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創詩詞德春
-
2 # 清靈書香
魏 晉 之間 陳留 阮籍 、 譙郡 嵇康 、 河內 山濤 、 河南 向秀 、 籍 兄子 鹹 、 琅邪 王戎 、 沛 人 劉伶 相與友善,常宴集於竹林之下,時人號為“竹林七賢”。 見《三國志·魏志·嵇康傳》“ 嵇康 文辭壯麗,好言 老 莊 而崇奇任俠”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最早知悉山濤,是因為讀了嵇康那篇大氣磅礴、盡人皆知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在這文章中,嵇康表明了自己的厭惡仕祿,不願與世合流的立場。也是因為這篇文章,使得在人們眼中的山濤,似乎是站在名士的對立面,對他頗有微詞。認為他是“竹林七賢”中的叛徒。直到最近讀了《晉書》中的《山濤傳》和《世說新語》裡關於介紹他的一些文章,才對他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陝西)人。山濤很小就失去父親,家貧,卻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愛《老子》、《莊子》,常常有意掩蓋自己的鋒芒,不讓人知。他和嵇康、呂安等人很要好,後來又遇到阮籍,就結交成竹林賢士,情投意合。嵇康後來犯了罪,臨刑前,對他兒子嵇紹說:“有山濤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了。”山濤對待嵇紹視同己出,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嵇康去世20年後,山濤頂著重重壓力,舉薦嵇紹任秘書丞,並毫無保留向他傳授為官之道。有一天嵇紹問山公進退的道理,山濤說:"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還有消長變化,更何況是人呢?" 山濤真可謂把嵇紹“扶上馬又送一程”,沒有辜負嵇康的“託孤”之情。後來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敵人射矢如雨,嵇紹中箭死於皇帝身旁,血濺御衣。事後,晉惠帝為了紀念嵇紹捨不得讓人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歷史往往和人開玩笑,當初嵇康為司馬氏所殺,其子嵇紹卻為了保護司馬氏血灑疆場,不知嵇康如果九泉之下有靈的話,將要做何感想呢?
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長。他出仕卻很晚,年屆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薦舉為孝廉,後州里提拔他為河南從事。山濤第一次做官大約在正始六年(公元246年)左右,初次入仕時間極短,沒做多久就棄官逃走了。到了248年就開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遊。短短的幾年隱居生活後,山濤開始了第二次入仕。
司馬懿奪取政權後,因為司馬懿的夫人張皇后的母親山氏是山濤的表姑的緣故,他第二次應召入仕。在他此後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權高位重,深受司馬家族的倚重,但他並沒有像當時石崇、王愷那樣,斂財鬥富,生活奢靡。而是雅操清明。殫精竭慮為朝廷選拔人才。山濤兩次擔任選拔人才的吏部官員有十餘年,每有一個職位空缺,他就先擬定幾個人,看皇帝意中傾向誰,他再公開啟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為先考慮的物件。所以有時皇帝所用的人,並不是最佳推薦者,一般人不瞭解內情,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好惡任意選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擊誣陷山濤,所以皇帝親手給山濤寫信告誡他:“任人唯才,不要因為疏遠貧寒而遺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濤依舊我行我素,《世說新語》記載:山司徒(濤)前前後後選拔的官吏,幾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經過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說的一樣。只有任用陸亮是皇上下詔用的,當時山司徒的意見和皇上不同,力爭皇帝也不從。陸亮不久也因為受賄被撤職了。 由於山濤任人唯賢,大公無私,所以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年過七十,還掌管選拔官吏的重任。
在魏晉時期,由於社會動盪,社會風氣也日漸式微,官吏們貪贓枉法、賄賂公卿現象比比皆是。但山濤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當初,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送給山濤一百斤絲,山濤不願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後來袁毅惡跡敗露,用囚車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賄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濤就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但印封卻完好如初。他身居宦海,卻淡泊名利,晉武帝每次賞賜給山濤的東西總是不多,謝安拿這件事問家裡的晚輩,謝玄回答:"大概是想要的不多,所以給的人就給他少了。” 在當時政治風氣下,能做到這一點,山濤的確難能可貴。
山濤還敢於直言,不唯上。鹹熙初年,山濤被封為相國左長吏。當時因為山濤在故里素負重望,晉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謁。司馬昭把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嗣,平時也看重司馬攸,曾對裴秀說:“大將軍(司馬師)開創基業還末完成,我不過是接隨其後罷了,所以要立司馬攸,將來好歸功於兄長,你看如何?”裴秀認為不能這樣做。司馬昭又問山濤,山濤回答:“廢棄年紀大的而立年紀小的,違背禮制,不吉祥。(涉及)國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於是,太子的位置才確定下來。後來太子親自去拜謝山濤。羊祜執政時,當時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濤堅決地保護了他。因此不合朝遷權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寧遠將軍。晉武帝(司馬炎)在宣武場講習軍事,皇上準備停止武備,提倡教化,所以親自駕到,召集所有大臣參加。山濤認為這樣不妥,就和各位尚書談論孫武、吳起用兵的本意,還進一步作了探討,舉坐無不交口稱讚,都說:"山少傅所言,真是至理名言吶。"後來,王侯們驕奢放縱,給國家造成禍害。各地的盜賊也紛紛聚合,郡國因為沒有武備,不能加以制服,就逐漸擴大起來,一切都和山濤所說的一樣。
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官職越來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但他一直很清醒,多次以老、病為由辭官,無奈皇帝不許,還將他的官職升為司徒。公元281年,他已經77歲高齡,在他反覆上表苦辭之下,晉武帝司馬炎才答應讓他回家休息。過了兩年“隱居”生活後,他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曾經品這樣評價山濤:"他就像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提煉的礦石,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人們指責山濤,貶低山濤,主要認為他不該出仕司馬氏。實際上,把山濤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看一看,他對社會的貢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遠比醉臥竹林、博得一些清譽有意義得多。
-
3 # 牛媽說說
“竹林七賢”指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這七人。“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之名,後來他們七個人經常在嵇康家附近的竹林之中聚會,暢所欲言,人們也就將他們稱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都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物。
“竹林七賢”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均倡導“清靜無為”的玄學理念,雖然都醉心於玄學,但是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
“竹林七賢”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都在曹魏政權時代做官,而對執掌大權已經有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沒有好感,對於入晉為官也不感興趣,堅守志向絕不出仕。而山濤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一條路,在四十歲時投靠了司馬師,入朝為官,歷任尚書吏部郎、伺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後來,山濤的官位越做越大,便舉薦嵇康來接替自己原來的職位。嵇康不願意出仕為官,思來想去就寫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對世人宣佈與山濤絕交。
當時的人都認為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他入晉為官後長期位居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職,在晉武帝、晉惠帝兩朝為官。王戎歷任的職務幾乎與山濤相似,身居高位。
普通大眾眼中王戎和山濤通常會被認為是“竹林七賢”中的背叛者,是因為他們都背棄了當初的理想,依附司馬氏入晉為官。細想一下,“人各有志”,身逢亂世,他們的選擇也不失為明者保身之舉。 -
4 # 文趣新
第一問:
“竹林七賢”指的是西晉山濤、嵇康、阮籍、劉伶、王戎、阮咸、向秀。他們常常在竹林間嘯聚吟詠,酬唱應答,故稱竹林七賢。這七個人都是名士。這其中的代表人物為嵇康和阮籍,他們集中體現了名士風流的核心氣質。那就是灑脫不羈,任誕放達,藐視禮法。
第二問:說是背叛也說不上,其中最不合群的應該是王戎,王戎天生吝嗇,一身俗氣。《世說新語》記載,對於七人的聚會,王戎常常遲到。有一次他又遲了,嵇康有點生氣地說:你這個俗人一來,破壞了我們幾個喝酒的心情。王戎並不生氣,反而笑笑說:你們可不是一般人,不可能被我這樣一個俗人破壞心情的。總之,王戎算是七賢之中相對比較另類的。但也有觀點認為,王戎的俗都是裝出來的,不是真俗,而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
有的人也認為,山濤是背叛者,主要原因是他身居高位,是皇上身邊的重臣。因此有時候難免代表一些官方立場。所以嵇康對他是有意見的,最後還和他絕交了。實際上,嵇康雖然寫了那篇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但在心裡一直把山濤作為摯友和知己,甚至臨終前把兒子嵇邵託付給山濤。山濤也不負重託,一直把嵇邵照顧得妥妥的,還推薦他做了侍中。所以山濤和嵇康,君子有隙,不出惡聲,都是內心坦坦蕩蕩。所以山濤也並不能認為是背叛者。
-
5 # 唐明國亮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和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交界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通常人們認為竹林七賢的背叛者是山濤,但我覺得竹林七賢的背叛者應該是王戎:
王戎一生,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位高爵顯,身當國家重任,但卻對朝政一無貢獻,只是一味的逃避求榮,阿諛求全。對於王戎這個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以前的政治抱負,在他掌握大權時,卻因為一味的避禍,而對國家、對人民,並沒有做到貢獻,十分可惜;但是我認為,這也許也是在亂世中一種生存的方式吧!
就竹林七賢而言,王戎是有些愧於一個「賢」字的。因為王戎之於山濤皆為入仕之人,山濤雖有後人評:「貳臣」,但他為官盡責、選賢與能,此番作為是有利於老百姓的,在這樣的時代裡,許多人在朝為官只為享受榮華富貴,而他願意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實在令人感動,至少為魏晉政治這個黑暗期帶來一絲的光亮;所以,相較之下,我是比較欣賞且認同山濤的方式。
-
6 # 閒聊長短
說到竹林七賢,讓憶起了王勃筆下的阮籍。他們當時生活的時代處於曹魏政權於司馬政權交替的階段,我想當時的環境對於他們的入仕理念和道德操守有著很大的影響,以至於足夠被後世論道。要說到他們之間誰背叛了誰,我想是沒有的,他們有的或許只是改變了最初的夢想。下面我們來一一細品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嵇康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其祖先本姓奚,住在會稽上虞,其曾祖父後為躲避仇家,遷徙到譙國的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並改姓為嵇。 嵇康的父親嵇昭,官至治書侍御史。嵇康的兄長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從軍,後歷任太僕、揚州刺史、宗正等職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他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的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嵇康與長樂亭主育有一兒一女。
嵇康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常修煉養性服食內丹之事,彈琴吟詩,自我滿足。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蹟,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出仕為官。
竹林七賢之一·阮籍阮籍,出生於漢建安十五年(210),三歲喪父,由母親把他撫養長大。父親死後,家境清苦,阮籍勤學而成才,天賦秉異,八歲就能寫文章,終日彈琴長嘯。在他少年時期好學不倦,酷愛研習儒家的詩書,同時也表現為不慕榮利富貴,以道德高尚、樂天安貧的古代賢者為效法榜樣的志趣。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後來發生魏晉禪代的政治動亂,由於對現實的失望和深感生命無常,因此採取了蔑棄禮法名教的憤激態度,轉到以隱世為旨趣的道家思想軌道上來。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竹林七賢之一·山濤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父親山曜是宛句令。山濤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年少時有器量,獨特不群。喜好《莊子》《老子》,常隱身不顯其才能。與嵇康、呂安有交情,後來遇到阮籍,建立了竹林之交而為竹林七賢,有了不必開口彼此就心領神會的默契。
嵇康後來獲罪,臨刑前,對兒子嵇紹說:“有巨源在,你就不是孤兒。”山濤四十歲,初任郡主簿、功曹、上計掾。被推舉為孝廉,州裹召他任部河南從事。與石鑑住在一起,山濤夜裹起來推醒石鑑說:“現在是什麼時候還睡呀!你知道太傅稱病是什麼用意嗎?”石鑑說:“宰相三次不上朝,就下詔書讓他回家,你擔什麼心呢!”山濤說:“唉石先生在戰亂中會沒有危險嗎!”扔下符信就離去了。不到兩年,果然有了曹爽之變,於是隱身不再參與世事。
竹林七賢之一·向秀向秀少年時即以文章俊秀聞名鄉里,後來研讀《莊子》頗有心得,於鄉里講學時為山濤所知。山濤聽向秀所講高妙玄遠,見解超凡,如同“已出塵埃而窺絕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在山濤的接引之下,結識嵇康與阮籍,同為“竹林之遊”。嵇康遇害後,向秀迫於強權的壓力,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司馬昭問向秀說:“聽說你以前有隱居不仕的“箕山之志”,為什麼今天卻來見我了呢?”秀曰:“像巢父和許由這樣狷介的人,並不瞭解帝堯求賢若渴的用心,所以隱居的生活並不值得羨慕。”向秀後來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與任愷等相善。
向秀早年淡於仕途,有隱居之志。嵇康被司馬昭殺害後,為避禍計 ,不得已順應朝廷威逼拉攏而出仕,先後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但“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選擇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極無為。
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在“竹林七賢”中,劉伶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一位,他身高六尺,容貌醜陋。放肆情志,常以身處宇宙調和萬物為意,從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故漠不關心,只與阮籍、嵇康相交甚厚,遇上時便有說有笑,非常投機,攜手共遊山水,對於有沒有家產根本不介意。
為竹林七賢中的一員, 劉伶嗜酒如命,常常坐著鹿車,帶一壺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還曾發出“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的酒後豪言。
泰始二(266)年,朝廷派特使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而劉伶不願做官,聽說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趕緊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後脫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劉伶後深覺其乃一酒瘋子於是作罷。劉伶最終一生不再出仕,老死家中。
竹林七賢之一·王戎王戎出身於魏晉高門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親王渾,官至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
王戎最初世襲其父的爵位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歷仕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咸寧二年(276年),出任荊州刺史,因為派遣下屬私建院宅被論罪,應該被罷免,武帝下詔允許贖罪處理。
太康元年(280年),吳國滅亡,王戎因功進安豐縣侯,增加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王戎渡江安撫新附的吳國百姓,宣揚晉室威德恩惠。
太安元年(302年)五月,遷司徒。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等討伐齊王司馬冏。王戎認為天下將亂,仰慕春秋時期蘧伯玉的為人,隨波逐流,不以世事名節為意。只是隨時勢而沉浮,在官門中選官調職而已。
竹林七賢之一·阮咸阮咸,字仲容。陳留尉氏人,為人任情不拘禮節,與叔父阮籍遊於竹林。歷任散騎侍郎。山濤推舉阮咸主持選舉,說他如果處在任人的職位最為合適。晉武帝認為阮咸好酒虛浮,於是不用他。太原人郭奕志高有識人之量,當時很有名,很少推服他人,見到阮咸便傾心佩服,不覺大為感嘆。
山濤評價阮咸說:純潔質樸,節制慾望,萬事萬物都不能改變他的性格。我想這是最符合的評價了吧。
-
7 # 今古雜壇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時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出處:《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譯文:嵇康相處山陽,所與神交的只有陳留阮籍、河內山濤,參與了流的河內向秀、沛國劉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王戎,於是為竹林之遊,人們所說的“竹林七賢”啊。
竹林七賢之中,大家比較不熟悉的人,他的名字叫呂巽。呂巽算是竹林七賢中的一個背叛者。呂巽就是呂安的哥哥。這個兄弟倆曾經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但是這兩兄弟忽然鬧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官司。那便是哥哥呂巽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並且偷偷的佔有了自己的弟媳。為了掩飾這一個醜聞,就竟然給弟弟安上了一個不孝的罪名,把他的弟弟上訴到朝廷。
眾所周知,不孝,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名,而呂巽這樣做無疑是衣冠禽獸。但是呂巽卻是原告,哥哥控告弟弟不孝,這很能顯示自己的道德形象,而當時的朝廷混亂,統治著難以用“忠”字來平天下,那麼社會必然也需要一個新的道德規範,那“孝”就成了當時的社會規範,所以統治者對孝看的是非常重的。這兩個當時比較有名的名士,以孝字打了官司,朝廷自然也樂於藉此來重申孝道。那麼相反,作為被告的呂安雖然是被冤屈的,卻難以自辯,作為一個清高的文人,他怎麼能把自己哥哥霸佔自己妻子的家醜來公諸於世呢?而且這樣的事情你哪裡有證據呢?而且妻子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應該如何自處?家族的門庭應該何以避羞?
此時的呂安可謂是投告無門,他想到了自己最為尊貴,最為高貴的朋友嵇康,而嵇康果然是嵇康,立即拍案而起。此時的呂安已經因為不孝的罪名而獲罪。嵇康雖不知官場門路,他唯一所能做的便是痛罵呂巽一頓,宣佈絕交。這封絕交信寫得極其悲憤,他怒斥呂巽誣陷無辜,包藏禍心,後悔自己以前無原則的勸呂安忍讓,覺得自己對不起呂安,對於呂巽除了決裂,則無話可說。但是就是這樣一封絕交書,僅是為了一個蒙冤的朋友說了幾句話,同時識破了一個假朋友,僅此而已。但是嵇康因為這件事被捕了,理由很簡單他是不孝者的同黨。而不孝者的同黨應該如何論罪呢?此時的嵇康和呂安等於是站在了統治者希望宣傳孝道的對立面上,這樣於統治的安定相悖的罪名,儘管再小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司馬昭下令判處嵇康和呂安死刑,立即執行。
點評:從呂巽的這件事情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當時時代的混亂,以及許多事情發生的彷彿滑稽可笑。只要和政治沾染上了關係,所有的一切彷彿就輕重失衡了。 呂安,不是因為他受了冤屈而死的,更不是因為他所謂不孝的罪名而死的,而是因為他站在了統治著宣傳思想的對立面,並且還拉上了嵇康這麼一個強大的文化名人,形成了社會的感召力,這在什麼時候都是不能被統治者容忍的。我們也彷彿能看到小人,如果存在在我們身邊是何等的具有威力。
總結: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我們只能說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只能認真的識別身邊的小人,盡力的不去招惹他們,將他們排除在外。再擴大一點,當一個正直的人受到誣陷的時候,或許我們這些普通人可以幫他一把,救他於小人的讒言之下。
擴充套件資料:
竹林七賢主要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賦》《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養生論》《與山巨源絕交書》《贈秀才入軍詩》。
阮咸:製作了同名樂器——“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學方面沒有留下作品
劉伶:好飲酒,傳世作品《酒德頌》
向秀:竹林七賢瓦解之後,寫有《思舊賦》
阮籍:傳世作品《大人先生傳》,風格與劉伶《酒德頌》相似,詩存《詠懷詩》八十二首,著有《達莊論》《為鄭衝勸晉王箋》等
-
8 # 拾玉山人
"竹林七賢"是指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山濤,嵇康,阮籍,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其中山濤年齡最長,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質素深廣而大器,也是竹林之遊的核心人物及組織者,後投靠司馬氏,代表作《表乞骸骨》、《上疏告退》等。嵇康是博覽群書,廣習諸藝,是"竹林七賢"中的精神領袖,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後遭陷害被司馬昭處死年僅四十,其代表作《養生論》。阮籍是天賦秉異,勤學而成才,性格孤僻。他的作品語言風格比較樸素凝重,不尚華飾,他對後來的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代表作《詠懷詩》、《大人先生傳》等。向秀是雅好讀書,大暢玄風,"口思五味""目思五色""自然之理""天地之情"其代表作《思舊賦》。劉伶是嗜酒不羈,被稱"醉侯",在七賢中社會地位最低,身高六尺,容貌醜陋,放肆情志,常以身處宇宙調和萬物為意,沉默寡言,對人情世故漠不關心。代表作《酒德頌》、《北芒客舍》。阮咸是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樂器"阮咸"因其得名。晉武帝認為他好酒虛浮,於是不重用他。代表作《律議》、《與姑書》。王戎是自幼聰慧,神彩秀美,稱奇童。身材短小,性格坦率,為人健談,談倫名理,志趣高雅。他是七賢中年齡最小者也是最世俗的一位,代表作《華陵帖》。談背叛,我認為嵇康歸隱不仕的文人風格讚賞。
-
9 # 馬說culture
說起這七個人,人們都知道,竹林七賢,名垂古今。
那麼,“竹林七賢”都有誰呢?有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這七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大家稱他們為七賢,再後來與地名竹林合稱,所以稱為“竹林七賢”。
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社會動盪,屬於魏晉時期。他們幾人,都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一起聚會暢飲,但是依舊政見補同,對當時的司馬集團,視而不見,到最後山濤、王戎投靠司馬家族,入士為官。
嵇康擅長彈琴,但他最後被殺,阮籍與阮咸是叔侄,劉伶愛酒成瘋。他們都有學問,有才氣的幾個人,但是最後都各奔東西。
那麼,在這幾個人中,可以說山濤、王戎背叛了他們。但是,山濤雖然身在朝廷,但心在野,而王戎一心投靠司馬集團,更是辱沒了七賢之名,而且他的行經也不為人所恥,品行有些卑劣。所以說,這七人中,王戎算是背叛了他們幾個,與他們走向了一個截然不同的道路。
所以,竹林七賢,其實是一盤散沙,是被後人給了高的評價,只是有些言過其實。他們中有人當不起“賢”這個字。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1.“竹林七賢”指的是哪七個人?
竹林七賢 :指中國三國魏晉時期的七人,他們先有“七賢”之稱,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又從公元240年到公元249年這十年間(三國魏國正始年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即現在的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和焦作市修武縣交界一帶的竹林中,酬唱應答,飲酒歡歌,放任自我,肆意酣暢,後人們與地名竹林合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 他們輕視禮法、灑脫不羈,集中體現了真名士,自風流的個性特徵。
2.通常誰被認為是他們中的背叛者?
由於王戎追求功名利祿之心最強,為人又小氣、吝嗇,所以,他被認為是七賢的背叛者。
王戎的吝嗇幾乎是與生俱來的,而且終不能擺脫一身俗氣。他們七人聚會,王戎經常遲到。有一次,嵇康譴責他:“你這個俗人一來,就破壞了我們幾個人喝酒的心情。”。王戎並不在意,更沒有生氣,反而嬉笑著說:“你們可不是一般人,自有處變不驚的氣度,怎麼可能被我這個俗人破壞心情呢?”。其實,王戎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主,只是有點不合群罷了。
從嵇康那篇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上看,似乎山濤是背叛者。因為,他有與別人沒有的權力與地位,是皇上身邊的紅人。而竹林七賢 的作派與官方禮儀相牴觸、相矛盾,所以嵇康看不慣他。最後寫了一封信,表示要與他絕交。不過,我們從無字句處讀書。其實,嵇康心裡一直把山濤作為摯友。而且,嵇康在最後一次彈廣陵散前後,還把自己的兒子嵇邵託付給了山濤。
而山濤並沒因為有了功名就背信棄義,他也不負重託,一直把嵇邵照顧得很好。並且,後來還推薦嵇邵入仕,讓他做了侍中。所以山濤和嵇康,雖然價值觀有所不同。但作為心胸開闊的君子,二人都沒心生惡意,也沒口出惡聲,內心坦蕩如砥,自然襟懷清風。因而,嚴格來說,山濤不是背叛者。
-
11 # 心恬澹
“竹林七賢”就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竹林七賢”,顧名思義,就是他們聚會的地點是在竹林之中,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嵇康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誰被認為是他們中的背叛者?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也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山巨源就是山濤,大概意思是說自己性格慵懶以及志在長生而不願追求功名。嵇康總結了無法進入官場的“七不堪,二不可”,說山濤讓他做官就是害了他。“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意思是說,我原以為你夠朋友,誰知道你卻像那強迫別人戴花帽子的蠢傢伙,像那專吃臭屍爛肉的貓頭鷹一樣。本來還以為你瞭解我,原來不是這樣,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了。
嵇康做得似乎有點過了,山濤本好意思,出於保護好友才推薦嵇康做官,不願意謝絕就好了,不必大費周章寫這麼一封斷交信。
其實,嵇康“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實際是像司馬昭喊話,至死也不屈節。正因如此,他與山濤並沒有真正的斷交。後來嵇康自知在劫難逃,對後事做了安排,他沒有將兒子託付給自己的哥哥,而是將兒子託付給了山濤。他對兒子說:“只要山巨源在,你就不會是孤兒。”山濤也不負眾望將嵇康的兒子悉心培養。不與當權者合作,是導致嵇康之死的禍根,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得罪了小人鍾會。
王戎是七人中年齡最小的,從小頗有膽識,六七歲時,在宣武場看錶演,當時猛獸在籠子中咆哮,眾人都嚇跑了,只有王戎站著不動,神色自若。
長大後,王戎彷彿換了個人,以“超級吝嗇”而聞名朝野。雖名列“竹林七賢”,卻並不像其他幾位那樣清新脫俗,反倒是“取容於世,旁委貨財”,世俗意味很濃重。
王戎的摳門,和各種奇葩做法給後世人留下笑柄。不過,人無完人,他充分發揚了自己的“不足”,讓周圍的人不至於認為他“水至清”,在亂世中保全了性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戎發揚的“不足”也是他的生存智慧。
-
12 # 千里峰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動區域是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片。在《晉書•嵇康傳》有曰:嵇康居山陽,所與之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琊王戎、遂為竹林之遊,是所謂“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的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但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經常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相於神交。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單最終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能容忍,最終分崩離析:嵇康被殺害,阮籍裝瘋避世,王戎、山濤投靠了司馬朝廷,因此,在後世中,王戎和山濤也被認為是竹林七賢中的背叛者。
-
13 # 東野居士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大將軍司馬師執政時,山濤被舉為秀才,累遷尚書吏部郎。嵇康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山濤絕交。
-
14 # 老虎說網約車
嵇康 阮籍 山濤 向秀 劉伶 王戎 阮咸
他們之間沒有背叛者。大家的政治立場不同而已。職場中只有永遠的合作者,既然是合作者謀取的是利益,計算的是得失,所以看清了這一點,也就無所謂的背叛
-
15 # 明微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沒阮咸七人,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縱職,肆意酣暢,世謂七賢。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不容,最後各奔東西。通常被認為山濤是他們的背判者,就因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被“絕交”的那個,其實嵇康是指桑罵槐,藉著與山濤絕交的由頭狠狠的罵下朝廷。
回覆列表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出處:《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說起魏晉名士,大家或許也只對幾個比較有名的人有所耳聞,比如阮籍,嵇康,但是對於其他的竹林七賢,大家恐怕連他們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竹林七賢之中,大家比較不熟悉的人,他的名字叫呂巽。呂巽算是竹林七賢中的一個背叛者。
在竹林七賢中有一個人時常奔走於朋友之間,他的名字叫做向秀。向秀像是這幾個朋友之間的紐帶一樣,竹林七賢的各位分散住在不同的地方,他們有的人打鐵,有的人過著隱居田園的生活,而向秀就時常奔走於朋友之間,陪陪這個陪陪那個,使大家都不太孤單。向秀曾經陪著嵇康一起打過鐵,也曾經前去幫助過種菜灌園的一位朋友,呂安。而呂巽就是呂安的哥哥。這個兄弟倆曾經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但是這兩兄弟忽然鬧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官司。那便是哥哥呂巽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並且偷偷的佔有了自己的弟媳。為了掩飾這一個醜聞,就竟然給弟弟安上了一個不孝的罪名,把他的弟弟上訴到朝廷。
眾所周知,不孝,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名,而呂巽這樣做無疑是衣冠禽獸。但是呂巽卻是原告,哥哥控告弟弟不孝,這很能顯示自己的道德形象,而當時的朝廷混亂,統治著難以用“忠”字來平天下,那麼社會必然也需要一個新的道德規範,那“孝”就成了當時的社會規範,所以統治者對孝看的是非常重的。這兩個當時比較有名的名士,以孝字打了官司,朝廷自然也樂於藉此來重申孝道。那麼相反,作為被告的呂安雖然是被冤屈的,卻難以自辯,作為一個清高的文人,他怎麼能把自己哥哥霸佔自己妻子的家醜來公諸於世呢?而且這樣的事情你哪裡有證據呢?而且妻子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應該如何自處?家族的門庭應該何以避羞?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最大的無恥和無賴的時候,受害者往往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那些施暴者往往利用受害者的羞恥心,一而再再而三的欺人太甚。而且這些施暴者往往站在統治者的那一邊,把他的所有罪名,社會的心理都考慮完全了,所以等於受害者自身陷於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此時的受害者除了眼淚汪汪地自盡以外,好像是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如果說還有最後的一個辦法,最後的一線生機,那就是尋找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傾訴一番,但是在這種已經治罪了的情況之下,許多平時引為知己的好朋友早已一一躲開,害怕惹事上身。此時,人性的脆弱以及友誼的脆弱便可見一斑了。
此時的呂安可謂是投告無門,他想到了自己最為尊貴,最為高貴的朋友嵇康,而嵇康果然是嵇康,立即拍案而起。此時的呂安已經因為不孝的罪名而獲罪。嵇康雖不知官場門路,他唯一所能做的便是痛罵呂巽一頓,宣佈絕交。這封絕交信寫得極其悲憤,他怒斥呂巽誣陷無辜,包藏禍心,後悔自己以前無原則的勸呂安忍讓,覺得自己對不起呂安,對於呂巽除了決裂,則無話可說。但是就是這樣一封絕交書,僅是為了一個蒙冤的朋友說了幾句話,同時識破了一個假朋友,僅此而已。但是嵇康因為這件事被捕了,理由很簡單他是不孝者的同黨。而不孝者的同黨應該如何論罪呢?此時的嵇康和呂安等於是站在了統治者希望宣傳孝道的對立面上,這樣於統治的安定相悖的罪名,儘管再小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司馬昭下令判處嵇康和呂安死刑,立即執行。
從呂巽的這件事情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當時時代的混亂,以及許多事情發生的彷彿滑稽可笑。只要和政治沾染上了關係,所有的一切彷彿就輕重失衡了。 呂安,不是因為他受了冤屈而死的,更不是因為他所謂不孝的罪名而死的,而是因為他站在了統治著宣傳思想的對立面,並且還拉上了嵇康這麼一個強大的文化名人,形成了社會的感召力,這在什麼時候都是不能被統治者容忍的。我們也彷彿能看到小人,如果存在在我們身邊是何等的具有威力。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我們只能說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只能認真的識別身邊的小人,盡力的不去招惹他們,將他們排除在外。再擴大一點,當一個正直的人受到誣陷的時候,或許我們這些普通人可以幫他一把,救他於小人的讒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