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嫂阿花
-
2 # fF青cc
中耳炎剛開始發病時用醫療器械觀察嬰兒的外耳是紅的,嬰兒的表現是有可能發燒38.1度以上,一般中耳炎併發症就是發燒、鼻塞、流眼淚,眼皮轟轟的,鼻子不舒服;如果中耳炎發展嚴重了意思是中耳的細菌大量繁殖就會導致中耳壓力過大,以致最後壓穿耳膜,從耳朵裡流出水出來。注意中耳炎是嬰兒特別容易得的病。首先寶寶有感染,導致鼻塞,嬰兒自己不會醒鼻涕,也沒有力氣將鼻涕吸到肚子裡,所以病毒會長期的隨著鼻涕留在鼻腔裡,而鼻腔和中耳是連通的,中耳裡的溫度溼度又特別適合細菌生長,這樣就容易導致中耳炎。
-
3 # 王子帶我一起走
小兒中耳炎的型別及其表現:1.卡他性中耳炎又稱滲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膿性中耳炎,嬰幼兒常見,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負壓引起。表現為耳悶,聽力下降,自聲過響,自述吞嚥時耳內作響,耳鳴如吹風樣,擤鼻時耳內有氣過水聲,可有輕度耳痛。檢查見鼓膜渾濁,黯淡無光,如毛玻璃油紙狀,可有不同程度內陷。透過鼓膜可見液麵,偶見氣泡。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聾或混合性瘤,鼓室負壓,鼓室圖呈B型。滲出性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加強本病的預防工作對小兒的防聾治聾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鍛鍊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發生在上感或急性傳染病時,尤其在體弱、免疫力低下、貧血、糖尿病等患兒。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區域性症狀①耳部痛發病時,耳深處極度疼痛,也可有乳突部壓痛或患側頭痛,多在夜間,小兒痛醒,幼兒用手抓耳或搖頭,煩躁不入睡,啼哭拒食;②耳漏鼓膜一旦穿孔,膿液可從耳道排出,開始可為血性,後為黏膿性。全身症狀小兒較成人重。高熱可達40℃以上,可有高熱驚厥;嘔吐、腹瀉,嚴重時有腦膜刺激症狀。區域性檢查炎症持續2~3日,膿液積聚,鼓膜彭隆,最後鼓膜緊張處破潰,膿液外溢,耳痛稍緩解。檢查:在穿孔前全鼓膜極度充血,標記消失,向外彭隆;穿孔後常見自穿孔處搏動樣溢濃。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聾。如乳突受累,乳突紅腫、壓痛。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居多,有時有變形桿菌等混合感染。患耳常因在急性期未能徹底治癒,區域性破壞較重,或病理改變特殊,感染反覆發作,持續流膿,聽力減退。按病理改變,可分為三型: (1)單純性多由於咽鼓管感染,鼓膜中心性穿孔,主要病變在黏膜,中耳黏膜肥厚增生,分泌物多呈黏液或黏液膿性,多無惡臭,無骨質破壞。 (2)壞死型除中耳黏膜炎症外,伴有骨質破壞,包括聽小骨、上鼓室及乳突,常有肉芽組織或息肉形成,觸之易出血。分泌物多呈膿性,有臭味。 (3)膽脂瘤型可繼發於鼓膜邊緣性穿孔或大穿孔,外耳道鱗狀上皮侵入鼓室,甚至乳突。鱗狀上皮角化層不斷脫落積聚、脂肪變性,形成乾酪狀團塊,繼續擴大,周圍骨質壓迫吸收,日久可波及乳突及鄰近組織,包括乙狀竇、硬腦膜、迷路、面神經管等引起多種合併症。檢查:鼓膜有大穿孔或鬆弛部邊緣穿孔,內有多量白色乾酪狀分泌物,量不多,有奇臭。細菌培養常有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混合感染。區域性可有肉芽組織增生。X片或CT可診斷膽脂瘤。
-
4 # 臭臭們的媽媽
1、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狀表現一、出現沒有感冒症狀的發燒,若孩子出現沒有感冒症狀的發燒,家長們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2、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狀表現二、不肯吃東西、哭鬧,不願入睡。耳朵的構造很特殊,裡面是骨頭,外面包著一層面板,兩者間沒有其他可起到緩衝作用的肌肉組織等。所以,中耳炎一旦發病,會劇痛難忍。嬰兒雖然說不出來,可是隻要動動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嚥動作,都會壓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寶寶可能會在吃東西時煩躁、哭鬧,也可能不願入睡。3、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狀表現三、反應遲鈍,分泌性中耳炎不會流膿,可是有液體大量存留於中耳部位,可能給寶寶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障礙,出現反應遲鈍的症狀表現。4、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狀表現四、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
-
5 # 耳科趙醫生
1、聽力減退 這是所有型別中耳炎都應當有的共同症狀,在成年人很容易察覺聽力的下降並表達出來,而小兒卻很不大容易準確說出,更多的時候需要家長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孩子對周圍環境聲音反應的敏感程度,觀察言語溝通時孩子的對答準確性,觀察孩子對不同方向聲源的定位能力。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程度個體差別很大,有些聽力下降幅度不大的孩子,日常生活毫無察覺,只有靠儀器檢測才能確認。
2、耳痛 這種症狀主要是在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時才會出現,而在非化膿性中耳炎時並不出現。外耳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也會有耳痛,所以耳痛並非是用來判斷中耳炎的必須症狀,只是在確認中耳炎後,耳痛的變化可以用來判斷中耳炎的轉歸。
3、耳朵流水 一部分中耳炎會有鼓膜穿孔,中耳裡的膿液會透過穿孔流到外耳道。在沒有鼓膜穿孔的中耳炎,中耳裡的膿並不會流出。而在外耳道溼疹中,也會出現明顯的耳朵流水情況,所以耳朵流水只是用來判斷確認有鼓膜穿孔的中耳炎的病情變化。在鼓膜情況不確定時,耳朵流水並不能認為和中耳炎有關。
在孩子有明顯感冒或鼻炎症狀後,如果有聽覺遲鈍,聲源定位不準情況該及時做耳科檢查。
-
6 # 兒科劉華醫生
1.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耳結構的中間部分)的感染稱之為中耳炎。對於兒童,中耳炎經常繼發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在感冒時,會引起鼻咽粘膜腫脹,鼻咽部的免疫防禦和清除細菌的能力降低, 故而鼻腔大量細菌生長,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會引起咽鼓管功能的降低。咽鼓管功能損害,就會出現中耳壓力改變,(就像在飛機起飛時你耳朵的感受)。中耳部分就會產生液體(或者稱為滲出),從而滋生細菌或者病毒,導致中耳炎。鼓膜壓力增高引起鼓膜膨隆。
2.中耳炎都有什麼症狀?中耳炎孩子典型的症狀包括:發熱,耳痛,煩躁,耳朵裡存在分泌物。
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表現為:在語言功能還沒完善的孩子主要表現為發熱,拉扯耳朵,哭鬧或者表現為用頭蹭東西,比平時煩躁或者精神差,活動少,食慾變差,吃的少了,嘔吐或腹瀉等表現。如果寶寶會說話了,他會告訴你說耳朵疼,有些孩子會出現耳朵“流水流膿”(也就是醫生說的中耳滲出),即使疼痛和感染都消失之後,滲出的液體會在耳朵裡存在幾周到幾個月,這些滲出液可能會引起暫時或輕度的聽力下降。如果聽力下降持續較長時間,可能會導致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說話能力,尤其是在語言和認知發育階段的孩子更加明顯。
3.中耳炎如何診斷?如果寶寶發熱伴有撓耳朵,耳朵疼,耳朵有液體流出等情況,這些都是中耳炎的跡象。儘快看醫生,醫生會問到一些有關寶寶的症狀,而且會用耳鏡檢查寶寶的耳朵,來確定是否有中耳炎的存在。耳鏡檢查是診斷中耳炎的主要方法,一般醫生需要看清楚鼓膜,才能判斷中耳炎的診斷。有些可能存在耳垢,需要清理才能看清楚鼓膜的情況。耳鏡檢查時沒有疼痛的。
-
7 # 耳鼻喉科高醫生
首先說一下化膿性中耳炎,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它的症狀主要是耳朵疼痛厲害,小孩哭鬧厲害。小兒的全身症狀比成人明顯,可有高熱、嘔吐等。由於小孩鼓膜厚,不容易穿孔,所以它的症狀非常明顯的。當鼓膜穿孔後,就出現耳道流膿現象,小孩疼痛明顯緩解及消失,體溫也下降恢復正常,全身症狀也緩解了。
在介紹一下分泌性中耳炎臨床表現,分泌性中耳炎症狀,由於繼發感染,寶寶大多出現疼痛現象,所以小孩有哭鬧現象,由於鼓膜完整,所以沒有流膿,也伴有發燒現象。但有很多小孩沒有任何症狀,就是出現聽力下降,由於寶寶多無聽力下降的主訴,表現為對父母的呼喚不理睬,對聲音不敏感。很多都是新生兒篩查時,做聲阻抗檢查,發現小孩有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現象。
怎麼說呢,單純臨床表現是不能明確小孩有沒有中耳炎,就是臨床工作中,有很多小孩,可能就是耳道溼疹,小孩體液多,所以包裹太熱,小孩有就出現乳白色分泌物,感覺像膿液。在就是小孩哭鬧有很多原因,可能當時小孩耳道又有點癢,抓耳朵,就懷疑耳朵疼痛吧!所以不要以臨床表現來診斷小孩中耳炎。現在醫療條件非常好,小孩做聲阻抗檢查,可以發現有沒有分泌性中耳炎。在檢查一下耳鏡,看耳道情況如何,鼓膜有沒有穿孔,就可以排除化膿性中耳炎可能。
本身症狀表現有很多假象,在就是現在很多媒體誤導,所以家屬就可能先入為主考慮,就診斷疾病,並且有的診所就盲目治療。最好就是到正規醫院耳鼻喉檢查一下,明確原因,針對性處理,不要盲目治療。
-
8 # miya木木
在寶寶只有幾歲或更小的時候,患中耳炎非常常見的問題。那怎麼才能發現孩子得了中耳炎?往往得中耳炎的孩子一般都會有下面幾個表現。
1.孩子可能會發燒,也可能不發燒。
2.孩子可能會疼的大哭大鬧,或者只是比較難哄,尤其是讓他躺下或者吃奶時,因為中耳室的壓力過高讓孩子非常難受。
3.小孩子可能會拉扯自己的耳朵,大一些的孩子會告訴父母自己耳朵疼。
4.孩子可能會變得食慾不振,想被父母抱著。
5.如果感染不嚴重,除了偶爾咳嗽,鼻塞,孩子可以沒有任何症狀。
中耳炎往往但不總是在鼻咽感染後幾天才會出現症狀,患兒的聽力會下降,但是很難被家長髮現。當感染消退後,正常聽力會慢慢隨之恢復。
-
9 # 成都耳科陳純松
兒童中耳炎
兒童是各型中耳炎的好發人群,由於兒童難以描述耳痛、耳悶或聽力下降等表現,臨床上常易漏診和誤診,家屬也容易忽視,容易轉為比較難治的慢性中耳炎,因此應當重視對兒童中耳炎的認識和科普。對於兒童來說,必須注意感冒時要觀察有無耳痛、流膿表現。平日需注意兒童聽力表現,看電視的聲音是否過響。要積極處理鼻腔鼻咽病變,兒童有夜眠打鼾表現需要去醫院檢查有無腺樣體肥大。
發病原因兒童常見感冒後引起急性中耳炎,長期鼻炎鼻竇炎以及腺樣體肥大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好發原因。絕大多數的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也是長期鼻炎鼻竇炎以及腺樣體肥大引起的。慢性中耳炎常繼發於急性中耳炎,外耳和鼓膜的外傷也可引起慢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後細菌經鼓膜通氣管進入中耳也會引起慢性中耳炎。發病機制大部分兒童中耳炎的病因都在於咽鼓管功能障礙,咽鼓管一端開口於鼻腔後方鼻咽部的側面,另一開口位於中耳腔,正常情況下嚥鼓管的開放維持中耳炎的正常壓力,同時咽鼓管的纖毛運動將中耳腔的液體和細菌排出中耳炎。當鼻腔鼻咽部病變時,咽鼓管口受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型中耳炎。兒童咽鼓管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縮無力,軟骨彈性較差,咽鼓管軟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發病率較成人為高,顎裂患兒更易患中耳炎。病理生理典型的急性中耳炎可分四期,各期的病變不同,症狀和體徵也不相同。充血期 中耳粘膜充血,由於粘膜充血腫脹,常引起咽鼓管堵塞,中耳腔內氣體被吸收後形成負壓。滲出期 中耳產生滲出物,血漿、纖維蛋白、紅細胞及多形核白細胞滲出,鼓室粘膜增厚,纖毛脫落,杯狀細胞增多。化膿期 中耳滲出液變為膿性,鼓室壓力因中耳積膿而增高,鼓膜受壓而貧血,導致區域性壞死潰破,出現穿孔,膿液外洩。恢復期 中耳的膿液經咽鼓管或鼓膜穿孔流出,炎症逐漸消退,粘膜恢復正常,穿孔多可自然癒合。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為慢性;或為急性壞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續。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開始後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統稱為慢性。按病理和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3型,各型間一般無階段性聯絡。但骨瘍型和膽脂瘤型可合併存在。單純型 最常見。多因反覆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經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稱為咽鼓管鼓室型。炎性病變主要位於鼓室粘膜層,聽骨鏈多不受破壞。主要病理變化為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圓形細胞浸潤,杯狀細胞及腺體分泌活躍。耳流膿多為間歇性,膿液呈粘液性或粘膿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於緊張部,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圍均有殘餘鼓膜,稱為中央型穿孔。透過穿孔可見鼓室粘膜增厚。聽力損失多為傳導性聾,氣骨導差不超過30dB。骨瘍型 又稱壞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壞死性中耳炎遷延而來。病變組織超出粘膜組織,有不同程度的聽小骨壞死。組織破壞較廣泛,聽骨、鼓環、鼓竇及乳突小房均可發生出血、壞死。鼓膜穿孔處可見聽骨缺損,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外耳道或故事內膿不多,常帶臭味。聽力明顯下降,有時可出現頭痛和眩暈。幼年發病者乳突發育嚴重受影響,可呈硬化型。臨床特點:持續耳漏,漏出液較粘稠,常有臭味,可伴有出血。耳鏡發現鼓膜穿孔可呈邊緣性、中央型或完全缺失。可見鼓室內肉芽或息肉。純音測聽可呈傳導性或混合型耳聾,氣骨導差往往較大。顳骨CT掃描示上鼓室、鼓竇、及乳突內有軟組織影,伴有骨質破壞。膽脂瘤型 並非真性腫瘤,是由於鼓膜、外耳道的覆層鱗狀上皮經穿孔向中耳腔生長堆積成團,其外層有纖維組織包裹而形成。內含脫落的壞死上皮、角化物和膽固醇結晶,故此得名。臨床特點:
長期耳流膿、膿量可多可少,有時可伴有出血,有特殊惡臭。但後天原發性膽汁瘤的早期可無耳流膿史。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有時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灰白色鱗屑狀或豆渣樣物,惡臭。少數病例可見外耳道後上骨壁缺損或塌陷,上鼓室外側壁向外膨隆。鬆弛部穿孔若被一層痂皮覆蓋、如不除去痂皮,可致漏診。聽力檢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傳導性耳聾。由於膽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斷聽小骨間形成假性連線,故此時聽力下降可不明顯,手術除去病灶後聽力損失加重。晚期病變累及耳蝸,聽力圖可呈混合性或神經性。乳突CT示上鼓室、鼓竇或乳突有骨質破壞。
對膽脂瘤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則應儘早治療,或早施行乳突根治手術。因為此型極易破壞鼓室和乳突的結構,使半規管和麵神經的骨管破壞吸收,以致出現迷路炎和麵神經癱瘓;同時也能破壞鼓室與乳突的頂壁,在中耳乳突和顱腦間的骨板形成缺損,乳突後部的乙狀竇骨壁也可因為膽脂瘤壓迫而吸收破壞,極易造成細菌進行顱內,引起化膿性腦膜炎,顱內膿腫等嚴重的顱內併發症。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在於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透過其軟骨段管腔的開閉具有調節中耳氣壓,使之與外界大氣壓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咽鼓管功能不良時,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氣體逐漸被粘膜吸收,腔內形成負壓。此時,中耳粘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內出現漏出液。如負壓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杯狀細胞和腺體增加,分泌增多。至疾病恢復期,腺體逐漸退化,分泌物減少,粘膜逐漸恢復正常。臨床表現急性中耳炎可有畏寒、發熱、倦怠及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小兒常伴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鼓膜一旦穿孔,體溫即逐漸下降,全身症狀明顯減輕。耳痛是兒童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最常見表現,常為耳深部痛,逐漸加劇,如搏動性跳痛或刺痛,吞嚥和咳嗽時耳痛加劇,小兒多因此煩躁不安、夜不成眠。鼓膜穿孔流膿後,耳痛立即緩解。耳漏發生在鼓膜穿孔後,初期為血水樣,後變為粘膿性。聽力下降常為輕度,多被劇烈耳痛所掩蓋。體檢早期可見鼓膜鬆弛部充血,錘骨柄及緊張部周邊可見放射狀擴張的血管。繼而鼓膜瀰漫性充血,腫脹,向外膨出,正常標誌難以辨認,鼓膜穿孔前,區域性出現小黃點。開始時穿孔小,不易看清,有時可見鼓膜表面有閃爍搏動的亮點,隨後穿孔增大,膿液排出。乳突部有壓痛,聽力檢查小兒多不配合,在較大兒童可以檢出傳導性耳聾。血象檢查可以發現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加,鼓膜穿孔後血象可趨正常。慢性中耳炎表現為長期耳流膿、膿量可多可少,有時可伴有出血,有臭味。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穿孔,有時可以觀察到鼓室內或外耳道肉芽或膽脂瘤上皮。聽力檢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傳導性耳聾。聽力減退是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表現。聽力下降常為輕度,小兒對聲音反應不敏感,多無自述聽力下降,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單耳患病,可長期不被察覺,而在體檢時始被發現。耳悶感和耳鳴也是本病常見臨床表現,按捺耳屏可暫時減輕。檢查發現鼓室負壓引起鬆弛部或全鼓膜內陷,錘骨柄向後上移位,錘骨短突外突;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淡黃或琥珀色,有時透過鼓膜可見到液平面。音叉試驗及純音測聽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程度不一,重者可達40dBHL左右。積液排出後聽力立即改善。聲導抗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為滲出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壓型顯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鑑別診斷較大兒童主訴清楚、區域性症狀明顯,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一般不難。嬰幼兒因無主訴,且常有嚴重的全身症狀,區域性體徵不明顯,診斷較困難。在嬰幼兒不明原因的發熱、嘔吐、腹瀉及煩躁時尤其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時,必須仔細的作耳部檢查,必要時可行中耳CT檢查或鼓膜穿刺術以確診。疾病治療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通暢引流及病因治療。早期應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後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麻黃素滴鼻以減輕咽鼓管咽口腫脹,以利引流。同時要注意休息,調節飲食並全身支援治療。鼓膜穿孔前區域性可用苯酚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由於該藥對中耳粘膜有腐蝕性,鼓膜穿孔後應立即停止。如症狀嚴重,鼓膜明顯膨出,經治療後無明顯緩解,可在無菌操作下行鼓膜切開術,以利通暢引流。鼓膜穿孔後應徹底清洗外耳道膿液,區域性使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感染控制後,穿孔多自行癒合。確定炎症消退而穿孔長期不愈轉為慢性中耳炎者,可作鼓膜修補術。同時應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下鼻甲手術等。小兒慢性中耳炎的治療慢性中耳炎區域性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不同型別採用不同方法。1.單純型:以區域性用藥為主。流膿停止、耳內完全乾燥後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1)區域性用藥:按不同病變情況選用藥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 氯黴素液、氯黴素可的松液、3%潔黴素液、1%黃連素液等,用於鼓室粘膜充血、水腫,有膿液或粘膿時。②酒精或甘油製劑,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黴素甘油等,適用於粘膜炎症逐漸消退,膿液極少,中耳粘膜水腫、潮溼者。③粉劑,如硼酸粉、氯黴素硼酸粉等,僅用於穿孔大、膿液極少時,有助於幹耳。(2)區域性用藥注意事項:①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後用棉花籤拭淨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②抗生素滴耳劑宜參照中耳膿液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適當藥物。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用於中耳區域性可引起內耳中毒,應慎用或儘量少用。③粉劑宜少用,粉劑應顆粒細、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內撒入薄薄一層即可。穿孔小、膿液多者忌用,因粉劑可堵塞穿孔,妨礙引流。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後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3~4滴。然後用手指輕按耳屏數次,促使藥液經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數分鐘後方可變換體位。注意滴耳藥液應儘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眩暈。(3)為改善聽力,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膿2~3月、咽鼓管通暢者施行。對較小穿孔可在門診行燒灼法。用50%三氯醋酸燒灼穿孔邊緣,再貼一薄層覆蓋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矽膠膜等)起一橋樑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蓋物生長癒合。有的需數次才能癒合。2.骨瘍型:(1)引流通暢者,以區域性用藥為主,但應注意定期複查。(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銀燒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3)引流不暢或疑有併發症者,根據病變範圍,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並酌情同時行鼓室成形術以重建聽力。3.膽脂瘤型:應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以獲得一干耳,並酌情行鼓室成形術以提高聽力。手術治療1、慢性單純性及骨瘍性中耳炎(1)去除周圍感染病灶,影響鼻通氣的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應予手術切除和矯正,慢性鼻竇炎應進行根治,慢性扁桃體炎和增殖體肥大應予切除,尤其是小兒增殖體肥大和發炎,是中耳炎長期不愈的原因,切除後往往中耳炎也加速痊癒。(2)鼓室成形術目的為清除病變,重建聽力。 鼓膜修補術 中耳炎幹耳1~2個月後進行。根據穿孔大小選擇修補方法。①藥物燒灼補貼法 適用於穿孔在3mm以下者,區域性用包寧液棉球作鼓膜表面麻醉,亦可用1%利多卡因耳道皮下浸潤麻醉,用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將鼓膜穿孔邊緣燒蝕成1~2mm白環,之後取消毒好的幹羊膜片、雞蛋內膜、蒜內衣、塑膠薄膜或幹紙片等,塗以生物膠或甘油,貼在穿孔表面,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膠海棉塊塞在穿孔內。1~2周後取下貼補片觀察,如穿孔邊緣不見肉芽,可再進行一次燒灼。因鼓膜表層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增殖再生能力,一般小穿孔燒灼2~3次即可修補成功。②組織瓣膜移植修補術 適用於穿孔大於0.4cm者。移植材料種類繁多,經證實最好為自體中胚層組織,如顳筋膜、耳屏軟骨膜和乳突骨膜等。鼓膜移植分內植、外植和夾層移植等法。在顯微鏡下用小刮刀或刮匙將穿孔邊緣上皮刮除2~3mm,如穿孔大、邊緣窄,可由穿孔邊緣向外耳道延長2~3mm,刮除耳道上皮,造成供皮創面。取少許蘸有青黴素的明膠海棉顆粒墊在鼓室內,取備好的移植片貼敷在刮好的鼓膜表面,外用明膠海棉填塞,為外植法。如將鼓膜穿孔內層粘膜颳去,將移植物片貼補在穿孔之內,為內植法。內外植入法效果相同,可根據術者習慣選用。夾層法最適用於邊緣部穿孔者,在靠近穿孔邊之外耳道於距鼓環外3~5mm處,環形切開面板及鼓膜邊緣表面,取筋膜或骨膜片植入耳道皮下及鼓膜表層與纖維層之間,有利於癒合。聽骨鏈修復術 慢性中耳炎聽骨壞死很多,最常見的是砧骨長腳,術中應修復聽骨鏈。如砧骨長腳壞死,可將砧骨體下拉與鐙骨相接;如砧骨消失,應轉移錘骨長突與鐙骨連線,亦可做人工砧骨連線;如只有鐙骨或足板,可做鳥聽骨和小鼓室成形。(3)上鼓室鼓竇鑿開術 於局麻或全麻下進行。耳內切口,將外耳道上方皮片連同鼓膜後份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外側壁,用骨鑿或電鑽去除外側壁,開放鼓竇入口,暴露所有骨質破壞和膽脂瘤病變。清除所有壞死粘膜、肉芽,清除壞死的部分聽骨和膽脂瘤,剪去錘骨頭,沖洗止血後,將外耳道皮片拉回壓向鼓竇區,並可取顳筋膜或骨膜貼補於鼓膜穿孔之下,外用碘仿條填塞。此術亦稱改良性乳突根治術。(3)乳突根治術 於全麻下進行,亦可試用局麻。乳突發育很小,用耳內切口,一般用耳後切口。暴露乳突,用電鑽或骨鑿將整個乳突病變小房去除,徹底刮除肉芽和膽脂瘤,如進行根治應擴大鼓竇,去除外側骨壁即斷橋,削底外耳道後骨壁至不低於砧骨窩水平,否則易損傷面神經垂直段。在明視下手術,勿損傷腦膜板、乙狀竇板、面神經和半規管。如疑有顱內併發症,即使骨壁完整,也應磨開骨板進行探查。如病變不重,外耳道面板正常,可將外耳道皮片由鼓竇處縱行剪開,分成上下兩瓣推向前方,亦可完全切除,然後清理鼓室病變,最好在顯微鏡下明社中進行。除保留鐙骨及圓視窗外,鼓室內壞死粘膜、肉芽、壞死聽骨、膽脂瘤及鼓膜張肌等,應予一併清除。如鼓室病變不重,聽力損失不大,咽鼓管功能正常,可望二期進行鼓室成形術者,清理病變組織時可以略有保守,否則病變均應清除乾淨,尤其是咽鼓管鼓口病變粘膜、肉芽,清除不盡往往是術後繼續流膿的主要原因。一般乳突根治術後,外耳道、鼓室、鼓竇及乳連成一大空腔,將保留的外耳道後壁皮片分成上下兩瓣翻向乳突腔內,固定在耳後軟組織上,外用碘仿紗條填塞。術後9~10日取碘仿紗條,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後即可幹耳。手術後遺留大空腔的缺點是,遇有冷熱空氣和水刺激可發生眩暈和頭痛。所植皮片很薄,供血不足,容易發生上皮剝脫,產生潰瘍,再度流膿,或上皮堆積形成膽脂瘤。為消除術後空腔,60年代曾盛行乳突腔填塞術,即主中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後壁面板,然後取附近帶蒂顳肌瓣和胸鎖乳突肌瓣填充幹乳突腔內,亦有用自體肋骨、髂骨移植,甚至充填異體骨者。經遠期隨訪,雖有個別骨頭感染脫落或肌瓣吸收,腔隙復現,還有少數復發膽脂瘤者,一般術後均無痂皮產生,很少再發生感染,仍有采用價值。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是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鼓膜穿刺及鼓膜切開在小兒中不常用;對於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的小兒應作鼓膜置管術,通氣管一般留置半年以上。鼻腔使用麻黃素或激素滴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短期可服用強的松等激素類藥物治療。同時應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下鼻甲手術等。疾病預後一般急性中耳炎多能自行好轉,不留後遺症;慢性中耳炎根據不同型別需手術治療以提高聽力,清除病變;分泌性中耳炎經保守治療好轉後有復發可能,反覆發作或長期不愈者需手術鼓膜置管,置管半年以上去管,遺留穿孔多能自行癒合,在極少部分兒童中需要反覆置管或穿孔不愈需行鼓膜修補。疾病預防對於兒童來說,必須注意感冒時要觀察有無耳痛、流膿表現。平日需注意兒童聽力表現,看電視的聲音是否過響。要積極處理鼻腔鼻咽病變,兒童有夜眠打鼾表現需要去醫院檢查有無腺樣體肥大。
-
10 # HYSOUND聽海
兒童患了中耳炎一般都表現為劇痛、煩躁、哭鬧。由於中耳炎一般在半夜發病,影響到小兒睡眠,還會出現睡眠失調症狀。建議你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或服用小兒複方磺胺嘧啶散等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
11 # 小蘋果兒科醫生
這問題很好。
所有發生在中耳的炎症都叫中耳炎,多數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中耳只有一個出口——透過咽鼓管與鼻腔後端相連,因為兒童的咽鼓管發育還不完善、既短又直,所以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透過咽鼓管擴散到中耳引起中耳炎。其他途徑一般不會引起中耳炎,比如洗澡或者游泳等等耳朵進水(包括奶流進耳朵)。
很多人小時候都得過中耳炎(比如我),有天放學回家路上我覺得耳朵很癢,用手摸了下耳朵發現黏糊糊的,聞了下一股腥味。回去趕緊告訴我媽,然後去醫院打了一個月青黴素才好的。
更小的孩子也會得中耳炎,但是小寶寶很難描述比如他耳朵痛、耳朵悶或者聽力下降等等症狀,所以很多時候很難引起父母的注意,那小寶寶中耳炎都有什麼症狀?
中耳炎分為急性、慢性和分泌性中耳炎,不同型別的症狀也不盡相同:
1.急性中耳炎(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耳炎)
大孩子當然會說的很清楚,比如他耳朵痛、耳朵很悶聽聲音很奇怪聽不清,嚴重的耳朵流膿等等。
小嬰兒主要表現在煩躁不安哭鬧尤其夜間較重,耳朵發炎導致疼痛,以致孩子無法入睡情緒躁動,不停撓耳朵、搖頭等;感染導致的發熱等全身症狀。
2.慢性中耳炎
主要表現為間歇性或者持續性的反覆耳朵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急性發作起來也可以引起頭痛、耳痛、頭暈等等。
3.分泌性中耳炎(導致聽力下降)
主要症狀為聽力減退、耳鳴、耳痛,大孩子出現耳悶等。
小寶寶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媽媽們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早看醫生進行診治。zj
-
12 # 大咖醫精選
小孩會有耳部疼痛、發燒。常伴有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並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有可能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也有些表現出聽力減退、耳悶、流膿。如小孩覺得耳朵痛時,家長需引起注意,儘快就醫。
家長平時應該如何護理?1、預防上呼吸道感染;2、注意保持鼻腔暢通;3、勿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擤鼻涕。祝寶寶早日康復!
關注健康,關注大咖醫
-
13 # 糖尿病之友
小兒中耳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可對小兒的聽力造成極大危害。
中耳炎的病因
1、很多小兒是在感冒發熱期間患上中耳炎的。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從鼻咽部到中耳之間的這條通道叫咽鼓管,小兒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在感冒期間,病原體及分泌物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幼兒期間還易多發鼻竇炎、扁桃體炎等疾病,誘發腺狀體肥大,擠壓正常的鼻腔通道和咽喉通道,造成細菌滋生而引發中耳炎。
2、天氣寒冷、去人口密集、通風不好的場所,容易增加孩子接觸感冒病菌和病毒的機會,從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3、孩子休息不好,免疫力下降,可增加發生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機會。
4、給小兒掏挖耳朵,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症。
5、餵奶不當導致的小兒嗆奶、嗆咳,擰鼻涕用力太猛,洗澡時汙水進入耳道等都可導致外耳道感染,進而誘發中耳炎。
小兒中耳炎的症狀
耳痛是中耳炎的主要症狀,急性中耳炎還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症狀,小兒往往會在夜間因為痛醒而啼哭,用手抓耳朵或搖頭,部分聽力喪失,耳朵出現排出物,有些還有面癱表現。
慢性中耳炎的症狀是小兒夜間反覆哭鬧不能入睡,或莫名的哭鬧、焦躁,一直用手拉伸耳朵。聽力下降,說話比較大聲,看電視時音量開得比較大。
孩子出現以上表現時,家長應引起高度重視,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
14 # 兜兜勉強可愛
小兒中耳炎主要分為2種,一種是急性的,另一種則是慢性的,下面就這2種情況分別介紹一下相關的症狀。
急性小兒中耳炎症狀:1、畏寒、發熱、倦怠及食慾減退。
2、嘔吐、腹瀉。
3、耳深部痛、煩躁不安、夜不成眠。
4、鼓膜穿孔流膿。
慢性小兒中耳炎症狀:1、長期耳流膿、膿量可多可少,有時可伴有出血,有臭味。
2、聽力減退是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表現,聽力下降常為輕度。
3、耳悶感和耳鳴也是本病常見臨床表現,按捺耳屏可暫時減輕。
以上就是為您介紹的中耳炎症狀,各位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症狀的建議立即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治療。
-
15 # 痰盂
寶寶中耳炎的症狀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中耳炎疼痛,表現為手頻繁撓耳朵;二是聽力下降,表現為循聲反應較差,寶寶出現類似情況時應及時就醫檢查。
-
16 # 思雨媽咪
中耳炎一般在感冒之後出現的症狀,對於大點的孩子他們會說耳朵痛,受感染的耳朵聽力會減弱,對於小寶寶需要觀察是否出現這些症狀:
孩子比普通感冒嚴重,而且眼睛有滲液,孩子感冒後煩燥不安、晚上睡覺後突然痛醒,孩子睡覺的時候不喜歡仰著睡。有的還會出現聽覺遲緩。
如果孩子有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中耳炎了。
-
17 # 海之聲助聽器天津聽力
造成中耳炎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細菌感染導致的,細菌進入中耳,就會造成中耳炎。寶寶如果患有中耳炎沒有及時治療,會對寶寶的正常聽力產生影響。如果耽誤了比較好的治療時間,會造成寶寶耳聾。那麼,寶寶中耳炎有什麼症狀呢?
寶寶患有中耳炎的時候會出現耳內不適,食慾減退,耳鳴,食慾不振等現象,會對寶寶的日常生活以及睡眠質量產生影響。還會伴有發燒,身體溫度達到37度以上,寶寶還會一直哭鬧,不停聽力會慢慢下降,耳朵還會出現疼痛,身體就會出現噁心,腹瀉等問題,跟感冒腸炎比較相似,很容易被忽略和誤診。
寶寶患有中耳炎發燒的時候,媽媽要多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水分,能補充因發燒而流失的水分。寶寶患有中耳炎比較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脫水的現象,就會使寶寶的身體比較虛弱,抵抗力和免疫力都變差,對身體的恢復產生影響。
媽媽要少給寶寶喝溫水,因為水具有利尿的效果,寶寶吸收少。可以多給寶寶喝奶粉或是帶有果汁的水,能使身體吸收和消化。寶寶出現異常的情況,就要帶寶寶去醫院做檢查。
-
18 # 海之聲助聽器孝感店
兒童中耳炎的症狀跟成人中耳炎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兒童中耳炎特有的表現,兒童中耳炎根據急性和慢性,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症狀。一般來說兒童的急性中耳炎的症狀往往比較重,表現為發燒、耳痛、耳流膿,甚至聽力下降。除了這個以外,由於兒童的抵抗力比較弱,可以出現其他的全身的症狀,除了頭痛、發燒以外,也可以表現為胃腸道的症狀,為腹痛、拉肚子、腹瀉這些症狀。建議儘早就醫。
-
19 # 家庭醫生線上
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兒童,臨床常表現為耳區脹痛、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下降及耳鳴,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現象。兒童常表現為聽力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可伴有發熱、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一旦鼓膜穿孔,可見膿液從耳中流出,此時腫脹的症狀反而減輕。常發生於感冒、扁桃體炎、急性傳染病時,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一旦轉變為慢性中耳炎,不僅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往往是導致小兒中耳炎的原因,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常常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時,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給孩子餵奶不當也是導致中耳炎的原因。如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所以,寶寶喝奶或其他飲料時,要將她(他)頭抬高一些,並隨時擦掉流出來的水或奶。
孩子一旦得了中耳炎應積極病因治療,清除病灶,保持鼻腔通暢,防止汙水入耳,防止繼發感染。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各型治療有所不同,應該先明確診斷,而後積極配合醫生做針對性治療。
-
20 # 麼麼九
之前聽過北斗星醫院的歐陽醫生講過,嬰幼兒的鼻子跟耳朵的結構短、平、寬,內孔是平行的,基本嬰幼兒都會患一次中耳炎,70%可以自愈,30%會造成聽力損失。所以如果發現寶寶有中耳炎,還是謹慎一點好。
寶寶得中耳炎很容易觀察,中耳炎會痛,寶寶會哭鬧的哄不住,而且基本是晚上痛。
回覆列表
預防寶寶中耳炎,媽媽需注意以下2點:
1、不要給寶寶掏耳朵。原因見今天的文章。
2、不要躺著給寶寶餵奶。因為躺著餵奶,奶水很容易逆流到中耳,引發中耳炎!
如果已經確定,或者有些症狀,不太確定,及時諮詢醫生,而不是網路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