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心145195450

    我們家的小學還沒有上。星期六日都沒有休息,家長也生怕落後別人的小孩。英語,唱歌,跳舞,游泳,畫畫,寫詩。等等。好像個個都是培養天材。一秒鐘也不亂擔誤。一真的不知道現在的家長是怎麼想的。

  • 2 # 美媽陳小泉育兒號

    當一個孩子可以全神貫注的,能做一件事的時候,是不需要外力督促的,所以說給孩子規劃是沒有作用的。

    只有外界的活動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才促使他們自發的一遍又一遍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在做這個感興趣的事情的過程中,發展他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獨立的能力。

  • 3 # 蒙氏育娃

    早上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覺得應該好好想想再回答,但是想了一路仍然無從回答,就覺得孩子的變化太大,興趣和關注點都在變,規劃可能趕不上變化。想到此,就覺得可以簡單回憶一下自家娃的變化過程,可以供父母們做個參考。

    時間上從最近開始,現在孩子約四歲半。

    1 對飛機的興趣。這個有半年了,記得從國外回來,他就一直說喜歡坐飛機,但是沒太在意,後面又去了一趟大理,就明顯覺得興趣變濃很多,開始跟我學紙飛機,後來又去了趟三亞,又有加強,開始主動要看超級飛俠,後面還主動放棄最愛的棒棒糖而選擇購買超級飛俠套裝。現在已經明確長大目標是當飛行員。

    2 對撲克的興趣。這個可能是數字敏感期吧。應該是兩三個月前的樣子,我給找了個練習記憶的撲克玩法,就是翻牌。做法是把所有撲克全部數字朝下攤開,然後兩人開始翻牌,每人一次翻兩張,如果數字一樣就歸自己所有。這個玩法大概持續了個把月。最多一次他拿到38張,我真是服了。

    接著換了種玩法,叫跑得快,每人拿五張,開始出牌,誰贏後再補充撲克到五張。這個玩法,現在他基本不出錯,也經常贏我們。

    前幾天開始玩十點半。這個讓我非常驚訝,因為他簡單加法都不會,但是興趣卻異常濃厚。玩法是開始每人一張牌,然後根據點數判斷是否加要牌,最大不能超過十點半,花牌都是半點。經過這幾天練習,掰手指頭計算,十以內的加法基本能搞定。

    3 腳踏車興趣。應該是去年十月份的樣子,騎14寸帶輔助輪腳踏車一段時間,有一天我說要不我們嘗試下去掉輔助輪如何,他說可以啊。週末我們就在小區附近開始學,大概兩個小時的樣子就學會了。過了大概三個月,看到要好朋友騎16寸腳踏車,非得也要一輪,就買了迪卡儂的16寸腳踏車,後來一發不可收拾,騎的越來越好,經常跟我們出去騎行。

    4 車的興趣。這個是絕大部分男孩子的興趣。從小就買了各式各樣的車,經常比賽玩。從車說到運動,我家兩歲多有一輛扭扭車和一輛迪卡儂兩歲多用的滑板車。但是一直不玩滑板車,從買到送人基本沒玩幾次,我們推測原因是他膽小怕摔跤。但是扭扭車玩的特別好,可以用爐火純青來形容,我們都覺得買值了。後來騎腳踏車的膽量讓我們覺得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他了。

    5 閱讀的興趣。從大概二十個月就開始給他讀繪本,一直堅持到現在,有時候偶爾睡的太晚,告訴他不讀書了,他都會反抗,要求我們至少讀一本,已經成睡前閱讀習慣了。

    6 聽歌興趣。這個應該是從一歲左右到三歲的樣子,買了播放器放歌曲,每次吃飯時都放歌曲,中英文都放,我記得兩歲是非常喜歡聽我們唱歌,一首wheel on the bus可能都給他唱了不下二十遍。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習慣啦。

    7 拼圖興趣。記得十八個月時,買了12塊的攪拌車和吊車拼圖,他非常喜歡,那段時間經常玩,最快好像不到二十秒就能拼好。現在也還喜歡拼圖,只是偶爾才玩,能拼一百塊左右的拼圖啦。

    好了,一路走來,我記憶深刻的幾個興趣點基本都寫了。其實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大的興趣點,車類和讀書。讀書完全是我們大人給他養成了習慣,車類是男孩子常有的習慣,從車類延伸到扭扭車,腳踏車和飛機,以及拼圖。玩撲克可能是因為讀了一些數學繪本產生的興趣。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是儘量多觀察孩子,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敏感期,只要我們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育兒其實不難。

  • 4 # 林黛玉36

    中國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小奴隸,大人,社會都會給孩子安排各種要學的東西,從7到8歲,正式苦讀,嗑書蟲似的生活,完全沒有幼童的成長過程,等唸到大學,個個小眼鏡,滿腑經論,適用價值很少,書本無需念那麼多,面面具到,等孩子對知識產生興趣,就可分科學習,即省人力,又省物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少些外力的壓迫。某些大科學家,發明家並非什麼明牌大學畢業,只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不斷專研,探索而出成績。

  • 5 # 美和成長管家

    為孩子做規劃要看孩子處於什麼年齡段,每個年齡段的孩子規劃不一樣。

    1、0-6歲段,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訓練孩子的五大感覺器官,進行語言啟蒙。注重孩子的運動發育。大小肌肉發育。

    2、7-12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發展。

    3、13-18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孩子建立未來社會身份模型,也就是未來職業定位。重視孩子天賦發掘。

  • 6 # 莫小西MO

    我認為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都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在生活方面,我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性。比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刷牙,現在慢慢的讓他開始自己洗澡。

    此外還應該讓他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儀式感和規劃感。每天定時提醒他準備睡覺,找好第二天要穿的衣物(這些我都讓他自己決定),第二天按時起床。

    在孩子的學習方面,要讓他養成學習的習慣。我孩子目前還沒有上小學,但是每天回家我都會讓他做一點作業,數學語文或英語方面的。但這個不強迫,總的來講是基於他自己的興趣,我發現有一些手機APP,還是值得用的,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每天讓他回來做作業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讓他提早適應小學的學習模式。小學的學習模式相對他現階段的學習而言強度更大,我認為及早做準備是有必要的。

    此外我推崇把學習延伸到課堂外,融入到生活當中。比如學齡前的小朋友識字的問題,我不認為需要每天讓他去寫,或者去看書,而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隨處看到的字(廣告牌,商店名等)就教他去認識,這種方式比強迫他去看書更好。

    總的來講,習慣非常重要,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建立一個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將來是非常重要的!

  • 7 # 漫畫速遞
    離婚後獨自撫養女兒的上海姑娘,把女兒送上了戲曲舞臺

    我這個朋友今年34,暫且叫她陽陽,真的是和陽光一般的女孩。她的女兒今年剛上初一,就已經跟著劇團參加過很多次表演,舞臺經驗相當豐富。

    就在兩年前,丈夫外遇,她原諒,再外遇,丈夫直接提出了離婚申請。從此,她開始了生活的新篇章,找了一份做一休一的工作,一個月工資4000出頭,每個月基本都把錢花在了女兒身上。1000的舞蹈培訓,800的晚託班,剩下的就是生活上的開支,住在了她的親姐姐家裡。在上海這個城市,就算沒有房租的壓力,4000塊錢生活下來已經是讓我驚歎不已。空餘時間每天學習營養搭配,之前女兒身高一直不見長,在一年內硬是將女兒的身高拉高了六個釐米。她不相信基因的束縛,堅持學習舞蹈也是有這個原因,她女兒的體型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她同時看到了媽媽給自己的付出,也是異常努力。

    一個姑娘能做到如此堅持與自律,可見她是多麼的有勇氣。我問過陽陽,你女兒學習戲曲以後能做什麼呢,她說她不知道,但是她知道這樣一定會對她女兒好。我語塞,有時候成功就在於簡單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累積,卻有很多人難明白這個道理。

    話說到這,故事不長,她確實為孩子做過很多學習以及生活上的規劃,或許她也是幸運的,相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當自己努力為孩子規劃打拼時,孩子的叛逆也不理解也是很容易遇見的事情。

    在時間與學習的規劃上,父母的心態很重要

    很多父母也是一直在為孩子付出,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不平等現象。如果孩子表現不讓自己滿意,父母也容易產生責怪的心理,卻不知道問題出自哪裡。我們也很有必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父母在教育孩子怎麼成功之前,不需要講太多的道理,先要懂得教育孩子如何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這才是成功的基礎。同時責怪容易使孩子產生自責的心理,變得不自信,我們也要懂得去權衡。

  • 8 # 玩美教育

    現在的父母都會讀點教育類的書籍,對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時候家長願意跟隨孩子 的興趣。 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世界上最難的一門學問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學問。如何培養孩子是經常困擾父母的一個問題。今天這位這個問題提的特別好,是啊,十年樹木,一個孩子學習成長也就是黃金的十二年教育。一眨眼就過去了,能想到至少在這十二年裡為孩子做個規劃。我覺得還是非常有理性與長遠打算的家長。

    為孩子規劃,我覺得首要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習慣的培養大部分要來自家庭教育。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就可以產生良性迴圈。帶來巨大的收益。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我建議您除了堅持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外,還要每天堅持做這樣幾件事。一是鍛鍊身體。只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有幸福的未來,這是基礎。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為孩子的健康著想。二是每天堅持讓孩子閱讀。閱讀是各門學科的基礎。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和技巧。讓孩子受益終身。三是為孩子至少培養一門興趣愛好。

    唯有打好基礎,才有光明的未來,要談規劃,就是現在做好根基。

  • 9 # 塞島拖哥

    也是經過了幾輪考察和考慮,最後決定讓他出國去塞普勒斯讀書。確定這個小島國主要是雙語言優勢和在教育上與英國關係最緊密的歐盟國家這兩個原因吧。希望孩子以後在語言上更有優勢,能更輕鬆去英國讀書,畢竟招國際生和歐盟招生標準、人數、學費都不一樣更具優勢。

    雖然需要有陪讀,但為了孩子我覺得還是值得的。當然我沒想過移民定居之類的,中國還是非常好的,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才選擇這種購房給居住權,孩子上大學後就可以賣了回國內居住了。方便且沒什麼損失。

  • 10 # 米糖的小日子

    學習,我家娃幼兒園,還是以玩為主。雖然老師幾次委婉叮囑我,回家要盯拼音和算數。但我娃似乎還沒有上道,強迫學習只會讓她心生厭惡。所以馬上升大班的娃,沒有任何課外班。

    家裡就是網上App學英語,每天堅持的動力是得到禮物。很喜歡跳舞,只報了幼兒園不是很專業的舞蹈課。喜歡畫畫,還是自己塗鴉發揮想象,我覺得很有想法。買了魔法拼音王國,每天當故事書講給她聽。

    因為最近身體恢復階段,等完全康復,會給她報個正規的舞蹈班。等大一些如果喜歡,也願意的情況下,會報一個美術班。課外班,一兩個就夠了,選擇她喜歡的就好。

    學習性質的輔導班看上小學以後的情況。我的想法最多報一門英語就好。其實我家有個佛性爸爸,所以可以很好遏制我,給孩子學習的規劃,都會平衡一下,做減法。

  • 11 # 博士媽媽育兒記

    我在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採用的是特別嚴厲一絲不苟的教育方法,制定規劃,每天看英文影片,聽英文歌,背古詩。週末輾轉於各個早教班。

    後來我發現這樣下來,家長焦慮,孩子並不高興。特別是英語,每天因為讀英語繪本都要爆發家庭大戰,因為她不讀指定的繪本,她爸爸還撕過書。

    後來我學習了正面管教還研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現在幫助孩子的方法不再是之前的強勢壓迫了。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引導。

    首先我讓她參與制定學習計劃。讓她覺得:這是我自己訂的,我能主導。這樣從一開始就不會反感這個計劃。

    其次,我會陪伴她三週,一起執行計劃,有調查顯示:培養一個習慣需要堅持21天,只要堅持21天之後,就能成為習慣。這個陪伴不能是讓孩子感覺強迫,要讓孩子覺得媽媽和我一起學習。

    重要的一點:讓孩子體會到計劃完成後的成就感。把計劃分解成小的,階段性的任務,每完成一個階段任務,就用有儀式感的方式鼓勵她一次,可以帶著去吃好吃的,也可以去遊樂場等。

    最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如果孩子的興趣方向,環境等等發生變化,我們也要及時調整。

  • 12 # 花瓣上的螞蟻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父母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雖然是孩子,但也有他自己的思想。任何一件事,強迫就不快樂!學習本身是苦差事,更何況是要訓練培養他的習慣呢!沒有耐心是不容易做到的。

    孩子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可是讓筆者絞盡腦汁。良好的課堂聽課習慣,做筆記,課後作業習慣,良好的書寫習慣,課外閱讀習慣等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不敢稍有疏忽。生活習慣上,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走路摔倒了必須自己爬起來。學會收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用品。因為,孩子以後的人生之路,父母是不能替他去走的!就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我的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有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就可以進一步的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我帶孩子去學習古箏這種民族樂器,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每週一課,回家自己練琴,練的那個才叫辛苦,畢竟只是九歲的孩子。每天做完作業,就是練琴。我就守在旁邊,聽節奏,看指法。遇到要考級或者有演出,那更是加班加點。就這樣一直堅持到了高中畢業,孩子順利的考入了一所重點大學,學習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當然,古箏這個特長成為了她的翅膀!

    所以,我覺得孩子是一張白紙,是需要做家長的適當給予一些規劃。包括學習上,生活上,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無疑是辛苦的,孩子最終是受益的!

  • 13 # 東東食武漢

    如今的中國人,比任何時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

    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贏在胎教、贏在擇校、贏在才藝、贏在外語,一心想讓孩子成“才”,卻不在乎他們是否成“人”。

    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播下龍種,收穫的卻可能是跳蚤。

    中國的孩子很忙。

    他們忙著學習、上各種興趣班,也忙著從心智上、行為上向成人社會靠攏。

    鋼琴已經成為中國孩子興趣班的基本課程。

    他們是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的“早熟的果實”,而盧梭1762年在《愛彌兒:論教育》中寫就的這段話,在今天看來也相當貼切: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圖/Chinadaily

    這是被“催熟”的一代。香港無線電視(TVB)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揭示了香港孩子成長的殘酷真相:

    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要接受胎教——比如聽英語故事,這樣出生後就不會抗拒英語。

    有些心急的家長,在孩子還沒出生時就開始物色幼兒園,孩子6個月大就開始上游戲課,之後上早教班。

    而孩子上了幼兒園,早則K1、遲則K2(分別相當於小班、中班),家長就要謀劃“幼升小”大事——會樂器成為必備才藝。

    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香港有些小一的申請表直接問孩子會幾種樂器,學鋼琴、小提琴已經拿不出手,甚至“八級已經沒什麼用了,進小學前就要取得表演級”。

    上了小學,放學後的時間被各種興趣班排得滿滿當當的,別人學10個興趣班,自家孩子就要學20個,其中包括為“小升初”而上的面試課,由專人傳授面試技巧和話術……

    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內地小朋友的“奮鬥”軌跡,和香港小朋友大致相似。

    2018年年底曝出的“5歲小盆友的豪華簡歷”,就是為“幼升小”準備的,其中的一些描述,就連大人都自愧不如:“英文(書)年閱讀量超過500本”“去過國內外30多個城市”“4歲半開始學鋼琴”,等等。

    5歲小朋友豪華簡歷的一部分。

    此外,家長動用各種資源幫助自家孩子在班幹競選中勝出以某些指標來完成跟“鄙視鏈”下層的“區隔”(不讓孩子跟沒有英文名的小朋友做朋友);以及小學要求小學生填寫職業規劃(“讓孩子們的自我認識和社會的大環境逐步地建立聯絡”“提升學生對整個社會行業職業的關注度”)等,也是按照成人世界的邏輯“催熟”孩子的典型例子。

    現在的小孩子太累了,如果可以選,他們估計不想被生出來吧。”有人如此感嘆道。

    興趣班也有鄙視鏈。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中國孩子沒有多少時間

    讓自己成為“一個孩子”

    讓我們看一組資料,感受一下孩子有多累:

    首先是平均每日在校時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調研顯示,2015年,小學生平均每日在校時長為8.1小時,初中生則為11小時,比一般上班族的工作時間都要長。

    其次是每週校外學習時間——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資料顯示,中國學生平均每週課外學習時間13.8小時,名列全球第一。

    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每週校外學習時間達17小時左右,遠高於OECD(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值7.8小時。

    課外的學習對中國孩子來說,也是很大的負擔。

    再次是睡眠時間——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全國青少年睡眠狀況平均分值為67.14分,剛剛過及格線。

    在6—17歲的孩子中,有62.9%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其中13—17歲(初高中階段)的孩子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的更高達81.2%。

    睡得最晚的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孩子,有64%的孩子22點以後才入睡;起得最早的則是江蘇省的孩子,有3.7%的孩子起床時間早於清晨5點,有54.6%的孩子起床時間在5至6點。

    其四是近視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近視患者人數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世界第一,其中小學生近視率為約40%,高中生、大學生的近視率為約70%。

    從前兩項資料來看,在校時長加上課外學習時間,中國孩子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分別達到10.5小時(小學生)、13.4小時(初中生)。

    在中國的校園裡,隨處可見近視的小孩。

    “晚上9點,13歲的蘭蘭(音)坐在北京一家咖啡吧裡。

    來自美國的外教安娜正在進行40分鐘的授課。蘭蘭在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上初二,她很少能在晚上11點之前睡覺,甚至週末還得補習語文、物理和數學。

    像蘭蘭一樣,大多數中國孩子必須在空閒時間繼續學習。他們沒有多少時間讓自己成為‘一個孩子’。

    事實上,他們也沒有多少時間睡個好覺。中國學生的‘工作日’從一大早就開始,在深夜結束,甚至經常在午夜之後才結束。可是,許多父母認為,這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

    中國孩子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

    “贏在××前”

    “加油!距離高考還有6574天!”

    孩子剛剛出生,一位家長就給孩子寫下了這樣的寄語——顯然,這位家長希望孩子“贏在出生後”。

    出現在《沒有起跑線?》中的二胎媽媽Irene則將起跑線的時間提前到孕期——希望自己的二胎女兒“贏在子宮裡”。

    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Irene頭胎是個兒子,最初她抱著不想做“怪獸家長”的念頭,什麼也不為兒子準備,直到他1歲半才開始聯絡Pre-Nursery(供2歲孩子就讀的幼兒班)。

    處處碰壁後,“才發覺兒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家14個月的妹妹能背26個英文字母,自家兒子21個月大,還只會說字母B,這還是天天聽大人叫他“BB”才記住的。

    懷上老二後,Irene挺著5個月的身孕提早物色幼兒班,“這次我一定要做足準備,因為我要妹妹贏在子宮裡”。

    還是嬰兒時期,就開始聽“ABC”了。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而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進只收1月出生的寶寶的名校,甚至把起跑線提前到備孕期——造人前算好時間,讓孩子正好在1月出生。

    孩子的起跑線,從在子宮內孕育成一枚胚胎就已經開始了。由此,《沒有起跑線?》貢獻了迄今仍不時被提及的“贏在射精前”。

    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儘管這句話已被證明是為了配合節目效果而提前預設的臺詞並引發極大爭議,但它還是結結實實地刺痛了許多平凡父母。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可以說是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最集中的反映。不知有多少家長以此為信條,讓孩子和自己投入“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奮鬥之路。

    其實,這句口號並非出自教育專家之口,它最初是上世紀80年代一家企業為宣傳自家產品(有說是奶粉,有說是“壯骨顆粒”)選用的廣告語——“治療兒童缺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00年前後,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韋鈺提出“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由此跟教育掛鉤,並在商業力量的推動下(早教班、補習班等),被家長們奉為圭臬。

    多年後,韋鈺接受採訪時澄清,自己當時提出這一說法,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各國緊急調整了兒童早期發展政策。

    圖/Unsplash

    美國科學院院士福克斯發現,0到2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之一。早期在托兒機構成長的兒童,由於互動交流的機會少,腦的體積比受到正常照顧的兒童明顯來得小。

    2歲以前得到改善的,腦發育可以恢復;2歲以後再改善,腦的發育恢復就很難。因此,所謂“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指的是必須重視早期教育。

    具體到個體家庭的教育,家長鬚在這個關鍵期言傳身教,完成對孩子的教養,這才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真正含義,“(它)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

    在中國,早教往往跟“認字”掛上鉤。

    然而,這個提法以訛傳訛,不斷被演繹,將教育的標準直接與“輸贏”畫等號。

    “‘起跑線理論’將教育的功能簡化為‘輸贏’之爭,這恰恰是當下社會崇拜競爭和成功學的一種病徵。

    如果成年人之間的嚴酷競爭無限度地轉移到初等教育、學前教育,甚至胎教階段,那麼整個社會就可能變成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

    其次,就算可以將人生比作一場賽跑,那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最初的一點得失可能完全無足輕重。

    刻意誇大起跑線上的輸贏,主張斤斤計較、分秒必爭,會給孩子造成過度的負擔。而失去了童心的童年,也很難有未來充滿自由和想象力的成年。”

    這是學者劉擎的看法。

    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圖/Pixabay

    把童年和自由還給孩子

    “兒童應當穿童裝是非常新的想法。兒童的一舉一動必須儘快學成大人的模樣,太慢了不是父母而是教師要操心的事情。這是原罪的一部分,必須用教鞭把它打掉,騰出空間給有用的(也就是無用的)成人知識;這是迫在眉睫的任務,容不得孩子們把時間消磨在玩耍上。”

    安東尼·伯吉斯在《莎士比亞》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的“童年”觀念並不存在。

    法國史學家菲利普·阿利埃斯指出,在14—15世紀的歐洲,兒童(enfant)一詞與這些詞彙同義:男僕、侍從、服務生、兒子、女婿等。這說明當時的人們並未意識到童年有足以將兒童與成人甚至青年區隔開來的特殊性質。

    圖/全景網

    到了18世紀,盧梭呼籲,應當尊重兒童期,因為它本身即具有價值,而不是對未來有價值,他說:

    “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我們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至此,童年的獨立價值得到肯定,盧梭認為,它並不是作為成人期的準備,因此不應該用成人為兒童準備好的連篇累牘的現成知識技能武裝兒童的頭腦。

    把兒童當兒童看待。圖/Pixabay

    在《愛彌兒:論教育》中,盧梭指出兒童教育的誤區

    “由於大家不願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個博士,所以做父親和做教師的不論罵他、誇他、嚇他、教他、改他的缺點、答應給他東西和對他講道理,都操之過急,做得不是時候。”

    北京某小學的學生都開始有畢業論文答辯了。

    換言之,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至於應該教給孩子什麼,盧梭是這樣回答的:

    “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裡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圖/Pixabay

    在如今這個成功學盛行的時代,哪怕最與世無爭的家長,在涉及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總是不能免俗。

    藝評人鞠白玉有一個舞蹈家朋友,因為即將小升初的兒子沒有報任何校外興趣班,被老師叫去質問:“你怎麼那麼不像海淀區的家長?太不思進取。”

    到底是隨大流讓孩子努力學學學,還是讓孩子有個寬鬆愉快的童年?鞠白玉的看法是:

    “把人還給人,把童年和自由還給這些早晚能做自我選擇的孩子,別過早地規範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精英;

    不讓那些沒有溫度的偽名詞去影響孩子怎樣接觸真切的世界,怎樣感受世間的情感;

    對事物的抉擇不去功利地做判斷,對理想和價值的追求發自天然,不過早地邁進那些世俗規則界定的殘酷遊戲,甚至不競爭,當你不主動跳進這個激流,多大的浪也傷害不了你。”

    至於能不能做到如此通透,那就因人而異了。你會怎麼選?

  • 14 # Kathy生如夏花

    我一直以來就有閱讀的習慣,孩子還沒出生時,我就查閱了很多育兒的書籍,對於孩子的培養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二三十年前我們每個地方的人都操著自己地域方言,覺得說普通話都很高大上,說英語更是不可想象,今天,孩子們用英語簡單聊天是非常平常的事兒。由此窺見一斑,幾十年的變化速度之快,要孩子能跟得上時代,必須學會幾門基本的技能。

    一、閱讀能力

    閱讀能讓一個人主動獲取知識,變得睿智,理智,充實。孩子心靈的滋養,情操的薰陶、知識面的拓展都要靠閱讀去支撐。一個人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就算碰到困難,也可以透過查閱各種資料,透過自我不斷學習慢慢克服,一個優秀的人都愛讀書,會讀書。

    二、第二語言的能力

    在孩子母語還沒有學好的時候,應該讓孩子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有些家長對這個觀點很排斥,覺得中文都沒有學好學習什麼英語。

    我不是語言專家,但是我兩個孩子的經歷來看,我發現孩子在中文還沒有學好的時候同時學英語,孩子不會對兩者混淆,相反會學得更加好,更加有效率。

    透過孩子喜歡的方式讓孩子浸泡在語言環境裡,比如說媽媽親自給孩子讀繪本,給孩子聽好玩的音訊故事,跟孩子做英語的小遊戲,孩子玩得開心,從小會喜歡上英語。

    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學習其他的第二語言,方法都是一樣的。

    相反,等到孩子掌握了母語中文的各種語法和用法,習慣了中文的思維,再強行加入另一種語言,學習難度會更大一點。

    三、動手能力

    我從小給孩子買了很多樂高的玩具,讓孩子從搭建各種不同的造型中,飛機、大炮、高樓大廈,都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運動的習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除了營養的支援,還要有經常鍛鍊的習慣。孩子小的時候,我每天都還帶孩子外出戶外曬曬太陽,讓孩子盡情玩耍奔跑。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在學校雖然也有體育課,但是每天飯後一個小時,我堅持跟孩子跳繩,晚跑半個小時左右,週末去公園跟孩子踢踢足球,打打籃球。

    現在我們全家身體都棒棒的,身體好了做什麼都開心,有困難也會笑著面對。

    讓孩子從小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對孩子而言,是一輩子的福氣。

    我是八零後Henry媽媽,認真生活,認真教育。和您相互關注,相互學習,一起探討孩子教育的問題。

  • 15 # 星城街舞官方

    可以給孩子報一個特長班,讓孩子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未來也有一技之長,挺好的。就像我們星城街舞的孩子,學會了跳街舞,很自信,平時學校有什麼活動演出,都會上臺演出,展現自我,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掌聲和認可,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

  • 16 # 凱風輕吟

    這個問題首先得考慮為什麼要給孩子做規劃,是為了父母自己未完成的心願,還是做好孩子人生引路人的責任。

    我家採取的是專案化養育法,從孩子出生就對自己定下了目標,希望孩子16歲能獨立自主選擇他的人生之路,如果能拿到國外名牌大學的offer是最好,但這個期望是基於作為母親的我過去到現在的眼界,16年後也許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孩子能獨立自主的適應未來世界,這個奮鬥目標是不變的。那麼也就要求我得提前學習和分析什麼樣的教育是他未來需要的。

    不到1歲開始親子閱讀,2歲報名卡巴(樂高積木搭建的興趣班,3歲正式上課。自己是文科生,考慮他7歲開始學程式設計,所以報班學習,有意識的引導邏輯思維培養),3歲半玩ipad上簡單程式設計遊戲。目前5歲,不愛讀書、不學英語,就愛玩ipad遊戲,特地給他買了防藍光眼鏡。

    他1歲半就見過我的外國朋友,看到我用英語和別人交流。暑假經常帶他去爬山和露營,接觸大自然。週末不是帶他逛書店,就是博物館和美術館。家裡有藏書2600多冊,他在玩遊戲的時候,我用藍芽音箱聽混沌大學的課或是聽樊登老師講書,大部分時間他都看見我在讀書做筆記,甚至外出講書也會帶他去看。

    如果一切規劃和課程不是以他自己的興趣和要求為主,如何激發他內心的好奇心。另外,我們的教育是把各種學科分開,這種分裂的教育方式,如何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雖然無法改變現狀,但我可以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擁有開放的心態、成長型思維、正視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就能更好地成為自己。

  • 17 # 湘村小新

    首先上幼兒園的時候培養他多興趣,多愛好!上小學了就要篩選出來他最有天賦或者最有潛力的專案,最後小孩成長過程中人品,情操,情懷培養至關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在堅持自己當初的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