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輝輝部落

    中國歷史上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值得驕傲的時代。唐代的開放是政治和生活相對明清而言是寬鬆與開放,這是一個朝代建國時的基調。與他們流淌著什麼民族的血液,是否有關,這無法考證。然而創立李唐帝國的李氏家族,他們的血統流淌著怎樣的基因?是漢族還是鮮卑族?

    按照李唐皇室正統的說法:唐王朝皇室家族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李淵的七世祖李暠,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割據河西的西涼政權的創立者。

    西涼李暠共有十個兒子,其中的李歆就是西涼後主,是李淵的六世祖,李淵家族就是李歆的後人。

    李歆有個兒子叫李重耳,注意就是李唐大書特書的李重耳,十分可疑,據史學大家陳寅恪專證:這個李重耳的“經歷”與史書上記載的鮮卑人李初古拔的經歷幾乎完全一致,疑似這個李重耳就是歷史上的李初古拔。

    也就是說:李唐皇室極可能是鮮卑人李初古拔的後裔,而不是西涼李暠的後裔

    李暠的重孫李衝一族在北魏太和年間是顯赫大族,是隴西顯貴望族,但他們根本不承認自認也是李暠重孫的李熙一族。李熙,李重耳的兒子。李衝的祖父李飜,是李暠的兒子;父親李寶,是李飜的兒子,家族世襲清晰。如果這個李熙真的是李衝堂兄弟,不可能不承認,自古而今,種種假冒的太多,讓人不齒。

    由此看來,李唐皇室自稱是西涼李暠之後,雖然這門第不夠十分輝煌,卻也是冒充的。

    李熙生子李天錫,李天錫生子李虎。到了李虎這,有關李唐皇室祖先的事蹟才比較清楚起來。

    李虎,字文彬,隴西成紀人,北周宇文泰(北周文帝)手下大將,早年追隨鮮卑族宇文泰入關作戰,戰功顯赫,與李弼、獨孤信等人號稱“八柱國家”,被封為太尉、尚書左僕射、隴西郡公,柱國大將軍,並被賜姓大野氏。(透過這賜姓,也流露出鮮卑的資訊)。到了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複姓李氏,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

    李虎有八個兒子,小兒子李昺,也就是李淵之父,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

    翻閱史料,我們會發現,李淵的祖父李虎,其兄叫“起頭”,其弟叫“乞豆”,這顯然都不是漢語名字,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名字。

    透過史料確切的記載,除了李氏的族屬被刻意粉飾隱瞞了以外,李世民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都是鮮卑人。也就是說,拋開其祖父的族屬不論,李世民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鮮卑族血統,而且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

  • 2 # 天上人間文史鑑

    李唐皇室的確是有胡人血統,這個不需要懷疑,諸多歷史學者都進行了考證。

    唐朝也的確是一個開放的朝代,但要說這種開放和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統有關就有些牽強了。

    個人認為唐代的開放和李唐皇室的血統幾乎沒有關係,理由如下:

    首先唐代的開放是一種歷史承襲的結果。

    自漢代始,中國就呈現一種開放的氣象,漢開闢了這種開放與擴張的氣象,唐更是將中國開放與擴張的氣象推到了頂峰。

    漢代由於國富民強,又為了解決匈奴和西羌等邊患勢力,不斷依靠軍事和武力平定邊患。

    在解決邊患問題的過程中就實現了領土的擴張和對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更是透過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而後經過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超長時間的亂世,這種開放的氣象就越加增強了。

    只是由主動的開放變成了被動的開放,尤其五胡十六國時期和北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雖然由於戰亂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這無疑推動了民族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民族融合從來都沒有想象的那麼平和,主要是透過民族間的衝突和戰爭以及領土的不斷易主,其中流血的衝突往往佔據了主流。

    這種融合往往是在戰爭的壓迫下被動的融合,因為資源的有限各民族不得不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所以民族融合就是這樣被動地發生了。

    也有透過民族遷徙和貿易往來而實現的民族融合,但其中也有不少衝突。

    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確會有那些象徵著友誼的事件,但那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透過南北朝各民族並立的時期,那時的中國各民族都已經習慣了與其他民族相處,即便相處並不和睦,但至少都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存在。

    而後隋唐天下再次歸於一統,這種民族並立和開放的氣象也就承襲下來。

    中國漢人王朝的歷史自漢至唐都是開放和擴張的,然而從宋開始就陷入令人內斂的趨勢,宋代失去了唐的開放,只保留了政治上的開明。

    唐代的開放與胡人血統無關的原因除了歷史承襲以外還在於李唐皇室是刻意迴避自己的胡人血統的,他們想方設法地將自身變成漢人。

    唐朝官方較為信奉道教,因為他們姓李,而道家的始祖則有可能為傳說中的老子李耳,於是李唐皇室便追認老子為祖先。

    其實李唐皇室與老子是沒有關係的,但以老子為祖先則可以迴避自身胡人的血統,確立自己漢室正宗的統治地位。

    華人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唐代的天下是公認的漢人的天下,李唐皇室要獲得合理合法的名義來統治天下,就要獲得漢人的身份。

    不僅要漢人的身份,還要成為名人的後代。

    道家始祖李耳自然就被李唐皇室傍上了大腿。

    中國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就已經形成了胡漢雜居的面貌,既然生活在同一片天地,那麼開放與融合就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唐代正好承襲了這種歷史趨勢,形成了一個具有開放與擴張的氣象的大帝國。

    然而正是這種開放與擴張造成了領土的過於廣大而實行了節度使制度,最終演變成藩鎮讓中央無法有效地統治。

    藩鎮割據的病痛從中晚唐以至持續到五代結束,宋人吸取了這種教訓,以文人治國,避免了軍人掌權,卻也失去了開放與擴張的氣象,以至於在對外軍事上節節敗退,成為了偏安一隅的小政權。

  • 3 # 北廠厝

    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時期,中國處於一個動盪複雜的時代,各民族征戰頻繁,民族融合步伐不斷加快。隋王朝經歷了千辛萬苦建立了起來,接著就被隋煬帝折騰了個精光,引發了戰爭,當時境內人口銳減,由以前的4500萬逐漸的減少到了1000多萬。之後,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了唐朝。對於唐朝的血統,歷來質疑頗多, 傳說中的李唐王朝中隱藏著胡人的血統。從歷史發展脈絡分析,可信度頗高。

    從血緣傳承看,李唐一脈確實有鮮卑族的血脈。《舊唐書》記載:李淵的父親與鮮卑族獨孤信的女兒結合,隨後李淵又和鮮卑族竇氏結合,這才有了李世民。從血統上來看,其實李世民有了3/4的鮮卑族的血統,李淵本人一半漢族血統、一半鮮卑族血統。李唐一朝,自然或多或少擁有鮮卑族的血統。特別是初唐、盛唐時期,宮廷中還有很多生活習慣和鮮卑族、胡人習慣相類似。

    從文化傳承看,李唐一脈屬於中華文明一個階段。浩浩五千年中,中國是一個不斷融合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和平還是戰爭,中華各民族不斷融合發展,形成現在的中華民族。北方很多人都有鮮卑、匈奴、契丹、女真等早期先民的血緣、血脈傳承。但是,無論是哪個民族、哪個血緣,都在交錯融合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文明習慣和規則,形成了中華文化,不論有多大的差別和距離,都形成了一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相容釋、法、道等多家文化一個龐大的文明體系。特別是唐朝,更是中華文明鼎盛時期,是中華文明大發展時期。實際上,春秋以下,純正的血統已經不再存在,唐代已經和現在一樣,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社會結構,大家只有生活地域的不同,本質上還是一個文明的不同個體。

    陳寅恪先生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李唐王朝祖上實際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五胡亂華時期,他能夠審時度勢,和不同民族上層交往、聯姻,血統中融入了不同民族成分。正因為這樣,李唐王朝才更有高度包容性、融合性,李唐王朝才會成為一個萬國來朝,備受尊敬的時代。或許,正是由於這種胡人的血性,唐王朝才有了一些豪邁之氣,有了一些慷慨激昂。

  • 4 # 歷史摸黑人

    唐朝開放與李氏的鮮卑基因有些關係,但是又不全是。李唐發源於北魏鮮卑,帶有少數名族的血液,經過南北朝和隋朝的發展,李氏這樣的貴族早已與漢文明交融在一起了。

    隋唐之所以開放一是因為中原地區經過南北朝的上百年動亂,兩漢時期形成的禮法被徹底破壞,這段時間到處都是弒君奪位,弱肉強食。所以經過這段時間的李氏也不會被漢文化的禮法所約束。

    第二是因為唐朝立國就是叛亂隋朝,不具備名正言順之道。唐朝初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李治立武則天為後,最重要的武則天登基為帝都是與禮法相違背的,所以唐朝統治者就以亂法為榮,底層百姓更不會遵守禮法。而且唐朝統治階級男女關係極為混亂,李治與武則天暫且不說,武則天作為一代女皇年過七十還在養面首,那些王室公主通姦更是數不勝數。

    武則天的登基間接的抬高了女性地位,所以唐朝民風開放,沒有宋明的死氣沉沉。

  • 5 # 劉文廣

    李氏家族是有鮮卑血統的。

    公元1世紀,兩漢經過300年的鏖戰,終於徹底打敗匈奴。此後匈奴人的去向分為三支:一支南下,投降漢朝,被稱為南匈奴,逐漸融入漢族;一支西遷,數百年後進入東歐;第三支沒走,約有幾十萬人留在匈奴故地(即蒙古高原),整體加入了佔據該地的鮮卑。這第三支就包括獨孤部落、呼延部落、赫連部落,因此,獨孤姓、呼延姓、赫連姓都是典型的匈奴姓,對外宣稱自己是鮮卑人。

    來自匈奴的獨孤家族,後來出了個高官獨孤信,獨孤信(502-557)鮮卑望族,本名如願,後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北周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並且戰功卓著。 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諡曰景。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三朝老丈人”。獨孤信有七個女兒,其中三個成了皇后:長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唐高祖李淵的老媽(被追封皇后),七女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

    故李淵與楊廣這兩人是姨表兄弟,兩人的母親是同父異母的親姐妹,李淵的娘是獨孤信和正房郭氏所生的四小姐,楊廣的娘是獨孤信和小妾崔氏所生的七姑娘叫獨孤加羅。

    而李淵的家族溯源自北周李虎,李虎曾經是北周宇文泰麾下一員大將,早年在入關作戰過程中,因為顯赫的戰功而被稱為“八柱國家”,被賜姓稱名大野虎,這個賜姓有著非常鮮明的少數民族特徵。到了隋文帝的時候,準其複姓李氏。李虎的哥哥名“起頭”,弟弟叫“乞豆”,這兩個名字不光是“起”與“乞”的讀音相同,而且名字本身也都帶有典型的遊牧民族的特徵 。李虎的小兒子叫李昺,李昺的孫子中其中之一就是李淵,李淵之子其中之一即李世民。

    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其兄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后的哥哥。 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

    唐代有明顯的胡人習俗(例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等)及審美第一,立武則天為後印證了唐朝的胡俗。唐朝人對肥碩豐腴的女子情有獨鍾。像楊貴妃的傳說、《唐代仕女圖》的記載,都證明了唐人有這方面的審美傾向。這與唐的民族融合大有關係,帶有明顯的少數民族趨向。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習俗。在昭君出塞的故事裡,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後就嫁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唐國公李淵統一天下後,二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一舉坐實了皇位繼承人。而後便將亡弟李元吉之妻楊氏霸為己有,變成了自己的妃子。之後,李淵從父兄子,瀘江王李瑗謀反,李世民將其誅殺後,將其妻納入後宮,陪伴左右。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係近乎亂倫。

    李氏家族深受胡人習俗影響,由於在魏晉時期長期與胡人混住,從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風俗。從唐朝女子的穿著以及蹴鞠、騎馬打獵的生活來看,當時女性享受了以後歷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所以對於開放、繁榮、各民族已有了相當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漢家學者的所謂“亂倫關係”不是大問題,更多的應該是胡人的習俗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髒唐亂宋”是民間流傳的一個俗語,是人們對唐宋兩朝社會風氣的一個形象概括。由此看出,李唐統治者是鮮卑後裔,而鮮卑又是胡人的一支。而胡俗中一直有妻後母,娶兄嫂的規定。意思就是丈夫死後,丈夫的兒子可以娶他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可以娶自己的嫂子。以此觀之,髒唐的由來也不是無憑無據,空穴來風,唐朝能出現這麼多奇葩之事也是胡俗潛移默化的結果。用我們儒家觀點認為這些亂倫的事情,或許在胡俗裡只是家常便飯罷了。

    但是正是因為李氏家族有部分胡人的血統,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能夠平等地對待各族人民。李世民有一句名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因此李世民在位時,受到了各遊牧民族的衷心擁戴,共同給他上尊號“天可汗”,承認他是天下各個民族的最高領袖。大唐帝國的寬容、開放與大氣,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也都未能超越。

  • 6 # 帥叔愛歷史

    唐代的確是中國上下幾千年最開放的朝代,有人說這源於皇室中留著鮮卑人的血脈,的確,李世民就有四分之一的鮮卑族血脈。鮮卑族自古就是民風彪悍,放蕩不羈遊牧民族。但對於開放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去了解。

    1.       唐代皇室的確比較開放。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唐朝二百多年曆史,皇室中的,爸爸娶了兒媳婦,兒子娶了後媽,皇后可以養男寵,嫂子嫁給了小叔子,外孫子可以向外祖母下手等等,當然還有中國第一個女皇帝。對於中國儒教漢風來說的確比較開放。當然這種開放其實也和原遊牧民族的移風易俗不無關係。在這裡我不想贅述,

    2.       唐代的服飾是開放的。我曾經到中國各地的博物館會經常走走,通常參觀者不用講解員介紹,就可以清晰的辨認唐朝的服飾和其他朝代服飾的不用。唐朝,中國的經濟和生產得到了空前繁榮,包括絲綢業也是國際領先,我們能看到唐朝的人民服飾可以用華麗,美豔質地精良形容,當然女同志們敢穿敢漏也是一個特點。

    3.       唐朝的開放還主要表現在其政治的開放,我應該用開明來形容。這與初唐時期唐太宗不無關係。李世民當時吸取了很多很多隋朝滅亡的教訓。政治上的核心思想是廣開言路,接受勸規,喜聞納諫,君臣共治,拋開階級,善用賢德,整飭吏治,完善制度,輕刑定律。在國家上層的開明的政治思想影響下,人性得到了第一次解放,之後才思泉湧,人才濟濟而出。由於樂也,就會樂業,在這種開明制度下,農業,手工業,商業,科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當時在國際社會,唐朝的先進,絕不是今天的美國可以比肩的。

    4.       在軍事上,唐初那真是有名的大將太多了,正確的軍事戰略加上正確的軍事將領。那真是東南西北遍地開花。可謂戰無不勝。無數國家只能做唐朝的附屬國。唐太宗被西域諸國稱為天可汗。

    5.       在外交上,唐朝那時候是走出去請進來,帶走錢,乖乖的的戰略。廣交海內外各國朋友。而且這些外華人,還可以在唐朝當官,唐朝還非常歡迎各國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當然日本留學生在中國學的不少。據說當時在長安隨處可見,穿不同服飾,說不通語言的異邦異族。我們現在在很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還能看到有著唐風格的一些建築物。

    6.       當然還有科技創新的進步,人口暴漲等等,都說明了唐初期到中期,唐王朝的富強繁榮。

    7,我們說開放有諸多含義,皇帝的開放,帶來了政治的開放,政治的開放帶來了人性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帶來的是人心的自由,人心的自由,帶來的是思想的奔放,思想的奔放是國家的進步。這和唐王朝的鮮卑血統沒什麼關係,這應該是和統治者的統治策略有關係。

  • 7 # 心繫清歡

    唐朝簡介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由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很高的成就,周邊國家如新羅,日本等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都受到唐朝影響。

    唐朝開放原因

    唐朝前期,經濟,社會都處於上升階段,社會先進,文化繁榮,是歷史上中國向周圍國家文化,藝術輸出的朝代,同時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了一個空前交流融合的壞境,因而社會風氣開放,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樣子

    小結

    但自安史之亂後,中央權威喪失,不斷遭到外族入侵,五代十國時期更是民不聊生,國家混亂不堪,因而宋太祖建立宋朝後,採取了文人治國之策,不再走漢唐開疆拓土的國策,而是隻治漢地,後來加上朱程理學的影響,趨於保守。

  • 8 # 史海逐浪大徐

    大唐王朝的的高祖皇帝李淵往上倒兩代壓根就不姓李,李姓是後來改的。

    為了美化自己,向中原文化靠攏,把自己續家譜續成老子李耳後代了。

    你就看看他們老李家乾的那些事兒,盡是兒子搶老子女人,老子搶兒子女人,就知道這風氣該有多開放了。李世民他哥太子李建成就經常往臉上刺面顯擺,這壓根就是中原王朝沒有的習慣。

    唐朝是崇拜強權的,只要你強你牛掰,就給你豎大拇指。此外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唐人街就是一個例證。

  • 9 # 曹老師xixi

    其實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相對於中原南方的漢族士人要開放的多,由於不受中原傳統儒家文化的束縛,使得後來的隋朝和唐朝統治者對儒家中男尊女卑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理解並不透徹,所以導致了唐王朝是歷史上太上皇最多的一個朝代,皇室家庭輪亂也是最多的一個朝代,著名的女皇武則天也出自於唐朝。也正因為如此,唐朝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最包容的王朝,各族人民都圍繞在唐王朝的周圍,唐王朝也毫無顧慮的任用各民族的人民為官員,真正的古代“世界大同”的王朝。

    之所以如此,確實是由於李唐統治者體內擁有鮮卑的血統,也深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早在晉末五胡入華開始,中原開始受到少數民族的入侵,北魏統治者拓跋氏在關中設定大量軍事要塞,當地的漢族世家和鮮卑貴族手握大權,相互聯姻,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關隴八柱國,其中就有後來的李唐的李氏。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姨夫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楊堅原姓“普六茹”,後來改漢族姓為“楊”,楊堅是週末帝宇文闡的姥爺,老婆是獨孤家族的獨孤伽羅,作為楊堅外甥的李淵,其母親也是獨孤家族的,而李淵的老婆的母親是宇文家族的,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鮮卑血統是很多的,而李世民的老婆又是長孫家族的,因此整個李唐皇室,相當於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混血的王朝。

  • 10 # 歡樂頌歡樂GO

    這是種族主義宣傳意圖在於混淆民族血統和種族主義血統觀。和外族通婚並不一定影響民族血統,這是兩個概念。有的人邏輯非常奇怪,少數民族無論多少嫁給漢族,其後代永遠都是少數民族;而漢族只要在某一代曾娶過少數民族女子,其後代永遠就必須是少數民族?這是極端自卑心理,得治!

    北方漢族有鮮卑的血統,不認鮮卑只認漢,本身就是背叛祖先的。承認漢族是一個混同的我民族比純血論更理智。唐朝的風氣之所以與漢朝迥然不同,這裡面就是文化混同的原因,而直接歸於這是漢文化,就太可笑了。

    中國是文明型國家非民族國家,這點與世界絕大多數不同,使用中華文明的各族人民都都是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文明包容性最強,它本身就是天道文明。李世民是鮮卑血統,父系存疑,母系確認。因為隴西李氏族譜上沒有他這一支。但是,漢族本身也不是個血統民族,認可中華文化,自認為是漢族就是漢族。我們是個文化民族。他是漢族無疑。幹嘛去找尋他的血統呢?鮮卑族全部併入漢族,現在誰能分的清?北方被金統治之後,漢人就變金人了?古代人的姓氏,血統都是時代相傳的,豈能亂認祖宗,漢人就是漢人,歸屬就是漢族的文脈,豈能隨便變契丹,當然,完全不變也不可能的,但是機率很低,就如今天的華人變美國籍,那個數量是微乎其微的,反過來,匈奴變漢族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這個機率也很小,古代的華夷之辨,你以為是過家家啊,古代也不是今天的美利堅,美國的極大財團,你以為白人就沒有類似門閥這種文化啊,人家也是有家族傳承的,人家也有祖宗認知,也知道分彼此,也有類似非我族類不同心的認知,更何況古代中國。你用現代的理解看待古人,才真搞笑。華人敬天法祖,認祖是漢族最大的信仰,我姓夏,源自夏朝的國名,你要是鮮卑你就說你是,不要代表全部漢族,而且少民變漢,大部分改姓都有記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長城作為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那是很殘酷的一條線的,長城以外,自古人就很少,賽外的環境就養活不了多少人,從古至今少民的總數量,比今天中國的少民和漢族比例還要小的多的多,你以為有多少匈奴,鮮卑人被我們漢化?

    一方面否認中國是血統論,認為是文化認同,另一方面卻說隋唐是胡人建立的,這不是自相矛盾嘛?唐皇室還是認同漢文化的,這點毋庸置疑,誰說也不好使,按文化認同,必是漢化王朝無疑。漢人得姓很早,春秋戰國連平民就都有姓了,得姓早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要高明太多了,因為有姓,有族譜記錄,所以我們的的家族傳承一脈相承,也避免了被外族稀釋,反過來又容易稀釋少民,因為少民文化低,沒有文字,所以形成不了像漢族這樣強大的母體。南匈奴投降漢朝一共才10多萬人,能有多少?今天的漢族人超過60%都是古代5個男人的後代,這也能回答你說劉姓從一個小姓變大的原因,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姓都是大姓,那是因為皇族佔的資源多,可以娶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兒子,兒子又娶更多的老婆,生的兒子就更多,幾十代後,你自己算,這人數得翻多少倍,另外就是改姓的,但這個比例很少,改姓那要皇帝賜的,隨便改國姓,知道自己只有一個腦袋不。劉備的爹,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個兒子,這可是歷史記載的。有沒有族譜,姓都是一個家族一脈相承的證據,漢族人都有姓,最晚也2000多年了。

    李唐是不是鮮卑,對你脆弱的小心靈就這麼重要?如果是鮮卑,你要自殺嗎?李唐是什麼族沒有定論,但李家肯定是鮮卑化了,還用過鮮卑姓“大野”,李唐文化狂野奔放,皇家子弟個個喝葡萄酒,跳胡旋舞,安祿山就是因為胡旋舞跳的好,被唐玄宗喜愛。為什麼把三分之一的兵馬交給安祿山這個胡人統領,壓根也沒覺得胡人是外人呢,胡人就是自己人,不是嗎?華人自稱黃帝后代,黃帝根本不是中原人,炎帝和蚩尤才是本地人,黃帝統一天下後,居無定所,四處遊蕩,這是《史記》司馬遷說的,這是典型遊牧民族特徵,先秦之前要有貴族說自己是農業民族的後代,就會被孔子笑話為小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在祭祀與打仗”,所以皇家貴族祖先本來就是胡人。確切是東胡,有考古為證,8000前的西拉木倫河流的興隆窪文化出現最早玉文化和龍文化。之後發展為紅山文化,出現非常精細的玉雕龍,被認為是黃帝部族的源頭。現在南方人有錢了,想把祖先往南拉,南方人主導的政權有幾個,哪個不被打的象孫子一樣。

    五胡亂華後,重新統一北方的是拓跋氏北魏,唐朝的高門大姓除了原本漢晉那些士族,有三分之一的宰相都是北魏代北貴族的後裔。很多士族瞧不起李唐為代表的代北貴族,牛李黨爭就是體現。但是兩幫子士族都被黃巢滅了,誰又能比誰更正統呢?黃巢秦宗權朱溫李克用那些人血脈算是正統嗎?

  • 11 # 史相雲

    唐朝之所以開放,鮮卑族血統只能說是次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具體來看:

    一、關於血統

    大家都知道,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中原北方原有的社會秩序已經完全打亂,加上五胡亂華的影響,原先儒家思想建立的社會價值觀在當時已經崩塌。而唐高祖李淵的生母是北周獨孤信的女兒,也就是鮮卑族人。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因此李唐血統裡有一半是胡人,王朝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胡人風格。

    典型的例子是,李治後來娶了父親的妃子,也就是後來的武則天。這個事情就帶有很強的胡人嫁娶風格。就像當年的昭君出塞,王昭君的丈夫是匈奴單于,但單于死後,她被迫又嫁給了單于的兒子。

    二、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但同時也是民族融合的高潮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戰亂,胡人的生活方式逐漸引入中原,對原來漢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因此唐朝表現出了與之前朝代不同的社會風氣,完全正常;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唐朝雖然受到南北朝時期的深刻影響,但對它最大的影響其實來自於隋朝,由於隋朝的滅亡,給了後來的唐朝很大的借鑑意義,即,隋朝的制度對社會的掌控程度過於強大,比如修運河、營造洛陽城等。因此導致隋煬帝突破了社會承受能力,從而生死國滅。後來唐朝以此為鑑,放鬆了對民間經濟的掌控,變成了一個“小政府”。據說唐太宗連政府公務員的工資都不想給,直接給了他們一筆錢,讓他們自己去做投資賺錢,被稱為“公廨錢”。朝廷的限制少了,是唐朝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而經濟繁榮,自然帶動了社會風氣的開放與包容。這才是唐朝社會開放的真正原因。

  • 12 # 單行道婕妤

    張維為教授曾說過:中華民族實為百國之和。在我們的歷史觀裡,中華非血統論,而是文化論。

    唐李與鮮卑族的融合相當深刻,曾有過改鮮卑姓的歷史,當族群強大後又改回了李姓。這個很好理解,就像臺灣的“皇民化運動”,很多漢人被迫改日本姓,但又變著法子留著漢姓,比如,“呂”改為“宮下”,“黃”改為“共田”……當時局寬鬆,臺灣光復後紛紛又改回來了。

    鮮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積極漢化,他們也經歷了非常糾結的過程,後來的漢化卻是歷史大勢,畢竟中華文明太強勢。其實糾結血統沒有意義,就像李世民的母親竇太后雖然是鮮卑人,但母系是漢族。長孫皇后是鮮卑人,母系也有很多代是漢族。總之在那個時候民族融合非常普遍,不是單單看姓氏。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個文化概念,希望大家明白。

  • 13 # 東說史時

    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從陳寅恪先生的鉅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可以瞭解到,隋唐的血統和文化及制度仍然是漢族傳承,所以鮮卑血統影響一說,本來也是很細微的事情。並且我認為血統和開放與否,兩者之間並沒有邏輯上的必然關聯,我認為唐朝之開放,與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及思想文化發展有必然關聯。

    01文化融合,固有的思想被打破

    隋之前長達一百多年的南北朝大分裂,各國間戰爭不斷,民族間爭議不斷。

    雖然如此,但是也打破了傳統漢族文化中封建思想的固有框架,各民族間的通婚,也促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新的文化在萌芽,胡漢隔閡被逐步消除,人們的思想被解封。

    正是這種化學反應才最終促成歷史上開放輝煌的盛唐。

    顯著的特點是在女子身上,中國古代歷史上,男權至上,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我們普遍的認知,然而在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女子掙脫了秦漢時代禮教對她們的束縛,女子從軍並不罕見,而這在中國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是絕無僅有的,在反映北朝社會生活的一些樂府詩歌中,也能看到婦女從軍的現象,如《木蘭詩》。

    不少女性主動追求愛情,要求主宰自己命運,在社交與婚姻中享有高度的自由。

    02雖然亂世,但文化和藝術在進步。

    南北朝雖然連年戰火但是其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和藝術成就,思想卻都是在進步的,南朝北朝均有大量優秀的詩歌誕生,佛教與道教盛行,道家法家思想重出江湖,儒家思想受到嚴重衝擊,早已沒有獨尊儒術的壟斷地位。

    藝術上更是非常了不得,中國壁畫藝術的大成,就誕生於這個時期,雖然說是唐朝壁畫冠絕於天下,但是實際上很多藝術家都認為,南北朝的壁畫才是最原始的偉大藝術,唐代壁畫雖然源於南北朝,但更重於技巧,真正好的藝術,應如老子中的一句:大巧若拙。

    03唐以道家為國學,道法自然。

    唐高祖李淵建國,以老子李耳為先祖,以道家學說為立國之學,而道家學說是以效仿天地自然法則為核心的哲學思想,講究辯證法,不以各種理由來束縛人性,而是要求人釋放天性,不去隨意束縛自己或者他人的生活,不尚賢不獻寶不爭功利,道家思想很適合人修身養性,也適合國家休養生息,更適合開放民風,這與當時的社會形態以及政治需求不謀而合,從而也影響了前面幾代唐人的風格。

  • 14 # 若磐齋

    李氏家族確實有少數民族血統,而且對唐王朝的開放包容的姿態有一定影響,但說血統決定是否開放當然是片面的觀點,但這種影響歸根結底是文化和社會制度演進引起的。

    李唐王朝皇室與北北韓卑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鮮卑族的遊牧生活的歷史傳統使得其文化趨於開放擴張,這使唐代與眾不同,皇室亂倫與出現女帝的情況都隨之出現,這種不懼傳統束縛的模式使唐帝國統治者更加開明和豁達,對外政策尤其是在對待少數民族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視為一家的現象,出現了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還有兩個更加重要,對唐帝國的開放起決定性的因素:

    一是民族大融合的積極影響開始顯現,中華文化圈的擴大。自西晉五胡亂華以來,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主動與漢族雜居,這給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中華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上升期。孝文帝改革就已經暴露出這個時期的中華文化已經處於其最具活力,最有擴張性的階段。胡人大量漢化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採取寬容的舉措來管理少數民族群體。唐代前期在北方廢棄長城,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帝國本身就享受到了文化輸出的紅利,各藩屬國大多受封唐朝官位,可見一斑。所以由壯年的文化引領了一個“天下帝國”的浮現,從漢文化中的天下中,帝國統治者獲得了靈感,這個時期的皇帝淡化了國家的概念,強化了天下的概念。

    二是封建制度演進到了極盛階段。唐朝吸取隋朝經驗,吸納了南北朝各朝的制度優勢來構建自己國家的制度體系,三省六部制正式進入了繁榮期,加上戰爭產生的大量無主荒地,使得均田制得以長期推行,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得封建自然經濟平穩發展,封建國家內部消解封建制度的因素幾乎消失,科舉制的發明又提供了一套選拔官僚的科學體系,使封建官僚體制進一步完善,由於科舉制作為一種新制度剛剛出現,其具體內容在這個時期經常有創新,考試範圍也常有改動,這使得這個時期選拔的官僚更加多元化,具有開創性和活力,進一步促進封建制度的成熟,也使得封建國家的政策更加開明。

    而到了元代之後,封建制度進入衰落期,加上元代以純種外族人入侵而開創的等級制度和民族分級體系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影響,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社會新因素的出現,使封建統治者對於自身統治的穩固充滿恐慌,只能採取進一步加強各方面的控制,八股取士又使得封建官僚變得更加迂腐順從,毫無生機,使國家趨於求穩,國家為了保持內部達到統治者想要的全方面控制和穩定,因而開始閉關鎖國,標誌著中華文化也進入一個停滯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跟誰有仇就買只哈士奇送他”,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