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營商觀察

    “君子不器”是《論語》中最短的一句,加上“子曰”也不過六個字,但卻一語道破教育的根本。 “器”,《說文》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我們今天叫器皿,工具也。“君子不器”,什麼意思?是君子不做工具?好像也沒有那麼簡單。古文用字精簡,理解起來就有很多歧義。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君子是器,又不僅僅是器,放在今天,它至少要包含三層意思:人才、人格和人文。 什麼是人才?不管你是“大器”,還是“小器”,抑或是“不器”,器,就是指工具,它有具體的用途,如同杯子可以喝水,盆用來裝東西一樣,放在人身上,就是你要做一個可用之人,對社會有用,這樣,你所學的專業,你的才能和智慧都指器,這是養命之根本。 但做人又不僅僅如此,你養一隻小狗,還能幫你拿點東西呢,所以,再高一層次,人要有人格。什麼是人格?指你又能照顧到別人的利益,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斷然選擇拒絕。有人困難時需要你幫助,你可以伸出一隻手;有人塞給你一些錢,讓你做一些不敢公開的事情,你可以拒絕,這叫指人格。沒有人格,即使你是一個人才,也不是一個大才。 什麼是人文?人才、人格兩者指的是你在社會中如何和人相處,但是你一個人獨處時,怎麼辦?泡吧、玩遊戲、卡拉Ok、看電視?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恰恰取決於一個人獨處時你幹什麼?人文,指文化藝術,彈琴、讀書都可以,才藝可以豐富你,提升你的精神品格。 光有人才、人格沒有人文的支撐,只會剩下空虛。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諸葛亮?人才、人格、人文三者完美的結合。沒人懷疑他是個人才吧,他的才能、智慧無以復加,過去是賢相,今天是企業裡最放心的企業經理人,最好的國家總理,這是人才,但是諸葛亮為什麼出山?不是為了丞相的權利和地位,也不全是為了劉備的三顧之恩,劉備一求再求,諸葛亮都沒有反應,最後劉備哭跪,一句“如蒼生何?”,恰恰讓諸葛亮的心軟了下來,為天下蒼生百姓,為天下太平,這就叫人格。能照顧到天下人的利益,這是最高人格;一個人獨處時,看看諸葛亮如何?一架古琴,一襲長袍,一間草廬,但是往來無白丁,豐富的精神生活,天文、地理、音樂、藝術、詩詞歌賦,無所不通,那叫人文精神,表面的淡泊生活,卻有至高的精神指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永遠刻在文化中國人內心的座右銘。實際上,沒人在乎他有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更欣賞他是一個完美的人。所以,諸葛亮的死,沒有哪個中國人不感動的。 反思,我們今天談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全人教育,通識教育,其實,祖先四個字已經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 常常被學生問及:“今天科技發展,資訊發達,難道今天的我們還不如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我的回答很簡單,不是古人比我們有多麼聰明,而是古人思考問題直指天地、自然、人生的根本,“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天有哪一個人看見月光,會有這樣的思考和追問,現代的人有忙不完的事,你要這樣問,會不會被懷疑有精神問題。

    (國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北京日新學堂艾博士/文)

  • 2 # 蓋世神算

    君子不器,這裡的“器”確實是器重的前身。在語法結構補全後,君子不器為——君子不關心別人(能力)。

    君子不在意別人對自己有多大益處,自然不關心別人有怎樣的能力。這能力包括經濟條件等的偏重條件性質的能力在內。

    君子不器重別人的才幹與才華,是“君子不器”的意思。

  • 3 # 地心天球儀

    孔子為周易做十翼,其中有句話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君子不器",說的是君子要超脫,不拘泥於事物當中,不受其制約和左右。"不器"而"道",所謂"仁"也。孔子推崇"仁",就是教人崇尚天地之間的道。"仁"字的構成也是這樣的,"仁",左為人字旁,右為天地二象。天地之間有人道,故曰"仁者愛人"。"君子不器",是教上層政治家們多為天下眾生考慮,不拘泥於具體事物。《內經》說:"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不器"者,行道也。

  • 4 # 微彰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第二章第十二條。子曰:君子不器。

    這句話之所以不好理解,在於“器”字,應如何解讀。

    一、“器”字的本義及其在《論語》中的常用義。

    東漢·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是公認的,中國早期,比較權威的字典,裡面對漢字的解釋比較符合字的本意。

    根據《說文解字》分析,器的本義是器具。所謂“器,皿也。”之後又延伸為氣量、工具、才能、器官等多重義項。

    那《論語》中出現的“器”字,具體是指什麼意思呢?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作“器皿”講。出現在第五章第四條。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胡璉也。”

    子貢,也就是端木賜,問孔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子貢像宗廟裡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一樣。這實際上是孔子誇讚子貢,認為他很尊貴。

    2、作“工具”講。出現在第十五章第十條。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是子貢,問孔子,怎樣培養仁德。孔子回答說,要做好一件事兒,就要先打磨好做這件事兒需要用到的工具。

    3、作“氣量、氣度”講。出現在第三章第二十二條。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這是節選原話中的一小部分。孔子認為管仲的氣量很狹小。至於具體原因,孔子列舉了很多,這裡跟咱們要講的內容無關,暫且不論。

    4、作“才能”講。出現在第十三章第二十五條。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這也是節選原話中的一部分。孔子說,在君子手底下工作很容易,討他開心卻很難。不用正確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他是不會歡喜的。君子,善於根據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這裡器作才能講,是由器具、器皿延伸抽象出來的意義。

    二、君子不器,暗藏深意

    那“君子不器”中的“器”字當如何解讀呢?

    根據上面的分析,此處器當作器具講。這句話就可以解釋為: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

    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

    器具,功能比較單一,每一種器具,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相對固定的用途。

    孔子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相對固定的用途。

    換句話說,君子要博學多識,多掌握些本領,全面發展自己,而不能只掌握一種單一的技能或知識。

    第九章第二條中,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也。

    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很偉大,學問廣博,但是沒有什麼賴以成名的專長。孔子聽了之後,回答說,我幹什麼呢?是趕馬車還是做射手?我還是趕馬車好了。

    人們認為孔子很偉大,但是沒有專長。但是孔子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君子應該全面發展,多掌握些技能,所謂技多不壓身。

    於是,當人們質疑他的時候。他的回答很有底氣。我沒有專長,但是我能趕車,能做射手,能做賬房,能教書,因為我廣博,掌握的技能多,所以我的選擇也多,出路也多。

    三、隨機應變,靈活自如,才是真君子。

    與“君子不器”相照應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第四章第十條。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對於君子而言,天下之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不要怎樣做,只要合理恰當,達到目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舊,隨機應變,靈活處理、通權達變才是君子本色。

  • 5 # 九嶷山上

    論語裡有很多被誤解的地方,這是因為有的地方用詞過於簡練,導致有的人理解出現偏差。所以,理解孔子的話,要把握他的主旨。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會像器具一樣。

    不會像器具一樣又是怎樣呢?

    器具,是沒有生命力的,是死板的,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是沒有自我主宰能力的。而人,是有生命力的,是鮮活的,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也是具有自我主宰的能力的。

    如果我們讓生命沉寂,放任生命隨波逐流,不去追求和自我主宰,又何異於任人使用的器具呢?

    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會不斷提升自己,有所追求,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器具製成之後,他的功用是定向了的,杯子裝水,鍋煮飯。沒有改變,沒有提升和改變的可能了。但人是不一樣的。是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人如果像器具一樣不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改造和提升,那人跟器具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孔子提出“君子不器”,主張人應該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自我調節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社會需要,積極主動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去面對和處理問題。

    正因為“君子不器”,才會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追求,才會有“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追求,才會有“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精神追求。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君子不器。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解釋起來其實也不復雜。即: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樣(侷限於某一種用途)。如果中學生考試,這樣回答應該就可以了。我相信提問者應該知這樣的答案,之所以再來提問,定然是希望得到一些與此相關的傳統文化或是儒家文化方面的內容,下面談點個人理解。

    “君子不器”四個字,先說君子。我想問一下,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七十二賢人,所謂的賢人肯定是品德高尚之士,比如顏回、子路,子貢,子夏,子張,曾參,公冶長等等,他們是不是君子?答案是肯定的,他們都是君子。可是在《論語·公冶長》中,有這祥一段: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曰:瑚璉也。瑚璉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的禮器,是很貴重的。不管瑚璉代表的具體作用是什麼,總之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這裡,孔子親口比子貢為器,而子貢並不以為器而沮喪。既然是“君子不器”,那豈不是連孔子最得意的幾個弟子之一的子貢也不是君子了?顯然不是這樣,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君子一詞具有兩層意思,這兩層意思即互相聯絡,又互不相同,一層意思表示社會地位上是國君之子,是未來國家的領導者,國君的繼承人;另一層意思是道德高尚。

    孔子辦學,培養的是君子人格,這是道德層面上的,讓每個人都品德高尚。從現實的層面上來說,孔子教授學生的又是治理國家的學問,這裡君子之道又是指社會地位,指國家領導人治國之大道。至於耕田種菜這樣的“小人之道孔子是不教的。

    顯然,孔子的學生不都是國君之子,而是社會各個階層都有,這正是孔子做為萬世師表為人所敬仰的原因。所以,孔子雖然說過“君子不器“的話,但他的優秀弟子大多為“器”。既使是現在,“器“這個字還是正面的,比如,我們說一個孩子有出息會說,“這孩子真成器。“覺得一個人能幹大事,會說“這人有大氣“。

    所以,君子不器之“君子“。用現代話說,就是領導者。而且這個領導者不是部門領導,而是全域性的領導。而部門領導,是可以用器相比的。如吏部尚書要有人事方面的特長;戶部尚書要懂財經,而工部尚書必須懂建築,兵部尚書要懂軍事,刑部尚書是懂法律。這些人各管一攤,是專門人才,是所謂的器,吏部是印把子,戶部是錢罐子,兵部是刀把子等等。但皇帝不能只是單方面的人才。他應該是會使用各種各樣工具(人才)來治理國家的人。

    總結一下,不器的君子,是帥才。他不會侷限於某種才能,而是能把各方面的人才工具收為已用,以治理自己國家的人。而成器的君子是將才。是在某個領域能夠獨擋一面的人才。

    帥才實際上是很少的。而將才卻是每個時代都很多的,能夠用自已擅長的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就可無愧君子二字了。

    孔子的“君子不器“,不是對普通人說的,普通人能夠成器,本是莫大幸事。同時,君子不器也是對普通人說的,對普通人來說,術業有專工的同時,兼收幷蓄,搏採眾長,對修養君子之德也是大有好處的。

  • 7 # 路人甲湖光山色

    “君子不器”,在我看來,這話至少有兩層含義需要我們仔細體會:

    第一,器者,工具也,技能和功用已固定,不能增加或改變。可以比喻專才。而孔子推崇廣博,自己本身就多才多能,軍事、外交、禮樂射御書術都精通,既可從政又可教書,“乘田”“委吏”之事也都做得很好。不限於一專一能,需要什麼才能就具備什麼才能,何其多能也。君子就應該立志做像孔子那樣的全能型通才。

    第二,君子不能被他人當工具使用,君子應該尊道而行,做事有自己獨立價值觀念和判斷標準,不能被他人當槍使。孔子晚年帶一幫弟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有如喪家之犬,不少國君邀請孔子從政,為什麼孔子不願意?因為政治理念不一樣,君子不能被他人當工具利用。君子一定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道義而使用自己的才能!

  • 8 # 陳芝麻吧

    看了許多的回答,好像都很拘泥,是不是真的存在所謂的無形的枷鎖?

    孔子的言論非常謹慎,不像米國領導人可以信口開河,所以前後是一致的。這就給解釋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的器,與「君子不器」的器, 本義是相同的,不過前者是單純的名詞,後者是相對標準的名詞動用。這麼理解應該可以作為出發點,但是直接譯出來,好像還是不得要領。為什麼這樣?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真的變成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還真的不好想象。這個詞的用法,真的腦洞大開,不愧為聖人。

    其實丟掉所有的外在,一個人如果真的成為像器物那樣的存在,也是可以描述的,就是「機械」,現在中文裡面的「機械」,在用於人的時候,就很好地表達了「器」的特徵。

    所以,我解「君子不器」,是「君子不機械。」

  • 9 # 木真海

    “君子不器”沒有某些專家說得那麼複雜、玄乎。簡言之,器者形也;不器即是沒有固定形狀,不賦形、不執拗,可以應物而變,隨心而發,不做教條先生,僵學腐儒。總之,聖人之言大多數都是操作性極強的,無需長篇論述,簡易知行方能起化育之功。

  • 10 # 契茶書舍

    “君子不器”翻譯成白話就是:“君子不是東西。”

    先找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器”。器在此處當作名詞使用,花瓶也好,酒杯也罷,反正它就是一個定型、定量、定用途的東西沒得錯。所以說“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是東西。”

    關鍵詞之二:“君子”。“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該篇講的都是些從政為官的套路。所以,應當把“君子”放在謀求官職、晉升官位這樣一種環境中去理解,方才為合理。

    那麼,“君子”不是東西又是什麼東西呢?

    1、“君子”是不定型的東西。

    意思是說,不需要你在某一方面有多專精,專一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吧。你得是個多面手,樣樣都懂,事事都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的那種。就算不懂也沒事,你可以不懂裝懂嘛,但學會裝得技術與藝術,要裝得有模有樣,要是輕易就走漏了馬腳,未免也會很尷尬的。因為只有這樣,面對各種應酬時,你才有可能做到輕鬆自如;置身各種場合時,你才有可能做到遊刃有餘。這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起點。否則,就安安心心做個職員吧,別惦記啦!

    2、“君子”是不定量的東西。

    一是不定酒量,酒量要大,最好是大到同海寬,與天闊,千杯不暈,萬杯不醉的海量(有點誇張哈,反正就是要越大越好囉)。最關鍵的是要做到,眾人皆醉我不醉,酒後保持高度清醒,不能酒後吐真言,更不能酒後失言,也不能把自己灌得搖搖晃晃,滿臉通紅,得注意形象嘛。二是不定氣量,氣量要大,胸懷要廣,還要沉得住氣。領導罵你或表揚,你都得誠惶誠恐,乖乖聽著;同事搞你或恭維你,你都得泰然自若,默默受著。得意失態,得寵忘形,都是為官之大忌。否則,還是回家種紅薯吧,別惦記啦!

    3、“君子”是不定用途的東西。

    其實你也是別人棋盤中的一枚棋子,只是有時候你沒意識到而已。既是棋子,就要讓用你之人覺得你是有用之人,不然你就是一枚閒子或廢子,隨時都有被廢棄的危險。你的用途還要體現在多方面,召之即來,來之即用。領導給你佈置的任務,不管是否在你能力範圍內,你都要高高興興接住。做不好沒事,拒絕則是態度問題,搞不好還給弄頂不服從領導安排、違抗組織意圖之類帽子戴著,試試看。所以,就算你拒絕領導的出發點,是為了工作本身負責,呵呵,那是你太天真了。你若聽話,說你有用你就有用,沒用也有用;你若不聽話,說你沒用你就沒用,有用也沒用。否則,還是安安靜靜待著吧,別惦記啦!

    阿彌陀佛,孔老夫子的話實在太高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往往都會產生新的內涵,我等都是妄作評語,罪過!罪過!。

    以上僅建立在“君子不是東西”的翻譯基礎上,對“君子不器”所做的歷史解讀,重要的事,強調三遍,是歷史解讀,歷史解讀!不是指現在!

    淺顯見解,片面認識,供君一娛!

  • 11 # 蘭闍藝文

    蘭闍來答題~~

    孔子說過,“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只以掌握某種技能為目標,君子的追求應該高遠得多,那就是德行,是道。孔子一生弟子眾多,最符合這一要求的,無疑就是顏回了。

    作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得到了老師如此的評價: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子心目中完美的承繼衣缽者,在某種程度上,他甚至是孔子理想主義的化身。顏回身上充溢的那種安貧樂道、泰然自若的氣質,事實上已經接近古之聖賢,所以孔子在顏回身上投注了太多希望。有一次,孔子甚至對子貢說:我和你,都不如顏回。此處孔子讚揚的雖然是顏回的悟性,但已足夠說明他對顏回的喜愛和欣賞。

    那麼,孔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其他弟子呢?

    孔子對其他弟子的評價,顯然更注重實際,比如,他認為子路有能力為千乘之國理財、掌管軍賦,冉求適合為卿大夫做家臣,公西赤適合做外交官……但是他們都算不得“仁者”,因為“仁者”的要求要高得多。

    子貢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想得到孔子的誇獎,有一次向孔子提問:您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是個器。子貢不解,忙追問:我是什麼器啊?孔子答道:瑚璉。

    瑚璉是一種食器,比較貴重,但孔子並不看重。

  • 12 # 老慢

    君子不器,如果你把這句話理解成:下等人不成器,中等人成大器,上等人是君子,那麼,說明你對中華文化中的好壞標準還是比較清楚的。

    孔子是春秋人物,使用的文字更接近甲骨文、金文的造字本義,所以,註解《論語》應該以古文字的本義為準。

    “器”字,每個枝杈都是接近“一個小口”,古文字中,口:符合天理,符合客觀需求的;故,“器”字的造字本義是:最符合某方面具體需求的東西。如器官、瓷器、樂器、器重等等,都是針對具體需求而言的東西。

    所以,不成器,說的是廢物,這種人不知己,也不知彼,所以,他在哪方面都不容易與客觀需求匹配,最容易一輩子一事無成,諸事不順,這種人當然是下等人。

    成器,說的是在某方面比較符合需求,比較成功的人;成大器,說的是在某方面特別符合需求,所以,在某方面特別成功的人。

    所以,成器,肯定比不成器好,成大器,肯定比成器好。但是,即便是再大的器,也只是針對具體事物、具體領域的成功,所以,即便是成大器的人,也只是中等人。國之重器,比如原子彈,也只是打架的工具,並不能給天下帶來普遍好且持久好的結果。

    那麼,誰才能給天下帶來普遍好且持久好的結果呢?這就是“君子”。

    “君”,尹口。尹:天意的執行者;口,符合天理、客觀規律的;故,“君”字的造字本義是:凡事遵循天理、客觀規律,客觀上為天下帶來普遍好的結果的人。

    子,古文字中常表示:將來好的。

    所以,君子,就是完全符合客觀規律,做事總能恰到好處,且客觀上能給天下帶來普遍且持久好的結果的人。這種人,當然是人人求之不得的上等人。

    所以,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修的得好,就是特別知己知彼的人,當然容易成大器,但是,你自己再成功、再牛,如果你的家人、親戚朋友都過不好,你也不算真的好。不僅如此,大環境不好,你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成大器,只是中等人。所以,自己成功之後,要逐步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才是中國人評價好壞的標準。

  • 13 # 峽里人事1

    這也是個有趣的問題。于丹開講《論語心得》就沒敢碰這四個字。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裡倒解釋過,大意是:君子應當是什麼都明白的通才。南懷瑾先生的解釋,大概源於朱熹,而程頤也說過朱熹的‘通才’解釋不準確。要拎得清這四個字的準確含義,必得從《易經》著手哦。(現在休息,明天來補全)

  • 14 # 姜塵默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對於中文來說,從來都不能把一句話單獨拿出來看。要上下文比較好一點,雖然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但是我相信他在分章節的時候的時候也分。

    所以我們首先要反過來了解這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整體,道是系統。器是工具,器是容器。道有主動性,器為被動性。道是思想,器為身體。

    君子不器孔子解釋“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而當“志”於“道”,就要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 15 # 聞道齊魯

    《論語》多次涉及“君子”這一概念,並指出過其涵蓋範圍很廣,從一般“好學”者到“有道”之人都可以稱為“君子”。那麼,從一般“好學”者到“有道”之人,有沒有一個共同特點或屬性?有。孔子說的“君子不器”,就是所有可稱之“君子”之人的共同特點和屬性,也就是“君子”的形象與人格。

    “器”,指器物的總稱。器物是有專用的,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用途。“君子不器”字面意思就是“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樣”。之所以指出“君子”應該“不器”,就是因為很多人把“君子”看作了“器”,誤解了儒學對“君子”的定位。

    “聖人”相對於“君子”而言,更具有理想形象與人格,“聖人”的形象與人格是什麼?以前論述過,“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從心所欲不踰矩”,此即“聖人無人心”,也就是說,“聖人”就是徹底了知世間一切的人,從沒有固執的己見和自以為是,而又能隨順一切人情世故,在一般人看來,就如同“愚人”。“聖人”當然不是“愚人”,但也不是其他人,除了“聖人”之名,“聖人”其實已經失去了一切作為人的“人格”,但又不失所有的“人格”形象,如果再勉強定義其“人格”,也只可以“神格”命名。一個具有“神格”的人,再認定其為什麼“人格”的人已經多餘,等於無中生有。即使“聖人”這一名稱,也是對這一“神格”的變相稱謂,只是一個權宜符號,根本就不存在“聖人”這一固定型別的人,若一定稱某種形象或型別的人為“聖人”,那一定不是“真聖人”。“聖人”就是沒有任何固定形象標準的人,加任何定義甚至符號或標籤都是多餘。形象即“相”。《金鋼經》中說:“不住於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沒有形象概念的意思。“聖人”的這種“不相”,就可以稱之為“不器”。

    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以“形象”來區別“道”與“器”。“道”是形象背後看不見的那個“力量”,當“道”起作用的時候,必然體現在形象上,但形象不是“道”;“器”是形象前面看得見的那些物體,物體是形象存在的保證,有物體才有形象,但物體不等同於形象,同一個形象可能由不同物體構成。不同物體具有不同屬性,也有不同用途。人也同樣是物體,亦即“器”。作為一般人,有“人”的形象,就有“人”的用途。當一個人被稱為什麼“人”時,其實就是在以什麼器被使用。一個“孝”的人,就是一個用“孝”之器,一個“忠”的人,就是一個用“忠”之器,一個“信”的人,就是用“信”之器,一個“仁”的人,就是一個用“仁”之器,一個“聖”的人,就是用“聖”之器。如果真有“聖”這一種人,則“聖人即器”。

    在一般人心中,其實是存在這一“聖人”形象的,由這一形象,而推定存在“聖人”這一種人,即“聖人”之器。由此可見,所謂“聖人”,這只不過是一般人對“聖人”貼上的標籤,在一般人心中“聖人”是器。而真正的“聖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聖人”,當然,也不是其他任何概念的“人”。也就是說,在“聖人”心中,自己不是任何物體,也不是任何物體指代的形象,故說“聖人不器”,這是“聖人”的自我認識,也是真正的見解,是正確的看法。而“聖人是器”則是一般人的認知,是不正確看法。

    “君子不器”是孔子對“君子”的期望,是對“君子”理想形象與人格的定位,更是為所有“君子”從事道德修養(即“學”)而制定的一個行為原則。在一般人心中,“君子”確實是器。“君子”可以是一個政府官員,則“官員”就是被用之器;“君子”可以是一個將軍,則“將軍”就是被用之器;“君子”可以是一個農民,則“農民”就是被用之器。“君子”可以是任何形象之人,則任何形象都是被用之器。其實,無論“君子”還是“小人”,都是以器而生活在世間,並以一定的用途(角色)被擺放於所在的位置上,這就是世間“現實”,也是人類社會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

    對人類社會這種“現實”的認同,恰恰是人類身心不能自由的原因。所謂“聖人”,就是看透這種“現實”的人。看透“現實”並不一定要逃避“現實”,所以“聖人”仍可以生活在人間。“聖人”是“君子”的理想,作為“君子”,在個人修養中當然要效法“聖人”的行為,“聖人不器”,作為“君子”,也應當做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是“君子”的自我認知,作為“君子”,在一般人看來,不可能做到“不器”,即使“聖人”也一樣,總要在社會上扮演一定角色。孔子辦學,自然是弟子們的老師,沒有哪一個弟子會否認孔子“老師”的身份,孔子表面上自然也會隨順弟子們的稱呼,但其內心絕不會認為自己就是個老師,也絕不會認為自己作為老師應該怎麼怎麼樣。孔子作為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迴應弟子們“學道”的要求,而其內心並沒有一般人的自以為是。這就是聖人內心“無”而外表“有”的形象。作為君子,在社會上扮演一定角色也是必然的,被別人視作“器”也是必然的,這裡的關鍵在於君子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如果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器”,內心擺脫不掉所扮演的角色,並且堅持認為應該怎麼樣,那就是“住於相”,有了“我相、人相”。角色為“名”,怎麼樣為“相”,這種固執於“名相”的認知,就是阻礙“君子”見道、得道的根本原因。作為以“學道”為己任的“君子”,擺脫世間“名相”對心靈的束縛是一項實實在在的修養功夫,不執著於“名相”,就是不執著於作“器”,不役於物而超然世外,這才是真正的“學”,這才是正確的道德修養。故曰:“君子不器”。

    這是孔子為“君子”的理想人格所作的定義,亦是“君子”為學之“政”。

  • 16 # 漢之光華

    這句話應擴充套件為“君子不以器”,也就是說君子不以“器”為目的。更直白的意思應該是君子的所作所為的目的不是為了成器。比如好好學習,不應是因為想有更多的知識、想過更好的生活、想成才成器才去好好學習,而是作為一個“君子”(完人),應該具備豐富的知識。至於最後造成了“成器”的客觀結果,那更像是好好學習的一個副產品。這樣理解,放到整個論語裡才正確,才符合孔子的思想。事實上,這樣理解在論語裡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印證。

  • 17 # 聖歷

    君子不器,關鍵在於怎樣理解器。

    形而上者為之學,形而下者為之器。形狀未成,就是上,上的東西就要去學習,去了解,去明白。一旦學習,瞭解,明白後形成固定的東西,就成了器。

    要學習,瞭解,明白沒有止境的是什麼呢?那就是道。道的特性是什麼呢?道可道,非常道。在世間,相同的表象卻有不同的深沉原因,因此,在君子眼裡,不會用同樣的說法看待相同的事情,這就是不器。如果用一個觀點評價表象一樣的兩個事,就像器皿一樣,有了固定的模式,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比如車與人之間發生碰撞,就會有不同的原因,是車的問題還是人的碰瓷?糊塗官打糊塗百姓,就嚴重失去了事情的真相。君子不會這麼糊塗。這也是透過各種攝像頭來幫助識別真相的原因。

    所以,要成為君子,必須修行,從行為舉止上甚至慎獨修煉意識,以便從靜的狀態發現動的心理趨勢,瞭解明白事情的真相。

    如果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應而不將。如果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應無所住。

    儒家講的是人道,所以總是從人的所作所為作為宗旨。人畢竟是人,只有君子是人,卻超越了人,從而引領普通的人,修煉自己。

    君子在後世變成了一個泛指,只要一個人在某個方面做的好,值得讚美就成了人們眼中的君子。可是孔子所說的君子,是接近道的人,那種道是什麼。只有自己修煉到那個地步才覺得離道還有很遠。這也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在追求過程中不斷描述著人道。

  • 18 # 魚在水中m

    出自《論語··政篇》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會成為他人的工具。成為他人工具的人不是君子。君子不會被當槍使。被人當槍使的人不是君子。魚兒的理解是: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件可供使用的器具。人之為人有它與生俱來高貴的地方,不能把自己物化,淪為工具。通俗來說,不能太功利,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方向。孔子說君子不器,這是中國文人的精神理想,它要求留守的是人本身的靈性和高貴,是非常高的要求了。

    當然這些都是魚兒個人的理解,每人讀論語的的感觸是不同的。(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 19 # 老曲62

    要弄懂這句話,先要看看孔子是什麼人,是幹什麼的。首先孔子是聖人,他所從事的工作是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也成為聖人。

    孔子教學是有學位的,從低往高分別是君子,賢人,聖人,君子是最低的學位。

    器者成型之物也,不會再改變了。比如一個瓷碗,除非被打碎了,是不會有器質上改變的。而作為孔子的學生,僅僅到了君子的位次,淺嘗則止是不能令孔子滿意的。應該繼續前行,朝著賢聖的方向努力才是。而在這個地方就成了一個不變的器物了怎麼可以。

    孔子是教人悟道成聖的,道沒有固定的形態,所以佛說不執著。還有佛說的法無定法,都可以用來解釋君子不器的。

  • 20 # 任重行遠

    首先,君子是什麼?君子是執政者或者是將來要從政的人,那麼執政者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不是會唱歌不是會跳舞不是會畫畫不是會幹木匠活,是幹什麼?是帶領百姓走向繁榮富強的人,所以執政者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是凝聚民心!民心聚了,國家自然強盛,民眾自然富足,所以君子是不器的,所以孔子的弟子問如何種地的事就受到孔子所批評!不是孔子不重視農業,實在是君子不器,你是將來治理國家的不是來種些花花草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差生與頂尖的優等生,最根本的差別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