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梓的鈺
-
2 # 博雅人文
這句話出自《老子》(亦稱《道德經》)
這句話的全文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天(自然)的道是減損已經有餘的,補足那些不足的。而人類社會的道是減損那些已經不足、窮困的,而增添那些已經富足的。
老子這句話中的“天”應該理解為自然,“人”應該理解為人類社會。
老子所揭示的現象和我們常說的“馬太效應”很類似。
-
3 # 青草人物誌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意思是: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
道家太極圖講究陰陽平衡,道法自然,自然才是平衡理念的起源。
有很多現象和名言可以幫助理解這個思想,比如:
水從高處往低處流
滿招損,謙受益
槍打出頭鳥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對我們指導意義是:做人做事,講究平衡,不要過度牽強。
努力工作學習不要讓身體受損
關心朋友不要讓人覺得厭煩
賺了很多錢,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懂得回饋社會。
-
4 # 愛國學愛生活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這是天之道。
通俗點的解釋。
過猶不及什麼的一個意思吧
意思是陰陽萬物都要維持平衡
接近於“中庸”思想
不偏不倚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用客觀的角度全面看待問題
做事不激進不保守,始終。
-
5 # 行亦禪
天的道理在於多餘的過足的,會自然而然的去彌補不足的,例如,達者兼濟天下,人成功了有錢了會自然的去幫助一些人,做一些公益利於社會的事,即富生良心。此為天道!
-
6 # 詞不達意欲語還休
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該書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
7 # 一時5
打個比喻吧。“天之道”好比父母,“損”好比孩子。一對夫妻有好多孩子,多的照照顧不過來,有大一些的孩子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這念頭一起,趁父母一不留神就離家出走,外面的世界有吃的、有玩的、竟然還有美女、帥哥而流連忘返以至於忘了回家路的、想回家就回不去了;父母透過種種方法勸說自己孩子回家,有的孩子聽勸就跟父母回家了,有的孩子不聽勸不就不回家了;同時家中又有一些大些的孩子,趁父母外出,就跑出去到花花世界玩去了,如此迴圈,父母一想如此外出找法,在外迷路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樣也不是辦法。我還是寫幾本書吧,把如何回家的方法告訴自己的孩子。在道家,那幾本書就叫《道德經》等;在佛家,那幾本書就叫《法華經》等。父母真是操碎了心,根據自己孩子慧根不同,寫了不同版本的書。
-
8 # 慧眼覺教育
天之道就是一個平衡系統,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是為了平衡另一個不平衡的事物而出現的。比如地上乾裂,用下雨了來平衡,把乾旱改變為溼潤。冬天天氣很冷,春風來了,讓大地溫暖起來。這都是損有餘補不足的具體體現。
-
9 # 天涯朗月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大體的意思就是天道法則是會用盈餘的去彌補不足的,人道法則是會用不足的去彌補盈餘的!前面一句其實反應了自然的平衡原則,講求的是天道的平衡法則!後面一句其實反應的是社會的現實情況,用一句社會學領域的術語說就是馬太效應,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
-
10 # 瀟南爵佩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大概意思就是天理執行的規律是損減多餘的補充不足的,落後的人類社會則是將本身就缺失的更加損減以奉給本身就富足的,使貧更貧、貪更貪,最終人類社會秩序崩潰,與天道長存形成鮮明對比。
反之也可理解為運用天之道來指導人之道,引人慾、趨天理。
-
11 # 趙日金141
天之道,人之道,絕然相反。可見“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的。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好理解,有人富的流油,還把窮人的財產佔為己有。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不好說了。天之道,若解作天的法則、天的規律,則,天有多餘的物嗎?哪個物是多餘的?
-
12 # 屠醫生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經》
原文: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釋義: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感悟:老子的哲學命題,指與“人道”相對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在老子看來,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則——“天之道”。但人們早已忘卻“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們自己的法則——“人之道”,有利於富人而有損於貧者。“天之道”,有利於貧者,給他們帶來寧靜與和平,而“人之道”則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貧者瀕於“民不畏死”的絕境。從均富和使人與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這一點看來,老子的願望是好的,但在考慮如何實現這一願望時,人類還需進一步探索解決之道。
-
13 # 不為何足道哉
智慧不是知識,知識靠學習,智慧靠領悟。
要理解“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話,首先要明確一點,不要用道德觀念來解讀“道”,雖然很殘酷,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方是道的本意。損有餘不是想當然的減損富有補充貧窮,也可能是減損善良補充邪惡,不然怎會有“該殺的老天”這種吶喊,只是聖人演道,以扶陽抑陰為主,教化世人,守身持正。
天之道就是乾之道,不以道德為標準,只是透過減損,補充不停的變化體現“元亨利貞”,事物總是不停變化的,要用辯證統一的方法來看待世界。
-
14 # 謀略殘卷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跟我一樣,讀了原文和譯文之後,感覺朦朦朧朧、暈暈乎乎、似懂非懂,抓耳撓腮,不知所措……因為年代久遠,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追本溯源”。
首先,解決3個問題問題1. 什麼是天?
中國人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兩千年封建社會人們普遍認為天地哺育眾生,冥冥中主宰一切,主持至正公理,擁有無上權威。
皇帝自稱“天子”表示“代天牧民”,四時“祭天”表示“奉天承運”,借天之力彰顯統治權利的合理合法。老百姓視天為主,每逢重大節日或事情便焚香禱告,祈求老天爺做主。因此,普通大眾的眼中天即權威,天即正義,天即公理。這讓我不由的想起《水滸傳》中宋江等人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聚義梁山的場景,天具有與生俱來的說服力、號召力。這也是古人體天格物的精神品格
體天格物:體察上天的意志,推究事物的規律而適應它。《道德經》以天喻道,有可能就是一種“權威背書”的寫作手法。
“權威背書”指的是寫作時借用名人名言或經典理論佐證自我觀點的方法。問題2. 什麼是道?
《道德經》的回答是“道法自然”。“道”可以理解為它萬事萬物聯絡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樣的解釋可能太過書面化了,舉幾個通俗的例子:地球公轉一週是1年、地球自轉一週是1天,蘋果熟了會從樹上掉下來,人不吃飯會餓、不喝水會渴、都有生老病死……這些自然規律非人力可以左右。
老子所說的“道”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可能主要在強調道至正公理、無比神聖、不可侵犯違背。
問題3.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讀《道德經》應該清楚老子的眼中事物存在陰陽對立的兩面,相生相剋,矛盾統一,如同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治國理政、做人做事都不可極端偏廢,要懂得陰陽平衡。
“有餘”和“不足”暗指社會貧富,也可以理解為老子眼中的陰與陽。聯絡原文上下不難知曉老子是想透過陰陽平衡之道告誡統治階層要均衡社會貧富關係,杜絕窮奢極欲(搜刮民財),避免因為貧富差距到了極點,公平正義失信,而造成“官逼民反”的動亂,並且這代表著上天的意志不可違背。
同時,老子也毫不客氣的揭露出世人“損不足,奉有餘”的醜惡行徑,充滿了指責與失望。為了方便大家更深入理解,下面有一段明沈一貫《老子通》在批判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時所說話的話,不喜歡可以跳過。
"人之道則不然。裒聚窮賤之財,以媚尊貴者之心;下則棰楚流血,取之盡錙銖;上則多藏而不盡用, 或用之如泥沙。損不足以奉有餘,與天道異矣。"清易佩紳認為天道為"均","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後適於用。 此有餘則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餘,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損有餘也;舉其下者,補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窮也"然後,用發展聯絡的方式思考看待老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人們要不“嫌貧愛富”,要不“極度仇富”,這都是不可取的。“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做人做事猶如“拉弓射箭”張弛有度,辯證看待才是應有的態度。最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對待“有餘”和“不足”懂得陰陽平衡,對待“舍”與“得”、“進與退”……何嘗不應如此?
不驕不躁。對待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一分不喜,失一分淡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不卑不亢。灑脫自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笑看世上事,時懷平常心,一切那麼剛剛好。
-
15 # 不知易不知
我認為這句話應該完整的來分析。那麼怎麼才算完整呢?首先,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必大家都瞭解,是道家的創始者人物,其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很多人把無為思想了解為什麼也不做,這是片面的,粗淺的。無為而治是一種順應自然,順應規律的處事態度,用之於治國則是應該順應老白姓的需要的,而這句話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天道是無私的,不會幫強欺弱,只行中和之道,把強的力量補於弱之力量,而人道,則是相反的,越是強的人佔有的資源越多,使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興衰莫過於此,這是不付合天道的,故當興亡。老子寫下這句話,大概是把春秋時期各家興亡看得很透徹了。
-
16 # 一憶一
個人覺得這段話的意思就相當於,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這不正類似與陰陽八卦,生生不息嘛!
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的,大自然裡的一切東西都不會消失,只是從一種形態變成了另外一種形態,比如,雨水,下到地上會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彙集都一定程度最後被蒸發,到了最後又形成水汽,水汽到一定程度,再次下雨。週而復始。不管形態怎麼去變化,始終是存在的。
又或者可以理解為 蓋天地不全(這句話出現在西遊記裡,或者換句話說叫天道忌滿)
這世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凡是知足常樂。
西遊記裡不是有一段完全詮釋了這個嘛?
三藏:你看,這經卷都打溼了,這可如何是好啊?悟空:師父,天已放晴,快開啟曬乾吧!當曬乾後八戒收書時卻弄破了,三藏惋惜道:都怪我們沒有看管好,佛本心經已經殘缺不全了。悟空:嘿嘿,師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經文殘缺也應不全之理,為人力所能為也!三藏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繼續前行去了...就如同一半還之與天地, 讓將一半留人間。
-
17 # 知曉天下YX
曾經在看過這樣一段:自然的規律,是減少多餘的而補給那些不足的。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它是要減少不足的,用以奉養有餘的。天之“道”是維持事物的平衡,而人之“道”則會打破平衡,甚至是更加不平衡。這裡的自然規律和人為的社會規律完全相反的去對待“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我們就不做過多的闡述了,前面已經解釋很多了。老子為何如此看待人之“道”呢?這是他參悟天地大道之後發現作為社會的人,是那麼的醜惡,慾求不滿,貪得無厭。正因為人類存在著自私、貪婪種種慾望,所以他們不會損己而利人,反而是損人而利己,儘管自身已經盈滿甚至外溢也是竭盡所能的“補有餘而損不足”。老子異常痛恨這一點,社會的發展卻沒有給他任何的機會和希望,反而是愈演愈烈,如此,就是違逆天道
-
18 # 莫失雲間志
《道德經》可以說是一本偉大的科學著作。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一句話裡包含著兩個大自然遵守的最根本的科學原理。
從這句話中,第一個能領會到的意思是,大自然中是有“損”必有“補”的,所以是總體守恆的。西方人很晚才發現了所謂的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而直到現代愛因斯坦提出了質能方程式,這兩個定律才演化成現在的質能守恆定律。
而第二個意思是,變化的方向是固定的。必然是從高向低,從熱到冷,從“有餘”到“不足”。換句話說,大自然總體的方向是走向混亂和平均的。西方的科學家在近代才提出了類似的熵增理論,也就是所謂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
19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
先說前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這是天之道,現代科學稱為熵增。
再解下一句: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藉助權威,藉助貴人,藉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當然也有時,是權貴掌握了資源分配的權利,不得不討好他們以某求利益。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造成馬太效應。
何以解?凡人謙虛卑微,不自盈自滿,則天補之;聖人觀天之象,執天之行。 -
20 # 易谷大師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意思是從有餘那裡取出一部分來彌補不足的這一方。
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該書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誰能讓有餘來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願顯示自己的賢德。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這句話的意思是能量守恆定律的中國版,也是最樸素的中國價值觀的提現!
抱殘守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天道必然不會達到極致,物極必反,器滿則盈!如果是 太趨於極端,天道就會讓他損!若是不足,也會讓他逐漸補足! 在一個微妙平衡的"天道"之下,我們的祖先得以生存,出現了陰陽 出現了太極,出現了中庸!
才疏學淺,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