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希望讀者讀過三毛的書或者讀過撒哈拉的親們給些意見哦
13
回覆列表
  • 1 # 萬能的桌布君

    一個朋友說,現在的女孩子都太有個性了,我還是比較喜歡三毛,因為她是個傳統女子,記得《荒野之夜》那篇,荷西要帶她出去尋寶,天已經黑了,荒山又陌生,她本來不想去的,但荷西要去,她就不堅持自己了。原來,他所謂的傳統就是“聽話”,夫為妻綱嘛。

    其實三毛的“傳統”並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愛,因愛而遷就。

    她也是一個懂愛的人。《白手起家》裡,兩人一起做傢俱,午飯後荷西睡著了,三毛不忍去叫醒他,輕輕上天台去,將桌子、書架、衣架和廚房小茶几的鋸好木塊,分類的一堆一堆區別開來。荷西醒來已是黃昏了,他跳起來,發怒的責怪她:“你為甚麼不推醒我。”她低頭不語,“沉默是女人最大的美德。不必分辯他體力不濟,要給他休息之類的話,雖然他的腦袋是水泥做的。”在艱苦的荒漠裡,三毛變身為最完美的家庭主婦。

    上個世紀有三名女子因為才華而被人記住了,她們是張愛玲、蕭紅和三毛,其中三毛是三人中最適合做妻子的,她聰明卻不驕傲,理性卻不乏味,溫柔卻不失主見。她衝破世俗的桎梏,做很多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這樣的人會感染周圍的氣氛,使身邊人也生活在新鮮自由的空氣中。她有才有趣卻並不拒絕家庭繁瑣,不是一味清高和自我,她的身上沒有一點怪僻,可愛又可親近。 

    三毛說:“也許我是比較老派的人,我希望結婚時,你戴上他給你的戒指,就是你對他的承諾,如果這一樁婚姻是對的,那麼我要做你的好妻子,或是好丈夫。婚後會有多少多少的問題,但戴上戒指,心裡已有承諾,今生今世,好也好,壞也好,生也好,死也好,愛就來了,這是一條最方便的路。”

    她是一個重承諾的人,就像她自己說的,比較老派,不會學新潮,為愛拋棄一切。“家,對每一個人,都是歡樂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她愛家,顧家。

    “假如有一天我們的物件不存在了,也請親愛的你千萬記住,愛還存在。那麼我們依然值得高興,因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依然被我們自己儲存著。所以,內心堅守著愛的世間萬物的人們,都將會獲得幸福和美滿的垂青。”這是三毛的愛情觀,在荷西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三毛說:“今天雖然我的婚姻終止,但是愛情不死。生和死有愛就隔不開,所以我有愛情,有我丈夫的愛情。”

    她的愛情不因死別而終止,也曾在《這樣的人生》裡強調過,將一份愛珍藏起來,再接受另一份愛。

    荷西逝世以後,三毛也接觸了幾位男朋友,但都沒有結果。   

    一位有婦之夫曾向三毛求愛,但三毛很清楚,那人的妻子很愛他,他這是見異思遷。 三毛明確拒絕了他,她說:“在我的道德觀念裡,一個已婚男人即使對我再好,我也絕不會動心。”

      

    在北非的一個島上,西班牙的一位出色廣告師向三毛求婚,三毛對他也頗有好感。但因為廣告師的職業使他接觸到各種姿態的美麗模特兒,這令三毛非常擔憂。她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結了婚,我是不能忍受生活在時時失去你的恐懼當中的。”對於愛情,三毛是理智而現實的。

    在三毛的感情世界裡,從來都是主張智慧、勇敢和道德的,她從不糾結,愛情和婚姻是統一的,愛人是唯一的。她不會侵入別人的婚姻,也不允許別人侵入自己的愛情。在關鍵的時刻,她懂得維護自己的愛情和婚姻:

    沙哈拉威的青年女子面板往往都是淡色的,臉孔都長得很好看,她們平日在族人面前一定蒙上臉,但是到我們家裡來就將面紗拿掉。其中有一個蜜娜,長得非常的甜美,她不但喜歡我,更喜歡荷西,只有荷西在家,她就會打扮得很清潔的來我們家坐著。後來她發覺坐在我們家沒有什麼意思,就找理由叫荷西去她家。有一天她又來了,站在窗外叫:“荷西!荷西!”

    我們正在吃飯,我問她:“你找荷西什麼事?”

    她說:“我們家的門壞了,要荷西去修。”

    荷西一聽,放下叉子就想站起來。

    “不許去,繼續吃飯。”我將我盤子裡的菜一倒倒在荷西面前,又是一大盤。這兒的人可以娶四個太太,我可不喜歡四個女人一起來分荷西的薪水袋。蜜娜不走,站在窗前,荷西又看了她一眼。

    “不要再看了,當她是海市蜃樓。”我厲聲說。

    這並不是說三毛佔有慾很強,常常作河東獅子吼,蜜娜是明目張膽來引誘她的丈夫,她當然要站出來阻止,一個輕浮的沙哈拉威女子,與荷西還沒有真正的愛情,而且,也未必會有,這個時候,她不要他出去玩,不要他一失足千古恨——但是,如果,另一個與自己的丈夫真心相愛的女子出現呢?世間事,總是邊走邊看,誰也保不定永遠,尤其是人心,彷彿流水,流著流著就混成同流了,契約永遠約束不了人心,尤其是在現代高呼解除人性束縛甚囂塵上的社會中。

    婚姻畢竟只是一種關係,建立和解除都是雙方的事情,我跟你結婚了不是就賣給你了,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三毛口中的“老派”絕對不是這種死板的封建的“老派”,她是一個人情練達的人,講求公正和透明,所以對於荷西的外遇採取了非常開明的處理方式

  • 2 # 周木木C

    “看過《撒哈拉的故事》後:那是一種:“我不美,但你‘傻’,於是我們兩個,快樂的結合在一起”的愛情。字裡行間完全忽略了二人的長相。那事常人不能體會的境界啊。”誰說談戀愛一定要看長相?常人不可體會的境界?那你定義的常人老去之後就不會愛自己的伴侶了?那些老夫老妻都是什麼?而且作為狂熱的三毛粉,她哪裡醜了?!那是你自己沒辦法欣賞她的美!荷西也是!他的大鬍子多少帥氣啊!有感覺就會在一起,有感覺就可以結婚,有一種愛,叫做三毛和荷西,前面說三毛是因為年紀大了形勢所迫才結婚的你也是夠了!三毛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她如果沒遇到對的人做丁克一族也是可以寫出傳說中的撒哈拉沙漠來的!更不用說她人格魅力這麼大,有多少男生追她追到瘋了,她的選擇是我們常人能比的嗎?

  • 3 # 懋雨茜

    個人覺得三毛的愛情觀也就是我想要的那種,老派中帶點固執想要的是忠於自己最純真的心,想要一心一意的婚姻,可是現實中哪有那麼多的如意,一個不小心,就越走越遠兩個人的平行線怎會有交集

    一份灑脫的愛情,是多麼的不容易,要承擔的太多,可我生性不喜歡束縛,想要自由,太多太多禁錮,讓我只能包圍在自己的世界,不敢說愛

    我喜歡三毛的灑脫與自由,荷西對她的忠心,愛撒哈拉的奔放,我想找個愛人與我一起,去到撒哈拉流浪

  • 4 # 丸子樹

    很喜歡她的做事風格,永遠隨性,在愛情中她也是幸運的,荷西用盡全力愛她,不幸的是太早的留下三毛一個人。三毛亦是更愛這個男人,離了他,總覺她是孤獨的,那後半生的長長旅行,讓人看著心疼。

  • 5 # 合肥新記事

    下輩子,我希望我是一棵樹。

    圖片來自微博三毛全集

    我是一棵樹,直直的站著,默默地看著天空,靜靜地呼吸著,感受著周圍的靜謐。一棵樹的靈魂誰都不會了解,誰也不會去花時間思考一棵樹的想法。同樣,我所思考的誰都不知道,可是這阻止不了我獨自芬芳。我是一棵樹,一半向陽,一半陰暗。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只是一棵樹,一棵簡單慢慢生長的樹。我不會抱怨、不會生氣、不會在意別人任何不友好的注視,我只是活著,為了一棵樹的使命,努力向上生長著,陽光就在那裡,不需要任何理由。等一切撕裂了空氣,撕毀了神經,我還是我,一棵默默生長的樹。

    圖片來自微博三毛全集

    我是一棵樹,需要陽光需要水分,不需要太多的心思就可以長大,觸控藍天的美好、白雲的柔軟。我愛周圍的一切,腳底下的小草,草尖上的露珠,露珠上的彩虹,一切都是那麼妙不可言。日出日落,我數著自己的年輪,不知不覺中我已直插雲霄了,感受風的吹拂、雲的溫柔。可是一切都沒有如果,來生的事誰也不知道,來生對於今生來說,只是對今生的某些不滿的宣洩、某些心願的一個寄託。如果沒有來生,我希望我這輩子像一棵樹那樣的活著,不悲不喜、不驕不躁。

    這輩子,我希望我像一棵樹,驕傲的活著。

  • 6 # 董大娘62701406

    好多人都向往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裡的生活,然後都向往去撒哈拉爛漫體驗生活。如果你真的看過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之後,你是不會喜歡撒哈拉的,而是喜歡三毛隨性的生活態度和與荷西的每天的點滴的生活情趣。她的瘋狂,她的奮不顧身都有荷西在她身邊陪伴,還有她父母的包容,她自己的寫作才華,才能讓她的生活灑脫和隨性。只是知道荷西死了之後,三毛以後寫的書都不敢看了,因為怕美好的幸福太短暫了。

  • 7 # 霍相思

    我印象最深的是《你是我不及的夢》中的不死鳥這篇文章,三毛說她不願意三毛去忍受一個人忍受孤獨死亡,她願意自己先死去,獨自忍受戀人死的痛苦,這是因為深刻的愛,荷西死後,她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三毛的愛是真實的愛,是深刻的愛,這是最好的愛情觀

  • 8 # 日思夜想

    自從看了《撒哈拉的故事》認識了三毛,就深深迷戀上了她!她真誠,單純,善良,永遠像一個天真的孩子,她的愛黑白分明,她的性格隨性但不隨便!她對荷西的愛是那麼深,以至於荷西不幸離開她時,她說:這裡埋葬了兩個人 ,她的心早已和荷西一起死去了!

  • 9 # 松荷戀

    一直很愛三毛的作品,她的作品和人一樣有趣,她內心純潔而不失理性,有著超前的思維,浪漫的情懷,無論貧富都能把日子過的有聲有色。和這樣對生活對愛情都執著的女子相愛生活是一件很幸福很快樂的事情。

  • 10 # 咪點點槓槓

    三毛的書大概我統統都看過,她寫過很多別人追求她的事,很多。因為她不是美人不是藝人,寫的又不是故事而是真事,所以就有臺灣香港某些名人調侃過她,那意思是她多少有點自戀。她也寫自己追求別人的事,追不上崩潰自殺出國,她為了感情自殺過好幾次,的確有好幾次。說她是情種也不為過吧。她自己從未提起的,似乎只有一次她被某人欺騙,她一直認為那人的畫作是天才之作,不惜投入要做那人的知己和伯樂,後來似乎證明是被愚弄。這段她始終沒提過。另外她的戀愛物件大多是外國人,大家彼此用外語交流,在那個年代歐洲人還不大容易見到亞洲女子的時候,她是長髮飄飄具有神秘感的,她又十分感性,並不保守,感情經歷豐富多彩也是可能的。嫁了荷西這個西班牙人,本來倆人是越來越恩愛,可惜荷西半道遇意外……到王洛賓那一段,大概是最後一段了。四十幾歲的三毛在愛情之中依然是浪漫的容易走極端的,王的兒子說三毛會在惱怒中出言“我殺了你”。總之就是性情中人。

    我有些遺憾三毛把她少女態的感情方式一直帶到最後,按說經過歲月洗禮,人會成熟起來,進入中年的淡然洗練含蓄,一個女人十幾歲,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對待愛情的態度和方式應該不一樣。說句到家的話,荷爾蒙的分泌不一樣,人在感情中的狀態必然是不一樣的。年輕時候為了愛死去活來就罷了,到了三四十歲還動不動要死要活的就有點,不自然。三毛多少有些戲劇化。也許她知道自己活不長,只有戲劇化的人生可以滿足她吧。

  • 11 # 俠骨柔腸15

    回到臺灣後三毛說她和荷西是有心靈感應的,時常感應到荷西從天堂傳來的資訊,荷西告訴她天堂那邊沒有山沒有水沒有鮮花沒有爭執,處處都是一片祥和和靜謐。之後,三毛為了那份純真執著的愛情,毅然辭別了在世間所有的事務飛去了天堂,因為那裡有荷西!

  • 12 # 逮個外星人給你看

    在愛情上,三毛是個敢愛又痴情的女子,但是也因為太過痴情,而傷自己太深。(一) 初識荷西,她並不看中這個像弟弟一樣的男人,與其說是男人不如說是一個大男孩。但,就是這個大男孩用一個等待的約定贏得了三毛一生的愛。

    她想去撒哈拉沙漠,他就陪她去。對常人來說是一場噩夢的大沙漠,於他們二人,卻成了難得的天堂。(二) 荷西去工作時,三毛就在家收拾他們如同藝術館的家。她給荷西做中國的飯菜,她讓父親寄來書籍,像一個賢良的妻子。但她又酷愛做一些想不到的事,去不近的鎮上學車;去買東西的路上因為看到一些精緻的石刻,怕人家不賣,扔下錢,拿起石頭就跑走。。

    (三) 在做事上,她永遠那麼隨性,但是偏偏到了愛情這件事情上,她妥協了。因為太愛,以致在失去荷西之後,她像丟了自己的靈魂一樣,把自己變得隱沒起來,沒了原來的歡快和那股靈性。可是,我想如果荷西知道她是這般消沉,定是會心疼的,只因他也那般愛她。

  • 13 # 連小桃

    很喜歡三毛,在高中讀完了她的作品,看了很多關於生活,旅行中寫的文章作品。但是感觸最深的還是三毛的文字,平平淡淡多了幾分趣味,生活很真實,她的生活態度就好像喝白開水也能喝出點其他味道。關於她的自殺,感覺很惋惜,不過惋惜之餘尊重她的選擇。“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求過的長久,只求過的精彩。這是也許就是她的風格吧。(帥氣的她)

    三毛曾在《大鬍子與我》一文中寫到:結婚以前大鬍子問過我一句很奇怪的話:“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我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我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問。

    “那隻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就這幾句對話,我就成了大鬍子荷西的太太。三毛與荷西的結合,是彼此都希望與對方結伴而行的結果,三毛是個獨立的女人,如她自己所言,“雙方對彼此都沒有過分的要求和佔領”。

    荷西比三毛小,兩人剛結實的時候三毛在馬德里大學像個“花蝴蝶”一般(三毛原話),身邊不乏愛慕者,而荷西與三毛之前的狀態曖昧不清、難以定性,最後荷西決定暫時不再糾纏三毛,臨走前,他曾認真地對三毛說讓她等他六年,四年大學,兩年服兵役。具體請見 三毛生前珍貴錄音 荷西離開時,手持常戴的法國帽倒著小跑,一邊還微笑地對三毛說”Echo 再見 Echo 再見 Echo 再見⋯“ 眼裡浸滿淚水卻還在做著鬼臉。

    這六年裡,三毛經歷了答應畫家求婚後才發現對方是有婦之夫、與德國教師訂婚後對方卻心臟病突發而死等感情打擊(話說三毛的命是真不好啊),回到西班牙時身心疲憊,也早已不記得與荷西的六年之約。然而到約定的日子荷西卻如期而至(多麼痴心的男子啊),並且千方百計聯絡到了三毛。“臨近晚上時三毛便又匆匆趕去好朋友家,見面時,好朋友只是叫她閉上眼,等候。而此時,三毛被人突然攔腰抱起,旋轉,三毛睜眼一看,是荷西!她開心得說不出話來,就任由這樣的快樂變成旋渦將她圍繞在裡面。” (三毛生前珍貴錄音)此時的荷西已是成熟俊朗的男子,加上六年前的感情羈絆,兩個人的結合彷彿是命中註定的事。

    兩人的相處,也更像知心愛人、朋友的模式,三毛自己也說,“其實婚前和婚後的我們,在生活上並沒有什麼巨大的改變。荷西常常說,這個家,不像家,倒像一座男女混住的小型宿舍。” (摘自《大鬍子與我》)

    荷西死了。

    “當他的屍體被打撈上來的時候⋯⋯那天是中秋節,那時候日已盡,潮水退去,皓月當空的夜晚⋯交出了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說話的你⋯⋯” (三毛生前珍貴錄音)

    “再見所愛的人被一錘一錘釘入棺木,當時神志不清,只記得釘棺的聲音刺得心裡血肉模糊,尖叫狂哭,不知身在何處。黑暗中,又是父親緊緊抱著,喊著自己的小名,哭是哭瘋了,耳邊卻是父親堅強的聲音,一再地說:”不要怕,還有爹爹在,孩子,還有爹爹姆媽在啊!”

    “好不容易,安定了下來,接過了自己對自己的責任,對家庭,對荷西的責任,寫下了幾本書,心情踏踏實實,不再去想人生最終的目的。”(摘自《塵緣》)

    至於在荷西逝世後三毛的心情,我實在不忍揣測。但為了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引用一段三毛的大姐陳田心在《三毛:1943-1991》一書中的序文—— “荷西走了後,她就無法承受了。……關於她的自殺,我們都知道她可能有這一天,……但我想她其實對死亡也有種好奇心,總想看看是怎麼回事。”

    最後,依然以三毛原話結尾 ——“他是我生生世世的夫妻,以前的一切感情的糾纏、枝枝節節都不算了,我就變成這樣純潔的一個人,就是他的太太”。?

  • 14 # 一粒浮塵999

    沒有認真拜讀過,所以無法評價,也不是我們三言兩語能評價的,剛剛看了他們的評價,反正眼睛溼潤了,感觸很多。只有人到中年,歷經世事滄桑,才能對三毛有更深的認識,敢愛敢恨,聰明能幹,集所以美好於一身的人,可惜,生命的太短了,有情人終成卷屬,卻為何不能長命百歲,長長久久?

  • 15 # 書房記

    三毛的一生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男人、沒有愛情。

    這點在她十三歲的時候就初露端倪。

    那年,她跟著家中幫忙的工人玉珍到屏東東港去,又坐漁船遠征小琉球。這不可怕,可怕的是:她在東港碰到一個軍校學生,居然騙人家是十六歲!她交了今生第一個男朋友。

    在她真的十六歲時,她的各方男朋友開始不知哪裡冒出來了。她很大方,在家中擺架子——每一個男朋友來接她,她都要向父母介紹,不來接她就不去。

    等到三毛十九歲,她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去做選讀生時,她遇到一個叫舒凡的男孩,在看見他的第一眼後,就整個人徹底被他俘虜了,她每日陷入相思的河裡,不知所措。

    她用自己笨拙的方式表達著對舒凡熾熱的愛意,舒凡去聽什麼課,她就逃課去舒凡的教室聽什麼課,舒凡去哪個食堂吃飯點什麼菜她也複製一份,就這樣如形隨形的跟了三四個月,機會還是來了.

    在一次學校聚會結束後,她落寞的走在寂寥的操場上,在不遠處,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她眼前一亮:是他,這個身影,沒錯,就是讓她魂牽夢縈的舒凡。

    “於是我帶著緊張的心情朝他走去兩個人默默無語地面對面站著。我從他的衣袋裡拔出鋼筆,攤開他緊握著的手,在他的掌心上寫下了我家的電話自己覺得又快樂又羞澀,因為我已經開始了。”

    她所能做的就這些了,深情地看他一眼,飛快地跑掉了。

    那個下午,三毛逃課了。回到家,她寸步不離守著電話。直到五點半,三毛終於等來了他的訊息。他約她晚上七點半,在臺北車站鐵路餐廳門口見。結束通話電話,三毛激動得落淚。

    終於,三毛和自己心儀的男神在一起了。

    年華似水,匆匆流過。舒凡比三毛早一個年級,就在他行將畢業的時候,這段進行了兩年的愛情,遇到了荊棘。

    三毛期待和自己愛的人永遠在一起,任何的分離,都讓她心生不安。所以她提議和舒凡結婚,給愛情一個歸宿,但舒凡不願意,他認為彼此還年輕,待他畢業後,事業有成,再結婚亦不遲。

    三毛不肯罷休,又提出她可以休學結婚。之後和舒凡一起創業,那時候,三毛每天都在等舒凡作選擇。要麼和她結婚,要麼就放手,讓她遠去西班牙留學。

    她放棄的原因是:“不能纏死對方,而如果再住臺灣,情難自禁,還是走吧。” ……機票在手,也許明天就走了,其實都可以更改的,只要舒凡開口讓她別走。

    但她沒有等到舒凡的挽留。他只是握了握三毛的手:“祝你旅途愉快!”

    三毛為什麼選擇去西班牙,據她自己所說,是在大學時候,偶然聽到一張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深受感動。她心中嚮往著那個粗狂、風情、樸質的美麗樂園,有小白房子、毛驢、牧歌、一望無際的葡萄園。

    在這個陌生神奇的國度,她慢慢的忘掉了前緣,剪斷了愛的繩索,開始融入了新的生活,在馬德里書院的女宿舍,那些個皓月當空的晚上,有西班牙男生的“情歌隊”,在陽臺下彈吉他唱歌。而最後一首,必定是獻給那位叫“Echo”的中國女孩的。

    Echo是三毛給自己起的英文名,她以東方女性的典雅、尊貴,打動了西班牙年輕男子的心。其中有一個西班牙男孩,名字叫Jose Maria Quero。三毛喚他,荷西。

    在一次聖誕節晚上,荷西在公寓樓下等三毛要送她節日禮物與祝福!那時三毛根本就未將比自己小几八歲的荷西懷任何想法,而心底裡卻有一絲虛榮: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帥氣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該是一種榮耀才對呢!隨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訓他:不要逃課!再逃課就不理你了!

    而荷西卻照樣逃課來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臉認真地說,ECHO,你等我結婚好嗎?六年!四年大學,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覺察他的異常,便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後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氣,只是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三毛說:ECHO,再見!

    後來荷西便真的再也不來找三毛,偶爾在路上遇見,他只是禮貌性地擁抱一下三毛親親她的臉頰。而三毛身邊的男友似乎總在換來換去,有一個日本男生,和她同班,是個富二代,在馬德里開了一家最豪華的日本餐館。每天早晨給三毛送花和各種禮物,惹得室友一片豔羨,但馥郁芬芳的鮮花,和琳琅滿目的禮品,似乎不併沒有打動三毛的芳心。

    當這個日本富二代買了一輛名貴的汽車向她求婚時,三毛忍不住簌簌的掉眼淚。這讓那個日本同學感到很懵逼,what?為了明確表示自己不想嫁給日本同學,三毛又收下了一個德國同學的花,隨後又去了這個德國男友的故鄉—柏林。

    柏林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諺語:“整個柏林就像一片白雲。” 這座繁華的城,既有傳統文化的韻味,又有現代時尚的風情。它快樂奔放,寬容友愛,但三毛眼裡的德國很平淡無奇,我想本質原因是因為這個德國男友里根在她眼中有些索然無味.

    三毛曾說過,約根不捨得將一分鐘留給愛情的花前月下,就算是約會,也是一同讀書。生性浪漫的三毛,被夜以繼日的學習,消耗了所有的熱情。

    一年後,三毛和約根揮手道別,獨自飛往美國。

    來到美國。她在美國芝加哥城的伊利諾斯大學,申請到一個主修陶瓷的學習機會。這一年,三毛二十八歲。

    三毛在美國的堂兄,有一位中國好友,也在伊利諾斯大學,讀化學博士。三毛的堂兄託付這位博士,請他務必照顧好孤零的堂妹。從此,這位善良淳厚的博士,對三毛關懷備至。

    “每天中午休息時間,總是堂哥的好同學,準時送來一個紙口袋裡面放著一塊豐富的三明治,一隻白水煮蛋、一枚水果。” 三毛知道這位中國博士的心意,但她不說。她讓自己坦然地接受他的關愛。直到她離開美國的前一天告訴這位博士讓他以後不用再送了,她要離開美國,回故鄉臺灣。

    回到臺灣的三毛,不久,又有了新的戀情。

    那一天的咖啡館賓客如雲,有一個男子,和三毛共坐一張桌子。就是這個留著長髮,衣著新潮而凌亂的清瘦男子,給三毛帶來了一場感情的災難。

    他是個落魄潦倒的畫家,出於對藝術的喜愛,三毛去了他的畫室。這位畫家的畫,實在不能算是多麼偉大的藝術作品。但三毛卻喜愛至極,迷戀至極,很快與畫家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可惜事與願違,那個對她許諾海誓山盟的畫家,早已有了妻室。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愛情騙子,他用藝術騙取三毛的同情。知道真相的三毛,接連幾個月,都一蹶不振,她的心傷,帶著挫敗與絕望。

    喜愛運動的陳嗣慶,為了讓女兒儘快走出情感的陰霾,鼓勵三毛去打網球,三毛和父親,一起認識了一位德國教師。這位德國教師四十五歲,高大挺拔,溫文爾雅。三毛和德國老師有了幾次交流,他對她溫和體貼,細緻入微。之後,這位成熟的中年男人,對風情而有韻味的三毛,生出了愛慕之心。三毛對這位大叔也漸生好感。

    有一天,三毛和這個德國老師在璀璨星空下漫步。他突然停下來,對三毛說:“我們結婚好嗎?”話語溫柔,神情凝重。

    “好。”三毛不假思索,自然而平靜地答應他。

    第二天,兩人去印刷廠,打算預訂一些排列著兩個人名字的名片,哪知影印當晚,未婚夫突發心臟病猝死。

    兜兜轉轉,三毛又回到了西班牙療傷,緣分使然,她又遇到了荷西。這一年三毛30歲,荷西22歲。

    一個月後,荷西為她準備了非常別緻的求婚。

    他帶三毛去家裡,牆上居然掛滿了三毛的照片。

    荷西說,雖然從未接到過她寄來的照片,但他知道徐伯伯(他們共同的中國好友)家裡有,於是每次他都偷偷地拿一些出來,到照相館放大後,再歸還原照。

    三毛搖搖頭說,荷西毫不猶豫地拉著她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這邊還有一顆,是黃金做的,把你那顆拿過來,我們交換一下吧。”

    六年之約似乎是命中註定,三毛被荷西的痴情打動。隨後他們去了三毛神往已久的地方—撒哈拉沙漠。

    三毛不知道,她今生的傳奇,是從一粒塵沙的故事裡,開始撰寫。

    撒哈拉沙漠得早晨像被水洗過的乾淨,三毛開始了她新的一天,她用拾荒得來的東西佈置新家,用父母從灣寄來的食材修煉廚藝,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接地氣的一段時光,她用她的文字,將眼前的愛人荷西細緻描繪,她用她的筆,將這片夢裡的山河深情記錄。

    《撒哈拉故事》《哭泣的駱駝》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創作,日後,三毛的作品已難再登上這兩部著作的高峰。不是因為她無法超越自己的文字,而是她不能超越那段大漠生活,她身邊不再有那個供她靈魂肆意飛舞的荷西。

    荷西在一次潛水中意外身亡。這對36歲的三毛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她精神消沉了好久。

    她又回到了臺灣,開始教書,寫作,她孤苦的心靈急切於找一個寄託,46歲的三毛搖身一變,到大陸找到《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拜起乾爹來,80歲的張樂平也是老糊塗了,竟然認起親來了。

    如果說張樂平算是一個正常的友人,那王駱賓就是三毛美人遲暮時

    幻想的佳偶和完美的精神伴侶。

    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她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西班牙,帶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幾十年。當她有機會去新疆旅遊時,特地去拜訪了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賓先生,此時的王洛賓已經70多歲了。

    見過之後,三毛卻再也不能平靜。她為王洛賓的人生和藝術才華傾倒,包含著敬仰,愛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說不清究竟是什麼感情,覺得自己的心和這位老人連在了一起,再也難捨難分。她以豐富的想象力,在心中描摹著一位飽經磨難的藝術家的風采,漸漸,年齡的差距模糊了,精神上融為一體。

    海峽兩岸,鴻雁傳書。短短的3個多月,往來6封信件。王洛賓垂暮的心也感到了什麼。他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柺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

    之後,王洛賓延緩了寫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來信,責怪洛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原以為,在遙遠的大西北,會有一段驚世駭俗的黃昏戀。

    幾個月後,三毛再次來新疆時,然而抵達烏魯木齊,卻有件事,令三毛心中十分不悅。她下機時,看見王洛賓穿西裝,系領帶,神采煥發。接下來,強烈的熒光燈和攝影機對準了她。這突如其來的場面,讓三毛臉色蒼白,無言以對。

    三毛與王洛賓

    他們還不忘安排三毛合著演一出做作的訪問王洛賓的戲。

    她多麼渴望過普通人的生活啊,這下子可好,連親密的私人空間也造了假。

    她努力成為自己,卻倍感生活欺騙了她。

    一年後,三毛在醫院裡用絲襪上吊自殺。

    三毛一生都在為愛情而燃燒,直至生命最後一絲氣力,她的諸多作品裡,點點滴滴,寫的都是她自己的經歷,情感與故事,幾乎每一本書,都會出現幾個人對她另眼相看或者乾脆愛上她《傾城》裡英俊的東德軍官,對她一見鍾情,動用特權幫她通關,陪她進出時,遇到的所有軍人,都向他們進禮。

    他對她說,你真美。她自陳,那時的我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簡直是瑪麗蘇的鼻祖, 總有人對她一見鍾情,亦有人對她日久生情,荷西的同事愛她愛到悲傷,不敢再來見她,美豔芳鄰的丈夫親口告訴她“我敬愛你。”他並不是個例,當她在喧囂的人群中感到厭倦時,總有人慧眼如炬地發現她如白蓮花一般脫俗,拍拍她的臉,告訴她,雖然他們很鬧,你要快樂一點。

    三毛與作家賈平凹

    這是她應得的,在她筆下,她是那樣勇敢、善良、智慧、節制,跟其他或愚昧或膚淺虛榮貪婪的女人完全不同—我每敲一個字,都覺得自己會因此下地獄,但這幾句話,卻是不得不講。

    臺灣作家李敖就曾這樣說:“三毛很友善,但我對她印象欠佳。三毛說她“不是個喜歡把自己落在框子裡去說話的人”,我看卻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複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如果三毛是個美人,也許她可以有不斷的風流餘韻傳世,因為這算是美人的特權。但三毛顯然不是,所以,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她真人不勝負荷的……

  • 16 # 沙棗花19

    從上初中時開始讀她的書,那時三毛並沒有自殺,但從她的書中你能體會到她對荷西真摯的情感,從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處不透露出荷西生前倆人的幸福生活,那是超越了一切金錢與物質的精神上的富有生活,讓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灑脫,三毛的心充滿著善良與悲天憫人,同情世界上那些掙扎在生死邊緣的人們,並無私的幫助他們同樣給予他們做人的尊嚴,她的死是對自己的交待,是一種解脫,因為從荷西死去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具行屍走肉般應付著可憐的父母與朋友,活著更像是在地獄般煎熬,這些從她的書中體會最深。

  • 17 # 悅讀能量師開心

    真正的愛情,就是不緊張,就是可以在他面前無所顧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愛你的人,就是那個你可以不洗臉、不梳頭、不化妝見到的那個人。

    ——三毛

    自從知道這世上有一個人叫三毛,我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開始欣賞她。欣賞她不可複製的獨一無二的愛情觀。

    當初,我拿起了《撒哈拉的故事》,坐在床上,耳朵裡塞著一副耳機,放著我喜歡的音樂,就這樣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

    看得入了神,因為三毛,我被撒哈拉沙漠種草了,於是,說走就走,去了那個三毛和荷西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她筆下的撒哈拉狂野溫柔、活力四射,也就是在這裡我比在書裡越發的瞭解三毛了。她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她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聽她講述這一場斑斕鮮活的塵世,我不會覺得這是個故事。當坐在沙漠裡看日落的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她的愛情,遠離塵世的愛情,為了自己愛的人,一切都值得!

  • 18 # 喵小胖

    三毛和大鬍子荷西的愛情,感動千萬讀者。三毛的愛情觀是唯一,忠貞,敢愛敢恨,愛他就是愛他的全部,恨也恨他的全部。三毛熱愛自由,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度過了難忘的幾年,物質貧瘠,而精神富足。

  • 19 # 木木讀書

    讀《撒哈拉沙漠》的時候,我喜歡這個如此有趣的、熱愛生活的女子;但是讀完《三毛傳》,我的內心卻很沉重。為什麼呢?因為在三毛整個的一生當中,愛情給她帶來的傷痛,遠遠超過給她帶來的甜蜜。

    她是一個獨立、要強的女子,甚至有些過激,她愛上一個人,就馬上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付出給對方。可是她越是這樣,越可能以其過於強烈的感情而把對方嚇跑。更有甚者,越有可能被對方利用。

    是的,可憐的三毛,她用自己一生的時間,不斷地去愛,又不斷地被傷害。唉,心疼!

  • 20 # 黃汐

    之前讀過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她的文章給人的感覺平實無華,但是引人入勝。主要講述了和荷西的愛情故事,都是她和荷西在一起的日常生活點滴。但是看到後面,我竟然哭了。她對荷西死後的那種思念,那種內心的變化深深的感染了我。以至於我看完後還感覺很壓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我很羨慕她那種對於愛情勇敢表達、勇敢追求的精神。三毛是一個自由、不願被束縛的人,對於愛情也一樣。雖然她有很多段愛情故事,可是每段都是全情投入,轟轟烈烈。現在很多的愛情被賦予了太多的附加條件,可是三毛,雖然她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是,為了愛情,為了遵從自己的內心,毅然決然去了撒哈拉。艱苦的生活並沒有讓她退步,而是苦中做樂。所以,精神的富有比物質更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經裡最美的情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