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語無我
-
2 # 性格羅盤諮詢師
1.不瞭解自己和孩子天性,以自己認為應該的要求去要求孩子。
圖片可以幫助你瞭解孩子天性,感性的孩子需要更多情感關愛,不喜歡太死板的規矩,理性的孩子愛思考,對人不敏感,不喜歡與人太多發生連結。
剛性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家長管教要少,只需要傾聽和引導,柔性的孩子需要家長多管理但是儘量引導孩子興趣到你希望他擅長領域去,不能考強迫。
外向孩子天性喜歡與外界互動,是天性,不要壓抑,內向的孩子安靜,不要強迫他去外向和交際,而是培養他的專長。
2. 溝通的心態不端正,家長溝通出發點就是 孩子不愛學習,孩子是一個壞孩子,孩子是壞的,所以一開口就是否定孩子,貶低孩子的內容,孩子自然牴觸。溝通傷害彼此關係。
所有孩子包括大人都是愛學習的,只是各自喜歡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家長不要把自己喜歡的強加到孩子身上,要尊重生命尊重天性。
3 逼迫孩子要養成家長認為的好習慣,例如下課到家必須先寫作業再看電視,但是孩子不同適合自己的習慣也是不同的。孩子委屈且不開心。天性不舒展。
-
3 # 澳洲藍山卡通吧
1. 孩子的自我價值
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比自己的孩子的缺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沒有自我價值。
2. 孩子對別人的認知能力
父母覺得我家孩子最優秀、最嬌貴,因此沒有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社群份子價值。
3. 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沒要也給,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的虛榮心,不給孩子發展自立的機會和能力。
4. 孩子的好奇心與判斷力
父母不認真回答孩子問題,覺得孩子的問題很煩人,讓孩子失去興趣,也失去理解和判斷力。
5. 情感成熟度與個性化的表達能力
父母忽略孩子的情緒,只要求他們學習成績優秀,認為只有學校要求才是對的,沒有細心觀察與培養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
6. 自律能力
首先父母管不好自己,不能做榜樣,也沒有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生活習慣。
7. 社會關係的重要性
父母接觸的人群沒有體現出社會交往中的相互依賴性。沒有教孩子怎樣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做自己的支持者。
8. 幸福觀
幸福是一種感受,而不儘儘是成就。該教孩子如何為了幸福而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其實,很多人最後都是付出給他們帶來最大的幸福感。
9. 金錢管理
父母亂花錢,購買超出自己實力的奢飾品,得不配位。
10. 笑對人生
父母悲觀厭世,不能欣賞生活中最簡單也是最美的東西。
最後,做父母的,對自己的父母不好,連一個好的臉色都不能給自己的父母,這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4 # 琋琦媽媽育兒
家庭教育中,父母傷害孩子身心的10大行為排在
首位的當屬嘮叨。
我們在有孩子的場所都能隨時看到不停對孩子嘮叨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孩子吃飯的時候,她在身邊不停地說:彆著急,慢慢吃,別燙著,別把衣服弄髒了,快點吃我們上課要遲到了,再喝兩口稀飯吧,把它吃完了再走吧……這還是早餐店裡媽媽嘮叨地冰山一角,還有諸如你看那別家的孩子這考試考了多少分,你的同學~~在那裡學習新概念英語,我要不要給你也報名。還有孩子已經在做地事,父母非要在旁邊瞎指導:你看這裡多好玩,你得仔細看;你看這裡展品多,你到這裡看;你看書中的小孩子多聽話呀,你看書中那個農夫是不是很傻……還有你看爸爸媽媽多辛苦,你一定要努力學習呀。爸爸媽媽把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了,你是我們的希望呀。你看爸爸媽媽多愛你給你買了這麼多好吃的……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每天你的耳邊都是這種或出於無聊或出於控制的無聊嘮叨,你是不是很崩潰,很抓狂。奉勸父母們父母的話在質不在量,及時提醒自己閉嘴吧!
其次是父母的焦慮
現在的家庭由於受傳統認知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還有是媽媽把自己逼成了超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自己逼成了怨婦,把爸爸越推越遠。還有的是爸爸的錯誤理念,認為只要賺錢養家就夠了,帶孩子是媽媽的事。各種原因導致現在中國式家庭模式:缺席的爸爸加上焦慮的媽媽等於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
第三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的殺傷力,可以讓孩子每天生活在地獄,讓他們生無可戀。我們可能無意間總會說:
你看,你哥,到家就寫作業,你看看你就知道玩!
你的表哥期末考試考了班級第三,你們幾個表姐妹看看誰最後能考上名牌大學。
你看你同學,她成績多好,還擔任班幹部呢。
我們這樣說其實就是不停地告訴自己的孩子,你不如別人,你不夠好,我對你不滿意。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讓他們感覺父母愛的是我的成績而不是我。
孩子的自信不停地被打擊,怎麼能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呢?慢慢地就會降低自己努力地程度,最後也許就真的變成父母所貶斥的樣子。
-
5 # 皮都人的點點滴滴
第一,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這樣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第二,父母行為輕浮。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有諸多不檢點,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與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你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他也不會學會尊重。第三,忽略孩子的存在。如果家長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孩子就會無法樹立自尊心。第四,破壞性批評孩子。第五,人前教子。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會存在一個誤區,“人前教子,人後教妻”。認為在外人面前公眾場合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長記性,改掉壞毛病。殊不知這樣會導致孩子在人群中表現的行為粗魯輕率,目無尊長。第六,不信任孩子。這是大部分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怕孩子撒謊對孩子進行挑剔.質疑,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顆被懷疑的種子。第七,拿別的孩子比較。家長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較。正確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自己的昨天比較。第八,懲罰孩子的方式不恰當。很多家長都想透過打罵孩子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影響。第九,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不要因為你是孩子的衣食父母,就有支配孩子意志的權利。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於漠視孩子的尊嚴。 這是家庭教育上家長必須時刻留心注意的“高壓線”!第十,有條件的愛。一個人有條件的付出愛,等於把自己的情感折價處理。家長有條件的愛孩子將導致孩子不可能學會認真去愛別人。
-
6 # 一隻沙雕很高冷
1.暴力
父母常常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的預期要求而有意無意的對孩子進行語言或者行為上的暴力,這種暴力除了身體上的懲罰外還包括了諸如無意嘲笑、隨意忽視、莫名比較等,會導致他們出現恐懼感,封閉自己的內心,敏感、自卑、叛逆。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應該保持冷靜,重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選擇一個更適合他們的方法促進他們的成長。
2.父母爭吵
很多父母之間都發生過爭吵,爭吵會讓孩子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或者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婚姻觀,對他們心理發育造成了影響。
3.過分節儉
有的家長因為曾經過了苦日子,在面對孩子的時也下意識過分節儉,不捨得給孩子買衣服、書包,總是給他們二手衣服物品,從來不給孩子零花錢或者每次給零花錢總是嘮叨不停。這麼做,會讓孩子的物質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自卑,覺得自己的不配擁有,心理與價值觀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以後也很可能成為一個過分節儉的人。
4.溺愛
有的父母無節制的偏袒自己的孩子,這樣會導致他們的是非觀念出現扭曲。
有的父母毫無分辨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孩子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所以不懂珍惜,不懂付出。
5.不良的生活習慣
有的家長在家的時候煙不離口酒不離手,作息不規律吃飯睡覺的點混亂,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僅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讓孩子們有樣學樣。
-
7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家庭矛盾心理諮詢:情緒化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解釋所謂“情緒化的愛”,其表現形式為:對待孩子情緒化,高興時愛的不得了,不高興時大發脾氣,非打即罵;在單位遇到煩心事,拿孩子當出氣筒。對孩子的愛,隨著情緒走,喜怒無常,讓孩子無所適從,沒有安全感。
結果怎麼樣呢?
一、孩子也情緒化。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會情緒化,這不是遺傳,是因為孩子模仿的天性,家庭的薰陶,和父母的影響造成的。
二、由於父母無緣無故的訓斥、責罵,日子久了,孩子便沒有了自尊心、自信心。
三、父母的情緒變化無常,使孩子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生氣,每天都提心吊膽。焦慮不安,還容易生病。
四、親子關係緊張,孩子逆反心理嚴重。
-
8 # 老猿1958
一,口無遮攔罵孩子。二、暴力相向打孩子。三,諷喻斥責傷孩子、四、橫眉冷眼逼孩子。五,自以為是疼孩子。六,橫加干涉管孩子。七,人前指責批孩子,八,喋喋不休煩孩子,九,夫妻打架嚇孩子,十,不懂裝懂欺孩子。
以上十條不甚全面,也是對當前社會撫養孩子成長的一點感悟和淺見!
-
9 # 找心理
既然說的是行為,那我們就從行為這方面來著手談。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這句話不是又在說套話,而是深切感受)。因為孩子今後的自尊、自信、自愛都是來自於成長家庭。孩子以後的生活、工作如果一塌糊塗,那也給整個大家庭帶來了陰霾。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打地基”的角色,房子蓋得好不好、斜不斜,就看地基打的牢不牢!
有些家長,是不經意中,做出了傷害了孩子成長行為,有時不一定是有意而為之:
1、冷談、漠視:孩子的成長中,是需要與爸爸媽媽的感情親密,才能獲得非常強的安全感。如果父母冷談孩子(特別是母親),孩子長大後,無法與他人建立很好的親密關係。以後長大後,容易出現的問題為:反覆談戀愛不成功、不願結婚、沒有交心的好朋友。
2、貶低、鄙視:父母與孩子相處中,有時是下意識的一個行為--輕輕一瞥,都會包含著很多內容。有愛、寬容在裡面,也有的父母是瞧不起、鄙視在裡面。有時父母負性的這一瞥,像針一樣紮在孩子內心,有的孩子一輩子都拔不掉。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的問題為:自卑(或是自負)、焦慮、與他人關係緊張。
3、責打、謾罵:孩子犯錯了,不一定要用這樣的暴力方式解決。父母的這樣行為,只會讓孩子長大後會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怯懦、自卑,或是脾氣暴躁、個性乖張,女孩容易出現隨便找個人嫁了.......。
4、凡事代勞:孩子盛飯,說你不要搞,別燙著,我來搞。孩子洗個小手絹,說你不要搞,我來搞。這樣的不管男孩、女孩,長大後,都變成媽寶,永遠長不大。你永遠將她(他)心理上控制在你身邊。不要得意,這個孩子後續頂嘴、不聽話,不知感恩,啃老也在等著您。
-
10 # 生如夏花1312
我認為,一常拿鄰居家孩子作比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二粗言惡語相向,傷害了孩子的人格尊嚴,自尊心,三這個事必須聽我的,按照我的要求做,倒置孩子沒有主見,依賴性強,四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哭窮,賺錢難,工作苦,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像個罪人,包袱,從而失去了快樂,壓抑自已的需求,真實想法
-
11 # 基於愛的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問得好,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我從婚姻家庭諮詢師的角度來回答:
1.家庭教育的重點不是說教,而是言傳身教,行為習慣薰陶,第一順位是夫妻關係,最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是夫妻關係糟糕,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或者夫妻離婚搶孩子,或者夫妻教育觀念不一致,一個說往東,一個說往西
2.第二個順位是親子關係,父母只顧生,不顧養,沒有情感扶養,沒有跟孩子建立感情連結,孩子安全感沒有建立,內心就會焦慮
3.第三個順位是溝通模式,父母沒有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沒有掌握與孩子的共情溝通模式
5.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有很多不愛學習的父母。父母要成為積極的正能量,熱愛學習,成長優秀的家長,孩子就能夠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
12 # 育鄰人
家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長曆程中獲得成長技能最重要的源泉。一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一定不能沒有家,家庭教育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個人一生之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習慣都是從家庭中學會的,比如語言技能、行走技能、飲食習慣、基本信仰等等都來自於家庭教育。既然家庭教育如此之重要,那麼家庭教育中哪些行為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呢?
成長前行
1、多頭教導
歌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本省就是多個擁有不同成長經歷、不同生活習性、不同思維方式成員相互合作的集合體。家庭成員中每個人因各自的成長環境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自然會對孩子的教導活動有不同的見解,比如媽媽會細心的照顧孩子,讓他們生活無憂無慮;爸爸會認為孩子應該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祖父母會認為生活中應該滿足孩子幾乎所有要求,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如此,家庭中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都有不同見解,認為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引導方式成長。
生活中,如果您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主莖的頂端生長很快,側芽生長很慢或潛伏不生長,這種主莖頂端生長佔優勢,阻止側芽萌發或抑制側枝生長的現象稱為頂端優勢。這現象普遍存在於植物界,但不同植物差異很大。向日葵有很強的頂端優勢,其側芽一生中都處於潛伏狀態;稻、麥頂端優勢較弱,能長出許多分櫱;灌木頂端優勢極弱,幾乎沒有主莖與分枝的區別。是的,您或許已經發現了,頂端優勢越明顯的植物會長的更為高大,而那些頂端優勢沒那麼明顯的植物則不會長的很高。
人生的成長活動無論是精力,還是時間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與時間內每個人都必選擇對於自己更為有利的方式才能獲得更好的人生,比如選擇投身種植、養殖業的農民肯定是沒精力弄懂金融學的;選擇運用文筆照耀他人成長的作家就必然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取物質生活資源......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必定有一箇中心,也必須有一箇中心,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同樣需要頂端優勢,也就是說在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家庭成員要儘可能做到對教導孩子成長的意見統一,避免多頭教導給孩子造成成長方向上的迷失感。同時,如果家庭成員對於教導孩子成長有不同的方向,那麼孩子就會選擇相對舒適的區域,更有甚者孩子還會在不同家長間“打游擊”。如果孩子學會了如何在不同家長家“打游擊”,那麼無論是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還是家長教導孩子都會造成無盡的麻煩。
學習陪伴
2、都是為你好
“孩子怎麼一點兒都不省心......不......不......”這往往是父母抱怨最多的,然而這一系列抱怨背後的潛臺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為你好!”為孩子學習好、為孩子生活好、為孩子......作為家長几乎沒有不為孩子好的。但是,這一眾“都是為你好!”的出發點無一不是出於家長自身對於社會生活的理解。是的,孩子與成年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缺乏生活的經驗、缺乏綜合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確實需要家長積極正向的教導。
積極正向的教導需要避免:溺愛。凡事為孩子代勞,怕燙著孩子而不讓孩子學著自己盛飯;害怕孩子弄溼衣服而不讓孩子練習洗自己的衣服;害怕孩子受到傷害而拒絕讓孩子去和小夥伴兒一起遊戲......嚴管。管控孩子每一個行為,不給孩子嘗試、探索、試錯的機會,遇到孩子犯錯就非打即罵。嚴管制下的孩子時常會怯懦、自卑,或脾氣暴躁......漠不關心。人們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對於家長對待他的態度是敏感的,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冷漠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嘮叨。嘮叨是破壞生活和諧最大的殺手,對孩子心理傷害最大的行為就是言語上嘮叨帶給孩子的傷害,嘮叨的言語如同滴水會浸潤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是為你好”是家長在教導孩子成長活動中最長用的,如果能用好自然能夠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正向的引領作用。但是,如何把握“都是為你好”的度呢?
陪伴孩子游戲
3、教導方式不連貫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成長不怕走錯方向,就怕半途而廢。人生成長路本沒有方向的對與錯,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的堅持,“三心二意”是不會獲得好收成的。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教導孩子成長的活動是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事業,從孕期開始直至孩子成家立業父母都還在管教。但是,越是長久的事業越需要耐心,教導孩子成長同樣忌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某天想到一個好主意就給孩子試一試,過後看見別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錯又借來用一用,如此反覆不連貫對於孩子的教導最是百害而無一利,比如和孩子約定早起,如果堅持不到兩天就放棄。那麼,之後孩子就會以各種方式推掉所有不合心意的被管教方式。
-
13 # 養娃防坑指南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行為都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下面列舉幾個家長可能會傷害孩子自尊的行為、方法。 家長應有的反思是,即使在孩子犯錯給予教導的時候,家長也是需要謹言慎行,注意自己的方式和態度的。
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摧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了。
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片語,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等。
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卻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檢視;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裡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上進的。
要學會遷怒的本事。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後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當眾出孩子的醜。前6條都是在家庭裡的“單練”。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7條才是殺手鐧。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
如果您掌握了以上3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如果父母做到綜合靈活運用以上法寶,一事無成只是最壞的結果。更可能的是,抑鬱,自殺,反社會,暴徒,殺人狂……
-
14 # 星星春水
首先說這個題目有點大。我和大家交流一下,願共討之!
最愛孩子的莫過於父母,孩子的點滴成長,不論衣食住行父母都操碎了心。但愛之切也傷之深,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的也是父母。
父母的愛和這種傷孩子的行為看起來似乎很矛盾,從父母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出於愛孩子愛才會有的行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分歧和鴻溝,孩子受傷之後內心無法愈全,但父母卻很難理解對孩子造成的心靈傷害。 父母的那些行為最傷害孩子的身心呢?一、指責孩子
“你怎麼這樣自私?”
”你真是太懶了!”
”你這麼好動簡直是多動症!”
”你幹啥啥不行!我對你很失望“
“你幹什麼總是馬馬虎虎的,不長點心!“
家長因為孩子做事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的不合自己期望的那樣,就會不顧及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以點蓋面的對孩子輕易進行批評指責,抓住孩子的某個特定行為(錯誤)不放。同時家長的指責也無疑給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標籤”。
從一方面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父母隨意的一句話也會成為一種心理暗示,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助推器或者絆腳石。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行為表現往往聽從於權威評價,容易接受成人給予的標籤,並圍繞成人貼的標籤的角色來認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表現標籤暗示的行為。
父母給孩子貼了標籤,它指向孩子的某種缺陷,很可能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孩子一旦被貼上不好的標籤,特別是指向某種缺陷的標籤,他有可能會認為即使我再努力也無濟於事,因而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脫口而出不經意間給孩子的指責以及其他負面期望。很可能像魔咒一樣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父母吵架
研究表明,高達35%的孩子將父母吵架打架列為自己最害怕的事情。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大打出手,對孩子的心靈衝擊設施幾乎是毀滅性的。
首先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正常的孩子如果看到身邊的大人有攻擊性言語和行為本能就會害怕,無論是不是父母吵架都一樣。那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比看到別人吵架的恐懼程度會更強烈。
一方面孩子會擔心爸爸媽媽的怒氣會引到自己身上,這種擔心讓他們警覺和害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看到別人吵架有爸爸媽媽的保護,孩子會感到相對的安全。但是爸爸媽媽也吵架了,孩子不僅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 而且由於找不到任何的庇護,孩子會完全陷入孤獨無助甚至恐懼性的狀況。
這種不安全感會使孩子在學校裡退縮,不合群。害怕父母分離也害怕父母的暴力,這樣就會導致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的慾望很低,也沒有心思學習,做什麼事情都興趣索然,成績也會越來越差。長大以後他們比較容易漠視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或是產生心理危機,對於建立親密關係感到恐懼。
三、忽視孩子的優點
孩子的優點需要被說出來,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不要忽略孩子的成長。說孩子的優點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積極的暗示和讚許都能引發積極的自我暗示,增強自信心。
暗示在心理上的強化作用比直接表揚更能深入人的內心世界。人總是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中瞭解自己,同時在自我體驗自我總結中認識自己的。
家長要隨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把孩子做對的事情,從平凡的生活中挑出來給孩子以讚揚。這樣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會使孩子對行為目標採取積極的態度,振奮精神,積極開發潛能,敢於面對和迎接各種挑戰。
家長對孩子的讚美重點應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對孩子的讚美,應當看是否孩子盡了力,是否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孩子的讚美要有根據,注重孩子的具體行為和具體細節。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收穫,進一步增強了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總結:孩子是父母對未來的期盼,是一種希望,一種播撒的種子,既然是種子就希望茁壯快樂健康的成長為參天大樹,那父母就是這顆大樹的種植守護者,澆水施肥剪枝打理,全看付出的心血和和科學的培育觀。
-
15 # 桐悅匯
知乎中有個被瀏覽超過1263萬的問題是“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根據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總結了父母最傷害孩子身心的行為主要有以下三種。
1、動輒打罵、吼叫,遷怒和無視,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溫暖。
孩子玩手機或電腦,踢球弄髒了衣服,弄亂了家裡的東西,等待他們的是打罵、吼叫甚至懲罰;即便孩子沒做錯,可父母在外受了氣,回來就拿孩子出氣,遷怒於孩子,到頭來還是因為孩子的錯;整天忙於工作賺錢,一天到晚和孩子說不上幾句話,孩子的喜怒哀樂一概不知也不關心。
《少年的你》中的小北,被父親拋棄,被母親嫌棄,13歲離家過上小混混的生活,從未感受到家的溫暖。遇到陳念,唯一一個關心他的人,而寧願為了保護她放棄自由、身陷囹圄——正是源自對溫暖的渴望。
多少人因為感受不到家的溫暖,而陷入心靈的流浪和痛苦。
2、批評、貶損,對比別人家孩子各種不滿,讓孩子自卑怯懦
“你有腦子麼?你是不是傻?”
“做什麼都做錯,要你有什麼用?”
“你看看別人家小明……你再看看你……”
這些場景有沒有覺得熟悉?考試不好、做題不會,就是傻、沒腦子;做錯了事,父母不教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只會抱怨“要你有什麼用”;看到別人孩子的優秀,不幫孩子總結學習,只會說“你看看人家”!
多少孩子就這樣,從開朗活潑變成了自卑怯懦,膽小甚至抑鬱,不敢相信其實自己也能獲得成功,也能過得好自己的人生。
3、過度保護和監管,不讓孩子做決定,讓孩子成為巨嬰或逆子
對孩子全身心付出,不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孩子的要求能滿足的要滿足,不能滿足的創造條件也要滿足。從孩子沒出生就為他/她規劃好一生的路,中小學乃至大學專業都已預設好,接著安排工作、安排伴侶……只因孩子還小,他們不懂。
於是,一些孩子就真的不懂了,不懂珍惜、不懂感恩、不懂合作,沒有基本生活常識和生存技能,從而成為離不開父母的巨嬰。於是有了“48歲海歸宅家啃老7年,82歲老母身患尿毒症狀告兒子”,有了23歲健康小夥兒活活餓死家中……
還有一些雖然優秀,但只想逃離這樣的監禁。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被媽媽逼到要去跳海。英子跳上海邊的護欄,對著媽媽大喊:你從來都是以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媽媽說:我都是想為你好啊!——可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正是這些為了孩子好、捨不得孩子受一點哭的父母們,把孩子保護在溫室裡,使他們成為了巨嬰或是隻想逃離的逆子。
心理學最獲認可的自我決定理論表明,所有人一生都在尋找關聯感(和家人、和朋友關聯)、能力感(我能行)和自主感(我來選擇),這是幸福的基石。父母最能傷害孩子身心的就是剝奪孩子的這些感受:用家裡的打罵吼叫讓孩子和家庭失聯,用一直以來的否定打壓讓孩子自卑,用過度的關愛保護讓孩子沒有選擇。
對照這些,我心中只留下反省、警醒,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做這樣可憎可怕的父母。
-
16 # 楊德福8086
家庭教育中,家長最傷害孩子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家長大吼大叫,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很多家長在家裡總認為自已是一家之主,總是高高在上,對待孩子不聽從家長的教導時,大吼大叫。本來是一件小事,卻大動干戈。因為孩子一天天長大,有了一定的自主權,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了事非判斷能力。如果你不管大事小事,大吼大叫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失去了自主能力,長大遇事缺乏主見。這種教育方法孩子最厭惡。
二是家長不正確的評價方法。很多家長遇到孩子在學習上有不會的題,考試成績不高,或不會幹家活時,口頭常說:"你真笨","你笨的像頭豬"。這樣的評價是大多數家長常犯的錯誤。經常這樣說,在孩子心目中,自己可能比不上其他小朋友,從而失去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習上不求上進,生活中懶散。因為我再努力也比不上聰明的孩子,還不如安於現狀。這樣的評價是對孩子心靈傷害最深的行為。
三是家長常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很多家長常常從學校,鄰居,小朋友那兒聽到一點耳語,回家就對孩子大肆張揚,誰家的孩子最懂事,最聽話,學習最好,最愛幹家務。這樣孩子一聽,好像自已是全世界最不好的孩子,那我的努力還有什麼用呢?從而孩子對學習悲歡失望,破罐子破摔,孩子會變得更加不求上進,或許以後就更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勞動,甚至我行我素。你看多傷孩子呢!
四是孩子做錯了事大打出手。很多家長在孩子做錯了事,比如破壞了玩具,損壞了家裡的物品時,家長會破口大罵,拳腳相加,打的孩子滿地找牙。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以後變的膽小怯弱,遇事缺乏主見。也會使孩子養成撒謊的壞習慣。做了錯事,千方百計騙人,以避免父母的打罵。同時使孩子失去了勇於擔當的勇氣,做了錯事不主動讓錯,影響孩子人格的行成。
五是父母吵架。有些家庭的父母經常為家庭瑣事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生活學習,靜不下心,情緒會波動,學習成績也會下降。同時和同學,朋友相處也會出現打架鬥歐的行為。這對孩子的成長傷害最大。
所以,以上這些行為對孩子成長傷害最大。我勸各位家長立馬改正,做孩子的楷模,營這和諧的家庭氛圍,使你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成才,成為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回覆列表
家庭教育中,最傷孩子重點以下2點:1.過於強勢,過於關心,急於求成,不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踐行的空間,讓孩子無法成長;2.言語簡單粗暴或過於公式化,不停嘮叨,讓孩子必須分出相當大的精力去抗壓,長此以往,精神緊長,身心俱疲,走向自閉或極端,非常可怕。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做得太多,忘記了孩子才是教育主體,教育根本,我們的教育應遵循其成長規律方能有效,就像開車,養花。陪伴,快樂教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等都是極端錯誤理念,建立孩子自我認知,培養獨立人格,養成良好思維,學習生活習慣,孩子自會優秀。教育本不難,巧妙在其中,孩子為主體,一切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