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eng6455

    那是成為皇帝之前的私德,而看是不是一個好皇帝,看的是他的執政與及對國家對百姓的貢獻。也就是說在大義面前,皇帝的一切私德都無關痛癢了。

  • 2 # 南雷霆峰

    說李世民殺兄佔嫂,逼父讓位,為什麼李世民還能被後世評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

    李世民有錯嗎?確實有錯,他不應該打了征服天下的幾乎所有硬仗,王世充,李密,竇建德和劉武周等幾乎全都是李世民率領唐軍打下來的。李世民打仗,喜歡親率三千玄甲軍向敵人衝鋒,以致於到處戰傷。

    李世民他“功高震主”這個錯誤實在大了!

    齊王李元吉他沒有奪嫡的資格,討伐劉武周原來是他的防區的任務,結果他被劉武周打得大敗而逃。其實他跟著李世民還是立了一些功勞的,也很勇猛,但只可衝殺,卻無帥才。

    對於太子李建成,李淵犯了大錯,他就應該把有些任務交給太子李建成,不能前方危急只想到李世民,讓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了不世戰功,而把李建成養在後方,養尊處優,等天下都太平了再來“摘桃子”!

    李建成其實也是缺了一些歷練,以致於性格上有些柔弱,所以在奪嫡時硬碰硬,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但是,李建成的才華至少比李元吉強。竇建德敗亡,唐軍班師。後來竇建德部下劉黑闥又重新造反,江夏王李道宗也是老軍伍了,也陰溝翻船,失敗了,一時州縣震動,李淵坐不住了啊,看向了李世民。不想李建成走了出來,向父皇請戰。

    李建成統率大軍,軍容甚為整齊。而且在魏徵建議的“堅壁清野,步步為營”的策略之下,破了劉黑闥“流竄作戰”的游擊戰術,最後以各個擊破的手段,以比對方傷亡小很多的情況下,全殲敵軍,班師回朝。

    故李建成,李元吉之死,錯在李淵。李世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題主把罪全推到李世民頭上,不懂“奪嫡”什麼意思嗎?難道李世民該自殺以謝天下,把皇位,江山讓與“摘桃子”的大哥?

  • 3 # 布衣1卿相

    洛陽之戰之後,李世民地位直線上升,更是主管了軍事作戰的大小事宜,當時的地位高於朝廷的各路親王,但是我們也從影視中瞭解到,從他們的制度來講,比親王地位高的除了皇帝,那就是太子,可李世民,並非太子,但他的地位卻和太子一樣,可見當時的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了。

    然而,這只是其一,他當時不僅地位高,而且擁有任命官員的權利,這也為他的用人,奠定了基礎,他是屬於自己體系的權利,其天策府的官級皆要高於朝廷王府官級,這就是“天策上將”,當時同等於太子一般的權利。

    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他還擔任了另一要職——尚書令。尚書令我們應該大體瞭解,其不僅在品級上高,而且掌控著行政權力,直接管理六部國家部門,唐太宗自然也知道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所以他登基後為了保證權力不被分化,所以暫時擱置了這個職位,並以自己曾經擔任過為理由。

    之後,也是戰爭的需要,李世民更是逐步掌管了黃河南北,太行山東西的大部分範圍,此時可以說是他已經有大唐的半壁江山了,權利的逐步增大,疆土的擴張,一步一步刺激著他的野心。

    這裡再說一下太子的事情,其實當時李淵是有意任命李世民為太子的,但李世民並不是很覬覦太子之位,史書記載當時李世民從未想過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從未想過要奪權篡位。綜合來說,李世民在當時朝廷擁有著太子一樣的權利,甚至在太子之上,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朝廷以及地方軍隊,有著非常高的認知和影響力,基於一切的優勢,他當然也是漸漸對皇位產生了野心,反過來想,即便他沒有野心,又如何。他的兄父也定不會讓他逐步掌控權利吧!

  • 4 # 文馨娛樂

    縱觀整個封建歷史,李世民的口碑,絕對也是進去前幾的,一起來看看,他究竟做了些什麼事情吧。

    首先就是殺人方面,政變一定是會死人的,不過李世民在政變的過程中,殺了和自己敵對的李建成、李元吉兩人,以及他們的兒子,對他們的妻子和女兒,以及其他的家人,都很寬容,從戰爭層面上來說,他殺的人不算多。

    他選擇在玄武門發動政變,也是不想涉及太多的無辜人,切斷李建成和手下的聯絡,也避免擴大斗爭,死掉更多的人。

    在殺掉了自己的兄弟之後,他沒有立刻處理那些,跟著李建成等人的人,反而是主動的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主動表示出要喝酒的意思,甚至娶了李元吉的老婆楊氏,從古人的想法上來看,實際上這是給了楊氏一個恩惠。

    李世民重用魏徵,重用一個賢臣,他也願意接受大臣的納諫,反而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形象,而楊氏生的女兒被保護了起來,再加上李元吉人已經死了,李世民對他們還不錯,所以楊氏是不恨李世民的。

    再加上政變之後他成為了太子,他並沒有等待李淵讓位給他,而是迅速的拿下了最高權力,畢竟權力在手自己才有話語權,於是他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之後,這場政變的緣由,就是由他說了。

    雖然他在政變過程中,做了不少不好的事情,但對於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坐在皇位上的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如果他能做一個好皇帝,別人對他就會有所寬容,如果不是,那麼政變就成了他的汙點。

    於是就有了貞觀之治,也讓大家認可了李世民這個皇帝。就連司馬光都曾經說過,李世民取代了李建成當皇帝,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 5 # 大仙講歷史

    我認為原因是非常多方面的

    1、李世民個人確實有大量的方面是值得稱頌的,所謂,不管好人壞人,都有好的一面,包括這個千古一帝,雖然有些地方可能有所爭議,但是他確實當之無愧是一個歷史地位很高的君王。

    2、作為一個鬥爭的最終勝利者,他有大量的機會可以讓這個歷史為自己去美化,所謂玄武門之變,也可以美化成自己是被迫動手,種種的來說,他自己掌握了史官的生死大權,並且,他的後代,他死了之後連續幾百年內,他的後臺做君王。都是保證這幾百年內,都不會有人去黑他的過往。讓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都是對他美化的。

    3、國家和社會發展階段而言,大唐在這麼一段時間內,處於一箇中華國力的強盛階段,吊打周邊各個大國和小國,在國人心中那是一段光輝的歷史,這期間,作為關鍵性的一位君王,他的歷史評價也無可厚非的會高。

    4、大部分人終究不是特別在意君王的私事和家事,從國家大事而言,確實是積極意義的評價。

  • 6 # 凱哥講史

    首先殺兄佔嫂,逼父讓位其實沒有什麼,自古以來都是皇權大於一切,親情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況且李世民不只是想當皇帝,他還有遠大的抱負和野心,從後來的“貞觀之治”不難看出,他也的確做到了。

    一般人做不了皇帝,能當皇帝的也不是什麼善茬。歷史上太多這樣的例子,假如當時不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也許死的就是他自己。李世民弒兄囚父,確實沒的洗,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也是李世民他們家族內部的事,而把國家治理的好,跟李世民的家事兩者沒有必然聯絡,所以李世民還是一個好皇帝。

    李世民有具有軍事才華,會武功,在我之前的問答裡我也回答過,昭陵六駿就是證明。他當皇帝把國家治理的很好,而且作風簡樸實幹。才情很美,政治智慧更是厲害,所以有了“貞觀之治”。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晚年還親征高句麗。從這些所有事上,我覺得稱李世民為“千古一帝”,名副其實。

  • 7 # 溫酒煮水

    若這樣說的話,古代沒幾個帝王是好東西,他們上位多多少少都有些不符合現代人的道德觀念的地方,因此人們評價帝王更關注的是他的功績,只要取得的功績遠遠大於過錯,就是值得人們稱讚的了,而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如此。

    和平的外交策略,為萬邦來朝打下基礎

    李世民即位的初期,國家的根基是很不穩定的,內有叛亂,外有突厥的虎視眈眈。起初太宗想著國內的局勢還不穩定,就將主要的精力用來鎮壓內部的叛亂,但這就給了突厥唐王朝怕他的錯覺,因此他們便分外囂張,最後太宗決定率兵親征。

    親征取得的效果非常好,首先就從氣勢上壓了突厥一頭,使得突厥連忙派使者議和,而唐也不願與之起衝突,願意透過和平手段解決戰爭,此後突厥就歸順了唐朝,兩者間和睦相處。

    除了突厥外,唐對其他的少數民族國家都採取和平的外交政策,這就為萬邦來朝、威加四海打下了基礎。

    善於用人

    一個王朝的繁榮昌盛,僅靠帝王一人之力是不行的,而用人也可檢驗一個帝王的能力。在太宗朝出現了很多名臣將相,如房玄齡、李靖、長孫無忌、秦叔寶等等,這些人為唐王朝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足以證明太宗的才能了。

    經濟文化繁榮發展

    一說到唐朝,人們首先會想到貞觀時期唐長安城的繁華,確實,一個國家只有經濟好了才能吸人來前往,只有文化繁榮才能留得住人。

    仁宗不僅發展傳統了小農經濟,還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便利,這就使得唐朝出現了很多的商業城市,而長安則是當時世界性的都會城市。此外,李世民還恢復了絲綢之路,為往來的商人提供便利與保障,同時絲綢之路也成為了當時的主要商業走廊,如今我國大力倡導絲綢之路,也可印證唐王朝絲綢之路的成功。

    唐朝的文化就更不用說了,從小學起,我們在課本上讀過太多唐代人的作品了。唐朝文化昌盛少不了帝王的支援,在貞觀初年,太宗就修建了“弘文館”,並收藏了20多萬卷書籍,並設學士與官吏,使得唐朝藏書與讀書的風氣遠超前代。

  • 8 # 民間文學黑戶

    唐太宗李世民引咎而後世稱“千古一帝”、“隆於堯舜”,這裡只提一下他的功績。

    1、政治上任賢用能,新設弘文館。在位期間援襲隋制使之更趨完善,透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代替門第引薦。朝廷上延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沿襲郡縣兩級制。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把諫官的權力擴大。整個貞觀時期犯罪機率低下,也記在李世民功勞簿上。

    2、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新興的商業城市不斷興起。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

    3、軍事上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初時平定突厥,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兵伐高昌,在高昌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吞併高句麗。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

    此外,李世民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後世稱之“千古一帝”並不為過。貞觀之治治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隆於堯舜”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殺兄佔嫂,逼父讓位之類的話還是別提了。

  • 9 # 葉之秋

    殺兄佔嫂,逼父讓位,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還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

      正如題中所說,李世民登基的樣子,的確是很不好看的。無論史書怎麼寫他的哥哥無能庸碌,他父親多少功勞是他的,他殺兄殺弟佔弟媳,逼老父親李淵退位自己上,都是事實,怎麼洗都洗不白,但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千古一帝呢?他夠不夠格?

      李世民隨著父親李淵起兵,在滅隋建唐的過程中,大殺四方,立下赫赫戰功,登上皇位之後,開創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算得上一個了不起的帝王,縱觀歷史,千古一帝這名號送給他,應該也不算多離譜。

      當然了,李世民的私德很不好。他殺自己兄弟,逼自家老父,放在一個家族裡來看,人人得而誅之,就別提什麼千古英名了。

      但咱們後人看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影響力相當大的皇帝級別的人物,並不能用私德來定論,公平起見,還得看他做了什麼事,在歷史長河裡,他起了什麼樣的作用,是好是壞,不能以偏概全。李世民在私德上,的確是很糟糕的。他上位是踩著兄弟和侄子們的屍體上位,心狠手辣到令人膽寒。可是咱們把他放在皇帝群當中看看,有幾個君主手上沒血?秦始皇啊,漢武帝啊,隋煬帝啊,包括後來的朱元璋朱棣啊,康熙啊什麼的,誰沒殺過?都殺過,還殺得不少,和李世民的區別在於,他們有些人,殺的不是自家人而已。

      皇帝的位置就那麼一個,不是你上就我上,成功了就風光無限,失敗了嘛,那就只好去見閻王爺了。歷史上的政變,從來都是流血的多,咱們不看遠的,看看近處的清朝九子奪嫡,那叫一個慘烈,死了多少沒人知道。

      李世民殺兄弟不仁德,可是咱們再想想,玄武門之變,殺來殺去,那都是老李家自己人,李世民上位了,兄弟死了,反過來,李建成上位了,李世民也得死,沒有誰比誰更乾淨。在這樣的事件裡,仁慈到佛爺似的人,只有死路一條。這個政變,好歹沒有波及百姓,也沒把朝廷給翻個底朝天。第二天,該賣菜的賣菜,該上朝的上朝,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大變動,他們仍然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只不過是老李家,少了一些瀟灑過活的王爺。

      玄武門之變不像大部分的政變,百姓也受苦,這是後世對李世民評價較高的原因之一。你殺自家兄弟鬧政變可以,你想當皇帝也行,但你不能把老百姓的頭當韭菜來割,善待百姓,再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讓帝國穩步前行,這就可以了,至於你殺一個還是十個八個兄弟,老百姓們管不著。

      沒有誰能真正的德才兼備:私德堪稱聖人,治國有如神助,處處盛世,時時聖明,那不可能。對於老百姓來說,在位者能多考慮他們的生存,惠及子孫,就可以了。(網路圖)

  • 10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楊廣做過的事,李世民也做了,楊廣卻遺臭萬年,李世民流芳百世。這看似不公平,卻自有它的道理所在。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牽連到話語權的問題。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其十個子侄,後逼李淵退位。三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玄武門政變,無論怎樣粉飾都掩蓋不了它的血腥味,和殘酷性。即便是李世民自己多少年後仍然心有歉疚。

    然而,榮登大位的李世民卻開創了貞觀之治,為中國歷史綻開了一朵鮮美的花,以致於,到現在還能嗅到它的餘香。李世民也被後世稱之為千古一帝。也許是這朵花太鮮豔,人們好象忘了,這朵鮮花下的血腥味。

    究其原由,是貞觀之治和玄武門政變連線的太緊密,李世民就象一個高明的魔術師一樣,一個華麗的轉身就變了個樣。做為觀眾的人們,記住了後者,原諒了前者。

    大唐延續了將近三百年,所以,李世民的後代有足夠的時間去解釋,美化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有足夠的人才來淡化這件事。

    這和楊廣的處境不同,楊廣雖然也做了許多讓後人享用的事。但大隋卻到此為至了。他沒有後人替他解釋,美化。

    也就是說,楊廣和李世民相比少了話語權。而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來寫的。

    大凡人們都有一種選擇性記憶的習慣。美好的事易記,惡劣的事久了就忘記了,或者說不願記憶了。

  • 11 # 娛樂好事君

    道德層面上,李世民有著無法遮掩的道德黑點,放到現在的政治局勢,他一定會被另外一方黑到死。但是在古代,作為皇權的統治者,他是一名合格的野心家,而且他的政治手腕和治理方針確實將大唐帶上了一個臺階。

    如果一定要說原因的話,那就是別人家的家世關自己什麼事。文人也好,老百姓也好,說句難聽點李世民的行為叫做家醜。是他自己家世,對於老百姓而言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幹嘛要罵一個當權者,嫌自己命長嗎?

    至於後來那些當權者者,說句不好聽點的,誰家開創一個朝代走的是光明正大的路子?還不都是無惡不作,殺人如麻。罵別人就是罵自己,真的沒意思……

  • 12 # 歷史天下

    1.李世民立有戰功,卻遭猜忌,甚至被大哥下毒差點被毒死,被迫反抗,贏得了輿論同情。

    在起兵反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平薛仁杲、劉武周、擒竇建德、滅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卻因為自古立嫡立長,千年老二的身份總是有些憤憤不平的。與此同時,在此情況下,太子李建成也覺得他二弟李世民功勞太大,手下知名武將太多,對他的儲君位置造成了威脅,所以多方打壓,下毒事件的出現令矛盾升級到白熱化,造成之後的玄武門之變。

    2.歷史記載,李世民擔心自己殺兄佔嫂,逼父讓位的事蹟被史官如實填寫,篡改了一些不利於他的歷史。甚至讓史官對他正面的形象多加渲染,負面的一筆帶過甚至開脫。

    曾多次翻看史官給它記錄的帝王起居注。開了一個皇帝影響史官如實記錄的不好的頭。自刪自改,為他被“千古一帝”、“隆於堯舜”造勢了不少!

    不過下毒事件是真有其事,還是自導自演還有待爭論。

    文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武如大唐戰神李藥師李靖,滅高句驪的李世茂,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等,優秀人才太多了。

    本人也是優秀統帥 ,馬上皇帝!主席曾評價,李世民是歷代皇帝中最會打仗的人之一。李世民親自領兵作戰,屢戰屢勝,只有一次戰敗的記錄,在位前期幾十年從諫如流,勤於政事,大唐幾十年打架一流,又是最富裕的國家。得到這個稱讚,也是有依據的。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為什麼趙匡胤也能成為千古一帝,大家可以點我關注看我寫的一篇文章,被弱宋是不是趙匡胤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了他一千年。

  • 13 # 青梅煮酒人

    對於一個人物的評價,要全面的看待,不能用一個方面。這裡涉及到對李世民的評價問題。

    總的來說,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下面我們來詳細的說一下。

    李世民的功績

    1.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勵精圖治,是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出現“貞觀之治”局面。

    2.選官不拘一格,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求賢若渴,用人揚長避短。

    3.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強調“存百姓”思想;從民本思想出發,慎用刑罰,仁義為本。

    4.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

    5.促進名族團結和發展,推行民族團結政策。

    6.對中外交往採取積極友好態度,開放政策,使長安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 7.提出“示存異方之教”,推動古代翻譯事業發展。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政策。

    史載,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足見政治之清明,李世民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明君。這也是李世民為什麼還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的原因。下面我們來說一下殺兄佔嫂,逼父讓位的事情

    眾所周知,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後還謀得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楊氏,這點不假。 但是,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割裂他們與所處的時代背景。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利,父殺子,子弒父,屢見不鮮,什麼親情倫理都是虛的。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最為重大的轉折點,它將李世民一舉推上了大唐帝國的權力巔峰,同時也將他推上了一個彪炳千秋的歷史制高點,同時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太子李建成一門全滅,5個兒子李承道、承德、承訓、承明、承義全部被殺,齊王李元吉五個兒子李承業、承鸞、承將、承裕、承度被殺,齊王妃被沒入後宮,貞觀末年受寵。只能說在帝王之家歷來的政治鬥爭都是毫無親情可言的,李世民殺兄戮弟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不能說李世民是個道德敗壞的人,可能他有好色的缺點,但不失為一個千古明君。

    總的來說,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程序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

    而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一 定要客觀全面,這樣才不會有失偏頗。

  • 14 # 知一國學

    古往今來,凡是能創出一番帝業,為世人所稱讚的領袖,勢必都是手腕極硬,有凡人所不可及處。

    李世民殺兄佔嫂,逼父讓位是史實,但這定不能掩蓋他創下的偉大功業的事實!他為什麼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本人認為:

    首先,他廣納善言,心胸極廣。

    當初,魏徵屢屢在朝中直言進諫,甚至多次羞辱冒犯一朝皇帝,但李世民仍能忍得住,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還哭著說自己“損失了一面讓自己做一位明君的鏡子”。古代多少帝王視百姓如同草芥,而他卻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的知人善任、廣納善言基本上成了後世帝王的必修課。

    其次,他有極強的軍事能力、外交能力。

    李世民被稱為“馬背上的皇帝”,在任的23年間,他騎在馬上開疆拓土,攻突厥、薛延陀,徵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揮斥四方,讓各民族和平相處,被北方民族尊稱為“天可汗”,他開創的“貞觀之治”,成就了後來不可複製的盛唐氣象!

    最後,他重視文治,自己也有很高的文學造詣。

    他設立了文學館,鼓勵文人進入仕途為其所用,並且確實制定了豐厚的優待政策。他自己也喜好詩文,對仗工整,辭藻綺麗,可惜作品流傳甚少,僅有70幾篇詩文現存於《全唐文》《全唐詩》,讀來頗有一番帝王氣象。他主張文人用古代的歷史經驗,為他當代提供治理國家的借鑑,並且主張寫文章,要避免過於浮誇,要實事求是。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權作拋磚引玉之用。

  • 15 # 戲說電影hhh

    殺兄逼父是李世民的無奈之舉,如果他當初不這麼做,可能死的就是他了。他手上的鮮血不能掩蓋其政治光芒。

    說實話李世民殺兄逼父確實有悖人倫。晚年李世民一直為此被折磨的良心不安,耿耿於懷,老是做噩夢,老是私下懺悔。這件錯事折磨了李世民一生。一邊受良心折磨,一邊睡自己嫂子,李世民人品總有那麼一點問題,但考慮到李氏家族的胡人血統,也就無可厚非了。畢竟後世他兒子也睡過他老婆;唐玄宗也睡過兒媳麼。

    李世民是亂世皇帝,他得皇位歷盡艱辛,他知道老百姓的辛苦,因此他才開創了貞觀之治。

    他提倡節儉,休養生息,不勞民傷財。“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太宗提倡節儉,禁止大興土木工程。重視農業生產,在他執政時期,農田種植面積擴大,糧食增收,人口增長。

    他實行科舉制度選人才,為很多苦寒之士提供光明的出路。

    他採取寬容的民族政策,處理民族問題,維護鄰里關係。

    他還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身邊出現很多耿直的忠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馬周,為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

    毛澤東主席曾寫詞贊太宗“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認為他是少有的明君。

    唐太宗經歷過隋朝的滅亡,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也是他成為明君的重要原因。

  • 16 # 詳侃歷史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李世民佔嫂是哪本平行位面的史書記載的?殺兄和逼父難道是李世民單方面的行為嗎?下面就把這個問題談清楚。

    所謂“殺兄逼父”,無非是指李世民殺掉了李建成,並讓李淵退位。該不該這麼做呢?最近正當防衛討論的比較火,我認為,李世民誅殺李建成、逼李淵退位的行為,就是屬於正當防衛,是在意識到李淵和李建成即將對自己動手、自己已經身處險境的情況下,先發制人,奪刀把行兇者給乾死了的典型案例。

    李淵和李建成為什麼要殺李世民呢?實際上,如果拋開父子和兄弟關係,李淵(含李建成)與李世民的鬥爭,實際上就是大權旁落的皇帝(及其黨羽)與功高蓋主的權臣之間的鬥爭。

    一、李世民的權力。

    我們先重溫一下李世民武德末期那一串長長的頭銜:

    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

    天策上將、太尉和上柱國,可以認為是虛銜(天策上將雖可開府設定專門官屬,但具體職權不是很明確;太尉是三公之一,雖為職事官,但無具體職權;上柱國是勳官,無職權),其他的哪一個不是實打實的權力的體現?

    尚書令和中書令分別是尚書省和中書省的最高長官、宰相之二,玄武門之變發生後,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等多位宰相紛紛主動表態支援李世民,這與李世民武德後期以宰相身份在朝堂之上的經營是分不開的。

    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和益州道行臺尚書令,分別是當時唐朝全國範圍僅存的兩大行臺(地方超級軍政機構)的最高長官,分別掌控河南道和劍南道的廣大土地、人民、財富、甲兵。

    雍州牧,掌控首都長安所在地區的行政權力。

    蒲州都督,掌控關中東北門戶,連同李世勣在幷州、李安遠在晉州,基本掌控河東道(山西)局面。

    領十二衛大將軍,總領唐朝的中央軍——十二衛的兵馬,全面負責京師(包括皇宮)宿衛。

    秦王,秦王府下設六護軍府,統帥共計18個統軍,另有左右親事府、左右帳內府,直轄兵力不下2萬。

    這是妥妥的權臣呀,在朝堂、軍隊和地方上的勢力極大。

    二、李世民的功勞。

    李世民的許可權還不止於此。如果僅僅是有上面的官職,而沒有足夠的功勞和威望來掌控這些權力,那還算好對付。可李世民不同,他的這些官職,都是他在唐朝的開國和統一戰爭中,透過軍功一步一步拼出來的。舉例來說。

    尚書令和秦王,是武德元年(618)李唐開國後獲得的,用於獎勵李世民開國功勞。

    益州道行臺尚書令,是武德三年(620)李世民討平劉武周後獲得的。

    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是武德四年(621)李世民討平王世充、竇建德後獲得的。

    領十二衛大將軍,是武德五年(622)李世民討平劉黑闥、徐圓朗,並逼退突厥後獲得的。

    蒲州都督、中書令,是武德八年(625)李世民在河東道抗擊突厥後獲得的。

    據此看,這些官職,都是對李世民軍功的賞賜,在這些官職對應的機構之內任職的,是跟隨李世民建立軍功的大大小小的功臣。

    不僅如此,在這些受李世民正式管轄的功臣之外,還有大量的功臣,雖不受李世民直接管轄,但是也跟隨李世民在開國和統一戰爭中建立軍功、加官進爵、封妻廕子。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功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功臣集團,而這個功臣集團公認的領袖人物,就是李世民。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德八年(625)李淵復置的關中十二軍,十二軍在十二衛系統之外,李世民無權直接管轄,而且,李淵在任命十二軍主將時,儘量避開統一戰爭中新崛起的功臣,儘量啟用太原元從,可以看做是李淵分化李世民軍權的一個措施。但是,把十二軍主將一個一個檢索,我們會發現,竟然有半數以上的主將與李世民關係密切。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太原元從中,比較能打仗的那一部分人,統一戰爭也沒閒著,也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久而久之,與李世民親近是必然的。

    三、李淵與李世民的鬥爭。

    面對李世民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般的大功臣、大權臣,你是李淵你不慌嗎?所以鬥爭是必然的。

    有人可能會問,李淵難道在授予李世民權力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嗎?沒有及早採取措施壓制和平衡李世民嗎?

    李淵當然採取措施了,李淵又不傻。早在武德二年(619),李淵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在當年劉武周大舉入侵河東道的時候,雖然李世民就在長春宮閒待著,但李淵就是不用,而是啟用其他將領到河東迎戰劉武周,結果如何呢?李淵派去的將領,包括姜寶誼、李仲文、裴寂、劉弘基、李孝基等人,有一個算一個,全被劉武周、宋金剛打爆了,淪為對方的經驗包,坐鎮太原的李元吉棄城逃跑,河東大半淪陷,李淵是沒辦法,再不啟用李世民,河東就丟光了。武德四年(621)發生了很類似的事情,當時劉黑闥在漳南起兵,李淵故伎重演,又是不用李世民,而啟用其他將領去征討,結果如何呢?包括李神通、王行敏、秦武通、李藝(羅藝)、李世勣(名將呀!)等人,有一個算一個,全被劉黑闥打爆了,劉黑闥幾乎席捲整個河北,李淵這才啟用李世民。

    也就是說,李淵當時如果不啟用李世民,那李唐也就別想那麼順利的奪取天下,而既然用李世民,就必須封賞李世民及其麾下的有功將士,等到武德後期天下已定的時候,李世民已經大權在握了,壓制不住了。

    在這種大背景下,李淵必須扶持一個人出來,在前面與李世民鬥爭,這顆棋子就是李建成(包括李元吉),而李淵躲在幕後遠端操控。

    比較典型的鬥爭事件是武德七年(624)的楊文幹事件,我看現在網上很多人在沒有任何史料依據的情況憑空腦補說這個事件是李世民設計陷害李建成的,實在是毫無依據。從李淵對此事最後的處理結果來看,李建成的東宮官屬王珪和韋挺遭到流放,充分說明,李建成派人給慶州都督楊文幹私送鎧甲是屬實的,而送鎧甲,意味著李建成馬上就要動手了,因為按照唐律,私藏鎧甲是重罪,可判絞刑,因此,楊文幹不可能長時間私藏這批鎧甲,必然是要近期就採取行動。只不過李建成的行動針對的是李世民,而不是李淵,正好符合李淵的利益,因此,李淵拉偏架,偏袒和保護李建成,李建成才得以無事。

    而到了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經天,太史令傅奕向李淵密奏,這預示著“秦王當有天下”,險惡的徵兆呀!李世民本來就是大權在握,李淵透過正常渠道的鬥爭已然壓不住李世民,現在又收到這麼險惡的徵兆,李淵豈能不著急?李建成和李元吉趁機勸說李淵,痛下殺手,從肉體上消滅李世民,於是有了昆明池兵變計劃,準備利用為李元吉餞行的機會,派刺客殺掉李世民,同時,李元吉在軍中誅殺秦王府諸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這一計劃被李世民安插在東宮的眼線密報李世民,李世民提前動手,才有了玄武門之變。

    結合武德後期李淵與李世民的鬥爭情況來看,雙方走到昆明池兵變和玄武門之變的地步,可以說是兩大利益集團鬥爭的必然結果,與李淵或李世民的私德毫無關係,雙方背後都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都要盡力維護這個集團的利益。如果李世民在此關鍵時刻退縮了,那請問,李世民身後的功臣們怎麼辦!難道這些功臣就沒有父母兄弟,就沒有妻子兒女?難道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等秦王府將領,就活該被屠殺?

    四、佔弟媳的問題。

    最後說一句佔弟媳的問題。

    先強調一點,佔嫂是沒有的,別被網上的二手資料騙了。

    至於弟媳,也就是齊王妃楊氏,倒確實與李世民有關係。但是,我們要知道楊氏與李世民發生關係的時間,那是在貞觀後期。楊氏給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曹王李明,貞觀二十一年(647)才封王,綜合太宗諸子封王的年齡來看,封王時的年齡普遍偏小,一般也就是幾歲的小孩,同時,李明在高宗顯慶四年(659)才被授予職事官梁州都督,可見,直到顯慶四年(659)才算是初步成年。據此反推,李明應該是出生在貞觀後期、甚至是貞觀末期,與玄武門之變已經毫無關係了。

    楊氏顯然是因為另外的機緣與李世民走到了一起,這也不難理解,楊氏可不僅僅是李元吉的老婆,她屬於隋觀王楊雄的後裔,她同族的叔伯楊恭仁、楊師道都與李世民關係極為密切,均陪葬昭陵,楊師道還做到了貞觀年間的宰相。楊氏透過這一層關係與李世民走到一起,也完全是可能的。

    總之,研究歷史問題,切忌看幾眼網上的二手資料就隨便下結論,多看看原始史料記載是有好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舉例說明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怕創業很難,到底有多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