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你影視剪輯

    個人認為曹操是為了防止袁紹兒子重振兵馬,捲土重來,對他形成威脅,同時不利於曹操完全掌控袁紹當時佔據的青、幽、並、冀四州。

    袁紹位列四世三公,在位時手下門客眾多,在四海的威望很高。由於袁紹一向唯親是用,他的兵力都被他的三個兒子掌控。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大敗,但他的殘部還是被他的三個兒子掌控,所以曹操要斬草除根,同時由於袁紹的威望,如果袁紹的兒子還在,那他的殘部肯定會去投靠袁紹的兒子,不利於曹操統治袁紹的地盤!

  • 2 # 墨如楓

    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戰役持續了一年多才決出勝負,弱者曹操正是以此役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奠定了統一的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後,公元202年,袁紹憂憤而死。袁紹有三個兒子,袁潭,袁尚,袁熙。經過一番爭鬥,袁紹的位子最終被其三子袁尚獲得。之所以曹操要將袁紹兒子斬淨殺絕,主要原因還是有以下幾個方面

    1,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在北方士族中人望很高,挾青冀,幽,並四州之勢,數十萬之眾。哪怕是袁紹打敗了官渡之戰,但在北方仍然具有深厚的根基,況且冀州為易守難攻,如果袁紹能忍辱負重十年,相信也能恢復元氣。曹操要想獲得北方士人的支援,必須消滅袁氏家族,斷了北方士人的念想。

    2,袁紹病亡後,袁潭不滿袁尚即位,擁兵自重,常與袁尚兵戎相見。在冀州,兩人的勢力相當,都不可小覷,如果兄弟倆能團結一致的話,會給曹操造成巨大的麻煩。所以曹操要統一北方,必須掃平袁氏三兄弟。正是袁潭袁尚的矛盾,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公元203年,袁潭向曹操求援,希望聯合曹操攻打袁尚,為了暫時安撫住袁潭,曹操與袁潭聯姻,並封袁潭為青州刺史。次年,在曹操和袁潭的聯合下,袁尚兵敗投奔其弟袁熙。此後袁潭被叛曹操,曹操於公元205年滅掉袁潭。同年,曹操發兵攻打袁尚袁熙,兩兄弟敗逃,入烏桓,曹操繼續追擊並攻滅烏桓,兩人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自知無法與曹操匹敵,遂將二人斬首送與曹操。

  • 3 # 甲申十七年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雖然失利,但實力仍比曹操強不少。200年官渡之戰,之後在201年袁紹就又集起數萬大軍,和曹操決戰。

    即使這一戰再輸了,袁紹意外身死,曹操還用了7年時間徹底平定河北,這還是在袁紹沒有指定接班人,三個兒子各自為戰的情況下。如果倉亭之戰時袁紹沒死,那麼曹操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北方的統一,甚至都有可能就統一不了了。

    官渡之戰只是袁紹的一個前鋒的損失,倉亭之戰把雙方拉到相對平等的位置。歷史上曹操崛起之初,袁家是其最大的困難。

  • 4 # 歷史雜譚

    建安四年,曹操率軍屯於官渡,準備迎擊袁紹,由此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建安十年,以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餘級,結束了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建安七年,袁紹病死後,曹操並沒有放過袁紹的家人,他開始逐步除掉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尚,袁熙。袁譚和曹操是親家,建安十年,曹操以袁譚毀約為名,斷絕姻親關係,把袁譚的女兒還回去,並大軍出動攻打袁譚,曹操不僅誅殺了袁譚,甚至連袁譚的家眷也盡數被曹操滅門。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袁尚與袁熙再次不敵,敗走到遼東,想著投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結果兩人被公孫康斬殺,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

    至此,袁紹的幾個兒子,全部被殺,袁紹殘餘勢力也全部被肅清。

    那麼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斬草除根連袁紹的兒子都不放過呢?

    擔心死灰復燃,必須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要知道袁紹出生於漢末名門“汝南袁氏”,家族顯赫,四世三公,門吏眾多。所以就算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曹操也不敢乘勝追擊,而是等袁紹死後才發動。

    袁紹死後,袁氏兄弟坐擁四州之地,袁紹麾下得力大將雖然在官渡之戰時損失殆盡,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可是可用之人還是很多的,只要袁譚兄弟三人齊心,站出來振臂高揮,不愁沒有人支援與擁護他們。

    如果不殺了袁氏三兄弟,徹底肅清袁紹的殘餘勢力,萬一死灰復燃怎麼辦。

    不清除袁紹勢力,降將人心不穩

    曹操麾下的將領謀士大半來源於與他對抗的諸侯。而作為曹操在北方最大的對手,袁紹也有大將投降於曹操,最後被曹操所重用的。袁紹死前,因為各種原因投降曹操的分別是:朱靈,張郃,高覽,張南,何茂,還有一大批良材在曹操與袁紹的戰役中陸續投靠曹操,從而形成了曹操陣營中的一投來自河北的新勢力。

    如果曹操留著袁紹的殘留勢力不殺,他無法保證哪天袁紹以前的手下會萌生反意,或者被袁氏兄弟蠱惑,到時候曹操又得一番折騰。

    所以曹操為了防止自己勢力有天被從內部擊垮,為了大後方的團結,也得先下手為強,以絕後患。

    袁氏兄弟的神助攻

    袁紹死後,如果袁氏三兄弟能齊心協力,一起經營好四州之地的話,歷史說不定就要改寫了。可事實上呢:袁紹坐擁冀州、幽州、幷州、青州——河北四州,袁紹臨死前先出個昏招:派長子袁譚守青州、二子袁熙守幽州、幼子袁尚留守冀州,剩下幷州交給高幹。導致袁紹死後,袁氏三兄弟發生內鬥,麾下勢力拉幫結派彼此明爭暗鬥,三兄弟為了繼承袁紹的勢力,斗的不亦悅乎。

    曹操一看,統一北方的天大機會擺在他面前,他肯定不會錯失時機啊。於是就在袁譚,袁尚兩兄弟,斗的要點起兵馬,刀刃相見的時候,訊息傳來,曹操來了。

    總結

    袁氏兄弟終歸還是沒有把握住改變命運的機會,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為曹操未來的宏圖霸業奠定了強大的基礎。也造就了三國爭霸的雄壯時期。

  • 5 # 漣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將蒙難獻帝迎回許都(今許縣)。是年九月,曹操領大將軍,封武平侯,自此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牢固政治基礎,形成了可征討四方的曹操政治軍事集團。此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曹操擒殺呂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史渙、曹仁擊破眭固,收河內。至此,曹操勢力擴張至黃河以北。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破公孫瓚而據幽、冀、青、並四州,盡有河北之地,逐有南圖以爭天下之意。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率精兵十萬,南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序幕。此時,曹操兵力處於劣勢,荊州劉表亦聲援攻曹,豫州除安陽李通外,其餘各郡,皆附袁紹;關中諸將,亦表中立。十一月,南陽張繡歸順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漢獻帝衣帶詔,欲誅殺曹操,但事洩,被曹操夷滅三族。袁紹奉衣帶詔討伐曹操,著陳琳布討賊(曹操)檄文以怒曹,袁、曹兩家公開宣戰。二月,斬顏良誅文丑。十月,奇襲烏巢,斬淳于瓊,降張郃、高覽,殲滅、坑殺袁軍七萬。經一年多的對峙,曹操以兩萬兵力對袁紹十萬兵力,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全面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死後,曹操利用袁譚、袁尚繼位的內部矛盾,於建安十年(205年)擊殺青州袁譚;建安九年(207年),逃亡遼東的袁熙、袁尚兄弟,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所殺,並獻首級於曹操。至此,袁紹集團灰飛煙滅,袁氏血脈,一門盡除。河北之地,盡歸曹操。

    此間不禁有人要問: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緣何不肯放過袁紹的幾個兒子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袁紹是個什麼人物。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起四世三公。其早年便曾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參予誅殺宦官。與董卓對立後,被推舉為關東討董聯軍首領。後割據冀州,接連奪青、並、幽三州,革河以北,皆入囊中,一統河北之地。並分派長子袁譚守青州、次子袁熙守幽州,成為了漢末割據群雄之首,其影響力與當時的曹操,不可同日而語。官渡之戰,實為袁紹率部南下攻曹,屬於外線作戰,雖然烏巢兵敗後精銳盡失,但元氣未傷,仍雄據河北四州,食千里沃野,擁數十萬兵。反觀曹操,雖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基礎,但官渡之勝後,仍只據兗、豫、徐三州,乃四戰之地,危機重重;為保障戰略安全,平定河北四州,是當務之急。建安七年,袁紹病死,河北袁氏兄弟陷入奇嫡之爭,這就為曹操統一河北,創造了有利時機,並透過一系列的戰略戰術的良好運用,逐個擊破,最終實現目標,初具三分天下之大勢。統一河北之後,曹操雖然佔有冀、幽、青、並四州,並收納袁部降兵,招撫四州官員,然而這些官兵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袁紹的殘餘勢力。而此時的袁熙、袁尚兄弟,雖然遠避遼東,但其對河北舊部的政治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袁氏兄弟一旦形成合力,就能振臂一呼,舉旗生亂。為了穩固後方,保證新佔河北的永治久安,曹操才必須對袁氏兄弟痛下殺手,一勞永逸。

  • 6 # 品鑑不凡

    官渡之戰袁紹兵敗,曹操勝利,為什麼斬草處根連袁紹的兒子也不放過。經過和原因如下:

    一,曹操剿滅袁紹兒子及攻取其地盤的經過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產生不和,發生火拼。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求援。曹操趁機動手把消滅袁紹兒子們的事列上日程。從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歷時三年,徹底剷除了袁氏家族的影響力。

    1,第一步,攻取鄴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曹操趁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包圍鄴城,並將回軍救援的袁尚包圍,袁尚乘夜逃走。曹操用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攻取鄴城,並把自己的據點北遷至鄴城。

    2,第二步,平定冀、青、幷州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幷州。

    3,第三步,遠征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決定遠征烏桓。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薊縣)。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大勝烏恆軍。袁尚等人逃奔平州公孫康處。

    4,第四步,寫信督促公孫康斬殺袁尚等

    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透過以上幾步,曹操不欠剿滅了袁紹幾個兒子,還將他們的地盤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二,曹操剿滅袁紹幾個兒子所用的辦法

    綜觀整個過程,曹操的手段非常高超。

    一是利用矛盾,各個擊破。利用袁尚、袁譚之間的矛盾,先攻袁尚,後圖袁譚,各個擊破,避免了他們合力對付自己。

    二是假借印綬,巧取要地。袁尚逃跑留下印綬節鉞,曹操利用他的兵不血刃,招降了鄴城守敵,佔據了鄴城。

    三是利用藉口,佔據道義。以不守約的名義譴責袁譚負約,突然出兵攻滅袁譚。

    四是麻痺敵人,突然出擊。曹軍遠征烏恆時,隱蔽進發,至到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恆才發現,實現了進兵的突然性。

    此外,準確分析出公孫康與袁尚等之間的矛盾,一封信就讓其送上了袁尚等首級。

    三,曹操這樣做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斬草除根,杜絕後患。袁紹家族樹大根深,在北方影響力極廣,雖然袁紹病死,但其兒子還在,佔據著北方廣大地區,且門生故交遍佈各地。只要他的後代還在,就會如旗幟一樣影響他們。如果不加以剿滅,有一天就可能死灰復燃。所以斬草除根是最有效杜絕後患的方法。

    二是擴大地盤,壯大實力。袁紹死後,其子佔據青、冀、並等多個地區,剿滅其子,並攻取其地後,曹操就統一了北方,不僅大大擴充套件了地盤,還收降了大量降兵降將,實力大大提高,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三是藉機解決遼東問題,杜絕三郡烏桓入塞為害。漢未時,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與烏恆結合,稱三郡鳥恆,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其與袁氏互為勾結,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這次藉機遠征烏恆,並陣斬蹋頓,收服降兵二十多萬,基本解決了邊境不穩的問題。

    以上大概就是曹操在袁紹死後連他兒子都不放過的原因。此外,還統一了北方,壯大了實力,又在此過程中,解決了邊境不安全的後顧之憂!

  • 7 # 彎月鉤玉樓

    官渡之戰以後,袁紹內心憂鬱不已。他和曹操一起長大,曹操論家世,論相貌,論才幹都不如意自己。可惜他不懂得用人之道,嫉賢妒能,好些像沮授這樣有才華的人到他這裡受不到重視,官渡之戰過後沒多久袁紹就積鬱而死。

    他死後,袁家分為兩派,兩個勢力爭得不可開交,最後他們作死,自己人整死了自己人,曹操樂的坐收漁人之利。

    袁紹死後曹操並不急著剷草除根,要殺光袁紹的兒子,他要去攻打冀州。而路上有三隻有勇無謀的攔路虎,他們分別是袁紹的大兒子袁譚,二兒子袁熙和小兒子袁尚。

    他們沒有想著為袁紹報仇而團結一致,反而為了繼承權爭得不可開交,自己人打自己人,最後把袁紹就給他們的人馬消耗殆盡。

    曹操每次打他們勝利後,都故意讓他們溜了,然後讓袁家自我消耗,這幾個紈絝子弟沒有參透曹操的意圖。

    曹操自己沒有殺任何一個袁紹的兒子,畢竟他們是從小玩到大,小時候過家家,成年了領著部隊幹仗玩。無仇無怨,無非就是為了爭天下奪地盤玩玩,也沒有非要置於死地嘛,袁紹死後,曹操還落了淚,小時候一起搶過親,荒唐過,長大帶部隊過家家的好朋友說走就走了,好不令他傷感。他曹操也是人怎麼能沒有一點感情?曹操奪了袁家的地盤後袁家三兄弟投靠了公孫康。

    公孫康收下了投降的袁家三兄弟後,為了討好曹操,把他們的人頭砍下來,獻給了曹操。歷史上模糊的說袁家還有一個人叫袁買延續袁家的煙火。

    袁家從袁紹和袁術兩兄弟起就不合,內部消耗,到他們兒子手裡依樣不變,可見是家風有問題,如果袁術和袁紹聯手,天下唾手可得,可惜他們偏偏要爭個你死我活。如果袁紹的幾個兒子能共同抗曹,勝負不可知。可惜袁家一團散沙,四世三公的家底就這麼沒落了,被敗光了。他們是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敗家子啊。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並非輸的只剩一口氣苟延殘喘,他們還有人馬還有捲土重來的希望,只怪袁家不爭氣,又怎麼能說曹操要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呢。

  • 8 # 公明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當時曹操未立太子,私下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大笑,於是於該年立曹丕為太子。

    斬草除根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袁紹自己。“廢長立幼,取亂之道”是人們對帝王傳承情況的經驗總結。袁紹為什麼要廢長立幼呢?這裡就不得不說婦人干政一事了。而且說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曹丕!

    “三代之亡,由乎婦人。故《詩》刺豔妻。《書》誡哲婦。斯已著在篇籍矣。近事之若此者眾。或在布衣細人,其失不足以敗政亂俗。至於二袁,過竊聲名,一世豪士,而術以之失,紹以之滅。斯有國者所宜慎也。是以錄之,以誡於後。作《內誡》。”

    三代指夏商周,其亡都有一個女人為禍的故事,夏末有妹喜,商末有妲己,週末有褒姒。《詩經》裡有豔妻招禍的段子;婦人智商高也不是好事,《尚書》裡有專門的提醒。,家有豔妻,你就應該當心了!

    不光老典籍裡有例證,眼前這樣的事兒也不少。這類事如果是發生在普通人身上,還不至於“敗政亂俗",若是像袁術、袁紹這樣的大人物攤上,禍患和影響就不同尋常了。二袁的敗亡都與女禍有莫大的關係,這是值得有國有家者借鑑的。為了警示後人,特把相關原委記錄在案。

    關於袁術之亂,離題萬里暫且不說。只說袁紹:袁紹妻劉氏甚妒忌,紹死,殭屍未殯,寵妾五人,妻盡殺之。以為死者有知,當復見紹於地下,乃髡頭墨面(髡讀昆,把頭髮剃光,用墨把臉塗黑),以毀其形。追妒亡魂,戮及死人,惡婦之為一至是哉!其少子尚,又為盡殺死者之家。嬪說(嬪是媚的訛字,媚悅)惡母,蔑死先父。行暴逆,忘大義,滅其宜矣。

    袁紹的正妻劉氏,是個妒婦。袁紹生前有五個寵妾,袁紹死了,她等不及屍首裝殮,就對那五個寵妾痛下殺手。殺了還不算,她琢磨這五個賤貨到了陰間不還是會跟袁紹起膩嗎,於是叫人把她們的頭髮剃光,臉塗黑,這樣死袁紹就不會再對她們感興趣了。對已死的人還這般嫉妒,這般殘害,惡婦之惡到了何等地步!

    她的小兒子袁尚又幫他媽媽把那五個寵妾的家屬給殺光了!為了取悅惡母,不把死去的老爸放在眼裡,行為如此殘暴,毫無德義,這種人就該滅了他!!!

    紹子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妻劉氏愛尚,數稱(稱:稱許)其才,紹亦奇其貌,欲聽順妻意,以尚為嗣,又不時決定,未顯(顯:明確表態)而身死。二子爭國,舉宗塗地,社稷為墟。

    上(指曹操)定冀州屯鄴,舍紹之第。餘親涉其庭,登其堂,遊其閣,寢其房。棟宇未墮,陛除(陛和除都是臺階的意思,“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除)自若,忽然而他姓處之,紹雖蔽乎,亦由惡婦。

    袁紹的長子袁譚,頭腦還不錯,但不如小兒子袁尚長得帥(二子中間其實還夾著一個袁熙,就是文昭甄皇后的丈夫,此人史料中少被提及,大概是因為老婆跟了曹丕的緣故,史家有所忌諱),袁紹的老婆偏愛袁尚,總在袁紹的面前誇袁尚有才,袁紹也覺得小兒子比較順眼,就打算聽劉氏的意思,立袁尚為繼承人,又有點猶豫。沒等最後拿定主意,就一命嗚呼了。二子為爭位內訌,結果斷送了整個家業。

    父親(曹操)平定冀州時,大軍屯駐在鄴城,我們就下榻在袁紹的府邸,當我信步在袁家的庭院,踏進袁家的廳堂,隨意瀏覽一間間屋子,舒坦地躺在房間裡休息,忽然心生感慨,樓宇院落依舊,卻已被他姓人入主,雖然是袁紹自己昏庸所致,但家有惡婦,難道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嗎?!

  • 9 # 韶華傾夢

    曹操能夠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而後成為北方的霸主,在一定程度上和他霸道,心狠手辣的性格分不開的。從曹操打敗袁紹,然後斬草除根一事就可以看得出來。

    那麼,作為曾經的好朋友,曹操為什麼能夠做到這麼果斷和狠辣呢?原因如下。

    其一,四世三公的名望非一朝一夕之事,且門生故吏廣佈天下

    汝南袁氏,是一個豪門望族,與弘農楊氏並稱“四世三公”。經過袁氏多代人的經營,袁氏家族的底蘊已經積累的很深了。而我們也知道,漢代是由舉孝廉的制度了。別小看孝廉這麼一小小的吏員,它可以當時的人們想從白身晉升為官員最為重要的一環。而舉孝廉這一途徑,大多數掌控在各地的世家豪族手中。所以,這也是袁氏門生故吏廣佈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紹雖然是庶出的長子,但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被當時的袁氏族長所看重,早早的定為家族的繼承人。有了族長的身份,再加上“四世三公”的名望,袁紹才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得到了田豐、沮授、荀諶,等等一大批人才的投靠。

    其後,在十八路諸侯討董時,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以及後來袁紹兵不血刃的拿下冀州。這些事件的背後,很大程度上都有著“四世三公”這一牌匾的影響。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時,雖然是一時的勝利,但袁紹的兒子還沒有死,袁氏的名望猶在。在這種情況之下,曹操若想真正的掌控冀幽青齊等州域,就必須把袁氏的影響力給消除了。而善待袁氏一族,這是不太可能的,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曹操性不過他們會忠心於他。所以,為了一勞永逸,曹操只能把袁氏最有威望的一脈給斬草除根了。

    其二,曹操最是多疑,且對人才有著絕對的掌控欲

    曹操的多疑性格,讓其對別人總有一種審視的舉動。但是,曹操對人才的看重卻是真的,這從他“唯才是舉”的政策中就可以看的出來。

    袁紹作為北方的前任霸主,其麾下的文臣武將必然是最多的,而其中的田豐、沮授、張郃,等一批人才也是曹操所眼熱的。而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好不容易打敗袁紹,得到了這些人的投靠。雖然曹操對此有著欣喜的情緒在裡面,但是更深層次的,還是有種疑慮。儘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四世三公”這樣的號召力,完全不是曹操這位宦官之後所能媲美的。

    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如果臣子想要得到主公的信任,有時會有一些所謂的“投名狀”。但是,當時的袁紹已死,而張郃等人又是在曹操用人之際投靠過來的,曹操也不希望把事情做的太難看。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曹操只好對袁紹的兒子們出手。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張郃等人的舊心復燃,還可以把之前袁紹的地盤給全面掌控。可是,曹操又不想做的太難看,最後只能以勝利之勢逼迫遼東的公孫康,讓其把袁紹剩下的兩個兒子給斬殺了。

    其三,對待敵人心狠手辣一貫是曹操的風格

    曹操的朋友,除了袁紹之外,還有許攸和張邈等人。可這些人的下場卻都不是很好。

    許攸,作為曹操的好友,在官渡之戰時曾前來投靠曹操,並且獻上奇襲烏巢的計劃,為曹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可是,許攸的性格卻讓曹操不喜,要不然許褚也不會冒然殺了許攸,而曹操卻沒有處罰。

    至於張邈,當初袁紹叫他殺曹操時,他多次拒絕。也正是因為這樣,曹操對他總是禮待有加,很是信任。可是,當張邈迎接呂布入兗州,投了曹操的老家時,曹操二話不說的帶兵從徐州趕回來,並且把張邈的全家和弟弟張超給斬殺了。

    有這前車之鑑,曹操對袁紹斬草除根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而言之,曹操多疑的性格和霸道的處事風格,讓他形成了心狠手辣的習慣。而且,為了能夠以最優的方式來最短時間的掌控袁紹留下的地盤,曹操對袁紹斬草除根就是最好的選擇。

  • 10 # 經典守望者

    因為當時的袁紹三子不僅是袁紹的兒子那麼簡單,他們還同時兼有朝廷任命的正式官職。是在地方上有一定號召力的實權人物,而且他們的身邊一直有人擁護其繼承袁紹的政治遺產,所以曹操必須斬草除根,否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情況必然會出現。董卓欲孽李傕郭汜坐大的先例也可能會重演。

    袁紹長子袁譚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擊敗田楷、孔融,完全佔據青州。次子袁熙為袁紹為幽州刺史。三子袁尚在袁紹死後,更是一度繼承了袁紹的官職,自稱車騎將軍,冀州牧。這就使得他們在袁紹死後,繼而成為了曹操在政壇上的對手,只有勢同水火你死我活的結局。所以,曹操既使用反間計挑撥三人關係,同時又派駐大軍進剿。最終,袁譚戰死,袁尚袁熙逃亡遼東後被殺。

    漢代末年,國家內部秩序崩壞。原本的國家行政官職也成為了可以繼承的名號,各地的軍閥紛紛都擁兵割地以自肥,並且實現了代際傳遞。這就導致無論禍福勝敗都要延及子孫。劉璋、劉琮、袁氏三子都是這種繼承製度下的產物。他們本身並無能力,只是由於血緣而得以掌握大權。但是,一旦風雲突變,那麼就會禍福逆轉。今日為千乘之尊,明日就是階下之囚。政敵會無差別地對他們進行政治追殺,難以善終的可能性也會隨之高漲。因此,曹操對於袁紹的兒子斬草除根也就可以理解了。

  • 11 # 海洋者顏淵之裔也

    史料記載 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門生故舊眾多,遍佈華夏。再加上袁紹生前,在自己統治的河北地區行德政,百姓感其恩德。如果不將袁紹的“三子一甥”(袁譚、袁熙、袁尚、高幹)徹底斬草除根的話,其中任意一方勢力,哪怕被曹操打到最後只剩自己一個光桿司令了,只要他本人不死,振臂一呼,立馬能應者雲集,東山再起。

    所以曹操之所以要將他們全都殺了,目的就是為了斷了廣大河北地區人民反叛的念想,斬草除根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捲土重來,降而復叛。同時也是在告誡百姓,他們已死,你們不要跟著鬧了,都乖乖的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公民,臣服我曹某人所代表的漢室朝廷(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才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 12 # 李飛熊

    張繡投降曹操後又反叛,曹操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在張繡這次叛亂中死去。但等到張繡第二次投降後,曹操依舊大度地接納了他,還和他結為兒女親家。由此可見,曹操並不缺乏度量,但為什麼曹操非要對袁紹兒子斬草除根呢?

    這是曹操、袁紹出身的階級決定的,也是當時的鬥爭形勢所決定。此時的曹操已經開始實行屯田,攻佔冀州、幷州、幽州、青州,對於曹操來說,不論是打造自己穩固根據地,還是大力實行屯田,都是極有好處的。而且,還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有關,對袁紹兒子斬草除根也是摟草打兔子的舉動。

    曹操、袁紹的出身階級對立

    官渡之戰的勝利,不僅僅是曹氏集團打敗了袁氏集團那麼簡單。更深遠的意義是,以曹操為代表的寒士集團,戰勝了以袁紹為代表的豪門集團。兩人的階級出身不同,也註定了他們鬥爭的結果會更加殘酷,因為要時刻防備對方的反撲。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

    就連董卓這樣嗜殺的人,最終都忌憚袁紹的家世而沒有殺掉,反而赦免了袁紹,任命他為渤海太守。

    而反觀曹操父親曹嵩,出身只是宦官曹騰養子,在儒家豪族眼中,曹操只是閹宦遺醜,是不應該有政治地位的。所以袁紹代表的是儒家豪門的利益,在河北的時候並不禁止豪門兼併土地。

    但曹操不同,他不僅獲得大量寒士的支援,也爭取了部分儒家豪門(比如荀彧、楊修)的支援。但曹操對豪門是既拉攏又打擊,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警惕性。曹操實行的不是儒家那一套名教之學,而是實行的“申、商之法術”。曹操打擊豪強,注重刑罰,實行的是法家那一套。

    (建安九年)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併之法,百姓喜悅。

    在平定河北後,曹操對豪強是持打擊態度的,但是扶植寒族。因此對於儒家豪門的代表袁氏,曹操肯定是比喻除之而後快。這是鬥爭的殘酷性,也是曹操對袁紹兒子斬盡殺絕的根本原因。

    同樣,出身儒家豪門的司馬懿,當年只是不應召曹操的徵辟,曹操便下令要殺掉他,嚇得司馬懿乖乖出來做官,亦是同樣的道理。

    儒家豪門遭此挫折,且袁紹兒子都被曹操斬草除根,這些豪族便不得不暫時忍耐起來。他們選定司馬懿為儒家豪族新的代表人物,支援司馬氏和曹氏鬥爭,這也是後來西晉得以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操南北斗爭形勢決定

    官渡之戰後,袁氏集團力量遭到大幅削弱,曹操的實力更強了。但此時,曹操對江東、荊州還是河北袁紹動兵,便擺在了曹操的面前。

    在江東方向,曹操開始控制了揚州。孫策被人刺殺,孫權新即位,無力往外擴張。可以說,原來江東對曹操的威脅,暫時已經解除。

    而在荊州方向,劉表趁官渡之戰,力量也得到極大發展。但隨著曹操在官渡之戰的勝利,荊州的戰略地位削弱了。且劉表只是一心守著荊州,並無遠大志向。

    相反,袁紹經過官渡之戰後,部下離心,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如果袁紹再糾集殘餘力量,對曹操後背會形成很大的威脅。因此,在接受了荀彧的建議後,曹操決定不給袁紹喘息之機,予以堅決的打擊。

    因此,曹操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承認孫權佔有江東的事實,以為北伐袁紹做準備。而劉表被曹操視作“看家之犬”,自然也無需擔心。

    曹操用大半年時間安定自己統治的地區後,開始一心一意地對付河北袁氏。而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幾個兒子展開爭位大戰,給了曹操逐個擊破的機會。在這種情形下,曹操坐山觀虎鬥,最終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統一北方的雄心

    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已經開始試行屯田制度。但因為時間比較短,在官渡之戰時才剛要顯示出威力。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屯田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而曹操想要大範圍地實行屯田制度,則需要快速擴大自己地盤。

    因為屯田不僅可以解決糧食問題,還能把漢末黃巾起義以來的流民問題,給同時解決掉。這樣一箭雙鵰的好事,曹操自然樂見其成。而袁紹佔據的冀州、幽州、幷州、青州,不僅有大量良田,也有大量的人口。在這些地區屯田,收穫糧食的同時,亦可以招募大量士兵。

    除此之外,曹操控制的兗州、豫州、徐州,都是地處中原,雖然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但卻也是四戰之地,沒有大的戰略縱深。如果曹操能拿下冀、青、並、幽四州,則無疑會改變曹操的軍事上的劣勢。

    綜合來說,奪得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可以解決曹操後方不穩的難題,可以提供大量用於屯田的土地,可以解決流民、軍糧和士兵招募的問題,從而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後來,曹操打下河北之後,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自己為冀州牧,後來更是晉封魏國公。河北成為曹操的根據地,而在河北的鄴城,曹操建立了魏王宮銅雀臺,鄴城成為曹氏的“王霸之地”。面對如此誘人的蛋糕,曹操對袁紹幾個兒子斬草除根,也就不足為奇了。殺了一了百了,防止死灰復燃。

    和當時邊疆鬥爭形勢密切相關

    曹操一直揪著袁紹兒子不放,也和當時邊疆的鬥爭形勢密切相關。在中原的西方、北方、東北方,分佈著匈奴、鮮卑、烏桓等遊牧民族。

    這些遊牧民族強盛起來後,往往侵略邊疆。尤其是當中原政權衰落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加嚴重。而曹操實力強大起來後,對此自然不會視若無睹。

    及紹子尚敗,奔蹋頓(烏桓王)。時冀、幽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尚欲憑藉其力,復圖中國。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徵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餘萬人。袁紹與樓班、烏延等皆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並斬送之。其餘眾萬餘落,悉徙居中國雲。

    袁尚與哥哥袁熙,脅迫幽冀十餘萬人投奔烏桓蹋頓單于,蹋頓也趁勢侵擾邊塞,引來了曹操親自帶兵反擊。而對於袁尚等人,不過是摟草打兔子罷了。

    蹋頓被斬後,袁尚失去靠山,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還想趁機奪取遼東的基業。但對公孫康來說,內心想以殺掉袁尚等人,從而結好曹操。

    (袁熙、袁尚)未及坐,(公孫)康叱兵禽(通擒)之,坐於凍地。尚謂康曰:“未死之間,寒不可忍,可相與席。”康曰:“卿頭顱方行萬里,何席之為!”遂斬首送之(曹操)。

    至此,袁紹的三個兒子都被殺死。

    綜上所述,首先曹操、袁紹兩人的出身,便決定了兩個勢力集團鬥爭的殘酷性,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尤其是兩人最終走上了敵對的狀態,更加放大了這種殘酷。

    其次,袁紹佔據的幽、冀、並、青等四州,在官渡之戰後,符合曹操鬥爭的方向。且佔據四州後,曹操便能有穩固的大後方,解決流民、軍糧、募兵等各大難題,從而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進而有機會統一天下。這個誘惑足夠大,大的足夠讓人撕破臉皮。

    最後,袁尚等人竟勾結外族以侵略中原,這是中原各階級都不能容忍的。當曹操大兵壓境時,公孫康無論是保護自己不被袁尚所害,還是出於討好曹操的目的,都有足夠理由對袁尚動手。袁熙、袁尚上趕著送人頭,是曹操摟草打兔子的意外之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寄生蟲》,你們看過了嗎?大家能否分享一下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