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黑柴

    謀士:劉基、朱升、李善長、胡惟庸、呂昶、王廣洋、宋濂、方孝孺

    武將: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李文忠、沐英、胡大海、傅友德、朱文正、馮勝、石良、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

  • 2 # 大鵬尋歷史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隱。

    朱升

    2、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啟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基

    武將:

    1、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漢族,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明史》記載徐達的病死,而據野史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龍《龍興慈記》載,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

    徐達

    2、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洪武二年(1369年)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常遇春

    3、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1383年(洪武十六年)冬季,李文忠得病。太祖親臨探視,並命淮安侯華中負責醫治。1384年(洪武十七年)農曆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太祖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太祖親自寫文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諡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位列第三。

    李文忠

    4、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

    藍玉案後,傅友德因為跟藍玉走的很近而且戰功赫赫,更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文武,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友德的兒子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級,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傅友德

    5、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安宗追封慶國公。

    廖永忠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當初,韓林兒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將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歸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時,朱元璋對諸將說道:“廖永忠在鄱陽湖作戰時,忘我抗敵,可謂奇男子。但卻派與他要好的儒生窺探朕意,所以封爵時,只封侯而不封為公。”當楊憲為丞相時,廖永忠與他關係密切。楊憲被殺,廖永忠因功大幸免。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終年五十三歲。

    廖永忠

  • 3 # 壽光菜菜姐

    謀士: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隱。

    2、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啟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4 # 潁州女史

    朱元璋手下的謀士比較有名的主要有:李善長、劉伯溫。

    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

    朱元璋佔據滁州之後,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書生前來投靠,起初朱元璋也沒有把他太當回事兒,只是看他有點學問,便安排他做了軍中的文書。在某一個夜晚,朱元璋獨自一人坐在軍營的營帳中,自言自語“天下紛亂,何時才能平定?”此時,外面一人答道“秦末戰亂四起,漢高祖劉邦崛起於微末,但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僅僅5年就一統天下,成就了帝王基業。現在元朝的情況和秦末相差無幾,只要您效仿劉邦,也定能平定天下,成就萬世霸業。”這個人就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朱元璋一聽,有道理啊,於是這番話就成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指導思想。

    《明史》說李善長“從下滁州,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太祖威名日盛,諸將來歸者,善長察其材,言之太祖”。來歸順的將領,李善長都協助朱元璋予以妥善安排,諸將之間產生了矛盾,李善長也極力勸解調和。也就是李善長成為了朱元璋的秘書,和很多將領關係都比較好,而且掌握著許多機密。朱元璋開創大明之後,李善長作為第一功臣,被封韓國公。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朱元璋實力弱小之時,佔據南京後,四面環繞都是敵人,比錢比人都不行。劉伯溫為他定下了九言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無疑朱元璋後來的成功離不開這9字的烘烤。

    劉伯溫和唐朝的李淳風、袁天罡併成為歷史上三大預言家。最著名的是和“推背圖”齊名的“燒餅歌”,預言了從明朝建立到滿清滅亡整個過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如燕王朱棣造反稱永樂皇帝,明朝滅亡,滿清入關等等。

    朱元璋手下還有很多其他謀臣,但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李善長和劉伯溫。

  • 5 # 馬遷老師講歷史

    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江山,開創大明王朝,除了他個人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那些文臣武將的輔佐。著名的謀臣有以下幾個:

    劉基(劉伯溫):很多戰略都出自劉基,因功封誠意伯。天下初定之時,劉基就退隱山林了。後人將其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其為:“吾之子房也”。病死。

    除了劉伯溫之外,朱元璋身邊還有3大頂級謀士,其中一人比劉伯溫還厲害。

    張中,字景華,早年並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他曾想透過科舉考試混個一官半職,但幾次都未能金榜題名。從此之後,他就放棄了科舉這條路,追求心中想要的生活,遊歷名山大川。在一座大山中,他遇到了一位道士,該道士傳授給張中許多道術。

    朱元璋帶兵駐紮在滁州的時候,派人將張中請到軍營。張中笑著說道:“您相貌異於常人,具有帝王之相,以後定能登基稱帝。”在與陳友諒作戰時,張中為朱元璋提出了許多計策,均被採納。明朝建立後,張中突然就消失了,或許他看出朱元璋會對功臣下手。據說,張中是劉伯溫的師父,劉伯溫的奇門遁甲、陰陽順逆、星斗分野等知識,都是張中傳授的,足以看出張中有多牛。

    李善長,元末濠州定遠人,具有過人的謀略和才華。與朱元璋算是半個老鄉。為了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李善長投奔了朱元璋的起義軍,很快就得到了重用,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朱元璋曾這樣評價他:“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明朝建立後,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官至中書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可以說是位極人臣,達到了仕途上的巔峰。然而,由於胡惟庸案的牽連,76歲的李善長被處死,下場不是一般的慘。

    朱升,自幼聰明過人,十幾歲就考中了秀才,後來又在會試中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曾做過幾年的地方官。由於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果斷辭官回家,並在家鄉辦學堂。當朱元璋帶兵攻打婺源時,許久都沒有攻破城池,心裡不是一般的鬱悶,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大將鄧愈就對朱元璋說道:“我聽說有一位叫朱升的人,別人都稱他為孔明在世,何不請他出山輔佐呢?”朱元璋聞之大喜,親自帶著禮物來到朱升家中,兩人一見如故,並進行促膝長談。朱升提筆寫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從戰略上提出創基立國的策略。公元1370年,朱升在家中去世,他是明朝極少數能夠得以善終的功臣之一。

  • 6 # 冰是睡著的水TX

    謀士: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

    2、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啟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7 # 田學涵99

    朱元璋手下的謀士主要有4位:

    1.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謀士,時人比之諸葛亮。歸朱元璋後,劉基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備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及北伐中原等軍國大計,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漢代的張良。朱元璋稱帝后,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綱紀。朱元璋曾有意遷都鳳陽,劉基力諫阻止。洪武時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是明朝的開國元勳。

    由於他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所以在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

    2.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隱居於石門。朱元璋親自上門拜訪求賢。朱升給朱元璋制定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策,這成為明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又把朱升召入京城充當謀臣,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明朝建立之後,國勢穩定後,朱升毅然選擇了退隱。

    3.李善長(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遠人。為人愛讀有智謀。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來投靠,由於他常年跟隨朱元璋征戰,在身邊出謀劃策,時人比之漢代的蕭何。有來投靠朱元璋的將領,朱元璋都先讓李善長來考察才能,彙報給朱元璋,量才使用。洪武初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洪武三年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進爵韓國公,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因牽涉胡惟庸案,李善長全家被誅殺,年七十六歲。

    4.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安徽當塗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召見陶安,陶安獻議:“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拔亂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任之為幕府參軍。朱元璋問策於陶安:“吾取金陵如何” ? 陶安答“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而有四方,向何不克?”。於是朱元璋聽從陶安建議,攻佔金陵,最終明朝建立後也定都於此。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曾賜給陶安一副對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對他的功績做出了極高的肯定。

  • 8 # 水經注

    我就說說我瞭解的

    朱升,給朱元璋獻計三個,築高牆,多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給朱元璋帶來了實質性的作用。

    劉伯溫,為朱元璋提出兩個計計劃,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果然很有效果。後來朱元璋想除去陳友諒,張士誠的勢力。當時敵方的實力都很強勁。面對這麼強大的敵手,朱元璋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私下去見劉伯溫,劉伯溫的原話是“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除此之外。劉伯溫還為朱元璋點破了當前的局勢。

  • 9 # lxl大漠孤煙直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後遷居金華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 10 # 小小南國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後遷居金華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 11 # 魏聖松

    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大一統的漢王朝,這些離不開他手下的謀士武將。那麼朱元璋手下都有哪些謀士呢?他們分別是劉基、朱升、李善長、胡惟庸、呂昶、王廣洋、宋濂、方孝孺……

  • 12 # 全能仙女阿姨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隱。

    2、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啟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3 # 歷史是杯酒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逆襲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除了與他自己的雄才大略有關外,當然也離不開文臣武將的輔佐。那麼,他的手下有哪些著名的謀士呢?簡單列舉幾個我比較熟悉的。

    劉基

    劉基就是大家熟悉的劉伯溫,他以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開創大明王朝而聞名天下,被後人譽為魏徵、諸葛亮在世。劉基在自己五十歲的時候出山去應天投奔朱元璋。當時的朱元璋左有陳友諒,右有張士誠兩個大敵。劉基向朱元璋獻計說:陳友諒齷齪無大志,不足與謀,應先集中力量除掉陳友諒,張士誠勢孤,一舉可定。其後,朱元璋基本遵照了他的戰略構思。而大明王朝建立後,他又嘔心瀝血,為明朝初期的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善長

    李善長,鳳陽定遠人,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說他“比之蕭何,未必過也”。但後來因謀反罪被殺,故不太有名。他初見朱元璋的社會,朱元璋問他天下何時能夠太平?他說漢高祖也是平民出山,為人氣量大,看得遠,善於用人,不亂殺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而濠州與沛相相去不遠,你如能學習這位同鄉的長處,天下太平也就很快了。朱元璋聽後連聲叫好,留他做了幕府的掌書記。而在朱元璋起義的過程中,李善長也是屢立大功。而明朝建國後,各種典章制度,事無大小,都是由李善長和劉基、宋濂等人共同商量制定的。

    宋濂

    宋濂為明初有名的大儒,以文學見長。深受朱元璋信任,稱他為“學通古今,性淳而樸實,有古人之風”。

  • 14 # 田記肉夾饃

    朱元璋五大謀臣:劉伯溫只排第三,第一沒授勳卻得善終

    乞丐皇帝朱元璋能取得天下,除了他本人具有卓越的戰略眼光外,少不了一幫與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特別是從小玩到大的湯和、徐達等武將。朱元璋獨具慧眼,知人善用,使一幫文臣武將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終一統天下,四海歸一。

    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奔赴定遠時,挑選出了24個人,這24人也就是後來的淮西二十四將,各個封官進爵。朱元璋身邊大將星光璀璨,但他的謀臣除了劉伯溫外,卻很少被人熟悉。想要取得天下,顯然一個劉伯溫是不夠的。其實朱元璋身邊聚集了頂尖的智囊團,劉伯溫是最被熟知的而已。盤點下朱元璋身邊的五大謀臣:

    第五位:葉兌

    葉兌(1307—1389),字良仲,號四梅先生,別號歸根子,浙江台州人。元末明初大儒,精通天文地理占卜之術,後投靠朱元璋,向朱元璋獻“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助其滅張士誠、方國珍等,攻城掠地。

    第四位:張中

    張中(1294-),字景華,又字景和,號真常,字涵素,江西撫州人,是名道士。早年間因科舉不中,而縱情于山水之間,後到朱元璋賬下效力。幫助朱元璋大戰陳友諒與鄱陽湖,取豫章,建國大明。據傳張中是劉伯溫的師傅,劉伯溫的奇門遁甲之術,皆習自張中。

    明朝建立後,張中投水消失,從此再無下落。據載,其在朱元璋去世後,曾在京城裡面過,而後又神秘消失。

    第三位:劉伯溫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劉伯溫是朱元璋所有謀臣中名氣最大的一位,或多或少也受到了現在影視劇的影響。劉伯溫曾是元官,後辭職隱退,起初不願侍奉朱元璋,後在威逼利誘之下,才肯出山,助朱元璋奪取天下。

    朱元璋評價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也”,將其與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相比,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過劉伯溫的謀略更多的是戰術層面的,明朝開國後,他也僅僅被封誠意伯,爵位是很低的了,因此只能排在第三位。

    第二位: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遠人。李善長之於朱元璋,猶如蕭何之於劉邦。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往投靠。初見時朱元璋就考了李善長,李善長對答如流,頗得朱元璋賞識。其實李善長的謀略要比劉伯溫高得多,前期跟隨朱元璋出謀劃策,建功無數,只不過李善長的政才更加突出,掩蓋了他作為謀臣的能力。

    而且在開國授勳時,李善長封韓國公,位列開國六公爵之首,這也是劉伯溫遠遠不能及的。

    第一位:朱升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如果說劉伯溫是戰術家,那朱升可稱為戰略家,不是一個檔次的。朱元璋進軍徽州府時,久攻不克,於是三顧茅廬請得朱升出山,朱升出山後獻給朱元璋九字真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這九個字幫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連毛主席都給予其極高的評價。

    朱升之所以“名氣小”主要還是他懂得急流勇退,明朝開國第二年,朱升已經預感到了朱元璋殺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因此謝絕了封賞,主動告老還鄉。這也使得朱升成為開國功臣中,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人。

  • 15 # 天清日晏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其手下的謀士眾多:劉基、朱升、李善長、胡惟庸、王廣洋、宋濂、方孝孺等。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

    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隱。

    李善長(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遠人。為人愛讀有智謀。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來投靠,由於他常年跟隨朱元璋征戰,在身邊出謀劃策,時人比之漢代的蕭何。有來投靠朱元璋的將領,朱元璋都先讓李善長來考察才能,彙報給朱元璋,量才使用。洪武初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洪武三年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進爵韓國公,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因牽涉胡惟庸案,李善長全家被誅殺,年七十六歲。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

    汪廣洋(? ~1379),江蘇高郵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元末進士出身,通經能文,尤工詩,善隸書。朱元璋稱讚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劉基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今浙江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 16 # 潮哥1495582530712

    朱元璋麾下4大謀士:劉伯溫、李善長、朱升、陶安。劉基,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大明“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封“誠意伯”。死後追贈太師,與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愛讀書有智謀,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言策,成為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奠定了朱元璋的霸業。被授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危險,毅然選擇了退隱。

    陶安,字主敬,太平人。他是德高望重的儒者,看到朱元璋軍紀嚴明,帶領父老鄉親迎接朱元璋入城。他說:“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志在子女玉帛。明公率眾渡江,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他認為各路梟雄都是為了“子女玉帛”而戰,只有朱元璋為了民眾而戰,是真正的明主。陶安幫朱元璋穩定了太平民眾,被任命為幕府參軍。陶安建議:如今東有張士誠盤踞蘇吳、西有徐壽輝(陳友諒上司)佔據漢沔,若想立足,必須佔據南京。因為:“金陵帝王之都,龍蟠虎踞,若出兵以臨四方,則何向不克!”朱元璋稱帝后,命陶安領導東閣文臣。可惜,陶安很快病重,當年九月病逝,朱元璋追封他為姑孰郡公。

    $發光的金子

  • 17 # 雲暗雪山

    明朝皇帝朱元璋大家都知道,而要說起他手下的謀士,劉伯溫的名聲應該是傳播的最遠的,後世很多人將他與諸葛亮放在一起比較,說是因為有了劉伯溫經天緯地的才能,朱元璋才得以建立後世威名赫赫的大明朝。但是在劉伯溫之外,還有一位與之旗鼓相當,但是大眾並不熟知的謀士,同樣為朱元璋的大業做出了極大貢獻,這個人就是朱升。

    朱升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同時對占卜星象方面也很有研究,因此在當地很有名望,不過由於長期在書館講學,所以名聲不顯。

    後面正趕上朱元璋攻打徽州,朱升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因為戰爭而受苦,所以主動勸說徽州的統帥向朱元璋投降,最後保住了一城百姓免於流離失所。

    接著在攻打婺源的過程中,朱元璋因為久攻不下而頭疼時,他手下的一員大將鄧禹聽人說此地有個叫做朱升的人,十分有才華,於是將他推薦給了朱元璋,聽聞此事的朱元璋很高興,特地備下重禮親自來到朱升的住處,經過一番交談,兩人都十分看好對方,於是朱升就把自己想出的三個計謀交給了朱元璋。

    這就是後世我們熟悉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個計策。在朱升看來,以現在的情況,朱元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擴張自己的地盤和勢力,而不是像陳友諒和張士誠急火火地稱帝,畢竟抓在手裡的東西才是實實在在的。朱元璋聽取了朱升的建議,默默積蓄實力,韜光養晦。

    而時間證明了朱升的計策是正確的,在此後攻打攻打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過程,朱升同樣提出了很多好的計策,為成功消滅敵對方的勢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了朱元璋稱帝,朱升和李善長、劉伯溫等開國功臣的地位已經相平,朱元璋還考慮到朱升年紀大了,讓他上朝的時候不必叩拜。

    不過朱升並不是一個貪圖權利的人,在朱元璋稱帝后的第二年,不顧皇帝的挽留,辭官回鄉,在鄉間度過了餘生的最後幾年。

  • 18 # 金烏木木

    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的義軍,第二年帶淮西二十四將南下定遠,在定遠張家堡驢牌寨,收編地主武裝三千人,後來又收繆大亨二萬人,這二萬三千人是他軍事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

    馮氏兄弟:

    在攻打定遠中,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兄弟怕紅巾軍,組織鄉兵自保,慕朱元璋之名來投,他們是小地主,也是讀書人,向朱元璋獻計:重德才之人,施仁義之師,佔金陵之地。這是朱元璋手下最早的謀士,從此,朱元璋南征北戰有了文人的幫助。

    李善長:

    朱升: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改為應天,第二年佔徽州,當地名流朱升來歸,向朱元璋提出了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霸業提供了方向。為朱元璋採納。

    劉伯溫、宋濂:

    1359年,朱元璋攻浙東,得劉伯溫、宋濂等名士,特別是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神一樣的隊友,最終幫朱元璋平定天下。

    歷史證明,無論哪一個政治力量走上歷史舞臺,都會有文人謀士的支援,如劉邦的張良、蕭何,劉備的諸葛孔明、龐統,曹操的荀彧、郭嘉,孫權的周瑜、魯肅等,朱元璋也不例外。

  • 19 # 大白白野

    朱元璋對開囯元勳殺戮過重,而且他本人是天才政治家、軍事家,連偉人毛澤東都說過,古代帝王指揮用兵打仗,除了唐太宗,就是明太祖了。這樣,把朱元璋手下謀士都顯沒了,像光武帝劉秀,有蕭何、韓信、張良之才,劉秀手下謀士也顯沒了。

    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統朝代,身邊岀謀劃策還是有一些。

    劉基作為謀士有人稱其為張良、陳平之才,也有人對劉基才能表示懷疑。我認為劉基是朱元璋陣營第一謀士。

    朱升也很有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朱升提出來的。1972年,,偉人毛澤東提到了朱升,又提倡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朱升是高人,1369年,在明朝建立第二年就離開了朱元璋,免於陷入明初功臣被殺局面。

    李善長是明初功臣之首,智勇雙全,算於謀士也可,他更和蕭何相似,擅長行政事務和後方後勤管理保障工作。

    宋濂明初開國文臣之首,又擅寫文章,能出謀畫笨。

    章溢、葉琛也是朱元璋手下謀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大齡剩女越來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