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樹天音

    中華文明五千年,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們中國的正宗國學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喜歡《五経》《四書》《六藝》《道德経》,喜歡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因為這些都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書籍。對於西方文學名著,只是大概的瞭解,讓我深入的探究與研究,我覺得還不如把這些功夫用在研究我們中國的正宗文化上。

    我曾経看過《傲慢與偏見》《紅與黑》等西方文學名著,但是也沒有領悟出多少道理來,只是瞭解了這些作品要表現的主題而已。這與地域風情,人文道德,風俗習慣,崇尚禮拜的信仰不同,因此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我覺得愛國是首位的,熱愛我們中國的正宗文化是首選,樹立華人的文化自信,更是每一個華人應該做到的!

  • 2 # 逍遙遊ing

    只能說,硬著頭皮看了一點,講真,沒什麼啟發。個人以為,所謂的西方名著過於乾澀枯燥,遠不及中國傳統文學名著優雅有趣。

  • 3 # 畫成圓

    我覺得有一些還是很不錯的,並不是那麼晦澀難懂啊。

    霧都孤兒》·狄更斯

    主人公奧利弗在孤兒院長大,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後,最後走向happy ending的結局。

    這本書其實反應了在當時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比如社會救濟問題,孤兒院的孩子吃不飽,每天都得餓著肚子。

    還有青少年的問題。

    一些不好的人或者幫派專門欺騙那些不涉世事的孩子,引誘他們犯罪。

    這些問題其實到了今天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些現象難道我們沒有嗎?

    依然存在的。

    這本書並不晦澀難懂也是我看過的第一本西方文學名著。

    之後我還反覆讀過兩三遍呢。

    結局讓我感受到了,世上還是有善良的人存在的。

    我在飛行員的身上彷彿看到了我自己。

    小王子和玫瑰的感覺,就像是展現了一種夫妻關係,或者是一種愛情吧。

    一開始被對方身上的美或者是閃光點所吸引,覺得你是獨一無二,最後卻又覺得你身上有些不好的缺點於是逃離了。

    但是在逃離的過程發現,其實對方並不是特別的,因為世上有著很多和她/他相似的人,可是在我的心裡,你還是獨一無二的,於是最後,我還是選擇在你身邊。

    可能愛情就是如此,生活即如此吧。

    不管是西方名著也好,中國名著也好,他們的存在都有他們的意義,不同的人看一本書都有不同的理解。

  • 4 # 暮暮超人

    近代西方文學名著《百年孤獨》我覺得在任何時候都有它的一席之地,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很多作家帶來了一種新的啟發,莫言的《檀香刑》,餘華的《在劫難逃》,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等等。

    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它創造了一種前所未見的敘事方式: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有如愛講故事的外祖母娓娓道來,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發生,但早已過去百年,早已成為傳說……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輪迴。它講述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融為一爐,糅合現實與虛幻,成為20世紀文學高峰。

  • 5 # 鼔詞唱段影片

    西方文學名著看的不多。看了一些,小仲馬的《茶花女》,莫泊桑的《羊脂球》等幾十篇吧。僅就《羊脂球》談一下體會。《羊脂球》寫的是普法戰爭,法軍敗北,普軍佔領魯昂。普軍進城以後,朝老百姓要錢要物,引起反抗和逃亡。十個法華人,商人和太太、政客和太太、伯爵和太太、兩位修女,一個紈絝子弟和一個妓女。共乘一輛馬車。妓女叫羊脂球,地位最低,心地善良。最初他們瞧不起羊脂球,罵她婊子、賣淫婦,社會的恥辱。他們大談金錢和吃喝。在逃亡路上,找不到吃的,其他人都餓的不行,只有羊脂球帶了三天吃的東西。吃的時候,其餘人饞得要命,向她說好話。羊脂球把帶的吃的東西全都分享給他們,他們一片讚美,態度也親暱起來。到了旅店,普魯士軍官看中了羊脂球,要跟她睡覺。羊脂球不答應,就把車扣下不讓走。那些人態度就變了,謾罵羊脂球,找出各種理由說服她,道貌岸然的伯爵以德高望重的身份誘導她,連修女也說上帝支援她這樣做。羊脂球沒辦法,就屈服了。馬車就被放行了。在馬車上他們都帶著吃的東西,只有羊脂球沒來得及帶。他們大口吃著,沒有一個看一眼羊脂球。羊脂球只得幹餓著。讀完這篇文章,有幾個體會:戰敗國老百姓受苦、人的品質並不決定地位高低、人性在非常時期變化最為明顯、地位不同表現不同、理由總會編出來的。我感覺這篇文章語言太囉嗦,有時候不知在說啥,仔細看來還能懂,細節描述過多。但是又一想,細節越多越生動。像中國的《紅樓夢》、《水滸傳》,細節描述的就很多。感到《羊脂球》寫的不如《紅樓夢》,差遠了。

  • 6 # 沑浀哋影ふ

    好的作品會看,不管是中國古典小說還是西方文學。如果認真一口氣看完一部作品的話,三十歲以前比較看的多。例如《簡愛》《傲慢與偏見》相信大多都會看,當然,中國四大名著也是必讀作品,《三》《夢》最少看了五次以上,《封神》最早看的是八零年出版的,但我是八零後大叔。而三國起碼看過四個版本。作為一個農村人,我這個村莊可能是我家的存書算比較多的,包括很多手抄本的古書。其中一本手抄本落款是乾隆年間的,是一本法事書,從書內容看,很多古代神話人物都是有一定理由出現而存在的。以我家鄉為例,很多古代神廟的出現,是有一定紀念意義的。

  • 7 # 梧桐兮兮雨

    你好!但凡被冠以“名著”的書籍,都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古今中外,無論東、西的名家作品,都是濃縮了某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真實寫照和人生百態,雖然中西文化不同,但文學無國界,瀏覽西方文學名著,可以使我們更全面的瞭解世界文化和文明。

    很早以前,我看了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不過我看的是改編後的電影,但我覺得這並不影響該小說的中心思想,反而更加生動飽滿的呈現了小說裡的人物形象。

    《巴黎聖母院》主要講述了在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法國,該聖母院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洛羅,對一位靠街頭跳舞掙錢的姑娘艾斯梅拉達“因愛生恨”的故事。看完以後,讓人感慨萬千,既為底層勞苦百姓的螻蟻命運悲哀,又因封建統治政權的荒淫殘暴而憤慨……

    要說看後有啥啟發?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對“人性和人心”的深省。

    書中的副主教——弗洛羅,一個典型而又隱蔽的“雙面人”。他一面以救世主的姿態收養了樣貌奇醜的畸形兒——卡西莫多,當他的養子,讓他從小就在聖母院樓頂上敲鐘,但在他逐漸成年的過程中,耳膜不幸被巨大的鐘聲刺破,導致這獨眼、駝背、瘸腿的孩子對世界的傾聽,從此隔絕。但他依然盡心盡力效忠於他養父,賣力的敲著鍾,他知道,這個世界上,只有養父唯一對自己好。

    這也是卡西莫多最悲哀的地方,他被帶著“好人面具”的養父利用,與世隔絕的方式寄養、傷害,讓他被迫活成了最孤獨、最自卑、毫無存在感的個體。而他還對這養父感激涕零。

    後來,當不再年輕的副主教偶然在路邊見到了跳舞賣藝的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那一刻,他的雙眼魔怔了,一股從來都沒有過的慾望突然湧上心頭並迅速佔據了他整個靈魂。他不顧主道,心生邪念,想瘋狂的佔有這個姑娘,儘管他用盡各種陷害、威逼、利誘的卑鄙齷齪手段,但美麗率真的艾斯梅拉達始終不肯就範……

    副主教弗洛羅無疑是最可笑和可惡的,一邊在他信奉的主面前虔誠禱告、向他身邊的僕人們證明他是聖潔的,一邊又淫蕩的想著如何霸佔動人的艾斯梅拉達。這樣靈與肉的分離、高尚與卑鄙的糾纏,註定了弗洛羅是矛盾的、罪惡的化身。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弗洛羅”這樣的偽善之人還是屢見不鮮的,比如,最近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那些“✘✘性侵✘✘”新聞,那些罪魁禍首一開始都是以“好人、好事”的身份登場的,他們用一系列的光鮮亮麗、光明磊落來粉飾著自己險惡的用心。都說人心隔肚皮,雖然我們不能總以惡來揣測別人的善良,但防人之心還是不可無的。

    雖然,現實中的巴黎聖母院在去年的一場大火中被燒燬,但仍然不能阻止人們對歷史和文明的探尋。當然,《巴黎聖母院》裡還有許多啟示我們的地方,以上只是我解讀的一個角度罷了,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8 # 番劇小推單

    喜不喜歡不能一言蔽之,畢竟這個範圍有點大了,要說喜歡的話,最喜歡的是浪漫主義的經典作品,像雨果,大仲馬,海涅之類的,現實主義的也有一些比較喜歡,像是巴爾扎克和狄更斯我都愛不釋手,但是同為現實主義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我就不太能讀的進去了。其實對待國內的傳統名著我也是類似的感覺,尤其是莊子的逍遙自然令我心生嚮往,但是孔夫子滿篇的倫理道德我倒是覺得落了窠臼。

    最大的啟發大概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吧,我覺得僅從文學著作上看,東西方的文學品味和偏好是有區別的,但是要論一些更本質的東西的話,其實區別也不是很大。

    要說區別的話,最突出的一點是中華文化在文字表達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主觀色彩,中國古典文學最講究的要素其實是意境,而意境的來源是基於主觀聯想,所以中文,尤其是文言文,是最適合抒情的。但是西方的很多文學作品更多的偏向客觀記敘,更講究的是思維,或者說邏輯,(我個人認為這與文藝復興時期反對教會的思想控制,追求人的理性和獨立有關),比如說《大衛·科波菲爾》,這部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講述的是愛和成長,是金錢使人扭曲的力量和治癒人生傷痕的愛,但是這種思想並不是作者的口吻講述的,紙面上僅有情節和人物,讀者一定是要讀完全篇才有那種蕩氣迴腸的震撼。但是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樣同樣具有自傳性質的典型中國古典名作,作者在記敘中往往是用更加主觀的表達來傳遞情感,更加能引起共情,你能在文字中感覺到作者的傾訴和對後輩的激勵。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有趣,在閱讀中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東西方文化具有的價值觀差異,比如說“諷刺”這種藝術手法,中國的古代文學是不常見諷刺的,最多也就是白居易的《賣炭翁》那類諷刺社會現實的詩歌,最突出者大概是《儒林外史》。因為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是把對人的諷刺視作小人行為的,是“君子所不齒”(或許諷刺儒生的儒林外史正是因此選擇了諷刺作為主要手法吧),但是有很多西方作家卻在“諷刺”中看見了和“幽默”同源的要素,這種“幽默”在古代中國的文人身上屬實是少見的氣質,我想來想去也就是袁枚、蘇東坡、白居易等幾人身上比較明顯,但是幽默的文學氣質在西方作家,尤其是現實主義的作家身上可謂是必不可少,像是司湯達,巴爾扎克,歐亨利,契訶夫等等。何況這種對幽默和諷刺的思索對近代的中國作家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再者大概是創作題材吧,國內士大夫最愛寫的“懷才不遇”在西方作家眼裡那可真是聞所未聞,而西方在工業革命時期(中國相當於清朝乾隆年間)就誕生了的《海底兩萬裡》這樣的科幻題材對古中國的文人墨客來說更是從未涉足過,畢竟在資本主導的社會里作家並不仰仗統治者的賞識,而在重視經驗科學的國度裡也不會有人在筆下描述一艘潛艇。

    但是我看到的並不僅僅是差異,即使東西方的文化側重甚至道德觀念都有著巨大的不同,其中也有著相似的文學思考,莎士比亞和關漢卿筆下的悲傷是相似的,高爾基和杜甫筆下的悲憤是相似的,李白的逍遙裡也有薄伽丘渴望的自由,蘇軾追求的本真灑脫或者也是盧梭嚮往的迴歸自然.....

    文學無國界,並不是指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就沒有固有的差異,不同文化土壤生長而出的自然是不同的精神食糧,但是在文字的土地上埋頭耕耘的偉人們或許能隔著千山萬水,越過百年光陰,對人的生命,對人的生活,提出相似的思考,寫下同樣動人的篇章。

  • 9 # 使用者475028819254松子

    我喜歡看書,東、西方的書都看,但是,我看書粗粗略略,看得多,記得少。唐詩宋詞我反反覆覆看,還背誦,滋潤了心靈。

  • 10 # 楓葉文史陣地

    中外名著各有千秋,我平時除了喜歡看中國的書籍,也喜歡看一些國外的名著,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簡 愛》等等。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共有八十四萬字,讀完這部著作以後,對我心靈上的觸動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來談談我讀完這本書所受的啟發。

    一、因飢餓引發的一系列連環災難

    主人公冉·阿讓在父母去世後,無依無靠的他就住到了姐姐家裡,然而姐姐的生活也過得比較艱難,她有七個孩子需要她和丈夫撫養,加上冉·阿讓一共就是十口人。後來,他的姐夫也不幸去世了。於是,冉·阿讓就做了一名修剪樹枝的工人,收入卻很微薄。

    七個年幼的孩子經常吃不飽飯,有時還從別處偷拿了食物跑出來,害得冉·阿讓追在他們屁股後面給他們結賬。

    一天,冉·阿讓看見七個可憐巴巴的孩子快要餓死了,他看了看姐姐家中,窮得連一片面包都沒有,於是他偷偷鑽到一個麵包店拿了一塊麵包。從此,冉·阿讓就被當成小偷,關進了監獄。

    當他被關押時,他只聽說過他姐姐和七個孩子的一些簡單狀況,似乎很糟糕,再後來就沒有任何訊息了。

    被關進監獄的冉·阿讓被判了五年,期間,他企圖越獄四次,每次越獄都會多增加幾年,四次逃跑連著增加了十四年,加起來就是十九年。十九年,已把一個小夥子變成一個飽經滄桑的中年人人,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

    出獄後的冉·阿讓拿著他坐過牢的黃色護照,處處遭人冷眼,在他想要住旅館遭到拒絕後,他就想住到拴馬的馬房裡,即便是這樣,旅館的女主人還是死活不同意,最後把他攆了出去。

    走投無路的冉·阿讓就順著原路返了回去,他想繼續回到監獄裡住一宿。他朝著監獄的看守說,他只住一晚,等天一亮,他就會離開。看守監獄的人就對他說,監牢又不是客棧,於是,他就灰溜溜的走了。

    疲憊不堪的冉·阿讓後來找到一處狗窩,剛想稍稍休息一下,可是,那狗卻一直朝他狂吠個不停,他覺得連狗都在欺負他,不得不起身離開。

    沒人收留、被狗咬的冉·阿讓被一個叫米利埃的主教收留了,這位善良的主教才不管外面什麼風言風語,他極力地對這個別人都嫌棄的人給予了幫助和照顧,他讓他和自己一起用餐,還讓他住進自己的住所。

    在監獄裡呆了十九年的冉·阿讓,已經快被磨成一個心智不健康的人了,他認為,善良和惡已經沒有太大區別了,將來還是會被人嫌棄的,於是,他就悄悄偷走了主教家中的銀器。

    逃跑的途中,被警察認出他可能是個小偷,經過一番詢問後,於是就把他帶到主教面前,然而主教卻說這是他送給冉·阿讓的,因此,也讓冉·阿讓再次免了一場牢獄之災。

    走出主教住所的冉·阿讓沒想到這麼容易就沒事了,十九年勞役,使他的心一面在上升,一面也墮落了。他懷著怨恨的心理,在半路,撿了一個叫小瑞爾威的四十個蘇,卻不承認是他拿走的。但很快,他就良心發現,想把錢還給小瑞爾威。他蹲在原地等了好長時間,都沒有等到那個孩子,於是,他懊惱的哭著喊道:“我是一個無懶!”

    二、市長與苦役犯之間的身份轉換

    此後,冉·阿讓到了一座叫濱海蒙特勒伊的城市,他為自己起了一個叫馬德蘭的高大上的名字,他自己開工廠,一步步從小做大,成為當地一個有名的企業家。

    當上企業家的他還經常做慈善,為窮人們發放救濟,於是人們就推崇他當市長,雖然他推遲了好多遍,可是,連國王都表態讓他當市長了,他就難以拒絕了,最終成為濱海蒙特勒伊市的市長。當上市長的他,關愛婦女和窮人生活,備受大家喜愛。

    在馬德蘭的工廠內,有一個叫芳汀的女子,由於她未婚先孕,有一個私生女兒正在別人家裡代為看養,那個替她養活女兒的人家是孟費一個叫德納第夫婦,雖為代養,實際卻經常虐待她的女兒。

    後來芳汀工廠的人們都知道了這件事,因此她就受到了大家的非議,由於有人制造誣陷芳汀的惡名,最後在馬德蘭的一聲令下,芳汀這個苦命的女人就失去了一份養活女兒的工作,她還受到了德納第夫婦的威脅,聲稱她的女兒柯賽特生了重病,要求她打不少的錢過去,沒了工作的芳汀走投無路之下,就到江湖上的牙科那裡賣了她的兩顆潔白光亮的牙齒,沒了牙齒的芳汀,長相醜陋不堪。

    在德納第夫婦的多次寫信威脅逼迫下,她不得不去討個賺快錢的工作,可是,一時半會兒,又找不到賺快錢的活兒。於是,她就做了一名娼妓,沙威要把她關起來,而馬德蘭聽到芳汀的訴說後,才知道這個苦女人的遭遇,於是,他就極力阻攔。

    沙威是一個警察,其實,他早就看出了馬德蘭的端倪,只是一直苦於沒有證據。沙威是在監獄長大的,父母都是被關押在監獄的犯人,可他從小就是一個極具正義感的人。他因為馬德蘭阻撓他關押芳汀,就更增進了對他的恨意和揣測。

    經過一番細緻的分析後,沙威也覺得不可能,一個是市長,一個是苦役犯,這兩個職業怎麼都不可能是一個人。

    當時,正好在阿拉斯的一所監獄有一樁案子,在審理一個叫“冉·阿讓”的犯人的庭審,沙威就對馬德蘭說,之前是他誤會了他,可是當馬德蘭得知這件事情後,他就趕忙跑去庭審現場,證明了自己才是那個犯人冉·阿讓,於是,那人被當庭釋放。

    市長馬德蘭的身份,重又回到苦役犯冉·阿讓的身份,在苦命女人芳汀去世後,他雖然在庭審現場已承認了自己就是冉·阿讓,原本想去贖罪的他,又想到芳汀還有個孩子在別人家中,於是他就把那個叫柯賽特的孩子從德納第夫婦那裡贖了出來。

    三、冉·阿讓一生流離失所 最終獨愴然離世

    冉·阿讓和柯賽特在躲避警察追捕的路上,吃盡了一切苦頭,一路上,他為柯賽特遮風擋雨,儼然把她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對待。而小柯賽特也特別依靠他,好像從一開始就沒把他當外人。

    後來,他把柯賽特養大成人,柯賽特嫁給了馬呂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她長大了,他也老了。為了能徹底的得到光明,冉·阿讓就把他之前是一名苦役犯的事告訴了馬呂斯,馬呂斯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完全可以一直把這個秘密保守下去。

    但是善良的冉·阿讓卻說,“過去,為了活命,我偷了一塊麵包;今天,為了活命,我不盜竊名字(割風)。”他曾經叫過割風,但這個名字是別人借給他的,他不想佔有。他認為詐取一個名字,據為已有,是不誠實的。

    馬呂斯和柯賽特得知冉·阿讓臥病在床,痛哭不已,冉·阿讓卻對他們說,“死不算一回事,可怕的是不能活了。”冉·阿讓的悲慘遭遇不能不令人唏噓,面對一切不幸,他大概早已看淡了生死,只是,他不捨得離去,表明他依然是愛著這個世界的。

    最後,冉·阿讓去世了,他帶著一生的委屈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善良而誠實,就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而導致終生都甩不去的陰影。

    直到他離去的那一刻,他都沒能再見到他的姐姐,和他的七個外甥,他們去哪了,他們在當時是否還活著,或者已經遭遇了什麼變故,他也一概不知。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句話,"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寫完這篇感悟,淚流不止——再見,偉大而高尚的冉·阿讓

  • 11 # 詩經女孩

    之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看過英文版原著《哈姆雷特》,當時覺得大段的戲劇化的英文晦澀難懂,而且對於這一悲劇來說並沒有太多的感受。

    如今再去細細品讀,《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首,是非常非常震撼的。下面說說我的感悟。

    1.劇情介紹

    哈姆雷特在國外讀書時,收到了叔父即將登基並娶他母親的訊息。哈姆雷特回國後,在城牆的一個角落,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出現,說自己是被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賣傻透過"戲中戲"的方式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他卻誤殺了心上人奧菲莉亞的父親。奧菲利亞的哥哥就要和他決鬥,叔父也想除掉哈姆雷特。

    最後一幕人物都在高潮中死去。他的母親誤喝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叔父克勞狄斯,給父親報了仇。

    2.悲劇的意義

    莎翁的悲劇最大的意義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那麼對於死,我們該如何活著,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在莎翁劇中的死,乾脆利落,毫無拖泥帶水,死就是死,一個字簡單直白。但是人在從活著到死亡的過程中,是非常矛盾的。

    縱觀劇中的哈姆雷特,他活著本身就是一部悲劇。他是受害者,更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敏感多疑、優柔寡斷、性格極端,當他有機會殺死叔父時,他錯過了;而當他失手殺死了自己女友的父親,卻輕描淡寫,一笑而過。他的摯愛女友,他說四萬個男人的愛加起來抵不上他的愛,但卻從不關心她的感受。他毫無猶豫的殺死了叔父派來的兩個同學,而對於報父仇卻猶豫不決。

    “ There’s a special providence in the fall of a sparrow. ”一隻麻雀的生死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所以有人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有人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生活酸甜苦辣,一切無可挽回。

    人死之後,鮮活的身體化為骷髏,散發臭味。昔日的地主而今不過佔據一寸之地,當年的權臣現在被小丑敲打著身軀。劇中的小丑唱到:“誰料如今歲月潛移, 老景催人急於星火, 兩腿挺直,一命歸西, 世上原來不曾有我。”

    是啊!人的一生和蜉蝣一樣短暫,死後就是一堆白骨,所以我們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麼,賴活是怎樣一種活法呢?請你給出自己的答案吧!

  • 12 # 芳草滿地

    說實話,西方文學名著讀的不多,印象深刻的《追風箏的人》算一本。

    最開始作者講述了他和哈桑快樂的童年生活,那個渴望得到父親讚美和認可的小男孩,內心深處是那麼的細膩和敏感。

    改變這一切的是那一次風箏比賽,阿米爾贏得了比賽,卻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勇氣。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其他富家子弟施以暴力與侮辱時,懦弱的阿米爾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瑟瑟發抖。“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永恆的誓言,為了少爺,他忍受了欺辱。而阿米爾因無法面對哈桑,想攆走哈桑,來一個眼不見為淨。此時的阿米爾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擔當的令人討厭的傢伙,他已經丟失了心中那一隻珍貴的風箏。

    再往後看,才知道,阿米爾的所做所為,根本就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賠本買賣。因為在他此後的生活中,哈桑這個人和他受辱的這件事成了阿米爾再也無法揮去的陰影,他壓抑著,不願去想,可是怎麼也躲不過去。哈桑那一雙清澈的眸子告訴阿米爾:“為你,千千萬萬遍!”

    後來,從老熟人口中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於是,一場心靈的救贖開始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落入壞人手中,受盡凌辱,阿米爾決心追回童年時丟失的風箏,他費盡周折,終於救回了索拉博,和妻子共同撫養這個孩子。他找回了那隻丟失的風箏,看著索拉博的微笑,阿米爾也學會了那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作者一點一點還原了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濃烈得化不開的感情,卻讓人讀著讀著就潸然淚下,直擊心靈。

    描寫親情、友情的文章讀了不少,但這種直指人心的作品依然令人震撼。作者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手術刀,剖開了赤裸裸的人性,如此真實,如此殘酷!

  • 13 # 漂石

    說實在話,我不怎麼喜歡西方名著。首先,書中的人名、地名不容易被記住,要記住名字都很麻煩,有的想縮記都不容易;其二,他們的故事情節和中國小說比起來,內涵很簡單(當然,我只能看譯文);其三,貴族與平民的界線太嚴格、太苛刻,這是我最最反感的。所以,我還是喜歡看中國名著,瞭解中國文化。勸告被西方美化的“所謂先進文化”所蒙庇的小青年們,擦亮你們的眼睛,中國文化不比西方差,甚至優秀他們上千年,值得你們深深探究…

  • 14 # 元二使安西

    這得看每個人的閱讀愛好、關注的領域型別吧,倒不是說一定得分東方、西方文學,也未必名著就是好的、非名著就是不好的,其實西方文學對現代中國文學有很大影響,最直觀的就在於對人物刻畫、內心世界的探索,這都是潛移默化影響到我們每個人,並且我們是受益也喜歡的。

    至於說西方文學中的某些背景,甚至包括難記的人名、地名,相信很多人都曾覺得是種障礙,有障礙可也不妨礙欣賞它們的美麗,有些東西是相通的。

  • 15 # 騎驢去高考

    我最喜歡的是外國著名詩人瓦拉哥爾瓦橋的一首詩。瓦拉哥爾瓦橋被認為是當今世界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之一,雖然大家對他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詩真得非常迷人,像這首《我不存在》,

    雖然我不存在,

    但是我真得很牛逼!

    我雖然看不懂《浮士德》,

    但我從來都不尊重歌德!

    我知道莎士比亞很偉大,

    但他我喜歡的作品廖廖無幾!

    還有狄更斯,司湯達,這斯,那廝,

    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眼。

    如果你要問我喜歡誰,

    啊,讀中國的唐詩三百首吧,

    讀中國的宋辭吧,

    那是人類語言的瑰寶。

    啊,讀荷馬史詩吧,

    讀《歷史》吧,

    那才是值得細品的佳釀!

    啊,還有我的作品,

    那是多麼迷人的珍珠啊,

    那是多麼才華橫溢的寶藏啊!

    你們這些有眼無珠的人,

    我是多麼地聰明,

    我是多麼地可愛。

    我就是我,

    可愛的瓦拉哥爾瓦橋,

    帥到沒有朋友!

    這個詩人非常浪漫,處處留情,曾經和一位非洲王妃傳出緋聞,當記者問他為何不和王妃繼續發展的時候,他的回答逗笑了全場,因為我幹不過他老公!他現在的妻子只有二十歲,而他已經45歲了。據說在女孩15歲的時候他們就認識了,瓦拉哥爾瓦橋為這個女孩寫了一系列高品質的情詩,出現了他創作的又一個高峰。這組詩結集出版後在西方狂銷2000萬冊,光在丹麥就賣了500萬,人們爭相傳閱他的作品。其中有一首叫《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看我的時候

    總是躲躲閃閃。

    就像我

    看你的時候!

    某一天我們四目相對,

    我想靜靜地長久地看你的眼睛,

    帶著毫不掩飾的喜歡與情深看你的眼睛。

    我希望你也能用那樣的眼神望著我,

    沒有隔閡,沒有猜忌,把一顆心一絲不掛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那時候我一定會覺得,

    時光多麼甜美。

    他曾與政府的一位高官弄得不可開交,在一次宴會上差點打起來!事後他略帶靦腆地說,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最近,聽說這位偉大的詩人要來中國訪問,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見他一見?

    小說《瓦拉哥爾瓦橋——他顛覆了我們這個時代》

  • 16 # 墨野長風的工房

    年輕的時候看過雨果的《悲慘世界》,至今覺得好!其中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小說描述的社會背景下的人性和善惡;特別是讓巴讓這個人物的非常經歷和非常行為及表現,他受人之託把“養女”養大成人,以及後來冒死把那個女孩相愛的男孩從巴黎街巷戰火中救下來的故事給人印象深刻!那是一種似乎只有父愛才具有的一種力量和表現!在這個人身上讓人大開眼界地看到了一種似乎非宗教非主義支配下的一種特殊情況下表現出來的那種愛的力量和責任感,以及個人的素質和魅力!

  • 17 # 楊育基

    疫情中重溫《最後一片葉子》

    《最後一片葉子》是世界著名的美國小說家歐·亨利(1862~1910)的短篇經典之一。30年前我初讀它時,短短7頁不到5000字,竟然令我即時又復讀了一遍,讀後更是掩卷沉思良久,從思想深度到藝術組構無不歎服。

    小說的故事背景是當年發生在紐約的流行性肺炎。在紐約市華盛頓廣場西邊衚衕區的格林威治村裡,租住著許多剛剛出道的以及大半生未能出名的藝術界人士,其中有一棟窗戶朝北租金便宜的三層樓,第一層住著很有些窮困潦倒的單身漢貝爾曼,他從事繪畫40餘年,” 卻連藝術女神的長裙都沒碰著 ”,只偶爾弄一張商業畫和廣告畫,主要靠著給窮畫家們當模特維生。頂層三樓住著二位年輕女畫家,貝爾曼自詡是她倆的 “ 看家猛犬 ”。

    二位女畫家合租一屋,畫室兼臥室。不幸的是喬安西被 “ 肺炎先生 ” “ 喘著粗氣 ” 打了一拳之後,沒過幾天就臥床不起,而且快速危重,上門醫生診斷為 “ 希望只剩下一成 ”!她意志近於崩潰,躺在生硬的鐵床上茫然地望著三樓窗外11月份的寒風冷雨出神。迎窗20英尺另一棟的磚牆上爬著虯曲的老藤,藤葉被風雨吹得只剩下幾十片了。喬安西絕望地將老藤落葉與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小截感應成讖,當她看到每一片藤葉悽然飄零時,她都感覺那是她身魂的相伴殞落。一天,喬安西 “ 眼睛還是盯著窗外自言自語:” 又掉了一片,只剩下4片葉子啦!要是天黑前我看到最後一片掉下來就好,我也好最後閉上眼晴。”

    喬安西的一切病情都在她室友寢伴休易的視聽之中。孤身護理、安慰、心理開導等等用遍之後,休易想到了住在一樓的貝爾曼,她向這住邋遢的畫家說:“ 喬安西在胡思亂想,把自己比作弱不經風的一片片藤葉等到力氣虧空……” 貝爾曼邊聽邊不可思議,甚至發火於休易沒有做好心理疏導,他最後說:” 喬安西小姐是個大好人,怎麼就病倒在這種地方?哪天我畫出一張絕妙的畫,我們一塊遠走高飛。”

    次日早上,喬安西睜開無神的眼睛盯著落嚴的窗簾,她請休易捲起來,她要看著窗外。休易只好照辦。看著看著,喬安西有些詫疑,昨夜裡風吹雨打的,剩下的4片葉子竟然沒有落光,一個藤枝上還殘存著最後一片!“ 今天它會掉的,我的死期也就來了。” 喬安西說得有氣無力,彷彿從容寂然的面對死亡。

    直到天色轉暗,那片葉子仍在。天色又由暗轉亮,它還在!喬安西躺在病床上看了良久良久,轉而她叫來休易說:“ 我原來心緒不好。看來我想死是個罪過。你這就給我盛點雞湯來,還有牛奶,牛奶裡再擱點葡萄酒……” 下午醫生來看過喬安西之後,喜出望外地鼓勵說:“ 只要護理得好,就能戰勝疾病!” 醫生告辭,下樓去看貝爾曼,他也患上了肺炎。

    從那個早上看到剩下的最後一片葉子開始,幾個整天過後,休易摟著喬安西哽咽著說:那天夜深時,貝爾曼扛著活動樓梯放在老藤枝旁邊,然後拿著幾支畫筆和調色盤,藉著事先點燃的一盞燈籠,在風雨裡,在貼牆藤枝恰到好處的牆面上,細心用力地畫好了一片葉子!你再看看,就是那片一直不落一直不褪色的葉子。那是貝爾曼這一生的傑作!可是,他在那個晚上肺炎加重了,很快就兇猛轉危,緊急送到醫院的第二天就永遠離開了我們……

    《最後一片葉子》,當年的疫情,紐約。當今的疫情,紐約。

    歐·亨利的小說以構思奇巧、結尾出人意料而著稱,故作家們均以歐·亨利式的結尾為追求。但實際比肩者,鮮矣!因為文章的結尾,面上是技巧問題,內在蘊含才是根本。鬧不好倒成了畫蛇添足,虎頭蛇尾,乃至鳳冠豬尾。

  • 18 # 王藥師2019002395

    我從小到大,看了很多翻譯過來的名著,礙於語言限制,都沒能讀完原著。在這些作品之中,俄羅斯作家的作品讓我覺得印象最深刻。《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俄羅斯的作家很特別,這些作品裡面場景宏大,人物形象極為立體。故事情節總覺得有宿命的影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開玩笑的說,有什麼玩好亞索的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