厭刷牙!”兒子:“我喜歡搭積木!”爸爸馬上接話:“那你刷完牙再來搭積木!”說完之後兩人互換,兒子說:“爸爸討厭洗碗。”爸爸:“我喜歡打遊戲!”兒子立刻說:“爸爸洗好碗再去打遊戲!”爸爸立刻表態:“同意!!”

    是不是很有意思,其實有時候我們總是在關注討厭的一面,而忽略了喜歡的一面,討厭和喜歡也不是完全對立的;這也使得遵守規則更有趣。

    總結一下:

    1.清楚內心對孩子的真實希望,並堅持原則;

    2.讓規則更有彈性、更有趣。

  • 20 # 超級育兒師蘭海

    很多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在自己身邊時像天使一樣可愛,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可千萬不要是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時候,孩子總是會用行動問問你“意不意外,驚不驚喜”,比如公共場合哭著鬧著要買玩具,在家裡拖拖拉拉不吃飯,拿起手機玩個沒完……這時候大人們會自然而然的說,這孩子真沒規矩,自然也想用規矩來管教孩子。

    規矩看上去是乖孩子的行為準則,但要規矩管用,不僅要達理,也要通情。

    1.首先,要打破給孩子立規矩的刻板印象,規則是一個環境下對大家的共同約束,爸爸媽媽在立規矩時,要用家庭成員的視角平等對話。對於某條規則一定要共同適用,例如吃飯時不玩手機,父母也一定要共同遵守。

    2.其次,立規矩的描述很重要,任何人都不喜歡被限制,我們要說“做到什麼”,而不是說“不做什麼”,例如“遇到矛盾時,家人之間要平心靜氣的溝通”而不是“遇到矛盾時,不能大喊大叫”。負向的描述,只會知道不做什麼,而不知道要做什麼,規則的制定並沒有給孩子正向的引導,規則只會讓孩子產生厭惡的情緒,與父母對立。而正向引導行為的規則,會讓孩子在遵循規則的過程中得到指引,且在不斷的遵守過程中得到成就感,逐漸會內化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

    3.最後,制定的規則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商量,商量並非僅僅是為了得到孩子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父母去判斷孩子是否能夠遵守,符合孩子的能力或者個人特點。只有孩子力所能及的規則,才能夠幫助孩子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父母和孩子自己都喜歡的樣子。

    父母切記,規則絕不是幫助你讓孩子變乖的緊箍咒。而是幫助你的孩子有生活的目標,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並且因為遵守規則而自我激勵,在“我能行”的回聲中健康成長的教養幫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自一體車中的手動檔到底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