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胡圖的胡
A--曹節
1、曹操曾祖
2、宦官,十常侍之一,(史實中十常侍無此人)
B--陳矯
1、魏國重臣,與華歆、王朗等人請漢獻帝禪位
2、曹操部將,守南郡時射傷周瑜,後被趙雲所擒
C--陳群
1、魏國重臣,曹丕死後與司馬懿、曹真共同受遺詔輔佐曹睿
2、魏將,見於司馬懿伐公孫淵時
D--鄧賢
1、孟達外甥,孟達欲叛魏歸蜀時他與李輔向司馬懿出首
2、劉璋部將,與劉備作戰時陣亡
E--杜襲
1、曹操謀士,曾勸曹為魏王
2、夏侯淵部將
F--韓浩
1、曹操部將,隨夏侯敦攻打博望坡兵敗
2、韓玄之弟,後被黃忠所斬
G--劉琮
1、劉表次子,降曹後被殺
2、劉禪第三子
H--李輔
1、孟達親信,孟達欲叛魏歸蜀時與鄧賢向司馬懿出首
2、魏將,隨鍾會伐蜀
I--劉岱
1、曹操部將,與王忠攻打劉備被擒
2、兗州刺史,參與伐董卓,劉繇之兄
J--王頎
1、魏將,隨鄧艾伐蜀
2、東漢大臣,李、郭攻入長安時被殺
K--許允
1、魏國大臣,司馬懿趁曹芳祭高平陵時發動政變,讓他向曹爽解釋
2、蜀漢將領,隨諸葛亮北伐
L--張虎
1、魏將,張遼之子
2、黃祖部將,被韓當殺死
M--張南
1、原為袁熙部將,降曹後在赤壁被周泰所殺(與焦觸並列)
2、蜀漢將領,夷陵之戰中陣亡(與馮習並列)
N--馬忠
1、蜀漢將領,隨諸葛亮北伐,史實中為蜀漢後期重要將領
2、潘璋部將,生擒關羽,夷陵之戰中被糜芳、傅士仁所殺
O--王甫
1、關羽部下,守麥城時自殺
2、東漢宦官,與曹節密謀殺竇武陳蕃
P--張溫
1、吳國大臣,諸葛亮遣鄧芝與吳修好,他回蜀答禮
2、東漢大臣,被董卓殺害
Q、穆順
1、張楊部將,伐董卓時被呂布所殺
2、漢獻帝的宦官,與伏完密謀殺曹操,被害
R--李豐(唯一一個有三人同名同姓的)
1、魏國大臣,密謀誅司馬師,事敗被殺
2、蜀國大臣,李嚴之子
3、袁術部將,被曹軍所殺
-
3 # 赤壁周郎x
第一對:馬忠
提起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獲關羽的,準確點,是東吳的將軍馬忠擒獲關羽的。其實三國時期,有兩個馬忠,一個是東吳部將,另一個是蜀漢大將。
東吳的馬忠,乃是大將潘璋部下司馬。他曾於公元219年跟隨吳大都督呂蒙,奇襲荊州,攻打關羽。不知道馬忠走了什麼狗屎運,在臨沮擒獲關羽其長子關平等人,立下了頭功。正史上,馬忠在擒獲關羽後,便沒有了記載。這樣的小人物,也就幹了擒關羽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檯面,所以沒有記載。
演義中,馬忠不但擒獲關羽,還在夷陵之戰中射傷老將黃忠,導致黃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這兩個小人刺殺的,算是報應吧。
蜀漢大將馬忠,是一個難得的大將,曾被推舉為孝廉,被劉備稱為賢才。劉備非常器重馬忠,將其看作與黃權相提並論(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他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間,深受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老百姓的愛戴。
馬忠是蜀漢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鎮南中,穩定了大後方。公元249年,馬忠去世,他的子馬修繼承爵位。
第二對:張溫
東漢末年大臣張溫,南陽穰縣人,他曾帶著董卓、孫堅、陶謙等人,討伐韓遂、邊章等西涼地區的叛亂。他還有一項歷史記錄,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權時,張溫仗著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殺大權的董卓誣衊張溫和袁術私通,將其在大街上亂棍打死。《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東吳張溫,字惠恕,“少修節操,容貌奇偉”,被孫權徵召為議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漢,表達了東吳和解的意願,重新結盟。但是孫權卻對張溫給蜀漢的文書中過度稱頌蜀漢的行為不滿,還擔心張溫被蜀漢諸葛亮收買,於是將其擱置在一邊,不再重用。後碰上暨豔濫用職權事件,張溫與暨豔來往親密,受到牽連,將其發配到吳郡。過了六年,張溫病逝。
第三對:劉琮
劉表次子劉琮,娶了劉表繼室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視。在蔡夫人的耳旁風中,劉表漸漸不信任長子劉琦,寵幸次子劉琮,在臨終前,將荊州交給了次子劉琮。
劉琮剛剛繼承荊州,遇到曹操大舉征討,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韓嵩等人的勸說下,歸降曹操。劉琮歸順曹操後,被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後便沒有了記載。
蜀漢劉琮,劉備之孫,後主劉禪三子
-
4 # 野狼聞香識草
隨著姓名避諱禮制的漸趨嚴密,使得雙名制在實際應用中遠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並且隨著王莽取消雙名而主用單名制度的設立,使得東漢、三國時期單名盛行,因此也造成了《三國演義》之中眾多同名同姓人物並舉同生的尷尬局面,讓初讀《演義》的讀者產生了種種混淆和誤判,極不利於對人物及情節的準確把握。本期的《三國TOP10》,姚看江湖就將為大家盤點《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同名同姓,希望藉此一文使讀者對這些易混淆的人物能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區分。 TOP10 劉琮
1、劉表次子,為繼室蔡夫人所生,荊州大將蔡瑁的親外甥。劉表死後,蔡夫人與蔡瑁假寫遺囑,立劉琮為荊州之主。曹操大軍南下之時,劉琮聽信蔡瑁之言降曹,後被曹操派于禁所殺。2、劉禪三子。劉備與劉表同為漢室宗親,且以兄弟相稱,劉表次子劉琮即為劉禪宗兄,劉禪之子再用“琮”名便有些不妥了。 混淆程度:6.0 TOP9 張虎 1、黃祖部將,在孫堅跨江擊劉表的戰役中被韓當所斬。 2、張遼之子,曹魏中後期重要將領,雖仍是魏之虎將,卻已難復其父昔日威鎮逍遙津時的風光無限。 混淆程度:6.5 TOP8 張溫 演義中的兩個張溫不但名字相同,而且都是作為烘托他人紅花地位而作為陪襯綠葉存在的: 1、漢朝司空。因暗結袁術對抗董卓,被董卓當堂拿下,斬首於席間,不幸成為襯托董卓飛橫跋扈和兇狠殘暴的受害者之一。 2、東吳中郎將。在鄧芝風光使吳後,作為吳國回訪代表出使西蜀,與秦宓上演了逞天辯的精彩舌戰,不但未能榮耀東吳,相反成為了展現蜀國正統地位和秦宓博學雄辯的墊腳石。 混淆程度:7.0 TOP7 張南 1、袁紹部將,降曹後在赤壁水戰中被東吳將領周泰所殺。 2、蜀國大將,隨先主劉備討伐東吳,長期擔當圍困孫桓的重任。夷陵慘敗後,與搭檔馮習在重圍中被殺。 混淆程度:7.0 TOP6 李輔、鄧賢 1、李輔、鄧賢 孟達是翻雲覆雨的高手,被他愚弄的主公不計其數。自以為聰明絕頂的孟達最終反被聰明所誤,讓自己的親信李輔及外甥鄧賢算計,臨死前終於品嚐到了被人出賣的滋味。李輔、鄧賢投靠司馬懿後,被委命鎮守新城、上庸,事蹟也就此終結於演義。 2、李輔、鄧賢 李輔:鍾會前軍統領,隨鍾會討伐西蜀,曾統兵圍樂城。 鄧賢:劉璋部將,曾與張任、泠苞等與魏延、劉封舞劍於筵席,救劉璋於鴻門宴上。鄧賢是蜀中名將,對劉璋忠心耿耿,作戰驍勇,險些斬殺了西蜀名將,即將功成之時被黃忠一箭射殺。 混淆程度:7.5
TOP5 陳矯 1、曹魏重臣。曹操辭世,司馬孚急欲立世子曹丕為魏王,群臣顧慮“未得天子詔命,豈可造次而行?”猶豫之際,兵部尚書陳矯拔劍割下袍袖,厲聲道:“即今日便請世子嗣位。眾官有異議者,以此袍為例!”果斷地定下了今日必須嗣位的基調,是曹丕順利得繼魏王及日後廢漢自立的最堅定支持者和最大功臣。 2、曹仁的左膀右臂,替曹仁掌管兵符令件,同時身兼出謀劃策的軍師之職。曾堅定曹仁之心,在彝陵困住東吳大將甘寧,並在南郡爭奪戰中親自指揮軍士射傷周瑜,是周瑜早亡的元兇之一,後被蜀將趙雲所擒。 混淆程度:8.0 TOP4 馬忠 1、馬忠是三國裡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位卑職低,不過是東吳將領潘璋的部將,在戰神如雲的三國裡面絕對是一位不值一提的大兵小將,但卻取得了生擒關羽、箭斃黃忠的輝煌戰果,是三國之中不折不扣的名將殺手。馬忠的結局也頗有名將的範,被叛將傅士仁、糜芳潛入帳中暗殺,竟和張飛之死如出一轍。 2、這個馬忠也不可小覷,隨諸葛亮南征蠻夷,北伐中原,浴血沙場,功勞卓著,最後被封侯拜將,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馬忠諸般皆好,只是名字取得不好,竟與擒拿關羽的馬忠同名同姓,這對於深受關羽影響的蜀中諸將來說絕對是個刺耳的名字。特別是對於關興,朝夕與殺父仇人同名同姓的馬忠相處,時不時還得在陣前喊上一聲“馬忠不要驚慌,關某來助你!”當真是人世間最痛苦的煎熬,難怪關興會年紀輕輕就病亡呢?說不定還真是這名字惹得禍! 混淆程度:8.5 TOP3 李豐 1、 袁術部將,當年七路大軍征討呂布時的總接應使之一,被呂布三合刺傷,在武器遺棄的情況下竟然奇蹟般地從呂溫侯戟下逃得性命。後在堅守壽春時,一度逼得曹操要借王垕之首來緩解軍糧不足的窘境,城破後被曹操所殺。 2、蜀將李嚴之子。曾向諸葛亮通報孟達棄魏投蜀之事,後被諸葛亮任命為長史。 3、魏國中書令,與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密謀誅殺司馬師,事敗被殺。李豐除賊之願雖未能成功,但卻也在司馬師心中留下了極深的陰影,司馬師患病期間就常於眼前幻見李豐三人,導致了病情迅速惡化,也算間接幫李豐實現了除賊宿願。 混淆程度:9.0 TOP2 陳群 1、字長文,曹魏重臣。曹操時期任治書侍御史,曾窺得劉備志在取西川而無意東援孫權之機,向曹操獻“先平東吳,後取荊州、西川”之計。曹操臨終前,陳群與曹洪、賈詡、司馬懿一道被委以託孤重任,是曹丕稱帝的積極倡導者和獻帝禪位詔書的直接撰寫者。曹丕去世時,陳群再度被委以託孤重任,是曹魏江山名副其實的“柱石之臣”。 2、司馬懿攻打公孫淵時,曾有隨軍司馬陳群問計。陳文長作為兩世託孤重臣,位高權重,與司馬懿同為國家基石,且序列多在司馬懿之前(演義中),斷不可能與司馬懿同赴遼東。因此司馬懿軍中的陳群只是與陳文長同名同姓而已。 混淆程度:9.5 TOP1 韓浩 1、曹操部將,作為夏侯惇副將參與了進攻博望坡的作戰,曾識破趙雲的誘敵之計,遺憾未被夏侯惇採納,導致全軍潰敗,韓浩從重圍中走脫。 2、韓玄之弟,葭萌關前與夏侯尚輕敵冒進,中了黃忠之計,幾乎全軍覆沒。天蕩山之戰中,被遠涉而來,連日勞困的黃忠一合斬殺。對比兩個韓浩:第一個韓浩可以識破諸葛亮設下的誘敵之計,第二個韓浩卻連黃忠顯而易見的誘敵之計也看不破,兩人不但在智力上存在明顯差別,就從經驗的角度來看也不合乎常理;其次,第一個韓浩出場時並無特別介紹,但第二個韓浩出場時特地加上了“降將”二字,博望坡之戰在前,長沙滅韓玄在後,所以依情節推斷這兩個韓浩應不是同一個人。 混淆程度:10
-
5 # bmyomiko
第一對:馬忠
提起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獲關羽的,準確點,是東吳的將軍馬忠擒獲關羽的。其實三國時期,有兩個馬忠,一個是東吳部將,另一個是蜀漢大將。
東吳的馬忠,乃是大將潘璋部下司馬。他曾於公元219年跟隨吳大都督呂蒙,奇襲荊州,攻打關羽。不知道馬忠走了什麼狗屎運,在臨沮擒獲關羽其長子關平等人,立下了頭功。正史上,馬忠在擒獲關羽後,便沒有了記載。這樣的小人物,也就幹了擒關羽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檯面,所以沒有記載。
演義中,馬忠不但擒獲關羽,還在夷陵之戰中射傷老將黃忠,導致黃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這兩個小人刺殺的,算是報應吧。
蜀漢大將馬忠,是一個難得的大將,曾被推舉為孝廉,被劉備稱為賢才。劉備非常器重馬忠,將其看作與黃權相提並論(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他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間,深受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老百姓的愛戴。
馬忠是蜀漢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鎮南中,穩定了大後方。公元249年,馬忠去世,他的子馬修繼承爵位。
第二對:張溫
東漢末年大臣張溫,南陽穰縣人,他曾帶著董卓、孫堅、陶謙等人,討伐韓遂、邊章等西涼地區的叛亂。他還有一項歷史記錄,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權時,張溫仗著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殺大權的董卓誣衊張溫和袁術私通,將其在大街上亂棍打死。《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東吳張溫,字惠恕,“少修節操,容貌奇偉”,被孫權徵召為議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漢,表達了東吳和解的意願,重新結盟。但是孫權卻對張溫給蜀漢的文書中過度稱頌蜀漢的行為不滿,還擔心張溫被蜀漢諸葛亮收買,於是將其擱置在一邊,不再重用。後碰上暨豔濫用職權事件,張溫與暨豔來往親密,受到牽連,將其發配到吳郡。過了六年,張溫病逝。
第三對:劉琮
劉表次子劉琮,娶了劉表繼室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視。在蔡夫人的耳旁風中,劉表漸漸不信任長子劉琦,寵幸次子劉琮,在臨終前,將荊州交給了次子劉琮。
劉琮剛剛繼承荊州,遇到曹操大舉征討,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韓嵩等人的勸說下,歸降曹操。劉琮歸順曹操後,被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後便沒有了記載。
蜀漢劉琮,劉備之孫,後主劉禪三子
-
6 # 四月春芽
起名是一門學問,現在的家長給孩子起的名字都很高雅,女孩叫子萱,男孩叫子軒,老師傻傻分不清。在古代也一樣,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在三國,有很多人物同名同姓,結局卻不一樣。
1.曹節
曹節(曹操曾祖):魏武帝曹操的曾祖父,生子曹騰、曹褒等四人。這個老頭為人仁厚,據傳,有一次,曹節鄰居家養的豬丟了。事情有點巧,那位鄰居家的豬長得和曹節家的豬很像,鄰居跑到曹節家的豬舍看了看,就說:
“曹先生,你家豬圈的那頭豬,和我家的豬一模一樣,那是我家的吧!”
曹節也不爭辯、笑笑地說到:
“您覺得是您的豬,那可能是豬亂跑,跑到我家豬舍裡來了吧,既然那豬是您的,那您就把它趕回去吧!”
那位鄰居也毫不客氣,就理直氣壯地把曹節家的豬趕回自己家了。可是,沒過多久,鄰居家丟掉的豬自己又跑回鄰居家了。鄰居一看,怎麼會這樣啊?他馬上意識到弄錯了,就非常羞慚。於是,鄰居又把從曹節家趕回來的豬給曹節送了回去,並且說了很多賠禮道歉的話。曹節只是笑了笑,也沒有說什麼,更沒有半點怪罪鄰居的意思。就因為這件事,鄰里鄉親都很佩服曹節的大度,他的美名在鄉里傳播更廣。
曹節(曹操次兒):魏武帝曹操次女,漢獻帝劉協第二任皇后。曹節和她先祖一樣也是一個善良的人,相傳曹節隨劉協來到山陽後,見山陽百姓流離失所,貧病飢寒,田園荒蕪,百廢待興。曹節就鼓勵劉協脫下官服,換上布衣,深入民間,將過去在宮中學習的精湛醫術,救死扶傷,拯救黎民百姓。就這樣,劉協在山陽懸壺濟世做了一個鄉村醫生。曹節夫婦常到雲臺山一帶採藥,施醫救民,被百姓譽為“龍鳳醫家”。而今,在百家巖景區的石碑上,還雕刻有“漢獻帝行醫圖”。
2、馬忠
馬忠(吳):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潘璋部下的司馬。建安24年(公元219)跟隨吳大都督呂蒙,奇襲荊州,攻打關羽。不知道馬忠走了什麼狗屎運,在臨沮擒獲關羽其長子關平等人,立下了頭功。也許狗屎運走多了,結局不太好。據演義記載:劉備伐吳時,馬忠隨潘璋等往拒,突襲射傷蜀將 黃忠,導致黃忠陣亡。不久,潘璋為關興所殺,馬忠領兵圍擊,擊退 張苞援軍。後馬忠收拾 敗軍,引降將 糜芳、 傅士仁屯於江渚,欲為潘璋復仇。糜、傅二人發現軍士不滿,欲兵變,於是刺殺了馬忠,將首級獻於劉備。劉備最終為關羽報了仇,只是關羽死在這種小人物手中,每次三國看到這裡,都覺得太惋惜了。
馬忠(蜀)蜀漢大將,曾被推舉為孝廉,被劉備稱為賢才。劉備非常器重馬忠,將其看作與黃權相提並論(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馬忠是蜀漢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鎮南中,穩定了大後方。公元249年,馬忠去世,他的子馬修繼承爵位。在三國中,善良的人一般都能善終。
3.許攸
許攸(謀士):許攸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因此背袁投曹,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真是性格決定命運啊。
許攸(曲將):東漢末年關中營帥,建安二十四年,許攸擁部曲不歸附,而且有傲慢之言,曹操大怒,欲要出兵征伐。群臣都勸曹操,要對許攸採取懷柔政策,共同對付劉備集團這個強敵。曹操橫握著刀放在膝蓋,變色不聽。後在杜襲的勸諫下,厚待、招撫許攸,許攸於是率部歸附。兩個許攸,都忤逆曹操,一個死一個生,結局卻相反。
4.張苞
張苞(張飛兒子):張飛之子,在魏滅蜀之戰時,張苞跟著諸葛亮獨子諸葛瞻來到綿竹,抵禦偷渡陰平的鄧艾大軍,不幸戰死。 在演義中,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結拜為異姓兄弟,繼承了父親張飛家傳的丈八蛇矛。在夷陵之戰及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之戰中,張苞驍勇善戰,立下了無數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張苞追殺曹魏大將郭淮,馬失前蹄,跌落山谷,送回成都,不治身亡。
張苞(郡督郵):董卓部將李傕的中郎將。據歷史記載,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張寵等進攻李傕。最後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個張苞的結局,多半跟著郭汜等人覆滅了。
5.張溫
張溫(漢):東漢末年大臣張溫,南陽穰縣人,他曾帶著董卓、孫堅、陶謙等人,討伐韓遂、邊章等西涼地區的叛亂。他還有一項歷史記錄,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權時,張溫仗著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殺大權的董卓誣衊張溫和袁術私通,將其在大街上亂棍打死。
張溫(吳):東吳張溫,字惠恕,“少修節操,容貌奇偉”,被孫權徵召為議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漢,表達了東吳和解的意願,重新結盟。但是孫權卻對張溫給蜀漢的文書中過度稱頌蜀漢的行為不滿,還擔心張溫被蜀漢諸葛亮收買,於是將其擱置在一邊,不再重用。後碰上暨豔濫用職權事件,張溫與暨豔來往親密,受到牽連,將其發配到吳郡。過了六年,張溫病逝。
-
7 # 小太陽D
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而同名同姓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三國時期也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物,比如劉琮、王甫、曹節等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軌跡,他們的結局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同名同姓的不同人生吧。
劉琮劉琮一號,乃是荊州牧劉表的二兒子,深得劉表和蔡夫人喜愛,劉表也將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荊州能說得上話的蔡瑁、張允也是和劉琮相處的十分和睦。劉表去世之後,蔡瑁張允擁護劉琮成為荊州牧。
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帶兵南征荊州,劉琮選擇投降,在曹操剛到襄陽的時候,劉琮就舉州投降,曹操就封劉琮為青州刺史,還得以封列侯。
劉琮二號,這個劉琮,相較之下出身就好一些,不論經歷,起碼地位要高一些,因為他是漢昭烈帝劉備的孫子,也就是漢懷帝劉禪的兒子,三兒子。關於他的記載沒有多少,只是知道在延熙十五年被立為西河王,十年後去世。
見《三國志·後主傳》:延熙十五年,吳王孫權薨,立子琮為西河王。
王甫第一位王甫,是東漢時期的宦官,也是那十常侍之一,很厲害了。王甫最初的時候是漢靈帝時期的長樂食監,受中常侍曹節等人矯詔封為黃門令,之後參與誅殺大將軍竇武等人封為中常侍,在之後和曹節等人誣陷渤海王劉俚謀反,被封為冠軍侯,從此之後把持朝政。光和二年,被殺。
第二位王甫,則是之後的人物,建安年間,劉璋領益州牧,這個時候,王甫在益州擔任書佐。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得益州後,大肆啟用人才,望都也被任命為綿竹令,之後又回到劉備身邊擔任議曹從事(不是議論曹操的啊,是一州刺史的屬官,類似於二三把手似的)。
公元二年,夷陵之戰的時候,王甫隨劉備出征,兵敗的時候,王甫陣亡。
曹節曹節一號,是東漢時期的宦官,漢順帝初年,曹節升小黃門,漢桓帝時期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建寧元年,被封為長安鄉侯(侯爺裡面最高的爵位了:多年後的關羽才被封為亭侯)。建寧二年,曹節病重,本來漢靈帝給他升官為車騎將軍。打算讓他體面的走,沒想到沒多久曹節又好了,於是漢靈帝又把官職收回來了,兩年後,曹節去世,仍然封為車騎將軍。
曹節二號,這回曹節是一個女子,是漢獻帝劉協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曹操的女兒。建安十八年,曹操把自己三個女兒,曹憲、曹節和曹華一起嫁給了漢獻帝劉協,剛進宮的時候,三人都被封為夫人,一年後,曹操把漢獻帝的皇后伏壽廢掉,改立自己的女兒曹節為皇后。
之後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漢獻帝被廢封為山陽公,曹節也就變成了山陽公夫人,景元元年,曹節病逝,去世時候的禮儀仍然是以漢朝禮儀合葬在漢獻帝的禪陵,諡號為獻穆皇后。
韓浩第一位韓浩,他是魏武帝曹操手下的將領,東漢末年時期,韓浩先是自己攢起來一個小股部隊在盟津抵抗董卓,慢慢的有了一些名聲,之後袁術人民韓浩為騎都督。在之後被夏侯惇賞識,讓韓浩跟著自己混,成為了曹操的心腹將領,被任命執掌禁軍。
比較出名的是當年呂布策反了夏侯惇手下的一些人,將夏侯惇挾持,希望將夏侯惇的部隊收到手下,韓浩當時正在夏侯惇的帳下做事,帶著人來到了叛亂者這邊,怒罵他們,並且說不會因為夏侯惇就放過他們,於是領兵強攻,那些人被嚇壞了,直接投降,並且將夏侯惇放了出來。曹操知道後,誇讚韓浩,說他這個方法可以為萬世之法,之後曹操釋出命令,如果再有人被劫持,不要管人質,可以連同人質一起消滅。
建安二十年的時候,韓浩跟隨曹操攻打張魯,張魯投降後,韓浩跟隨曹操回到都城,之後病死,自己的兒子韓榮繼承爵位萬歲亭侯。
第二位韓浩則是曹操不講長沙太守韓玄的弟弟。在博望坡之戰的時候跟隨夏侯惇出征,之後韓玄被劉備殺掉,為了報仇,韓浩在天碭山和黃忠交手,最後被黃忠殺掉。
穆順其一乃是東漢末年的宦官,漢獻帝打算和國舅伏完一起殺掉曹操,因為穆順是自己身邊可以信任的人,所以將迷信交予穆順,讓他送給伏完密信,穆順把密信藏在了頭髮裡,交給伏完之後取得回信,又將回信藏在了頭髮裡,回來的路上碰到了曹操,曹操讓隨從搜身,什麼都沒搜到,剛把他放行,突然來了一陣風,把穆順的帽子吹掉了,曹操把帽子撿起來還給他的時候,穆順把帽子慢慢的扣到了腦袋上,就讓曹操起了疑心,搜完帽子又搜的頭髮,終於搜出密信,最終穆順和伏完的宗族一共兩百多人被殺掉了。
第二位穆順,上黨太守張揚的手下將領,跟隨張揚前往討伐董卓的諸侯部隊出兵,帶兵來到虎牢關的時候,穆順迎戰呂布,被呂布抬手一戟,砍於馬下(這個穆順是三國演義裡面呂布殺的兩個武將之一,也算是比較出名了,哈哈)
-
8 # 愛妮品歷史
第一對:馬忠
提起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獲關羽的,準確點,是東吳的將軍馬忠擒獲關羽的。其實三國時期,有兩個馬忠,一個是東吳部將,另一個是蜀漢大將。
東吳的馬忠,乃是大將潘璋部下司馬。他曾於公元219年跟隨吳大都督呂蒙,奇襲荊州,攻打關羽。不知道馬忠走了什麼狗屎運,在臨沮擒獲關羽其長子關平等人,立下了頭功。正史上,馬忠在擒獲關羽後,便沒有了記載。這樣的小人物,也就幹了擒關羽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檯面,所以沒有記載。
馬忠是蜀漢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鎮南中,穩定了大後方。公元249年,馬忠去世,他的子馬修繼承爵位。
第二對:張溫
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東漢末年大臣張溫,南陽穰縣人,他曾帶著董卓、孫堅、陶謙等人,討伐韓遂、邊章等西涼地區的叛亂。他還有一項歷史記錄,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權時,張溫仗著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殺大權的董卓誣衊張溫和袁術私通,將其在大街上亂棍打死。《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第三對:劉琮
劉表次子劉琮,娶了劉表繼室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視。在蔡夫人的耳旁風中,劉表漸漸不信任長子劉琦,寵幸次子劉琮,在臨終前,將荊州交給了次子劉琮。
蜀漢劉琮,劉備之孫,後主劉禪三子,於公元262年病逝。
第四對:張虎
劉表部將張虎,歷史上原為賊寇,在名士蒯越、龐季等人的勸說下歸順了劉表,成為了劉表手下一員戰將。演義中,張虎是荊州江夏太守黃祖部將,在與孫策軍隊的交戰中,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死於非命。
曹魏張虎,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張遼之子,正史上官至偏將軍,沒什麼太出色表現,便去世了。
第五對:張苞
蜀漢張苞,是張飛之子,早逝。他的兒子張遵,官至蜀漢尚書。在魏滅蜀之戰時,張苞跟著諸葛亮獨子諸葛瞻來到綿竹,抵禦偷渡陰平的鄧艾大軍,不幸戰死。
群雄張苞,是董卓部將李傕的中郎將。據歷史記載,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張寵等進攻李傕。最後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個張苞的結局,多半跟著郭汜等人覆滅了。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兩個字,一個姓和一個名。這就很容易出“問題”,導致出了不少同名同姓之人。本文給大家盤點一下三國時期到底有多少比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據統計,至少有五對比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同名不同命”,他們分別是誰呢?結局如何?
第一對:馬忠
提起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獲關羽的,準確點,是東吳的將軍馬忠擒獲關羽的。其實三國時期,有兩個馬忠,一個是東吳部將,另一個是蜀漢大將。
東吳的馬忠,乃是大將潘璋部下司馬。他曾於公元219年跟隨吳大都督呂蒙,奇襲荊州,攻打關羽。不知道馬忠走了什麼狗屎運,在臨沮擒獲關羽其長子關平等人,立下了頭功。正史上,馬忠在擒獲關羽後,便沒有了記載。這樣的小人物,也就幹了擒關羽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檯面,所以沒有記載。
演義中,馬忠不但擒獲關羽,還在夷陵之戰中射傷老將黃忠,導致黃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這兩個小人刺殺的,算是報應吧。
蜀漢大將馬忠,是一個難得的大將,曾被推舉為孝廉,被劉備稱為賢才。劉備非常器重馬忠,將其看作與黃權相提並論(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他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間,深受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老百姓的愛戴。
馬忠是蜀漢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鎮南中,穩定了大後方。公元249年,馬忠去世,他的子馬修繼承爵位。
第二對:張溫
東漢末年大臣張溫,南陽穰縣人,他曾帶著董卓、孫堅、陶謙等人,討伐韓遂、邊章等西涼地區的叛亂。他還有一項歷史記錄,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權時,張溫仗著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殺大權的董卓誣衊張溫和袁術私通,將其在大街上亂棍打死。《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東吳張溫,字惠恕,“少修節操,容貌奇偉”,被孫權徵召為議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漢,表達了東吳和解的意願,重新結盟。但是孫權卻對張溫給蜀漢的文書中過度稱頌蜀漢的行為不滿,還擔心張溫被蜀漢諸葛亮收買,於是將其擱置在一邊,不再重用。後碰上暨豔濫用職權事件,張溫與暨豔來往親密,受到牽連,將其發配到吳郡。過了六年,張溫病逝。
第三對:劉琮
劉表次子劉琮,娶了劉表繼室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視。在蔡夫人的耳旁風中,劉表漸漸不信任長子劉琦,寵幸次子劉琮,在臨終前,將荊州交給了次子劉琮。
劉琮剛剛繼承荊州,遇到曹操大舉征討,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韓嵩等人的勸說下,歸降曹操。劉琮歸順曹操後,被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後便沒有了記載。
蜀漢劉琮,劉備之孫,後主劉禪三子,於公元262年病逝。
第四對:張虎
劉表部將張虎,歷史上原為賊寇,在名士蒯越、龐季等人的勸說下歸順了劉表,成為了劉表手下一員戰將。演義中,張虎是荊州江夏太守黃祖部將,在與孫策軍隊的交戰中,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死於非命。
曹魏張虎,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張遼之子,正史上官至偏將軍,沒什麼太出色表現,便去世了。
演義中,張虎和樂進之子樂綝,先後跟著曹真、司馬懿,與蜀軍交戰,還被諸葛亮蜀軍活捉過,被塗面放歸。張虎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張遼,卻也是曹魏中後期的一員虎將,跟隨司馬懿對抗蜀軍,討伐遼東公孫淵,都立下了大功。
第五對:張苞
蜀漢張苞,是張飛之子,早逝。他的兒子張遵,官至蜀漢尚書。在魏滅蜀之戰時,張苞跟著諸葛亮獨子諸葛瞻來到綿竹,抵禦偷渡陰平的鄧艾大軍,不幸戰死。
在演義中,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結拜為異姓兄弟,繼承了父親張飛家傳的丈八蛇矛。在夷陵之戰及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之戰中,張苞驍勇善戰,立下了無數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張苞追殺曹魏大將郭淮,馬失前蹄,跌落山谷,送回成都,不治身亡。
群雄張苞,是董卓部將李傕的中郎將。據歷史記載,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張寵等進攻李傕。最後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個張苞的結局,多半跟著郭汜等人覆滅了。
結語
三國時期,大都是兩個字,即一個姓,一個名,導致了許多人同名同姓。這些人大部分是無名小卒,在歷史上出場很少。但也有少數比較出名,三國時期比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至少有以上五對,他們“同名不同命”,結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