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蕩—1979
-
2 # 新銳視點
因為當時的高射炮炮彈,裝有計時引信或者高度引信,所以可以做到在飛機附近爆炸(引爆彈體內的裝藥)。
觸發引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高射炮,其炮彈使用的引信,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分別為觸發引信、計時引信和高度引信。
觸發引信是一種撞擊到目標才會起爆的引信。對於空中的戰鬥機來說,它們的體積較小,移動速度較快,所以要想擊中它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大多數觸發引信,都是給口徑較小的高射炮使用(口徑為20毫米、40毫米)。因為這種高射炮,射速較快,但射程並不遠,所以只有在對付低空目標時才會使用。
而電影裡看到的那種場景,則是大口徑高射炮對空射擊的場景。大口徑高射炮發射的炮彈,一般裝的都是計時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因為大口徑高射炮炮彈,有效殺傷半徑可達數十米,所以說只要在目標附近爆炸,爆炸產生的破片,就可以對敵方的轟炸機產生嚴重的傷害。
時間引信
使用計時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目的就是為了讓炮彈在目標附近爆炸。
使用高度引信,需要在發射前,準確計算或預測目標的高度,然後進行設定。如果這個設定有錯,炮彈就算準確對正目標,也會因過早或過遲起爆而無法發揮作用。
使用計時引信,同樣需要在發射前準確計算炮彈在發射後到目標附近需要的時間,然後發射大量的炮彈,在目標可能經過的地方造成一個彈幕。
後來,英國人為了提高近炸引信的使用效率,開始研製以無線電感應的近炸引信。1940年,他們發展出與雷達原理相同的無線電感應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國參戰後,完善了英國人的這種引信,並開始大量生產。
無線電感應的近炸引信,使用起來要比高度引信或者是計時引信更加簡單。它在發射時,不需要準確計算目標的高度及炮彈飛行的時間,只需要對著目標方位發射炮彈即可。當炮彈與敵方飛機之間的距離低於引信內的設定限度時,炮彈便會起爆,這樣就大大提高炮彈的使用效率。
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國海軍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為增加。據戰後統計,美軍艦載防空火炮的主力,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在使用無線電感應近炸引信時,發射500發炮彈就可以擊落一架敵機。而使用常規炮彈時,要發射2000發才能擊落一架敵機。
-
3 # 戰壕
按照不同的炮彈種類,其採用的引信也是不同的。
首先就是最常見的碰炸引信,這也是很多中小口徑高射炮最常用的引信。在直接接觸敵軍戰機之後,碰炸引信被觸發,然後爆炸。二戰中德軍最常用的FLAK38式20毫米高射炮使用的就是這種引信,不過這種級別的高射炮炮彈普遍殺傷力不足,很難給美軍皮粗肉厚的轟炸機構成嚴重傷害。
而像一些較大口徑的重型高射炮,使用的一般是時間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對於攔截射擊轟炸機機群這種面目標是很適合的。首先測量敵軍轟炸機群的大致高度,然後給高度引信設定高度值,或者給時間引信設定時間限制。而至於攻擊效果,由於大口徑高射炮威力更強,產生的破片殺傷範圍更大,因此也能給轟炸機產生很大的傷害。
二戰中最先進的是無線電近炸引信,被盟軍大量使用,是盟軍的秘密武器。其原理就是透過不斷髮射電波,測算和目標的距離,一旦距離開始增大,就說明達到了最近距離,引信此時觸發爆炸,能給敵機造成最大傷害。這種引信給盟軍的防空作戰帶來了巨大幫助,極大提升了防空成功率。
-
4 # 天眼觀世界
前期主要是定高延時引信,需要發射前調節(在炮彈上有個螺栓,用工具調節下就行了。)
缺點顯而易見,應變能力差,命中低。不過打一打轟炸機群還是足夠的,美軍轟炸機遇到的主要就是這種彈藥。其中包括著名的德國88炮,也是發射這種彈藥的。
後來美國人普及了一項黑科技——無線電近炸引信,於是就有了那場著名的馬里亞納獵火雞。
無線電引信大幅增加了高射炮的命中率,使得日軍後期飛機根本近不了美軍艦隊的身。只能發動神風自殺性攻擊。
然後就是碰撞引信或者乾脆沒引信,這一般就是小口徑高射機槍了。
-
5 # 思遠防務
在一些拍攝的以前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裡面,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些場景。某敵機飛行至我部上空,而後我部透過高射炮對敵做出反擊。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射炮發射的炮彈,不管是飛機處在多高的上空,只要是在射程範圍之內,其都能夠準確的在敵機的周圍進行爆炸。
而這其中的道理就要從炮彈的一些結構開始講了,能夠形成這樣的一種效果,主要的還是因為這種高射炮炮彈所採用的引信是和其他的炮彈是有所區別的。一般的是採用一種碰炸引信,看這名稱就很好理解,剛炮彈經由發射之後觸碰到敵機時,這一枚炮彈才會成功引爆。除此之外還有像安裝時間或者高度引信,前者是給炮彈設定引爆時間,也就是延時引信,這種炮彈只有到達設定的時間點才會成功引爆。而後者則是給炮彈設定高度,先提前判斷敵機大致高度,而後進行高度引數的設定,一旦達到這一個高度的時候,就會引爆。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更加高階的引信裝置,也就是可透過無線電進行控制的引信。不斷的進行無線電訊號的傳送,時刻更新炮彈和目標的距離,當發現距離降低後開始增加的那一刻,就是最佳的爆炸時機,這時就可以透過無線電來引爆炮彈了。
也正是這些引信的存在,才使得炮彈能夠得以在敵機附近爆炸。因此,引信在其中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
6 # 軍事觀察員東旭
答案:利用引信引爆
對於常規的防空炮來說,一般使用兩種引信,一種是定高(定時)引信,一種是無線電近炸引信(VT引信)。這兩種引信會在空中炸出一團黑色的煙火,飛機在這些煙火中就像是暴風雨中的小船一樣。
對於防空任務來說,一般分為兩種防空炮:一種是小口徑速射防空炮,其代表作就是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FLAK38型4聯裝20mm機炮和現代俄羅斯使用的石勒喀河ZSU-23-4型自行高射炮;另一種就是中大口型防空炮,其代表作就是德國的FLAK36型88mm高射炮和義大利的天龍座76mm自行高炮。
這兩種高炮的任務和執行方式也不同。小口徑速射防空炮一般口徑在37mm以下,且很少具有空炸能力,主要利用高射速和高密度形成防空網對敵機進行驅逐。而對於低空飛行的目標和準備進行攻擊的目標,小口徑防空炮可以輕鬆的教育他。但是相對的,其射高很難對付位於高空的各種轟炸機尤其是戰略轟炸機。
大口徑防空炮的目的就是透過發射覆蓋面積較大的空炸炮彈將飛行編隊打亂,同時利用較高的防空網密度對叢集飛行的編隊進行打擊。不過大口徑高射炮對於空中目標來說,直接命中的機率很小,受限於防空密度,其防空效率非常低。只有組成了多門高射炮的防空網才能有效提高防空效率。
這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了,防空炮炮彈如何在空中引爆的呢。這要從飛行轟炸的戰術開始說起。轟炸機要進行轟炸需要跨過很長的距離,二戰時有沒有GPS,一般由一架領航機帶領整個機群穿過上千公里進行打擊。這個機群為了確保打擊效果,一般由幾十架上百架組成飛行編隊完成飛行。而飛行高度一般都是有講究的,以英軍常用的蘭開斯特為例,其飛行巡航高度為4000米,實際進行轟炸任務時根據不同要求一般位於2000米左右的高空進行轟炸任務。(當然實際情況還需要考慮防空火力、投彈精度、投彈密度、天氣狀況等)。
因此,最早的大口徑高射炮一般採用定高爆炸引信。所謂定高其實也是定時引信,這種引信一般在任務開始,裝填之前擰好。這種引信內部就好比是一個鐘錶,待到鐘錶時間歸零,立刻引爆炮彈。在火炮發射之後,引信的發射保險解除,進入計時狀態,在空中飛行一段時間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爆炸。而由於防空網路任務比較重,轟炸任務常態化,面對什麼機型什麼時候過來,高射炮兵心理都已經非常清楚了。
因此,早期大口徑防空炮的空炸引信高度通常設定為4000米-6000米。隨著飛機技術的不斷提高,其實用升限和投彈高度的提高,空炸引信的高度也不斷提升,比如後期美國的B-17和B-29參與轟炸之後,德國人的空炸引信再一次提高,提高到6000米以上。
無線電引信就很厲害了,這種引信是利用雷達的遠離,在炮彈接近飛機的時候自動進行回波感應。當感應到飛機距離較近(一般為20米之內)就會即刻引爆,不留一絲顧慮,炸就完事了。這種引信最早由英國人在1940年開發出無線電近炸引信原型,但是疲憊不堪的英國人終究還是沒能用上,移交給了美國(英國理科好,美國工科強,可以這麼理解)。這種引信在1943年正式上戰場,用在美國海軍通用的Mk12型5英寸高平兩用炮上。1943年1月5日,美國海軍海倫娜號輕巡洋艦就用VT引信成功擊落一架日軍飛機,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近炸引信擊落目標的記錄。
VT引信很好用,尤其是美海軍在經過中途島、珊瑚海的錘鍊之後,海軍的防空系統已經成形,再加上日本空中力量全面完蛋(無論是海航還是陸航),美國在後期用VT引信暴揍日本飛機爽的不要不要的。VT引信對於美軍來說出現的時間非常好,1944年美國大規模裝備了VT引信,在馬里亞納“獵火雞”之中,除了吊打日本海航的美國海軍艦載機外,VT引信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1944年萊特灣海戰之後,面對猖狂的日本神風自殺襲擊,VT引信至少幫助美國人減少了50%的損傷。如果這時美國沒有VT引信,日本的神風攻擊成功率會高很多。這一段可以參考日本電影《永遠的零》,裡面對VT引信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VT引信的靈敏度導致其對大海反射的雜波過濾性並不好,一些老手會貼著海平面飛行以躲避VT引信,但是面對由12.7mmM2機槍,20mm厄利孔高炮,40mm博福斯組成的近程防空網,一兩個老手又能怎樣呢?當一個國家把活生生的人變成消耗品,將人的生命和意志強加在所謂國運上,利用神風攻擊這種滅絕人性的戰術,舊日本的戰敗是必然的。扯遠了,咱們迴歸正題
說道VT引信,現代對於大口徑防空炮的需求越來越少,鮮有國家裝備陸地車載大口徑防空高炮。但是義大利的天龍座和奧托梅拉兩款 防空高炮絕對是一朵非常豔麗的奇葩。
這兩個車並沒有過多可說的,基本就是艦炮上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火炮,火炮採用的是奧托梅拉的76mm速射高射炮,每分鐘最大理論射速為120r/min。而其炮彈採用的3A+程式設計多功能引信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這種引信能夠在炮膛內由火控系統透過電路電腦設定高/低空近炸、延時、觸發、定時等各種各樣的引爆方式。也就是說,這是一款可以在炮膛內設定引信的炮彈,而且還可以根據目標型別進行選擇,非常的智慧化。(天龍座:隨便你什麼飛機,進了我的防空網就別想完好的出去。SR-71:你說啥?我太快了我聽不見)
-
7 # 李曉偉
高炮炮彈屬於定高引信
不同於撞擊引信,定高引信透過設計高度達到高度後爆炸靠破片殺傷敵機,高炮基本都是這種的。
-
8 # 漂浮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高炮跟其他的炮不一樣,炮彈基本上是很難直接命中飛機的,它的炮彈到達空中後的飛機附近後,不需要撞擊觸發就會自行爆炸,靠飛散的彈片去攻擊飛機。那麼這個炮彈是怎麼做到自動在空中爆炸的呢?它是如何做到達到飛機附近才爆炸的呢?
最初的高炮炮彈內有一個延時引信,可以設定時間,炮兵們會先用望遠鏡觀察飛機的高度距離等,然後測算一下炮彈飛到飛機附近需要用的時間,然後就在引信上手動設定時間,接下來就是把炮彈打出去。炮彈飛出去後,引信就開始倒計時,時間一到就會立刻引爆炮彈。
最早的高炮延時引信叫做藥盤時間引信,它的結構很簡單,裡面是一個類似蚊香的火藥盤,炮彈擊發後火藥盤就會被點燃,燒到頭了以後炮彈就會爆炸,就好像炮仗的捻子一樣。但是它上面有一個刻度盤,可以調節從火藥盤從哪個位置點燃,這樣一來它燒到頭的時間就可以控制了,炮彈爆炸的時間就是靠這個調節的。
但是這個引信有一個弊端,那就是炮彈飛上高空後,受到氣壓等因素的影響,它的精度並不準確,有時候受潮後甚至會熄滅。
後來就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延時引信,取代了落後的炮捻子,那就是鬧鐘!你沒看錯,就是鬧鐘。這種鐘錶引信長下圖這樣,其實就跟普通的機械鐘錶結構差不多。
裡面有很多齒輪,外面還有一個扳手可以調節時間。炮彈設計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操作,炮兵們計算高度時間,然後趕緊在炮彈上設定好,然後轟!走你!炮彈裡的鬧鐘滴答滴答,三二一倒計時。
這種引信雖然穩定性好了很多,但弊端依然存在,那就是隻能控制爆炸時間,很多時候敵方飛機並不配合你。你計算的是5秒,但是5秒後人家並沒有飛過來,人家速度慢了一下或者快一下,有時候炮彈都到了飛機附近了沒爆炸,但是等人家飛走了以後才爆炸,這種情況很常見。
所以後來就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引信,它能夠偵測到炮彈附近有沒有其他物體,如果附近有人那就不用等倒計時而是立刻爆炸,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種引信會發射無線電波,然後透過無線電波來判斷附近是否有其他物體,就類似於蝙蝠一樣。電波發射出去,會一直向四周擴散,如果遇到物體的阻隔,那麼引信上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資訊,並且判斷出距離,計算是否在殺傷距離內,然後執行爆炸指令。
-
9 # 紙上的宣仔
二戰時期的高射炮按引信的工作方式可以分為觸發引信(Impact Fuze)時間引信(Time Fuze)和近炸引信(Proximity Fuze 或VT Fuze),能夠做到在飛機附近爆炸的只有時間引信和近炸引信了。前者是透過一個機械式的錶盤,在發射前手工進定時來設定炸高,能不能在飛機附近爆炸全靠觀瞄精度和人工計算;後者則是一種利用無線電訊號放大的近炸引信,只要回波訊號達到閾值便可自行引爆,這種方式大大增加了命中機率。不過近炸引信是美國人發明的,所以美國人的轟炸機只能是被裝了時間引信的高炮命中了。
時間引信下圖是一種典型的時間引信。內部有一個類似機械鐘錶的錶盤,以發條的彈性勢能為動力。在引信外面有一圈刻度,代表了延時的長短,發射前,炮組人員需要對敵機群進行觀測測定高度,然後算出對應的延時時間。在發射前需要一種特製的扳手,將引信調整至對應的刻度上。實際具體結構很複雜,也不在此細說了,總之,當時間錶盤走到預先設定好的時間時,撞針恰好在彈簧作用下松發,擊中底火。
機械式的時間引信原理
二戰日本91式時間引信
用來設定定時時間的扳手
除機械時鐘式的時間引信外,還有利用慣性產生離心力的時間引信,以及火藥盤式的,都可以實現同樣效果。不過應用最廣的還是這種機械定時的,因為精度最高。
德國Flak.36 88mm防空炮的的三種引信,分別為機械時鐘式的時間引信,觸發引信(需要直接命中),慣性時間引信
近炸引信近炸引信或也叫VT引信(VT是variable time的縮寫,即時間可變),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是英國40年代根據雷達的原理開發出的原型,後來又由美國進行了改進,這就是Mk53引信,主要用在127mm高射炮上。裝了近炸引信的炮彈在發射後,保險裝置解除,引信開始通電,真空管做成射頻電路向外發出180-220MHZ的電磁波。在迫近空中目標時,電磁波會反射回來,並且由於多普勒效應,會產生數百赫茲的頻移。這時候炮彈殼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天線接收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並且經過濾波器和放大器,進行濾波放大處理。當放大後的電流達到了閾值(代表與目標距離進入了有效殺傷範圍)時,就可以完成擊發起爆。
MK53引信
MK53分解
這種引信的殺傷效能非常高。在二戰期間,裝備了Mk53引信的127mm防空炮平均每500發即可擊落一架敵機,而裝備時間引信的88mm防空炮每2000發才能擊落一架,差距非常明顯。1944年期間,英國人也利用VT引信有效的攔截了德國V1巡航導彈的襲擊。
不過這種引信受當時電子器件水平的限制,當時美軍只能把它裝到127mm防空炮上,更小口徑的博福斯40mm防空炮和28mm防空炮是沒法使用的,否則,美方的艦隊在和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過程中,損失還會更小。
在二戰之後,隨著技術的進步,不論是時間引信還是近炸引信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比如現在的厄利孔35mm防空炮,博福斯40mm機炮,美國的MK44 大毒蛇II 30mm機關炮,以及各國海軍普遍裝備的奧托76炮,127炮都可以使用可程式設計定時引信,小小的空間裡集成了觸發引信,定時引信和延時自毀裝置。而近炸引信除去無線電式以外還發展出了鐳射近炸引信,精度比以前更上一個臺階。
ATK公司的Ahead ABM引信
戰後德國開發的MOFA 引信(右一)
-
10 # 兵器知識譜防空高射炮的命中率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世界上命中率最低的火炮恐怕非防空高射炮莫屬了。在發明時間、氣壓引信之前,平均每擊落一架飛機需要消耗10000發炮彈,所以在地面防空作戰時需要部署大量的防空炮組成防空火網來提高命中率,而且為了提高火力密度,只能採用射速較高的中小口徑火炮,依靠向空中潑灑大量彈藥來提高命中率,比如二戰時期德國的38式四聯20mm高射炮。隨著飛機飛行高度越來越高,抗打擊能力越來越強,小口徑火速射炮已經不能滿足防空需求,因此大中型口徑的火炮開始用於防空,由於大中口徑的火炮射速低,為了提高命中率,人們研發出時間、氣壓引信。時間、氣壓引信不需要炮彈直接命中目標,炮彈只要到達設定的數值就會爆炸,由於大中口徑炮彈威力比較大,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和破片足以對飛機產生致命的殺傷力,因此使用此類引信以後防空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平均每擊落一架飛機只需要消耗2000發炮彈,比如德國的88mm防空炮。下圖為我軍曾經裝備的59式100mm高射炮,這種大口徑的高射炮在採用無線電近炸引信和雷達指引時命中率可以達到30%,目前伊朗表示要從我國引進這款高射炮裝備防空部隊。
先進的防空炮彈引信隨著無線電技術的進步,美國率先發明採用無線電控制的防空炮彈引信。無線電近炸引信內部有一個無線電裝置,它就像一部簡易的小型雷達,既能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也能接收反射回來的回波,無線電裝置根據接收到的回波計算出目標距離,當到達目標附近以後便引爆炮彈從而達到殺傷目標的目的。無線電近炸引信不受時間、氣壓影響,只有在遇到空中目標時才會爆炸,如果脫靶,引信會在落到地面前將炮彈引爆,從而避免對地面人員造成誤傷。無線電近炸引信於1943年被運用到實戰中,首先裝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的是美國海軍,艦對空作戰中採用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炮彈平均每擊落一架日軍飛機只需要500發炮彈。由於無線電近炸引信在當時屬於高科技產品,美國只用來裝備海軍的原因也是出於保密考慮,萬一遇到啞彈也只會落入海中,不會被敵人撿去研究仿製。因此電影中看到美軍轟炸機遭到防空炮攻擊的畫面中那些爆炸絕對不可能是“無線電近炸引信”引爆的。下圖為高射炮炮彈使用的無線電近炸引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技術的發展在無線電近炸引信運用於高炮炮彈上取得良好表現之後,美國又將這種技術延伸到其他彈藥上,比如榴彈炮、航空炸彈導彈(高頻近炸引信)。採用無線電近炸引信的榴彈和航彈不再像傳統引信那樣必須要與地面接觸才會發生爆炸,而是在到達與地面設定的距離時便在空中引爆,空爆彈藥對生動目標的殺傷力遠超觸地爆炸,比如美軍向日本投擲的原子彈就是採用了無線電近炸引信,原子彈降落到距離地面數百米的低空被引爆。隨著科技進步,近炸引信又發展出鐳射引信、自適應引信、半智慧乃至智慧引信,適用於地對空導彈、空對空導彈、反坦克導彈等等彈藥上。我國在彈藥近炸引信技術的研製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9年研製成功第一代採用電子管的無線電近炸引信,1967年研製出紅外線近炸引信。70~80年代,相繼研製成功第二代電晶體無線電近炸引信、第三代積體電路無線電近炸引信、磁引信和聲引信。下圖為以色列炮兵陣地上已經安裝好引信的155mm炮彈,箭頭所指的白色炮彈為白磷彈,它使用的就是不觸地爆炸的無線電近炸引信。
-
11 # 和風漫談
早在1870年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就用“氣球”炮打高空氣球。從此高射炮跟飛行器成了冤家,糾纏百年。
飛機移動速度快,擊中它很不容易。要想在飛機附近爆炸,除了高超射擊技術,還需要引信幫忙。大口徑高炮通常用時間引信,小口徑高炮用觸發引信。
早期的時間引信是藥盤引信。引信中有火藥盤,轉動刻度選擇藥盤燃燒起點,進而控制起爆時間。這種引信在陸炮上很好用,空爆殺傷士兵效果不錯。
在高射炮上效果不好。炮彈要飛到五、六千米高空,那裡氣壓低、溫度溼度變化大,火藥燃燒不穩定,導致爆炸過早過晚或不炸。
所以1916年,德國克虜伯公司研製了鐘錶時間引信。採用機械計時裝置,和機械手錶中的機芯差不多。調整刻度設定時間,時間到了釋放擊針,引爆炸彈。
鐘錶時間引信
比如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高射炮彈,可在1.5~29.5秒之間設定時間。炮手將彈頭插入引信測合機,便可以自動設定,提高了速度和準確性。
轟炸機群來襲時,遠端防空預警。高炮群用大型光學瞄準鏡搜尋目標,測定斜距、方向、速度和高度。射擊指揮儀計算諸元,透過電纜或口令傳到炮陣地。
高射炮裝定諸元,設定引信,對著敵機航路上的某一點齊射。這個點包含提前量,炮彈飛到時正好與飛機相遇。然後漫天彈幕,等著飛機自投羅網。
要說這轟炸機也夠倒黴的,換個航線不行嗎,偌大的天空哪兒不能飛?拉到萬米高空,在高射炮射程之外投彈,你能耐我何?
在二戰時代,這個真不行。目標是固定的,炸彈滑翔距離是有限的,瞄準鏡精度是粗略的,攔截飛機是兇狠的。轟炸機不像戰鬥機那樣靈活,只能靠編隊保護,在領航飛機帶領下沿預定航線飛行。
一旦脫離編隊,單架轟炸機很快就成為攔截機的盤中餐。另外,在二戰原始導航下,沒有領航飛機很容易迷航,結局一樣悲慘。所以很多時候,轟炸機群不得不硬闖防空陣地,頂著漫天彈幕轟炸目標。
好容易闖過中遠端火網,還要面對小口徑高炮攔截。小口徑高炮通常是觸發引信,擊中目標後爆炸。
不用時間引信是因為彈丸體積小、破片少,彈幕威力不夠。再加上距離近、高度低,飛行時間短,命中機率高,觸發引信效果更好。
這邊轟炸機為了提高效果,接近目標時還要降低高度、速度,減少機動,給投彈手一個穩定投彈環境。很多飛機進入低空,基本就不考慮返航的事兒了。
好在轟炸機夠結實,大口徑高射炮效率也不高。受技術限制,大口徑炮彈的炸點一般離飛機較遠,平均要2000多發炮彈才能擊落一架。
直到1943年,美國研製出新型VT近炸引信,改變了這一切。
VT引信原理原本是英國人最早研究近炸引信,二戰早期就發明了Pistol710光學近炸引信,但效果不好。二戰時英美技術共享。於是美國接手,經數千次實驗後搞出了VT近炸引信。成為與雷達、原子彈並列的最高機密之一。
它的原理是真空管收發電磁波,透過多普勒頻移效應判斷距離。目標越近頻移越強,強到一定程度,接通電路引爆彈丸。
真空管
這種原理現在看起來很簡單,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比如自動門,就基於多普勒頻移原理,和VT引信一樣。只不過自動門用微波感應人體,VT引信用電磁波。
1943年1月5日,美國“海倫娜”號巡洋艦127毫米高炮用VT引信炮彈擊落日軍轟炸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VT引信無需設定時間,朝飛機航線前方開火就行。什麼時候爆炸,炮彈自己決定,效率大大提高,平均彈藥消耗從2000多發迅速降低到500發。對付德國V-1飛彈也不錯。
這技術德國、日本都沒有,所以鬼子艦隊防空很差。什麼“大和”戰列艦、“加賀”小航母都在飛機轟炸下覆滅了,也沒能阻止蘑菇雲在腦袋上開花。
綜上,在優秀射擊指揮系統和各種引信合力下,高射炮將一朵朵“死亡之花”送到飛機身旁,上演了一場又一場防空大戰。
-
12 # 戰情解碼
二戰時期高射炮的炮彈主要採用延時引信和觸發引信。大型的高射炮主要對付戰略轟炸機,採用延時引信,然後根據遠端防空預警設定好引信觸發時間,發射後可在敵機飛行路線附近爆炸,從而用爆炸破片形成彈幕對轟炸機進行殺傷。觸發引信主要用於中小型的高射炮,大多數用於對付穿過遠端防空火力網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此時由於轟炸機飛行高度低,使用觸發引信可以有效地對這些轟炸機進行攔截,只要擊中目標就會發生爆炸,從而給敵機以殺傷。
(延時引信主要用於攔截大型轟炸機)
(觸發引信主要用於中小型高射炮)
早期延時引信比較簡單、原始,採用的是藥盤引信,利用引信中火藥燃燒起點來控制起爆時間。不過在高空中,引信經常因為氣壓和溫度的影響而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所以後來就開發了一種時鐘引信。這種引信像鬧鐘一樣,可以設定好時間,然後自動引爆。不過這種延時引信在實際作戰中攔截效果並不理想,因為飛機完全可以利用速度和高度的變化來進行規避,所以這種引信的炮彈很容易放空炮。在加之當時的雷達預警系統不完善,預警給出的時間設定經常出現偏差,這就導致平均2000多發炮彈才能擊落一架轟炸機,使得空防效率極低。二戰後期,美國持續對德國進行戰略空襲,儘管美軍損失很大,但相對而言德國的損失要更加嚴重得多。戰爭末期,德國的軍事工業基本上被摧毀殆盡,這也與當時防空效率普遍過低有著直接關係。
(英國藥盤時間引信設計圖)
(一款時間引信其內部的鐘表結構)
(高射炮彈引信設定)
(遭到盟軍轟炸後的德國城市德累斯頓)
同樣的問題也在困擾著美軍,尤其是美國海軍在面對日本海軍自殺式攻擊時,其承受的防空壓力極大,迫切需要一種可以自動感應敵機距離,能在合適時機引爆的高射炮引信。於是在這種困境之下,美國同英國合作研發出了VT延時近炸引信。這款引信以彈殼作為天線,由彈體內的真空管無線電發射器向外界發射180-220HZ的無線電,然後透過多普勒效應探測反射波的強度,當反射波“訊號”超過一定強度時,引信便會起爆。此時炮彈與飛機的距離很近,這樣炮彈對飛機的殺傷力會變得更大,進而提高炮彈殺傷效率。這款引信的發明,使美軍的防空能力倍增。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改用新引信後,平均耗費500發炮彈便可擊落一架日本飛機。而英國將其應用到防空炮上後,攔截一枚V-1火箭的炮彈消耗量由原來的2800發也降低到了150發左右,可以說VT引信的出現使美英軍隊在防空效率上有了質的飛躍。甚至在戰爭後期,日本的神風自殺飛機已經很難對美國海軍軍艦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威脅了。
(美國研製的VT延時近炸引信結構)
(VT引信使得美軍防空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過話說回來,VT引信的開發難度很高,它不僅要忍受射擊時產生的2千多倍重力加速度以及每秒500轉自旋所帶來的衝擊,還要保證其尺寸儘可能的小,以便安裝在不同尺寸的炮彈彈頭裡,這都需要具備很強的技術水準才有能力開發這樣一款引信。英國也曾經獨自開發過近炸引信,但是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其效果不理想,直到同美國合作後,才成功研製出了VT引信。
(盟軍的空襲)
-
13 # 紅色手電筒
高炮炮彈引信當時主要是兩種,一種是觸發引信,還有一種是時間引信。觸發引信就是一碰就炸,在炮彈飛出炮口解除保險以後,碰到目標爆炸,利用破片或者直接在飛機機身內爆炸,這樣毀傷敵方的飛機。德軍的88高炮。一種時間引信。
而時間引信是引信裡邊有一個小的鐘表,在發射前設定好時間,當炮彈發射以後解除保險,引信裡邊的鐘表開始計時,到了事先設定好的時間炮彈爆炸,利用炮彈爆炸產生的破片擊毀擊傷敵軍的飛機。通常時間引信如果還沒有到時間而就命中了敵方的飛機,那也會爆炸的。德軍高炮炮彈爆炸後產生的所謂高炮雲。遠處的像棉花一樣的東西。
對於美軍的重型轟炸機來說,德軍在美軍的轟炸機進入自己的防空識別區以後就可以持續的掌握美軍機群的動向,包括方向高度速度等資料都有,德軍的高炮陣地根據這些資料計算出引信的設定時間,在美軍的轟炸機群飛進射程之內,德軍的大口徑高炮對美軍飛行的方向進行機率射擊,因為大口徑高炮的射擊速度慢,幾乎是不可能直接命中美軍的轟炸機,都是在轟炸機群的附近爆炸,利用彈片擊傷美軍的轟炸機。
德軍的大口徑高射炮主要的作用是要把美軍轟炸機的飛行隊形打亂,使美軍轟炸機自身的防禦機槍火力網出現空當,方便德軍戰鬥機的攻擊。無線電近爆引信。這個是現在的產品了,體積已經小多了。
使用傳統的時間和觸發引信,高炮的防空效能並不高,通常擊落一架敵機需要2000發左右的炮彈。當時,美國新研製出的無線電近爆引信,可以控制高炮炮彈在距離敵機合適的距離爆炸,這樣防空作戰消耗炮彈的數量大大降低了,使用無線電近爆引信,平均700發左右就可以擊落一架敵機。不過這時由於無線電技術的限制,這種近爆引信的體積還不能太小,一般是要在76毫米以上口徑的高炮上才能使用。
如果不用無線電近爆引信想取得類似的戰果,就要採取和志願軍的近快戰法,就是利用敵機接近目標的時候,組織多門小口徑高炮齊射,但是美軍的重型轟炸機來說,由於基本上不會飛到小口徑高炮的射程之內,所以志願軍要擊落重型轟炸機只能依靠戰鬥機去進行攔截了。不過當時志願軍使用的米格15戰鬥機,對於美軍重型轟炸機來說,就是噩夢的存在,畢竟米格15設計的時候,就要求能夠攔截B-29這樣的重型轟炸機,那門37毫米炮就是給B-29預備的。看著不一樣了吧,這個是蘇軍的高炮部隊。
-
14 # 薩沙
主要是兩種引信,一種延時引信,一種無線電引信。
延時引信,就是炮彈發射之前,定下爆炸的時間。
這個時間的設定,是要預判敵機的高度。
這種主要透過雷達或者其他裝置進行判斷,如果設定有偏差就等於白打了。
同時,高射炮是採用炮群發射的,通常炮彈會覆蓋一個區域,不是都在某個高度爆炸。
然而炮彈爆炸以後殺傷半徑有限,最大不過二三十米,大型轟炸機也能承受一定的破片打擊。
所以,這種延時引信的效果通常不佳。
這也是二戰期間高炮防空效果低下的原因。
即便是二戰中最有效的德國高炮,128毫米Flak 40,也要大概3000發炮彈才能擊落1架飛機。
至於無線電引信是二戰後期才出現的新技術。
英國在1940年發展出與雷達原理相同的無線電感應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國參戰後,在美國科技及研究局之下完成這種被稱為VT信管的設計,並開始大量生產。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一共生產了大約二千二百萬枚VT。
簡而言之,無線電會自動感應目標,一旦發現敵機在設定的距離內就會爆炸,而不需要死板的設定爆炸時間。
這樣一來,無線電引信的防控效率就高的太多。
美國海軍使用這種引信以後,艦載防空火炮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127毫米炮擊落每架敵機,使用無線電引信只需要需要500發炮彈;而使用常規炮彈時則要多四倍,即2000發。
到了戰爭末期,面對日本神風敢死隊,美國海軍高度依賴這種引信。
-
15 # 大馬哈魚12
答
防空是一個系統工程,有雷達,觀察哨,以及各種各樣的航行線,作業都是對於航行線上的重點保護的目標周圍佈置高炮部隊(接近目標需要降低高度,否則投彈精度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航行線上。分批次佈置防高炮防空火力和攔截飛機。
二戰時期轟炸機,需要有領航,換個航線不行嗎,偌大的天空不能隨便飛?目標是固定的(進入航行線,根據飛機上炸彈,飛距離等可以推算出轟炸目標),因為有攔截飛機的存在。轟炸機只能靠編隊,飛機與飛機間的機槍火力相互保護,在領航飛機帶領下沿預定航線飛行。
一旦脫離編隊,單架轟炸機很快就成為攔截機的盤中餐。另外,在二戰原始導航下,沒有領航飛機很容易迷航,結局一樣悲慘。所以很多時候,轟炸機群不得不硬闖防空陣地,頂著漫天彈幕轟炸目標。
盟軍飛機轟炸機群,一進入雷達系統,就已經被鎖定,各個機場準備好攔截飛機,各個高炮部隊進入戰備狀態,然後沿線觀察站把機群的軌跡進行彙報,根據飛機的軌跡,觀察距離,計算好高度及時間,地面高炮部隊就在機群即將透過的地方,建一個火力網,無數彈片在轟炸機飛過的高度附近爆炸,幾秒鐘的時間,
目標附近的高炮一般都是低空的火力,它與高空作業的高射炮不同,就是沒有延時引擎。和機槍差不多是靠密集的彈雨來進行打擊低空飛機的。
回覆列表
二戰高炮分為帶近炸引信和定高引信二種,所幸盟軍一方率先研發出近炸引信。美軍英軍得遠端轟炸機面對主要是德國高炮群,德國用的是定高引信炮彈達到預訂高度就炸,盟軍的近炸引信就是引信自己感知距離目標遠近在最近點啟爆。這再說一句二戰時期受技術影響各國主流高炮很少能達到三萬尺高度,某些高炮即便打到這個高度也沒有殺傷力了。所以米帝的B29可以在3萬尺高空安全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