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山色歸讀
劉邦要殺韓信,原因有很多:
1、韓信最初是項羽的人,算是半道出家投靠劉邦,不想張良、蕭何、樊噲等是最初跟劉邦打天下的最核心圈子的人。而且觀其動機,主要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不像後面那些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謙虛謹慎。
2、韓信是純粹武將,很善於打仗,功高蓋世。劉邦如果不生前收拾他,估計沒有人能對付韓信。
3、韓信建功後比較張狂:張良都稱病隱退,老黃牛蕭何都要透過捐出大半家產充軍餉、透過與百姓爭利自汙來消除劉邦戒心;韓信確政治眼光短淺,囂張不已:他在京城裡偶爾一次遇到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可見韓信骨子裡的優越性,要知道樊噲可是劉邦手下一流戰將。
3、韓信有可殺的理由。當年劉邦手下謀士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王,韓信卻唯恐酈食其僅僅靠一張嘴,功勞就比自己大,於是繼續攻城,造成的結果就是酈食其被烹殺,這讓劉邦格外惱火;當年韓信率軍連克齊地70城時,恰巧劉邦統帥的另一支大軍卻被項羽團團圍困於滎陽。劉邦無奈,派軍使命韓信“伸出手來拉老兄一把”。韓信卻並不著急派兵,而是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表面上說是為了便於治理整頓齊地事務,實則可以理解為藉機要挾,有不臣之心。劉邦此時已怒不可遏,多虧陳平偷偷往他腳背上踩了一腳,使劉邦從震怒回到理智與現實中來,不僅“沒有”見怪於韓信,反而封他做了“齊王”,連個“假”字都順便刪了。又一次,劉項決戰,劉邦約韓信同時發兵,到時卻不見韓信兵馬,導致劉邦再吃敗仗。直到劉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韓信許願,韓信才大舉發兵,一戰破楚。項羽被滅,劉邦沒有了外患,這就意味著韓信對於劉邦的重要性已不復存在。
所以韓信的下場必然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3 # 北派三叔
韓信,太史公在《史記》中評價其為領銜蕭何與張良的“漢三傑”之首,在整個反秦大業以及楚漢相爭的戰場上,韓信始終是不可忽視的角色。然而,如此一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高智商謀臣和帥才,卻落得被綁縛雲夢之地,死於女人之手的下場!不得不讓人為之遺憾和惋惜!
其實,直接殺韓信的人是劉邦的老婆呂雉,據說是用竹劍殺的韓信。呂雉殺韓信之前,並沒有通知劉邦,殺了以後才命人告訴劉邦。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以後,“且喜且憐之”。就是說即非常高興,有感到非常的可惜,高興的是威脅者不存在了,而惋惜,卻流露出兩人共同的出身和才華!
1、功高震主
自古臣下佔據大功者,必是朝堂眼中釘,權力的過多佔有,使得帝王以及其他臣子都會排擠甚至試圖消除肉中刺!韓信的功勞不言自明,他被譽為劉邦開國的第一功臣武將。他所擁有的臣下和門客不可勝數,為之廝殺拼命計程車卒多以萬計,劉邦肯定非常害怕他謀反,危急劉氏帝國,當時他的手下鮮有能打得過韓信的,因此韓信的被殺就潛在存在了。
2、早期派別
韓信早年投過項羽,後來才轉投劉邦。劉邦稱帝以後雖然感念韓信的功勞,但帝國的傳承維繫,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附屬關係,韓信的勢力過於強大,加之楚漢戰爭中的不臣之心,就莫名的引起劉邦的顧慮。為杜絕自己、後世子孫的後患,殺掉韓信,總比留著一個心病要好得多。
3、舊時不臣之心
在舊時戰事中,韓信率軍連克齊地70城,恰巧劉邦統帥的另一支大軍卻被項羽團團圍困於滎陽。劉邦無奈,派軍使命韓信救援。韓信卻以救援相要挾,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表面上聲稱是為了便於治理整頓齊地事務,實則可以理解窺視權力,有不臣之心。
劉邦當時怒不可遏,謀士陳平暗地安撫勸說劉邦,使劉邦從怒火中回到理智與現實,不僅不責怪韓信,反而封他為“齊王”,索性去掉了“假”字。韓信以為要挾達到目的,帶兵解了劉邦的圍,劉邦必定心中忌恨韓信,認為此人為了權勢以軍權相逼迫,定會對國家造成威脅。
劉項決戰,劉邦約韓信同時發兵,戰時韓信兵馬卻遲遲不來,劉邦再吃敗仗,心生忌恨。但劉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韓信許願,韓信才大舉發兵,一戰破楚。項羽被滅,劉邦沒有了外患,這就意味著韓信對於劉邦的重要性已不復存在。
4、雲夢被擒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建國一年之後,天子藉口巡遊,他率人南遊雲夢,心中暗藏殺機,他揣著一封告韓信謀反的信件,召韓信見駕。韓信此人對外智謀有餘,對內卻防範不足,奇謀百勝也抵不過背後刺刀。
所以韓信在毫不設防的情況下被人擒拿起來,也就在破落無望的時候,韓信說出從口中喊:“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感慨,前四句是范蠡寫給文仲信中的內容,只有後兩句才是韓信的創作,它道盡了千百年來君臣之間權勢的暗鬥,警醒著後來人,卻仍有人命喪君王的逆鱗虎口。
5、劉邦的小民意識
劉邦出身貧苦小農家庭,他對自己秦國亡天下有著切身經歷,對自己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放心,總是擔心政權的顛覆。劉邦稱帝以後就開始了誅殺功臣大將的陰謀,韓信只不過是劉邦陰謀中的一個小旗子,到了劉邦死的時候,異姓王基本都被殺光了。
韓信被斬後,劉邦拜蕭何為相,賞重金並加派500衛士加強相府護衛。滿朝文武為此盡來道賀,蕭何卻內心大驚,門客紛紛獻計,讓蕭何捐出全部家產用來勞軍。劉邦聞訊,方才收回衛士,安心讓蕭何做相國。
劉邦與韓信的故事其實不止影響了一代人,而聰明的臣子們每每從中汲取的便是功成身退的保命術。由此可見,韓信的死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劉邦本人的階級意識,他從戰爭經驗中和人生閱歷中,感受過韓信的欺騙和要挾,同時為了帝國的穩定和劉姓王族的安危,殺掉功高的將帥,是不得不採取的一項措施,可以說韓信等人,成了漢王朝穩定必不可缺的死亡品。
-
4 # 桂圈兒
要殺韓信的是呂雉,不是劉邦。
最後呂雉得逞了。據說韓信死之前,聲稱他為大漢立下了不世之功,凡是日月星辰照耀的地方、凡是大漢勇士、凡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都不能讓他死。於是呂后將韓信裝到麻袋裡面、送到皇宮的地下室、派宮女用竹籤子把韓信扎死了。
據說劉邦得悉韓信已經被呂后處死後,反應是“且喜且憐之”。總之,他是既高興、又同病相憐吧。高興的是:韓信太有能力了,功高震主,現在死了;同病相憐的是兩人患難與共,是曾經一起並肩戰鬥的戰友。韓信有幾次可以獨自奪取天下的機會,但是他念及劉邦的恩情而作罷。他曾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他講究的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從他受了漂母的一飯之恩,發達後還以千金是可見一斑的。
然而劉邦卻不是韓信這麼想的。他只是利用韓信的軍事才能。比如,他在大封功臣的時候,形容蕭何是“功人”,其他人都是“功狗”。那麼韓信也只是一條“功狗”了。等天下平定之後,“功狗”們沒有用處,反而是帝國的威脅,劉邦自然要兔死狗烹了。
但是劉邦總是下不了決心。一是還念及舊情,而是怕天下物議。所以我認為他是不好辦的。對他來講,最好就是將韓信軟禁起來,看管終生。
然而還是自己的老婆理解老公的難處。呂后看到劉邦左右為難,索性乘劉邦外出,找了個由頭把韓信給辦了。
所以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呂后和劉邦可謂是一丘之貉,蛇鼠一窩,太過於刻薄寡恩了!
-
5 # 知未是也
原因一,打仗已不是大漢的主要矛盾和任務。能打仗的韓信已不再是劉幫聚焦的重點,國家需要治世之能臣,用武之人已無用武之處。原因二,漢初國家尚不穩固,好武之人給國家安全和穩定帶來了潛在威脅,尤其是一些有功之臣不滿皇上分封,說三道四,甚至圖謀不軌,蠢蠢欲動,有的直接揭竿造反,嚴重威脅著大漢的江山社稷。韓信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受到去王為侯警告後,尚不思悔改,並和有二心之人私下往來,直接給殺頭埋下了伏筆。原因三,劉幫已不再是打天下時的劉幫。打仗時的劉幫,考慮更多的是軍事工作,當皇帝后,他的思路發生了轉變,考慮更多的是國家穩定和國家建設。劉幫思想的轉變再正常不過,他的皇帝身份決定了他的思想必須轉變,作為人臣,如果跟不上劉幫的思路,甚至以為劉幫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說些不該說的話,做些不該做的事,那是非常危險的。韓信作為劉幫打天下的第一功臣,和平時期沒有戰爭時期腦子轉的快,還用戰爭時期的思想考慮問題,老把自己看成捨我其誰,坐在功勞薄上講話,把劉幫老當成戰時對他信任有加言聽計從格外器重的劉幫來看,所以便被歷史所逃汰。原因四,劉幫私心雜念和韓信功高震主是韓信被殺的又一原因。劉幫雖貴為皇帝,但也有俗人之私心。秦朝的滅亡他不是不清楚,大漢江山能否穩固他不能不考慮。韓信乃建漢三傑之首,他的存在劉幫才消滅了霸王項羽,他能打垮項羽,難道他就不能打垮劉幫?種種跡象表明,韓信的存在,是大漢江山社稷的最大威脅,不殺韓信大漢將安全難保。所以韓信就被劉幫殺了。總之,劉幫殺韓信,有國家安全的考慮,也有劉幫私心雜念的作怪,還有韓信自己的原因。謝謝!
-
6 # 柳育龍
韓信功高震主,加上軍事無敵,而且非常的年輕剛30左右歲。一個戰神就夠可怕的了更可怕的是一個如此年輕有為的戰神。
而劉邦已經老了,就算劉邦能制衡韓信,可是劉邦死了怎麼辦,不能不防。
而且劉邦自己感覺欠韓信的,韓信幫他打下來大半個天下。已經沒法報答了,怎麼辦把這個恩人幹掉眼不見心不煩,這是有一定心理學依舊的,人在報答不了恩人的時候會感覺自己愧疚,而為了不再被這種愧疚感折磨,索性就殺掉恩人。所以劉邦聽說韓信死了的時候且驚且喜,驚是愧疚惋惜喜是一種解脫。劉邦一直想殺韓信可是下不了手,他老婆幫他辦了,他也就解脫了。
-
7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我以為原因如下:
一、韓信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功高震主。
劉邦曾在雒陽南宮開慶功大會,高祖問:“我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是什麼原因?"見高起、王陵回答不合聖意,高祖說:我奪得天下靠三個人中豪傑:張良、蕭何、韓信。對韓信的評語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真牛,先是蕭丞相月下追治粟都尉韓信,追回後韓信被劉邦沐浴齋戒封為大將軍,開始了輝煌的軍事生涯。
先是說服漢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八月向東平定三秦之地。漢二年,出函谷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漢王雄起,聯合齊趙攻打楚軍,四月漢王被戰神項羽擊退。韓信集合潰軍與漢王會師滎陽,攻楚,在京、索之間大敗楚軍,楚軍不能向西進攻。韓大將軍威武!後來魏豹反叛,韓信上陣,明渡臨晉關,暗渡夏陽,奔襲魏都安邑,俘魏王豹,變魏國為漢王河東郡。又與張耳聯手打敗代國,這時韓信精銳部隊被漢王調光。
韓信張耳率幾萬軍隊東下井陘關攻趙,趙有二十萬之眾!結果韓大將軍背水列陣,又一個上午擊破趙軍二十萬殺死成安君。漢王又奪走韓信張耳的主力部隊,韓信又領著剩餘部隊攻打齊國,乘齊王田廣不備平定臨菑,一直追到高密,又水淹了霸王手下龍且的二十萬大軍。最後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垓下之圍,擺了十面埋伏陣,滅了戰神項羽。
韓信打下了大半個漢朝江山,他可以帶任何一支雜牌武裝,匆匆訓練三兩個月,不管對手多強大,想逮誰就逮誰,想滅誰就能滅誰。成為劉邦的夢魘。
二、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眛,增加了漢王的疑懼。
鍾離眛是韓信的好友。鍾是項王手下的悍將,項王死後投奔了韓信。漢王怨恨鍾離昧,當年估計被項羽鍾離昧多次吊打過,漢王下令讓楚國抓捕鍾離眛。韓信猶豫了好一陣子逼鍾離昧自殺,韓信提著老友的人頭見漢王,但漢王還是對他心存疑懼,改封楚王韓信為淮陰侯。
三、漢四年,韓信逼劉邦封他做齊王,給漢王心中留下了永遠的陰影。
當年,劉邦已派酈食其說服了齊王歸順,但韓信聽從蒯通之言提兵攻打毫無準備的齊國,攻下歷下、臨菑,齊王田廣烹殺了酈食其逃到高密,韓信又殺敗了田廣和項王派出的龍且的聯軍。韓信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表現自然激怒了劉邦。這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居然又派使者逼封代理齊王,漢王勃然大怒,但形勢危急,不好發作,儘管在張良、陳平勸說下,派張良封韓信做了齊王。但這筆帳已經計下了!
四、韓信不識時務,不懂得低調做人。
當年韓信滅了項王大將龍且,當了齊王之時,項王派盱眙人武涉勸韓信叛漢自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有機會造反但他拒絕了;蒯通來勸他自立,又拒絕了!他造反自立的黃金時代就這樣白白浪費了!那時他有兵有地有本錢反他沒有反,可他被貶為淮陰侯囚禁在長安時,手下無兵無地無本錢了,居然痴人說夢想和陳稀內外勾結造反,簡直是暈了頭啦,幼稚得像孩童。
漢王沒殺他頭,降他為淮陰侯,他本該夾著尾巴做人,為撿得一條小狗命而慶幸。可他居然又高傲起來,自做孽,不可活,他感到和周勃、灌嬰處於同等地位而羞恥。韓信去樊噲家串門,樊噲以跪拜禮迎送,自稱臣,韓信坦然接受,出門後還笑著說:“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人為伍!"居然還敢笑,不知傳到樊噲的連襟哥哥劉邦耳朵裡,劉邦心裡爽不爽?韓信一點兒不知這時的自己值幾斤幾兩。
最奇葩的事情是和劉邦談論諸將才能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這不是無事找抽型的,我真服了你,韓大將軍!你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現在不還在劉邦這個如來佛的手掌心嗎?居然敢如此說大話?
最後,劉邦怕手髒,呂婆娘不怕手髒,不僅殺韓信,還誅滅了韓信三族。
韓信當年做老百姓時,母親死了,窮得無法埋葬,然而仍到各處訪求高敞的墳地,讓他母親墳地旁邊還可以安置下萬戶人家。可謂志向遠大,但最後卻滅了族。這難道只是劉邦寡恩嗎?!
-
8 # 李科長
劉邦殺韓信的理由就是:韓信一句話三軍馬首是瞻,往往打天下的最後不會是做天下的,劉邦為了自己的皇位安全,只要韓信動了心,分分鐘的事情,人在窮的時候會同甘共苦,但在富的情況下卻會手足相殘,劉邦,朱元璋等都是這樣,像他們這種等級,晚上睡覺都得做噩夢。
-
9 # 又土3
呂后趁劉邦不在殺得韓信,韓信被告兩次謀反,第一次被劉邦知道,降王為侯,天天還可以跟劉邦喝大酒吹牛逼。但是後來劉邦出去打仗 打陳豨的時候被呂后殺掉了,劉邦也沒辦法。呂后除了殺了韓信還殺了好多劉姓王。韓信確實。不是劉邦殺得。你要多讀書啊!
-
10 # 達則兼善天下11
大家都以劉邦和韓信的性格來分析的。韓信不知進退,向劉邦索取封王。劉邦兔死狗烹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看法都看對,但格局太小。秦亡漢初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國家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大的格局來看待這件事情。
漢帝國究竟想實現什麼?漢帝國不光殺掉了韓信,而是滅掉了所有的異姓王。這是為什麼?
答案就是中央集權,這對於君主充滿了無限的誘惑。
大秦帝國建立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制。所有的封國都有自己的行政權。地方財政收入都屬於封國的君主。秦史皇統一六國,廢除了封建制,改為郡縣制。這對群主來說有兩點誘惑。一是中央集權,二是帝國穩定。
劉邦到底想不想擁有絕對的權力呢?
漢朝建立時,因為江山不是劉氏集團獨立打下來的。所以他沒辦法完全實行郡縣制,為了安撫各路軍馬,只能是郡縣制和封建制並行。漢帝國建國初期,劉邦對天下諸侯封王封地。這些王,都有自己的屬地封國,他們名義上屬於漢帝國,實際上是諸多獨立的國家。這就恢復到秦以前的封建制度了。
因為各諸侯都有自己的軍馬,而各諸侯與劉邦的關係又很微妙。劉邦很快就嚐到了苦果。不是趙王反,就是燕王反。漢王朝焦頭爛額。消除封建是漢王朝唯一的出路。劉邦坐上皇位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平反。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要謀的是全域性。就不是一個韓信的問題了。而是中央集權。這是大局,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過渡。所以我認為劉邦要的不僅僅是韓信的命,也不僅僅是韓信的兵權,而是制度的變革。所有的王都將被滅掉,不管你有多少兵力,不管你反不反。在國家命運面前,都是渺小的。
-
11 # OldBlack151381308
第一,功高震主,而且韓信在軍隊中的威信甚至超過了劉邦。第二,韓信的帶兵能力是劉邦手下最強的,劉邦在的時候尚且能鎮壓他,如果劉邦駕崩,而後續之君沒有能力鎮壓的話,大漢天下必為韓信所得,所以不得不殺。第三,在韓信攻破齊地時,曾上書劉邦要代理齊王,引起了劉邦的不滿。第四就是鍾離昧的緣故,雖然只是一個殺韓信的引子,但應該有點關係吧。
-
12 # 心向青山
劉邦殺韓信不同於一般的開國殺功臣。
1,滅秦後,項羽成為天下共主,分封天下為十九王。但很快因為分封不均齊田榮反,漢王劉邦也反,攻入關中。
2,四年後,劉邦滅項羽,成為天下共主。
楚漢之爭過程中劉邦分封七個異姓王,最重要的就是韓信、英布、彭越。
3,此時的劉邦猶如四年前的項羽,一步走錯就可能引起諸王聯合造反。
4,與項羽相反,劉邦首先動手,逐步消滅除最弱小的長沙王之外的異姓王。
而韓信只是其一。
5,消滅異姓王后,劉邦大封劉姓王,可是同姓王依然引起了後來的“七國之亂”,分封的同姓王直到漢武帝時透過推恩令才最終解決。
6,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拉鋸時代,最終證明分封制不適合大一統,郡縣制勝出。
-
13 # 國家人文歷史
漢六年初,劉邦接到密告,說是被通緝的楚軍驍將鍾離眛藏匿在韓信處,楚王韓信陳兵巡視各地,準備起兵造反。項羽死後,韓信是他的心病。劉邦是身經百戰的統帥,對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甚為自負,從來不把部下諸將放在眼裡,唯獨在韓信面前,底氣不足,自知不能及也,彭城之戰慘敗,垓下之戰大勝,都是鐵板釘釘的教訓。
而韓信這一邊呢,攻下齊國後,韓信自請為假王鎮撫齊國,也引來了劉邦的憤怒,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不得已將封韓信為齊王,君臣間留下了嫌猜的種子。劉邦固陵戰敗,韓信沒有及時前去解救,直到劉邦承諾故鄉東海郡的新封地後,才領軍前往,又增加了一筆新賬。垓下之戰後,劉邦迅速收回韓信的兵權,改封為楚王,表面上是滿足韓信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心念,其調虎離山,還報自請為王之恨的心思,也不難體會。
此外就是鍾離昧的問題,鍾離昧作為楚國的舊臣,甚至說是項羽麾下的一等名將,所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脅,或者說代表了韓信的一種態度。
表面上來看,劉邦是因為鍾離昧而懷疑韓信,其實還是欲加之罪。當然這也與韓信在政治上面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不無關係。
-
14 # 帝國的臉譜
有人說,殺韓信的是呂雉,而不是劉邦。其實,這是束縛於司馬遷《史記》史料,錯覺的結果。確實,直接下令殺死韓信的是呂雉,然而,呂雉不過是按照劉邦的意願、替劉邦果斷下手而已,倘若沒有劉邦的意願在前,縱有天大的膽子,呂雉也是不敢輕易出手,斬殺開國功臣、大漢王侯的。
在楚河漢界的疆場上,韓信一身傳奇,戰功無數:暗渡陳倉、背水一戰、沈沙決水、傳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正是這些戰功,為劉邦稱帝、漢朝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劉邦稱他“人傑”,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然而,連劉邦都自嘆不如的“人傑”,最後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那麼,劉邦到底為什麼要殺韓信呢?
要尋找最初的源頭,恐怕就是韓信主動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事了。漢四年(前203),韓信平定齊國後,內心開始膨脹起來,因此修書一封,派人送到廣武軍前與項羽對峙的劉邦手頭,請劉邦封自己一個假齊王。劉邦後來封了他真齊王,不過,那時劉邦心裡已經對韓信很不爽。這一不爽,直接導致了後來改封楚王的結果,齊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諸侯,韓信果然調起皮來,還有鎮壓餘地。劉邦已經起了戒心。
直接導致劉邦動殺機,應該是韓信收留鍾離眛一事。在劉邦打敗項羽、全力搜捕項羽殘餘的過程當中,韓信卻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項羽手下大將鍾離眛,這給了劉邦打算殺害韓信的最大理由,你韓信是想裡通外國、還是圖謀造反?任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擔心。於是,他用陳平“偽遊雲夢”之計,將韓信捕至洛陽,當時就準備殺的,經大夫田肯勸說,才暫緩下手。作為皇后的呂雉,對劉邦已動殺機這一點,當然再清楚不過的了。
上述幾件事,應該說,韓信都是有過錯的。但是,過不致死。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韓信,而在劉邦的疑心,韓信功勞太大,名聲太響,威望如日中天,劉邦自然忌憚。同時,韓信又不拘小節,任性率真,對劉邦形成了壓力。可以說,韓信在世一天,劉邦就多一塊心病,時時感到潛在的威脅。
而呂雉作為劉邦的結髮妻子,對此洞若觀火。於是,漢十一年(前196)春,呂雉果斷將韓信誘殺於長樂宮鍾室,隨之被清算和屠殺的,還有韓信的三族老老小小。她之所以痛下殺手,實在是幫了劉邦一個消滅異己的大忙,既給劉邦消除了心腹大患,又減輕劉邦“殺功臣”的罪名,可謂一舉兩得。
-
15 # 天下浪子不獨伱一人
沒有為什麼、也沒有麼什為、更加沒有什麼為、、、只有為麼什!!!
若你是秦末劉邦,你也會殺功臣!若我是劉邦,我也會!呵呵(^_^)。換做是項羽、吳廣等等也會。換做是唐太宗也會設計裁去他的兵權!換做是宋太祖也會請他喝酒讓他交出兵權!換做是朱元璋也會!換做委員長也會!。。。!!!
韓信帶兵打仗是很牛X 的。不是指韓信他自己一個人!劉邦殺韓信也不是殺韓信一個人。秦時代,一個軍官職位。都是連帶的,族親一輩全部都是地主!韓信打仗厲害,同時他的手下打仗也得厲害、家族打仗也厲害、通訊報風也厲害、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厲害!所以他的手下蔣員,家室族親都支援他。在秦時代,社會禮儀還是很濃重的、人也有信仰!韓信奪取劉邦的地位只在一個時機或者一個藉口理由上!不過打仗厲害的人,權術就弱了。韓信不是玩權術高手。所以還是輸了。若劉邦不殺韓信。後面就是韓信的天下辣。這是一定的!不過歷史從來不會這樣。會權術的不一定是帝王,是帝王都會玩權術。
這個簡單的問題。比如一家股份制公司。幾個股東哈,劉邦是Quattroporte也是公司創立者70%股份,韓信業務部經理 10%股份,張良業務部經理 8%股份,蕭何財務部主任 10%股份。但是韓信手中擁有的現金流增長趨勢一直在上升,不出幾年光現金流就超過劉邦存款。攤牌就可以借銀行槓桿控股公司。你說劉邦和蕭何怎麼可能不懂。
劉邦雖然殺了韓信。但是韓信征戰沙場多年,也料到那天如果的不幸。所以韓信家室有一部分人沒有被誅殺。而且改名換姓等等離開中原,南下至廣西一帶等等。韓姓,拆開來就是一個韋加另一個字。在廣西韋姓人口特別多。有的韋姓家裡族譜記載著那段南遷歷史。
-
16 # 寶寶楊木
韓信,軍事天才,用兵如神。韓信是必死無疑。別說什麼呂后殺了韓信,沒有劉邦的旨意,誰敢動韓信,就像四人幫,沒有老毛的意思,誰敢動那些將軍,元勛。就劉邦那心思,怎麼可能留一個那麼厲害的人活在世上,再說韓信是有野心的。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看看每個朝代就知道了。
-
17 # 楠柒木
我一直在想,韓信的悲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有可能避免嗎?
他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磨難,死後又被夷滅三族,一切又真的值得嗎?
韓信臨死前無奈的嘆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是我韓信一生中最敬重的老大哥,一生中我曽想過會有無數人會背叛於我,但我從未懷疑過那會是你,是你給了我機會,又是你親手毀了我,可悲可嘆啊,可悲可嘆啊!轉而他開始仰天長笑起來,笑聲嘶吼著整個長樂宮:“我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意哉”
我本有機會三分天下,因為心存感恩,我選擇放棄了這個權利,我的一片忠心,卻換來了如今這般田地。此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懊悔與恨,他想報復所有欺騙他的人,可是現在的他又能如何了,一隻待宰的羔羊,說什麼都太晚了。自此一代戰神從此隕落。
縱觀韓信的一生,如果去頭去尾,他最輝煌的時候是從公元前206年的金壇拜將在到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圍,短短四年時間,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其後自己的人生跟過山車一樣,再次到達低谷,再也沒能爬起來了。一個人如果起點太低,不太容易被這個社會所接受,他需要付出百般的努力才會被這無情的社會所接受,人微言輕,縱然滿身才華,也無處施展,如果此生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那麼你可能會永久的沉寂。
韓信對於劉邦來說,就是一把寒光靈澈的利劍可以直插敵人的心臟,天下平定後,劉邦看到這把劍,感覺到一絲寒意,自己在世時還可以握起這把利劍去征戰,如果自己去世,自己的後代是否可以繼續使用他,並且不被他反噬。劉邦是一個強烈的中央集權擁護者,他不允許有人可以打破這個規則,只能殺了他
-
18 # 蕭武
漢朝是漢高祖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建立起來的。在劉邦和項羽出發西征的時候,楚懷王說,先入關者王。楚懷王說的意思其實是,誰能攻佔咸陽,就立誰為秦王。
這是因為,秦統一六國時間不長,各國貴族還有很多人都在,老百姓也還有很多人沒有建立起對統一國家的認同,而是個子認同自己原來的國家。所以,在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起義已經造成秦的大一統體系崩潰,各國紛紛復國,就是在恢復秦統一之前的狀態。
子嬰在殺死趙高之後,登上皇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馬上取消帝號,改稱秦王。意思就是承認現狀,表示秦國已經同意恢復戰國時期各國分立的局面,希望以此來取得各國的同情,讓各國不要繼續進攻關中地區。
因此,楚懷王說的先入咸陽者為王,就是說,誰能夠攻進咸陽,徹底消滅秦國,誰就可以當秦王。這也是劉邦在攻佔咸陽之後,立刻派人封鎖潼關的原因。因為,在他看來,按照約定,他既然先攻佔了咸陽,那麼他理所當然就是秦王了,就要派兵駐守,拒絕其它各國進入秦國國境。
項羽的想法其實也是一樣的。
鉅鹿之戰後,章邯手上還有二十萬秦軍,如果率軍退守潼關,其實還是有可能守住秦國故土的。但這時候陳餘寫信勸章邯,其中一個打動了章邯的理由就是,章邯可以選擇與項羽約定,章邯投降項羽,各國進入關中之後,章邯來當秦王。所以章邯最後才選擇了投降,就是希望入關之後他能當上秦王。
當然,項羽很快就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章邯賴以立足的全部資本就沒了,就只能聽憑項羽擺佈了。等到項羽毀掉潼關,進入關中,燒殺劫掠之後,要走了,又改變主意,沒有立章邯為秦王,還是把關中秦國故地分為三個,分別是塞國、雍國和翟國,章邯只佔了一部分渭河平原地區而已。
在楚漢爭雄的過程中,一開始是項羽佔據比較大的優勢,所以漢王為了擴大統一戰線,拉攏項羽分封的其它各地諸侯王,一起反對項羽,就和其它諸侯共同結盟。
在消滅項羽的時候,劉邦對各諸侯王也進行了一些調整,除了變更各國諸侯的王位人選,還有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開始立自己的兒子和親信、勳貴為王。比如盧綰,就是劉邦的親信,被立為燕王。韓信則是因為功勳,被劉邦立為齊王。彭越從項羽陣營叛逃到劉邦陣營後,先被封為魏相國,後來又封為梁王。九江王英布是項羽時期就已經分封的。
這些諸侯王和戰國時期一樣,是真真切切的諸侯王,不僅有國王,而且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大臣,有自己的領地,而且可以在自己的領地上為所欲為,漢朝朝廷是管不著的。朝廷最多可以向各地諸侯王派遣一些官員,擔任藩王的國相之類的官員,但藩王領地的其他官員,都是藩王自己控制的。
所以,現在我們經常說,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後,就開始大肆誅戮功臣,其實不完全正確。從另一個角度看,劉邦這一時期誅戮的主要是各地的異姓王。因為在他看來,這些諸侯王本身也是對漢朝的威脅,早晚都是要消滅的。
等到各地的異姓王都被先後消滅了,劉邦才規定下來,非劉氏不得王,否則天下共擊之。
消滅完異姓王,劉邦則大量分封同姓王,也就是他的兄弟子侄,被分封到各地,成為世襲的諸侯王。另一方面,劉邦也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諸侯,也就是劉姓的侯爵,這些侯爵只是領地比藩王稍微小一些,但在領地內的權力和藩王差不多。
但為了賞賜功臣,劉邦也分封了大量的異姓功臣為侯。漢初的侯爵是有自己的領地的,但是受封的人在自己的封地不能建立軍隊,但可以任命一些官員。到後來,就逐漸變成了這些封侯的人可以在這些地方收取租賦,但不能對自己的封地進行實際的有效管理。
到文帝時期,劉邦遺留下來的分散在各地同姓諸侯王對漢朝朝廷就越來越不尊重了。原因很簡單,各地的物產有薄厚,領地面積有大小,國家實力有強弱,漢朝朝廷處在關中地區,從秦末以來經受了長期的戰爭破壞,國力有限,還在恢復階段。那些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王慢慢就不願意服從朝廷了。
到景帝時期,終於演變成了七國之亂,幾個諸侯藩王聯合起來,宣佈脫離漢朝朝廷。漢朝不得不出兵平叛。不過,這次戰爭很快,出兵才三個月,就消滅了參加叛亂的各諸侯王。但在平定叛亂之後,漢高祖留下來的諸侯王的問題依然存在,並沒有徹底解決。
到漢武帝時期,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也就是推恩令。各地藩王不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像分家一樣,每個藩王的兒子都可以在封地內得到一塊領地,作為次一等的藩王,或者是被封為侯爵。
這樣,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分家之後,各諸侯國的領地就比較小了,大一點的一個郡,小一點的就只有一個縣了,實力就很小了,沒有能力反抗朝廷。
回覆列表
劉邦殺韓信:韓信是劉邦的第一開國功臣,劉邦打江山的幾次硬仗基本都是韓信的功勞,比方說大家熟知的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就連劉邦的死對頭項羽,最終也是被韓信逼迫自刎而死。劉邦曾經對韓信許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意思是說看見天不能殺韓信,看見地不能殺韓信,不能用鐵的東西殺韓信。總結來說就是韓信是不能殺的,任何情況下劉邦都承諾不殺韓信。可嘆的是,劉邦的承諾並沒有兌現!韓信最終還是被殺了。
韓信並非是被劉邦直接殺的,直接殺韓信的人是劉邦的原配老婆呂雉,據說是用竹劍殺的。呂雉殺韓信並沒有通知劉邦,殺了以後才告訴劉邦的。那麼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以後是什麼反應呢?司馬遷記載這段歷史用了五個字來形容劉邦的心情“且喜且憐之”。所謂的且喜且憐之意思就是說即非常高興,有感到非常的可惜。劉邦和韓信有著相同的遭遇,二人都是出身基層,都在未成名時受到過屈辱(韓信胯下之辱,劉邦也是貧苦出身)。可以這樣說劉邦是由衷的喜歡韓信,他的憐是因為他知道韓信是無辜被殺的。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可以歸結以下幾個原因:
1,功高震主
韓信的功勞大家都知道,他被譽為劉邦開國的第一功臣武將。對於這樣有威望的大將,劉邦當然非常害怕有一天謀反了怎麼辦,當時的大漢有那個將軍能打得過韓信,因此韓信被殺就順理成章了。
2,劉邦的小民意識
劉邦是貧苦出身,他對自己偶然得來的江山感覺不放心,總是怕在被別人搶走。因此在劉邦稱帝以後就開始了誅殺功臣大將的陰謀,韓信只不過是劉邦陰謀中的一個小旗子,到了劉邦死的時候,異姓王基本都被殺光了。
3,韓信曾經是項羽的部下
韓信投過項羽,後來才轉投的劉邦。劉邦稱帝以後雖然感念韓信的功勞對他許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但是劉邦始終還是擔心韓信有一天會謀反,最終為了將來著想還是殺了韓信,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