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噼裡啪啦嘞
-
2 # 回望歷史的青年
第一路:南陽太守袁術,袁術是袁紹的弟弟,他和袁紹一樣享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家裡有錢有勢,政治資源極為豐富,和袁紹、曹操同時舉兵的時候他還是官職比較高的後將軍,其勢力盤踞在河南省的南陽一帶,是十八路諸侯裡最有實力的一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韓馥,當時的冀州比其他地方富庶一些,而且人口稠密,兵多糧足,先天條件非常好。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豫州包括現在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山東、河北、山西的土地也涵蓋一些,但是三國的歷史對孔伷這個人記載的比較少。
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兗州就是現在山東西部、河南東北部、河北東南部的這一塊區域,劉岱從族譜上看算是漢室的宗親,當然比劉備要根正苗紅的多,實力中上。
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河內包括現在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等地,王匡在征討董卓的時候被董卓擊敗,實力居中。
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張邈這個人家底比較好,人也很仗義,在當時還是很有名氣的,在和董卓交戰的時候被董卓擊敗,實力一般。
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就是號召大家夥兒一塊兒收拾董卓的這個喬瑁,這個人就不提了,實力太弱。
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他是袁紹的堂兄,關於他的記載比較少,大家知道有這麼個人就行了。
第九路:濟北國相鮑信,濟北是個封國,濟北相就是濟北國的國相,鮑信算是最早看透董卓的一個人,當時他就勸袁紹和司徒王允殺掉董卓,可惜這二人都沒聽,鮑信也是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時真刀真槍與董卓幹過的人,很有血性,可惜實力一般。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典故里讓梨的那個小孩兒就是他,孔融年少成名,是當時的名士,聲望比較好,打仗他不行。
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張超是第六路諸侯陳留太守張邈的弟弟,實力一般。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謙,陶謙是個善於治理內政,而不善領兵打仗的人物,他能在群雄並起的亂世當中佔據徐州憑的是自己的狡猾,雖然此人不善征伐但徐州在他的治理下還是有點實力。
第十三路:西涼太守馬騰,他是馬超的老爸,西涼軍的戰鬥力還是十分強悍的,就連打遍中原無敵手的曹操也是用計才將這股勢力給瓦解掉,實力中上。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孫瓚,前期的公孫瓚實力絕對很強,北境的鮮卑和烏人都被他打的膽寒,和袁紹對戰之初也絲毫不落下風,是十八路諸侯中武力值最強的存在。
第十五路:上黨太守張楊,實力一般。
第十六路:長沙太守孫堅,孫策和孫權的老爸,一代猛人,人稱江東猛虎,也是董卓為數不多的幾個強勁對手之一,他與袁術存在著一定的依附關係,所以他的好多功勞最後都算在了袁術的頭上,不好評測。
第十七路:渤海太守袁紹,四世三公、名門望族的代言人,三國演義把他演繹成了十八路諸侯的盟主,他在討伐董卓期間強迫韓馥讓出冀州,成為了當時唯一一支和袁術不分伯仲的諸侯勢力,實力強大。
第十八路:曹操,當時的曹操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熱血青年,行刺董卓失敗以後他又跑來參加聯盟,當時他的隊伍還沒有拉起來,實力還比較弱。
-
3 # 星船互動娛樂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另外當時的劉備在公孫瓚手下而不算另外的一個諸侯。
-
4 # 中行偃1
答:東漢末年,諸侯討董,共計18路諸侯:
南陽、冀州、豫州、兗州、河內郡、陳留、東郡、山陽、濟北、北海、廣陵、北平、上黨、長沙、渤海、西涼、徐州、曹操。
這才湊夠了18路!曹操是哪一路的?他其實是陳留太守張邈這一路的。曹操不能成為一路。大概就是這些勢力。
-
5 # jianchi
曹操刺殺董桌不成逃回家鄉,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後豎起大書“忠義”二字的招兵白旗招集義兵。
曹操的檄文到處,名鎮渚侯皆起兵響應。
第一鎮: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佃。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贊。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揚。
第十六鎮:烏程候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加上曹操,正好十八路諸侯。
十八路諸侯力量不小,也皆對董桌的倒行逆使恨之入骨,士氣旺盛,卻不該論資排輩推選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紹為盟主,更不該由袁術去總督糧草。
也就是袁氏只弟的盟主和總督糧草官斷送了十八鎮諸侯討董桌的大好形勢。
袁紹剛愎自用,多謀少斷,豈能挑起盟主的大梁?其弟袁術心胸狹窄,忌賢妒能,害怕孫堅立功而不予其糧草,你說由這樣的兄弟把持軍務,討伐董桌焉能成功?
-
6 # 塵子渝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拖孫堅後腿,不給糧草導致孫堅兵敗,後來和袁紹反目,得到孫策的玉璽之後,自信心膨脹建號稱帝,先後被曹操、呂布、劉備等人擊敗,治下混亂,不得人心,最終想投靠袁紹也不能成行,淮南饑荒,袁術臨終前想喝一碗蜂蜜也未能如願就死去了。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袁紹假意約定公孫瓚攻打冀州,平分地盤,韓馥抵擋不住,向袁紹求教,袁紹進入冀州之後,不費吹灰之力反客為主成為冀州新的主人,韓馥投奔張邈,聽聞張邈回見袁紹使者,竟然驚嚇過度,以為是要殺自己的,先一步在廁所用刻書的小刀自殺了。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醬油角色,死的也很早,189年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190年就死去了,有病死和被李傕攻殺兩種說法。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是劉繇的哥哥,相比劉繇手下還有太史慈,對手也是縱橫一世的江東小霸王孫策來說,劉岱就是炮灰了,後來攻打兗州黃巾軍的時候被黃巾軍殺死,張角在世的時候尚沒有宗室死於亂軍,劉岱開了個好頭。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三國演義中華雄耀武揚威的時候,王匡讓河內名將方悅出馬,被秒。王匡後來想參與張邈陳宮等人迎接呂布反對曹操的戰役,還沒有動身,被曾經殺死的部下親隨聯合曹操擊殺。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從小家裡有礦,和袁紹、曹操等富二代都是好朋友,討伐董卓的時候,張邈被董卓擊敗,開始全力追隨曹操,袁紹當上盟主之後,日益驕狂,張邈義正言辭勸諫袁紹,袁紹大怒,要求曹操殺了張邈,曹操不從,兩人自此相交莫逆。曹操也在張邈和陳宮的全力幫助下獲得了第一塊地盤兗州,張邈和陳宮以為自己立下這麼大功勞應該是曹操最為器重的大臣了,結果陳宮地位不如郭嘉、荀彧、荀攸等人,張邈也不如早先投奔曹操的李典、樂進等人,這讓張邈有所不安,這時候曹操和袁紹還是結盟的,袁紹忙於對付公孫瓚,曹操要去報殺父之仇。這期間曹操還殺了名士邊讓,陳宮等人苦勸,曹操並沒有給面子,這件事成了導火索,陳宮和張邈為代表的兗州集團背棄了曹操,迎接了呂布,差點讓曹操無立錐之地。隨著呂布陳宮被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靠劉備,再向袁術求救的路上被部下殺死。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醬油中的醬油王,被另一個醬油劉岱殺死。三國演義中更是將劉岱殺喬瑁就在董卓燒了洛陽沒多久十八路諸侯就開始窩裡鬥了,喬瑁千里送了一血。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是袁紹的從兄,曹操和張超等人比較推崇他,袁紹任命他為揚州太守,被袁術擊敗丟了地盤,亂軍之中被士兵殺死。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他是曹操的鐵桿粉絲,在和曹操討伐黃巾軍的時候,兩人只帶了少量兵馬探查敵情,不料遭遇重圍,可見兩位大佬斥候功底不行,探查敵情反被包餃子了,術業有專攻啊,最終鮑信掩護曹操深入重圍被殺。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和擊鼓罵曹的禰衡是好友,可惜禰衡曹操都沒親自出手殺掉,孔融卻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殺害了,其父子貢獻了2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孔融讓梨和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張邈的親弟弟,和張邈一共反曹,留守雍丘,被曹操圍攻數月,滅族。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陶謙手下有一夥投降的黃巾張闓,搶劫殺害了曹操的父親和族人,曹操因此不顧一切殺向徐州,還開始屠城,陶謙幾乎抵擋不住,幸好呂布和陳宮等人抄了曹操老窩,曹操不得已回師,三國演義中更是有三讓徐州給劉備的故事,曹操回師這一年陶謙病死。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有著名坑爹兒子馬超,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正史上馬騰是董卓的一方,駐守長安,後又被封為徵西將軍,屯於郿城,可見董卓還是比較信任西涼馬騰的,好歹是老鄉見老鄉。董卓一死,原本結為兄弟的韓遂和馬騰就開始了窩裡鬥,兩人互有勝負,韓遂還殺了馬騰妻子,後來在鍾繇等人的調解下兩人和好。
袁曹相爭階段,馬騰聽命於漢帝(曹操挾天子)擊敗了袁紹的高幹等人的進攻,被曹操封為槐裡侯,長期駐守三輔,穩定了十餘年的和平環境,後馬騰被招進京城做官,部隊交給了馬超,馬超後來又和韓遂勾搭上,馬超對韓遂說:我馬超放棄父親,你放棄你的兒子,以後我就是你的兒子,你就是我的父親,造反吧!馬超和韓遂攻擊長安,馬騰一家人被殺。當然這句話真實性尚待考證,總之無論馬超如何想法,直接原因就是馬超造反,馬騰全家被殺。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三國演義中公孫瓚是參加了討伐董卓的戰役,劉備也因此參加了虎牢關之戰,才有三英戰呂布,歷史上公孫瓚是沒有參加的,公孫瓚開場是比袁紹更強勢的,以少勝多殺了和公孫瓚政見不合的劉虞,然後威脅朝廷拿到了北方四州的統治權,袁紹也相中了北方的四州,兩人開戰,初期袁紹被打的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無論是田豐沮授還是顏良文丑張頜高覽都不是公孫瓚對手。直到公孫瓚遇到了天命剋星——麴義,麴義的先登死士是白馬義從的剋星,界橋一戰之後,公孫瓚就開始日落西山,三國演義中麴義是被趙雲一槍刺死了。實際上麴義是對戰公孫瓚的主力,真是靠著麴義的強大,讓公孫瓚善於進攻變成了防守,在部下遇到了圍攻居然不就,眾叛親離之下,最終在易京的高樓上自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張揚其實還是非要有眼光的,他最先有機會也提出了想要擁護天子到洛陽的想法,可惜張揚的統御值太低,被部下反對未能成行,不過張揚還是接濟了出逃長安的漢帝以糧食,還保護了漢帝。張揚最開始和呂布一起都是丁原的部下,張揚和呂布還是交情比較好的,呂布被曹操圍攻在下邳,張揚不顧實力低微想要率軍救援,可惜被部下楊醜殺害。張楊的部將眭固為張揚報仇,準備發揚張揚的精神聯合袁紹,結果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正史孫堅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才是戰績最為突出的,華雄也是被孫堅所殺,董卓更是害怕孫堅,願意和孫堅結為親家,被孫堅拒絕,孫堅攻破汜水關之後,董卓放棄洛陽,出奔長安,孫堅第一個入城,獲得了傳國玉璽,孫堅返回江東的時候和劉表作戰,被伏兵射死。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卻並不盡心討伐董卓,但其實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差勁,袁紹能力是非常強的,有逆境之雄主,順境之庸才的說法,袁紹才面對高壓的時候會出現異乎尋常的鬥志和智慧,在面臨董卓的換皇帝之言的時候,滿朝大臣無人敢言,只有袁本初站出來反對。董卓拔劍問袁紹,我的劍不鋒利嗎?袁紹也拔劍詰問我的劍難道不鋒利嗎?在面對公孫瓚的第一大諸侯的戰爭壓力面前,袁紹依舊非常強勢,也是最為禮賢下士的時候,有一次混戰之中,袁紹只有幾百親兵在身邊,被白馬義從包圍,謀士和武將都勸讓袁紹先逃走,袁紹立於旗幟之下,擲頭盔與地,始終不後退一步,親軍大受鼓舞,奮力激戰白馬義從居然久攻不下,最終其他軍隊趕到,白馬義從不得不撤退。可見袁紹並不是無能之人,只是當袁紹佔據優勢的時候,就開始目中無人了,麴義功蓋蓋主被殺,田豐沮授不被重視,郭圖逢紀和審配等人因為派系互相攻擊,在繼承人問題上又偏向小兒子,對戰曹操更是漏洞百出,最終官渡烏巢一戰之後,一蹶不振,在2年後病死。
第十八鎮,曹操,尚無地盤,刺殺董卓失敗之後,第一個開始招募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起點幾乎最低的十八路諸侯之末,最終比其他諸侯都要混的好,先後擊敗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韓遂、張揚、張超、張邈、劉備等人成功統一北方,只是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失利,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中最強大的魏國奠基人。
-
7 # 三國逐夢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往往是指小說,畢竟影視作品因為某些原因,不可能每一個都詳細介紹,刻畫到位。這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再加上曹操本人,一共十八人,時劉備在公孫瓚麾下,不算一路。
但事實上,十八路諸侯只是羅貫中臆想,很多人都是拿來湊數的。
北海太守孔融,此時北海是王國,孔融為國相,但此時孔融正被青州黃巾煩惱,後來更是被圍,自然是不可能來會盟的。
徐州刺史陶謙,沒有參加會盟,而且董卓西遷長安後,陶謙還遣使進貢,被遷安東將軍、徐州牧,沒有與董卓交惡的記錄。而且還趁機佔了廣陵,以致張超會盟結束後也無法返回。
西涼太守馬騰,馬騰此前和韓遂在涼州造反,還處於叛亂中,自然不可能隔著萬里前來會盟。而且董卓留牛輔屯駐關中,就是防備馬騰、韓遂等人。直到初平二年董卓死後,馬騰才接受招安,受封徵西將軍。
北平太守公孫瓚,當時是右北平郡,但公孫瓚沒有擔任過右北平太守的記載,只是被劉虞安排屯駐右北平,平定張純張舉的叛亂後,被封奮武將軍、薊侯。此時的公孫瓚和劉虞不和,自然不可能跨越數千裡前來會盟。聯盟中袁紹聯合公孫瓚圖冀州,公孫瓚這才南下,自然不可能參與討董會盟。
上黨太守張楊相比之前的這些實力派,張楊沒有地盤,只是聚集了數千人,跟著袁紹一起,算是參加了會盟。後來被於夫羅劫持叛亂,等恢復實力後,就被董卓招安了,接替王匡任河內太守,沒有與西涼軍交惡的記錄。
此外,即便參加會盟的諸侯,也沒有幾個與西涼軍交戰。王匡最早被董卓擊敗,返鄉重新募兵;孫堅討董時已是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大概此時孔伷此時已亡故),作戰最多,數次失敗,最終先入洛陽;曹操則是在追擊時在汜水被徐榮擊敗,損失慘重。除了這三人,好像就沒有別的會盟諸侯與西涼軍有交戰的記錄了。
-
8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討伐董卓18路諸侯:
1、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為曹操所破,嘔血而死。)
2、冀州牧韓馥(被袁紹奪了冀州,疑心自殺。)
韓馥,字文節,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東漢末年的諸侯,冀州牧。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為皇帝。
韓馥
3、豫州刺史孔伷(董卓部將所殺。)
孔伷
4、兗州刺史劉岱(青州黃巾軍所殺。)
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兗州刺史。
影視劇中劉岱
5、河內郡太守王匡(被曹操所殺。)
王匡
6、陳留太守張邈(被曹操擊敗,被部下所殺。)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年陳留太守,漢末群雄之一,曾參與討伐董卓。在汴水之戰後歸附曹操。此前因為與袁紹有隙,又曾與呂布交往,袁紹幾次叫曹操殺張邈,但曹操都未聽從,跟張邈更為親近。
張邈
7、東郡太守喬瑁(被劉岱所殺。)
橋瑁,東漢末官吏。字元偉,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兗州刺史,後為東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假作京城三公書信,發檄文傳至各鎮諸侯,同袁術等起兵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後因與劉岱不和,為岱所殺。
橋瑁
8、山陽太守袁遺(被袁術所殺。)
袁遺
9、濟北相鮑信(黃巾軍所殺。)
鮑信
10、北海太守孔融(曹操所殺。)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
11、廣陵太守張超(曹操所殺。)
張超,表字不詳,據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字孟高(另有說法認為他字景明,事實上張景明並不是張超,而是張導),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
張超
12、北平太守公孫瓚(被袁紹擊敗,引火自焚。)
公孫瓚,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13、上黨太守張楊(被部將投曹操所殺。)
張楊(《後漢紀》作張陽),字稚叔,幷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漢末群雄之一,割據河內。漢末宦官專權,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曾被匈奴單于擄掠為人質。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建安元年,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圍呂布於下邳。張楊素與呂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於是出兵東市,遙為呼應。不久,其部將楊醜殺張楊以應曹操、致使曹操盡收其部眾。
張楊
14、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黃祖部將所殺。)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孫堅
15、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敗於曹操,病逝。)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影視劇中的袁紹
16、驍騎校尉曹操(病逝。)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
17、西涼太守馬騰(曹操所殺。)
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末年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馬超、馬休、馬鐵之父。
馬騰身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性格賢良忠厚,受眾人尊敬。漢靈帝末年,被州郡署為軍從事,掌領部眾。累遷至偏將軍。涼州刺史耿鄙為叛軍所殺後,馬騰與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共同起事。
馬騰
18、徐州刺史陶謙(被曹操所敗,憂勞而逝。)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刺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後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後又隨張溫徵韓遂、邊章。
-
9 # 海浮人
話說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後,陳宮離去。曹操回到故鄉陳留見父親,得當地財主衛弘仗義疏財,於是廣發英雄帖,召集天下英雄,共討董賊。十八路英雄會盟於酸棗縣。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最後三分天下,且看這十八路諸侯怎樣為曹、劉、孫三家做嫁衣。
第一鎮,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得到玉璽的袁術,建安四年於揚州稱帝,而後相繼被袁紹、曹操、呂布擊敗,眾叛親離,建安六年,吐血而死。稱帝兩年。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袁紹用計謀奪取了冀州,刺史韓馥投靠陳留太守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來殺害自己的,席間,躲在廁所裡用刻書的小刀自殺。
第三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不管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還是正史都對孔伷這個人記載很少,初平元年似乎被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攻打兗州,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強行以弱攻強,不固守待援,結果兵敗被殺,兗州就成了曹操的龍興之地。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和曹操的聯手攻擊,而離世。生卒年份不詳,可見也是個存在感極低的人物。
第六鎮,賑窮救急,志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汴水之戰(就是曹操張邈做先鋒被董卓大敗)後,依附曹操,因為趁曹操攻打徐州陶謙之際,迎呂布進兗州,曹操將其擊敗,在去像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有才卻弱小,兗州刺史劉岱向喬瑁借糧,喬瑁不允,以至於劉岱向喬瑁發動突然襲擊,喬瑁兵敗被殺。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袁紹的堂兄,袁術想佔領揚州,而此時袁遺奉袁紹的命令統領揚州,結果被袁術擊敗,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殺。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與黃巾軍交戰期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死,曹操後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時年四十一歲。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孔融讓梨這典故就是出自此人之手。袁紹長子袁譚攻打北海,孔融兵敗逃往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東漢末年的大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是“建安七子”之一。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張邈之弟,汴水之戰後,和哥哥一起依附曹操,後來趁著曹操攻打徐州陶謙,與陳宮、兄長張邈迎呂布為兗州牧,曹操回師擊敗呂布,夷滅張邈、張超兄弟三族。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陶謙擊敗徐州黃巾後,注重發展生產,徐州成為東漢末年戰亂之時的一塊淨土,而後為曹操大敗,徐州兵禍不斷,而後操勞而死,時年六十三歲。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扶風將軍馬援的後代,兒子馬超勇冠三軍,而後率兒子馬鐵馬休接受朝廷的徵辟,將軍隊交於次子馬超,而後馬超起兵抗拒曹操,以至於馬騰父子被曹操殺害。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丰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殺害自己的上司太尉劉虞。得到北方四州,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之一。而後在與袁紹的交戰中,初期小佔優勢,但是龍湊之戰後,袁紹大敗公孫瓚,使得公孫瓚怯戰自保,逐步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徹底擊敗後,自焚高樓。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生。曹操圍困呂布於下邳,張揚素來與呂布交好,想救呂布,於是出兵東市,遙相呼應,但是遭到部下楊醜的反對,楊醜殺死張揚,率其兵馬歸附曹操,張揚可謂御下不嚴。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文臺。武烈帝孫堅,袁術命令孫堅進攻荊州劉表,大敗劉表大將黃祖,乘勝追擊,結果在峴山遭到黃祖伏兵,中箭而亡。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關東聯軍首領,十八路諸侯盟主,佔有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四州,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閥,結果官渡之戰敗給曹操,一蹶不振。建安七年,吐血而亡。
雖兵多將廣,卻不能眾志成城,焉能不敗。
-
10 # 史詩歷史
東漢末年,外戚掌權,宦官亂政,大將軍何進為消滅宦官召董卓進京,董卓殘暴不仁,無惡不作,引起天下人的不滿,曹操借刀刺殺董卓,不幸失敗,被追殺,曹操馬不停蹄的逃到陳留,然後起兵,併發矯詔令所有諸侯一起起兵,他們分別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總共十七鎮兵馬,再加上曹操自己的人馬,總共十八路諸侯。
-
11 # 歷史書童
好像討伐董卓的大軍有十一路
反董的聯軍共有十一路,分為四個方向:
冀州方向:冀州牧韓馥屯鄴縣,河內郡太守王匡屯河內郡。
酸棗方向:兗州刺史劉岱、陳留郡太守張邈、廣陵郡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曹操沒有職務,行動多有不便,袁紹後來表奏他行奮武將軍,上述各部屯酸棗。
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郡。
南陽方向:後將軍袁術屯南陽郡魯陽縣。
-
12 # 叫我闊汗
擼主你好,歷史上並沒有十八路諸侯,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的記載,一共是十三路諸侯。
這是當時的軍閥控制地圖(公元191年前後):
第一路: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路:
冀州刺史韓馥(fù)
第三路:
豫州刺史孔伷(zhòu)
第四路:
兗(yǎn)州刺史劉岱
第五路:
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
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第七路:
陳留太守張邈(miǎo)
第八路:
東郡太守喬瑁
第九路:
濟北相鮑信
第十路:
山陽太守袁遺
第十一路:
曹操,西園八校尉之一
第十二路:
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三路:
長沙太守孫堅
實際上未參加聯軍的諸侯:
第十四路:
北海太守孔融
那時的孔融正在和黃巾軍打仗,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聯軍。——《後漢書·孔融傳》
第十五路:
徐州刺史陶謙
當時的陶謙正和董卓互通使者,還獲得了董卓的犒賞而封侯,自然沒有討伐董卓的可能。——《三國志·魏書·陶謙傳》
第十六路:
西涼太守馬騰
歷史上此時的馬騰正和韓遂起兵反抗朝廷,一年後才接受朝廷招安,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可能。——《三國志·蜀書·馬超傳》
第十七路:
北平太守公孫瓚
同時期的公孫瓚正在北方對付烏桓和鮮卑武裝,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聯軍。——《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
第十八路
上黨太守張楊
張揚在後來才被封為河內太守,當時的實力還非常薄弱,即算不上諸侯,也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聯軍。——《三國志·魏書·張楊傳》
-
13 # 使用者105603945364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但正史記載只有十三路諸侯
無西涼太守馬騰,他不僅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是董卓的同黨
無張楊,當時他只是跟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僅隨軍征戰罷了,更別說是什麼上堂太守了
無北海太守孔融,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
無暇討董
無北平太守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在對付烏桓,亦沒參加~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諸侯討董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
共計18路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