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
2 # 腦洞趣味歷史
譚嗣同本來可以從容離去,但他認為自己要用犧牲的方式,讓華人意識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至於臨行前的慘叫,此事極有可能,因為慈禧非常恨他,竟讓行刑的人用鈍刀,砍了他十幾下,這種情況下,痛叫出聲,也是正常之事了。
但大刀王五殺譚嗣同之事,絕無可能,譚嗣同和王五之間可是以兄弟相稱,兩人的情感情同手足,王五甚至於還打算劫法場。
1、王五和譚嗣同的感情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他是源順鏢局的鏢師,以擅長使雙刀而出名。
王五和譚嗣同的相識,源自於譚嗣同年輕時,喜歡結交江湖大俠,他和王五認識後便結為兄弟,王五還向譚嗣同傳授武藝,這在當時還是一樁美談。
後來,光緒為了變法,將譚嗣同召入京城,王五便給譚嗣同當起了保鏢,並且照顧起了他的起居,王五和譚嗣同的交往也多了起來。
兩人之間互相交流思想,王五受譚嗣同影響,也逐漸意識到要救國家,必須要進行改變,這也導致他後來幫助義和團,最終犧牲了性命。
當然,這是後事,發生在譚嗣同死去之後。
2、王五為何放棄救譚嗣同既然王五和譚嗣同,兩人情同手足,為何王五會放棄救譚嗣同呢?
原因其實就是譚嗣同說的那句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當時王五在武林中威望極高,由他出面,本可以招來一堆助力,譚嗣同拒絕了,他告訴王五,不要這樣做,救了自己就等同於破壞了自己的計劃,阻止了自己用流血喚醒華人的佈置。
王五見此,心中很痛,卻也知道,兄弟心意已決,自己不能給兄弟添堵。
於是,就在那個菜市口,王五親眼見證了譚嗣同的犧牲,他的心很痛,那一刻,他明白了,或許這就是譚嗣同想要留給華人的種子:革命的信念。
1900年,王五參加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作戰,終因清政府的背叛,不敵被捕,最後壯烈犧牲。
但他知道,他的兄弟譚嗣同並沒有白白犧牲,他也不會,他們已經將革命的種子撒下,終有一天,會有人起來推翻這個舊社會,帶領中國走向新的輝煌。
-
3 # 歷史咖啡廳
小雪微鑑: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就是戊戌年間,威震一時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面對清政府的捕殺時,還能有如此的氣概,令人稱道。據說,譚嗣同臨刑時,是被他的好友大刀王五殺得,這是真的,但是,這是對譚嗣同的解脫,並不是想殺掉自己的好友。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大刀王五和譚嗣同是好友關係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立馬召集士兵,對戊戌六君子斬首示眾,而譚嗣同本來可以逃走的,但是卻選擇了留了下來,慷慨赴死。
用他的話說,就是想警醒世人,改革是殺不完的,清政府是腐敗無能的政權。
在當天執行死刑的時候,也就是在菜市口斬首,當時的劊子手用的刀很鈍,把譚嗣同殺了好幾次,大刀王五和譚嗣同是好朋友,不忍心譚嗣同忍受這種痛苦,就用自己的刀,送譚嗣同最後一程,這是當時的真實情形,並不是王五欣然自願的。
後來,王五也被清政府通緝,但是關於他的去向,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只是有一些傳聞,王五隱姓埋名,過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有時候,對朋友殘忍一點,也是一種解脫慈禧太后對譚嗣同等人非常痛恨,雖然沒有凌遲,但是,這個劊子手一定是有人授意的,所以才有了斬殺多次未果的情形。
如果說,最好的辦法是劫法場,那是下下之策,因為在追捕的時候,譚嗣同本來是有機會逃走的,但是卻選擇了留下,這也是他慷慨赴死,與之抗爭的一種表現,因此,王五殺譚嗣同,其實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客觀上,對於譚嗣同而言,是一種解脫罷了。
-
4 # 七七談歷史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發動了“戊戌政變”,七天之後,未經過審訊便將譚嗣同等六名改革派志士在北京菜市口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遇難”,百日維新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化為了泡沫。
國家的歷史變革免不了流血犧牲,而譚嗣同很從容的將自己視為第一批為了革命犧牲的人,他想用自己的鮮血喚醒華人民,讓中國真的變得強大起來。事實上譚嗣同當時本可以逃走,但是他卻還是毅然決然的留了下來。
慈禧特別吩咐了要讓他們受盡痛苦才能夠死去,下面的劊子手當然不敢怠慢,於是使用了鈍刀對譚嗣同等人行刑。要知道鈍刀行刑那可是和凌遲一樣的痛苦,因為一刀砍不死,所以需要劊子手連砍十幾刀才能夠讓人斃命,而在斃命之前,頭顱與脖子都是處於半連線的狀態,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題主提到了“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是清末時期著名的俠士,善用大刀,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霍元甲、黃飛鴻等人齊名,同時他也支援維新,是譚嗣同的密友。
所以題目中說到的大刀王五斬譚嗣同讓他減少痛苦是不存在的,大刀王五雖然很有名氣,但是斬首的行刑官都是朝廷欽定的,怎麼可能王五想要來就讓他來,所以光從這一點上來看就不切合實際。而砍下自己好友的頭替他減少痛苦,這怎麼看都像是電視劇裡面的情節,大概也是後人根據那段故事編造出來的。
譚嗣同死後,王五秉承譚嗣同的遺志,廣泛的開展革命運動,多次暗殺清政府官員,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也加深了王五反抗清政府的決心。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後,王五也與義和團並肩作戰,10月25日,王五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
-
5 # 唐古看今
“京師大俠”大刀王五是晚清時期的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他與同時期的霍元甲,黃飛鴻等人齊名,在當時王五還佩藉著自己一身高超武藝建立了“源順鏢局”名揚天下,而關於大刀王五斬殺譚嗣同其實只是個傳聞!
大刀王五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關係深厚兩人亦師亦友,王五還曾傳授過譚嗣同武藝。在戊戌變法期間,大刀王五還主動擔負起保護譚嗣同的重任,但是由於慈禧的鎮壓,戊戌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之後康有為,梁啟超外逃,譚嗣同等六人不願逃跑結果被抓捕,在這期間王五還密謀進監牢營救過譚嗣同等人,但是卻被譚嗣同拒絕了,他的想法是要用自己的死喚醒天下人,並說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豪言壯語!
就在幾天後,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下令處以斬首之刑,並且慈禧還特意囑咐用鈍刀執行,在行刑當天,譚嗣同被押往刑場,絲毫沒有懼意。劊子手對譚嗣同行刑時用了一把沒開刃的鈍刀,結果譚嗣同被砍了二十幾刀後才人頭落地,那種疼痛就可想而之了,在這種情況下,譚嗣同慘叫幾聲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綜合上述,譚嗣同並非是大刀王五所殺,而譚嗣同的慘叫並非是怕死,而是由於疼痛難忍發出的聲音!
-
6 # 畫素說
現今大多傳言,在戊戌六君子被捕後,於慈禧交代之下,劊子手們統一使用“鈍刀”,以至於受刑者需要砍上十數刀乃至數十刀才有可能人頭落地,人對疼痛的忍耐性也有一個極限,所以行刑之時現在慘叫不已,極其血腥。而傳言大刀王五斬譚嗣同則是為了快速了結他的性命,降低譚嗣同所受的折磨。
但畫素可以肯定的說,臨刑慘叫應該是真的,但是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應該並不是事實因為譚嗣同與大刀王五原本就是師徒,譚嗣同劍法便是王五所授,譚嗣同自十歲起便拜師學藝,文武雙修,不過隨著譚嗣同慢慢長大,王五與譚嗣同也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且王五再與譚嗣同的交往過程中受到譚嗣同的薰陶,所以大刀王五在思想上還是更加偏向革新派的,當然譚嗣同通也深深佩服亦師亦友的王五孫具備的俠義精神。
所以,在當初光緒帝被慈禧軟禁在瀛臺之時,譚嗣同第一時間便是找大刀王五前去營救。雖說大刀王五的功夫不用多說,但要營救皇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也就作罷了。
此外,譚嗣同臨刑之時,王五便在法場外圍尋找找機會劫法場,只是清廷早就想到有人會來劫法場,於是布的嚴嚴實實根本不留一點機會給王五,因此王五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譚嗣同被殺。
並且,在行刑後只有王五不怕牽連給譚嗣同收屍。由此可見一個要劫法場的人、一個不避諱的收屍人又怎麼可能是行刑者呢?
此外,王五還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等人,亦為譚嗣同報仇。再到後來王五參加了義和團,為了保住鏢局眾人不受自己牽連,獨自一人前去自首,最終王五被清廷移交給德華人,後被槍決於北京前門。隨後被梟首掛於城門之上,還是當時在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著夜色取下王五頭顱並妥善安葬。
所以綜上所述,譚嗣同臨刑時慘叫應該是真的,不過至於王五斬譚嗣同是不存在的,多為傳言!
-
7 # 唯戀無名
譚嗣同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他被大刀王斬,這是真的嗎?這讓我們都覺得很難過與驚奇,那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一下吧。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字子斌,京師武林名俠,河北滄州人。拜“成應鏢局”大鏢師雙刀李鳳崗為師,師門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 後因他行俠仗義,刀法純熟,人皆尊稱“大刀王五”,位列民間“晚清十大高手”譜中。
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嗣同的劍法是王五所傳,自十歲開始拜師學藝,一直沒有放下劍法的磨練,文武雙修,而且中國歷史上堪稱“佛學彗星”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僧肇,第二個就是譚嗣同。現在網路上很多人都喜歡用的網名“劍膽琴心”就是他人對譚嗣同文韜武略的誇讚之詞,而在後來的交往中,譚嗣同慢慢長大,二人變為亦師亦友的關係,而且王五深受譚嗣同先進思想的薰陶,無論思想還是行動都是傾向於革新派,譚嗣同透過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著王五的俠義精神。以三件事為例,光緒帝被軟禁瀛臺,譚嗣同想武力營救,第一個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雖好,但僅憑一己之力從瀛臺背個大活人回來,而且還是皇帝,這個目標實在難以實現,所以只能作罷。王五看見鐵骨錚錚康有為躲在使館中伺機脫逃,而王五也收到了訊息,力勸譚嗣同離開北京,暫避風頭,王五願意沿途護送,而譚嗣同不為所動,甘心赴死,就這樣,王五也拿譚嗣同沒辦法。
與此同時,王五並不是行刑的劊子手,因為他當時就在法場外圍,只不過最後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雖捶胸頓足也無濟於事,只能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眾人都怕被牽連,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諱,給譚嗣同收屍。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經解釋過譚嗣同的遺作: 兩崑崙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說是康梁,還有人說是譚嗣同和王五,而王五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勤王討賊,這些都是王五為了譚嗣同報仇,後因參與義和拳被清兵所圍,為了鏢局眾人不受牽連,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氣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給了外國侵略者,王五被德華人槍決於北京前門,這時候,清廷又適時的冒了出來,將王五梟首掛於城門,因為害怕被牽連沒人敢收殮,最終還是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夜將王五頭顱取下縫好,並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謠傳,譚嗣同的慘叫的確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慘劇,大多與行刑者的專業水平有關,脖子被砍斷一半,受刑者慘叫連連生不如死,還要自己主動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這還只是兩刀,幾十刀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即便換成王五這種漢子也一樣承受不住。但是,慈禧故意不讓一刀斬死,就是為了以增加譚嗣同的痛苦,以解慈禧變態的心理,而王五則是去偷譚嗣同的示眾頭顱的義士,並不是那個五斬譚嗣同的人。
-
8 # 史趣
譚嗣同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曾參加領導清末戊戌變法運動;大刀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生前曾支援維新變法。在我們心目中,他們兩人的形象都極為正面。既然這樣,兩人為何似乎仇人相見,在刑場上大刀王五給譚嗣同抹脖子呢?
在現今的一些影視作品裡,卻有大刀王五斬譚嗣同的情節。譚嗣同英勇就義前,被劊子手用鈍刀折磨,大刀王五不忍才出手,極為利索地結束了譚嗣同的性命。
大刀王五斬譚嗣同,雖然更能刻畫人物,但這卻是虛構的情節。當然,如果將兩人聯絡起來,並非全無根據。事實上,在戊戌變法中,大刀王五曾積極營救過譚嗣同。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因家中排行第五,人們便稱其為“小五子”“王五”。王五自幼拜雙刀李鳳崗為師,習得一身好武藝。1877年,大刀王五在北京開設源順鏢局,從事押鏢送物的買賣,由於聲譽很好,很快就有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王五在北京開設鏢局的前兩年,譚嗣同遊學北京拜大刀王五為師,向他學習劍術。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說“(譚嗣同)少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可見,大刀王五對譚嗣同的影響之深。
大刀王五與譚嗣同志同道合,兩人亦師亦友。除了武術追求之外,兩人在思想上也有頗多相似之處。
大刀王五俠義心腸,多次護送維新派人士。如甲午戰後,御史安維峻先後上了六十餘道疏,力陳議和之弊,矛頭直指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後被貶貶斥邊境。大刀王五則主動擔起了護送安維峻的重任。
此時,譚嗣同在南方建立學會,辦報紙,大力宣傳維新思想,並倡導開礦山、修鐵路等新政之舉,逐步成為維新派的中堅力量。
1898年9月5日,譚嗣同應詔入京,同林旭、劉光弟、楊銳等人共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這時,大刀王五與譚嗣同又走到了一起。大刀王五主要負責譚嗣同的安保工作。
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連發諭旨,捉拿包括譚嗣同在內的維新派人士。9月24日,譚嗣同被捕。大刀王五得知訊息後,聯絡武林人士,密謀營救譚嗣同,但被拒絕。三天後,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被斬首處死。雖說是斬首,但一般認為譚嗣同是被砍數刀後才斷氣的,其過程極為慘烈,令人動容。
大刀王五聽說後,悲痛欲絕,在繼承譚嗣同遺志的道路上匍匐前行。此後,他謀劃過暗殺活動、參與過義和團運動,最終死在八國聯軍的槍下。
大刀王五與譚嗣同年齡相差20餘歲,可謂忘年之交。王五是武林高手,對武術極為看重,但在國難時期,他更是看到文的重要性。於是他與譚嗣同走在了一起,投身變法圖強、救國救難。大刀王五死後,李鴻章孫婿楊圻作詩盛讚他“人生共天地,流品何薄厚。苟無義禮心,衣冠有禽獸。”這與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肝膽相照兩崑崙”形成了強烈呼應。
-
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大刀王五並沒有斬譚嗣同,那只是電影作品中為了渲染劇情的悲壯而設定的橋段。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戊戌政變發生後,不願遠遁日本的譚嗣同被捕,他於獄中留下這首“獄中詩”。後來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裡解釋這首詩時說:“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
在沒有結識譚嗣同之前,大刀王五是一個俠客,也是一個搞物流的。王五搞鏢局很有一套,所以生意很紅火,他的名氣也隨之越來越大,在北京城裡,他也經常助人為樂,行俠客之義。
但總體上而言,這時候的王五隻是一個俠客,一個家國觀念並不怎麼清晰,也不知道去做什麼“為國為民”的大事,直到,他認識了譚嗣同。
1875年,王五的源順鏢局開張一週年,當時北京著名的五路鏢師之一的胡致廷向他推薦了一個徒弟,這個徒弟就是隻有10歲的譚嗣同。
年少的譚嗣同,拜瀏陽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明末學者王夫之的思想產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十分仰慕安歇鋤強扶弱的草莽英雄。於是便透過胡致廷,尋到了大刀王五。
王五教譚嗣同單刀和七星劍,雖然譚嗣同只在王五身邊學習了2年不到的時間,但卻有學會了一身好本領,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說他“少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
之後的20年間,兩個幾乎就沒有再相逢過,譚嗣同到處遊學,並且開始廣為蒐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及至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30歲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努力提倡新學,呼籲變法。
1896年,譚嗣同入京,戊戌變法開始,再次見到大刀王五時,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二十年來好身手,迄今俠氣總萌芽,終葵入道首殊鈍,渾脫觀君劍欲花,太一神名書五夜,無雙簾影第三車。冶城片土蕭閒甚,容得干將與莫邪。快馬輕刀曾遇我,長安道上老拳工,粗枝大葉英雄佛,帶水拖泥富貴窮。歸些遊從三島外,忽然走入眾狙中 。散官奉職真無狀,輸汝江湖賣舞容。
這首詩從他與王五的交往入手,讚揚了王五的任俠精神,諸如扶困救危,劫富濟貧等。同時也抨擊了時政,諷刺了尸位素餐的高官。從這首詩裡面,我們能夠看出譚嗣同身上的俠氣,他對待看法的態度,以及後來的慷慨就義,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任俠”的氣質所影響。
譚嗣同與王五的相識相交,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王五的俠氣跟譚嗣同的愛國情懷互相吸引,使得兩個人在思想上有許多共同的追求。譚詞同從王五身上學到那種敢於打破舊世界的勇氣,而王五也從譚嗣同身上看到了家國情懷的大義。
變法失敗州,在譚嗣同被捕的前一天上午,譚嗣同去看望了避居外國使館的梁啟超,梁啟超勸他留下,但他走了。晚上的時候,王五到瀏陽會館勸他移居源順鏢局,等天明城門開啟時,混在鏢師之中出城。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王五應該是聽明白了譚嗣同的心聲,譚嗣同要求他離開,無奈之下,王五隻得離開。
王五知道,譚嗣死志甚堅,作為摯友,他只能眼睜睜看著譚嗣死去,這種悲痛是難以言喻的。1898年9月21日,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殺害,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譚嗣同收屍,將譚嗣同入殮後,王五在自己的居所秘密設下靈堂,祭奠了7天,把棺槨送回瀏陽安葬。
此後,王五繼承了譚嗣同的遺志和復仇,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1900年義和團拳民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並肩作戰,但最終寡不敵眾,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
-
10 # 流年往史
關於“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被斬首時慘叫,這與一般的英雄人物慷慨赴死,英勇就義的形象貌似不匹配,好像有黑化英雄的嫌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此種說法到底有幾分可信度?原來這是來自於慈禧的一條惡毒詔令,所導致的。
其實,當初慈禧發動政變,捉拿維新派的時候,他完全是有機會一走了之的。但是,他沒有,他決定以死來徇自己的變法事業,向頑固的封建勢力堅決鬥爭。留下了“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的絕唱。在行刑的時候慈禧特意的下令用鈍刀斬首,以發洩自己的雌威,行刑收連砍多刀,砍的譚嗣同鮮血淋漓的,才是譚嗣同的頭顱落地。
說大刀王五斬譚嗣同,完全是無稽之談。王五是清末時期俠義的武林高手,俠肝義膽的王五與變法強國的譚嗣同兄弟相稱,二人的情誼很是深厚的。在變法期間,維新黨人受到了頑固派的極大阻擾,王五自願的擔負著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衛工作。被捕後也是積極奔走,多方的搭救,但是此時的譚嗣同已下定了赴死的決心,拒絕了王五的搭救。
等到戊戌六君子就義之後,王五悲痛欲絕,組織義士多次對滿清官吏了鷹犬走狗進行刺殺活動。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後,率領眾弟子積極參與,堅持與滿清作鬥爭。最後在清廷和洋人的勾結之下,被槍殺於北京前門,頭顱被懸掛於城門之上,無法入殮。
-
11 # 大獅
大刀王五不忍亦師亦友的譚嗣同受苦,親自操刀送其上路之事,純屬杜撰,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若是有,也只是出現在小說類作品以及《神州第一刀》這樣的影視劇中。
當年六君子協助光緒皇帝變法維新,儘管只有短短百日之久,卻也在近代史上留下一頁。只不過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反累其主。最終不但變法失敗,還致使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而那個滿口變法圖強的康有為一溜煙跑到了國外享福,才不管譚嗣同等人死活。最終,以譚嗣同為首的六君子被斬殺菜市口,後世傳聞當時一幕相當血腥殘忍,劊子手用鈍刀看了二十幾刀才將譚嗣同砍殺。
很多人認為譚嗣同死的很慘烈很悲壯,因而憎惡滿清政府與慈禧太后。事實上,鈍刀砍殺六君子之事也非正史。清末之時,革命黨為了誇大滿清的惡,因此杜撰出這個故事。事實上,譚嗣同是被一刀斬殺,沒有任何記錄證明他是鈍刀殺的。劊子手殺人,講求一刀而過,一刀砍不死,這個劊子手便不稱職,會遭到觀刑者的笑話。再者,幾個書生而已,慈禧根本沒有閒工夫去管他們怎麼死,更不會專門要求用鈍刀去殺人。若真想折磨六君子,直接下旨凌遲了他們不就得了,何必用鈍刀這種無聊的方式。
說回大刀王五和譚嗣同,就算大刀王五能耐再大,他也進不去法場。不論明還是清,斬殺犯人,需提前備案,需要幾名劊子手,以何種方式行刑,劊子手的名字和職務(不同的劊子手有不同的職務),都要記錄在冊。斬首之前,會提前貼出佈告,寫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地點斬殺某某人犯幾人。為的就是要百姓來看,除了以儆效尤之外,據說人聚的越多,陽氣就越足,死者的鬼魂就會被陽氣衝散。
另外監斬官會在開斬之前做一番工作,要求萬無一失,比如檢查劊子手是否到崗,被押解到此的犯人是否要被斬殺之人等等,很是周密詳細。為了確保行刑工作順利完成,當地衙門還要派出兵丁到現場執勤,不敢說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但突然一個不認識的出現在刑場上,當即拿下。大刀王五名聲雖響,但也不是神,縱使有天大膽子天大能耐,他也進不去法場,更別說自己帶著刀進去。
-
12 # 一貳一橙
有真有假,譚嗣同臨刑慘叫是真,因為慈禧老婆子痛恨支援戊戌變法的眾人,所以故意把斬譚嗣同的刀換成鈍刀,連砍了數十下才把譚嗣同的頭顱砍斷。
大刀王五主斬是假。此說法應該是出自於民國文學小說以及電影《一刀傾城》的渲染,不可能是真的。因為譚嗣同死得極慘是記錄在案的,如果真的是王五操刀的話,那就應該是手起刀落,不讓譚嗣同忍受太多痛苦才對。
再者,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行刑是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眾目睽睽之下,王五縱然武藝高強也瞞不過如此多的眼睛。何況要譚嗣同受極痛而死的是清廷的最高掌權者慈禧,監斬官剛毅又是慈禧的心腹,肯定要一一詳查行刑人的身份,保證太后懿旨的順利執行,不可能會把王五給漏了的。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王五本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年幼家貧投身滄州大武師李鳳崗學習刀法,後入了鏢行為鏢師,光緒三年(1877年),王五於北京半壁街開設源順鏢局。在此期間,王五結識了遊歷各地、尋求救國之路的譚嗣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公車上書事件後,光緒皇帝謀求變法圖強,譚嗣同等人應召入京,執掌中樞,由於維新派動了頑固派人士的蛋糕,這期間針對維新派人的暗殺時有發生。譚嗣同在京期間,王五擔任起譚嗣同的保衛工作。可惜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不滿於維新派的慈禧太后發動兵變,囚禁了光緒皇帝,並派人捉捕維新黨人,譚嗣同就是其中之一。
譚嗣同被捉後,王五緊急聯絡各方武林好手,並買通了獄卒,想要劫獄。早在被捉之前,朋友們都勸譚嗣同出逃日本,但譚嗣同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希望以自己的血來驚醒沉睡華人,拒絕出逃,也拒絕了王五等人的援救。譚嗣同在監獄時,寫下了著名的《獄中壁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被處斬,人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死後,王五投入反清、反洋的洪潮之中,加入義和團,大力打擊洋人。可八國聯軍於光緒二十六年八月攻入北京,清廷把責任全部推到義和團和支援義和團的大臣身上。
十月二十五日,清軍圍攻源順鏢局,王五寡不敵眾而被俘,後被八國聯軍軍隊槍殺於鏢局前門,斬下頭顱懸掛於城門之上,下令不準收殮。最後身處天津的霍元甲在聽說此事後,連夜趕到北京,取下王五頭顱就地埋葬。
一代英雄,這才算是入土為安,而譚嗣同的遺體,也已經在光緒二十九年(1899年)運回了家鄉——湖南瀏陽城安葬了。
-
13 # 攀登的岩羊
譚嗣同說過,歷來各國變法圖新都有流血,中國也應如此,以己犧牲喚醒麻木的民眾,毅然慷慨赴死,如此英雄怎麼能慘叫呢。就是叫,也是大聲疾呼,內心不平,王五也不可能斬譚嗣同,他和譚嗣同是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他還想方設法營救譚嗣同,怎麼能去斬他,譚嗣同面對死亡都不逃避,怎麼被刀一砍就慘叫,純屬誣衊英雄。
-
14 # 剛日讀史
譚嗣同臨刑之前,妻子抱著他說:我們還沒有一個孩子呢,譚嗣同平靜的推開妻子,輕輕的說:“我們的孩子如果生下來,他們看不到這個世界上的光明,那還不如不過來。”
不知道是誰造的謠,譚嗣同如果怕死,他早就和鐵骨錚錚的康有為一樣跑路了。
31898年9月21日,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決定用自己的血喚醒華人。
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譚嗣同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一起在北京遇害。
臨死前手書“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十六個大字,從容就義。
王五一直是譚嗣同的好友,在譚嗣同被捕後一直謀劃營救,他怎麼可能去當殺死譚嗣同的劊子手?
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源於1875年,那年經名拳師胡致廷介紹,王五收譚嗣同為徒。
據譚嗣同寫的《吳鐵樵傳》中記載,他和王五志同道合,王五非常支援他的變法,並打算去關外放牧,用所得的收入資助變法事業。
王五常對譚嗣同說:“維新變法是富國強民之路,也是王五所願,能與復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 在變法期間,王五承包照顧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同時也負責保護譚嗣同的安全。
(大刀王五)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去見躲藏在外國使館的梁啟超。梁啟超勸他與自己一起去日本,被譚嗣同拒絕了。
當天晚上,王五趕到瀏陽會館,勸譚嗣同轉移到自己的鏢局去,由他想辦法送出城,譚嗣同對王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王五無奈,只得離開。 “戊戌六君子”被殺後,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譚收屍,又想方設法把譚嗣同的棺木送往瀏陽安葬。
(王五)
處理完這些後,王五計劃秘密刺殺榮祿等人,為譚嗣同報仇,可惜沒有得手。
王五後來參加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浴血奮戰,刀劈了許多洋鬼子。
在被洋槍擊中倒下之前, 王五緊握著手上的刀,說:“我王五殺了這麼多洋鬼子,對得起大刀王五這個稱號,對得起譚復生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
15 # 古今通史
問題本身就是矛盾的,據傳,王五行刑是為了減輕譚嗣同的痛苦,而現實根本不是這樣,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劊子手用的是鈍刀,以至於受刑幾十刀後才人頭落地,慘叫是必然的,譚嗣同也是人,對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宜過分解讀,這也絕稱不上汙點。
大刀王五,自然善於用刀,脾氣耿直,嫉惡如仇,耿直到什麼程度呢?
光緒年間,在僅僅一年時間內,北京城附近發生時數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為當時的王五聲名遠揚,功夫了得,也確實沾上點嫌疑,所以成為官方的重點追捕目標,參與人數高達數百人。而王五看這態勢卻主動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脈,完全有能力遁走他鄉,但是他卻自投羅網只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責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鍋。有感於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責打20從輕發落。
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嗣同的劍法是王五所傳,自十歲開始拜師學藝,一直沒有放下劍法的磨練,文武雙修,而且中國歷史上堪稱“佛學彗星”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僧肇,第二個就是譚嗣同。
網路上很多人都喜歡用的網名“劍膽琴心”就是他人對譚嗣同文韜武略的誇讚之詞,而在後來的交往中,譚嗣同慢慢長大,二人變為亦師亦友的關係,而且王五深受譚嗣同先進思想的薰陶,無論思想還是行動都是傾向於革新派,譚嗣同透過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著王五的俠義精神。
以三件事為例,光緒帝被軟禁瀛臺,譚嗣同想武力營救,第一個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雖好,但僅憑一己之力從瀛臺背個大活人回來,而且還是皇帝,這個目標實在難以實現,所以只能作罷。
鐵骨錚錚康有為躲在使館中伺機脫逃,而王五也收到了訊息,力勸譚嗣同離開北京,暫避風頭,王五願意沿途護送,而譚嗣同不為所動,甘心赴死。
王五並不是行刑的劊子手,因為他當時就在法場外圍,只不過最後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雖捶胸頓足也無濟於事,只能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眾人都怕被牽連,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諱,給譚嗣同收屍。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經解釋過譚嗣同的遺作:
兩崑崙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說是康梁,還有人說是譚嗣同和王五,我個人覺得,去留肝膽兩崑崙是指譚嗣同自己捨身取義、慷慨赴死的磅礴氣勢,與他人無關。
而王五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勤王討賊(為譚嗣同報仇),後因參與義和拳被清兵所圍,為了鏢局眾人不受牽連,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氣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給了外國侵略者,王五被德華人槍決於北京前門,這時候,清廷又適時的冒了出來,將王五梟首掛於城門,因為害怕被牽連沒人敢收殮,最終還是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夜將王五頭顱取下縫好,並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謠傳,譚嗣同的慘叫應該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慘劇,大多與行刑者的專業水平有關,脖子被砍斷一半,受刑者慘叫連連生不如死,還要自己主動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這還只是兩刀,幾十刀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即便換成王五這種漢子也一樣承受不住。
-
16 # 聽歷史說話
譚嗣同生前
王五本人武藝高強,曾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人齊名。他曾經在北京開辦學堂街,取名“父武義學”,並且在這期間結識了譚嗣同。他又傳授了譚嗣同一些拳腳功夫,譚嗣同也用自己的維新思想深深地影響到了王五。兩個人在這期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而且王五此人十分重義,1898年,譚嗣同應召入京,開展維新變法。但是慈禧太后卻是反對變法的,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維新派的處境其實很艱難。而他們的個人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脅。但是王五卻毅然決然的頂著壓力,充當了譚嗣同保鏢的角色,負責他在京城的人身安全。
後來譚嗣同被捕,王五勸他離開,譚嗣同卻斷然拒絕,誓以個人性命表明自己變法的決心。之後王五又密謀營救譚嗣同,上下進行打點,但由於多方原因最後卻沒有成功。
同年9月27日,“戊戌六君子”被斬殺於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王五悲痛欲絕!
譚嗣同死後譚嗣同死後,王五繼承他的遺志,同時也是為了替他報仇。
他多次組織了針對清朝大員的暗殺活動,這一行為徹底把他推向了清王朝的對立面。
1900年,10月25日,清政府派兵圍住了王五的順源鏢局,王五雖然武藝高強但終究寡不敵眾無力迴天,被捕後於前門被八國聯軍槍殺。一代豪俠落幕!
總結所以說譚嗣同是被大刀王五斬殺完全是荒謬之談,他倆親似兄弟又怎會手足相殘,王五如此俠骨義膽之人,又怎會忍心對他痛下殺手?
不過譚嗣同臨刑前卻毫無畏懼!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如此豪言,實在令人動容!
-
17 # 是阿維啊
1898年,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戊戌六君子被一起推向菜市口問刀處斬了。可惜常人似乎只記得譚嗣同一人了。
在影視上斬首,總是一刀就完成了,但是對於譚嗣同他們,似乎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據說當時慈禧是十分的憤怒,恨不得將他們千刀萬剮。所以在處以斬首的時候特意給了他們特殊的待遇。
那就是大將軍刀。也不是別人所說的鈍刀。這種刀沒有刀刃,而是一塊完整的鐵片。試想一下,這樣的刀砍下去,能砍動什麼。畢竟我們過年時的大刀用來剁臘肉都十分的費勁,對吧。
用這樣的刀,無疑是讓譚嗣同他們受了極大的痛苦,這樣的刀用起來可能也就給他們破個皮什麼的,雖然有點誇張,但是無疑他們應該是受到打擊的力量更大。我們也可以確定,一刀也是絕對殺不死他們,故而多砍幾刀也是必然的吧。
-
18 # 過去今天和將來
每個人對痛覺的敏感度和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沒什麼好說的,根本不是黑點,主動承受結果不逃跑已經足夠勇敢。
當年有一同學不怕癢,怎麼撓也不笑。有些人痛覺神經敏感,會感覺更痛。
-
19 # 大河萬里
是誰在黑譚祠同?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除了滿韃子餘孽還能有誰。念念不忘滿清統治,夢想復辟腐敗的滿清王朝,對一切反抗滿清封建統治的義士英雄都不擇手段地造謠抹黑,這種卑鄙下流的手段只能更加暴露他們無恥的嘴臉
-
20 # 廠長大師兄
導語
譚嗣同和大刀王五,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兩個響噹噹的人物。前者是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變法失敗後凜然不屈,英勇就義而名垂青史,時人敬稱“戊戌六君子”之一。
而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是清末著名武師,因為排行第五又擅使大刀,人稱“大刀王五”。他不僅有俠肝義膽,而且痛恨外國侵略者,與霍元甲、燕子李三等同在“晚清十大高手譜”中。
那麼,他們倆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大刀王五處死譚嗣同究竟是真是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位英雄豪傑之間的故事吧。
戊戌君子譚嗣同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五歲時,他得了重病,昏迷了整整三天。眼看一個小生命即將夭折,但是最後,他居然奇蹟般地醒轉過來。當時的人有名有字,為了紀念這一奇蹟,家裡人為他起的字是“復生”。其堅韌頑強,從年幼時便顯現了出來。
1875年,譚嗣同首次接觸到王夫之的思想,愛國的思想開始萌芽。這也為他後來參與維新變法奠定了基礎。他不好八股,最喜愛讀俠義英雄故事,立志做書中那樣的豪俠。少年時代,他便會使劍,有“劍膽琴心”的稱號。而這劍術是哪裡學的呢?正是來自他一生的摯友,大刀王五。
大刀武師王正誼王正誼童年便喪父,和母親兩人過著貧寒的日子。他常幫母親做雜活,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後來,許是骨子裡便有英雄氣魄,他選擇拜肖和成為師,學習武術。再後來,他專門前往滄州,拜當時極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為師,甚至為了學武長跪其門前不起,終於打動了李鳳崗。
時光飛逝,幾年後,王正誼已成為不輸師父的武材。而後,他又和師父的師兄一起走鏢,後又自己開了一家鏢局,憑藉自己高超的武藝行走江湖,聲名鵲起,人贈“大刀王五”的美稱。
王正誼不僅刀法精妙,更有拳拳愛國之心。屈辱的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愛華人士安維峻義憤填膺,上書反對議和,痛斥賣國賊,然而不僅未被採納,還被髮配邊疆。王五聽聞十分憤慨,毅然決定護送安維峻。
也許是英雄惜英雄。就是在這時,他認識了譚嗣同。
英雄情誼最初,譚嗣同是大刀王五的學生,和他學習劍術。譚嗣同選擇大刀王五做師父,除了他武藝精湛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敬佩他的俠肝義膽。
傳說,光緒年間,京城裡曾有一段時間匪案頻出。清政府很快將目標鎖定在身手不凡又有犯罪嫌疑的大刀王五身上。然而,本可以輕鬆跑路的大刀王五卻是個有擔當的男子漢,主動認罪,而官府也有感於他的坦誠,並未嚴加懲治他的罪過。
譚嗣同佩服他身上的男兒氣概,兩人很快成為知己。
王五教授譚嗣同的劍法,優美而有力,精妙絕倫又不失殺氣,這種劍氣對譚嗣同的性格影響很深,使他成為文武雙修的青年才俊。同時,譚嗣同的新思想也薰陶著王五,使他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有了新的認識和設想。
時光如梭,譚嗣同已到而立之年,參與了維新變法。變法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援,勢不可擋,很快進入高潮。在這期間,王五一直在生活上支援和保護著譚嗣同。
然而,事違人願,戊戌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
英雄就義1898年,慈禧太后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而譚嗣同毅然決定留下來,成為為中國變法流血的第一人。很快,譚嗣同被捕。
王五聽說後心急如焚,四處尋找人脈營救譚嗣同,甚至已經打通關係可以使他假死逃生。但是,英勇剛烈的譚嗣同拒絕了。他認為,只要變法,就要有人流血犧牲,不能貪生怕死,讓無辜的人頂罪。
可以看出,王五和譚嗣同都是真漢子。譚嗣同敢作敢當,為了理想捨生忘死;王五對朋友仗義,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仍然能為朋友兩肋插刀。
行刑的日子很快到來。在菜市口,譚嗣同明白這場行刑意在殺雞給猴看,所以更為勇敢不屈。劊子手的刀是鈍的,一刀下去能砍傷人,卻砍不斷頭顱,使人痛不欲生。
劊子手一刀一刀砍下去,譚嗣同的脖子血流如注。
王五本可以成為行刑者,但是他如何下得了手結束摯友年輕的生命?他在人群中,悲憤地看著這一切。
已經砍了快要四十刀,或許是譚嗣同感受到了生命行將逝去,因此喊出: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快哉!快哉!”
劊子手大驚,一刀砍死了譚嗣同。譚嗣同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撒手人寰。時年,他只有33歲。
事後,王五悲痛欲絕,埋葬了摯友的屍體。他帶著一腔仇恨,在義和團運動時奮勇殺敵,最終被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聯合絞殺,斬首示眾。
另一位英雄霍元甲埋葬了他。
小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留下的名句。這句話裡有著對國家的愛,對理想的忠誠,更有著對摯友王五的敬佩。英雄之間的友誼背後,是他們共同的高尚品質與高潔人格。他們的事蹟到了今天,仍然值得銘記。
回覆列表
閏妻如面: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惟念此身雖去、此情不渝,小我雖滅、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蓮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鳥,比翼雙飛,亦可互嘲。願君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我與殤兒,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團圓。殤兒與我,靈魂不遠、與君魂夢相依,望君遣懷。
1911年4月24日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給妻子陳意映寫下了一封絕筆信。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深情和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深沉的愛。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聯絡在一起;把對妻子親人的愛和對國家人民的愛連為一體,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筆調委婉動人,讀後令人蕩氣迴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在林覺民犧牲前13年也有一個人給自己的妻子寫下了上文開頭那段話——這個人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五歲那年患重病昏死三日,卻又奇蹟般復活。譚嗣同十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譚嗣同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不過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以致於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有尚武任俠之風。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譚嗣同在瀏陽與唐才常訂交,又師從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傳統典籍,同時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他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光緒十年(1884年年)譚嗣同離家遊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光緒十四年(1888年)譚嗣同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同時又廣為蒐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時年30歲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痛定思痛後譚嗣同努力提倡新學、呼籲變法:他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他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月譚嗣同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任俠尚義的譚嗣同在京城多方結交朋友,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得以結識晚清時期著名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故有王五之稱。王五祖籍河北滄州。這裡是中國有名的武術之鄉,其習武之風興於明、盛於清,至於清末已形成八極、劈掛、六合、燕青(迷蹤)、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種拳法,佔中國拳種的40%。儘管王五誕生在武術之鄉,可他家並不是習武之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五生於一戶貧寒人家,家裡還有一個弟弟。王五三歲時父親又疾去世,他和弟弟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他很小就開始幹各類雜活。12歲時王五到燒餅鋪當學徒。少年時代的王五隻是一個為生計而奔波的窮小子,也許是受滄州民間盛行的習武之風的薰陶,也是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那時的王五渴望成為一名鏢師。
王五15歲的時候開始到滄州成興鏢局偷藝自學,成興鏢局的掌櫃李鳳崗是當時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雙刀大師,後來李鳳崗得知王五在偷學自家武功後見王五精壯有力骨骼寬大,價值練功極為刻苦,覺得王五是個可造之材。然而李鳳崗是回民,而王五是漢人,當時回民的功夫都是不傳教外之人的,后王五經人說合改為回族並拜李鳳崗為師,由於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於是師兄弟們稱本名王正誼的他為王五。王五拜在李鳳崗門下後屢屢跟隨師傅李鳳崗出居庸關、越八達嶺,足跡遍及熱合、張家口、綏遠、包頭等地,在跟隨李鳳崗的十幾年走鏢生涯中王五的武藝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也結識了不少江湖豪傑,形成了一個交際廣泛的人脈圈子。王五30歲時前往京師打拼,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綽號山西董的高手並跟隨他學習了一套單刀的刀法。由於王五臂力驚人,所以特意命人效法關帝爺的青龍偃月刀打造了一把大刀,據說重達100斤左右,是世間上乘兵器,時人將其譽美為青龍偃月大刀。從此大刀王五的名號不僅享譽京師,也威震塞外。
也是在這一時期王五在京師創辦了源順鏢局,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在鏢局創辦之時他和弟弟王子亮一起拍攝了他生平唯一的一張照片。關於王五走鏢的事蹟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是這樣記載的:“王五為幽燕大俠,以保鏢為業,其勢力範圍,北及山海關,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鋤強扶弱為事。”王五不僅是一名武林高手,同時也是源順鏢局的管理者,對他而言:江湖上的人脈圈子和鏢局的管理制度同武功一樣重要。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他親自為源順鏢局定下了四條規矩:重要的鏢車要親自押送;凡是來訪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都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給予盤纏;嚴冬要為貧困的人施捨寒衣,酷暑則施捨單衣;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接濟窮人。王五這樣做一方面也許是出於自己早年的貧寒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業界樹立良好的口碑、培育人脈。王五的行為使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日漸提升,大家都樂於買他的面子。有一次南橫街的漢人和牛街的回民之間發生了械鬥事件。王五本是漢人,後因習武拜在回民李鳳崗門下而改為回族,所以他實際上和兩邊都有交情。王五自己也覺得調解此事責無旁貸,最終這一事件因王五的調解而告平息。事後大家為感謝他的調解之功就贈給他“德容感化”的匾額。除了這塊”德容感化“的匾額外王五的鏢局還有一塊“義重解驂”的匾額。這塊匾額同樣是有來歷的:王五在內蒙古一個叫托克托的地方碰見幾輛大車讓土匪劫了,連騾子、馬都被搶走了。冰天雪地裡王五把自己車上拉套的馬解下來,給這幾輛車駕轅一塊兒回了北京。人家感謝王五說:“要不是您出手相救,我們非得凍死”。於是這些人送了匾——“重義解驂”,可王五自己吃盡了苦頭,沒有拉套的馬,只能人幫著推車。
甲午戰敗後御史安維峻上書彈劾李鴻章,結果被削職為民發配邊關。像安維峻這種貶官很是落魄,行走江湖不免危險——不僅沿途的盜匪可能會對他構成威脅,朝中的政敵也難保不會趁機落井下石。王五得知此事後主動找到找到安維峻,不僅一路護送,還親自照料安維峻沿途的飲食起居。此事傳開后王五又多了一個京師大俠的外號。也是在和安維峻的交流過程中王五從一個為生計奔波的武林高手、鏢局管理者向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者轉變:回到京城後他就開辦了文武義學,免費招有志青年入學。在王五創辦的學校中他親自教授學生們武功,同時特聘專人教授文化課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王五創辦的學校中學生們學習的文化課程並不侷限於傳統的四書五經,同樣也包括當時的新學。譚嗣同就是王五這些學生中極為特殊的一個。為什麼說他極為特殊呢?因為他隨王五學習過單刀和七星劍,二人有師徒之實,但對外不以師徒相稱。之所以如此還是由於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結構決定的:譚嗣同是官宦世家出身,相比之下王五是個出身寒微的大老粗,儘管我們今天說英雄不問出處,可身處其中的王五又怎能不顧及到兩人巨大的身份落差而以譚嗣同的師傅自居呢?也許譚嗣同一開始向王五學藝的確是出於對武學的興趣,不過隨著他日後維新變法理唸的日漸形成之後他和王五之間已不單純只是武學上的切磋了,說得直白一些:王五走鏢需要自己的人脈圈子,而譚嗣同變法也需要自己的團隊,而王五正是譚嗣同希望收納到自己的團隊之中的人物。平時二人見面譚嗣同稱王五為五爺,這令出身寒微的王五深感知遇,於是年長的王五也投桃報李地尊稱譚嗣同為三哥,兩人就這樣結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變法維新運動進入高潮,譚嗣同被任命為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在變法的緊急關頭譚嗣同和王五甚至策劃過控制慈禧以瓦解朝中守舊派勢力的方案,未及付諸實施慈禧先下手為強發動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位維新志士被押赴菜市口開刀問斬。我們知道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都成功逃過一劫,本來譚嗣同也是有機會逃生的。在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第一冊中的《戊戌政變記• 譚嗣同傳》中就清楚記載道:譚嗣同的許多日本朋友苦苦勸說譚嗣同東渡日本,以躲避慈禧太后的搜捕,但譚嗣同不為所動。大刀王五也曾力勸譚嗣同遠遁他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而譚嗣同婉言謝絕了所有朋友為他提供的逃生幫助,只是平靜地留下一句“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也是在這時他給妻子李閏寫下了文字開頭那段文字。
慈禧出於對維新派的極端仇視特意下令以酷刑處死戊戌六君子。當時凌遲之刑已廢除,六君子皆判斬刑,於是慈禧就授意用鈍刀將六君子斬首,以致於一顆人頭需要連砍十多刀才能使受刑人斷氣。此種痛苦可謂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譚嗣同受刑時大聲慘叫,那麼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的記載——梁啟超在《譚嗣同之死》記載: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於被斬於市,春秋三十有三。就義之日,觀者萬人,君慷慨神氣不少變。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君呼剛前曰:“吾有一言!”剛去不聽,乃從容就戮,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嗚呼,烈矣!譚嗣同就義在梁啟超筆下是一副壯烈的畫面,不過並未身臨其境的梁啟超恐怕不可能知道這麼多詳情,之所以如此記載恐怕更多是為起到政治上的宣傳作用,至於譚嗣同受刑時的真實情況其實已是我們今天所不得而知的。可即使譚嗣同受刑時真因忍受不了痛苦而慘叫也絲毫不影響他的英雄形象——難道一個大義凜然從容赴死之人叫了幾聲就有損其英雄形象了?譚嗣同被捕后王五並沒坐視不管,事實上王五曾試圖組織人馬劫法場,然而監斬官剛毅改變了囚車前往菜市口的預定路線,使王五撲了一個空。王五因此錯失了見譚嗣同最後一面的機會,此後王五為給譚嗣同報仇多次犯險隻身刺殺監斬譚嗣同的剛毅,由於對方守衛嚴密而始終未能得手。
所謂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是人們出於不忍烈士臨死前多受折磨而編織的一種說法:行刑當日慈禧特意指定王五當劊子手去親自砍掉譚嗣同的腦袋,而詭計多端的慈禧還專門指定只能使用鈍刀。由於刀口不鋒利,所以需要在受刑囚犯頸部狂砍數十刀才能把腦袋砍斷,所砍之人則是慘叫震天,受盡痛苦而死。王五是用刀的高手,刀法如神,為了讓好兄弟死得痛快點,他使出了畢生武學在三刀內儘快解決的譚嗣同,可譚嗣同還是在短暫的時間裡發出慘叫聲。這種說法儘管出於善意,不過並不屬實:王五是鏢師而不是劊子手,況且他和譚嗣同均為維新派,朝廷不可能指定由他當劊子手。事實上王五不僅不是斬殺譚嗣同的劊子手,他還因監斬官剛毅臨時改變路線而錯失了見好兄弟最後一面的機會。清廷在斬殺戊戌六君子後將屍體放在菜市口露天暴曬,王五強忍悲憤趁夜為好友收屍。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奧、意八國組成的聯軍侵入京津地區,王五帶著鏢局的弟兄們加入義和團,參與到打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中。個人武藝終究抵擋不住訓練有素、裝備先進的正規軍,在和洋人的戰鬥中王五的源順鏢局損失慘重,被迫退回鏢局內暫避。由於當時社會秩序混亂,一時間京城百姓蜂擁湧入源順鏢局尋求庇護。王五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和鏢局內避難的百姓主動承擔了組織義和團殺洋人的事,後來清政府為換取八國聯軍的撤走就將王五移交給德國軍營,德軍隨即將其槍殺於前門。王五死後其頭顱被砍下懸掛於城門示眾,無人敢出面收屍。當年譚嗣同死後也面臨同樣的局面,最終是王五出面料理後事。這次身在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連夜進京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譚嗣同和王五都犧牲了,可他們的家人仍小心翼翼設法傳遞英雄的信念精神:王五死後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被他的夫人和孩子小心翼翼儲存到1958年,此後在大連鋼鐵的過程中被投入鍊鋼爐,一同投入的還有譚嗣同生前用過的劍。譚嗣同的妻子李閏在譚嗣同死後自號“臾生”,以示自己含悲忍辱暫且苟活之意。她曾寫詩悼念譚嗣同道:“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 。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另一首七律《悼亡》詩的後四句更是摧折心肝:“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後塵。慘淡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1912年熱心社會公益的李閏捐出一部分家產用於創辦瀏陽第一所女子師範學校,給女孩們學習的機會,造就了許多女性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