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562289780
-
2 # 手機使用者54298568950
我今年66歲,這個路我走了近乎一生,而且每次都被堵住,而不是瓶勁。六十年代沒字貼,到處亂學,後來有人說,真敢寫。後來去了趟西安碑林,買了貼,開始臨聖教序,時間一長髮現,功力長了,沒章法,寫成了一個個死字,把行書寫死了。後來學蘭亭序,稍有好轉,因學聖教序時間太長,還是一幅生硬之筆。看書展也沒太大幫助,後在網上看到清梁詩正的書法,才有所悟,體會到筆法要連貫,與氣韻貫穿始終,才開始入門。難啊!
-
3 # 兩山堂
● 關鍵要把握行書不同於楷書的技法特性。尤其是筆法。
——行書與楷書不同的筆法特點主要是:
因勢生形、點入順入帶收、肥瘦對比簡約、橫的短化點化、豎的長化曲化、撇的直化反弧化、捺的點化、點的一落即帶、折的圓轉化、鉤的引帶化等。
——掌握了行書不同於楷書的筆法,便會輕鬆地寫出生動的行書筆畫!
——以“點入帶收”、“橫的短化”為例:
點入:將筆從紙的上方輕鬆點落
、著紙起筆,一落即行。
帶收:收筆引帶送勢。收筆不作楷書性逆收和頓收,不斷勢,按送勢趨向牽絲引帶。臨寫字帖中那些牽絲形態的收筆時,不受牽絲形狀、長度限制。
點入的起筆和引帶性的收筆不受固定筆畫規範的束縛,避免了拘束緊張的心態,使行書的書寫輕鬆靈活。
——“橫的短化”:
楷書中那些長長的橫畫,在行書中是短化書寫的,如“王”“辛”等字。橫畫的縮短可以避免體勢扁方板滯,使體勢圓活縱展,結構寬窄錯落。短化的書寫更加簡捷。
● 建議具體參考江西美術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國曆代經典行書要領精講》系列(已出版《二王行書要領精講》《米芾行書要領精講》《王鐸行書要領精講》)。
——這一行書要領精講系列中,行書的筆畫、結字、偏旁、章法要領,都是在與楷書的比較中講解。便於擺脫楷法束縛,由楷書順利過渡到行書。
-
4 # 魏殿松
我的體會是: 經過幾年努力,有了楷書基礎以後,在書寫中,記住啟功先生的一句話,楷書應當行書寫的論述。啟先生在《論書札記》說:“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經過多年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學習經經驗,並吸收了明清宮廷倡導的“館閣體“端莊嚴謹的風格,我的書法作品大多以行楷面貌出現。
-
5 # 書法有云
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在書法的學習中曾有這麼一句話“楷用行書,行用楷寫”,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在書寫楷書的時候需要採用行書的方式來進行書寫,而在書寫行書的時候則採用楷書的方式來進行。
寫楷書用行書的方式進行,那麼行書在書寫的時候是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呢?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字型,一般我們將含有楷書筆法較多的稱之為行楷;將草書筆法較多的稱之為行草。行楷在大眾的認識中將之當做是楷書的快寫字型。
我們知道楷書因為其筆畫獨立而影響書寫速度,但是,實際上楷書中所謂的筆畫獨立是相對而言的。行書之所以可以提高書寫速度是因為將漢字中某些筆畫進行相連,透過牽絲或者直接連線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在上面所說的楷書的筆畫獨立是相對而言的就是指的是:
楷書中筆畫也是具有關聯的,但是其關聯是隱藏式的,不像行書將之具現出來。楷書中筆畫的書寫也是需要承上啟下,而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書法三要素中的“筆勢”。它所指的是在書寫楷書的時候在不同的筆畫間筆尖從空中劃過的軌跡。
因此,“楷用行書”指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具體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學習呢?主要是學習運筆變化和規律性的連筆練習。
楷書過渡到行書需要學習的運筆變化和規律性連筆練習1、運筆變化
行書的特點是瀟散、自由。
因此它就沒有像楷書那樣講究法度嚴謹,我們從楷書到行書的學習首先需要進行改變的就是運筆方式的改變,在這個改變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筆勢”的具現。
關於“筆勢”的具現,正如我上面所說的,行書可以透過牽絲、透過直連等方式將漢字中的不同筆畫進行連線來書寫。
2、連筆規律練習
連筆是有規律性的,不是單純地將筆畫進行連線。
一般來說,行書的連筆規律和楷書的筆畫學習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在其起筆與收筆處會出現承上啟下的帶鉤狀,具體的技巧我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詳細描述,但是推薦兩個楷書過渡到行書練習的資料供有需要的朋友前往檢視學習。
1:https://www.toutiao.com/i6787341566991139340/
2:https://www.toutiao.com/i6776606739962790411/#p=15
綜上所述楷書過渡到行書的學習最為關鍵的就是思想的轉變,其次就是“筆勢”的具現,最後加上連筆間規律的學習,學好行書是沒有大的問題。另外,學習行書又可以進一步促進楷書書寫的進步。如此,學習行書還真是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
6 # 瑤箏彈清風
可以從行楷逐漸過度到行書。
從顏柳歐的楷書進入趙孟頫的行楷,比如《膽巴碑》。也可以從陸柬之的《文賦》開始,還有 智永的《千字文》也行!
這些法貼都有行楷的特徵,有楷書的特點,同時也存在少許的連筆存在!也就是行楷的特徵。學習這類帖之後,再學一些具有草書特徵的行書也就順理成章了。
-
7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我覺得,從楷書過渡到行書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實上,楷書是我們規規矩矩來寫,楷書也是認識漢字認識現代漢字的標準依據。而事實上,行書才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常用的一種文字交流方式。因為楷書寫起來太慢,行書不快不慢,所以大家最喜歡寫的是行書,最喜歡品評和欣賞的也是行書,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書法優秀作品最多的也是行書,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們最常用的字實際上是行書。
在楷書、行書和草書這樣一個書法體系裡邊,行書是我們使用率最高的書法。
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我們知道,在學習楷書階段,我們已經對書法的筆法有了基本的瞭解,起碼我們在楷書的筆法裡邊,書法的基本筆法原則,基本上都得到了一些解決,那麼楷書的筆法大多數情況下跟行書裡邊的用筆,實際上是沒有太大的區別的。不過,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所以我們開始學行書的時候,也應該像寫楷書那樣繼續學習行書,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的楷書選字有人會說了,行書就是行書楷書就是楷書,為什麼要像楷書那樣學行書呢?這個還真不是我們瞎想象的。
行書要當楷書寫,楷書要當行書寫,啟功先生曾經也是這樣說過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學者張志和在《談怎樣臨寫聖教序》這篇文章中回憶啟功先生對楷書和行書的關係時說:"恩師啟功先生說過,行書要當楷書寫,這個道理也須明白,所謂行書,就是在楷書基礎上加快運筆速度將楷書的標準筆畫作些變通,有一些筆斷意連,遊絲牽線的變化筆法,使字更生動,但對於初學行書,功力不到,很容易導致運筆浮華,點畫失位,而顯得紊亂。所以不妨把行書當楷書寫,容易寫得穩妥,久之,自然也能逐步達到形神俱似。"
張志和先生為我們介紹的啟功先生關於行書和楷書關係的這一段話,對我們來說還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他所說的楷書要當行書來寫,也是給我們打了一個比喻,讓我們能夠在寫行書的時候寫的,不要過於的油滑而要穩重一點,這就必須要把電話寫得非常的飽滿。
不過,我們認為,我們當代學習書法和啟功先生時代學習書法的方法有了很大的不一樣的地方。
《蘭亭序》選字到底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對於筆畫的分析比較科學,也比較系統了,可以說我們基本上找到了學習書法的最基礎的一些規律,能夠準確的反映對書法用筆和結構的操作化把握。因為我們把筆畫分解為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環節統一之後,這三個環節,無論是在楷書、行書、草書、隸書還是篆書裡邊,都是共同存在的。
所以,每一種書法的筆畫,它的起筆、行筆、收筆都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學習行書的時候,當然跟楷書也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行書的時候,要按照行書自身的一些特點去學習行書,而不是像楷書那樣直接的去寫楷書。
這就好比我們學了楷書,比如我們學的是歐陽修的楷書,但是我們要換一種楷書,學的是誰呢?是學顏真卿的楷書或者是柳公權的楷書,或者是學虞世南的楷書,這些楷書都叫楷書,但是筆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這些筆畫結構的共同規律。
因為不論楷書還是行書,筆畫裡邊的結構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起筆,有行筆,有收筆。
如果我們看準每一個筆畫起筆是怎麼起筆的,行筆又是怎麼行筆的,收筆又是怎麼收筆的,把這三個部位準確地把握正確,那麼我們臨摹字帖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了。
米芾的行書選字因為這種書法訓練方法在楷書階段也是這樣訓練的,所以這個方法,在學習行書的階段,仍然是最有效最核心的方法。透過對起筆、行筆、收筆的分析,我們對楷書的書法也是這樣學會的,那麼,我們沿著這個路子再繼續學行書,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的。
所以就這樣一個原則性方法來講,我們學習新書和學習楷書沒有什麼區別,也是科學上是成立的。
行書和楷書唯一的區別就是,行書裡邊筆畫連帶的互相呼應的成分要比楷書多得多。
在楷書裡邊,是不強調牽絲映帶這樣一種筆法的,但是,在行書裡邊似乎就是一種常態情況了。怎麼樣像寫楷書那樣,把楷書裡隱藏的那些筆畫給它拉出來,再給它有一些環繞或者牽絲,這樣,就是行書的筆畫了。當然不是說所有的行書,每一個字的結構都是有牽絲映帶的,但是行書筆畫與筆畫之間互相呼應的關係確實是非常連帶和緊密的,這是它跟楷書不一樣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學習行書方法上,筆畫分析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的話,那麼最重要的是我們選擇字帖的問題,選擇字帖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一般的字帖選擇原則是“通學一家”,意思就是說,首先在一個書法家的系列當中去學習,不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都這樣選擇字帖,這是一個一般的原則。比如說我們學的是顏真卿的楷書,我們不但學習顏真卿的《多寶塔》還要學習他的《顏勤禮碑》等等好幾種楷書。那麼,我們接著學行書學誰呢?我們還是學顏真卿的行書,我們學的是歐陽詢的楷書,那麼,我們接著還是學歐陽詢的行書,這叫“通學一家。”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除了我們同學一家的方法,我們也可以選擇與楷書不是一家的行書作品來學習,這也是一種更多的書法學習方法。
除此之外,在行書選擇字帖上面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是選墨跡,一種認為是選碑帖,到底是墨跡好還是碑帖好,其實這兩種方法各有各的道理。
顏真卿《祭侄稿》選字對我們初學者來說,我個人認為,還是碑帖比墨跡要好一點,因為對我們初學者來說,碑帖可以省去墨跡裡邊複雜的用墨關係讓筆畫、筆法和字型的結構更加的簡練單純一些,我們透過單純的筆畫,可以較快地理解行書的筆畫用筆,這樣,我們也容易初步的入門。
把筆畫寫好,把每個字的結構寫好,我們練了很多的字之後,那麼行書的書法語言,基本上的規律和大體的一些特徵我們就會有初步的直觀感受了。之後呢,我們就可以大量的去臨摹包括墨跡字帖了。
我個人的建議,如果我們開始選擇碑帖,那麼,我們就選《聖教序》這個字帖比較好。
《聖教序》這個碑刻拓本是從唐代流傳至今,較為全面介紹王羲之書法風格的一個字帖,它的字跡比較清晰,行書的代表性很強,因為它是從王羲之最優秀的書法作品裡邊選擇出來的一些代表性的經典,總字數1600多個,沒有一個重複寫法的字。雖然不是原稿墨跡是一個集字而成的字帖,但是它也有它的好處,就是這裡邊的字是經過集字者認真篩選出來的一些字。同樣出現的字,在集字者在選擇的時候,會把一個最好的字或者跟上一個字和下一個字能夠互相呼應的字才能選上,所以,我們學習這個字帖作為練習行書的字帖,範本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歷代書法家最喜歡學習的一個行書字帖。
如果有人喜歡墨跡的字帖,那麼,這個選擇也是不錯的,我建議我們就從王羲之最著名的行書字帖《蘭亭序》開始學起。《蘭亭序》是一個著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一個著名的散文作品,它的文章美書法也美,我們在學習這個字帖的時候,不但可以享受到書法之美,也可以享受到文采之美,這種書法和文采都很美的字帖,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少的。而且,《蘭亭序》這種風格的書法作品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具備了中和之美的優勢,就是既不是太誇張,也不是太柔弱,而是在剛柔之間選擇了一種溫和而沖淡的這樣一個美學的取向,所以,對我們奠定一種平和而激不激不厲的這樣一種書法的審美,向未來的各個方向繼續發展,是一個較較好的基礎性的字帖。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學一種個性太過於張揚的這樣一個字帖,那麼我們的發展方向就會受到一些限制。
王獻之的行書《廿九日帖》我們打個比方來講。有一種“辣”字帖,也特別的“辣”,有一種字帖特別的“甜”,而《蘭亭序》這個字帖,就是又不是太辣,也不是太甜,而是不鹹不淡,比較中合的一種味道,那麼我們掌握了這樣一箇中合的味道,把它掌握的恰到好處,既不是太辣又是太甜,適應的口味就比較多了。如果將來要發展其它個性很強的風格,向著更“辣”的方向或者向著更“甜”的方向去發展,你的“中和”味道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的起點,因此上我們學習《蘭亭序》這個字帖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現在我們學習書法的教學裡邊有一種傾向,好像認為大家都在學習《蘭亭序》,你也學我也學,是不是這樣學下去大家寫出的面貌都一樣,有點太膩了呀?我覺得這個想法真是想多了,歷代很多大書法家,他們都要學很多的字帖,不是說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只學《蘭亭序》這一個字貼就夠了,不是的,永遠不會是這樣,我們還有一些很多的行書字帖,比如說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寒食貼》、米芾的《蜀素帖》、楊凝式的《韭花帖》等等,我們都要去學,如果我們不去學這麼多的字帖,我們的行書也是學不出來的。所以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也是沒有任何必要的。
蘇軾《寒食帖》區域性而且為了滿足或者是證明他們說的正確,就認為哎呀《蘭亭序》不要學了,要學米芾的等等,這一說法我認為都不是正確的說法。
如果按照他們那樣一種說法,如果大家都去學米芾的字帖,那麼人人都去學米芾,我們將來學出來的書法,是不是千千萬萬個人都是米芾了?這樣一個面貌是不是也很膩了呢?事實上,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一生要學很多的行書字帖,不可能只學《蘭亭序》這麼一個行書字帖,剛才我們說過了,學一個行書字帖是完全不能滿足我們學習需要的,就像學習楷書,我們學習一個字帖也是完全不能滿足我們看書學習需要的。
所以,我們在選擇字帖的時候,如果自己喜歡別的字帖,那倒另當別說了,比如說,我就是喜歡米芾的行書字帖。那我們就去學米芾的行書有什麼不好呢?其實,學習書法,選擇任何一個字帖都是一個道理,只要我們學習的是最經典的書法字帖,路通羅馬,殊途同歸,學所有的行書,最後都是萬法歸宗。
趙之謙碑帖融合的書法作品因為我們學所有古代行書字帖或者行書書法體制,都是從王羲之和王獻之這樣一個體系中得來的。因此,不論學哪個字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二王這樣一個體繫上面來,只不過,後面的唐代的宋代的這些行書都是對王羲之書法的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動,他們在王羲之這樣一個基礎上,向著不同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這當然是一種百花盛開的盛況了。
但是我們一開始去學《蘭亭序》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此外,我們把二王系統的書法學好,將來對於我們開拓更廣闊的書法領域也是建立了很好的基礎,中國書法的傳統有兩個傳統,一個叫做“帖學”傳統,這個傳統可以叫做老傳統,也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長久的一個書法傳統。
還有一個傳統叫做新傳統,這個傳統就是“碑學”傳統,我們現代書法更提倡把碑學和帖學兩個傳統結合起來,叫做碑帖融合的書法新道路。
所以我們學好《蘭亭序》對我們將來走上帖學系統的發展或者走向碑帖相結合的發展,都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的。
所以,一個是我們學習行書從楷書過渡到行書要把方法掌握好二一個就是我們把字帖要選擇好,在選擇字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儘量的選擇中合一些的字帖,就是不要太個性化特別強的或者風格特別強的。
當我們有了比較好的書法基礎,就是行書書法基礎或者書法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之後,我們再選擇我們自己喜歡的書法風格這也不完因為要開創自己的書法風格,畢竟是學書法比較靠後一步的事情,我們剛剛開始學習書法,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風格是什麼,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經典裡邊去,把經典的精華學出來學進去,最後我們掌握了經典的精華之後,我們就會用一法去破萬法。然後找到自己的新法。
-
8 # 書法說
行書相較楷書書寫速度更快,加強了點畫的連帶與呼應,因此也易認,速度上書寫便利,所以廣泛應用到書寫中。
那麼如何從楷書平穩自然過渡到行書呢?首先建議從行楷開始學習。唐孫過庭《書譜》中說:“初學分佈,但求平正。” 初學行書易選擇字形端莊,平正的範本為好。比如,懷仁集《聖教序》、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等。楷→行楷→行書→行草→草書,一步一個腳印,把基礎打夯實,切勿好高騖遠。
透過行楷的訓練帶,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可以學習米芾、顏真卿,也可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自己喜好的範本進行臨摹學習。當確定學習的法帖範本後,千記不要輕易更換,下功夫學,過一兩年自然會有所收穫。
在行書學習訓練當中,要注意點畫、結字、行筆的規律,主攻典型字例,切勿貪多求快,要觀察到細微之處,心中有數才能落筆從容,有出處。
-
9 # 獨狼思語
這個題目是誤導初學書法者的謬論。喜歡學行書的話就可以直接去學行書,無需理會揩書。兩者之間根本就不存在所謂過渡的問題。
讀過書發展史的人都知道這樣論斷和認知,行書比楷書出現要早數百年。西漢時代就開始出現行書,到東江漢未年發展至高峰,王義之,獻之父子就是其中代表。而楷書在這個時代才剛剛萌芽,到了唐代才發展到高峰。以顏真卿,柳公權等為代表。
也就是說,行書,楷書都是從隸書中演變發展而來,是兩個不同的流派的藝術分野。兩者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的交集。但是卻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書法藝型別。根本就不存在楷書過渡到行書的說法,也不需要所謂先學楷書後學行書的學法。
縱觀歷史上的書法名家,兩種書體同樣出色的書家不多。可說是鳳毛鱗角!
既然知道了楷書跟行書的來路和之間的關係以後,題目這個提法是完全錯誤的。建議初學者以自己的興趣來定論要學什麼。喜歡行書的就直接學行書,喜歡楷書的就去學楷書。各適其適得了!
-
10 # 尼古拉斯憶心
如果問: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也許有人會答曰:“不就寫快點嘛?”“重新臨行書帖就可以了!”這些觀點都是不科學的,相對片面。今天就此文和大家聊聊:如何較為科學地將楷書過渡到行書。 進入正題前,先要明白一個概念:楷書和行書無先後關係,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擁有相對獨立而又有一定共性的書法基礎,所以本文所講的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思路,當然不只是速度的關係,這裡麵包含了楷書和行書體系間微妙的基本功、筆法架構、佈局和行氣等系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7點思路。
那麼,如何相對“科學地”將楷書轉換到行書?基本原則是大道理,從宏觀上指導人們的思維和實踐,具體方法是明細要求,從微觀上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書法實踐不能光講大道理,要有具體要求來規範操作過程。“變”是楷書向行書轉化的關鍵。下面用例項來做印證說明。
01/ 用筆:變中鋒行筆為諸鋒兼用 “中鋒行筆”千古不易,楷書尤其講究這一點,這也是古代書法大家用筆經驗的總結,今人可遵照執行。但在行書的書寫中,由於寫意抒情的需要往往兼用多種筆法,使得筆下的線條變化無窮而生出許多情趣來。
用中鋒能獲得豐滿圓實的、具有立體感的線條,就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那樣,力透紙背、墨如漏痕。 側鋒也是書寫時常常用到的,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由此可見,根據需要時而用側鋒書寫,也能獲得《蘭亭序》那樣的頓挫生姿、妍美無比的效果。除了運用中鋒和側鋒以外,行書書寫有時還可根據需要偶爾使用偏鋒,以求得異樣的效果。
02/ 運筆:變緩書慢寫為快慢兩可 相比較而言,行與楷的顯著不同就是書寫時行書運筆的速度快於楷書。
就這麼一快,使得行書表現出諸多風姿來。當然,從實用角度看,不快不足以提高速度,不足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藝術角度看,書寫速度加快使得線條變化多姿,粗細、曲直、枯溼、燥潤、濃淡、虛實都得以表現,令人看來有豐富多彩、心曠神怡的感覺。 假如把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帖》展現在我們面前,無人不為米芾疾如劍舞、慢若閒步的疾緩有度所痴迷:該詩帖起首幾行書寫速度不緊不慢,可見書者心緒尚處平和之態,到了“添金工不怒,意滿怨亦散。一曳如風車,叫啖如臨戰。 傍觀鶯竇湖,渺渺無涯岸”這一節,則明顯看出米芾的心緒起了波瀾,書寫的速度較前面要快,但注意到了快慢結合,“戰”字左半濃墨慢寫顯得穩實沉著,右半隨情緒波動快寫,起承轉合自然顯露,飛白和枯筆與左半的穩實沉著形成鮮明對比;“傍觀鶯竇湖,渺渺無涯岸”兩句前六字行筆略慢,後四字書寫速度明顯加快,頗有抑揚頓挫、波動起伏之感。 行書的快寫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內容情節、根據書者寫意抒情的需要靠臨場發揮來表現,該慢則慢,當快則快,快慢結合。當然,快寫自不待言,即使是慢寫也比楷書要快許多。
03/ 線條:變直線交結為曲線為主 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抽象藝術,它透過千變萬化的線條來傳情達意。
正是因為線條的變幻無窮,才使得書法藝術展現出無窮的魅力。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一幅大草佳作時,根本不認識其中的某些字,但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而不忍離去。何故? 不認識字是因為寫得過草而不易辨認,不認識而看得不願離去是因為線條的魅力太大,線條太美妙了。楷書的線條相對簡單,點、橫、豎、撇、捺,橫平豎直撇捺斜,僅此而已,雖說方正規整,但相比於行書它的變化不大,情趣表露得有限。 在楷書向行書轉化時,主要是線上條上做文章,把楷書橫平豎直撇捺斜的直線形式變化為曲直兼備而以曲線為主,這除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加快書寫速度外,更主要的是追求線條的多姿多型,使之流暢、活潑、靈動起來,既滿足實用、易識的需要,又滿足藝術審美的需求。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除了內容上的可讀性,其線條的自然變化、線條的藝術內涵佔有重要的比例。拿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自書告身帖》相比較,《自書告身帖》規整有餘而活潑不足,《祭侄文稿》端莊與靈動並存,多出一些情趣來。
04/ 筆意:變暗為明或明暗相宜 書法藝術講究筆意連貫,既體現書寫時的熟練程度,也體現書寫者思維的連貫性和運筆時的起承轉合。
但楷書的筆意多表現為看不見的暗連,行書的筆意隨著書寫速度的加快而顯得外露,既有看不見的暗連,又有看得見的明連。暗連是筆畫間看不見的“意”在潛流,明連是筆畫間看得見的牽絲帶縷。 沒有筆意明連的楷書顯得乾淨利落無羈絆,有了牽絲帶縷(明連)的行書又顯出牽前攜後、互相關照、彼此呼應的和諧之美和活潑多姿、流暢婉轉的靈動之美。行書的筆意不盡是明連,有時也表現為筆斷意連,這就更加說明了行書的不拘一格。 蘇東坡的行書是“宋四家”的傑出代表,其《黃州寒食帖》敘事兼寫意,它不愧為行書傑作的理由有兩點,其一是文辭的優美,其二便是書法藝術的成就,那麼,筆意的呼應、連貫、傳承、暢達就是其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由楷書向行書轉化的時候,筆意的表現形式或曰如何表現筆意,那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05/ 筆順:變固有法則為靈活運用 楷書的書寫極其講究筆順,自古就有可供遵循的筆順規則來規範楷書書寫。
這些規則是千百年來書法家們實踐經驗的總結,十分科學。在楷書轉化為行書的過程中,有些筆順規則不可改變要繼續遵守,有些規則須應行書書寫的需要而進行變通,變通的前提是順手順筆、快捷便利,從實用上看,是為了提高書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從藝術上看,是為了求得多方面的變化以體現書法情趣。 行書筆順的改變要在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指導下進行,而不能隨意自創,否則令人看後啼笑皆非,有一種“先穿鞋後穿襪”的尷尬,還給人留下文化素質不高的遺憾。 筆者曾親眼目睹一“書法家”寫“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的豎幅,字的優劣且不去說,單看他寫“樓”字就叫人大跌眼鏡:“樓”的“木”旁一筆完成,從豎畫寫起,鉤畫回行連橫帶撇兼顧右點(大概受到行書“禾”旁短撇起筆一筆書就的啟發吧),主體的書寫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他先寫“十”字交叉,然後各寫左右上下的點和撇捺。 這種筆順自古無有,雖是獨創卻背離了法則,犯了大忌。舉此例意在對事不對人地說明一個道理:筆順改變不可隨意,研讀名碑名帖從中尋找範例,繼承傳統,遵守規則。盲目自創是不允許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06/ 結構:變結字繁雜為刪繁就簡 楷書書寫時要嚴格體現文字原型,儘管結構繁雜、書寫麻煩,但也不能隨意精簡。
而行書的書寫則不同,它可以根據文辭內容、配合寫意抒情、方便臨場發揮而對結構進行調整,有時甚至可以刪繁就簡地處理文字。 當然,這也要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進行,不可隨意。有了刪減就能使文字簡約化,書寫速度加快,效率提高,還能使章法佈局多樣,黑白分佈合理,疏密處理得當,並使氣息貫通。 前文“五項原則”之第三項“簡約性原則”中所舉的米字“獨”和“麗”就是對行書簡化結構的最好註釋。同樣,結構的簡化不能隨意;另外,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簡約而把所有的字都簡化,有時繁簡併存也能顯出別樣情趣來。
07/ 字形:變方正端莊為儀態萬方 除極少數特殊結構的文字如“夕”、“一”、“人”等之外,絕大多數楷書的字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寫得好,能顯出端莊、嚴謹之美。
行楷(近楷而縱於楷)和楷書一樣,多講究字形的大小一致,除書寫速度加快、筆意明顯連帶以外,它基本保持方正的形態;而行草(近草而斂於草)在楷書和行楷的基礎上縱筆書寫,加上筆順有所改變、結構有所刪簡、筆意連帶外露,又在章法上講究疏密對比,重在寫意抒情,所以,字形較之楷書呈現出不規整、多形態,這也是行書的魅力之所在。 由此可以肯定,楷書向行書轉化時,不能受楷書方正字形的影響而跳不出“方正”的窠臼,應該因字成形、知白守黑而力求變化。有些字可繼續保持方正形態,有的字則可呈三角形、五邊形或奇形異狀,儘可能地豐富其形。 若要例證這一點,米芾的《虹縣詩帖》最能說明問題:如果說“虹縣舊題雲”幾個字尚屬方正字形的話,後面的“淑”字就說不清是什麼形態了;“氣”字基本屬於縱式長方形,而“風”和“舡”字的形態就難以界定了;“日”和“中”又屬不同的兩類,“日”字簡化書寫以至於無形態可談,“中”字書寫中規但也不可名狀,假如硬要描述之,它勉強可以歸入算珠獨串之類。
字形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但不是書家刻意追求的,隨著書寫的進行自然且下意識地成形,只是寫成後旁人眼中的自然成像而已。但由楷書轉行書,不拘字形上的方正規整而使行書各具形態,是行書書寫時要做到的一點。 以上所說的7個方法,主要是應書法學習和教學的需要,是我們透過研讀名家碑帖並結合書寫實踐而積累的一點心得,也是對行書書寫法則的簡要歸納,絕不敢說想以此來填補行書“從有此體以來,未有專論其法”的空白,只能算作引玉拋磚之舉。若能引起方家的注意或能對書法學習起到一點參考作用,筆者就心滿意足了。
-
11 # 申正義文
我以為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是視你對楷書的書寫水平和駕馭毛筆的能力而自然過渡。水平高且能力強,則過度自然快一些。
如果你是學趙孟頫的楷書,那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更易上手。因為趙孟頫的楷書本身,不論大中小楷皆有行意,在其以楷為主的帖子中間常楷,行兼備,甚至寫到興處還有章草意。以我的體驗,練習趙孟頫的楷書到了一定階段,即能嫻熟駕馭楷書時,便能自然而然過渡到行書,且難度並不大。當然這僅就學習趙孟頫楷書而言。
以下是我嘗試用趙孟頫楷書《漢汲黯傳》筆意寫成行書的習作,獻醜了!請書友們批評指正。
-
12 # 師範小王子
其實行書就是楷書的快寫。何以能快?取其熟。在楷書的基礎上筆畫略有連帶即可。如果覺得過渡難,可選同一家之書練習。比如你學的顏楷,可以選擇顏真卿的行書來練習。這樣手下運筆的旋律、節奏就比較順暢。
-
13 # 牛鳴霄漢
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我以為重要的一點,是把握楷書和行書各自的特點規律。
楷書,也稱真書、正書,由隸書演變而來,始於秦漢,盛極於唐,是漢字書法中成熟最晚的主要書體。楷書筆畫平整、方正。三國時期鍾繇為正書之祖,唐代的歐、虞、顏、柳和元明的趙孟頫可稱楷書的典範。楷書線條井然有序、一絲不苟,美在端莊正氣、樸拙雄渾。
行書,為漢末劉德升所創,在楷體基礎上進行流便、捷式書寫,輕轉而重按,如行雲流水,風神灑脫。代表作就是"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還有"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寒食帖》。
行書是一種變化度大、包容性廣、姿態廻異、表現力極為一豐富的書體。就結構而言,可借鑑真、草乃至篆隸筆法,基本特點規律是:結字大小、長短不一,避免"字如蒜子”;章法講平正欹側;下筆收筆連帶呼應;筆畫講開合向背,穿插呼應,有疏有密、參差錯落。還有一點就是"凡同則變":一字內有相同之點,不可雷同;同一個字多次出現,也應有對比變化。
行書美在輕盈靈活,筆鋒流露出一種順勢、自然牽帶的氣韻;線與線之間的呼應,更增添一道縹緲的美感。從文化角度看,行書比較符合文人士大夫中庸、不激不厲的要求,是一種適合藉助筆墨抒發胸臆的良好載體。
如果您已學了唐楷,那麼我建議你可以"由唐而晉",臨摹王羲之的《聖教序》《蘭亭序》,臨王獻之的《地黃湯帖》等,爾後也可以學學顏真卿、趙孟頫的行書,最後出帖創作。
-
14 # 曠世孤獨人
從楷書到行書,何須過渡?別相信某些人的忽悠,隨性去寫,自然而然的楷書提速加之注重筆法上的留意與控制,即不失筆法前提下的提高書寫效率便自然由楷入行。
-
15 # 心遠山人
我的經驗是,壓著性子練臨了近4年的《玄秘塔》,《神策軍碑》,一直臨寫楷書,中間沒有其他臨寫。第4年過後,忍不住買了《聖教序》,一直在讀貼,從未動筆,今年第5個年頭,有一天忽然有臨行書的衝動,於是就開始動筆臨寫《聖教序》,同時也臨寫楷書,這樣互相同時臨寫,持續了半年,發現寫楷書慢慢活起來了,互補了,同時穿插臨寫了《曹全碑》,近一個月也開始了《勤禮碑》的臨寫,感覺自然過度,而且互不影響,還多少互補了。
-
16 # 乾得堂
楷書要轉化為行書,其中的關健是筆法。楷書用筆點劃之間多為橫豎。而行書則多為曲線。楷書點劃嚴肅,一般點劃變化較少,而行書點劃變化多端。從字型結構來說,行書點劃之間略有連帶,而楷書則無。行書之所以為行,正是相對於楷書而言,用筆更可隨意一些。
寫熟了楷書,一下子變為行書用筆,有不習慣之處。所以除了臨習行書字帖之外,更需放鬆用筆。點劃之間的連帶和以曲線替代直線的書寫,也需要一個過程。當然行書的字型也有它自身特有的結構。掌握字型結構再加用筆的變化。從楷書到行書並不很難。以我對於行書的理解,用筆的點劃如能與字型結構很好的配合,行書一般可以寫得漂亮。當然,如果完全以筆劃為主,那就難一些。(行書自寫)。
-
17 # 創新炎黃
《行書行行楷筆法》
楷書練習到熟練程度之後,總而要向實用化方向發展,那就是行楷化或者行書化。行書行楷才是實用書寫必用書體,正因如此,書法最多的還是行楷行書為多,即便是歷史上的墨寶也是如此。筆者在這裡整理下行書的一些基本筆法特徵。
一、順勢入筆收筆
行書筆法中不再象楷書那樣,要求逆鋒入筆回鋒改收筆,一定要計個“藏頭護尾”。因為為了自然濟,落筆即順鋒而入,行筆中鋒,收筆順勢帶而,併為或牽連下筆作好準備。筆勢明顯流暢快速起來。 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 筆法上的這些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許多。
二、筆畫間點畫呼應牽連
行書收筆不再回鋒,筆鋒順勢提出,所形成點畫的附加小鉤或遊絲牽連,即上一筆理收筆即順勢帶下(這一筆法也被稱為接筆)而下筆自然承上,使得筆畫之間雖斷還連,也就是所謂的“筆斷意連”,產生出明顯的筆畫之間的顧盼呼應關係,形成特別的筆畫形態關係。
三、牽絲引帶
筆畫間的勾挑使之相互顧盼呼應,有時筆鋒帶出遊絲,丙個三個筆畫因此連成一線,連續寫出,一氣呵成。
四、簡括省略
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已起到簡化作用,加快了書寫速度。但在行書中有時其原有筆畫減少,只在筆畫間牽絲相連。 有些更是索性合併了原來的筆畫,一帶而過形成行書獨有寫法。但是這種方法應該在行楷中儘量少用。
五、收放變化
與楷書的嚴格方塊字不同,行書可以根據章法需要和藝術性要求,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
六、離方遁圓
楷書多用方筆少用圓筆,折筆處更是多用方筆體現調鋒。行書則為了流暢與速度,隨筆順勢圓筆轉折,變化多端,筆無定法。
七、重按輕提
行書中注重書寫流暢,在快速書寫的環境下,輕細之處收筆輕提,快速遊走。 而粗重點位筆按下,速度稍緩一下,留墨自然厚重。筆畫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漸變過程。如果大起大落,或輕突變,也應該體現一種自然變化。
其它......
-
18 # 麓風軒1、牽絲連帶、上下呼應
在楷書當中,沒有牽絲連帶,但是在行書當中,筆法上的牽絲連帶變得多了起來。在楷書當中,上下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不強,行書當中上下筆畫(甚至字與字之間)呼應關係變得明顯,可以透過筆斷意連來體現,見下圖“無”字、“帝”字筆筆相連、筆筆呼應:
2、變直為曲、減省筆畫為了快速連寫,行書當中將很多楷書的方折變成了曲線,也有很多筆畫減省,以顯得更加圓潤和流暢,同時提高了書寫速度;見下圖,繁體“區”字內部三個口,簡化成三點,“而”字方折變成可原轉:
3、變化多端,筆法豐富楷書當中,筆法是相對固定在一定的標準範圍內,變化有限,而行書的筆法變化多端,在同一字、同一篇章當中,出現相同的字,相同筆畫的時候,也要儘量寫出變化多端出來。見下圖“流”字、“波”字三點水的變化:
-
19 # 子衿書法
速度是從楷向行的一個節點。
速度來自於運筆的熟練。楷書練習,是為了訓練手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當手能夠穩定的運筆以後,就應該增加行書的練習。行書與楷書的區別在於承接性更明確。當然,任何書體都要講求承接。而楷書的承接是無形的,採用的是筆斷意連。行書則加入了形意相連。
楷書以實筆居主導。虛筆為輔助。行書則主筆寫實,虛筆連帶。由楷書過渡到行書,在於筆畫的收筆處。楷書的收筆多以實筆收住。行書則以虛筆連帶,搭起下一筆畫。專業術語稱為“尖、搭”。尖為上筆之收,搭為下筆之起。
楷書、行書、草書,最好是同時進行練習。體勢雖然不同,書理則是互相涉及。會有互補的作用。在慢速的楷書中弄不清,寫不好的點畫,在快速的行草書中,卻能寫好。從而知道以什麼樣的速度,能寫出什麼形態的筆畫。楷書中呆滯的筆畫,就是行筆遲緩造成的。
總結:書體之間,不是基礎關係。是互補關係。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是運筆的熟練,速度與節奏的控制技巧 。
-
20 # 大成國學堂
在學書者乃至於公眾心裡,有幾個預設性答案的,最常見的有三個:1、一個人書法好,就意味著他(她)的楷書必然好。反之,假如楷書不夠好,其他書體的書法也一定是醜書或者大忽悠;2、行書就是楷書寫快、帶牽絲的版本,所以行書要寫好,必須楷書先好,假如楷書不好,行書一定不好;3、我會寫字,我知道美醜,所以,我知道別人書法的美醜,所以別人寫的字如果我覺得不接受那一定是醜書。
以上三個問題看起來司空見慣,其實很不容易回答,首先成見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以上三個成見其實都跟滿清三百四十年壓抑漢族文化、奴化漢族文人的意識形態統治形成的書學大退步、書學奴化教育方式是有關的。其次現代社會的公眾意見開放的言論環境已經不能容許精英主義表達專業態度和藝術標準。罵潮和盲從的力量都遠遠強於真正的專業圈子意見(話說這個專業圈子近幾十年也實在不是很讓人服氣),由此才有了外行評斷內行而且可以利用公眾話語權行使多數派暴力,也有了像田二幫那樣的與書法其實掛不上什麼關係的商業字型能夠席捲全國、醜態百出。
好了,這裡我們只說當你練了楷書,怎樣以最合適的方式過渡到行書的臨池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這個問題。
其實首先要說練行書不必先練楷書。行書的形成遠早於楷書尤其是唐楷。事實上行書裡的風格、流派、技術都遠遠要比楷書尤其是唐楷要豐富的多。更由於在各書體裡,行書與草書的姻親關係其實是最緊密的,而草書所需要的技術來源和關聯書體為隸書、篆書、章草,所以絕大多數時候行草是不分家的(古代法帖基本如此),但楷行的結合反而出現的比較晚,實在因為唐楷是楷書成熟的巔峰、出現較晚之故。
由楷入行,我做三點建議:
1、儘量選擇原先所練楷書相同的書法家或者流派,至少在筆法、結字上同屬一個風格的,相對難度不會太大的行書法帖來做初始行書臨習範本。如原先習顏字可以用《爭座位》,不建議《祭侄稿》;
如原先習褚遂良可以用褚摹《蘭亭序》及黃絹本;
如原先習歐陽詢可以用《定武本蘭亭序》;
如原先習魏晉楷書如鐘王的那麼有福了,可以習《集王聖教序》、趙構、董其昌或者先上智永《真書千字文》學習筆意和點畫發力點再入《集王聖教序》或者《集王金剛經》,甚至白蕉先生行書或者日本三筆三跡的行書。
《集王聖教序》在行書,基本等同於孫過庭《書譜》在草書的地位,是絕佳的入門級臨本。
《蘭亭序》尤其是神龍本看似影響力無遠弗屆,事實上史上三大行書都不適宜初學者臨習。蘭亭的氣韻和筆法的複雜、祭侄稿的篆籀筆法和情緒的收放、寒食帖的文韻和結字的精巧,都會給初學者帶來極大的困難,甚至養成某種習氣。
2、以行入楷或者以楷入行的書家作品在初期最好保持距離。如趙孟頫、鮮于、康裡、米芾。這些書家積累了極其豐厚的(幾乎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臨池深度,李邕、啟功也是在深厚的楷書功力上做的行書風格演化,學個形不難,但其骨力風神難以企及,無論你用多少年的專修,所謂學我者死,此之謂也。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學趙孟頫和啟功的贗品,幾乎最容易被辨認出來,媚中無骨,一望即知。
3、臨習方式要改變。楷書臨習方式一般都是以單字為突破口,逐字過關,從筆法到結字的形態,各種細節,一點點摳,從不像到像就是一個摳形態的過程。行書的臨習,在掌握基本的筆法之後,更好的方法是按照字與字之間的氣息關聯,一個字組一個字組的練習,著眼點在氣息貫通和轉換,關注前後發力點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具體點畫。從點畫執行習慣,到字組,再到一行一行的默臨,是一個需要紮實功夫累積的過程。換句話說,行書臨池的難度比唐楷要大得多得多。
一點補充:
二王法系一直講究真草同修,這裡的真書包括楷書、隸書或者魏碑,草書為小草或者章草。以真補草之率,以草提真之韻。而行書,介乎真草之間,在應用中也和前後二者自由轉換並無芥蒂。在此也補充一個建議:其實可以考慮真草同修,自然而然也會得到行書跟進寫好的結果,甚至更好。
回覆列表
學習趙體楷書,是一種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途徑。但是,趙體楷書相對比較難,因為有柳體法度,又有古人的韻味,採眾家之長而形成的,再加上個別字以行代楷、跳躍式變化,所以不容易掌握。不妨把趙體小楷《漢汲黯傳》和《靈飛經》對比一下就知道了。我的經驗可以直接去臨行書,避開楷書環節,當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毅力去做,只要堅持不懈就會越練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