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釀松山閣舊主

    一個想要力挽狂瀾,卻沒有英明果斷品質的中庸之主。他對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沒有掌控全域性的能力,也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一步步退縮一步步委屈求全,以為那樣就能保住太祖基業,最後也只能君王死社稷了。

    崇禎非亡國之君,奈何遇上了亡國之勢。

  • 2 # 靜夜思160519196

    崇禎是藩王繼位,沒有一套自己的領導班子,沒有根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明朝只有儲君才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其他皇子只要混吃等死就可以了)。他的優點就是比他哥哥天啟帝能生,兒子都有好幾個。

  • 3 # 晴空喜歡笑呵呵

    崇禎皇帝可以說是生不逢時,首先這個人在明朝千瘡百孔的時候接手了它,繼任皇帝以來可以說和他老祖宗朱元璋一樣很節儉也很用功,大事小事一把抓,可是這個人對時局的判斷和駕馭人方便不行,上任後用霹靂手段剷除了魏忠賢,但是殺的不是時候,在國家需要這麼一個能幫他統一權利調配幫他治理國家時殺害了這個一個人,而且重用東林黨人、滅殺袁崇煥,可以說後期做的幾件事沒有一樣不是加速國家滅亡的,如果說他生在一個人才濟濟的年代,由一位名臣輔助,可以說比明朝其他幾位奇葩的皇帝可能更有作為,可惜成了亡國之君,落得個吊死煤山的下場。

  • 4 # 蕭湘居士__

    憑心而論,由檢皇比哥由校要好得多,可惜天意當然無力迴天。當初不叫由校上,給他工商部門發個木匠個私執照一定會成專業老闆。到由檢上場已日薄西山,終有治國之心,乃無回天之力。一面李自成造反其實是禍亂天下加殺戮人民,加速明王朝壽命。二是清滿乘機攻關加行使反間計。崇禎皇帝基本都好,屈殺袁崇煥不明之責還承擔了君王死社稷的後果。惜哉!哀哉!

  • 5 # 山楂樹2094

    崇禎皇帝是一個勤於政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他缺點多於優點。多疑寡恩,擅殺大臣,不能知人善用,缺乏統籌大局的能力,不能正確處理內憂與外患的關係,在是否放棄關外,是否遷都等重大問題上舉棋不定,終至亡國。

  • 6 # 休閒宇宙

    對於崇禎朱由檢應當分為兩個角度來看待。

    首先是做人,如果他不是一個皇帝,而是普通人,哪怕是個親王,所表現的都是仁和與通達。從他當皇帝其極其信任東林黨就能看出他本心比較單純。還有就是袁崇煥吹牛導致北京被後金洗劫,滿桂等大將戰死,袁崇煥入獄,而崇禎一直不想處死袁崇煥,但是所有官員都要求處死袁這件事上,崇禎所表現的是想保護,但是無能為力。大家似乎看到了不太一樣的歷史了吧,歷史不是人云亦云,是合乎正常的人情世故的,基於史料的反推,不是為了黑而黑的謠言。

    崇禎被東林黨利用後,絕對不再信任手下的大臣,當時的政治環境已經崩塌,就是有能力忠君的大臣也會不遺餘力的進行黨爭伐異,盧象升孫傳庭都被捲入,孫承宗也是權高位重又會自保才抱住晚節。不到20歲的小孩子,沒了魏忠賢這種能嚯嚯的太監當擋箭牌,絕對不會再有信任感。所有官員都睜眼說瞎話,任哪個皇帝都含糊。

    皇帝只是決策領導,智囊是大臣要做的,崇禎幾次改革,被委任的大臣都鎩羽而歸甚至被攻擊入獄。逼得崇禎最後訓練的4000太監兵,準備搞大政變,拿回皇帝權利。大家是不是又看到了不同的歷史詮釋?

  • 7 # 大帥252990946

    實乃亡國之君。崇禎一朝,能戰之將不少,效死之兵不缺,最後能戰之將被他不是殺了,就是逼迫投降了。冒然發動和挑起松綿戰役,結果把老本打光了。明未,是崇禎一步步將明朝帶向滅亡。

  • 8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崇禎應該是一個很有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皇帝,他在位的17年裡,確實做到了宵衣旰食、夙興夜寐勤勤懇懇地工作,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從職業的角度出發,崇禎的工作態度是極好的、但是工作表現是極差的。

    1、統御能力不強

    崇禎很多時候都想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可他御下的水平真的很一般。剛執政的時候,認為閹黨禍國殃民(自己也遭過罪,)於是把魏忠賢給殺了,可是支援殺魏忠賢的反對派裡面也不一定都是忠臣啊。自從以後崇禎似乎跟選擇性失憶一般,沒跟他的老祖宗們學著用內廷宦官制衡文臣集團,結果就導致了整個文臣集團以東林一家獨大,做事只會空談,出事只會甩鍋,崇禎陛下十七年裡就在這樣的員工頭上兜兜轉轉做領導,怎麼會不被矇蔽呢?

    2、缺乏戰略眼光

    說到底,崇禎沒有大局觀,或者說他太過於急功近利,事情凡稍微有點阻力,一遇到困難,他就難免懷疑大臣,想著臨陣換將。在流寇和東虜兩方面的壓力上,他有點進退失據,屬於那種哪裡冒火了就哪裡去撲,沒有想到問題癥結之所在。不過即便讓他找到了王朝崩潰的主要癥結,他也沒辦法弄,畢竟這個癥結,是絕症治不好。

    3、偏激不合格的政客

    雖說皇帝是封建社會權力最大的人,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是皇帝權力再大,也需要人去執行,而執行的人會因為對皇帝陛下本人的感官,造成執行結果的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皇帝需要示恩、需要宣威、要懷柔、要籠絡、要狠決、要毒辣這些都對,但這分什麼時候在什麼人身上用,不能一時怒火攻心,就亂來一起,有時候都不調查瞭解清楚就下命令,真的能夠害死人。

    但崇禎無疑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也不貪圖享樂的皇帝,只是他生不逢時,大明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他解決不了日益激烈的階級矛盾,也拯救不了快要枯竭的中央財政,他能看見軍制已經臃腫不堪,卻沒辦法動更多人的利益來變革,大明制度下的蛀蟲,你不拿他們開刀,他們會慢慢吞食掉整個國家的生機、你拿他們開刀、制度就會崩潰,皇帝就真的會變成孤家寡人。

    崇禎或許也知道,但是知道又能怎樣呢?他沒有信心也沒有力量去改變,本來就已經很亂了,再把官僚士紳和衛所軍頭逼反了,這個國家只會亡的更快。所以他十七年來都殷切希望有一個如精忠岳飛一般的人物,力挽狂瀾,收拾山河,而且要快要穩,可惜沒有一個能如他心意。

    這是一個時代的必然終結,崇禎雖貴,但也無可扭轉這種趨勢。

  • 9 # 全世界的尋找你

    明亡於萬曆手中,崇禎皇帝當皇帝之後乾的最大的蠢事就是滅了廠衛,廠衛乃天子家奴,也是天子耳目,滅廠衛乃自斷臂膀,東林黨乃一幫亡國之臣,應該把這些人的祖墳全部挖出來鞭屍

  • 10 # 黃河岸邊一老農

    明崇禎皇帝朱由檢(1610一1644)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即位,在位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於煤山(今景山上自縊,終年35歲。崇禎帝在繼位伊始,就發奮要中興已深陷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搖搖欲墮的明朝社稽,他首先從清除長期為害朝庭罪惡累累的″閹黨"集團開始,抓住時機,一舉剷除了閹黨頭子魏忠賢的黨羽,逼迫魏忠賢自縊。沉重打擊了閹黨的囂張氣焰。隨後,又將閹黨二百多人,分別進行了處理。這一行動,使明王朝開始有了復興的希望。但也失去了對曾遭受過閹黨傾壓計程車大夫集團的制約。從而使這些人也開始為所欲為起來。當時的國勢,外有後金頻頻進犯,內有農民起義勢頭越演越烈。而朝中大臣卻互相內鬥,對皇帝的政策拒而不行。面對這種局面,崇禎帝勵精圖治,勤於政務事必躬親,探求治國方略,毫無倦意。同時,他平反寃獄,複用天啟年間曾被閹黨陷害的官員。察核官吏,力禁朋黨,整飭防務。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命其復土抗遼。在他執政期間,同前兩朝相比,成效顯著,朝政大為改觀。但同時崇禎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因為對外庭大臣不滿,他在清除了閹黨後,又重用了另一批宦官,給予他們以監察其他官員的特權。致使新的宦官勢力迅速膨脹。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越來越更加尖銳。1644年明軍在與李自成義軍和滿清軍的作戰中,均遭大敗,失去抵抗力。3月17日,起義軍圍攻京城。明朝大勢己去,滅亡己定。18日晚,崇禎帝寫下召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逼迫周皇后、袁貴妃、張皇后自縊,(張皇后當時自縊未成,被李自成救下,但笫二天晚又自盡)又命太監將他的三個皇子送往外戚家避難。然後親自砍死15歲的長公主和幼女昭仁公主及數個嬪妃,換上太監便裝,於晚間張皇出逃。因夜晚城京城四門不開,沒有逃出。19日義軍攻破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與唯一跟隨他的太監王承恩一同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殺。和明朝後期幾位皇帝相比,崇禎帝算是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也是個比較複雜有爭議的人物。他在位期間,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壓榨和剝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紛紛舉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導至明王朝滅亡,崇禎帝也落了個吊死煤山的可恥下場。

  • 11 # 趣觀歷史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4月25日,在紫禁城後萬歲山(今北京景山)的壽皇亭邊,崇禎皇帝望了望身旁的老太監王承恩,長嘆一聲,隨後自掛黃綾,在槐樹下終結了不甘心的一生。這一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創立的大一統王朝宣告滅亡。

    ▲明思宗朱由檢殉國處

    作為末代皇帝,朱由檢的一生乃至於所做出的每一個決策都受到後世的種種爭議與猜測。有人對他報以同情惋惜,有人認為他太過倒黴,替前幾位皇帝收拾爛攤子,但亦有人批評其一手造成國破家亡的悲劇。

    為避免落入“以今論史”的窠臼之中,在評價崇禎皇帝前有必要了解其登基前的明朝境況。雖然萬曆皇帝、天啟皇帝被後世大加批駁,但他們的政績卻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差。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後,重新設立了萬曆晚期撤銷的部分稅收機構,國庫因此更加充裕。

    ▲崇禎皇帝劇照

    專心致力於做木工的天啟皇帝,把朝政放手交給內閣與宦官,只在特定情況下露面。於是遠在外地的武將可以相機決斷,不必被“紙上談兵”的朝廷瞎指揮,遼東局勢所以也還過得去,與後金作戰互有勝負,但總體上偏好。客觀地說,雖然朱由校不務正業,但卻收到了比他親政還要好的效果,賦稅體系穩定,大多數官員願為朝廷做事。

    然而在崇禎皇帝登基後,他為肅清“閹黨餘毒”宣佈廢除工商稅,江南士紳們和東林黨人高興得無以復加,稱讚朱由檢是“仁君聖主”,可是由此帶來的國庫空虛、軍餉斷絕,卻直接導致了明朝對後金戰爭的頻頻失利,尤其是在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中,大明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關外城池除寧遠外悉數陷落。

    ▲明朝晚期女真諸部

    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只得打自己臉,不斷對各地加徵賦稅,然而卻恰好趕上災荒,大多數人正需要朝廷撫卹賑濟,生活無以為繼的百姓只能揭竿起義,導致明朝內外交困、疲於應付。崇禎皇帝若想同時做到“剿賊拒虜”,就必須選用優秀將領,而他卻恰恰做不到這一點——崇禎皇帝用人不看才華只憑個人好惡。

    朱由檢剛登基時,兵部尚書是天啟年間立下赫赫戰功的閻鳴泰。不過很快他就被御史們舉報是魏忠賢黨羽,於是崇禎皇帝將他撤職抄家,並流徙邊疆永不錄用。接著,他任命寵臣王在晉為兵部尚書。

    ▲喜峰口長城

    由於明朝軍隊嚴守錦州,數次攻城未果的後金軍隊便轉道從喜峰口入關。對此王在晉心知肚明,卻拒絕在喜峰口設兵防守,結果將皇太極率領的清軍放入關內。如此嚴重的戰略失誤,崇禎皇帝僅僅是將他削籍除官,增援王在晉的袁崇煥卻被凌遲處死。

    再換了好幾任兵部尚書後,朱由檢又將心腹臣子楊嗣昌推了上去。楊嗣昌上任後,採用“剿撫並用”的策略,指揮洪承疇、孫傳庭將李自成圍困于山中,並將張獻忠幽禁於谷城。眼見著形勢轉好,朝廷卻調洪承疇北上冀遼,孫傳庭則被誣下獄,李、張二人又有了捲土重來的機會。自覺有負聖恩,羞愧難當的楊嗣昌服毒自盡,但簍子還是捅下了。

    ▲“闖王”李自成蠟像

    在崇禎一朝,最擅長治軍的莫過於盧象升、袁崇煥、孫傳庭三人,可惜崇禎皇帝卻太敏感多疑,既錯失無數良機,又錯殺無數將領。從喜峰口入關後,皇太極率部直撲京畿,盧象升調集天雄軍前來勤王,卻因崇禎皇帝的猜忌無法獲得援軍,最終被圍困至死。鎮守薊遼、屢敗後金的袁崇煥因小人讒言,就被崇禎帝懷疑有謀反之心,果斷下詔凌遲。

    在平叛過程中立下大功的孫傳庭,因上疏勸阻朝廷徵調秦軍北上薊遼,就被革職下獄三年,李自成因此日益坐大。三年後,無人可用的崇禎皇帝才將孫傳庭放出來,讓他帶著5000殘兵去抵擋“闖王”的50萬大軍。前者以身殉國後,崇禎皇帝居然懷疑他是詐死,既不給其家人撫卹,又不授予任何諡號,幾乎涼了天下人的心。

    ▲崇禎皇帝及王承恩劇照

    無數忠心報國的將領都被崇禎皇帝處以極刑,剩下的臣子終日戰戰兢兢,抱著朝不保夕的心態開始大肆貪腐,哪裡還肯為國家盡心盡力?於是在執政後期,崇禎皇帝悲哀地發現自己除了每日清坐於朝堂之上,再無事可做。反觀同樣風雨飄搖的清朝,連咸豐皇帝和慈禧這一介女流,都能讓漢臣執掌軍政大權,結果迅速鎮壓了已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就豁達放權而言,朱由檢被甩了一條街。

    ▲隋煬帝楊廣劇照

    客觀地說,崇禎皇帝是個勤政節儉的君主,但卻更是個猜忌多疑、薄情寡恩、理想主義嚴重的皇帝。如果他能多為百姓考慮,少折騰一些,或許農民起義還不至於那般聲勢浩大。想當年,隋煬帝楊廣以弱冠之年便統一全國,還修築運河溝通南北、北伐高句麗以保障東北安定,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因為太過折騰都亡了國,何況是能力尚不如前者的崇禎呢?

    參考文獻:

    《秦隋論》《劍橋中國明代史》《明實錄》

  • 12 # 亮月花郎

    ●導語:

    世人對於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持以什麼態度,我想這很明顯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崇禎帝被多數人所同情是因為崇禎帝確實立足於“救國於危難之中,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初心而大型改革,只不過時代潮流不可逆轉,李自成農民起義大軍攻破北京之後,崇禎帝沒有舉城投降,反而以自縊煤山的結局為大明江山所殉葬,在世人看來,這是頗具骨氣的。

    反之,我們也不能說身為末代君主的崇禎帝就沒有揹負罵名,他是積極改革以圖梁山延續光復,但所用手段未免有些急於冒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於明朝延續下去的。

    ●(1)明實亡於萬曆

    雖然崇禎帝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南明政權除外),我們也習慣將一個朝代的末代皇帝稱為“亡國之君”,但其實當時明朝所處的天下大局來看,無論何人當政理國,挽救明朝都是十分荒誕的,所以於當時來看,想的應該是如何苟延殘喘,而絕非光復甚至是挽救。

    封建社會歷來朝代更替就是變數,發展到崇禎皇帝這代的明朝,衰落危亡也是必然的。只不過明朝最終的江山易主,並不能全然歸結於崇禎帝,反倒應該向前看,尋找一下罪魁禍首。

    “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由來已久,《明史》載:“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萬曆皇帝在位執政長達48年,算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了,在這40多年裡,萬曆皇帝創下了“長達30年不上朝”的記錄,儘管“張居正改革”出在萬曆年間,但有效期也只不過10年左右。

    張居正病逝之後,萬曆皇帝便整日紙醉金迷、沉溺奢靡,最終使得明朝的大好江山開始走向下坡路,積弊日久的弊端萬曆年間積累的最為不利,而後萬曆之後的幾位皇帝,並沒有步步為營,反倒是一路“破罐子破摔”,摔到了崇禎帝那裡。此時大明江山即將傾覆,僅憑崇禎一人獨木難支啊!

    ●(2)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想崇禎帝的改革之志、救亡之舉足可以將這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細數過往代代帝王,真可以“守護國門,與國俱損”的皇帝又有幾個,真的是尤為鮮見。

    公元1644年,李自成對陣北京城,崇禎明知國之將亡,還仍然派人私底下送於李自成一封書信,書信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

    李自成聞後,也為崇禎這位皇帝的大義所感動,揮師入京之後,李自成派人將崇禎帝的屍首好生掩埋,以表敬佩。試問臨死到頭依舊想著百姓的皇帝不值得天下人為之所同情嗎?

  • 13 # 平寫書評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葬於十三陵思陵。

    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與此同時,崇禎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 14 # 執筆布袋俠

    現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者說大明亡於萬曆,而不是亡於崇禎,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一切歷史的發展都有必然聯絡性,按照這種“實亡”的論斷邏輯,完全還可以說明朝亡於嘉靖,亡於土木堡。

    這顯然是可笑的,一個王朝的顛覆往往是內外兩個不同的層面逐步衰敗的。所以又有人說了,明朝亡於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

    那為什麼不把責任歸於起義的源頭沒有糧食呢?這些論述還能展開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探索。

    我想說的是,這些因素都不可否認,但這些也只是客觀原因,大明朝最終是確確實實亡在了崇禎手裡,這個鍋還真不能甩給萬曆,包括他的祖宗們。更不能歸咎於自然災害。

    歷史上許多王朝都是建立在餓殍遍野的基礎上,而且也有很多王朝天災人禍頻仍,仍是會出現一位“中興之主”扭轉乾坤。

    崇禎不是個暴君,不是個荒淫無恥的皇帝,但他是個庸君。而且是個不知道自己是庸君而要振作的庸君。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要歸咎於崇禎帝身上。

    權術不精,用人不專崇禎一上來,就除魏忠賢剿滅閹黨,導致東林黨一派獨大。這還不算什麼,崇禎除閹黨株連太廣,導致閹黨中的很多能人被殺,人才缺失嚴重;但其實完全可以留魏忠賢一命,發揮他斂財有道,做事雖狠,但有條理的長處。這和辮子朝嘉慶帝殺和珅是一個道理。但留魏忠賢一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維持宦官與東林黨之間的平衡。有朝政制衡,才能夠維護朝廷內外的平衡,整個國家也不至於偏離航向太多。崇禎當了17年皇帝,換了50個宰相,17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督師級別的包括袁崇煥在內,賜死和被逼自殺的,崇禎帝幹掉11個,其中不乏盧象升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在罷黜溫體仁後,朝廷內閣換人相當頻繁,導致整個朝廷難以形成一個穩定團結的中樞。滿朝大臣或死於非命,或唯唯諾諾。文臣武將,各個不缺,但是有誰得以施展一腔抱負呢?反而像洪承疇,金之俊這些貳臣在降清以後像都表現出了卓越的能力。目光短淺,婦人之仁可以說李自成,張獻忠能夠造反成功,絕大一部分程度還要感謝想要殺他的崇禎帝。在戰略方面,不接受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而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方針,但是取消了工商稅,加徵遼餉、剿餉和練餉三項賦稅。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富商更富,貧窮的農民更窮。這無疑是變相幫著李自成拉大造反隊伍的臭招!之後在民變尚未徹底消除的時候,崇禎就把洪承疇和孫傳庭全部調到東北,急於求成。結果李自成乘機再起,最終推翻明朝;遼東戰場上也未能勝利,明軍精銳淪喪松錦。已經只剩孫傳庭一副家當的情況下,沒有戰略性收縮防禦的概念,逼著孫傳庭“畢其功於一役”。最終孫傳庭兵敗,關中淪陷;要是不急於出戰,依照當時情況守備完全可以。再者婦人之仁的體現,教訓也可謂鮮血淋漓。在張獻忠暫時投降,李自成勢孤力弱的時候,崇禎沒有吸取先前反賊“降而復叛”的教訓,而且也沒有采取讓反賊互耗的建議。反而說流寇“亦朕子民”,以婦人之仁待敵人,也沒見他待手下人這麼好。如此做法和當初項羽鴻門放劉邦又有何異?功過不明,自我標榜崇禎這個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老闆,可謂是“大氣不足,小氣有餘”。對於那些給他打工的大臣和將領,幹得好剿滅了反賊,崇禎認為那是為朝廷辦事兒應該的,幹得不好罪過就大了,各種罪名,輕則罷免——盧象昇,重則下獄砍頭——孫傳庭、袁崇煥。所以文臣武將各個都不敢諫言了,更不敢做事了。建議提好了也就是口頭表揚,提錯了絕沒好下場。再加上心胸狹窄,凡忤逆過他的人,他會千方百計地找茬,必置之死地而後快。弄得大臣們與崇禎嚴重對立,所以導致後來對明朝的死活袖手旁觀。崇禎非常好面子,經常諉過臣下,自我標榜。對於重大事情,事成則歸功於己,事敗則斬擔責之臣。喜歡下“罪己詔”來博得名聲,另外在南遷問題上不願自己擔上“放棄祖宗陵寢”的罪名,想仿古讓臣下擔責,但是大臣們也不願意揹負罪名,於是就有了那句“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可嘆可嘆!剛愎自用,不恤民情崇禎帝勤政儉樸,但是不分主次的忙就無可避免就會導致事事效率不高。因為除了自己對任何人都不相信,導致大明王朝在最後的幾年時間裡,沒有人願意幹活了。這裡只列舉兩件事,崇禎不放心太監,批奏疏的作業就得自己一個人做。但明朝本來有個體制,就是司禮監秉筆幫著皇帝批紅。相當於總經理把秘書撤掉,一職兩任。第二件事,親自挑選推知(縣一級官員),所有推知一類的官員,都必需親自接見,各地的官員要到京見皇上一面,才能上任。詳情如下:

    清·張廷玉等《明史·職官志》二《翰林院》:崇禎七年,又考選推官、知縣為編修、檢討,蓋亦創舉,非常制也。

    王世德《崇禎遺錄》:凡考選中行評博推知。上必和容天語論諸臣勿懷畏懼,明賞罰嚴銓政,練兵馬,納直諫,均賦役,憫疾苦,開言路。令各官奏對,量才授職。

    眾所周知,明末農民起義源於災荒連年,農民吃不飽穿不暖。據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上說:天啟七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的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到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但是在崇禎帝在位的十七年間,從未有過朝廷組織民眾興修水利的記載。不可謂之明也!其次雖然崇禎也穿補丁,天天喊沒錢,但是各地藩王卻富得流油,宗室子弟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連崇禎帝的內帑(tang)也還藏著三千七百萬,何談攘外安內呢?

    最後借管子的話來總結這篇文章 如果一個君王有優柔寡斷、拿不定主張的個性,同時又不夠聰明,碰到事情反應不敏捷,實在不足以擔當治國的重任。所以我說明實亡於崇禎,不可推責!

    以上內容只為個人論述,不可作為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還請斧正,希望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 15 # 書海里游泳的魚

    生不逢時的勤勉皇帝

    天啟七年(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躺在龍床,抓著五弟朱由檢的手,把千瘡百孔的帝國交給了這個一臉懵逼的17歲少年。

    天上的餡餅往往砸在沒有準備的人頭上。信王朱由檢本來想著做個自在王爺,痴迷木匠的皇兄早早就死了,鑽研木工也沒鑽研出個兒子來,於是朱由檢就成明朝的大boss。

    不被重視的人,突然一天走上了重要的崗位,內心是戰戰兢兢的。當了皇帝的崇禎“聞雞即起”、“夜分不寐”,他勤於政事,事必躬親。他吃穿特別節儉,撤掉了江南織造(負責為皇帝採購),裁掉了大部分驛站,很少做新衣服,皇后帶頭洗衣。國家緊張的時候,還把宮中貴重物品充作軍費。

    他吃穿簡單,不近女色,愛好就是工作,每天處理朝政批閱奏摺到深夜,不到中年已是滿頭白髮。他總想著帝國能在他手裡再次振興,對自己近乎苛刻,可兩百年的大明江山已經腐敗不堪,只恨生不逢時。

    剛愎自用的多疑皇帝

    崇禎登基時17歲,也就是一個高二的學生那麼大,可能有些人會舉出好多少年成名的事例,可是指望一個孩子能解決明朝二百多年的矛盾,是不現實的。

    崇禎登基一個多月,就把禍害國家多年的閹黨魏忠賢連根拔起,清除了殘餘勢力。一時讓這個高中生找到了自信,面對連年的自然災害,百姓流離失所,他恨不得馬上扭轉局面。

    生在皇帝家,危險處處都在,讓崇禎從小就養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高迎祥、李自成的起義軍發展越來越大,後金在皇太極的帶領下一路殺來,連年的自然災害老百姓吃完樹皮甚至發生了“人吃人”……。

    諸事不順讓崇禎有了挫敗感,他希望力挽狂瀾改變局面,他對自己近乎苛刻,也希望大臣恪盡職守,不能懈怠,否則就認為無能或者謀反,使得人人自危。

    崇禎帝在位17年,共任免過50位內閣大學士,這幾乎相當於宋朝一代大學士的數量總和,各部大臣中,17位兵部尚書(其中多人被他下獄處死或者流放)、16位刑部尚書、13位吏部尚書、13位工部尚書、8位戶部尚書。

    在軍事將領的任用上,這種多疑導致了接連失利直至亡國。起初崇禎起用袁崇煥,袁也不負所望,在遼東戰場樹起了一道“屏障”。

    皇太極無法攻破袁崇煥,繞過袁崇煥直逼北京,幸虧袁及時回援才解了京城困境。皇太極利用買通的魏忠賢餘黨,汙衊袁崇煥勾結滿人,故意放其入京,崇禎輕易上當,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多疑自負的性格讓崇禎不信任大臣,刻薄寡恩使大臣們戰戰兢兢沒有積極性,崇禎成了真正的“寡人”,也把帝國推向了亡國的邊緣。

    下場悲催的亡國之君

    1644年7月,李自成帥軍攻入北京,將16歲太子和永王、定王這3個兒子裝扮成普通百姓,讓心腹太監送出城。逼皇后和嬪妃自裁,最後在唯一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自縊身亡。

    崇禎一生兢兢業業,一心重振大明帝國,只可惜生不逢時,到頭來做了亡國之君。清朝在修訂《明史》這樣評價“崇禎帝慨然有為,即位之初便能機智果斷地剪除奸逆之臣。可惜的是大勢已去,朝廷中門戶相爭,戰場上將驕卒惰,國家已經到了潰爛的境地。他在位十七年,不近聲色之事,勤勉不怠,憂國憂民,耗盡心力治理國家。雖然想得到非常之材,然而用非甚人,益發僨事。又覆信任宦官,舉措失當。” 崇禎註定是個悲劇。

  • 16 # 華夏問長安

    朱由檢,大明崇禎皇帝!這是一個從出生就註定了悲情一生的帝王,他在眼睜睜看著大明的江山從自己的手裡一步步垮掉的時候,內心一定痛苦到了極點。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盤點一下崇禎皇帝的心路歷程:

    一、初登大寶的意氣風發。

    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他把自己的弟弟朱由檢叫到了自己的身旁,而此時的朱由檢只有17歲,面對著行將就木的哥哥,他的心中充滿了悲傷,然而此時天啟皇帝卻一把抓住朱由檢的手說道:

    “吾弟當為堯舜!”

    朱由檢當時就懵逼了。他從沒想到自己能夠當皇帝,而且兄長這番話透露出來的是對他何等的期望?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僅僅只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拿下了權勢熏天的九千歲魏忠賢,一時間滿朝文武都對這位新君充滿了期待!朱由檢初登大寶,此時仍然有些戰戰兢兢,也有些志得意滿,一朝權柄在握,生殺皆操之於手,這種感覺是何等的暢快!

    二、現實讓他明白,接手的是一個爛透了的攤子

    然而,朱由檢的快樂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很快就發現了大明朝的問題可不僅僅只是一個魏忠賢。關外有後金的韃子在蠢蠢欲動,隨時準備著進犯;關內因為連續遭災,官吏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堂之上文官集團在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有些時候還會合起夥兒來和他這個皇帝掐架;更讓他腦袋疼的是,現在國家處處需要用錢,偏偏國庫裡的銀子就要見底了……一時之間,各種問題矛盾都向他這個新君紛至沓來,頓時讓這個剛登上了皇位的年輕人手忙腳亂起來。

    崇禎終於知道,自己的兄長雖然把自己扶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但同時也甩給了自己一個……不,一籮筐燙手的山芋!

    三、勤勞的年輕人,多疑的年輕人,急功近利的年輕人

    年輕的崇禎皇帝和他的前幾任不同,面對這一大攤子爛事兒,他沒有消極怠工,而是積極的開工!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裡,確實做到了宵衣旰食、夙興夜寐,他想要透過自己的勤政,來一點一點的挽回帝國的頹勢!

    但是,崇禎皇帝個人的勤勞卻根本攪不動大明朝這一攤子“死水”,就他崇禎皇帝一個人在那兒忙活兒,其他大多數人都站在一旁幹看著,對於這個帝國而言絲毫不起作用。此時此刻,崇禎皇帝終於明白了,大殿之上跪著叫自己“萬歲”的大臣們,沒有幾個真的為他這個萬歲著想,沒幾個真為這個國家著想。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崇禎皇帝變得敏感而多疑,對於任何事情都要事無鉅細的瞭解清楚,對於每一個大臣都要暗自防著一手。原本這是一個帝王的正常邏輯,但是偏偏他還有一個年輕人都常有的毛病——急功近利!

    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惡性迴圈:啟用一個人,然後各種防範和掣肘,偏要迅速見到成效,不成立即撤換再啟用新人,如此迴圈往復……

    孫傳庭被崇禎換掉了,孫承宗被崇禎換掉了,袁崇煥被崇禎換掉且殺了……好吧,大明朝堂之上原本就沒剩下幾個有用的了,現在都被你折騰光了!

    四、只顧埋頭幹活兒,不會抬頭看路的年輕人

    國家已經亂了,朝堂之上剩下的都是些“嘴炮”,此時的崇禎皇帝依然夙興夜寐,依然忙得腳不沾地,他的內心早已經被大明朝的局勢急瘋了,恐怕只有用忙碌才能暫時緩解自己內心中壓力。

    然而崇禎卻不知道,單純的忙碌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關外的後金要打進山海關了,關內的闖賊也在向北京逼近,此時的崇禎只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哪邊事情逼急了就先應付,稍有緩和又轉而應付另一邊,全無章法、全無思路,也沒有分清楚根本和末端。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明朝終究崩盤了。當李自成大進北京城的那一刻,崇禎反而釋然了,他終於可以卸下十多年前哥哥留給自己的千鈞重擔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不得不說,從崇禎皇帝所作所為來看,他確實不是亡國之君,奈何當時的大明朝早已經病入膏肓,而這個最終的責任又必須由他來承擔。崇禎皇帝生前對自己女兒說的一句“怨何生在帝王家?”何嘗又不是對他自己所說呢?

  • 17 # 鼎玉軒轅

    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帝,註定了他一生的悲情。原本可以做一個逍遙快活的信王爺,可是時勢把他放在了風口浪尖,他不得不負重前行。他爺爺和哥哥已經把大明江山折騰得七七八八,內外交困,外有大清虎視眈眈,內有群臣黨派林立,腐朽不堪,就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他接下了這副重擔。

    雖然他很勤政,殫精竭慮,他又剛愎自用,自毀長城,他多疑嗜殺,在他手下死去大臣多了去了,就連首輔十七年間就換了五十多位。這是他在大眾眼裡的印象。

    然而天降大任於斯,他有中興的理想的,他也在做,可是老天都不幫他,他在位這十七年,年年有災,旱災,澇災,蝗災,總之就沒有消停過。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外面敵人虎視眈眈,裡面官員貪汙成風,草菅人命,逼良為娼。最終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起義此起彼伏,烽煙遍地。大明倒是出了幾個猛人,像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但是面對四面的危機,崇禎手下的猛將也不夠用,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最後一個個都用廢了。

    1644年3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努力了17年的崇禎,最後還是沒有逃脫滅國的命運。但是崇禎帝保留了君王的氣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煤山自縊而死。大明亡,享年276歲。而崇禎帝也留給人無限的遺憾,原本他不是一個亡國之君,卻做了亡國之君,有人說他生不逢時,有一定道理,大明氣數已盡,任誰也更改不了。而崇禎帝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流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農民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