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專家解讀一下吧。
2
回覆列表
  • 1 # 野史講堂

    湘中乃曾國藩老家,古時治軍提拔制度沒有現在起這麼嚴格。多以提拔自己家鄉人,其實跟現在職場的很多規則差不多,熟人優先。所以群雄並起,多是老鄉啊。

  • 2 # 一片刀心

    湘軍在十九世紀中葉崛起,從而引匯出湖湘人才勃興。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是當之無愧的三大領袖,他們之間的關係多有論及。從湖南的地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三人成長的地域和當時的交通及其三人之間的關係。

  • 3 # 洪城小錦衣

    太平天國興起後,清朝正規軍難以抵擋,要求地方組織團練以自保,曾國藩在這個背景下回到湘鄉老家(湘中地區)督辦團練,並以地方團練為基礎擴大為湘軍。湘軍將領多為曾國藩親友、師生,士兵則多為湘鄉附近農民,所以這是一支地域色彩很強的軍隊,這些湘中地區軍人隨著軍功累積得到擢升,這也可以解釋湘軍群雄多為湘中子弟。

  • 4 # 歸莊祚明

    湘軍是曾國藩所辦的地方團練,它是由曾國藩的好友,親人,同鄉所組成的,所招兵員也都是湘中百姓,由於他是地方團練,所以他的糧餉是自行籌備的,這樣就導致湘軍只聽曾國藩一個人的命令,而軍中將領的選拔也是由曾國藩來進行的,所以這些將領大多是曾國藩所信任的,也都是他的學生,親人,同鄉了。

  • 5 # 專注自然

    自五胡亂華,北方氏族南遷,王馬共天下。南方氏族經過漫長的發展,基本形成了宗親發展的理念和結構性準備。可以這麼說,至今這種潛移默化的裙帶性結構和宗族理念一直延續。

    江東子弟過江、涉水,無不父子兄弟上陣。還是舉例子:軍統戴笠出來的整個軍統全是浙江系。戴笠,毛人鳳及底下的十三太保,十人團全是浙江人,內部叫江山子弟兵。這也是戴笠一聽要裁撤軍統,害怕老蔣要殺他的原因。

    扯遠了,不過從此可見一斑。湘軍更是如此,自下而上,自兵到將,都是湘人。外人到中層已如登天,高階將領絕無可能。自古大權不能旁落的法則從未變過!

  • 6 # 葦說歷史真相

    湘軍在中國近代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廣東人革命、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繼前幾日的“川軍”系列後,筆者今天開始就來好好跟您說說湘軍。

    在衡州府城北部蒸水注入湘江的地方,有一塊低窪之地,名喚演武坪。這裡與兩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一個是吳三桂,一個是曾國藩。吳三桂在這裡練兵反清,曾國藩在這裡練兵保清。對晚清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湘軍,就是在這裡走上正軌的。

    湘軍的起源:最早,這支軍隊叫楚勇

    湘軍,是一種現象,代表著漢人士大夫崛起,幫助清朝打滅太平天國。與曾國藩同時,甚至還稍早一點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國藩之後的左宗棠、李鴻章,甚至包括吳長慶、袁甲三(袁世凱的叔祖)等人,都是這個時代湘軍現象的體現者。

    湘軍起源於江忠源。江忠源是湖南新寧縣舉人,早在1847年起,就已經組織團練鎮壓雷再浩、李沅發、趙金龍等叛亂。1852年,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

    江忠源即組織了500人隊伍赴廣西參加鎮壓,江忠源這支隊伍稱楚勇。也就是後來被叫做湘軍的軍事系統,在其最初起源時叫做楚勇。

    1853年1月21日,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

    中國古代的軍隊,大致可分為官方軍隊和民間軍隊兩大類,它們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現了。民間軍隊,曾經多數是以創始人、主將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岳家軍”、“戚家軍”、“楊家將”、“呼家將”,等等。

    只有從曾國藩創立“湘軍”開始,才有了以地方來命名的軍隊,後來就有了什麼“淮軍”、“川軍”、“桂軍”、“粵軍”、“晉軍”、“東北軍”、“西北軍”、“北洋軍閥”、“直系”、“奉系”、“皖系”、“魯系”等等。

    二十萬太平軍打不過兩萬湘軍,湘軍為何如此勇武

    在天平天國運動中,有個小插曲,便是李秀成二十萬太平軍竟然拿曾國荃的兩萬湘軍一點辦法都沒有。

    當然了,這裡有一定的客觀因素。

    一來,天王催得很急,嚴令李秀成儘快趕走曾國荃,不容他慢慢解決;二來,二十萬人要想長期圍困下去,非得有源源不斷的糧草接應才行。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冬天馬上就要來臨,二十萬人的冬衣還沒有著落,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看來只有強攻了,憑著強大的兵力優勢,李秀成決定重拳出擊,用全面進攻讓曾國荃顧此失彼,一舉摧毀天京城外的湘軍。

    當然了,這都是天平天國的客觀因素,最讓人津津樂道了就是湘軍本身的體制了。

    看了湘軍的建軍標準,你就知道湘軍為何勇武了

    湘軍建軍標準是:“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在武器裝備上,湘軍不僅向外國採購洋槍洋炮,還自設船廠,仿造新式武器。

    在戰術層面,湘軍無往不利的制勝法寶只有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所謂“結硬寨”,湘軍到了一個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它這一點是學太平軍。

    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選擇紮營地點,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後要修牆挖壕,牆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塊組成。壕溝深一尺,壕溝挖出來的土必須要搬到兩丈以外,以防敵人用挖出來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溝填掉。

    曾國藩的“結硬寨”能夠達到“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目的。因為太平天國佔了很大地方,湘軍本來執行的是進攻的任務,但是他透過“結硬寨”的方法把進攻任務轉變成了防守任務。

    湘軍的這種方法,使他們到了一個地方就安營紮寨,不是進攻,而是等著別人進攻。

    他們的任務是進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標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麼進攻呢?很簡單,到一個城市邊上以後開始挖壕,並不跟太平軍打,而且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天壕溝。被湘軍攻打的城市,如安慶、九江等,城市城牆外圍的地貌全都被當年所挖的壕溝改變了,湘軍打一個城市用的不是一天兩天,他們用的是一年兩年,不停地挖壕溝。

    這個辦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無數道無數道地圍,無數道無數道地挖,一直讓這個城市水洩不通,就看城裡的糧食能堅持多久。斷敵糧道、斷敵補給,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同時,對比同時期的軍隊,湘軍是最有文化的一支。

    湘軍不能被簡單地視為一支普通的軍隊,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集團:既是軍事集團,又是政治集團,同時還是一個文化集團。

    作為軍事集團,湘軍有較八旗與綠營軍更為優越之組織和顯赫之戰功;作為政治集團,其主要將帥掌握了全國大部分地方的軍政與經濟實權;作為文化集團,湘軍執著於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思想信仰,形成了一道蔚然可觀的歷史人文風景。

    湘軍是一個有統一思想文化的軍隊,具體來說,是一支由具有共同價值信仰的儒將所主導的文化集團。湘軍和清代其他軍隊如八旗、綠營、淮軍乃至新軍相比較,其最大特色不在於軍制,而在於其深厚的儒家文化。

    從湘軍的“選士人,領山農”的軍隊構成,到湘軍“衛道”的建軍宗旨,從湘軍的治軍訓軍的原則和方法,到他們對儒學的研究傳播活動,無不深深地體現出一種儒家文化理念的全面滲透,使得湘軍成為一支真正具有文化統攝力的軍隊,並且能夠和清廷的武裝力量及近代軍閥的武裝力量區別開來。

    “中華要滅亡,除非湖南人先死絕”

    在中國近代最動亂的那個八年,共經歷了22次會戰7次在湖南。首戰淞滬,其精銳便是湘軍(中央部隊大多數都是三湘子弟)。

    淞滬的核心主力,毫無疑問是“幾乎精銳盡出”的中央部隊,能夠上的基本上都上了;而地方部隊裡,桂系、粵系、川系、西北軍、東北軍也都有部隊參加了這次大規模的戰役。

    但是湘軍不一樣,既不只是”幾乎精銳盡出“,也不只是“有部隊參加”,而是全軍上陣,一邊把所有的湘軍部隊拉到上海參戰,一邊用湖南的保安部隊、預備部隊不斷補充傷亡太大的前線部隊,並開始全省大範圍的徵兵。

    全面戰爭來臨的時候,以維護小集團利益為核心的各系軍閥,甚至是中央部隊的各派系,都或多或少存在儲存實力、消滅異己的現象,這也是那八年來打得如此慘烈的一個原因。從來沒有哪次戰役,從來沒有哪個地方軍隊,像在上海的湘軍部隊一樣全軍動員、前赴後繼、毫無私心(除了川軍)。

    湘軍將士上陣殺敵,常說“來生再見”,便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老湘軍“要死卵朝天,不死變神仙”的風貌猶存。

    後記

    “中華要滅亡,除非湖南人先死絕”,這一句話便是對湘軍最好的褒獎與讚揚!

  • 7 # 數代人堅持如一日

    真正有思想源自湘鄉,毛主席和曾國藩均出自於此受此地影響,世人只知主席生於韶山,其實主席長到八歲才回韶山,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各思想氣質性格源自湘鄉外婆家。另一位曾國藩現地理位置劃入雙峰,原自湘鄉,有興趣的朋友想多瞭解主席或者曾國藩的可以去湘鄉看看,尤其主席外婆家的故事才是源頭

  • 8 # YYY1280654

    我不同意,只是老大是湘中的而已,還有湘陰左宗堂,益陽胡林翼,衡陽彭玉麟,邵陽江忠源,名副其實的湘軍,不是隻有湘中才出將領

  • 9 # 江北陸遜

    實際上,也沒什麼特別的,主要的原因是湘軍是曾國藩搞起來的,而曾國藩是湘中人,過去的湘鄉現在的婁底雙峰人。

    梳理湘軍之前,我們來扯點別的。

    歷史上這種英才輩出而且扎堆出自某地的事情,比比皆是。攬天下英才而用之,通常都是大一統之後,為了招攬人心,平衡各方勢力而採取的做法。

    不信,我們來捋一捋。

    先秦不論,因為那個時代,流動性並不強,各國公室本就出於一地。

    但從漢開始,這種人才扎堆出現的現象就越來越多。

    比如劉邦,豐沛功臣,出了多少?從曹參、樊噲、灌陰、周勃、王陵、盧綰等而下,哪一個不是豐沛的?

    為啥?亂世初起,身邊本來就沒幾個人,不用自己從小光屁股長大的,難道還用外人?稀爛的外人你不希得用,外部的精英也看不上你,想用也用不了啊。

    接下來,曹操用的基本上都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其老家的宗親勢力就是他的基本盤。

    南北朝,本就是部落的鮮卑拓跋氏、慕容氏等,匈奴劉淵及其家族等不論,還有一個反面例子就是苻堅。苻堅一則是想做天下共主,二則是想擺脫內部氐族強豪的束縛,而將諸氐遣散分佈於全國各地,導致淝水之戰以後,前秦分崩離析。原因何在?就是他喪失了自己的基本盤。諸氐可能對他有制約,內部也可能有爭權奪利,但最終不管是哪一個上位,權利都是符家的,而沒有了基本盤,面對慕容垂、姚萇等人的挑戰,苻堅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

    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慘痛麼?

    所以後來的北魏、北周、北齊而至隋唐,莫不如此,關隴貴族一直都是這600多年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隨後比較明顯體現這一點的就是明。明的功臣集團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淮西勳貴。指的就是當年大明起家的英烈傳上的那些人,其實都是朱元璋的淮西老鄉。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覺得我扯得有點遠。

    也遠也不遠。說白了。這就是基本的人性。人對他人總是提防的,因為人的本性總是自私的,而且是缺乏安全感的。

    要想一起做點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任。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你信任的人首先是誰?是不是家人、老鄉、親朋戚友?

    既然曾國藩是湘中人,而他最開始籌劃的那幾個老友羅澤南、李續賓、劉蓉等人都是周邊的,而湘軍的基本原則又是以鄉情連線軍隊,以解決八旗和綠營勝則爭功、敗則互不相救的弊病而設計的制度,就加強了這種鄉情之間的聯絡。一支軍隊裡面都是本家本土的,親情連線,決定了戰場上不會一鬨而散。這也確實加強了湘軍的戰鬥力。隨後的淮軍、北洋軍基本上都是基於這個原則。

    親朋戚友再有各種不是,平時也有各種亂七八糟的糟心事,但真到了緊要關頭,能夠信任的其實還是他們。

    不止是這樣的大型政治軍事集團,其實你在任何一個企業看到的,也都是如此。一個外來的空降兵,始終是進不了核心圈子的。

    不過這裡面有一些東西細細品味,也挺有意思的。比如劉邦的豐沛功臣、朱元璋的淮西勳貴集團,由於劉邦、朱元璋本人都屬於社會人士出身,其核心圈子始終是武夫為主,比如曹參、樊噲,比如徐達、常遇春等,而蕭何、李善長作為其中的小吏和普通文人,則做了大管家;外來的張良、劉伯溫作為外來的智囊,雖然位高權重,但卻都沒掌握過軍權。

    曾國藩的湘軍則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由於曾國藩本人是進士和翰林出身,所以他的核心圈子基本上是文人,粗魯武人如鮑超、多隆阿則成了外圍。

    這種比較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對吧。

  • 10 # 崑崙機

    還是老毛厲害,他深知其中道理,所以在建軍過程中打破建制,削平各大山頭,統統歸中央軍委指揮,不至於政令不達,各自為王,是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

  • 11 # 天驕漫山紅遍

    自古湘軍出湘鄉,太平天國時期,湘鄉以一縣之兵力轉戰十八省,力挽清政府於狂瀾之中,這是中國近現代史對湘軍出省征伐的最早描述。在更早的明朝萬曆年間,中國西南地區發生土司叛亂,一位明朝指揮使率領五千湘鄉子弟征戰西南地區平叛,從此再未回到家鄉,史書記載湘鄉人口在萬曆年間減少五、六千人,對人口減少的原因隻字未提。至數百年後的今天雲南某地的民眾在尋根問祖查詢家譜時,才發現他們的始祖來自長沙府湘鄉縣,當年萬曆年間湘鄉五千人口去向之謎才得以解開。

    1952年以前,舊湘鄉縣包括了湘鄉、雙峰、婁底、漣源,面積比現在的湘鄉市大了幾倍。雙峰、婁底、漣源這個範圍內的近現代歷史名人在當時的籍貫都是湘鄉。所以在1952年是個時間分隔線,1952年以後出現的名人根據自己現在所在的縣市認定籍貫分別為湘鄉、雙峰、婁底、漣源。1952年以前出現的名人,雙峰、婁底、漣源人士的籍貫都是湘鄉。

  • 12 # 使用者4171900294563

    炎帝陵在永州,蚩尤故里在婁底,遠古的血脈精華滋養三湘大地,從古至今湖南就不是經濟出名,那湖南人想要出人頭地怎麼辦,必須靠才華,靠膽量,靠謀略!在看湖南在地圖上的圖形就是一個人頭像,代表華夏大地的大腦,他塊頭不是最大的,但卻是全域性的掌控者!

  • 13 # 軸心時代講堂

    原因在於湘西人過匪,湘東人太文,湘中人有湘西人匪性的膽量,又吸收了湘東人的文氣中的傲志;綜合起來,湘中人的環境運育可謂得天獨厚;實事求是,就在這當中產生.

  • 14 # 草原蒼狼37122175

    我是婁底人,談湘軍群雄為何出自湘中也許更有說服力:湘中得此殊榮其實佔有時代之便!自曾國藩祭起湘軍這面大旗,衛國有功至朝庭震動,於是清庭就來個釜底抽薪,將湘鄉拆拆拆。是因為有了今日之湘鄉(別於走出湘軍的湘鄉縣),才出現了湘中這個概念。說白了,湘中日顯來自清庭政治需求。而這,與今日雞蛋大的湘潭如出一轍。至於湘潭為何只有雞蛋大!又是各位同仁闡明觀點的好去處……

  • 15 # 久揚1

    湘軍的奠基始祖應為陶澍。他在理學經世,吏治,人才,愛國思想等方面,對“湘軍三傑”(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產生過深刻影響,對曾國藩有舉薦之恩,與左宗棠是兒女親家,胡林翼為其女婿,魏源為其師爺幕僚。對當時在朝庭為官的漢人才俊都多有舉薦之功,如林則徐,特別是湖南才俊的舉薦尤為竭力。此公為湖南省安化縣小淹鎮人。

  • 16 # 蝴蝶叔

    我就是大家所說的湘中人!雙峰縣的,離曾國藩故居三公里,個人覺自得,華夏子女都是好樣的,哪裡都名人!為楚有才,是一種贊樣。其實全國各地名人很多,愛國的很多,當國家危難時,全民族都會挺身而出。湘中人有點倔犟,有點蠻,但自古就愛國,本人很崇拜曾國蕃的家教。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論,曾國藩的為人處事,勤奮好學,值得學習。他寫過一本書,值得一看!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曾經是曾國藩的藏書樓,曾國藩一生都愛看書,保留完整,現在是旅遊區。有時間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您來遊玩!

  • 17 # 逸林435

    曾國番時期湘勇的集中地不在雙峰,而是我的家鄉,即漣源市下轄的楊市鎮與荷塘鎮一帶,在我小時候60年代,楊市一帶湘軍清朝年間的青磚大花屋有數十座之多還保留完整,目前還保留住了四五座,已經作為文物保護了,基本上這些花屋毀於7一8十年代集體化解散之後。實際上象我爺爺輩就非常崇武,我爺爺有五代之內的族兄弟(男士)有19個,每人十八般武義可說個個能行,同時各人又專練了其中一門作為特強,我爺爺練的特強就是短棍,七十年臨去世時還專門交給了我(儘管我不練,大概就是喜歡我),我的家鄉在過去練武成風。儘管目前湘中以新化梅山武術出門,但新化是沒有湘軍將領的,湘軍將領全出在楊市及荷塘鎮

  • 18 # 沉140769451

    湘中地區,又稱湘中盆地,涉及長沙、湘潭、婁底、邵陽、衡陽、永州、郴州地區,又分為湘潭、衡陽、邵陽三塊盆地,沿著湘江兩岸,是湖南最早、最發達地區。中國四大書院的嶽麓(長沙)、石鼓(衡陽)兩大書院建於此,還是湖南土著最集中的地方,尤以湘潭盆地為中心,近、現代湖湘名人多出於此。如: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邵陽)、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詷(瀏陽)、猛回頭敲響警示鐘投海明志的陳天華(婁底)、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曾國藩(湘潭湘鄉)、彭玉麟(衡陽)、左宗棠(湘陰)、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楊度(湘潭)、辛亥革命大元帥(黃興)、護法名將蔡鍔(邵陽)、毛澤東(湘潭韶山)、開國元帥彭德懷(湘潭)、劉少奇(寧鄉)、開國元帥羅榮桓(衡山縣)、開國大將陳賡(湘潭湘鄉)、開國大將譚政(湘潭湘鄉)、開國大將肖勁光(長沙)、開國大將許光達(長沙)、威震新疆能生產能打仗的王震(瀏陽)、抗日名將左權(株洲)、四平虎將陳明仁(株洲)、抗日名將宋希濂(湘潭湘鄉)、抗日名將廖耀湘(邵陽)等。湘潭為明清時期,中南地區的糧食、布匹集散地,有小南京之稱,國民時也有一定的民族工業,曾經包括長沙、株洲、瀏陽、寧鄉、湘鄉、韶山、湘潭縣及衡山縣等部分地區,解放前蔣介石政權就曾考慮將湘潭建設為中國的重工業基地,解放後一度為湖南省委機關駐地,後確定為長沙,長潭短時合併後分家,瀏陽、寧鄉先後劃歸長沙,株洲獨立建市,衡山縣劃歸衡陽,湘潭幾乎成為湖南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地區。湘中地區為炎帝(株洲)、舜帝(永州)陵寢之地,湖南土著據說為華夏三大始祖戰神蚩尤的後人,南宋時,湘勇即為精練之師,明初朱元璋兩屠湖南,湖南土著僅湘潭地區保留最多,餘多被屠殺或逃亡四川、貴州等周邊省份。國軍五大王牌,新五軍組建於湘潭,新一軍、新六軍以新五軍之22師為骨幹發展而來,廖耀湘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200師(組建於湘潭)參謀長,22師師長,22師基本以湘中地區士兵為主,74軍淞滬會戰打殘後,亦在湖中地區補充兵源。

    經濟發達、文化發達、歷史悠久、是湘中名人輩出的基土條件。

  • 19 # 怕瓦落地123

    曾經的湘潭是湖南管轄範圍最大的地區,管轄14個縣市,管轄範圍包括現在屬於長沙、株洲、岳陽的很多地方,而現在的湘潭是湖南管轄範圍最小的地級市,僅管轄湘鄉市、湘潭縣、韶山市(韶山曾經屬於湘潭縣)三個縣市;曾經的湘鄉範圍也很大,包括雙峰縣、婁底部分地區、漣源部分地區、現在的湘鄉市等都屬於老湘鄉。

  • 20 # 憨山爸

    湖湘興盛緣於湘軍崛起,近代中國一河漣水感動整個中國!湘中地區地少山多,民眾並不富足。但透過漣水與湘江長江相連,漣水發源於龍山西麓,到達楊家灘後水面漸寬,漣水水流並不險惡,故透過船隻可與外界相連!孔孟之學透過交通的便利也傳播到此!而再西上則是梅山蠻夷之地!在此兩種文化交融並進,造就人們吃苦耐勞霸蠻傲驕,又深明大義的民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這本來就是失意考生髮起的一場非正義的農民運動。一路上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曾國藩臨危受命,組織當地民團蕩平了太平天國!孰是孰非,暫且不說!但這支力量的崛起,使湖南的政治力量走上了中國近代史的舞臺,湘軍的功成名就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和教育的發展,培養了近代史上湖南人才的井噴!也有人說湖南人不怕流血,捨得死,霸得蠻,吃得苦,耐得煩,但煩到過湘軍故里,能夠深入瞭解當地民風的人就很容易理解湖南精神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清亡國都一百多年了,還有懷念大清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