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搭上挪亞方舟

    客家人元宵節習俗

    鬧花燈

    “鬧花燈”是漢民族最傳統的元宵民俗活動,但閩西客家地區除了常見的在街頭房舍懸掛或固定場所展示的花燈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鬧花燈方式。如連城芷溪的“出案花燈”,一株大花燈,由近百個各式小花燈組成,造型十分複雜精緻,一人擎著,正月初一便由數戶人組合出遊,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燈匯合出遊,爭奇鬥豔,鑼鼓鞭炮不絕於耳,龐大隊伍從村頭到村尾長達數里,氣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撫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燈”。“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轎子抬著,隨隊而行的是花籃燈、採茶燈、鯉魚燈、獅象燈、蝙蝠燈、龍燈等,也是一路鑼鼓、十番、響銃、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燒架花”後結束;永定下洋的鬧花燈完後,還各自將燈迎放到祖宗墳墓前,既喻添丁,又盡現客家崇宗敬祖盡孝精神;連城坪上的“水上花燈”,則把各式花燈抬到祖祠前池塘裡的木排上,四周坐著十番樂隊演奏,二小夥撐著遊池塘,燈光水影、樂聲悠悠,引來岸上觀者陣陣掌聲,又具另一番風味。

    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專案。“古事”是以孩童化妝成各種古代人物固定在鐵架上抬著巡遊。最著名的是連城羅坊“走古事”。它的特點是規模大和有濃厚的競技性。一棚古事需壯年男子80餘人,輪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陸上抬著竟跑後,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著竟跑,兩岸人山人海,在鑼鼓、鞭炮、響銃和吶喊聲中你追我趕,緊張熱烈、撼人心魄,被媒體喻為“客家山村狂歡節”。長汀、永定等縣一些鄉鎮,也多有這種“迎古事”活動,但只是抬著巡遊,沒有賽跑競技;還有一種是“龍載古事”。即頭尾是龍頭、龍尾,中間節節龍身上坐著扮成各種古裝人物的孩童,由數十人抬著巡遊;連城城溪村還有騎在“馬”上的“馬上古事”;近年在永定坎市、大溪、撫市、陳東等地又出現了將古事鐵架安在板車或汽車上的“車載古事”。

    閩西客家民間一如漢族的龍崇拜意識,元宵期間到處都有“舞龍燈”,如去年僅永定坎市鎮和高陂西陂村便集中了20餘條各式龍燈鬧元宵。但閩西客家地區除平時所見一般的龍燈之外,還有自己濃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連城姑田遊大龍,每節龍高達2米餘、長達4米餘。正月十五下午四時鳴銃三響,各戶抬出“駁橋”,把節節龍身連線成一條長龍。有的達170餘節,共長竟達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龍”之稱。遊走于田野和村落間,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鑼鼓喧天、銃聲撼地,十分奇雄壯觀。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時,在一庵廟前以一套儀式“燒龍”。類似的元宵遊大龍,連城的林坊、永定的撫市、坎市、陳東等一些鄉鎮也有,但規模不如姑田;另一種是上杭南陽等地的“花燈龍”。即前後是龍頭和龍尾,龍身卻是一塊塊長條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盞各式花燈或插上花束,然後將木板首尾相連,扛著遊行,在觀賞龍燈氣勢的同時,還觀賞五花八門的各色精緻彩燈;連城北團、四堡的“拔龍”尤具特色。當龍燈遊至人家門前時,戶主燃放鞭炮並往龍身上丟去,迫使舞龍者閃躲致使龍腰互相推擠拉扯,整個龍身便扭成彎彎曲曲,恍如真龍,十分有趣;再一種是上杭廬豐、中都的稈龍,又稱香燈。即以稻草紥制龍頭、龍尾和節節龍身,上面插滿香火,隨著鑼鼓點夜晚舞動時,如同點點流星匯成的銀河,煞是好看。

    “打船燈”是閩西客家特有的節慶活動形式。閩粵邊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為雙人船燈,閩贛邊境的長汀、連城多為單人船燈。表演雙人船燈時,一人藏身船艙以挎帶扛起船燈,船頭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槳邊划船邊行邊說唱,接著表演各種船燈小戲;單人船燈船體較小無船篷,由演員一人掛在肩上,邊劃邊唱邊舞蹈。雙人船燈隊只一艘船,單人船燈隊則多艘船同時表演;另一種是“船板燈”,如同眾人抬著一艘龍舟,舟中坐著化妝的孩童,僅是抬著巡遊。

    此外,還有一些個別地方才獨有的元宵民俗活動。如連城新泉和長汀塗坊等地以數萬響長鞭炮盤圈在地板上組成各種圖案燃放的“燒炮”,連城隔田以舞青獅黃獅開始然後表演各式拳術和刀槍棍戟術的“天川勝會”,連城新泉每年立春日舉行的“犁春牛”,永定坎市正月十五由長輩手執紅布包裹、上書“早生貴子、白頭偕老”的圓木棒對著當年新婚後生肩背輾打的“打新婚”,長汀童坊正月十四日十餘青年抬著關公塑像在爛泥田裡旋轉衝撞捲起泥漿並互丟爛泥的“甩泥巴”,長汀四都魚溪村以紅綢紮緊的長竹打壓石頭的“打菩薩”,以及踩馬燈、踩高蹺、打獅等等。

    這些豐富多彩、爭奇鬥豔的元宵節慶民俗活動,是閩西客家地區數百年來的一種文化積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客家人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既活躍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成為客家傳統精神得以世代傳承的一種載體,是一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之進行繼承、發展與弘揚,對於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客家風情 元宵節習俗之魁星點鬥“正月裡來鬧元宵”。要說元宵節上哪兒看民俗活動最帶勁,當數龍巖客家村:上杭遊火龍;連城遊大龍、走古事;永定坎市打新婚等等都是地道的百年民俗活動,意在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添丁添財。

    魁星點鬥

    魁星,客家民間信奉的神明。傳說他聰明智慧,才氣過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為勉勵後代崇尚知識、勤奮讀書的傳統習俗。

    每年正月十五晌午,閩西撫市社前村熱鬧非凡,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事花轎隊伍繞村而遊。在長達1公里的古事隊伍前面,由本村一人裝扮魁星坐在大轎上,手持鬥筆;當隊伍到達庵堂、宗祠前,魁星用鬥筆寫上風調雨順、四季發財、五穀豐登、萬事如意之類的吉祥話。

    古事花轎由眾人簇擁,挨家挨戶巡遊,以慶賀舊歲豐收,祈願來年萬事如意。

    燒炮

    閩西新泉鄉有東南、西、北三個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購1萬至10萬響鞭炮,用一塊門板作墊,將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懸掛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時許,村民用轎抬著"三太祖師",舉著獅、豹、龍、鳳旗,敲鑼打鼓,自北村、西村至東南村遊行一日。每到一家門前,村民就燒香點燭,拱手祭拜,燃放懸掛在屋前的鞭炮。只聽一聲聲炸響,震耳欲聾,頃刻之間火光沖天,硝煙瀰漫。"炮團"燒而非放,故名"燒炮",取一年大發吉利之兆。

    遊大龍

    閩西姑田遊大龍,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條龍從90節到150節不等,每節4米,龍身直徑70釐米左右,每節由5個青壯年輪流抬舉遊動,有“天下第一龍”之譽。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龍出遊前,先由10多個人帶上工具"查修龍路"。次日下午4時許,由長者以豬、雞、魚等供品祭拜龍頭,樂隊伴奏,神銃、禮炮齊鳴。祭拜完畢,龍頭在一片爆竹聲中起駕,開始出遊,每一節龍身順序跟隨,到村外指定地點與龍頭逐一連線。黃昏時分,一條十分壯觀的大龍有如騰雲駕霧,緩緩行遊。龍游大地,百姓緊隨,家家門前燃松明、點燈燭、擺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燒龍身,但龍頭、龍尾上的龍珠不能燒。抬龍板的人最後競相往家裡跑,誰先到家誰最吉利。至此,整個遊大龍活動結束。

    姑田遊大龍始於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一條大龍有兩百多節,每節由五個青壯年輪流抬舉,而碩大龍頭由三個人擎著,一個人前面看路,四個人用繩子從四方拉住,才可平穩前行。千米多長的大龍,蜿蜒於鄉間村野,穿行於大街小巷,一路上男女老少趨之若騖,前後左右相隨,所到之處,家家門前燃松香、點香燭、放爆竹,隊伍浩浩蕩蕩,非常熱鬧。

    燒火龍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元宵夜豐順縣埔寨燒火龍。有埔尾下(遠和)、樹德堂、二房(龍2條)。還有埔尾下、二房燒煙架各1架。

  • 2 # 主案設計師李志鑫

    元宵節可以辦什麼活動

    元宵節可以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都是傳統的元宵節習俗。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過元宵節一直有吃元宵的習俗。“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和“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在南北朝時期,中國民俗中有一項叫“過燈”的古老儀式,“過燈”是用彩紙紮成的母子兔形狀的燈點燃後,在村莊、祠堂、各家各戶巡遊。“過燈”的民俗始興於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後來人們就沿用這一吉祥物來迎神接福。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的由來_元宵節的習俗_元宵節要幹什麼_5號網

    元宵節可以做什麼活動

    1、賞燈:唐朝時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賞燈一般接連好幾天,這時候是十分熱鬧的。

    2、放焰火: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煙花,在那樣熱鬧的日子裡,放起焰火相必一定非常漂亮。

    3、逐鼠:主要是養蠶人家需要做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4、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5、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是廁神。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

    6、走百病:元宵節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7、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也是古代百戲的一種。

    8、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9、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的由來歷史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可以吃什麼

    元宵節可以吃的食物有很多。舊時元宵節的風俗食品,洛陽有玉粱糕(白粱米做的糕),金門有粉荔枝(唐代洛陽人家以粉製成荔枝狀作為節日食品),臨安市肆有賣乳糖丸子、澄沙糰子。蘇州上元的市食,除油縋(粉摶餅,豆沙作餡,下油煎)和圓子之外,還有糖粽、粉團、荷梗、孛婁(爆米花)、瓜子諸品。亦有吃薺菜糰子和薺菜年糕的食俗。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吃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得生財的好意頭。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台州一帶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豆乾、油泡、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則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

    元宵節吃什麼好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節南北方吃什麼

    北方“滾”元宵:

    1、元宵在製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

    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2、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

    3、元宵的餡料相對單一,傳統元宵以甜餡為主,餡料多為白糖芝麻、桂花什錦等。

    4、元宵煮後,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麵粥似的,表皮鬆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南方“包”湯圓:

    1、湯圓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圓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麵杖。溼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做得好的湯圓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圓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儲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2、湯圓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後,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乾,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可見,好的湯圓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3、湯圓的餡料更為豐富,涵蓋甜鹹葷素,在傳統甜餡的基礎上加入肉丁、火腿丁等餡料。

    4、南方的湯圓有多種“流派”,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圓。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裡的原塊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後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來到了!很多人都說過了元宵節代表這個新年真的就過完了!所以大家將自己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到這個節日裡來。現在過節的方式無外乎吃喝罷了,但是在古時候大家都是怎麼過這元宵佳節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

    猜燈謎

    耍龍燈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在這一天裡舞龍燈,期盼著這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兆頭。

    踩高蹺

    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盛行的活動。表演者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 3 # 每日三分鐘

    #丁酉新春# 座標山東

    我們每個門口都要點蠟燭啊,就是每個門口。家裡有幾扇門就要點幾個啊。房間裡屋門口也要。就是這種蠟燭。

    點上大概就是這樣。

    還有蘿蔔燈,用蘿蔔刻一個燈,家裡各種犄角旮旯都要照一遍,還要在人周圍照一遍,說是驅病去邪。小時候脫了褲子照屁股寓意不長蛔蟲這種事也會亂說?

    別的看煙花什麼的好像到處都一樣。問了好多同學他們那兒不點蠟燭我才知道並不是全國通用。

  • 4 # 微莆田網

    中國元宵第一村福建莆田這樣鬧元宵。

    正月

    初三:江東浦口宮桔塔

    初四:芳山跳火

    “火焰上的舞蹈”

    初五:蒲坂村

    初六:揚芳蘇厝 東郊黃石媽出遊

    初七:江東出遊 塘北遊燈 白沙田厝

    初八:埭頭汀岐出遊 黃石七境出遊 蒼林 洋西山兜 三江口元宵 楓亭元宵 涵江先鋒村 秀嶼媽祖出遊 常太鎮土坑元宵 哆頭元宵

    仙遊楓亭遊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彩籃燈,最別具一格的還屬白蘿蔔製作的菜頭燈,從宋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初九:平海城隍出巡 靈川下尾出遊 東海東蔡出遊打鐵球 白沙鎮田厝村 黃石元宵 湄洲島元宵 仙遊縣篝火邊鬧元宵 莆田西厝遊燈 新度元宵 新度港利蒲尾 華亭初九鬧元宵

    莆仙各地媽祖神像巡遊,“出遊”隊伍有馬隊、妝閣、彩旗隊、十音八樂、舞龍戲獅等。而“擺棕轎”、“耍刀轎”等場面壯觀、“媽祖出宮”、“回宮”活動則熱鬧非凡。

    初十:塘北遊燈 月塘東潘出遊 埭頭後鄭出遊 涵江霞徐 東吳梯亭 笏石下鄭村元宵 白沙鎮田厝村

    十一:後埕 埔埕 後墩 新港 卓坡 新坡出遊 黃霞元宵 鐵灶 白家村 北高元宵 新度港利村後彭元宵 東莊元宵

    十二:顯應 哆頭昭惠廟 埔尾 >梧塘吃熗粉 遮浪 後坡 霞樓 坂溪跳火 梅洋 仙遊媽祖出遊 溝頭自然村天后媽祖巡遊 涵江樓下街龍樓社元宵 港利北厝 新度揚美 新度東郊頂厝 西天尾鎮東星田厝村元宵節 笏石元宵 東海鎮東港村元宵 涵江白沙元宵

    十叄:楓亭蘭友遊燈(13~17)白沙田厝 龍山宮 東樓 溝頭 木蘭陂頭出遊壩下出遊(11-13) 涵江鐵灶元宵 榜頭元宵 西天尾官塘元宵 涵江國歡元宵 梧塘元宵 楓亭元宵遊燈 月塘鄉聯星村西許元宵 溝頭遊燈 涵江楊忠村元宵 東嶠鎮下嶼村元宵 白塘顯應村魏塘元宵 秋蘆崇社鬧元宵

    十四:華堤出遊白沙田厝總元宵外渡集奎跳火 楓林 叄一祖祠 棠坡村下社元宵 涵江石庭石西 華亭西許村遊燈 梧塘松東村 涵江洋中村 埭頭後亭元宵 赤溪元宵 珠江村 龍橋西山村 埭頭鎮翁厝村 西天尾溪白村 北高後吳村

    十五:石庭總元宵九峰跳火南門擺棕(午)華亭遊燈華東上刀梯集奎跳火楓亭 白沙賓遊燈 叄江口京山 黃石玉塘埔出遊 龍山遊燈梧塘西莊社貢品 梧塘福興新社跳火 西天尾鎮澄渚村 黃石華東元宵 筱塘英賢祖社元宵 埭頭後溫元宵 榜頭鎮明山宮遊神 秀嶼區大丘村 東嶠鐵爐後埭村 西天尾北大村 東埔東坑村元宵 靈川鎮何寨宮名山宮元宵出遊 華亭走馬亭元宵遊燈 東嶠元宵 華亭鎮霞皋村遊燈 湄洲島下山村元宵 涵江九峰村 涵江集奎(龍頭裡社)鬧元宵 南門鬧元宵 東莊蘇厝村鬧元宵 新度蒲坂

    十六:江延寧宮蔗塔跳火 平海西柯出遊 龍橋總元宵 華亭五福宮筱塘跳火 下磨涵江後亭樟林出遊 埭頭翁厝元宵 忠門嶽秀西華宮 大洋鄉元宵 蔡宅元宵 下黃村元宵 東海鎮出遊 筱塘街道鬧元宵 江口鎮鯨山村後牌元宵

    十七:梧塘出遊松東下宮芳山吃花 清前出遊

    十八:闊口遊燈華亭雲峰出遊 西山出遊南日浮葉海神祭

    十九:莆禧城隍刀梯天后宮出遊西洙總元宵鯉江總元宵南梧塘出遊 芳山吃花 徐厝出遊 三江口鎮洋中村元宵 新度大坂元宵

    二十:壩下掃街南門顯應打鐵球楓亭出遊東進出遊 東獄觀總元宵 鎮前孝戶吃花 橫塘出遊 龍橋、泗華、北磨總元宵 下花元宵 南門闊口元宵

    廿一:塘頭福興宮總元宵 渠橋善鄉出遊(21~22)

    廿二:仙遊出遊 下坂出遊 笏石鳳山寺出遊 涵江白塘鎮前社踩火表演 仙遊寶峰村遊神 新縣元宵 三江口鯨山村元宵

    廿叄:鎮江跳炭火 華江東甲出遊 厝柄出遊 荔城拱辰南郊出遊 笏石鎮頂社出遊 埭頭出遊 南郊出遊

    廿四:笏石宮出遊 東陽東進鳳山下坂出遊 梧郊出遊 瑤臺出遊 涵江白塘鎮鎮前大路宮打鐵球

    涵江白塘鎮前村——“打鐵球”

    “菩薩附體上堂”的僮身,赤裸上身坐在刀架上,鐵球不停鞭打肉身。(真是在用生命在過元宵啊~)

    廿五:涵江白塘鎮鎮前江頭尾遊燈展

    廿六:洋尾靈鎮宮跑馬洞湖出遊(26或28)

    廿七:鄭坂 東陽 西洙元宵

    廿八:厝柄(28~29)

    廿九:七步郊東中和節東巖山燭山文峰宮燭山 西許出遊 溪頭出遊跳火

    二月

    初一:江東飛燕巡安 北高後積大王爺出遊

    初二:黃石下江頭出遊

    初三:華江宗聖宮出遊

    初十:新度紫星宮出遊

    十五:橫塘出遊爬刀梯

    三月

    初七:黃石谷城宮出遊(7~9)抽籤而定。

    以下是民俗攝影愛好者列出來的

    1、初七:黃石梅妃故里,初七元宵出遊;早10:30出宮,5:30左右回宮,水鄉+莆田特色古民居+梅妃故里+桔塔+馬隊

    2、涵江塘北初七元宵晚7:30出宮,11:00左右回宮,長長古巷+整排燈籠+火堆+鞭炮;十二晚規模更大,還有游龍燈(有龍頭龍尾)初七塘北元宵是目前所知莆田最早的元宵,最好先踩點,才知道經過哪幾條巷子,提前在巷尾守著比較好。

    3、農曆正月11,即10年2月24日,涵江卓坡元宵,內容大概是請菩薩出遊,車鼓表演。

    4、正月十一、十二仙遊金井元宵,媽祖出遊。十二晚出遊完畢“入宮”最為壯觀。

    5、農曆正月十二,即10年2月25日,涵東鋪尾元宵,時間為晚上8點至凌晨,內容大概亦是請菩薩出遊,齋菜藝術,車鼓表演等。

    6、正月十二梧塘吃熗粉。梧塘一中旁白沙田厝元宵為正月初九到十三,十三為總元宵!十三晚上最為熱鬧。

    7、正月十四城郊西洙元宵、十九總元宵。

    8、正月十四外渡水庫邊上。

    9、正月十四白沙田厝總元宵。

    10、農曆正月十五,涵江延寧宮,每年的這一天,廟裡都會為正月十六的元宵作一些準備,包括蔗山、桔山、燭山、齋菜等,可以前往一看。

    11、涵江集奎農曆15白天出遊,晚上跳火,“吃花”。

    12、十五黃石華東元宵。水鄉元宵瞳身上刀轎等活動。

    13、涵江延寧農曆十六蔗塔及旺乃池彩燈。可觀看燭山,有車鼓及莆仙戲表演。

    14、正月十六梧梓村元宵踏柴火,梧塘梧梓村元宵踏柴火。

    15、農曆正月十七,梧塘元宵,時間大概是從早上10點至下午3點,有菩薩出遊,跳棕轎,莆仙戲表演等。

    16、正月十八闊口尾晚燈大概晚上6:30開始,一直到9:00左右。有大規模焰火,燃放時間長,想照焰火的,這可是好機會。

    17、莆禧“十九日”:逢年農曆正月元宵節,莆禧民眾都隆重舉行數天的城隍慶典廟會活動。戲劇連臺、鼓樂喧天。尤為突出的是聞名遐邇的莆禧農曆正月“十九日”元宵節。

    這一天,身著黃袍、頭戴銀冠的城隍老爺,儼然朝命大官氣派,端坐八抬大轎中,待鳴銃三響後,在浩浩蕩蕩節日隊伍的隨護下,按傳統順序巡遊境界。一路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嗚銃連響,炮聲震耳;鳴鑼開道、大吹列隊,十音八樂、彩車“妝架”,馬隊鏗鈴、獅舞龍騰;腰鼓陣陣響叮口當,軍樂車鼓展威風;彩亭、傘加瓜錘,排排棕轎越火堆;傾廟聖明齊出動,庇護眾善立巨功。隊伍中最顯著者,為三位光身赤腳、嘴銜銀針、手執寶劍和刺球、坐在四抬“刀轎”上的僮身(古為:田公元帥、白牙將軍、齊天大聖三尊菩薩聖明),在那麼冷的天氣下,他們各自只穿一條紅色的三角短褲,系一塊紅肚布,扎一條紅繃帶,光著身子在“刀轎”上隨隊伍從上午八點多至下午二點許,整整六、七個小時之久,都不覺得冷凍。而且一路上還不時地揮動手中的刺球和寶劍,抽打著自己身子,使之胸背之處血跡斑斑,實為奇特。出巡回廟時,他們又赤腳爬上近二十米高的“刀梯”,以達到節日的最高峰,禧城內外,傾村出動,人山人海,數萬觀眾雲集於廟宇四周,攀登在各居高點,爭先恐後觀看這一既驚險又精彩的表演。此時,廟埕內“四周”鑼鼓齊鳴,軍樂車鼓配合,十音八樂總會,全場執事齊集,鳴統鞭炮齊響,各種戲劇連臺,等等,轟動全城,熱鬧非凡。這一節日活動,自明代一直連續至今,成為莆禧歷史文化傳統的習俗。每年都吸引了各地眾多的善信者。有來自省內的,有部分港澳臺同胞,有遠離海外的許多僑胞。還有不少城裡、江口等民眾,每當節日來臨,都自動提前組織神馬隊、車鼓隊、舞獅隊、演出隊、八樂隊、彩車隊、軍樂隊等等。

    正月廿三:白糖湖入口的村子晚上有活動:踏碳火、菩薩嘴巴穿針。蠟燭穿手臂。大概天黑開始,一般是7點廟裡麵人就好多了。就在白塘往陳橋的路口哦

    18、廿四白塘元宵。

    19、涵江洋尾農曆26跑馬遊村,時間大概是午飯過後就開始了。晚上跳火,“吃花”。

    20、涵江鎮前農曆24打“鐵球”。

    21、東巖山燭山--正月廿九晚

    22、農曆二月初二,黃石元宵,主要內容亦是打鐵球,與鎮前打鐵球略有不同的是,這兒用的是多個鐵球。

    23、七步打鐵球---二月初三

    再來幾張鬧元宵精彩圖片自己看吧。

  • 5 # 公民健康為重

    回答您:說說您們老家元宵節是怎麼過的?

    我說小時候本家的元宵節是怎麼過的給您聽。首先把地方搞衛生,清理春節的花插和瓶花,換水,再添上新花,還有銀柳,大桃花樹棵可以換出來,長著桃仔的花蕊不捨得扔掉,就放在花園的水缸上,讓小桃子長果果,把吊鐘花也從客廳上移到牆腳擺著。等正月過後才折枝。太公分豬肉掛燈儀式在太公祠堂上舉行,大哥走上神臺上掛蓮花燈,燈飾有大荷花跟蓮藕作構圖,竹骨做架榔,用沙紙滾住竹骨接駁合口的交叉處,貼上皺紙色紙。銅表。分幾層的花托砌疊上去,大花燈中央有油燈座,預準吉時開燈,即亮燈儀式,中堂神臺幾十枝錫燈盞全堂點亮,添滿蔴油的盞可點燃幾小時。新十五搓湯圓是老中青,少幼童一齊幫手搓團圓,動動手搓幾個也行。煮湯丸裝碗是要點人數人頭,團圓可以多出來,碗不可以空出來,有忌諱吧。凡是男丁都有權進去祖祠參加新十五掛燈,太公分豬肉。不論富貴貧寒孤獨,寡佬有份,寡媳無份,獨女戶無份。所以產生很多歧視女性的風俗。生得仔多的分多份,全女無仔戶一點膩氣都沒有。那些多仔婆拿著太公分的豬肉在炫耀好命,多佔多吃恃架勢,氣得母女關門垂淚。所以元宵節有人快樂有人愁。太公祖祠主持人代理事族長會在今年新添人丁的家人記上族譜入族。分田分家產的繼承人。生女家族可以入族譜,但無田地產業分,很傷純女戶的心。男丁族人到齊了,就開始擺燒豬拜始祖太公。上香是每個子孫都得輪次下拜。敬酒。拜過老太祖了,就分豬肉,叫太公分豬肉。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用亞公的錢不用自己出錢分得的紅利市,彩頭是論人頭平均分配。吃大鍋飯,一年好景就得一次,不是時時有的。所以集體化時有些人享受股權,外嫁女沒份,要訴訟權益分田到戶,現在好了男女平等,大家公平。

  • 6 # 雜家699618765

    津西楊柳青,古鎮節日氣氛濃,花燈佈滿街,各路花會花樣多。正月十六,只要能動的人都會出來逛燈,在燈下走過叫鑽燈,俗稱遛百病,正月

    十六遛遛能去百病。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來古鎮感受那份古老的民俗吧。

  • 7 # 秦斯托洛夫

    我們那裡的元宵節被稱為“小年”,農村小年氣氛還算熱鬧,元宵節後一天,就是正月十六出嫁的姑娘會帶著老公回孃家看父母。

    元宵節相當於小號的大年初一,正月十六相當於一個小號的正月初二。這樣的習俗全國應該不多見。元宵節主要的節目有吃湯圓、看大戲、趕大集。

    吃湯圓不就說了,南方北方都吃。看大戲一直是我們那裡的特色,每年村裡都會出錢請戲班子過來唱戲,看的人很多,看戲是老年人的娛樂節目小孩子是不喜歡聽戲的咿咿呀呀的聽不懂唱的什麼,但是唱戲的舞臺旁邊是會場那裡邊有各色美食都是給小孩子準備的。大人小孩各取所需其樂融融。戲曲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根本欣賞不了這門藝術。你覺得戲曲有必要傳承下去麼?

  • 8 # 大通遼人

    我們的家鄉是內蒙古通遼市,地處遼寧吉林交界處,是世界上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城市,由於蒙漢群居,元宵節的習俗也是比較豐富多彩的。

    每到元宵節的那天,家裡都會準備一大桌好菜,為了一家團聚,也為了明年更好的團聚,家裡人一起共話元宵,抬頭賞月。

    小孩子會成群結隊的到外面放爆竹,圍著燦爛的煙花,每一個小臉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大商場和各個公司,則是發動員工,為市民上演一出禮花大戰,一到黑天,在外的人絡繹不絕,抬頭看著絢麗的禮花與明月,交相輝映、駐足不前。

    人們在晚上吃完飯後,都會走出家門,因為有個習俗叫走百病,不管男女老幼,都會要走一走,把疾病都走光,為明年的健康祈。

    再有的商場會搞一些猜燈謎的活動,這時候的商場都會燈火通明,外面擺出各式各樣的彩燈,讓過往的市民觀看娛樂。

    蒙古族同胞則是要祭月,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牛羊無害。蒙漢民族在融合的大環境中,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 9 # 泰山1407542

    我的家鄉沒有南方舞龍舞獅子那麼熱鬧,我們第一是吃,早晨吃餃子,中午大魚大肉,晚上賞月吃元宵,當然也得放鞭炮,放煙花,吃完晚飯都上大街上賞燈,猜迷,看秧歌,人太多了,家家都點燈,點一宿的。我也很願意過正月十五的,熱鬧!

  • 10 # 燈火正闌珊那人卻不在

    河南南陽的。記得我小時候每年正月十五淯陽橋都有放煙火的,電視臺還全程直播。那時候老爸騎著摩托帶我來看。我記得煙花還能形成好多形狀,但是好像農運會以後就沒有了,這兩年過年也不讓放鞭炮。

    還有就是十五那兩天會有個人騎著腳踏車,後面馱個小筐各個村賣湯圓,現在想想那味道比現在好多了。

    一般過完十五就要開學了,那天夜裡許多孩子們都會狂歡,希望留住這最後的假期。

  • 11 # 憶棠館書法

    一、元宵節,我們都說過十五,都說是十五過完了才算年過完了,十五這天,首先全家的男丁要去祖墳給祖先們上墳掛燈籠,那個燈籠和別的燈籠不一樣,骨架是用高粱杆的皮做成篾子編成的,圓柱狀,直徑大概15公分左右,高20公分作用,外面糊一層大紅色的紙,上下有金黃色的紙剪的小裝飾。點上蠟燭,掛在墳頭,要是晚上遠遠的看墳地的那一片都是閃閃的光,像天上的星星......

    二、上墳回來,孩子們都是吃了元宵,準備玩了,大人們則負責將家裡的各種親戚送來的燈籠點上蠟燭,前院後院掛著滿院子,到最後大多燈籠都燒成灰燼,剩下一個被燒黑的骨架孤零零的掛在樹梢或者牆頭....

    三、孩子們的十五是最熱鬧的,全村的小夥伴沒人都會每人一隻手挑著自己最中意的燈籠,另一隻手責拿著小的煙花,在村裡的小賣部門口集中,我們哪裡把這種叫遊燈籠,還有郎朗上口的歌謠;大孩子們則負責調皮搗蛋,燈籠也不帶,藏在漆黑處,趁別人不注意把摔炮摔在別人的腳畔,要麼是拿一把土疙瘩,走到別人的燈籠旁時然後就給打滅,打鬧玩耍後,也不知道為什麼在結束的時候村東頭的和村西頭的小夥伴就分為兩派打做一團,當然是鬧著玩的不是真的打架......當然還有好多事情和細節,說到這裡吧,讓我憂傷一下!哈哈!祝元宵節快樂,闔家歡樂!

  • 12 # 佛語濟品行

    記得小時候我的家鄉里的人很少外出打工,夜幕降臨。隨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家人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老人端坐在堂屋笑容滿面,晚輩分坐在兩旁,一片祥和,格外溫暖。

    飯後一起放煙花,小孩挑燈籠互相碰,大人站在月光下烤火聊天。偶爾會有孩童躲在大人身後捉迷臧,氣虛喘喘的說不要告訴別人,大人這時也會參與其中。那時的生活條件不高,因為大家都一樣每個人都樂呵呵的。現在雖然條件好了,村裡人大都去了遠方,只有老人和小孩,能看的只有電視,現在想來還是那時候比較好。

  • 13 # 居然是小洋哥

    我的家鄉是北方,沒有對這個節日那麼多重視,所以也不會像南方那樣,有比賽,有活動,對於北方來說,可能比較多的就是放鞭炮,或者是掛彩燈,真的其他的好像沒有什麼!

  • 14 # 彩虹26057

    在我家一般的節日都不過呢?從小沒吃過湯圓我,居然不知道湯圓是什麼味道的。

    今天元宵節,單位元宵過的好生熱鬧。有燈謎,有湯圓,有節目。元宵節是一個團團圓圓的節日,可因為上班,不能和家人一起過了。越長大陪伴家人的時間就越來越少,小夥伴們,有空就多陪陪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春有你2》你會為誰投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