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舍

    原文: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其他幾句均為名詞性片語,只有“夕陽西下”是主謂片語,是靜中取動。前幾句已經勾勒出秋天肅殺的景色,“夕陽西下”是濃墨重彩,加深了秋景的悲涼,引出詩眼的“斷腸”,在秋的景上加重悲的色彩,襯托遊子在外前途渺茫思念家鄉的感情。想想出國的人中僅可謀生的掙扎在底層的華人,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首詞。

  • 2 # 一閱而啟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被稱作"秋思之祖",句句簡練,每一句都有不同的作用,前面的鋪墊為最後一句起到情緒渲染作用。我們全面分析一下: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低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閒致。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

    古道西風瘦馬,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

    前面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透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

    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故事的主人在最後出場了,所有的景緻都是這位斷腸人眼前所見的主觀感受。

  • 3 # 午夜聽風雨

    既然我們聊《天淨沙·秋思》,我們就得先談談他的作者,為何談作者?因為你只有對作品本人有所瞭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所蘊含的深意,不然,我們就只能紙上談兵,胡亂猜測,結果也就可想而知,用一句話說那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此人元代雜劇家、散曲家。曾做過官,晚年隱退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千古流傳。詩人列舉九種景物,描繪了一個天涯遊子騎著一匹瘦馬,悽悽然走在夕陽下。寥寥數語,九種景物,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回到正題,《天淨沙·秋思》中夕陽西下,下一句的作用是什麼?首先作者透過“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夕陽西下的下句“斷腸人在天涯”的作用就是:“作為曲眼,同時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之作用”。因為正是這句“斷腸人在天涯”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一種觸發物,寫景的目的就是為襯托出人的現狀,人的情感,境遇,內心深處淒涼。作者作為一名遊子,在日落黃昏之時仍駕一匹瘦馬,浪跡天涯,看到此情此景,內心的愁苦之情可想而知,真是腸斷無人知,瘦馬知天涯!而此曲中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實在精妙無比,此曲被稱為“秋思之祖”也就理所當然了!

  • 4 # 九思堂筆記

    夕陽一句,承上啟下,即是景色,也襯托作者的境況和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萎的藤纏繞著毫無生機的老樹,樹上曲倦一隻昏昏然無精打采的烏鴉,多麼淒涼、寂寥的晚景;小橋流水人家,是作者對家渴望和對家鄉的思念;可只能看到,滄桑的路上,一匹疲憊、無助、瘦弱的老馬獨自前行。接下來由景物描寫回到作者自己,殘陽之下、慘景之中,一個孤旅、無家可歸的人,多麼淒涼、多麼無奈、多麼肝腸寸斷。

    這樣的境況,一般人難以承受。馬致遠本身就仕途坎坷,一生窮困漂泊。

  • 5 # 言者青青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戲曲家、雜劇家馬致遠的詞:“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網路圖片)

    這首詞的意思是: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單純從這首詞譯文中,我們得知“夕陽西下”這句四個字,是描述了太陽從西邊逐漸地落下,慢慢地失去了原來耀眼的光芒。

    聯絡到下句“斷腸人在天涯”,它的意義就從客觀景色轉變到人。是說人在此時此刻孤獨漂泊的心境,就是哭“斷腸”的心境。詩人似乎又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這一切,都是詩人離別家鄉時與現在孤悽悲涼的情景。

    “夕陽西下”在這首詞尾句中,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承上句“小橋”“瘦馬”,“小橋”指家鄉,“瘦馬”指自己;啟下句:“斷腸人在天涯”中“斷腸人”指詩人自己, “天涯”指“瘦馬”“斷腸人”在外四處漂泊,沒有固定的地方。

    “夕陽西下”在這裡起到了很好的連線上下句的作用。讀者從中會深刻地領悟到,想當年作者是怎樣的環境下離開家鄉到外邊打拼的,現在上了歲數了,年紀大了,想家了,可自己還在外邊打拼,一個人孤獨地漂泊在遙遠的地方,那思鄉的淚水哭“斷腸”。

    如果沒有“夕陽西下”這句詞的承接,那麼,就不會有這麼深刻感人令人動情的畫面。因為,只有在“夕陽西下”,上了歲數,孤獨地在外漂泊,才有如此深深的體會。

    “夕陽西下”在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上了歲數的人。在這裡就是指詩人自己。假如我們刪去“夕陽西下”這句,那麼,“斷腸人在天涯”會莫名其妙,令人費解,不會引起讀者的感動與淚水。

    總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鄉愁詞。這首詞把情景,意境相互交融,揮然一體,讀後,詩人的那種孤悽漂泊與無奈,那種又濃又厚又感人的鄉情,不禁令人動容,驟然淚下。這是一首好詩。

    簡略回答,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 6 # 文藥書生

    要很好的理解“夕陽西下”在《天淨沙.秋思》裡面的作用,就必須先了解一下“夕陽”代表的意義。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個文學素養很高的人。而要成為高文學素養的人,飽讀詩書是必然的,因此馬致遠也是接受過前人文學作品的薰陶的(漢賦唐詩宋詞等)。那麼前人文學作品中無數次出現的“夕陽”表達的意義,也會影響到馬致遠,從而在馬致遠內心隱藏起來,等待合適的情景,就會流露出來。

    唐詩宋詞中“夕陽”的涵義:唐詩宋詞中出現過不計其數次“夕陽”,他們有什麼共性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 / 登樂遊原

    唐代: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裡的夕陽代表著一種無限美好的景色,但是可惜已接近黃昏,好景不長了。所以這裡的夕陽引發的是詩人惆悵的情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裡的“夕陽”,配搭上“斜”字,便突出了昔日權貴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再和前面野草花組成了一副敗落淒涼的背景。表露出來的是一種寂寥、慘淡的氛圍。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這首詞中,作者問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實際上,西下的夕陽不會再回來了,明天的夕陽並非今天的夕陽,就好像明年再開的花也不是今年開放的花,今年開的花已經無可奈何的落下。

    所以這裡的“夕陽”引發的是一種無可奈可,身不由己的情懷。

    “夕陽”意義

    唐詩宋詞裡面包含“夕陽”的句子還有很多,這裡不能一一抄錄,否則就是水字數了。從這幾個經典的句子可以看出,夕陽會引發人們“惆悵”、“失落”、“無可奈何”之類的情緒,不單單是馬致遠,比馬致遠更晚年代的楊慎也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裡也是用夕陽表現了一種惆悵,不管你是成王還是敗寇,在時光的長河中,總歸是一段浪花而已。

    夕陽情結

    就連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例如梅豔芳的《夕陽之歌》也唱到: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表達了一種無奈的感覺。

    所以一個深受古人文化薰陶而成的“夕陽情結”,總會或多或少潛伏在一個個文學愛好者心中。其實不僅僅是夕陽,還有落花、落葉、夜雨、雁鳴等等很多自然景物都會引起人的情緒變化。

    這個並非是“多愁善感”的原因,哲學中都承認,人和自然之間是相互影響,這個影響當然包括情緒了。難道看到電閃雷鳴、山崩地裂人都不會驚懼嗎?當然會了。所以夕陽讓人感覺到惆悵、無奈、蕭索也不奇怪了。前人的文學薰陶只是更加加深了這種感覺,讓它在你的內心了變得更加敏感。

    回到秋思

    馬致遠這首天淨沙曲內容是寫秋天,文中的“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六種景物緊密結合在一起,極大程度上渲染了一種深秋蕭索的景象,常人見此已經是心緒難平了。更何況在當中看到了“小橋流水人家”,說明馬致遠剛好經過了一個小村落,這個小村落很美、很寧靜,可惜不是自己的家,連“昏鴉”都有老樹可以棲息,而“我”此時卻是無家可歸,不禁得倍有淒涼的感受。

    這個時候,又恰好是“夕陽”西下的時間了,深秋蕭索的景色加上夕陽西下引發了馬致遠內心一種“夕陽情懷”,讓馬致遠惆悵不已,甚至有“斷腸”之感。眼前有村有家,可是不是馬致遠的家,但偏偏是這普普通通的一個小村落,正好像馬致遠想要回到的家鄉,這頓時勾起了馬致遠想起了自己家鄉的“思”鄉之情。(這就是秋思的來由)

    家很遠,此地豈非就是天涯?

  • 7 # 阿祥79874

    應邀簡答:作者巧妙的用“夕陽西下"的自然景象和時間去表達自己心情及感想。也暗示了當時社會的背景狀況及意境……

  • 8 # 使用者一抹夕陽

    原詩如下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羈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悲所悽。枯藤纏繞著老樹,有烏鴉棲息在樹枝上。小橋下面有潺潺流水,旁邊還有幾戶人家居住。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遊子前行。夕陽向西漸漸落下時,還漂泊在天涯的遊子不禁黯然神傷,想念著家鄉和親人。詞的前面幾句展現在人面前的是一副秋天夕陽西下的景色,而後面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則點明全文主旨,把詞人身在外極度悲傷淒涼的境遇描寫的淋漓盡致。

  • 9 # 詞林詩海清風閣

    本詩中幾句均為詞性片語,只有夕陽西下是主謂片語,是靜中取動,夕陽西下以濃墨重彩勾勒出秋天的蕭瑟景象,加以襯托了遊子在外思念家鄉的感情!

  • 10 # 老街味道

    問題:《天淨沙·秋思》中夕陽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麼?

    前言

    《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的作品,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專門有一段寫到這首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淨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題主問道,夕陽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麼?而王國維又為什麼說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呢?

    一、第五句 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的後一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古詩詞(天淨沙也算是一首小詩,在欽定詞譜中也是一個詞牌)中,無非是情景二字。《天淨沙·秋思》全篇都是寫景,但是隻有最後一句寫到了人物。

    可以看出,前面4句所寫的景物,都是人在天涯的斷腸人眼中所見。而他自己,也融入了在蕭瑟的秋景之中。人在景中,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另外,這首詩的景物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意象,其修飾語都是作者有意的選擇,例如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馬是瘦的,人是斷腸之人。

    前四句中特別寫到一個景色:瘦馬。古道不會出現一個孤零零的瘦馬,所以這匹馬其實是和人物在一起的,相當於留下了一個問號:馬的主人呢?

    作者接著用”夕陽西下“宕開一筆,把視角拋向遠處,然後用”斷腸人“承接”瘦馬“,回來補上了這處留白。

    二、第四句 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王國維說馬致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我個人以為最重要的是章法佈局,還有句法的安排,另外詩中意象的選擇也同樣精確。

    上面說過了意象的細節:古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都是詞語因為修飾語的選擇,都賦予了秋的蕭颯色彩。

    從句法來說,前三句完全是實詞的排列,都是景物,不用連詞動詞等古人所謂的虛詞。

    最體現唐人絕句妙境的是後面兩句,特別是第四句。

    絕句有四句,第三句轉折很關鍵,這首《天淨沙·秋思》是5句,前三句是景物的鋪排,第四句”夕陽西下“,相當於絕句中第三句。在西風瘦馬之後,突然插入宏大的遠景,

    而且不同於前三句,還加入了”西下“這個動詞,這兩處變化,起到了絕句第三句的作用。

    另外,夕陽西下,還有一重深意,就是眼前這些古藤老樹古道瘦馬們,雖然如此蕭瑟淒涼,依然要在不久後淹沒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因為”夕陽西下“,所以天涯之人更加愁腸欲斷。

    整篇曲其實就是寫了,一個斷腸之人,牽了一匹勞累的瘦馬,在夕陽之中遙望秋景。不過用了倒裝之法,如同很多電影的開場鏡頭,一步步先景後人,然後開始了一段故事。不過詩的特點,就是擷取一個片段,其他的留給讀者曲思索。

    三、其他類似章法作品

    下面兩首《天淨沙》,其章法佈局類似於馬致遠的《秋思》 :

    長途野草寒沙,夕陽遠水殘霞,衰柳黃花瘦馬。休題別話,今宵宿在誰家?

    前三句同樣寫景,也是名詞的排列,第四句轉折,前面三句寫景,後面轉為議論,專寫人物。

    西風謂水長安,淡煙疏雨驪山,不見昭陽玉環。夕陽樓上,無言獨倚闌干。

    這一首也類似,前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第四句景中有情,雖然省略了主語,但也是寫人物。人物也是風景,情在景中。

    又如唐朝王昌齡的絕句《長信怨》: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金爐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前三句也都是寫景,最後一句寫人物,情在景中。

    李白組詩《橫江詞》中的一首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四句都是寫景,第四句加入人物,情在景中。

    結束語

    詩詞曲都需要注意情與景的佈局安排,《天淨沙·秋思》的特點是通篇寫景,最後引入的人物也融入了景中,景中又含情。這就是”斷腸人在天涯“的作用之一。

    詩中的抒情有直接抒發,有透過景物的描寫間接道出,例如不說主謂賓結構的人斷腸,而說偏正片語式的斷腸人等。

  • 11 # 華順命理

    每一好首詩的創作,都是有著深遠的背景的,和作者當時的所處的環境有關的。

    首先咱們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作者,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在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中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天淨沙·秋思註釋:

    枯藤老樹昏鴉,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西風瘦馬。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夕陽西下,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斷腸人在天涯。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 12 # 一介書童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馬致遠創作的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原文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四個字,在這首小令裡,作用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從文章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小令就是一則畫面感極強的文學作品。如果把這首小令看做一個由許多流動鏡頭組成的影片作品的話,“夕陽西下”這個鏡頭的切入,就好比一個影片作品裡的一個過渡鏡頭,或者說是一個完美的轉場特技,非常自然地把前文所寫的景物,和下文作者自我狀態的真實寫照有機地聯絡在了一起。

    1、先說承上。

    “上”文共有三句話,九個詞。從一個攝影師的視角來看,就是三個中景鏡頭。

    第一個鏡頭裡,有三個事物,分別是:枯藤、老樹、昏鴉。

    第二個鏡頭裡,也有三個事物,分別是:小橋、流水、人家。

    第三個鏡頭裡,還是有三個事物,分別是:古道、西風、瘦馬。

    這三個鏡頭共同組成了這個影片裡的前三個畫面,他們的關係是“並列鏡頭”,平行地組成了一幅渾然天成的“秋郊圖”。

    分解一下的話,大家可以感到:

    第一個鏡頭裡的三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表現的是秋天的蕭瑟。

    第二個鏡頭裡的三個意象“小橋、流水、人家”;表現出了小令裡唯一的一組溫馨的鏡頭——家的溫暖,這也是作者在這首小令裡唯一表達出的溫暖的回憶。

    第三個鏡頭裡的三個意象“古道、西風、瘦馬”,則再次表現出了一個在外邊奔波的旅人的狀態和處境。

    以上三個鏡頭表現的基調可以概括為:蕭瑟——溫馨——蕭瑟。透過對比,這幅“秋郊圖”景物鋪墊到此為止。

    2、再說啟下。

    這時候,就是到了主人公入鏡的時候了。但是如果此時直接拍攝主人公,鏡頭還是略顯跳躍。對於一個攝影師來講,此時最需要一個完美的過渡鏡頭,既能夠很好地體現前面三個鏡頭的轉化,也能夠自然地引入主人公走進鏡頭。那麼什麼鏡頭最能體現周圍環境的蕭瑟和主人公的狀態呢?太陽,夕陽西下的太陽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就好比現歌星登臺演出,必須在追光燈的照耀和追逐下出場,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更加唯美的效果。主人公在西下的夕陽中出場,就取得了歌星在追光燈下出場一樣的效果。

    包括前文提到的九種景物,伴隨著夕陽的出場,同時也籠罩在了夕陽的餘暉中,令人深思。

    在夕陽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共同出現在了一個廣角鏡頭裡,這樣的景象,怎能不讓人想起那濃重的“天涯羈旅的愁”呢?

    第二、從時間上看,引入了時間概念,起到了讓時間流動起來的作用。

    借用美術術語來說,前文九種景物的描寫,就像圖畫裡的靜物寫生,時間彷彿就定格在了一個特定的時刻。

    然而代表時間為傍晚的夕陽的出現,讓這幅靜態的寫生畫瞬間變成了活動的電視風光片。同時,夕陽還在動態的向西方地平線下沉,這一充滿動感的景象讓這個風光片中的九種景象,也彷彿瞬間活了起來,令讀者彷彿看到了烏鴉正在隨風搖曳的老樹枯枝上盤旋降落;聽到了小橋下流水潺潺的清響;遠處過著田園生活的農家村煙嫋嫋升起;近處骨瘦如柴的坐騎的馬鬃也在西風中來回飄蕩。

    在這樣一幅“動圖”中,作者的思緒更加心潮起伏,此時,積壓在他心頭多年元代文人“九儒十丐”的悲苦再次泛起波瀾,慨嘆自己空有一身學識,卻無處施展,只能為了謀生,遠離家鄉和親人,奔走於天涯海角之間,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秋風蕭瑟的郊外,看著自己被夕陽拉得長長的影子,怎能不叫任肝腸寸斷?

    第三、從空間上看,起到了延伸拓展空間的作用。

    前面三句,作者寫下的九種事物,並非是雜亂無章地將九種景物進行隨意的堆砌,而是有著內在的邏輯順序的。

    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三種景物由下而上。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是由近及遠。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則是由遠及近。

    但從作者描繪出的這幅圖畫的空間來看,仍然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高只到樹頂,遠只及人家和古道的盡頭。作為攝影師,我覺得前面九種事物的表現就如三個中景鏡頭,雖然事物表現得很真切,但卻囿於侷促的空間之中,不夠高遠開闊。

    可是由於下一句“夕陽西下”的鏡頭切入,空間豁然開朗起來,瞬間把前文有限的空間變得大了起來,大到將所有景物和人都置於天地之間。這時候,作者已經由小小空間內的人,變成了廣闊的九州大地上的人,就如果從飛機上看一個螞蟻一樣。人此時在諾大的空間裡,作者深感自己是那麼渺小,那麼無助,更加加深了作者“斷腸人,在天涯”無處可依的困境和苦惱。

    第四、從思想情感上,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夕陽,顧名思義,指的是傍晚日落時分的太陽。因為這是由白天轉入黑天的時刻,所以總會給人以悲涼落寞的感覺。北宋詞人晏殊就在《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寫道:“夕陽西下幾時回。”來表達光陰逝去,容顏易老的情感。此時,馬致遠借用“夕陽西下”四字做承上啟下的神來之筆,一定也體會到了晏殊寫下“夕陽西下”時的心境。

    另外,夕陽西下之時,也是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回家吃飯休息,享受家庭天倫之樂的溫馨時刻。而作者卻“遠在異鄉為異客”,看著夕陽就快落到了山的另一頭,思鄉想家之情也一定難以抑制。

    人們或許很少注意到,在前文裡提到的“昏鴉”,除了表現了秋天傍晚時烏鴉回巢的實景,其實作者還有一層深意。就是在夕陽西下之時,百鳥歸林,烏鴉歸巢,而自己卻有家不能回。兩相對照,作者字裡行間表現出了對烏鴉的羨慕之情,同時也更加襯托出一個遊子浪跡天涯的艱辛。

    總結:

    古人寫詩講求寫景喻人,借景喻人。現在寫作的人,都喜歡講寫文章要有畫面感,寫人要有代入感。其實,這正和攝影師拍攝影片作品一樣,選取鏡頭時,畫面感和代入感一定要強,而夕陽就是眾多攝影師喜歡的鏡頭之一,就好比古代文人喜歡將“夕陽”寫入詩歌一樣。

    所以說,在《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裡面,前面三句寫得雖好,但不足以表現落魄遊子的孤苦。後面一句又太過於直抒胸臆,缺少了古人講的意境。可是,有了“夕陽西下”這四個字作為承上啟下的神來之筆,不但很好地表現了所處環境的時空感,而且自然而然地將前文和後文組合成了一個“同在一個夕陽下”的命運共同體。

    我想,也正是因為有了“夕陽西下”的餘暉的照耀,才讓這首小令有了“秋思之祖”的光彩。您說呢?

  • 13 # 竹茗煮雪

    元曲家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雖只有28字,但整體藝術性很高,被文學家周德清贊為“秋思之祖”。

    01 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此他幾乎一生都在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02 原文及主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將生活中常見的景物順手拈來,渾然天成,沒有一點雕琢痕跡,頗有元代繪畫的特質:以率性簡練的筆墨營構出深思浩渺的想象空間,呈現出虛實相生之美。

    用“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等詞語描繪了一幅蕭索、悽凉的深秋晚景圖,極具畫面感,渲染了一種肅殺、悲涼氣氛;末句卒章顯志,直抒胸臆,表達了天涯遊子深深的思鄉之情和孤寂愁苦之意。

    “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靜明麗,與上下句淒涼意境迥異,其實,它是以樂景襯哀情,更能表現遊子思家念親的愁思與孤旅落寞之情。

    02“夕陽西下”一句,作用有二:一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這首小令如一幅卷軸畫,隨著一系列意象的蹦出,畫面慢慢開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景象由靜到動,由近及遠,至此,畫面一直保持黑白灰的冷色調,給人蕭索寒涼的感覺,同時也有種單調乏味懨懨欲瞌的疲憊。

    接下來,一句“夕陽西下”,不啻一記洪鐘,嘡地一聲震醒了昏昏沉沉的遊子,也同時驚蹶讀者的心。因黑白灰畫軸慢慢向前滾動之時,驀地增加一團“如血殘陽”,並且這殘陽已失去溫熱,紅紅的而又冷冷地落到山背後去了,天地馬上切入黑夜模式,在這風寒露冷、眾鳥棲枝、家家圍餐的時節,而那天涯遊子卻仍然騎一匹氣喘吁吁的瘦馬,於古驛荒道上躑躅獨行,不知何處是歸程。難怪最後一句,作者直接用“斷腸”來形容遊子此時此刻的哀感憂傷。

    “夕陽西下”,看似簡單直白的四字,卻在景象對比、景情交融中渲染了一種孤寂落寞的氣氛,烘托了遊子淒涼悲苦的心情。

    二是有深化主題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盛產“悲秋”主題,如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等。因為“悲秋”情結一直鬱結在不得志士人心中,故草木搖落、秋風漸起往往也搖動著、吹拂著詩人墨客那敏感易思的心絃,時不時彈奏起那悲感哀嘆惆悵的旋律。

    而“夕陽”也是中國古詩詞中常被拿來抒發光陰似箭、年華老去感慨的特定意象,如晏殊的“夕陽西下幾時回”,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等。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正好是“悲秋”+“夕陽”結構。前三句先選取秋天九種物象組成畫面,描繪出一幅蕭瑟淒涼的深秋羈旅圖,最後用“夕陽西下”作為大背景統攬前面所有景物,完成一個渾融廣闊的畫面,其中,西下的夕陽將瘦馬脊背上游子的身影長長地投注到地上,創造出寂寞孤旅、形影相弔的蒼涼渺遠意境,深化了人生漂泊、萬事蹉跎、悽苦悲辛的主題。

    總之,深秋古道,夕陽西下,天涯孤旅,這首小令雖然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它由於使用了精練的藝術表現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獲得不朽的生命力,引起後世文人的情感共鳴,被稱為小令之絕唱。

  • 14 # 牛皮社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大家、“秋思之祖”馬致遠最著名的一首小令,估計也是整個元曲中著名的一首小令。全文不長,茲摘錄如下: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文共五句。從結構上看,前三句為一組,後兩句為一組。

    熟悉古詩文的朋友都知道,古人寫景物的詩詞曲賦文章,要麼是託物言志,要麼是借景抒情,很少有專門為了寫景物而寫景物的。

    早在《詩經》的時代,就有“詩經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經》的內容,而“賦、比、興”則是《詩經》的寫作手法,也是後代文人寫詩詞文章的主要手法。

    簡單來說,“賦”就是敘事,直接鋪陳;“比”就是比喻;而“興”則是託物起興,也就是前文說的託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回到《天淨沙·秋思》,前三句就是“賦”,一共鋪陳了9種景物(意象)。但作者用這些意象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思?只看前三句,是不一定能看明白的。“枯藤”“老樹”“昏鴉”,這三種意象顯然不是用來表達歡樂的,但是“小橋”“流水”“人家”好像是一副恬靜歡樂的景象,可是後面的“古道”“西風”“瘦馬”好像又不是歡樂的樣子。這就有點令人迷糊了。

    但有了後兩句,整首曲的意思就明瞭了。“夕陽西下”,也是“賦”,但與前三句不同。前三句只是名詞羅列,這一句有了動詞。“夕陽”,可以是美好的,“夕陽無限好”;也可以是遺憾的,“只是近黃昏”嘛。但有了“西下”,美麗的夕陽一點一點落下去,最終完全淹沒在黑夜中,更多的就是遺憾的意思了。所以,後面的“斷腸人在天涯”出來就順理成章了。

    這裡的“斷腸人在天涯”,便是“興”。有了這最後一句,前面的那些意象就容易理解了。“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就不用說了,“小橋流水人家”該怎麼理解呢?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裡這樣寫道:“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個人認為,“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也應該這麼理解。

    天涯飄零的遊子,在一派蕭瑟的秋天黃昏,忽然看見了小橋流水旁的人家,炊煙裊裊升起,家家其樂融融。可惜的是,這些炊煙和快樂都是別人家的,遊子依然是那個孤零零的遊子。別人家越歡樂,反而襯得飄零遊子更加孤單可憐。

    所以,“夕陽西下”一句就是全曲從“賦”轉向“興”的一個過渡,有了這一句,也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調,曲的前後兩部分就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蹄怎麼燉才能入味?#吃貨召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