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伯老師

    內驅力是核心的問題,以點帶面,集中聚焦一個點讓孩子感受到自信和動力,這個點不一定非要是學習,感受越強,獲得的自驅力越好,實戰經驗提煉的總結。其他所有的都屬於技術層面,有了內驅力基礎後,這些都不是問題。

    最近兩天剛接觸到一個5年級私立學校的孩子,已透過這種方式獲得動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2 # 阿壹聊教育

    先說一個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孩子還沒有上學的時候,大人稍微教一下孩子的知識,孩子都會是很高興的接受。例如,你叫孩子5+3,孩子答對了,作為父母一定會毫不吝嗇地及時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孩子,你真棒!”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大人是否發現,孩子卻越來越不願意回答大人的問題了。而且有一些排斥和抵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裡面是一個“學習快感”的要素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再回到這個例子中來,你會發現,小時候孩子那麼樂意回答父母的問題,那是因為他能及時得到獎勵,從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感。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大人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稍微一點的出錯,孩子都會遭受批評和責罵。進而越來越反感學習了,內心開始排斥學習了。

    對於如果引導孩子把做作業標稱內在驅動的事情,我個人覺得從以下兩個方面有進行引導。

    01、讓孩子感受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

    很多時候,我們大人非常的著急,每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動作稍微慢一點,作為大人都非常的著急和焦慮,立刻就給予孩子演示解決問題的全部過程,甚至就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我去探討去思考的機會都沒有,他沒有經歷過從不會,到自己想辦法解決,查資料,翻書,看例題等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解答出正確答案的過程。這是一個比較辛苦和漫長的過程,可是當孩子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做題能力解決了問題之後,孩子就獲得了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這樣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會激發孩子的內心的小巨人。一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不斷地嘗試到這樣的成功帶來的喜悅。孩子自然而然會喜歡上學習,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完成了這樣的過程,他就會獲得想要的快感。

    案例在一列開往北京的列車上,鄰座是一個農民打扮模樣的男人。他驕傲地對旁人說,他這次是送考上清華的女人去上大學的。別人問他,你怎麼那麼厲害呢?培養了一個清華的女兒呢?男人說,我也沒有讀什麼書,只是小孩子小的時候每次回來,我都叫她把當天學到的知識教一次我。這樣,孩子一邊學習一邊教我,遇到不會的就回去問老師,直到自己弄明白了回來再教一次我。從小學到高中都是這樣的做法,直到她考上了重點大學。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每教一次她內心都充滿 了自豪和成就感,自然就激發了她努力上進的內在動力。

    教育的最大秘訣也許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很多時候,成就感就會帶來成功,成功帶來的激勵使得孩子不斷地對自己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孩子不斷地前進。

    所以,第一個方面的引導我覺得就是幫助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我們大人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成為孩子的第一個忠實的粉絲,也是一直陪伴孩子成長的粉絲。

    02、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挫敗感”

    案例我的鄰居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當時他上到初中就不願意讀了。於是他爸爸就對他說,你不願意讀算了。於是,鄰居的爸爸就帶他去工地上班。鄰居跟隨著爸爸來到了工地,主要是負責背水泥上天台。對於一個15歲的孩子來說,那是非常辛苦的。在工地呆了三天,他目睹 了父親是如何咬著牙揹著一袋又一袋水泥上樓的,是那麼的辛苦和危險。他就三天只背了10包不到,已經累得趴下了。於是,鄰居哭著要回去讀書。自從這次經歷之後,回到學校的鄰居似乎就是換了一個人似的。發奮學習,再也沒有逃學,最終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有一些孩子,必須經歷過一些痛苦,吃過虧,他才會認識到自己其實除了學習之外,目前是毫無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那麼孩子就會發奮地讀書和學習。

    03、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的毅力。

    只有在父母或者大人的監督下才能努力學習的孩子,那是走不遠的。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陪伴在孩子的左右,可是良好的習慣去可以一直陪伴著孩子。我們自小就要花時間去幫助孩子養成人認真,獨立,負責的學習態度,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剛孩子養成了愛學習的習慣,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從我自己的這幾年工作來看,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上的三個方面進行引導,從而激發孩子的內在的驅動力,使得孩子能獨立,認真地學習,而不是一直需要大人來監督和催促。

  • 3 # 老白嘚啵嘚

    但“引導”終歸是“外驅”之力,長期之道還在於“內在驅動”之力起作用。哲學上講“外因是條件,內因是動力”,就是要透過“外在驅動力”作為條件,培養“內在驅動”的種子,再經過持續強化,成為長久的“自我驅動力”,這樣就能實現題中所說的“引導孩子把做作業變成內在驅動的事情”的目標。

    為此,我給您的建議是:

    首先,從剖析孩子“寫作業無法自驅”的“病根”入手,以內驅力3大要素結合“病根”表象,形成可執行的“治病”藥方,最後按照藥方制定執行計劃,強化激勵約束,再透過氛圍引導、家長示範,終能穩步培養出孩子做作業的內在驅動力。

    希望這3方面建議可以為您助力,現詳述於下文。

    建議一:剖析“病根”。從作業、學科、教師、家長、學生等5個維度入手,分析孩子做作業內驅力不足的根源,以利對症下藥。

    一是從作業的角度分析。目前,學生作業從形式、數量到作業難度,都缺乏分層分類的針對性,孩子們往往被動接受,做作業意願度不高。

    比如:從形式上看,文科的抄寫背誦類、理科的定理、規則計算類常是大頭,缺乏啟智類和拓展類形式的題目;從數量看,各個學科的做作業時間一般在30分鐘到1個小時,各個學科加在一起就是2-3個小時;從難度看,老師留作業一般是按照中等水平安排,常常是優等生不愛做,學困生不易做。由此造成很多學生做作業直到晚間23點左右才能完成,孩子們疲於應付,只為了寫完而寫完,作業後的知識頓悟與能力內化不足,形成了極差的學習體驗,直接演化為學生不愛做作業的主要原因,給開啟內驅力帶來最大的阻礙。

    二是從學科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學科有自己的知識架構及邏輯主線,相應的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

    比如:語文課,從教法講,首先要解決字、詞、句、段的理解,然後進行整篇文章的閱讀,來感受文意、文風、作者的思想意圖以及寫作背景,以此增加語言文字的數量、情感、經驗積累。課文之間相對獨立,個別遞進的知識也不是十分明顯,學生掌握起來難度不大;而數學課則不同,知識體系嚴謹齧合、環環相扣,在教法上表現在每一次新課都要複習舊知開始進行導課,再進入新課。從學法上講,由於知識銜接緊密,一次沒弄懂,之後的課程也不容易掌握。由此可見,各個學科的教法與學法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用於知識鞏固的作業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數學作業,如果前期基礎掌握不夠紮實,很難把當下的作業順利完成;語文課前後銜接相對寬鬆,但是語文課程知識點繁雜,做起作業,也容易天馬行空,不得要領。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做作業時要不斷切換思維模式,這容易讓很多學生,尤其是低學段學生產生不適應,易造成作業拖延,形成獲得感不足的作業體驗,為孩子的內驅力提高增添了障礙。

    三是從教師的角度分析。教師因個人性格及所教科目不同,展現在孩子們面前的形象也各有千秋,孩子多從主觀喜好出發從情感上對某位老師產生不同的情感傾向。

    比如:如果喜歡一個老師,孩子們的課堂表現、作業表現都十分積極;反之,則往往懷有成見,不願接近老師。古人說,親其師則信其道。可見老師的教學風格對孩子知識掌握有著極大的影響,客觀上要求老師的授課風格既要幽默風趣,還要重點有效,兩者兼而有之,這也對孩子做作業時的內驅力提升,產生直接的影響。

    四是從家長角度分析。成熟的家長有2個關鍵的能力,即:界限區隔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這2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孩子內驅力的提高。

    具體講:

    界限區隔能力是指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成熟度或者年齡階段,適時地進入並得體地退出。很多家長並不清楚哪些應該孩子承擔,直接大包大攬,容易造成孩子的自主感不足,責任擔當不夠,這對接下來孩子對作業的責任歸屬認知容易模糊不清,對內驅力提高構成障礙。情緒管理能力則是指家長能夠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並用恰當的、不傷及別人的方式把情緒宣洩出來。比如:用音樂法、散步法等等。但現實生活中,家長恰恰不懂得識別情緒,有了情緒不知道合理地表達,尤其是在孩子課業輔導中情緒把控不力,對孩子、對家人暴跳如雷、大喊大叫,時間一長,孩子感覺做作業如同“上刑”一般,不僅毫無樂趣可言,還會心生恐懼,“談作業色變”。這對孩子內驅力提高當然沒有幫助。

    五是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是做作業的主體,孩子本人對做作業的責任歸屬、在做作業中的情緒狀態、在作業後的成就感體驗,都對做作業的內驅力產生最直接的影響。

    比如:如果孩子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做作業是學生的天職,沒有任何理由不完成作業的話,這其實就已經成為內驅力的種子。怕就怕認識不清,理解不透,甚至把作業當成學校老師懲罰的手段,而心生牴觸。在情緒層面,如果孩子在做作業前受到學校或者家長的批評,孩子容易情緒低落,自然產生牴觸;如果受到家長或者老師的表揚,孩子的成就感比較高,做作業就比較容易完成。由此可見,孩子自身的認知、情緒狀態、成就感認同都能構成孩子做作業內驅力的影響,這一點尤其需要重視。

    小結:孩子做作業是否能夠做到自我內驅,實際上跟作業、學科、教師、家長、學生等5個維度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同時成為孩子做作業內驅力不足的”病根”,需要逐項考量,綜合施治,才能取得成功的效果。這其中作業、學科、教師、家長4個維度可以作為外部驅動力的改進入口,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則是需要培養的主體核心內容。因此,在製作藥方的過程中,要著眼孩子自身的內驅力培養為本,以4個外部驅動力量為輔,才能對最終“引導孩子把做作業變成內在驅動的事情”真正做到實處。

    建議二:確定“藥方”。以內驅力三大要素為主藥,以作業、學科、教師、家長等4個外驅條件為輔藥,為培養孩子做作業的內驅力確定解決方案。

    一、內驅力的概念及其內涵。所謂內驅力,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有了內在需求後而產生的行為動力。當人的某種需要產生,沒有達到滿足時,相應的內驅力就會驅動行為加以滿足;當這個需要被滿足之後,相應的內驅力就會減弱,直到消失。

    舉個例子:當人口渴時,喝水這個願望沒有被滿足,人就有到處找水喝的內驅力;當喝水這個需要被滿足後,喝水的內動力也就隨之消減,喝水的行為也就停止。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要想獲得持續的內驅力,就必須不斷保持並提升人的需求水平。

    二、內驅力的構成要素解析。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和瑞恩(Ryan Richard)經過大量研究,發現人的內驅力可以分解為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3個基本的心理要素。具體講:

    1.勝任感。所謂勝任感,也稱成就感,是人們對人、對工作可以完全掌握並因此體現價值。簡單表達為:因為我努力,所以我有價值;因為我有價值,所以我更應該努力。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坐在餐桌上長輩一定給你加上很多菜,你吃了老人家很開心,你不吃,他會很生氣。原因在於:年長者自知無力再幫兒女,能做的就是直接用夾菜來表達情感,你吃了,他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有價值,反之,會因為這份價值沒有體現而傷感。孩子也一樣,一定要讓他經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代替把一道題解出來,他的高興勁會超過家長給他的一個玩具或者別的獎賞。因此,最好的成就感培養,恰恰是“放手”,這是孩子擁有內驅力的首要元素,也是內驅力最初的種子培養路徑:引導努力,獲得優秀,擁有快樂,更加努力。如此進行良性的心理迴圈與自我強化。

    2.自主感。所謂自主感,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界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在自主感的培養路徑層面,家長要運用小步子快跑策略。

    具體地說:先明確孩子的責任界限及家長輔助的程度,然後家長逐步退出,讓孩子完全自主掌握、安排、支配。比如:從低學段的“自己的玩具自己收、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自己的作業自己做”開始,逐步增加孩子的自主任務,在增加的過程中加入“獎賞”環節,這樣,孩子從開始的“責任”意識萌芽,到完全自主負責,自驅力就會逐步強化。需要的注意的是,家長要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既要“捨得使喚孩子”,也要注意不要超過孩子的承受力,避免自我驅動過度,產生抗拒。

    3.歸屬感。所謂歸屬感,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無條件的認可並接納,從而建立內心的滿足感。

    具體地說,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過程中,要從“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入手”,“規定動作”,就是孩子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玩、吃喝拉撒睡,到位不缺項,讓孩子產生自信感,避免孩子的自卑感的產生;“自選動作”,主要是孩子的個性需求,只要“不出圈”,在經濟承受與孩子成長階段所需,比如:玩具、食品、娛樂等等,儘可能滿足,讓孩子有“滿足”感。在學習的角度,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全面接納,不是因為成績好才接納,成績不好就不被接納。避免讓孩子誤解:父母更在乎成績而不是在乎他,讓孩子心理失落,而降低內驅力。

    小結: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和歸屬Rrelatedness構成CAR內驅力模型,這就是家長提升孩子自我驅動力的主藥,只要這3個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和提升,再輔以外部驅動為條件,孩子的內驅力就能夠得到持續的增強。

    三、根據“CAR內驅力模型”,為孩子量身定製“做作業內驅力藥方”,實現對症下藥。

    一是強化做作業的勝任感,積極培養內驅力的種子。具體可以採取以下3個途徑:

    1.幫助孩子建立做作業過程的愉悅體驗,夯實內驅力的基礎和前提。

    首先,家長要積極溝通任課老師或班主任對孩子當天作業的數量、難度和形式以及孩子的表現提前瞭解掌握,並預估孩子的完成強度,可能的話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對作業的數量、形式及難度提出建議,避免負擔過重;其次,孩子到家後,透過藉助表揚、小禮物、孩子愛吃的零食等策略做好孩子作業前心理的調整,避免孩子帶著情緒做作業;其三對了解到的作業的數量、難度等資訊告知孩子,協助孩子溫習功課並對課程作業有序排序;其四,對於孩子作業中的難題,要一步步引導,但是最後的果實要交給孩子來採摘,讓他感受到做作業解決難題的快意,並及時正向強化,比如:“就知道你沒問題,看看,一隻攔路虎,稍稍動動腦,帶個小公式,就完全搞定,你真是太棒了!”透過積極正向心理暗示,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愉悅感受,這是孩子內驅力的核心種子。

    2.幫助孩子建立做作業與學習成績的效果歸因,增強做作業的動力。

    作為家長,要積極關注孩子的課堂表現以及平時作業、考試的成績,利用家長簽字等時機,幫助孩子分析上課的表揚與批評、考試成績的優劣與平時做作業情況的關係,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做好作業,是取得好成績、經常受表揚的前提條件”的認識,增加做作業的自覺性。

    3.幫助孩子強化心理暗示,增強做作業的榮譽感。

    一方面家長要對孩子做作業過程中的積極行為給予立即的、明確的表揚強化;另一方面,在家庭聚會、朋友交流、與老師溝通中,要有意識地把孩子的積極變化當眾表揚鼓勵,尤其當孩子在場時,可從孩子的行為細節、作業效果、近期成績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在孩子心中建立積極的自我暗示“這個作業我完全能夠搞定”。即便遇到難題時,也要肯定孩子已經做出來的步驟,經過多輪次肯定,逐步建立孩子做作業的信心。

    二是強化做作業的自主感,培養孩子做作業的主體責任意識。具體可以採取以下3個途徑:

    1.幫助孩子明晰學生職責,建立按時做作業、交作業的自律。

    作為家長和老師,要經常性地向孩子灌輸學生做作業的重要作用,講清楚做作業是課堂的延續,是鞏固知識的手段,是學以致用的落實;做作業是學生的天職,沒有任何藉口,必須要遵守作業規定,直到孩子接受並認同,不能含糊。另外,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有對作業的抱怨,要立即進行疏導,做到防微杜漸。比如,當孩子遇到難題或者作業量很大時,會抱怨作業不好做,抱怨老師沒講清楚,如果任由負面情緒宣洩,時間長了會降低孩子對“沒按時完成作業”的內疚感,導致做作業的主動性逐步消退。因此,家長注意孩子言行,要及時糾偏,防患於未然。

    2.幫助孩子建立有效學習的意識,養成限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家長在每次做作業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一旦開始做作業就必須專心專注,堅決杜絕拖延症對孩子的侵蝕。首先,從孩子的意識上,要建立“作業完成後才能休息”的意識;其次,要認真做好作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避免時不時起來拿這取那,耽誤時間。比如:做作業前最好拿開手機、玩具等一切干擾物,然後先上廁所、喝水、取用學習用具等等;其三,一旦坐下來就開始計時,先溫習功課,再做作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樣,精神集中,比較專注,效率自然就會高起來。

    3.幫助孩子建立作業覆盤的習慣,保證作業內容涉及的知識點“日做日清”,紮實地掌握每天的學習進度。

    家長要有意識地每天提醒孩子做完作業後的及時檢查;第二天回來後,要檢查作業本,對老師的點評做到心裡有數,這樣,錯題記錄在《錯題本》,瞭解錯在何處,每次複習的時候,這個《錯題本》就是寶貴的知識卡。

    三是強化做作業的歸屬感,營造內驅力提高的良好氛圍。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如果能夠被完全被接納,就會擁有較高的歸屬感,就能在自主做作業的過程中,保持較強的內驅力。具體的實現途徑有3個:

    1.幫助孩子建立日常的界限感,強化家庭歸屬感。

    家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孩子的日常所需、學習用品及娛樂用具都要整齊碼放,建立秩序。同時,要分配一部分任務,比如:刷碗、掃地、澆花等由孩子承擔,一些如作息時間等家庭規則,也要按照要求讓孩子遵守。這樣,孩子就能夠感受到,他在家中有明確的地位,安全感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2.幫助孩子適應親子關係,健全自信的心理特質。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可以用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家長對孩子需求的滿足2個維度,分解為4個型別。分別是:高滿足低要求的溺愛型關係、高滿足高要求的積極型關係、高要求低滿足的權威型關係以及低要求低滿足的放任型關係。建議家長選擇積極型關係,這個型別的親子互動的成長性、情感連結性都很高。既有對孩子衣食住行的規定動作的滿足,也有對孩子一些合理的生活、精神要求的滿足,此外,對孩子思想、行為的高要求體現在生活的禮儀、技能的掌握和學習生活的督促,容易培養出自動自發、內驅力較強的孩子。

    3.幫助孩子滿足親情需求和友情需求,培養健全的人格。

    在親情方面,要體現“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家長對孩子要秉持包容、關愛的態度,要利用各種時機陪孩子聊天、鍛鍊、遊戲、閱讀、逛街、看電影甚至一起打打遊戲、劃劃小船、吃吃小吃,成為孩子生活裡的知心朋友。在友情需要這方面,家長可以請班主任幫忙,有意識的在班級裡倡導正常的同學交往狀態,讓孩子感受到被同學接納、被班集體接納的滿足感。

    小結:孩子內驅力的增強,需要自身勝任感、自主感及歸屬感共同發力,才會讓孩子擁有熱情,擁有自信,擁有積極的心態。這種內驅力的持續增強,也能夠讓孩子建立更加強烈的自信心與榮譽感,這對於提高孩子做作業的自動自發能力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建議三:藥到病除。要透過制定計劃,強化激勵,家長示範,穩步實現孩子做作業的內在驅動力的形成與強化。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個命運。

    作為孩子內驅力三要素的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的養成,都要體現在孩子日常做作業的流程之中。其中歸屬感體現在孩子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勝任感和自主感及外驅力要體現在做作業的全過程。具體講,包括3個環節:

    一、建立日常做作業的12步流程,確保孩子專注高效不拖拉。

    第2步:孩子情緒調整。孩子在學校學習中可能受到批評或者表揚,甚至回家的路上情緒都會因故受到影響,這對孩子做作業的狀態都會產生波及。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透過跟孩子交流任課老師或者班主任老師的反饋,對孩子的心理進行調整。如果低落就多表揚,如果高興就適度平復,讓孩子作業前平靜地進入學習狀態。

    第3步:作業前準備。要求孩子除課本、作業本、筆記本和學習用具外,其他物品都要放到視線以外,家長的手機也要放到靜音或震動,防止影響到孩子。然後要求孩子先吃飯(如果15:30放學回家可以先吃點點心、喝口水)、上過廁所,立即回到書桌前。

    第4步:當天課程回顧。每天限定1個課時左右時間,讓孩子首先溫習一遍當天學習內容,磨刀不誤砍柴工,做起作業來,反而效率比較高。

    第5步:限時做作業。做作業的科目次序由孩子自主決定。做作業的時間按照每個科目45分鐘為一個計時單元,跟平時在學校上自習課一樣。在45分鐘之內專心做作業、查資料,45分鐘後休息10分鐘,之後繼續做作業。

    第6步:定時晚餐。一般定在晚間18:30分晚餐,用餐30分鐘,19點繼續做作業。

    第7步:作業問題集中討論。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家長要全程陪伴,當孩子有需求時給予服務,當有問題時,簡單的,家長可以協助分析,但是關鍵運算要讓孩子親自完成,以取得成就感和愉悅感。比較難的,家長可用微信聯絡老師或者自行研究,先讓孩子做下面的作業。待孩子把作業全都完成並檢查一遍無誤後,再回過頭來集中進行難題討論。討論時可以不用計時。

    第8步:課程預習。作業結束後,要讓孩子對第二天的學習內容按照學案提前預習,一般一個課時45分鐘以內。

    第9步:整理書包文具。對第二天要用到的學習用品重點清查,無誤後,把書包扣好放到書桌上。

    第10步:晚鍛鍊及洗漱時間。一般室內用跑步機,室外進行小步跑,時間20-30分鐘;回來洗漱10分鐘。

    第12步:上床休息。最早不早於21點,最晚不超過23點。

    第一次制定做作業的時間計劃及流程,家長要跟孩子商量一下,體現對孩子自主感需求的尊重,協商一致後,家長要就上述安排跟孩子籤一份“軍令狀”,貼到書桌上方醒目的位置,以便隨時提醒,隨時監督。

    二、強化激勵,保證做作業流程按時兌現。

    1.每日做作業安排上牆之後,為保證孩子有效遵守,家長還要建立一套獎懲制度,強化孩子的執行意識。

    獎懲制度分為3個部分:一是對12個做作業步驟分別確定分數等級,比如作業準備因為容易出問題,可以設定20分,其他項可以設定5-10分;二是對每一項的得分與扣分情況進行說明,越簡單越好;三是所得積分如何兌現獎勵。比如:每完成100分送一份小禮物,每完成200分獎勵一次遊戲等等。當孩子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後,他的成就感會越來越強烈。

    2.規則制定與執行過程要把握2個環節:

    其一是這個規則要跟孩子提前商定。只要孩子願意接受,在分數權重、如何兌現等細目上家長不要糾纏,只要孩子願意遵守規則,這個激勵方式就成功了一半。其二是制度執行中要注意抓好第一天和第一次。所謂第一天,就是12步安排啟動的第一天。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家長要精心設計好“儀式感”,讓孩子帶著新鮮感投入到做作業中去。比如:拍照、準備零食水果、送孩子小禮物等等,第一天就有愉悅感會對之後的制度執行帶來很大助力。所謂第一次,是第一次犯錯扣分。當第一次出現錯誤時,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完成,就躲在客廳玩遊戲,家長這時先不要批評,要實施“正向激勵”。應該表達為:“透過你認真地玩遊戲就能夠看得出,只要你喜歡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到專注、有效果,我相信,你玩遊戲能夠做到,要是做作業也肯定沒問題”。這樣的激勵往往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家長示範,營造氛圍,形成“助燃劑”,推動孩子做作業的內驅力“長期保持”。

    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家長既要當好孩子日常生活的“監督員”,也要率先垂範,營造氛圍,為孩子內驅力的長期持續做好“助燃劑”。

    1.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在內驅力培養過程中,會有意向家長看齊。因此,家長要在言行上處處以身作則,為孩子當好示範。

    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家長最好坐在旁邊,看看書,或者為孩子服務,不要讓孩子感覺家長是監工,這種家庭氛圍對孩子內驅力的養成作用是巨大的。此外,家長要言行一致,對孩子說話算數,防止威信的降低。

    2.情緒管理。所謂情緒管理,就是家長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並用恰當的方式給予化解的能力。比如:唱歌化解法、讀書化解法、運動化解法等。孩子安全感最低的場景,就是家長衝自己大喊大叫,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培養做作業自我驅動力期間,管理好情緒。

    一旦有了情緒怎麼辦呢?建議採取“情緒化解3步法”第1步深呼吸2分鐘;第2步到室外平復自己的情緒;第3步跟自己的孩子平靜地討論如何避免衝突。作為家長要認識到,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孩子歸屬感感的來源,也是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的關鍵。

    3.營造氛圍。一要在家中努力營造讀書氛圍,比如掛一些條幅、設一些讀書角、設定全家朗讀時間等;二要營造民主氛圍。家中的一些大事,比如裝修、搬家、佈置、活動等,都要在一家人的會上討論,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有些無關大礙的事情,可以由孩子決定,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與成就感,這對於孩子做作業的內驅力的強化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要培養孩子做作業的內在驅動力,首先要找到病根,然後要確定藥方,最後按照藥方制定計劃,強化激勵約束,透過家長示範,穩步實現孩子做作業的內在驅動力的形成,直到藥到病除。

    最後,我把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送給您,我們共勉:

    龍應臺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 4 # 尚德先生

    首先來看孩子為什麼要寫作業?鞏固練習,這對於學習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應該讓孩子也意識到這一點,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從內心接受寫作業這件事,並且認為這件事很重要。瞭解寫作業的重要性是變成內在驅動的第一件事,也就是目的,因為沒有理由去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然後再來看看驅動力另一個方面,自主。孩子先從習慣開始,讓孩子把寫作業成為一個習慣,讓孩子透過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體驗到寫作業的成功與喜悅,以及自己從中的進步,孩子會更加喜歡寫作業。

    還有就是透過寫作業自己受到的影響。對孩子的影響因素有自己和在外,特別是在外影響。寫作業以後家長和老師的反應是什麼?表揚鼓勵還是挖苦諷刺?我認為這也是影響孩子寫作業的因素之一

    總結:孩子對於寫作業有了明確的目的目標,外加父母老師的鼓勵和自身的堅持,寫作業成為內在驅動不是問題,需求的強勢加大了對學習寫作業的需求,目標迫使自己努力堅持下去,競爭使得個人進化以贏得最後成功。

  • 5 # xiao小熊

    寫作業是一種規則,用什麼方式接受作業的存在,對自己負責,並能在之後長期遵守呢,我們要引導學生把作業變成內在驅動的事情。一、認識作業的意義

    作業作為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對學生的知識起著檢測的作用。

    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認識到作業的意義,認識到作業的意義有利於學生將作業變成內在的驅動力,主動、自主、自發地完成作業,而不需要藉助外力的推動。

    二、佈置“量身定做”的作業跳一跳,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我們眾所周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因此,佈置量身定做的作業,有助於學生內驅動力的發展。我們知道只有學生認識到作業的內在需求才能推動他們主動地完成作業。

    如果學生形成刻板印象,將作業定位於負擔與應付性的完成老師和家長交付的任務,那麼這個作業肯定無法內化成學生本身需要的東西。

    準備型作業,以知識與經驗的準備為主。知識的準備通常指預習,即學生透過自主閱讀與學習,為第二天的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鞏固型作業,以練習當天學習的內容為主,我不同意對所有的孩子佈置同樣的練習,我建議可以設定班級題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選擇作業。 拓展型作業,分為社會實踐性或者知識綜合性作業。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綜合能力以及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尋求家長的幫助與配合

    如果家長覺得沒有意義,學生也會覺得沒有意義,用一種方式彌補。

    從學生的責任和習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覺得寫作業意義,家長問的時候,學生知道還是不知道,因為學生知道可以找家長幫忙,學生長期以往會不信任老師,在家長那裡可以得到任何的幫助。

    佈置作業“適可而止”,我始終認為,如果教師每一節課都能充分利用時間,督促學生們課上好好努力的話,就不用讓他們寫作業到深夜。

  • 6 # 花語萱

    我們班讀書最好的孩子,都常會跟我說,老師,今天可以不佈置作業嗎!今天不想做作業。

    如果不是父母老師“逼迫”,學習的需要,這世界上真的很難有主動願意做作業的孩子!

    在陪伴自己孩子做作業的過程當中,我深刻的感覺到,孩子有無內在動力去完成作業,對學習效率,學習成績,父母的辛苦程度,都有影響。

    在孩子沒有形成內驅動力之前,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1.把孩子每天要做的作業,形成一個書面的規劃,哪個時間段完成什麼作業,讓孩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幫助孩子,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管理作業,形成習慣。

    2.在孩子每天作業完成好的情況下,可以制定適當的激勵政策,鼓勵孩子!比如,在我們班,對孩子們從週一到週五的作業,我都會做一個評判。週一到週五作業都得優(主要從作業認真態度及書寫,80%以上的準確率三個維度來判斷)的同學,週末我會發一張作業免做券,免做週末或自己選擇任意哪一天的作業可以不做!孩子做作業的積極性一下提高了,週一到週五的作業質量普遍都不錯,很多同學的進步顯而易見。

    3.家長要管理好情緒。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儘量耐心,心平氣和。我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因為孩子拖沓,不細緻等各種原因,而心生焦慮,氣極而吼叫甚至吼罵孩子時,不僅挫傷孩子寫作業自信心,也同樣會讓他變得焦躁不安,不能很好完成作業,長此以往,更加討厭作業了。

  • 7 # 龔斯特

    人堅持做一件事,其實都需要內在驅動力。但是這需要一個強大而理性的力量支撐,我們知道,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額葉,需要孩子十六七歲時才能發育的比較好。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施加一些外在的輔助,以幫助孩子更快的進入寫作業的狀態。

    談正題之前,我們先想一個問題。

    為什麼玩遊戲能玩一個通宵都不覺得累?而做作業做半個小時就覺得累了。

    因為玩遊戲的時候,是在一刻不停的給你正反饋。打一個怪,掉一堆裝備和金幣。打幾十個怪,咣一聲,升級了。人在不停接受到正反饋的時候,會很容易堅持一件事情不停的做下去。

    如果我們給孩子做過一些網路課程APP的時候,會發現孩子會很容易接受他們的作業,甚至還很有興趣的完成,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一個啟動能量,如果在啟動之前就預見到這件事情很難,往往會放棄。這就是我們明白很多道理,卻很難做到的原因,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而網路作業往往擺在孩子面前的就是一道題,做完了,給一個正反饋,哇!做對了哦。啟動只需要幾十秒,而做完一題迅速有正反饋。會讓孩子很容易堅持下去。當然我們在家做作業的時候,不能做完一題就給個正反饋,那樣反而會打擾孩子的學習狀態。

    但是我們可以做到減小孩子啟動能量,讓他能夠迅速進入做作業的狀態。

    所以讓孩子進入做作業狀態的第一條,快速啟動。

    要做到快速啟動,只需要記住一點!

    那就是用一個非常簡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的作業量讓他進入寫作業的狀態。

    孩子的作業往往分很多種,語文,數學,英語,或者還有其他的課程。這時候,我們要給予幫助的是選一個最容易達成的任務,最好是一分鐘不到就能完成結果的作業讓孩子先做。

    比如老師佈置了寫五個漢字,每個20遍。整個寫完對孩子來說要的時間很長,讓他很容易有畏難情緒,即使坐到了桌子旁,也會拖延時間。比如玩玩橡皮,喝口水,上個廁所等等,反正就是不願意開始。

    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幫一把,跟他說,咱們先把第一個字寫個五遍,孩子一會就寫完了。給個正反饋,很厲害啊,字也寫的挺好的!孩子這個時候就能夠以一種相對興奮的狀態進入了做作業這件事情。

    解決了啟動問題,我們要解決反饋機制的問題。學習的難就在於反饋很慢,學了一個學期,也就是每次考試考好了會有個強反饋,其他時候很難有比較好的反饋。

    針對寫作業這個問題,我們如果用非常強的外在物質獎勵,會讓孩子異化寫作業的動力,比如寫完了獎賞他吃好吃的,或者寫完了看電視,或者寫完了打遊戲這種獎賞機制。會把一個內在動力的問題物化為外在驅動力,這樣長久下去也是不行的,因為到時候寫作業的目的已經變成了吃好吃的,打遊戲,看電視,而不是作業本身給他帶來獎賞。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做完一件事,大腦都會有一個內在獎賞機制,我們需要的是用一些簡單的辦法強化他寫作業的快感,讓他覺得寫作業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

    怎麼做呢?建立作業清單,把每天的作業列成一個清單。

    做清單的第一目的,是讓孩子在清單列完後,專注於眼前的單個任務,其他任務先放一邊,降低孩子對作業的壓力感。

    在孩子每完成一個任務時,大腦會自動激發一個快樂激勵機制。

    這時候我們用言語強化這個激勵,比如:今天字寫的比昨天好哦!

    或者:哇,你今天的數學題怎麼這麼快計算完了,你是怎麼做到的?

    孩子心想,哈哈,媽媽完全沒想到我這麼厲害。

    這個時候做作業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而且是發自內心的,並不是因為做完之後能夠去玩遊戲,而是作業本身就非常讓人愉悅。

    記住下一個動作,給孩子清單認真的貼上貼紙,或者是認真的打個勾都行。這樣進一步增加孩子的愉悅感。堅持一段時間,會讓孩子把做作業這件事情變成一個有內在驅動力的事情。

    清單怎麼列?記住幾個原則

    第一:第一個任務肩負快速啟動的作用,需要一個簡單,並且能夠快速完成的任務。這個任務需要家長細心觀察,有的孩子喜歡算術題,有的孩子喜歡寫字,有的孩子喜歡讀課文,每個孩子不一樣。

    第二:後面的順序,請孩子自主決定,初期可以引導,難易程度需要孩子自己把握。有的孩子喜歡先做難的後做容易的,有的孩子喜歡先做容易的後做難的。記住讓孩子自己決定,這樣有助於他把做作業這件事強化為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

    第三:單個任務如果太複雜,可以進一步拆解為各種小任務。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天生就不讓你煩擾他的作業,有的天然就沒法在一開始很輕鬆的適應。但是我們家長要謹記,吼叫打罵不會有長期效果,時間長了,會讓孩子更難學好,我們需要的是具備耐心。

    如果您孩子已經有很好的學習習慣了,不要去打擾他,保持下去。如果您孩子做作業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那麼今天開始試試快速啟動和建立清單吧,堅持一兩個月,相信孩子會給你驚喜的。

  • 8 # 平原春秋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學習的內驅力是孩子的學習不斷得到強化而逐漸形成,比如取得好成績、老師的讚揚、家長的鼓勵等,這些外在行為不斷強化孩子的學習,就能使孩子的學習成為一種內在驅力。

    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寫作業進行強化。

    第一,對孩子提出明確而又適度的期望和要求。比如給孩子明確說出數學作業半個小時要寫完,而且檢查的時候不能出現超過兩個題的錯誤,達到要求就要給予極力的讚揚,其他學科的作業也是這樣要求。當然給孩子規定要求的時候,一定要看孩子作業的具體的量,如果孩子一個小時努力寫也寫不完的作業,你讓孩子半個小時寫完,那孩子就不願意寫了。家長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

    第二,對孩子的作業要給予清楚而及時的反饋。如果孩子作業錯了,要給孩子講清楚怎麼錯的怎樣改;如果孩子做的對,就要告訴孩子,做的非常正確,這樣他們不但知道將來怎樣做,而且他還會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努力,以後會更加努力的去做。及時反饋就是當天作業當天給予批改、指導、修正,不要隔好幾天,否則孩子把這些作業忘記了,家長給予再多的鼓勵,也不起作用。

    第三,要注意獎勵的頻率。對孩子每天作業情況要檢查、給予鼓勵和小的獎勵,當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要給予大的獎勵,比如給孩子擁抱或給孩子買一個他喜歡的物品呀。對孩子進行言語獎勵的時候,一定要誇讚孩子學習的努力、刻苦、認真,而不要誇讚孩子聰明,這樣孩子會更加努力、更加盡力、更加認真的去學習寫作業。

  • 9 #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做作業帶給我們的痛苦回憶可以用一句歌詞來代替,那就是“回憶總想哭”,為啥想哭,是因為太多的家長被逼到了無奈的地步,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看看家長是怎麼被那些個小屁孩逼到無路可退的:

    案例一、一位媽媽陪兒子寫作業,結果累到心梗住院了。這位媽媽表示,想通了,命重要,作業就順其自然吧!  案例二:急診室裡躺著一位家長,據說,進來之前,一直在教孩子做作業,口裡還嚷著乘法口訣,真是大愛啊!  案例三、深夜某小區一女子大聲喊叫“什麼關係?啊?!到底什麼關係?你說!”咋一聽,還以為是夫妻之間吵架,結果。。。  

    不知道什麼時候,陪娃寫作業也變成了高危行業,像是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的人群,最好還是遠離,玩笑歸玩笑,從諸多的案例當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家長對於孩子寫作業問題的焦灼與無助,但是一味的生氣除了傷身體,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到底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把做作業變成自我的內驅力,也就是說如何能讓孩子積極主動的去做作業呢?

    我們不妨還是先分析一下,造成: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的根源在哪裡,以下列舉幾種因素,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①基礎太差,學習上欠賬太多,做作業有難度;

    ②時間觀念淡薄,喜歡邊玩邊學習;

    針對以上三種因素,我覺得我們應該在找準孩子存在問題的前提下,採取一一對應的解決措施:

    1、針對基礎差的問題,缺啥補啥,督促孩子制定合理的補弱計劃是重點!

    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來說,上課不專心,尤其比如說數學等學科,前面的基礎沒有打好,就會影響後續的新內容的學習,可能即使他想聽也聽不進去,因為一環套一環,根本聽不懂,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學習上形成惰性!

    解決措施:

    ①隨機補弱:根據孩子作業過程中出現的盲點,找出他的薄弱點所在,然後找到相應的章節內容,重新對孩子進行講解,並透過習題進行鞏固,最後再返回到原有的習題,讓孩子嘗試講一遍,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出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孩子進行鞏固!

    ②系統補弱:如果孩子作業出錯量比較多,且比較集中,那就應該採取系統補弱,比如可以利用一週的時間,每天晚上做作業之前提前準備好薄弱點相關的習題,定量定時,讓孩子進行練習,練習完畢立即糾錯整理,堅持這樣做,孩子一段時間內就能有效得以彌補!

    二、針對時間觀念淡薄的問題,一定要結合生活習慣的培養,認真進行整改!

    時間觀念淡薄的孩子,在上學、上課、做作業等方面均表現的不是很敏感,比如早上馬上要遲到了,他還不慌不忙的坐在那裡看書,你不催,他不走;再比如,上課鈴聲響了,別的小朋友早就提前跑進教室了,而他還沒事人一樣慢悠悠的往教室裡面踱步!這樣的情況多半是因為家長包辦代替的過多!

    解決措施:

    ①生活方面儘量減少包辦代替:給孩子買個鬧鐘,事事學著自己把控時間,比如做作業的時候每科大約做多長時間,讓他自己定時間;比如早上起床鬧鐘響了以後,自己起床、穿衣、洗刷各多長時間,如果超過了最終的約定時間,那沒辦法早餐沒法吃了,不能因為孩子餓就不堅持原則,否則永遠改不掉拖沓的毛病!

    ②學習上制定每日時間計劃表格:比如有的孩子比較喜歡讀書,那就建議家長把所有的書籍都能鎖在書櫃裡,比如晚上的9:00到9:30半小時的時間是讀書,如果孩子按時完成了作業,那可以自由讀書,如果到時間沒有完成,那沒辦法,不能允許他看書!

    三、針對專注力的問題,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只是一時的問題,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專注力就差,應該區別對待!

    專注力差的孩子,總是心不在焉的樣子,當我們批評他的時候,他看上去好像聽了,但是一旦再到了寫作業的時候,你會發現剛才你說的全都沒有用,換句話說他根本沒有聽的進去,反映到課堂上,就是開小差,精力不集中,走神兒!

    解決措施:

    ①堅持每天大聲讀書:大聲讀書,而且不能讀錯,儘量不停頓,這是一個需要同時調動口、眼、腦相互協調的方法,孩子想要一次性讀好,必須高度集中,絕非易事,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早晚會有效果!

    ②乒乓球干擾遊戲:經常我們會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發出一些聲響,比如當我們接打電話的時候,有的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因為我們的聲音而分散,比如短暫的發愣或者走神兒,透過乒乓球干擾遊戲可以有效的改進孩子容易受外界環境干擾的問題!具體方法就是讓孩子把乒乓球拍水平方向握在手裡,然後把乒乓球放在球拍上面,讓孩子圍著桌子走,父母可以在旁邊發出各種聲音進行干擾,孩子要保證不受影響,保持球在球拍上而不掉下來!

    做作業不是簡單的對所學知識的復現,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看出孩子的一些內在的學習品質,比如專注力等,對於孩子的作業,我們的家長既要注重發揮孩子的自覺與獨立性,又要根據出現的問題,嘗試採取各種措施去幫助孩子矯正存在的問題,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有非常明顯的改變!

  • 10 # 使用者王宇罡

    怎樣引導孩子把做作業變成內在驅動的事情?

    家長教育孩子有不少棘手的事情,普遍存在的莫過於幾乎每天督促孩子做作業,尤其是正上小學階段的孩子,十有八九學習主動性不夠,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這方面的問題共同進行探討吧。

    貪玩是孩子共有的天性,想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關鍵是看其所處環境,看學校家庭如何引導孩子的問題。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大多在十至十五歲左右,尤其是小學階段,這時候的他們根本生活學習都不能自立,沒有成年人的正確引導和教育那是不成的。這階段的孩子極易頻繁惹怒父母,逆反心理也很重,作為孩子父母這時候千萬要從學習方面耐心引導,不要有半點急躁,切忌動手動足。因此可以說,這個階段學習的好壞基本決定他們一生的命運,即習好難、學壞更容易。

    上面講過孩子所處環境因素問題,古人有近墨者黑的道理,俗話也有與好人交往會學好,與歹人交往會習壞,前人總結的這不無道理,這都是因為這時候的孩子缺乏主見所致,因此家長的陪伴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看看那些個留守兒童好大部分就是教育失敗的例證。環境決定教育成敗的因素還在於,孩子只有經常受到良好社會風氣及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影響和薰陶,才會具備正氣正能量,也才會有學習知識的動力。

    那麼學校和家庭應如何教育孩子呢?首先應教育他們怎樣做人,接下去和孩子共同商量怎樣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責任意識的培養不是我們掛在口頭說說而已,是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唯有春風化雨逐漸達到教育目的。不過把話說回來,現在的孩子大多的問題出在玩手機、電腦或無休止地看電視,的確佔用了不少看書寫作業的時間,成績不差才怪呢,合理安排好這些時間是養成教育的首要問題。建議可想法找找替代品,譬如琴棋書畫什麼的,讓孩子在娛樂中學習知識。父母較多與孩子親密接觸平等相待,出外旅遊與孩子打成一遍,有目的完成一些有趣的活動等,使孩子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只有感情相通,才會心靈相通,逐步將孩子從〝三器〞中解脫出來。家庭教育失敗的孩子多半在學校也屬問題學生,所以說孩子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孩子正能量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期教育出的結果,一旦他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作為我們教育者――家長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他們自覺把寫作業和學習技能都當成了自己的責任,那麼作為學校老師和孩子父母那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這裡來個插曲,一個成功者談及當年小學時的事情,說他那時對學習很不感興趣,成績也不好。有人說我聰明,父母說光聰明有什麼用?一次老師送我一本《名人與他們的老師》,那裡面的故事好精彩,看了十分讓人感動。現在想來,就那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真是不可思義啊。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教育下一代是件長期的任務,決不能見好就收,只有堅持才有踏實,必須記住,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永遠在教育者肩上!

  • 11 # 曉笛育兒分享記

    你好,我們先來看一下,沒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是怎麼做作業的?

    孩子放學回到家,就會先想著玩一會,極少主動先去做作業,可能會要在父母很多次催促的情況下才開啟很不情願寫作業模式。做作業時會是一種應付式的狀態,不夠認真,也不夠連貫性,先玩一會,再寫一會。或者把寫作業當成一份任務,孩子對這份任務特別沒有激情,以上的現象基本是孩子寫作業,缺乏內動力的表現。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是什麼影響孩子寫作業的內驅動力呢?

    影響孩子寫作業的內驅動力,有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個是外因,來自父母或環境

    1環境

    孩子在寫作業時有比寫作業,更能激起孩子興趣的事在影響孩子。例如,家人在玩遊戲,或者他的朋友在外面玩耍過,他就要在家裡寫作業,或者家裡的弟弟在看他也喜歡的動畫片。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沒辦法把心思停留做在作業的題目上,自然無法體會到寫作業做題目帶的樂趣,相比於那些熱鬧的環境,孩子會逐漸覺得寫作業是無趣的。

    2.父母

    有時候還父母直接用語言,眼神,動作表達出嫌棄孩子寫作業慢,或者覺得他寫的字太醜,坐姿不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做作業極奇不認真。當孩子被爸爸媽媽說多了,他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自己真的會像爸爸媽媽所說的。寫作業成了他最不開心的時間,捱到批評最多的時間,在父母的不認可下,孩子自然對作業失去興趣。

    第二個是內因,來自孩子自己對知識點掌握不夠,迖不到主導學習的信心。

    如果孩子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理解不夠透徹,做起題目來很多都不懂,那麼學習對他來說是一件難事,在難事面前,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反而會有點怕寫作業。孩子沒有信心,自然內在驅動就不夠強。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激發孩子寫作業的內在驅動力呢?

    首先,讓孩子主導學習,弄清每個知識點

    如果發現孩子有不懂的知識點,一定要用畫圖或者通俗易懂語言,幫助孩子把這個知識點吃透。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把寫作業這件事做好,自己主導自己學習進度。

    其次,和孩子一起挑戰稍有一點難,合適孩子年齡特徵的應用題,或者是附加題

    我曾經用過這樣的方法,後來我的孩子面對應用題和附加題都不讓我來,跟他一起做了,他提出要自己一個人去先去找方法。一次一次自己找到答案,孩子就很有自信,內化成學習動力。我覺得這要激發孩子學習內動力的重要步驟,讓孩子在做題,多思考,體驗做作業的樂趣。

    最後,覆盤孩子的進步,讓孩子對學習更有信心,激發孩子對學習的更感興趣

    讓孩子看到他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就是等於對孩子努力的肯定。孩子會覺得他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例如,我的孩子之前寫的字不好看,但透過他的努力,過了1個月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他之前所寫的字,差別是明顯可以看到的,他看到自己的進步這麼大,他對學習更有動力了。

    學習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名支持者。認可孩子在努學習上付出的努力,孩子越懂就會對新知識越感興趣,對學習更有信心,讓孩子看到她學習的過程,是從不懂到懂,專注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學會覆盤總結的孩子,在前進的路上更有動力。

  • 12 # 辰心教育

    把做作業變成內在驅動,這是一個質的變化,這需要一個量的積累,即外在驅動持續影響,形成相對穩定的狀態,才能激發內在驅動的形成。

    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外在驅動環境,透過多種途徑,誘發孩子的內在驅動。

    1、明確做作業的目的。

    首先:做作業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的重要方式。

    根據作業完成情況,能夠檢測出我們課堂上哪些知識點掌握的不夠熟練、甚至不是很理解,能夠及時的進行補救,避免積累成大的問題。

    其次:做作業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強化的重要手段。

    課堂上我們只是學到了新的知識,而做作業正是對知識的鞏固吸收和具體應用。透過做作業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知識的掌握進入到應用的高階階段。

    2、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儘量給孩子安排單獨學習、休息的房間,形成一種學習地點的定向作用。每當孩子走進房間,便條件反射般的想到學習。同時,家長要做好表率。試想一下,你在玩手機、看電視、高談闊論,孩子能靜下心來做作業?你拿一本書,靜靜的在讀、在學習,孩子可能一門心思玩手機、看電視嗎?換個角度,我們就會看到問題實際是處在我們家長自己身上。

    3、不額外增加孩子負擔。

    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不要隨意給孩子增加額外的作業。一定要給孩子留下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認識到“快得值得”,讓孩子節省出來的時間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會自覺、主動的去完成作業。

    要把做作業變成內驅動力,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家長的有效陪伴,離不開家長的鼓勵、表揚;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考驗家長的過程。家長經得起考驗,孩子才更優秀。

  • 13 # 曉行致良知

    做作業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事,沒有作業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沒有幾個孩子會說喜歡作業,沒有幾個家長沒被做作業的孩子傷害過。老師給孩子最大的獎勵就是:今天沒有作業!對孩子們來說,這是天底下最動聽的語言。可是,不管你願不願,作業就在那裡,不離不棄,檢查作業的老師就在那裡,一直等你。既然作業消滅不了,那就得想辦法適應。

    最好的效果是孩子把做作業變成了內心裡願意做的事情,也就是變外部壓力成內在驅動。怎麼做到呢?

    我們首先假定以下內容是講給小學和初中孩子的。高中生已經接近成年,能夠正確評價自我,作業問題自己應該能夠正確面對和解決。

    首先,要給孩子講清楚學習是怎麼回事,不能光學不習,習就包括做作業。

    學習,分為學和習。學是從老師那裡接受、理解知識和規律的過程,而習是練習和應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的就是不但要學,還要練習和應用。

    比如,你剛學了加法分配律,就得透過習題練習來幫助你掌握並熟練應用這個規律。

    比如,你剛學了一個成語,就得透過造句等方式來理解和應用它。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講清楚,課堂學了,回來還得練習,老師的作業就是為練習準備的,而且是老師經過篩選的優質題目,所以,做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乾的工作,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不可省略的部分。

    其次,要讓孩子養成不抱怨的習慣。

    很多孩子經常習慣性的抱怨作業,順便抱怨老師,這是個壞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做作業的質量會下降,並慢慢變得討厭老師,最終厭學。所以,要注意孩子的語言,一旦出現抱怨的情況,要及時糾正,給他講清楚學生做作業的意義(如上),講清楚做作業是學生天經地義的義務,不能抱怨,而且抱怨也沒有用,徒增煩惱。

    第三,要讓孩子養成限時完成作業,不做完作業不玩的習慣,禁止拖延。

    好多時候,不是作業難,也不是作業多,而是孩子的習慣不好——做作業拖拉,導致一種錯覺,好像老師佈置的作業特別多,孩子抱怨,家長不明就裡的也跟著抱怨。

    比如小學生,同樣多的作業,有的孩子半小時就能做完,有的孩子竟然能做三、四個小時,為什麼這麼慢?除去上課聽講不認真,知識掌握的不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干擾因素太多,一會兒吃水果,一回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個小時寫不了幾個字,這種習慣特別不好,家長要訓練孩子在做作業之前把這些事全部幹完,然後專心致志做作業。

    初中的孩子受干擾的因素更多,比如玩手機、看閒書、打遊戲等等。

    所有的拖延最終都是一種反抗,不拖延是做作業的第一要求。

    另外,最好要求孩子不做完作業不要玩,否則,玩累了再做,精力不足,效果也不會好。

    第四,要讓孩子體驗到做作業的好處。

    要及時抓住小測驗、課堂回答問題、期中期末考試等機會,如果孩子表現比較好,家長要把它聯絡到良好的作業習慣上來,讓孩子充分享受做作業帶來的快樂,這有助於孩子對作業形成正確的認知。

    如果考試考到了平時作業的內容或型別,孩子答的比較順暢,他一般都會很興奮,這是讓他喜歡作業的最佳時機,要讓他充分表達。

    第五,要事前鼓勵孩子克服困難的,事後表揚孩子某一時段的堅持。最好當著外人的面表揚。

    做作業之前,家長如果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專心做作業,或者我覺得你一鼓作氣半小時肯定能做完等,孩子會因為受到鼓舞而增加做作業的信心。

    如果孩子一段時間表現比較好,要及時表揚他,而且最好當著外人的面,讓他有自豪感,這樣,以後的作業也就更願意快快完成了。

    第六,要教給孩子正確面對做作業中碰到的困難,比如作業多。

    無論怎麼努力,作業多和作業難的問題都會碰到,這時候孩子一般會比較焦躁,家長此時要及時出手,幫助孩子正確面對這個問題。

    小學作業量一般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而初高中老師喜歡佈置的作業量比較大,尤其是一些老師喜歡採取“大水泡倒牆”戰術,佈置大量的作業,一科還好接受,關鍵是七八科老師都這樣就有點吃不消了。

    怎麼辦呢?

    要告訴孩子,老師佈置作業的目的是希望你透過做作業掌握所學的知識,不是為了做作業而做,所以,如果作業比較多,要分清主次,對自己已經掌握的很好,只是簡單重複的作業可以少做或不做。如果老師檢查不嚴格,可以自己適當取捨;如果老師要求必須做,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一部分。說實話,我就經常替孩子做點他已經掌握了的作業。

    第七,要教給孩子和老師交流,爭取免除重複性作業,多做創造性作業。

    老師佈置作業,一般不太分層,大多籠統的劃個範圍,每個人的作業都是一樣的。省事倒是省事了,就是有時候針對性不強。這時候,可以鼓勵孩子多和老師交流一下,爭取讓老師瞭解自己掌握的情況,把一些重複性的作業去掉。一般老師不會認死理,讓你非做多少不可的。我們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老師指導著做點創造性的或者延展性的作業。總之,讓老師知道你是個愛學習的學生就好了,她就不會糾結在作業上了。

    第八,要培養孩子對知識的熱愛,真正熱愛知識的孩子不但能完成作業,還會做的比老師多。

    說到底,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的,做作業搶奪了他玩的時間,這就引起了矛盾。終極解決方案是讓孩子愛上學習,愛上知識本身,只有這樣,他才會超越老師的要求,甚至做得比老師要求的作業還多,還好,這是真正解決內驅力的方法。

    我大學老師的女兒就是一個愛知識的典型,他家裡爸爸是播音學博士,媽媽是漢語言文學碩士,爺爺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從小生在這樣一個書香四溢的家庭裡,每天晚上一家人都抱著書讀,她也就耳濡目染,愛上了讀書。去年暑假我看到她爸爸的朋友圈,說爺倆每天都泡在市圖書館裡,從早到晚,剛剛初一的孩子,已經把《哈利波特》英文版讀完了四本,學習成績也是級部第一。你說,這樣的孩子還能受作業的限制嗎?

    第九,輔導作業不要吼。

    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後講,是因為太多的家長“吼”功強大,有吼成抑鬱症的,有吼成心臟病的,這個網上和現實中見得多了。

    不能吼,不能吼,不能吼。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因為你的吼,孩子留下了陰影,形成了恐懼,變得討厭作業,那就壞了。何談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性?

    所以,不能吼啊!

    要學會忍,要學會降低要求,要學會多幾個角度理解孩子,不吼不叫不給孩子添亂,這是最起碼的。

    然後我們才能談培養他的內驅力。

    結束語:作業天天有,哪天都挺多,若要娃歡喜,內驅是硬核。怎麼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家長要冷靜下來,不急不吼,擺事實,講道理,做榜樣,想辦法,多幫忙。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和知識,是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法。

  • 14 #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首先我們要明確,寫作業對於孩子來說確實不是什麼特別輕鬆快樂的事情。孩子之所以願意寫作業,是因為ta能有收穫,否則孩子就需要你監督才能很好的寫作業。

    現在學校的作業比我們上學的時候多多了,也難了很多。我記得小時候三年級才第一次寫作文,可是現在一年級已經開始寫看圖作文了。而英語我們是初一開始學,現在是小學一年級或者三年級就開始了。

    每天看著孩子讀英語單詞,我就感覺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不容易。每天自由玩耍的時間太少了,久而久之孩子更加不願意寫作業。

    那麼,如何才能強化孩子寫作業的觀念,讓孩子變得願意寫作業呢?

    1、得讓孩子形成習慣

    孩子很容易因為玩耍過頭而無法及時完成作業,那麼最好的方式是固定一個時間寫作業。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有什麼時間觀點,不能指望孩子能夠很好的安排寫作業的時間。一開始,家長需要協助孩子管理好作業的問題,所以跟孩子商定好一個時間,然後根據計劃來執行一段時間,孩子就會慢慢養成習慣。記得在孩子有自覺性的時候肯定孩子,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寫作業的意識。

    2、得讓孩子有成就感

    我的女兒這幾天特別喜歡給我讀英語課本。這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孩子收穫成就感。您的孩子如果某一天想跟你分享學習上的東西,那麼你一定要停下來好好欣賞ta。因為這個時候是最容易點燃孩子內心學習之火的時候,可以達到從根子上提升學習力的目標。

    另外,孩子平時如果寫作業寫得有進步了,我們也要及時的肯定孩子。比如計算進步了,字寫得更好了,作文寫得很好等等。

    3、讓孩子能夠掌握才是根本

    孩子其實內在有個很強烈的需要:掌握的感覺。如果孩子感覺到自己可以掌握知識,那麼ta就會自發地練習,根本不需要你去催促。但是現實中,思考總是讓大腦疲累,所以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一旦思考不出,那麼大腦就會選擇逃避。比如走神、起情緒等等。

    家長要做好孩子的啦啦隊,同時也要起到導師的作用。我們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孩子內心以支援,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

    這裡需要指出一點:我們要儘量讓孩子自己找出答案,不要輕易地把答案給到孩子。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我們要給孩子指出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讓孩子簡單地得到答案。同時,我們的情緒很重要,如果我們著急,那麼孩子就不願意思考,ta會傾向於記憶答案。

    主要的做法有幾個:

    (1)示範:一個練習不會,我們直接在白紙上寫一個類似的題,做給孩子看,然後讓ta自己完成自己的作業。注意:自我完成特別重要,這會讓孩子慢慢收穫掌握的感覺。

    (2)如何糾正錯題?轉移戰場,孩子如果腦子裡面都是錯題,那麼ta可能把問題搞混,對錯誤的做法反而記憶深刻。家長應該用另外的紙或者黑板給孩子講題,讓孩子覺得這是一道新題,從而把新的方式記下來。

    (3)管理好情緒:孩子容易接收到大人的情緒,如果你急躁、煩惱、沮喪,那麼孩子也會陷入情緒當中,最後你發現孩子也變得急躁,容易煩躁。這樣的情緒都不利於思考,所以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我們都覺得孩子要有樂觀情緒,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看待問題都不樂觀,孩子又如何能夠做到樂觀呢?

    以上是我給您的一些小小建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小紅是大管家林之孝的女兒,為何卻顯得身份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