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雖然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未來的反攻儲存了有生實力。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此次撤離,標誌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被德國佔領。
10
回覆列表
  • 1 # 李勉9

    敦刻爾克大撤退,其歷史意義是巨大的,幾乎是左右了二戰的走向。

    我們不能按照回來了多少人在大反攻中的作用來理解這個大撤退,而應該看得更高更遠一些。

    事情要從一戰說起了,德國戰敗了,而法國,英國,美國在要求戰爭賠償的時候,態度是不同的。

    法國極其苛刻,從而也使得德國一戰之後,經濟恢復的很差,也算是二戰的原因之一。

    而英國,就表現得和善一些。所以,德國人對法國人和英國人是分別看待的。

    希特勒本人,就是一個大陸軍主義者。他的目標就是拿下歐洲大陸,包括妥協後的法國等,還有高加索油田等。至於海洋,他眼光還沒有放在這上面。所以他一直在想辦法透過各種途徑,要和英國講和,包括同意英國在海洋的霸權地位。他甚至讓自己的副手(很高級別,可惜我忘了名字)空投到英國,去談判(這個倒黴鬼被監禁了)。

    順便也提一下美國,在一戰後,戰爭賠償要得不多,還主動要求法國英國少要一點賠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二戰的時候,美軍戰俘在德軍那裡受到的待遇是不錯的。(參看電影《哈特的戰爭》),而。二戰德軍投降,也是首選美軍的隊伍。

    在英國,一直有一種派系,想要和德國和談的,不過被一個抽雪茄的強硬派丘吉爾完全壓制下來了。很遺憾,丘胖子也不是終身制的元首,他很有可能在一次選舉中被趕下臺(二戰後,就這樣了)。

    好了,一戰還有一點要說明的,那就是,英國軍人很大一部分是自願從軍的貴族或者說有文化的想要在戰場上爭取到貴族身份的人,幾乎沒有被抓來壯丁兵。那麼,一戰英國這種社會中堅成年男性的大量減少,幾乎使得英國社會崩潰,穿越過去,你能找N個老婆了。

    在二戰的時候,英國遠征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架勢,沒有捆綁來的壯丁兵,那麼這幾十萬社會精英如果全部死亡,那麼(參見趙國長平之戰之後)......

    如果,希特勒俘虜了這些人,或者用這些人做籌碼談判,分量是很重很重的,從而出現了希特勒所謂的最愚蠢的命令,叫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實際上,這都是有原因的。

    好了,希特勒也沒有想到,這一次撤退能這麼奇蹟。

    幫英國撤回了二十幾萬士兵了。假設一下,這二十萬士兵都戰死或者被俘虜了,那麼他們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乃至教區的教友,算起來有好多個二十萬了吧,都會開始反對強硬派丘吉爾,那麼這個胖子很可能下臺,換一個和談派。

    結果是,丘吉爾指揮成了這次撤退(反正功勞是他的),那麼這些N個的二十萬人,會感恩戴德,嗷嗷叫地擁護他。他在此時也藉機爬到了英國聲望的巔峰,從而帶著英國一直堅持打下去。

    這一次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就是鞏固了強硬派丘吉爾在英國的地位。不要懷疑英國會不會和德國媾和這種事是天方夜譚。即便快到了二戰末期,蘇聯還在懷疑英美會和德國媾和,而美國人也派出很多情報人員去研究蘇聯會不會和德國媾和。

    那麼,丘吉爾在位,他不遺餘力的推動美國加入戰爭,花掉所有的美元儲備買戰爭物資,後期甚至用海外殖民地去換取,最後那就是“借”了。反正英國要是失敗了,那麼借來的東西,那麼沒有人還了。哈哈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反攻歐洲的時候,聯軍可以從英國出發,而且這一場諾曼底登陸打得很辛苦。如果美軍只能在美國出發呢?那這場戰爭還能打嗎?苦笑。北非?義大利?

    那麼,這樣抽繭剝絲的分析一下,大家就能看出來了,不單單是反攻的時候,那點有生力量而已,重要的是,穩住了英國沒有單獨媾和,支援了丘吉爾的政治生命。這次大撤退,在歷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回來的是二十萬和N個二十萬丘吉爾的鐵桿支持者哦。

  • 2 # 米粒閒聊

    敦刻爾克,是法國靠近比利時邊境的一座小城。與法國的巴黎、馬賽,里昂等大城市相比,本來是默默無聞的城市,但因二戰初期英法比聯軍在此地,實施了著名的“發電機計劃”,將33.6萬聯軍官兵安全地撤回到英國,而成為了歷史名城。而發電機計劃的成功,是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的,不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程序有重大的影響,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有著較大的影響。先簡単地介紹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背景及經過。

    1940年5月10曰05:35,德軍發動了對西歐的法國、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發動了閃擊戰,戰線從北海到法德邊界的馬奇諾仿線全面展開(當然,德軍的進攻分為牽制性的進攻、佯攻和主攻),從而打破了西線持續了長達九個月的“和平”和“假戰爭”的狀態。戰爭一開始,就引發了英國政壇的“大地震”,曾經對希特勒採取綏靖政策,後又180度大轉彎対德釆取強硬政策,使英國稀里煳塗地,間接地誘發了二戰的首相張伯倫下臺,由丘吉爾接任首相。而在戰場上,法英聯軍在戰鬥剛開始時,並沒有象後來那樣驚慌失措、混亂失控。因為,法英軍方高層判斷德軍,還會與一戰時他們的前輩一樣,取道比利時在戰線右翼包抄聯軍。正因此,法軍制訂了"D計劃",也就是聯軍主力,在戰鬥一打晌,就進入比利時及苘蘭,與德軍主力迎頭決戰。但是,德軍經過修改的“黃色方案”(也叫“曼施坦因計劃”和“大鐮刀計劃”),主攻方向則是選擇了位於戰線中部的,被認為機械化部隊不易透過的阿登山區,由修改前的計劃中的擔任主攻力量的B集團軍群,轉變為A集團軍群擔任主攻力量。A集團軍群的三個裝甲師的前鋒部隊,5月12曰晚已到了馬恩河,並奪取了馬恩河東岸的色當,到5月13曰德軍已牢牢地控制了馬恩河,在此期間德軍的裝甲部隊連續擊敗了,擋在他們面前的法軍和比利時軍隊(在德軍主攻方向的法軍均是後備役部隊,既缺少訓練,裝備又很落後,對陣德軍的裝甲部隊,結果只能是潰不成軍)。法軍在此方向的失敗,主要原因還是在用一戰的經驗來制定計劃的,他們也曾預料到德軍會選擇阿登山區方向為突破法軍防線,但根據一戰的突破速度,德軍突擊到馬恩河需要九天,而實際情況則是三天。在此後,“閃擊英雄”古德里安將軍指揮著德國裝甲部隊,用衝刺的速度於5月20曰到達英吉利海峽附近的阿布維爾,切斷了在比利時的法英聯軍的退路及補給線。而在這同時,擔任佯攻的B集團軍群,作戰也非常的岀色,不僅迅速突破了荷蘭和比利時的多條防線及多個防禦據點,更使聯軍在戰爭的頭幾天注意力集中到此,而根本沒有注意德軍真正的主攻方向。法國雷諾政府在5月18日,將法軍總司令甘默林撤職,改由魏剛擔任,而魏剛將軍當時遠在敘利亞,這就使法軍最高統帥部三天什麼也沒做。但德軍可沒閒著,在到達阿布維爾後掉頭北上,攻擊海峽沿岸的港囗。5月24曰晚,希特勒叫了這次戰役的第二次‘暫停“(關於希特勒下達停止進攻命令的原因,至今還有爭論),直到兩天後。5月26曰晚,才取消了此命令。在這同時,“發電機計劃”也開始了。

    在5月17日,英軍就已經開始考慮,從海路撤退英軍。5月26曰18:17,英國海軍部下令開始“發電機計劃”,而可供聯軍使用的港囗,僅剩敦刻爾克了。這個計劃到6月4曰14:23結束。盟軍方面動用了數百艘民船和軍艦(地面上的掩護部隊殊死抵抗,英國皇家空軍在空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掩護)共計安全的撤岀了33.6萬名官兵。時任英國遠爭軍第二軍軍長布魯克將軍在5月23曰的日記中寫到“只有岀現奇蹟才能挽救英國遠征軍”。無論什麼原因,奇蹟真的岀現了。在33.6萬官兵中,英軍有21萬多,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有3萬多。他們幾乎是“裸奔”撤回到英國的,將火炮、汽車、摩托車、坦克等重灌備丟棄在海岸上。事後,丘吉爾在下院演說“......,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我們撤岀了遠征軍!.....”。戰爭最終是要靠進攻來取勝的,而進攻就要靠撤岀的遠征軍來完成。這三十多萬軍人,是有實戰經驗的,比起新招計程車兵,優勢明顯,雖然,他們的這次撤退很狼狽,多少有些受辱的成份,但知恥者後勇。在以後的北非戰役、西西里戰役、義大利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及解放西歐戰鬥中,他們這些軍人成為了骨幹。後來的英帝國參謀總長布魯克、中東戰區總司令亞歷山(遠征軍第一師師長)和英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遠征軍第三師師長),這三位英國高階將領就是這三十三萬多軍人中的一員。另外,撤退到英國的九萬多名法軍,成為了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1940年6月18曰,戴高樂將軍在倫敦的BBC發表了“六.一八”宣言,宣佈“自由法國”將戰鬥到底)的中流砥柱。可以說,沒有這九萬多法國軍人、法國本土的抵抗組織及其它法國的反德意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戰鬥,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有沒有法國真的不好說,因為美國的小羅斯富總統,最初設想的是中美蘇英"四大警察",並沒有法國。所以,從長遠來看,這次奇蹟般的撤退的影響,已超岀了二戰本身。

  • 3 # 亓官仁

    不客氣的說叫勝利大逃亡更準確,因為幾十萬英法聯軍擁擠在敦刻爾克海灘上時,沒有人能準確形容當時驚慌失措的英法聯軍到底是逃亡還是撤退,更沒有戰略家能預測出將來是否有機會反攻回來。因為這一刻的失敗不在將軍們的計劃之中,逃出生天應該就是勝利。

    上帝還是仁慈的,把數十萬英法聯軍趕到敦刻爾克後,一向雷厲風行的德軍居然沒有立刻發動總攻,等於是看著英法聯軍利用各種工具逃過了英吉利海峽,扔掉了全部重灌備,死傷了大批士兵顯然不是有計劃的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同時也是希特勒軍事指揮上一次重大失誤,如果德軍在英法聯軍擁擠在敦刻爾克海岸上時馬上發動進攻,英法聯軍就只剩兩個選擇,要麼跳進大海游到對岸去,要麼死戰不降被消滅。

    希特勒在戰役節點的遲疑無意中拯救了三十萬英法聯軍,使他們逃向對岸,成了反法西斯聯盟積蓄下的反攻本錢。不是英法聯軍高層提前預見到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只是法西斯德國關鍵時刻犯下的低階錯誤。成就了英法聯軍大書特書的豐功偉績,而卻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 4 # 燕趙節度使

    其實沒什麼意義,就是美歐等西方國家為了爭奪二戰歷史勝利的話語權吹起來的!

    二戰爆發不久,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136個師、3,000多輛戰車引導下繞過馬其諾防線攻擊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西歐國家。

    僅十餘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擊敗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軍,橫穿法國,直抵英吉利海峽岸邊。

    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名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到敦刻爾克,準備渡海逃亡英國。

    英國動用了一切力量,從5月26日開始進行至6月4日曆時9天,把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000人、法軍約95,000人、比利時軍約33,000人。

    不過,這些軍隊所有的重武器全部丟失。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近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戰車炮、63,000輛汽車、75,000輛摩托車、700輛戰車、21,000挺機槍、6,400支反戰車步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這群敗家玩意啊,呵呵。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不下令圍殲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我們就不細說了,畢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但我要說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不是一場勝利,而是一場潰敗逃亡。

    如果把潰敗逃亡也叫做勝利的話,那什麼叫做失敗?被全部消滅或者投降嗎?

    連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不認為是勝利,他在下議院發表演講:

    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拼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

    可見,連當時的英國人都覺敦刻爾克大撤退不是勝利。

    至於說什麼敦刻爾克大撤退為盟國後來反攻、為諾曼底登陸儲存了有生力量,更是胡扯!這是一種純屬放馬後炮的結論!

    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盟軍包括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加拿大人,總共2876,000 人,其中大多是美國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美國遠征軍,沒有美國軍艦戰機,英國人只能龜縮在英倫島上繼續苟延殘喘。

    即使沒有敦刻爾克逃出來的33萬人,也根本影響不了什麼戰爭局勢。

    二戰西線的勝利,完全是美國一國之力而已,英國法國完全就是跟在後面打醬油。

    蘇聯消滅了納粹德國將近70%的軍隊,而美英法直到1944年6月,也就是納粹德國投降不足一年的時候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完全是看到納粹頂不住了,急急忙忙的跑來在歐洲為戰後格局搶地盤而已。

    二戰後,為了爭奪歷史的解釋權,貶低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西方尤其是英法把敦刻爾克大撤退吹成了不起的戰場奇蹟,吹的好像自己是在打一場防守反擊一樣。

  • 5 # 東北雞蛋砸鐵錘

    敦刻爾克大撤退純粹就是西方國家宣傳粉飾失敗的傑作!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地道的誇大其詞。

    唯一的亮點就是英國的航運能力,即使全國動員也還有大部分人留在了海灘上,真是啪啪打臉!

    現在總有人把這次撤退當成是戰略性撤退的典範,無非是給自己臉上貼金,樹立英國還是強大的軍事集團的明星!

    縱觀二戰時期,英國幾乎沒有打過幾次硬仗,碰見狠人,幾乎都是損兵折將,除了靠美國撐腰嚇唬人,自己拿不出多少可觀的戰績!

  • 6 # 王祖蔭1

    幾十萬大軍不戰而退,還吹個沒完沒了。有一個英國DⅤD《贖罪》,其中就描寫當時的混亂情況。丘吉爾善吹,能把惡行吹成善行,把醜行吹成美德。

  • 7 # 蛇眼財經

    這次行動在當時看來最大的意義是減緩了第三共和國的覆滅。

    6月4日上午港口淪陷的時候,原來敦刻爾克防禦圈中的聯軍部隊狀況如下:

    第一集團軍群--

    髪國第7集團軍,主力損失不大,但重武器損失嚴重,正在英國東南部休整。

    髪國第1集團軍,大部被殲,少部分突圍上船。

    英國遠征軍,主力損失較小,但失去了大部分重武器。

    比利時陸軍叢集--

    建制基本完好,但人員與裝備損失慘重,大部分已按照國王的命令投降,小部分隨髪軍撤往英國(約1萬餘人)

    荷蘭陸軍--

    損失慘重,已投降。第3軍的小部分死硬分子拒絕執行溫克爾曼的命令,在澤蘭省(斯凱爾德河口以南)繼續抵抗,最終隨髪軍撤往英國。

    由此可見,在5月21日陷入包圍的第一集團軍群三個集團軍大部分逃脫了被圍殲的命運。儘管里爾口袋中的第1集團軍大部被殲、比利時與荷蘭軍隊投降,但英國陸軍的9個師與第7集團軍大部安然無恙。

    第三共和國陸軍在5月底6月初面臨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第一集團軍群一半被包圍(1/7集團軍),一半被打殘(2/9集團軍),第二集團軍群釘死在阿爾薩斯-洛林不得妄動(全是步兵,機動能力低下)。如果敦刻爾克包圍圈裡的十幾萬人被殲滅了,那麼僅憑蘇瓦松和沙隆的預備隊加上第2、第9集團軍(這倆部隊已經有幾個師被打得取消番號了)是擋不住A集團軍群的。如果吉羅和布蘭查德手下的精銳還在,那麼說不定還有希望擋住德國人,維持住索姆河-埃納河-洛林防線。

    本來丘吉爾計劃讓成功撤出的近10萬法軍留在英國,在英軍的幫助下重新整編換裝,結果急不可耐的魏剛元帥覺得不能讓英國佬黑了這麼多生力軍,據理力爭要求吉羅手下的兩個集團軍殘部回到髪國繼續作戰。最終丘吉爾同意在6月5日至10日把大部分髪軍送回國,只剩下海軍陸戰隊、軍校學員加起來不到8000人留在英國。

    魏剛的打算是把這些人馬重新在南部武裝起來充當預備隊,再加上從英國要來的4個師援兵,和A、B兩個集團軍群在法國北部平原決一死戰。然而這些原來的騎兵師、輕機械化師、摩步師、裝甲師從英國回來已經統統成了輕步兵,重灌備捉襟見肘的髪國陸軍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數量的武器。輕機械化師原來裝備的S35坦克此時供應不足(前線還吃不飽更別說預備隊),只得草草補充了一些H35和R40湊數;兵員的缺額也是一樣,裝甲兵被迫接受那些訓練還沒結束的學員、後備兵,甚至是剛剛從乘馬騎兵部隊拉來的新手.....

    饒是如此,第三共和國仍然在6月4日之後又打了二十多天仗,在6月底才投降。從敦刻爾克逃脫的近十萬大軍隨著魏剛防線的崩潰灰飛煙滅了,他們大部分都成了北部平原上的孤魂野鬼,或者是進了德國的戰俘營,極小部分幸運的人隨著英國人的“羚羊行動”撤離了髪國,成了戴高樂草臺班子的一員。而且德國為了消滅敦刻爾克的幾十萬聯軍,在5月21日之後並沒有在南部進行大的攻擊,讓第三共和國有了點時間拼湊兵力,從而多苟活了幾日。

    綜上,從5月21至6月4日的敦刻爾克防禦戰中,德軍動用了A集團軍群大部、B集團軍群全部的裝甲部隊和步兵,試圖一舉殲滅聯軍第一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和比利時陸軍主力於法比邊境地區,從而放鬆了對法國北部的攻勢,客觀上給了第三共和國喘息之機。而且,由於英國人的幫助,法國得以將第7集團軍大部與第1集團軍一部撤出,用於魏剛防線的最後抵抗,從而在這些殘兵敗將的抵抗下苟活到了六月底。

    從圖中可以看出,法國北部戰線穩固於索姆河-埃納河,而德國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雲集於加萊海峽省。魏剛佈置的這條防線在6月中旬之後土崩瓦解,畢竟法國北部平原在裝甲兵面前幾乎無險可守,如果沒有敦刻爾克逃出來的那些蝦兵蟹將,這條防線會垮得更快......

  • 8 # 端木建

    納粹德國發動閃電戰,襲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之後。英法聯軍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完全沒有預料到德軍穿越阿登山脈,繞到防線之後,於是引發大潰敗。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重重包圍壓縮在敦刻爾克,在他們身後就是汪洋大海。

    整個歐洲在六星期之內陷落,這就是納粹德國閃電戰的成果。德軍所依仗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隊,空地一體,高速靈活,突擊兇猛,和英法聯軍所依仗的壕溝地堡相比,不僅僅是軍事思想和戰術上的革新,更是新舊兩個時代的具體象徵。面對德軍的新式戰法,舊歐洲不堪一擊,簡直可以說是摧枯拉朽。敦刻爾克40萬人被圍,是這一輪打擊的高潮部分。

    正常情況下,新舊兩個世界的碰撞之中,敦刻爾克絕無倖免的可能。然而,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希特勒停下了坦克部隊突進的腳步,轉而使用德國空軍,為聯軍爭取到了寶貴的10天時間。33萬部隊因此得以成功撤回英國本土,贏家並未通吃,輸家竟然並未全輸,整個歐洲淪陷,但是英國卻保留了一絲元氣。也正因為有這一絲元氣,才值得羅斯福透過《租借法案》向英國提供援助,英國也才熬到了美國人被拖入戰爭。

    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敦刻爾克的40萬人全部進入德軍戰俘營,也許今天的世界不會是這個樣子。最起碼,盟軍想要獲勝會變得艱難許多。也許這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按照當時我在教科書上的看到的話來說,為盟軍儲存了力量?

    我不認為這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坦白我,我不認為它有什麼意義。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它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事件鏈條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教科書上把二戰分為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和非洲戰場。敦刻爾克大撤退隸屬歐洲戰場,它從英法綏靖政策開始,講述納粹德國和蘇聯的友好協議,以及全世界如何眼睜睜看著它們倆瓜分了波蘭。然後綏靖政策破產,打破了西線上奇怪的靜默,納粹鐵蹄蹂躪歐洲,英法自食其果。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單是英法軍事上的大潰敗,也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大潰敗。

    再然後就是悲壯的不列顛空戰,從這裡一直講到希特勒發起巴巴羅薩計劃,在東線閃擊蘇聯,違背歷史的禁忌兩線開戰,最終重蹈拿破崙覆轍,被俄羅斯人用惡劣的天氣和無盡的人命拖死在了廣袤的蘇聯領土上。隨著非洲戰場的逆轉,西西里登陸的成功,納粹德國面臨兩線夾擊。最終,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和蘇聯紅軍在柏林會師,希特勒飲彈自盡,第三帝國迎來落幕。

    知道這個事件鏈條又有什麼意義?意義在於,我們今天仍然生活在它的後果裡。整個歐洲打得七零八落,英國氣息奄奄,從此一蹶不振。美國因此順利崛起,成為了世界的霸主。蘇聯在東歐和亞洲都因此攫奪了大量利益,整個東歐成為它的附庸國,為了換取紅軍進攻日本,蘇聯獲得了千葉群島,可以租用旅順為軍港,要求大連成為國際商業港口,繼承了日本帝國在東北的遺產,得以和中國一起運營滿蒙鐵路,以從未有過的深度進入中國。此外,規定蒙古保持現狀,為後來脫離中國埋下伏筆......

    我讀的歷史課本上,把這種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後的世界結構,稱之為雅爾塔體系。此時此刻,我們生活在雅爾塔體系的餘暉裡,也許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個體系的破碎,以及新的世界秩序如何建立起來。

    今天小朋友的教材裡,第二次世界大戰變得不那麼重要。在某些地方,它被整理進入戰爭與和平專冊。然而,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說,當年的中學歷史教育產生了另外一種效果:對於世界認知總體是悲觀的。當一個越是詳細地學習二戰歷史,瞭解到區區幾十年前人類曾經彼此殺害,窮心竭力發明各種殺戮機器,造成數千萬人死亡,他也就對人類越是缺乏信心,也就越是對安定的日子心存疑慮。

    當我看到今天社會上流行的觀念,看到人們支援環保、支援男女平權、支援動物保護、支援同性戀婚姻,看起來世界更加平等,更加美好也更加人性,但這反而讓我時時感覺到強烈的幻象感。不,人類不總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從歷史上看這樣人人相親相愛的時間從來都如此短促,更多的時間都處在彼此爭鬥和攻擊之中。日軍可以在南京屠城,南亞修築血肉鐵路,盟軍也可以對德累斯頓狂轟濫炸。其中,並不能看到人性的存在。

    號稱最具政治智慧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一起放任希特勒做大,幻想納粹德國優先進攻蘇聯,禍水東引,於是可以看著波蘭慘遭瓜分,最後自食其果。這樣說起來,所謂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又在哪裡呢?盟軍號稱為了人類的自由和邪惡軸心國開戰,而為了和蘇聯討價還價,最終可以犧牲同為戰勝國的中國的利益,把中國作為砧板上的肉,切來割去,算成瓜分世界的添頭好去壓秤。所謂的正義又體現在哪裡呢?

    今天的世界看起來的確很美好,對於未來依然很美好信心來自哪裡?來自這些人類幾十年前做過的事情麼?因為他們做過,所以未來就不會做了?

    昨天我看到有人批評諾蘭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認為他缺乏挖掘歷史的深度和批判現實的勇氣。當年英國人曾經以大無畏的勇氣,承擔起了拯救歐洲的責任,用私家艦船營救出了33萬聯軍士兵。而在今天,同樣還是英國,竟然自私自利到了全民公決脫歐,簡直判若兩國。

    1、二戰的導火索是蘇聯的誕生,因為蘇聯誕生之後立即完成了自我封閉,形同對世界關閉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於是,由於蘇聯市場的消失,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烈度和頻率,刺激二戰爆發,諸過需要重新劃分利益格局;

    2、丘吉爾領導英國對納粹作戰,這是最為愚蠢的做法。其直接後果是讓英國徹底從世界的領袖掉落到美國的馬仔,而且,對德作戰大量地消耗了英國的人力與國力,使得英國在戰後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如果在一個納粹德國、美國對峙的世界裡,英國應該比現在更為強大,而且獲利更多。

    去掉了無聊的戰爭內容,甚至是一筆帶過,現在的小孩子也許會對這個世界有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吧?從他們生下來,世界就在和平之中,而且看起來還會和平下去。世界也在富足之中,而且必將繼續富足下去。但是對於我這樣看過敦刻爾克歷史的人,會對同一個世界有另外一種感受:

    每一個日本死肥宅的安寧美好生活,都建築在太平洋底日本皇軍和美國士兵的累累白骨之上;每一個關心花草、空氣,非洲人和地球的美國人,身後是無數士兵墳塋上的十字架,從珍珠港豎到巴斯通,從阿拉曼鋪到喜馬拉雅。此刻大家眼前的一切,美好而短暫,脆弱而易逝。

    這就是知道敦刻爾克的意義。

  • 9 # 咖啡館的流風

    老兵、老兵很重要特別在戰爭時期。

    其次標誌著法國還沒有完全投降,英國也堅定的在抵抗,這個給了已經深陷淪陷區和其它反法西斯戰場最好的定心丸。

  • 10 # 跪射俑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儘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在6月4日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敦刻爾克大撤退並不是一次戰役,甚至可以說,是被德軍的窮追猛攻逼迫逃亡,但這個逃亡,為盟軍儲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為將德意日法西斯最後送上斷頭臺奠定了基礎。或許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決定剛剛作出的時候,會有大量的軍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對。在他們眼裡,戰鬥,乃至是死亡,才是一名優秀軍人的真正歸宿。他們沒有錯,但有的時候,退卻卻是為了更好的前進,為了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此外,蒙哥馬利在扭轉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困局中,起到了扭轉形勢的作用,雖然他當時只是是一名不為人知的師長,但歷史給了他一個寶貴的機會,而他沒有因為職位的低下而退卻,相反憑藉自己的才華抓住了這一機會,所以才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歷史。

    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這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則把敦刻爾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而納粹德國陸軍上將蒂佩爾斯基在戰後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寫到:“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完成的事業感到自豪!”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曆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灌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

    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德軍的指揮失誤。5月24日,古德里安集結好進攻敦刻爾克的坦克群,請希特勒允許其率部強攻,沖垮聯軍阻擊線,突入敦刻爾克港區,給英法聯軍最後一擊。希特勒深恐敦刻爾克港區地勢低窪,河渠縱橫,不宜坦克作戰,正猶豫不決,這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元帥向希特勒請纓,用空軍轟炸機消滅英法殘餘部隊,封閉英吉利海峽,得到希特勒的認可。德軍錯過了包圍封鎖敦刻爾克的機會。等到希特勒發現戈林無法完成任務以後才派古德里安出擊,為時已晚。

  • 11 # 使用者配配

    儲存了實力,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戰略撤退!其實是頂不住了,跑唄。要不然都能死光[呲牙],啥都扔了,就保命!

  • 12 # 無限振盪

    歷史事件的意義。

    四十多年看過《泰坦尼克號》老片子,只是講了一次海難事故,講得清楚明白,九八年又翻拍,現在又3D,變成了不朽的愛情故事,蕩氣迴腸,催人淚下。

    敦刻爾克也有一部老片子,只講了故事,近期同樣翻拍,戰場還原度,編劇水平,演員演技提升不少,巨大商業成功,新生出了很多意義,不列舉了。

    敦刻爾克撒退,真正的懸案,史學家翻遍納粹德國官方檔案,高階人員的私人筆記,終究沒能找到希特勒突然停止攻擊英軍的原因,當時的局勢,將所有英軍趕下海餵魚,最輕鬆恰當的操作。

    神一樣的助攻,英軍及少量聯軍共三十多萬人撒到英國。

    要說意義:鼓舞了英國人士氣,增強了邱吉爾與納粹作戰的信心,讓他們堅信上帝站在自己這邊。

    歷史程序的變更有時真沒有理由,找不出原因。

    《敦刻爾克撒退》迷一樣的敗中勝利,迷一樣的史詩,後人還將繼續研究她的意義。

  • 13 # 不沉的經遠

    敦刻爾克大撤退對於二戰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主要的意義也就是讓英國人在戰後多了一個值得自傲的內容而已。

    法國戰役爆發以後,德軍的裝甲部隊從阿登地區繞過馬奇諾防線,打了英法聯軍一個出其不意。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

    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為此,英國海軍連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平底船、遊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運輸工具都全部徵用,全力以赴展開撤退行動。

    根據英國陸軍部的統計,在5月26日到6月4日大約一週時間裡,共有336427名聯軍士兵從包圍圈撤到了英國,其中英軍大約有24萬人,絕大部分聯軍士兵都脫離了險境,應該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動。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也發生了不少感人的事情,像負責撤退行動的德・方布蘭克將軍為了儘可能多撤退聯軍士兵,耗費了大量心力,不久就積勞成疾去世。還有像海軍部地圖室主任海軍上校皮姆,在結束了日常工作以後就自己駕駛小船協助撤退,在四天時間內運送了八百名士兵。

    而這些聯軍士兵特別是英軍撤到英國以後,也成為後來英軍的骨幹力量。因此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確實對於當時屢戰屢敗的盟軍來說,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訊息。不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也就僅此而已。無論其是否成功,都不會影響二戰的根本結果。

    對於德國來說,進攻英國最大的障礙是英吉利海峽,而不是英軍。

    在擊敗法國以後,德國也考慮過入侵英國的可能,並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是一戰以後,德國的軍事力量遭到了極大的限制。儘管希特勒上臺以後開始重新擴張軍備,但是主要是集中在陸軍力量上,海軍還很弱小,遠遠無法和英國相比,無法保護登陸船隊。加上德國空軍又無法奪取制空權,因此最終只能放棄。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軍全殲了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德國海軍、空軍還是無法保護登陸船隊,無法展開登陸作戰。

    而且德國還缺乏登陸作戰所需的艦艇。在德國計劃中,如果對英國發動攻擊,那麼只能使用小汽艇、內河駁船、拖網漁船運送部隊,奪取港口,然後再以商船運送大部隊登陸。

    德國計劃用於登陸作戰的駁船,其生存力堪憂

    但是小汽艇、內河駁船、拖網漁船都無法運載重灌備,加上數量有限,就算德軍冒險發起登陸作戰,併成功把部隊運上岸,那也不過是幾萬裝備了輕武器的步兵而已。

    而英國本土足足部署了23個步兵師(旅)和3個裝甲師(旅),扣除敦刻爾克撤下來的部隊也有幾十萬之眾,顯然也不是少量德軍輕步兵能打贏的。

    因此不管敦刻爾克戰役結果如何,德國都不可能入侵英國。

    當然,損失了這麼多英軍以後,肯定會削弱英軍的總體作戰力量。然而二戰擊敗德國的主力時美國和蘇聯,英國是一個配角而已。它只要堅持到美蘇參戰就不會對二戰結果有太大影響。

    而在德國鐵定不可能入侵英國本土,美國在此後不久又決定援助英國的情況下,英國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也不可能選擇和德國妥協。

    所以敦刻爾克大撤退不管結果如何,對於二戰來說影響都不是太大。其最大的作用,主要還是是鼓舞了英國人計程車氣。

  • 14 # sh寧靜致遠

    英法兩國軍隊大部分撤到英國,避免了被希特勒納粹德國軍隊的全殲,儲存了大量有生力量,為後來1944年美英在歐洲開闢第二現場,實現戰略大反攻,從西線配合蘇軍東線夾擊納粹德國,最終贏得二戰反法西斯勝利奠定了基礎!

  • 15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肯定有其積極的歷史意義,但是其歷史意義極其有限,不過總結一下,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意義。

    首先說,敦刻爾克成功大撤退,為西歐尤其是英國、法國保留了很多的有生力量,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這就是某些人讚賞的“留得青山在”。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英法聯軍之所以再次回到歐洲大陸,敦刻爾克大撤退下來的力量並沒有起到大作用,如果沒有蘇聯對德國的打擊和美國參戰,恐怕那些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下來的力量只能望洋興嘆了。

    但是不得不說,敦刻爾克大撤退也有歷史意義,那就是給後世的警示作用,戰爭時,避其鋒芒、擊其惰歸,永遠是指導性的原則:當德國法西斯猖狂橫掃歐洲大陸時,作為孤懸海外、偏安一隅的英國,不應該向歐洲大陸投入看家的本錢,結果只能倉惶撤出部分有生力量,大量的先進武器都拱手讓給敵人。

    如果英國不盲目的投入,而是避其鋒芒,讓德國迅速拉開戰線,伺機而動,恐怕就不會上演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樣的悲壯了。

    而作為對手,也有教訓要談,與其在意歐洲大陸上的蝦兵蟹將,要知道那些殘兵敗將都是甕中之鱉,而能逃出生天的,才是最大的威脅,所以關鍵時刻,沒有窮寇莫追,只有斬草除根。

    當然敦刻爾克大撤退現實意義,還是有的,但請朋友們不要對那些意義興高采烈,忘乎所以,而要放眼大局,敦刻爾克大撤退只能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 16 # 老馮說歷史

    隨著二戰的全面爆發,自1940年5月10日起,希特勒指揮德國軍隊繞過“馬其諾防線”,進攻擁有300萬軍隊的比利時、荷蘭、法國和盧森堡。德軍指揮官採用創新戰法,令對手措手不及。德國裝甲部隊橫掃法國北部,將英法聯軍切成兩段,並把數十萬盟軍逼困在法國北部敦刻爾克一隅。

    然而,5月26日到6月4日之間,近34萬英法軍隊從敦刻爾克搭船穿越英吉利海峽,撤退到英國本土,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該事件甚至被一些人稱為“20世紀曆史的轉折點”。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背景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撤退行動,發生在1940年的4月25日,其實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背景非常複雜,早在1939年的9月1日,德國就入侵了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敦刻爾克大撤退埋下了伏筆。

    英國和法國因為利益對德宣戰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背景之一,但是實際上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英法兩國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並沒有對德華人進行有力的打擊,直到1940年德國136個師發動了三千多輛坦克繞過馬其諾防線攻打法國,英國不得不硬著頭皮跟德華人宣戰。

    但是這場戰爭德華人戰勝了,德軍衝破了英法聯軍的防線,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的疆域納入了自己的界限,德國的主力軍團一路高歌猛進,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佔領了法國北部地區。其實德國佔領法國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背景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由於德國成功佔領了法國,英華人意識到好景不長,必須要進行有力的軍事撤退行動保留革命的種子,所以,才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發生。

    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原因

    面對強大的德軍,為什麼敦刻爾克大撤退能夠成功呢,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德軍疲勞作戰,戰鬥乏力,需要休整。自1940年5月10日起,德軍已連續作戰兩週而沒有進行任何休整。包括希特勒在內,曾經歷過此前一場世界大戰的人都瞭解,這對士兵意味著什麼--這些深入法國作戰,已經蒙受重大損失的德國軍團需要休息,需要補充兵員並重組部隊。

    2.德軍後勤補給不足以及地理條件對裝甲部隊的限制。德國裝甲部隊行進之迅速超過預期,大大領先步兵和補給部隊,已出現燃料和彈藥短缺。不止如此,就在先頭部隊前方25公里的敦刻爾克地區,其地面條件並不適合坦克的行動,那裡的沼澤和溝渠早在一戰時就給德國軍隊帶來過麻煩。

    3.希特勒猶豫不決,錯失“良機”。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向敦刻爾克方向的進攻。這一持續60小時的命令為盟軍在敦刻爾克組織防禦並準備撤退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德華人的“慷慨”對陷入絕望的盟軍來說可謂天賜良機。

    4.運氣因素。同盟國方面對戰爭局勢比較悲觀,英國甚至已經做好向德國有條件投降的準備。5月26日啟動的“發電機行動”,原本預計只能撤出最多4.5萬士兵,但最終的實際數字是33.8萬。能夠創造這一奇蹟,運氣也很重要。

    敦刻爾克大撤退,有何歷史意義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曆時九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儘管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為日後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工作中保持激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