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owloon九龍

    時代背景瞭解下,辛丑條約簽訂時,歐洲列強早已盯上了中國這塊肥肉,相互之間牽扯很多利益,他們的目標,是在華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像俄國,追求領土的擴張,辛丑條約是列強相互劃分勢力範圍 在各自勢力範圍內在“殖民”,掠奪財富。

  • 2 # 靜夜史

    因為清政府已經成為工具,而列強已經完成了轉型。

    我們先看下《辛丑條約》的條款:

    1)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教科書的解釋是: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列強在華的工具。且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對列強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懾,最終迫使列強最終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想法。

    但是這個理由比較牽強,特別是對於沙俄這樣嗜土成性的國家,能夠佔領一塊中國領土比掌控清政府更加有利!

    但是最終包括沙俄在內的列強還是放棄了瓜分中國的企圖,這是怎麼回事呢?

    “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列強之間矛盾重重

    鎮壓了義和團起義之後,在華列強的矛盾開始凸顯,主要表現為俄日矛盾、英俄矛盾、英法矛盾、美國和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等,其中英、俄、美、日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以往劇情一樣,沙俄在入侵中國後,迅速佔領中國東北,控制外蒙,這和日本的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因為發生過三國還遼的往事,日本對沙俄懷恨在心,但是自感實力不足,因此日本聯合英國對抗沙俄。

    此時的英國深陷布林戰爭泥潭,但是在外交上和日本站到一起。1900年10月英國與德國達成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協議,並照會奧法意日俄美六國政府,隨後日本接受了英德協定的原則。

    而另一個大國美國,在美西戰爭擊敗西班牙之後,才發現列強已經完成了勢力範圍的劃分,這樣的條件下,如果美國接受列強的既定事實,那麼美國將在中國毫無影響力可言,這對於美國而言是無法接受的,因此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原則,並向英、德、法、俄、日、意政府提出照會,要維持中國領土完整,反對列強分割中國,各國隨即接受。

    因為沙俄的瘋狂蠶食導致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在美國提出這一原則後,沙俄有條件地接受了這一原則,最終列強在瓜分中國的意願上達成一致,中國避免了被徹底瓜分的命運。

    2、列強紛紛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對市場要求更多

    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席捲西方,美國、德國等紛紛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和法國雖然有所遲緩,但也基本完成了轉型。

    轉型後的列強紛紛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時期各國紛紛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他們以在全球佔據原料市場和資源產地為主要目標,並驅使著各國政府紛紛對外展開擴張。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列強紛紛劃分勢力範圍,勢必會造成市場狹小,而且消滅清政府,列強就不得不親自來統治中國的勢力範圍,對於列強在全球的爭奪勢必會產生不利影響。

    而對於美國而言就更是如此,如果承認各國的勢力範圍,勢必會讓美國在中國無路可走,美國是不甘心失去這一巨大市場的,所以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名義上是方便了各列強的相互滲透,實際上是讓自己不戰而得到整個中國市場。

    至於沙俄,由於農奴改革不徹底,在列強中始終處於一個落後的狀態,因此,他們仍然停留在侵佔領土的初級階段。

    不過沙俄畢竟不想被圍毆,所以中國最終得以被保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搞哥讀史

    一般談到清末庚子年間的那場動亂,我們一般都說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是我們事後根據列強的侵略本質,對這起事件進行的一個定性。不過,在當時,清政府絕大部分人是不承認這起事件為一場“戰爭”的。

    首先,八國聯軍來犯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多年以來許多洋人在中國胡作非為,導致民間積聚了強大的排外情緒。這些排外勢力集合起來,就成為了晚清時“扶清滅洋”的義和團。當時,慈禧正在籌劃廢黜光緒,有心人便利用義和團,縱容他們在北京殘殺外國駐華大使和傳教士,試圖把義和團作為扳倒光緒的工具。

    德國公使克林德和日本書記官杉山彬無故被殺,把一直以來互相勾心鬥角的列強擰成了一股繩,以保護公使和僑民為藉口,組成聯軍進犯北京。

    然而,清廷自始至終,都沒有向八國聯軍正式“宣戰”。唯一一道要求各地督撫與洋人開戰的諭旨,被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視為“亂詔”,後來也不被清政府所承認。因為李鴻章等人深知,避免洋人提出割地條款,防止中國被瓜分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承認這是一場戰爭。既然不是戰爭,便不存在戰勝國和戰敗國,割地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我們看到,慈禧光緒西狩西安之後,是這樣對義和團進行定性的:

    “不知者或疑國家縱庇匪徒,激成大變。殊不知五六月間,屢詔剿匪保教,而亂民悍族,迫人於無可如何。”

    就在幾個月之前,清政府還把義和團稱為“義民”,把他們送上前線去給八國聯軍當炮灰。沒想到一下就翻臉不認人,把義和團說成“匪徒”,把殺害外國大使和傳教士說成是義和團自發行為,把慈禧的宣戰諭旨說成是被義和團所脅迫。

    這樣話風一變,大清和八國聯軍之間自然就不是戰爭了,而是太后和皇帝被亂民脅迫,請八國聯軍進京“剿匪”。事後給聯軍的賠款,可以說是請兵助拳的感謝費,好處是不用割地了。雖然最後賠款數額有點多,按當時中國人口一人一兩,賠了4.5億兩白銀,但這些錢又不是慈禧出,只要不割地,多少錢都給了。

    此外,在聯軍內部,日俄兩國對領土的需求最為迫切,但英國則更看重對華貿易市場,如果中國被瓜分,對英國而言不過多了一塊殖民地,但巨大的商業利益將被各國分割,對他們而言弊大於利。李鴻章作為議和大臣,利用了列強集團內部的利益矛盾,在做出巨大利益讓步的條件下,保全了大清的領土完整。

  • 4 # 達o芬奇密碼

    被篡改過。英法聯軍,八國聯軍都是因為清朝殺使臣導致的。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國際上都是很文明的。八國聯軍只是來討公道,沒有搶故宮和國庫。只是把皇帝的私家園林搶了。簽了辛丑條約,庚子賠款。但後來各國紛紛放棄庚子賠款。已經賠過的款用來培養中國留學生。清華就是用庚子賠款建的。外國人在中國建的醫院學校有很多。連賠款都不要了,更何來割地,其實各地也只是租借。戰爭爆發之後,各國都紛紛離開了。這些租界和香港是有本質區別的。香港的主權是割讓但是普通租界只是暫住。

  • 5 # 軍武最前哨

    當"割地"成為不平等條約的標配,突然少了反倒覺得不習慣?

    1900年,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在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下節節敗退,民間抵抗力量義和團也是獨木難支。圖為慈禧(中間坐者)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慈禧深感無力迴天,就打算透過議和來保全自己和晚清的封建統治。於是,她任命時為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主要負責與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七月二十一日北平淪陷,慈禧也隨即逃離紫禁城並要求抓緊時間與洋人議和。但常言道:眾口難調!八國聯軍各國對於清政府派出的議和代表李鴻章頗有分歧。圖為議和大臣李鴻章

    俄國是幾個列強中首先同意與李鴻章談判的,主要原因是李鴻章和慈禧在對外政策上比較親俄。但英、美一開始並不願和談,因為這幾國在"代理人"選擇上更傾向於支援光緒。

    德國方面則是在德國元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來華後多次拒見李鴻章,而且指揮聯軍繼續發動軍事進攻。懦弱無能的慈禧為了安撫聯軍各國,竟然將一眾抵抗列強的大臣誣陷為"肇事者"並予以懲罰,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了包庇慈禧,把對洋人宣戰的責任全部歸咎於載漪……

    如此一來,列強們認為就差當面跪地求饒的慈禧已被淫威所控制,日後對他們的在華利益十分有利。另外,英美也意識到瓦德西再繼續打下去必然會侵犯到自己利益,所以也是極力說服各國坐下來商討議和。圖為《辛丑條約》部分檔案

    於是,在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清廷議和代表愛新覺羅-奕劻和李鴻章與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而許多人在看了《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後不禁要問:作為不平等條約為何沒有割地?按理說當時國運已經日薄西山的清政府簡直就像一隻任人宰割的羔羊,被列強瓜分也是意料之中。

    但為何最終沒有瓜分呢?原因很簡單: 對於由十一個國家組成的列強聯軍而言,分贓不均極易引起內部矛盾,所以就暫緩了割地要求。而且條約裡還有一條"劃東交民巷為使領館區,各國可派駐軍隊保護。中國人不得居住!該條款實際上就等於是在中國建了一個國中國,性質比割地更加嚴重!圖為《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辛丑條約》作為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多、最喪主權的不平等條約,處處都顯示出列強對於晚清中國的侮辱,比如"賠款4.5億兩白銀",其用意就是讓當時人口4.5億的中國每人賠付列強一兩白銀。

  • 6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900年,列強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藉口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朝再次戰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狼狽出逃。最終於1901年9月7日,清廷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但是在條約款項中竟然沒有照常的割地條款,難道列強良心發現了麼?其實是在那個時候列強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逼迫清朝割地了。

    先說列強為什麼沒有必要強迫清朝再次割地。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列強看透了清朝虛弱的本質,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廣西、雲南等西南地區成為法國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成為英國勢力範圍;山東及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成為德國勢力範圍;東北地區、長江以北部分地區成為沙俄勢力範圍;福建成為日本勢力範圍。在這些各國列強瓜分的勢力範圍內,列強根本就是為所欲為,大肆掠奪各種利益,清朝不敢阻止,因此這些土地在名義上還屬於清政府對於列強來說是無所謂的事。

    《辛丑條約》規定各國列強可以在北京東交民巷駐軍;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這兩條規定已經解除了清政府對於列強的防禦能力,列強隨時可以將大批軍隊開進北京,清政府已經成為列強壓榨中國的傀儡。

    再說說列強沒有能力逼迫清朝割地。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等地方大員出於各種考慮進行東南互保,不支援清廷作戰,致使整場戰爭變成了北京的皇族勢力與列強之間的較量,但是列強軍隊依然遭到頑強抵抗。

    像義和團這種民間自發的反抗武裝就不說了,即使是咱們印象中無能的清政府軍隊也給八國聯軍造成了大量死傷。比如大沽口炮臺之戰,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清軍將領董福祥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老龍頭火車站;北倉之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造成聯軍傷亡600多人;井陘、娘子關之戰,德軍統帥瓦德西3萬大軍被清軍劉光才部擊退。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列強認識到徹底佔領中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繼續割佔中國領土只能激起更激烈的反抗,列強得不償失。

    當時聯軍中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英國和法國已經因為過分擴張,消化不了更多的土地了;新興的列強美國又不是一個醉心於擴張領土的國家,因此沙俄、日本雖然想要借八國聯軍侵華之機割佔更多的領土,但是在英美法等國的反對下不得不放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讓列強們看清了當時中國的形勢,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是列強控制中國最好的工具,清政府倒臺並不符合列強的利益。因此像割地這種會動搖清政府統治地位的事,列強就要少做了,這可能也是《辛丑條約》中沒有割地條款的原因之一。

  • 7 # 薩沙

    第一,很簡單,沒法割了。

    當時所有列強,基本都在中國割地了:沙俄、英國、日本、法國、美國、葡萄牙甚至德國,就連義大利也來佔便宜。

    當時中國沿海已經割的七零八落,而內陸又不發達。

    內陸唯一比較發達的長江流域,也早已搞了好多租界,連重慶都有洋鬼子的足跡,長江的航行權也是洋人的。

    到了這個地步,再割大清恐怕就要亡國了。

    第二,美國、英國的原因。

    美國當時是所謂後起之秀,GDP已經超過滿清成為世界第一,工業總產值也是世界第一。

    然而,美國是後來者,在中國的利益並不算多。

    站在美國的立場,西太平洋是美國重要的舞臺。

    以美國人的角度,不允許任何其他列強再在中國割掉大片領土。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為阻止其他列強獨霸一方,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再次向各國發出了“門戶開放”照會,重申上述原則。

    而英國人,當時是在中國利益最大的一國。

    英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在華利益,也不希望中國繼續割地給別國,從而失去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

    1900年10月英國與德國達成了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協議,並照會奧法意日俄美六國政府。

    所以,美國人全力促使所謂賠款不割地。

    第三,分贓不均。

    參加八國聯軍的列強有11國,按照洋鬼子的原則就是見者有份。

    那麼,比如英國割讓了河北省一塊,那麼還要拿出其他10塊給別國。

    這怎麼可能呢?還不鬧翻天了。

    就比如,八國聯軍佔領天津以後,又開始搶地盤,最終竟然搞出9個國家的租界,差點就要火拼起來了。

    這樣搞下去,怕是列強就要先自己開戰了。

    庚子事變期間,俄國乘機佔領中國東北全境。在這裡賴了2年不撤退,最後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藉此獲得了在東北的巨大特權。

    而日本人大怒,覺得俄國人搶佔了東北,幾年後發動了日俄戰爭。

  • 8 # 陶短房

    您聽說過“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麼?

    有割地條款的不平等條約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侵略的國家很少,一般是一個或兩個,如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西北一系列界約,侵略國就沙俄一個,雖然前兩個條約正逢英法聯軍入侵(二鴉),但沙俄的行動卻是單獨的,非但和英法聯軍撇清,在心滿意足撈足油水後甚至寫信給清廷,表示“友好”,要幫清廷“剿匪”,以至於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清廷居然把這個“友好”真當回事,寫上諭給曾國藩討論;英國一步步割香港,都是自己動手,最多拉個法國一起幹;日本割臺灣,割遼東,也是“單幹”。

    而辛丑之役直接出兵的就有八國,實際參與的多達十一國,這麼多國家一起幹,首先目標不一致,有的是想撈一筆就走,有的想割地,有的想排他……彼此掣肘,最終只能選擇最大公約數去談,這個最大公約數便只能是賠款和門戶開放,因為這兩樣是比較容易利益均沾的,而割地總有多少肥瘦,以及割得著割不著的區別。

    八國實力有強弱,且地緣政治的關係,這個“強”還要看在遠東是不是強,“我吃不著也不能讓你多咬一口”的心態,決定了割地很難成為共識,因為一旦割地,離中國最近、遠東存在感最強的日本、沙俄,以及和日本結盟的英國會撈到最大一筆,而出兵很積極但在遠東存在感較弱的德國估計會吃虧,奧匈、義大利啥的更是隻能喝點湯水,而這其中又有投胎太晚、空有實力卻撈不到殖民地的美國,將“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當國策(因為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在別人殖民地撈特權),和雖然與日本結盟,但在戰略利益層面更認同美國政策(反正我殖民地已經夠多,門戶開放能少花錢多辦事)的英國,最後出現這樣的條約版本很正常。

    利益均沾和望廈條約後形成的片面最惠國待遇,讓辛丑版本的利益均沾對參與甚至未參與辛丑之役的大小西方國家都能分一杯羹,這樣的條約當然容易凝聚共識。

    不僅如此,辛丑之役列強勝得其實並不輕鬆,尤其在進入北京後分兵追擊階段,很多國家深切感受到中國之大、徹底征服中國之難,如果繼續割地弄不好會被“套牢深陷”,當時世界中心畢竟還在北大西洋兩岸,把自己在遠東套死是誰也不願做的,所以辛丑條約式的皆大歡喜就容易成立了。

    順便說,辛丑之役還是有一個國家撈到點領土實利的(雖然不多):沙俄把原本明確規定為中國領土的江東六十四屯給吞併了,但俄軍在東北的行動又是一次單幹,和八國聯軍撇清,東北俄軍也明確未被包括在聯軍序列之內。

  • 9 # 達摩說

    聯軍司令德國人瓦德西說了一句話。

    他說:中國人尚有無限蓬勃生氣,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所以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因為中國人民的奮力拼搏,中國避免了在《辛丑條約》中被列強瓜分的命運。

    人家外國人可以這麼說,但你要當真的話,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那麼,為何在《辛丑條約》中,列強沒有藉機把中國徹底瓜分了呢?

    第一,沒什麼好地可分了。你以為列強個個都像俄國似的,就為了多佔點地盤?佔了地盤你還要建設,最後不賺錢還要往裡搭錢。中國最黃金的地盤是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而且都被早早趕來的英法等國佔的差不多了。內陸雖廣大,但除了少數沿河沿江區域和資源集聚地區,幾乎沒什麼價值,為啥要接著割呢?

    第二,列強要的也不僅僅是地。其實可以這麼說,打1840年列強頭一次打敗中國以來,列強就沒總打算要你的土地。那他們要啥呢?最開始要貿易權,後來厲害了,要貿易特權了,再後來商品輸出不過癮了,改資本輸出了,所以就改要投資特權了。當然,你說那為啥列強在中國城市搞了那麼多租界?你都說是租界了那我還說啥?租界是租的,又不是佔的,那麼多外國人來中國做生意搞政治,人家也怕你一幫一夥的暴民動刀動槍,乾脆圈一塊地好好待著得了,這才是租界的來源。單純佔土地,你以為列強個個都像俄國似的?

    第三,列強彼此也不敢瞎瓜分了,因為誰多吃多佔,別的國家都不樂意,乾脆咱就都別亂動了。1900年這場大亂,看著是八國,其實後面還有三個小兄弟沒來,一共是11國。這11國折騰一趟,可不能白折騰,都得帶點什麼好處回去,否則連路費都得賠進去。但是,大家都想吃,肥肉就那麼多,更何況英法老列強已經吃的差不多了,我們德日美三個新列強連口湯都喝不上,這中間還夾著一個不要臉的俄國,咋辦?於是,他們自己就先打起來了。這時,美國提出來門戶開放,簡單說就是,有錢大家一起賺,不要動手嘛,英國作為世界老大,就怕別國在中國多吃多佔,於是舉雙手贊成。可美國畢竟實力不強,又遠離中國,真正危險的是俄國和日本。這兩國開始爭奪中國東北,英國作為世界老大,就怕別國在中國多吃多佔,於是它聯絡日本反對俄國,結果俄國不識相,還是強佔了江東六十四屯。最後,日俄在中國東北還是大幹了一場,這就是日俄戰爭。

    說到底,列強也怕啊,既怕有人多吃多佔,也怕清政府真被榨乾了,到時候天下大亂,大家都沒錢賺。所以啊,嘛瓜分不瓜分的,都是誤會嘛,賠點錢算了。老太后呢,您還得回來主持大局,帶著大家賺錢吶。

  • 10 # 大將軍威武K

    1900年6月6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不到兩個月,聯軍就擊潰清軍,佔領清王朝首都北京。隨後,八國開始謀求瓜分中國的計劃。就在這亡國滅種的關頭,美國人突然站出來大聲說不,先是淡化這場戰爭的性質,將聯軍進入中國作戰的目的說成是為了幫助清王朝消滅義和團,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作為清王朝應當擔負八國聯軍軍費。

    作為八國聯軍參與國之一、一心謀求世界霸權的美國,如何突然高喊“保全中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呢?說到底,還是和英國有關。

    美國的母體是大英帝國,繼承了這個當時全球頭號超級大國的不少治國理政之道和外交傳統。同時,美國人深知,自己要崛起進而獲取世界霸權,就不得不搭乘英國的發展快車,與之協同發展。當時的大英帝國運用“均勢戰略”控制歐洲、武力征服南亞次大陸,從而確立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霸權。下一步是太平洋,那就必須征服東亞大陸,鴉片戰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爆發。但是,大英帝國企圖將滿清王朝變成第二個印度的目標沒有實現,只好退而求其次,變謀求領土為經濟。在後來一系列針對中國問題與列強的合作上,英國人謀求經濟獨佔,政治利益拱手相讓。從鴉片戰爭結束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大英帝國先後控制、操縱了中國對外航運的90%和進出口貿易的70%。1900年以前中國的35個對外開放貿易港口都是以英商為主,商品又以鴉片為主。

    隨著美國、德國、俄國、日本的崛起,大英帝國的霸權特別是在亞太的霸權開始受到挑戰。甲午戰爭後,俄德日三國勢力相繼滲透入中國,美國結束美西戰爭後佔領菲律賓,順勢將觸角伸向中國,與眾列強搶奪殖民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列強紛紛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大致就是:俄國佔滿蒙、新疆,德國佔以山東為中心的北起北起秦皇島南到吳淞口的華東地帶,法國佔西南各省和廣東西部,日本佔福建,英國佔長江流域、廣東東部和西藏。

    但是令英國人擔心的是,中國一旦被瓜分,對於英國來說等於是失去了一個擁有4億消費者、可以無限供應廉價勞動力、礦產資源的巨型市場。因此,就這個意義而言,英國人如果想要維護既得利益就必須阻止中國被瓜分。

    但是要阻止被瓜分,就必須先加入瓜分行列。當法國強租廣州灣時,英國就先強佔九龍。德國強佔膠州灣、俄國強租旅大時,英國又隨即攔腰一刀,佔了威海衛。為了防止俄德夾攻,英國又默許德國將整個山東劃為勢力範圍。同時又向俄國簽訂條約,規定以長城為界,劃分兩國在中國的築路權。

    搞定了歐亞大陸的列強,英國又瞄向了在遠東異軍突起的美國。因為歐亞大陸的列強多數是陸權強國,英國一己之力難以制衡,必須有美國從旁協助。而美國此時剛剛佔領菲律賓,也急需開啟中國市場以鞏固自己在遠東的勢力,與英國一拍即合。只是因為中國國內盲目排外的義和團運動興起,招致列強群起而攻之,美英這才暫時放下既定策略,先加入戰團保住既得利益再說。

    列強的這些陰謀陽謀及其各自間的矛盾自然瞞不過清王朝內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大臣,正是看明白了這一時局這才有了後來戰時的東南互保和戰後的談判結果。

    於是,李鴻章依照國際公法巧妙的將中國由交戰國轉變為受害國。理由是清王朝統治者被義和團所劫持,宣戰詔書屬於“矯詔”。八國聯軍進入中國是來幫助清王朝剿滅義和團,如同當年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因此,清王朝對於來華助剿的洋人有支付軍費的義務,但是各國卻沒有對華要求割地的藉口。

    這一邏輯正中美英兩國下懷,俄國志在吞併東北,因此現在不能和清政府搞僵,於是第一個把部隊撤出京津向清廷示好同時又暗中協助李鴻章對抗各國。剩下法德日三國雖然一心謀求在華的領土利益,無奈形勢比人強,只好退而求其次跟隨美英的步伐行動。

    最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列強達成懲辦戰爭罪犯、取締排外組織、賠償軍費等12項條款。賠款問題在李鴻章與列強的周旋下,由10億兩白銀定為4.5億。按照洋人的說法是此次戰禍是目無上帝的異端4.5億大清國民共同犯下的罪惡,每人罰銀1兩以示懲戒。按照當時的匯率,1兩銀子摺合美金0.74元。

    總而言之,《辛丑條約》之所以只賠款沒割地是因為李鴻章等人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在這場國際戰爭中將中國由交戰國化為受害國。既然不是交戰國,那麼戰後談判所達成的協議就不能稱之為“和會”和“和約”,中國也因此不能稱之為戰敗國,除了負擔軍費外,自然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割地一條免去。

  • 11 # 楊角風發作

    1901年,慈禧太后向跟列強談判的李鴻章等人施加壓力,本著“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重要指示,簽訂了《辛丑條約》。

    當年乾隆皇帝可是氣勢洶洶地對來訪的使者講過: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誰知百年不到,人家就用大炮轟開了國門,天朝的這些物產也就淪為了人家的戰利品。可是近代最重要四次戰爭,又因此簽訂的四個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唯獨被人家揍得最慘的辛丑條約,卻並沒有割地,這是為何?

    一、

    很早之前,高曉松曾經做過一系列講美國的節目,其中有一次他就講到了近代對中國最好的就是美國。

    其中有一點就提到了八國聯軍入侵,是美國力挽狂瀾,幫了中國沒被割地。而且後來的庚子賠款,更是帶頭退給了中國,並大力幫助中國的教育、醫療等事業。

    後面還有一戰、二戰,還有開放,還有援助等等,就不一一闡述了。我們單把八國聯軍入侵這一段拆開來分析,美國究竟為什麼要幫中國,其目的何在?

    實際上,高曉松說的,我們根本就不用聲嘶力竭地去反駁,看看最近的兩國關係就清楚了。哪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利益面前,黑白是可以顛倒的。

    當然,有幫助,有互利共贏,也有互相敵對,我們評價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人,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評價一個人,不可能他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也不可能他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總是需要實事求是地去分析。

    好,我們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當時的慈禧老太太幾乎瘋了,命令清軍和義和團以“洋人使館不是法外之地”為口號,進攻洋人的使館。

    當然,最終的結局大家都清楚,八國聯軍以拯救使館人員為名義,一路攻到了京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一路西逃的同時,派出李鴻章跟八國聯軍談判,務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二、

    實際上大清真正被打斷了脊樑,還屬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戰徹底擊碎了人心!

    在這之前,清朝在世界舞臺上,也並不是毫無發言權,至少在亞洲,還屬軍力第一的。而且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雖說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並沒有傷到根基。

    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獅子大張口,不僅割走了臺灣,還覬覦遼東半島,並拿走了兩億兩白銀。

    這一戰之後,民眾是真的覺醒了,覺醒後的民眾,對洋人是十分的仇視,義和團也是在這個前提下興起的。

    所以,與兩次鴉片戰爭不同,這次八國聯軍入侵,雖然裝備很精良,雖然也是以碾壓的態勢進軍。但是他們也確實感受到了老百姓的反抗,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感受,聯軍統帥瓦德西因此還寫了一封信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其中有一句話: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畢竟聯軍入侵是為了利益,綜合考慮下,他們也會覺得強行割地不划算,維護成本太高。

    所以,不同於《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這次《辛丑條約》並沒有讓清廷繼續割地。

    三、

    除了中國老百姓的抵抗以外,列強內部的矛盾也是一條重要的原因:

    早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日本要求割遼東半島和臺灣,就已經惹得眾多列強們不滿。尤其是俄國人,畢竟這影響到了他們在東北的利益,於是聯合了幾個列強,搞了個三國干涉還遼。

    同樣,這次八國聯軍入侵,俄國趁著大清無暇顧及東北的情況下,強行入侵東三省。這下子侵犯到了日、英、美的利益,三個國家聯合起來強行反對俄國入侵。

    這三個國家真正能出兵抵抗俄國的,只有日本,所以考慮來考慮去,總是無法顧及自己的利益。

    而美國,一直是門戶開放政策的倡導者,所以無暇東顧的英國最終也接受了這條建議,提出要保證中國領土完整的提案,這才是《辛丑條約》沒有割地的根本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大清已經沒有什麼領土可以割讓了!

    當時的情況是英國幾乎已經佔了整個長江流域,還有香港、雲南、廣東;法國則佔據了越南,同時侵入大清的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德國是佔領了整個膠州灣,還有山東等地;俄國最大,旅順、大連及長城以北外加新疆和蒙古;日本是臺灣、朝鮮,外加福建,而且還覬覦著東三省。

    大清都被瓜分成這個樣子了,《辛丑條約》還怎麼割,難道把直隸割給某個國家?

    四、

    而且這些列強們誰也不讓誰,總共十一個列強,你要是割了直隸,那麼哪裡還能找出另外十個直隸給另外的十個列強?

    回到題目,《辛丑條約》之所以沒有割地,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美兩個國家反對割地。而英國是在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前提下,轉而支援這條政策的,那麼我們就要問了,美國為什麼要提“門戶開放”政策呢?

    美國是後起的列強,等到他把目光瞄準大清的時候,其他國家早已捷足先登,佔據了有利地形,他再想從其他人嘴裡搶肉,談何容易。

    所以,不要覺得他提“門戶開放”其目的是為了保中國,那是不可能的!

    當年鴉片戰爭之後,美國就趁火搶劫,逼著清廷簽訂了《望廈條約》。英國好歹是打了一仗,死了不少人的前提下才搞了個《南京條約》。美國是不費一槍一彈,不僅獲得了英國在大清全部的權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美國透過美西戰爭,打敗了西班牙,也把西班牙的殖民地掛到了自己門下,實力大增。與此同時,他開始尋求在大清更多的利益,比如東三省,美國的貿易總額都超過了俄國,這也是他極力反對俄國佔據東三省的原因之一。

    其次,美國在大清是沒有勢力範圍的,也沒有代言人,一旦列強們真的瓜分了中國,他的利益自然受損,以後還怎麼做生意?而且,好不容易打跑了西班牙,搶了個菲律賓,大清被瓜分了,美國在菲律賓的地位也會受損。

    五、

    再次,當時的美國雖然打敗了西班牙,但是跟其他列強比起來,還是比較弱的。至少在軍事實力上他是沒有辦法跟其他國家抗衡的,八國聯軍入侵,他派來的兵也比不上日、俄、英。

    最後,美國嘛,剛剛興起的一個列強,總得拿出點東西來立足吧?總得向其他人表明自己更文明吧?

    所以,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他想在亞洲,尤其是東亞當一個裁判,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提出的這個方案,除了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以外,也能調和眾位列強之間的矛盾。

    所以,維護大清領土完整,對美國有利,就這樣,各個列強心懷鬼胎地接受了這條方案,放棄了進一步瓜分大清的舉動。

    高曉松講美國對中國幫助最大,估計也是從這一點考慮的,但是庚子賠款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美國良心發現,而是留美海歸梁誠的努力。

    當時梁誠出任中國駐美公使,他就庚子賠款究竟是用白銀還是黃金的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

    沒想到爭論過程中海約翰說漏嘴了,說了一句:

    “庚子賠案實屬過多。”

    梁誠抓住這個機會,立刻去查“浮報冒報”庚子賠款的情況,隨後引導美國輿論。曝光後,美國輿論譁然,普通人也覺得美國人欺人太甚,這才有了後來的庚子退款。

    當然,美國能率先賠款,也算是有作為的國家了,也為中國的教育和醫療事業做出了貢獻。

    作為新時代的老百姓,我們看待問題不要非黑即白,還是需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

    但大國之間的爭鬥,永遠是利益之爭,哪有什麼愛心氾濫,對你,對我,都是一樣的!

  • 12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丫列強這回不要領地了,因為列強多了分不均,但把中國劃了八大塊,做為各國的勢力範圍,各國佔領的中國地區均為各國的租界,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革命的口號就是打倒列強除軍閥,收回租界,沒有割中國的領土,這是鬼扯,到處劃租界就不是佔中國領土了?公知們就是漢奸賣國賊,都把中國佔完了還說沒佔中國領土,八國聯軍以後,中國完全成為申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公知一直否認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列強,對我國的殖民化統始,就是否定一八四○年之後為民族抗爭的志士和轟轟烈烈的鬥爭,否定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的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就是他們否定帝國主義列強侵佔中國,為美帝抹白的真實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到同事在背後說自己壞話,怎麼應對才算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