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2
回覆列表
  • 1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對於所謂的明朝和清朝的鎖國誰更厲害毫無疑問,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比較嚴重。清朝的“鎖國”也是導致近現代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去指責或者侮辱,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未來的生活中不要再次發生悲劇。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來說一說明朝的“鎖國”和清朝的“鎖國”到底是有何不同?

    (清朝閉關鎖國抽象畫)

    明朝的“鎖國”也就是海禁

    中國的閉關鎖國其實是來源於明朝的,只是在清朝時期被髮揚光大甚至是更加完善,明朝的鎖國又叫做海禁,明朝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是有著本質的不同,明朝和清朝的鎖國的本身目的就是要利於統治。首先,明朝的海禁就是防範倭寇的騷擾,由於當時並沒有工業革命,封建社會相對而言是非常落後的。基本沒有什麼科學技術發展,而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然海防線也是一眼望不到盡頭,這種情況到清朝更是愈演愈烈。所以為了維護自己本身的統治以及百姓的生命安全,就實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海禁政策並不是完全的將自我封閉,只是民間不讓出海。官方則是該幹嘛還是幹嘛,其實而對於國家的綜合發展來說,這並不影響,頂多是影響影響百姓的經濟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統治者發現了弊端就是海禁政策制度的進行了適度調整,史稱“隆慶開關”又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但是為什麼,而為什麼感覺明朝非常的先進呢?這就得歸功於明朝的朝貢制度,變相性的也是解放了明朝的海禁。

    (明朝的雖然實施海禁政策 但是有朝貢制度)

    清朝的閉關鎖國

    清朝的閉關鎖國相對於明朝來說是非常的嚴重,清朝的閉關鎖國也是導致中國近現代落後的原因之一,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完全的把自己自我封閉,自絕於世界的發展。這其中是有著很多複雜的原因的,並不是清朝統治者傻或者是由於什麼幼稚的原因。首先清朝提出閉關鎖國而對於當時的環境來說是優大於弊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經驗,直接就防止了匪患(倭寇)的騷擾,再加上南明政權海盜王和臺灣等一系列的原因,閉關鎖國是處理這些問題的最好方式。其次一點就是當時中國的特殊環境造就的,當時的清朝是世界第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本事叫做天朝,強大的國力產生了自我麻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情況就連康熙都沒有進行緩解,所以導致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相差的越來越多。直至被外國武力的開啟國門,可是清朝到後邊卻還不知悔改,盲目尊大。導致了簽署了大量的喪權辱國條約,讓華人百年抬不起頭來,影響深遠。

    (清朝的自我封閉 抽象畫)

  • 2 # 問山聽水

    明清一般指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

    兩朝作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大一統王朝,均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君主專制走向頂峰,為了加強集權,兩朝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了“海禁”、“閉關”政策,在鎖住經濟貿易的同時,也鎖住了人民進步的思想。

    下面從3個方面簡要分析一下兩國“閉關”的整體情況。

    一.閉關原因:

    (明)

    1.倭寇這一支東南沿海各省的禍患。

    (清)

    2.為打擊反清復明勢力。

    (共同)

    3.中國的自然經濟(農耕、畜牧)為“閉關”政策提供了經濟基礎;

    4.減少外交事件,加強中央集權;

    5.儒家講究道德、聖賢之道,重農抑商,不重視科技,視科技進步為奇技淫巧。

    二.閉關政策:

    (明)

    1.第一階段30多年,(即洪武元年至建文四年)實行“禁海”鎖國,如“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罷泉州、明州、廣州三市舶司”等;

    2.第二階段120年,(即永樂元年至嘉靖元年)基本上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如鄭和下西洋;

    3.後期120餘年,(即嘉靖第二年至崇禎十七年),逐漸收縮和關閉對外港口,基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清)

    1.第一階段41年,(即順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實行鎖國政策,如凡有商民船隻私自下海,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俱奏聞處斬,強迫從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35至50裡,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等;

    2.第二階段3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六年),實行對外開放,設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以及粵海關等進行對外貿易;

    3.後期124年,(即康熙至道光二十年至鴉片戰爭失敗),實行“閉關”鎖國,其中雍正早起曾一度開閩省洋禁,允許浙江一體貿易,到乾隆年間,閉關鎖國政策達到鼎盛時期。

    三.閉關後果:

    (明)

    明朝的海禁一方面穩固了明朝的根基,抵禦了外來民族的侵擾,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民間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也帶了很大弊端,如明朝海禁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商品貿易的發展。

    (清)

    清朝的閉關政策對外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入侵有一定的抵抗作用,鴉片戰爭前,英國對華傾銷棉紡織品及其他貨物(鴉片除外)受到了限制,但閉關政策的消極作用也很明顯,給沿海人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苦難,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與世隔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以致逐漸在世界上落伍。

    孰輕孰重?

    明朝的“禁海”大多隻是針對日本方面,對東南亞等國家的貿易往來一直未曾斷過,明朝從未禁止過與國外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如: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李之藻根據西方的《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等。

    真正意義上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閉關”鎖國的開始是在清朝雍正時期,在清朝乾隆時期高度強化,最後在“鴉片戰爭”爆發後結束,雍正帝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限制中外之間的貿易。

    因此清朝閉的更重一些。

    【警醒】

    歷史表明,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我們要放眼全球、開闊視野、提高格局,努力與世界各民族在交流中和平競爭,我們更要有自信,相信我們能在全球化下,尋得更好的發展機遇。而歷史也證明,交流才是重要的。

  • 3 # 花若想溪

    明朝沒有所謂的閉關鎖國的說法。只是禁海而禁海的目的是處於當時沿海一帶倭寇為亂,使得朝廷不得不把沿海居民內遷實行堅壁清野,後來嘉靖年間浙直總督胡宗憲率領戚繼光和俞大猷平息了倭患之後隆慶年間就已經開始進行對外貿易了史稱“隆慶新政”當然開海禁只是其中的一個政策。而滿清的禁海一開始是為了防鄭氏因為他們佔據臺灣對沿海構成了較大威脅所以也實行了類似於明朝的禁海令。但是評定臺灣後滿清並沒有開禁,後來英國使者馬嘎爾尼請求與滿清互通有無時就造就了那句千古名句: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無須與海外蠻夷互通。

  • 4 # 講故事的福魔康

    明朝還是挺開放的,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

    清朝閉關鎖國比較嚴重,自詡天朝上國,物產豐富,應有盡有的,誤我中華三百年

  • 5 # 柳暗花明9093

    明朝和清朝,每個朝代開始都鎖得嚴,清朝開始軍力還是不錯的,山海關吳山桂的叛亂,和清軍訂了協議。明朝開始也是很強,朱元璋巧妙的和元朝君主建立了戀愛,使手持大權的君主偏朱元璋,最終給朱元璋生了個小孩,明朝的尾聲是李自成農民起義,和李自成自己也沒有軍事才能,但這時明朝搖搖欲決,明朝崇宗皇帝在萬壽山頂上吊自盡了。

  • 6 # 青年論

    明朝和清朝鎖國誰更嚴重?其實這樣提問真的不好回答的。明朝和清朝總的方向基本差不多: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和海禁。只不過在具體某一時期有很大的差別。

    明朝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也就是朱元璋和他兒子朱棣執政之間)。老朱起家是真的不容易 ,農民、乞丐,和尚都當過。自己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好好愛惜啊,所以老朱在任時大力打擊貪汙腐敗,著名的空印案便是典型,且支援農業發展。貪汙腐敗得有錢,錢從哪裡來?答案是商業。明朝那時的商業還是極其繁榮的,國內的油水基本被富商大賈佔光了,這時候沿海貧困戶發揚了敢打敢拼精神,出海貿易,自己進貨自己賣,還可以偷偷漏稅,一舉多得啊!但老實人農民兄弟不幹了,這下老朱慌了,不想幹想造反嗎?馬上下達‘片板不許下海’的命令。當然也有朋友說防倭寇,但此時倭寇完全只是臭弟弟不足為懼。抑商,鞏固國本才是其本意。永樂年間到萬曆年間。朱棣搶了侄兒的皇位,為表對老爹的忠心,剛上任時對地主階級從事海外貿易活動嚴加禁止。但實力不允許低調,永樂年間國力強盛,元朝殘餘在朱棣的親征下已不成氣候,倭寇依然還是小問題。錢多沒事幹,朱棣派他心愛的小太監鄭和開著大船下西洋,鄭和也會整花裡胡哨的,帶回來的有長頸鹿、獅子等一堆明朝人沒見過的玩意兒。從1403年到1522年,明朝政府先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建立了對外貿易關係,並且民間海外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南方沿海地區,海外貿易十分興盛。萬曆年間到隆慶年間。很多人叭叭叭說嘉靖昏庸,幾十年不上朝和整天忙著煉丹修仙什麼什麼的,我不這樣認為,相反在我眼裡人家是帝王權術玩得賊六,有空的話單獨寫一寫嘉靖。到了嘉靖任上,形勢已大不相同,土木堡之變已大傷元氣,倭寇也不再是臭弟弟了,葡萄牙這個小流氓也來插一腳。難!嘉靖是真難!無奈之下朝廷加強了對海外貿易的控制,關閉寧波、泉州、廣州三個市舶司港口,實行鎖國封海。清朝清朝初年到康熙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由於政權未穩,清政府害怕反清勢力和外國勢力互相勾結,因此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別忘了這時候我們的小鄭同學還在臺灣高舉反清復明大旗呢。1656年,清政府頒佈禁海令,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不許進入廣州,只准在澳門交易,而且使用強制手段將福建、廣東等沿海六省實行遷海政策,將沿海居民遷向內地,並焚燬其房屋,以防止居民出海。康熙七年到雍正初期。康熙可能良心發現吧,覺得這樣確實挺對不起沿海人民的,我想主要還是覺得自己又行了吧。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開始放鬆海禁政策。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相對比較寬鬆,中國出口貿易擴大,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雍正後期一直到鴉片戰爭前。乾隆頒佈了《防範外夷規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這標誌著閉關鎖國政策正式形成。道光十一年(1731年)與十五年(1735年),清政府又先後制定 《防範夷人章程》八條和新八條,對外商嚴加限制。清朝百姓心想做海上貿易徹底沒戲了,還是老老實實在家中那二畝地吧。

    綜上所述,想必你們也應該有個大致的瞭解了吧。怎麼說呢,國力強盛與否與開放程度基本是息息相關的,具體參考漢唐時期,有人說南宋這個臭弟弟,我不管,它是個另類。

  • 7 # 元素醫學

    清朝更嚴重,清朝相比於明朝,在文化上開了到車,嚴格控制人們的思想。造成經濟上的倒退。從而造成國力上的衰退,

  • 8 # 朵雲colour

    閉關鎖國清朝最甚,在明朝時候還有鄭和下西洋。學習先進技術,及火器的發展神機營。是當時全世界武器裝備製造最高。清代中期雖然中興,但骨子裡自大驕傲,完全扔掉火器,只有少量主力使用,而且已經遠低於烈強的裝備。一個不學習上進的王朝終將走向消亡。

  • 9 # 圓宵4

    明朝根本就沒有閉關鎖國。朱棣時期,派鄭和下西洋與世界大部分國家友好建交,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各地。清朝閉關鎖國,就是因為盲目自大。

  • 10 # 江湖道義2020

    明代原則意義上不算鎖國,只有某個時期根據統治需要收緊外貿政策。清代鎖國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強權和不自信的結果,片板不許下海是對漢民族的奴役

  • 11 # 薩沙

    明朝的禁海令有一定原因。

    主要是在明朝沒有成立之前,中國沿海的海盜和倭寇就很猖獗。

    據《明史》及《明實錄》記載,僅1368年至1374年七年間,倭寇對中國沿岸的侵擾次數就多達二十三次。

    元末一些軍閥,本來就是海盜起家。

    而海盜通常是和沿海民眾勾結,不然也就不能形成勢力。

    由於明朝建國以後,沿海的海盜肆虐,出於實際考慮才實行了禁海令。

    資料是這麼寫:此時正值日本的南北朝內戰,流離失所的日本平民為逃避戰亂,紛紛流亡海上。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吞併南朝,不少南朝遺臣相繼逃亡出海,與日本浪人組成武裝,形成倭寇,侵擾中國沿岸地區。另一方面,曾割據江南沿海州縣的張士誠和方國珍,自被朱元璋擊敗後,其部下亡命海上,勾結日本浪人,侵擾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蘇、松、常、嘉、湖等州是張士誠的舊地,當地百姓很多作為倭寇嚮導。此外,閩浙大族亦為了利益私通倭寇。

    禁海令只是不允許民間對外進行海上貿易,已經遠洋捕魚。

    對於近海捕魚和官方海上貿易則沒有限制。

    而實際上,明代漁民不存在什麼遠洋捕魚,基本都在近海甚至岸邊捕捉,所以對漁民生活沒什麼影響。

    而明代官方的海上貿易也是很發達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打通官方貿易的航路。

    所以禁海令的目的,就是防止民眾支援海盜。

    然而,民間還是存在猖獗的民眾海上走私現象,逐步同倭寇合流,直接進行搶劫,這比做生意還賺錢。

    到明代中後期,由於地方官吏鬆弛,倭寇成為燎原之勢。

    1553至1566年,是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最烈的時期,他們已經可以攻佔諸如興化府這類大城市,總數不下十萬人。

    實際上,明代“隆慶開關”,政府部分開放海禁,也是建立在戚繼光、俞大遒基本肅清沿海倭寇的基礎上。

    實際上,海外的貿易對於中國的幫助有限。

    這主要是大明當時是個農業國物產豐富,資源很多,普通農民也不需要什麼亂七八糟的武器。

    而當時東南亞、南亞、中東其實沒有中國必須要有的物資,這種貿易不等價。

    如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多年間,海外流入大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但是,這些白銀除了造成中國國內通貨膨脹以外,對於經濟的幫助不大。

    這主要是,雖然大明有了這麼多白銀,但難以從國外購買到什麼必須的物資。

    大明購買的主要是珍貴原材料,比如黃花梨、紫檀、象牙、犀牛角等進口到中國來,引發中國社會士大夫階層古玩雜件收藏熱。

    然而,這種貿易對大明是有很大威海的。

    當白銀過量流入中國致使物貴銀賤(通貨膨脹)後,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動力開始下降,1630年以後出現了白銀流入不足的問題,導致中國迅速跌入通貨緊縮。這一問題產生了兩個災難性後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銀的納稅負擔驟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銀的稅收大幅減少,前者引發農民暴動,後者削弱了政府採取軍事行動的財力,最終導致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

    相反,滿清的海外貿易有很多變化。

    比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禁止南洋貿易,但並未禁止東洋貿易和西洋貿易。

    雍正五年(1727年),時隔十年後清廷重新開放南洋貿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諭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

    但客觀來說,清朝的海外貿易還是比較開放的,這從關稅收入的猛增可以看出來。

    自然,這同清朝的外在環境有關係。

    倭寇的源頭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的江戶時代,倭寇幾乎絕跡,對滿清不構成威脅。

    而在鄭成功割據臺灣期間,滿清一樣也是海禁

    甚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採納了黃梧的“遷界令”,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棄。康熙年間早期也曾多次重申海禁政策。

  • 12 # 說歷史的小白

    清朝的所謂的閉關鎖國,主要還是鴉片的原因居多,因為當時英國商人想把鴉片賣進中國,清政府不同意於是就關閉了部分港口,限制外來貿易,其中兩次海禁也只有39年。而明朝海禁的時間長達199年,後來明穆宗開通第一個港口而且船隻數量有限制,商品限制也很多,比較來看明朝閉關鎖國更嚴重一些

  • 13 # 大卓卓

    清朝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因為入關以後沿襲了明朝很多制度,所以被人稱之為清承明制。

    關於這兩個朝代,相同點自然是很多,所以也有人稱這段時期為明清時期。更因為如此,有很多朋友認為,明朝的海禁跟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一樣的。

    其實並非如此,明朝的和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還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首先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是以防範敵對勢力,鞏固統治為主。

    但是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間私人出海貿易,並沒有拒絕外華人來華貿易,當然這種海外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之下采取對外貿易的政策,海外貿易只有朝貢貿易一條渠道。

    這種朝貢貿易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達到了鼎盛,鄭和下西洋,不僅是加強了與世界各國聯絡,還攜帶了大量貨物到亞非各國進行交易,而且吸引各國使臣及其商人來華貿易。

    當時海上貿易所帶來的巨大利潤,使不少沿海居民便犯禁出海,“有私下番貿易及出境與夷交通者”。出現了“比年民往往嗜利忘禁”的現象,到了明孝宗在位時期,隨著白銀貨幣化浪潮的興起,民間商人的海外活動更是日益頻繁,兩廣總督都御史奏稱“廣東沿海地方多私通番舶,絡繹不絕”。

    正因為這些民間私下的海上貿易,所以到了明穆宗在位時期,看似是巨大的嘗試,違背了祖制,實則是順理成章的將其民間的海上貿易進行了公開化,進行了隆慶開關。一時之間民間的海上貿易進一步迅速發展起來,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源源不斷的出口到海外,換來了大量的白銀。據統計,從1570年到1644年的,美洲所產的白銀,差不多有一半透過各種貿易渠道進入中國。

    當然明朝的海禁也不是說說而已,因為海禁在於防倭寇之患,所以隨著有明一代倭寇之患的嚴重程度,民間私下的海上貿易也發展的波瀾起伏。像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之患嚴重,海禁自然嚴格,民間私人海上貿易大受影響,到了明穆宗隆慶年間,因為倭寇之患的基本平息,所以開始了隆慶開關。

    而清朝的閉關鎖國呢,則是全面的禁止海外貿易,民間不能出海貿易,外國商人更是不許來華貿易。僅僅是允許廣州進行海上貿易,還規定外國商人一切商務均需透過特許“行商”之手,對於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更是實行了很多限制等,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閉關政策雖然在鞏固統治上面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自封自閉之下,阻礙了中國的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學習,使中國的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最後被打上國門。

    而且不同於明朝隨著海禁的不同程度鬆弛,民間的海上貿易不斷的發展。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從清初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後,而且明朝是主動的隆慶開關,清朝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被人打上了門,被動的結束閉關鎖國。

    所以再說起明之海禁與清之閉關鎖國,真沒有必要武斷的下定義說沒什麼區別的,其實區別還是很大的。

    當然海禁和閉關鎖國都是自封自閉的表現,只不過海禁的程度輕一些,閉關鎖國的程度比較嚴重,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屬於是封建社會的弊端之一。

  • 14 # 歷史緯度

    閉關鎖國是明朝和清朝的一種基本國策,其根源在於自然經濟的保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自然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就越來越高;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的自然經濟必然會導致國家政策從開放轉向保守封閉。明朝和清朝相比,哪一個朝代的自然經濟發展水平高?當然是清朝。所以,自然經濟水平更高的清朝閉關鎖國的程度要遠遠高於明朝。從文明發展的角度講,屬於大河文明的中國文明的進取精神在逐漸的降低,發展程度逐漸落後於西方的海洋文明。在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明朝和清朝,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也必然會切斷對外的交往。更何況,作為中國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向來就不是一種具備向外開拓精神的思想。最後的結論就是,清朝鎖國的程度遠遠高於明朝。明朝還有鄭和下西洋,清朝卻沒有值得稱道的航海成就。

    之所以說清朝所過的程度遠遠高於明朝,其原因和表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經濟上講,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發展模式本身就具有自給自足式的自我封閉屬性。這種自我封閉屬性不僅體現出了下層社會的不思進取,更會導致國家的基本政策走向封閉。也就是說小農經濟是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

    中國的文明發源於大河旁邊,發展的是比較保守和固定的農業經濟。當農業經濟發展到封建社會的時候,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就進一步增強。在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是男耕女織和自給自足,這種特點衍生出來的生活方式是滿足於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不會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我們平常所說的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這種生活的形象體現。

    在小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民可以生產大多數的生活資料,農民靠自己就可以維持基本的生存需求。無論是糧食還是肉食,無論是鹽還是鐵,無論是棉布還是草藥,農民都能自己生產。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農民不需要有太多的對外交往就可以一直繼續這種無所追求的小日子。由此就造成了一種情況,那就是中國社會間的各種交往非常少,尤其是個人之間和各地之間的經濟的交往非常少。既然主導經濟上沒有對外交往的要求,那麼鎖國就必然會出現。

    到了明朝和清朝時期,有沒有出現要求加強對外交往的經濟模式?當然出現了。在明朝和清朝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繁榮,而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需要更廣闊的市場和資金,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國家加強對外的交往,最好能像西方國家一樣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然而,明朝和清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並不佔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佔據中國經濟主導地位的是小農經濟。兩種經濟發展模式角力的結果就是小農經濟的封閉性佔了上風。明朝和清朝中哪一個朝代的小農經濟發展水平高?當然是清朝。所以,在小農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清朝鎖國的程度要比明朝更嚴重。

    其次,從政治上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要求社會更加封閉,要求中國社會切斷與其他地區的聯絡。因為如果中國與其他地區進行頻繁的交流,那麼中國的專制制度必然會向著民主制度的方向發展。清朝的專制程度高於明朝,所以清朝的鎖國程度也比明朝更嚴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清朝的小農經濟的發展水平高於明朝的小農經濟。隨著小農經濟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專制制度的強化程度就越來越高。在政治上的具體表現就是,清朝的皇權集中程度遠遠高於明朝,尤其是雍正建立了軍機處之後。皇權體現在社會上是什麼?是控制。皇權越強大,就要求對社會更強大的控制。

    明朝皇帝一聲令下,中國就實行了海禁政策;清朝皇帝一聲令下,中國就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明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相比,哪一個表現出更嚴重的鎖國傾向?當然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明朝的海禁是以官方為主導限制貿易的進行,並沒有對貿易量進行削弱;而清朝的閉關鎖國是減少了對外貿易的港口,必然會導致對外貿易的縮減。

    為什麼要減少中國社會與其他地區的聯絡?因為交流會加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專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轉變。反過來說,要維持專制制度的存在,就要減緩中國社會的發展,而減緩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手段就是阻斷中國的對外交流。因此,專制主義的發展要求中國社會越來越封閉。所以,清朝比明朝鎖國程度會更嚴重。

    再次,從思想上講,失去了進取精神的儒家思想並不想積極的開拓海外。在儒家的文化專制政策下,無論是個人思想還是國家思想,無論是個人意識還是社會集體意識,都走向了束縛。這種思想上的束縛必然會導致政策上的閉關鎖國。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治國思想,是誕生於廣大平原上的一種思想,是一種大陸思想。在這種大陸思想的主導下,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沒有形成真正的海洋意識,也沒有出臺向海洋拓展的國家政策。在這種老大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明朝和清朝政府反而出臺了鎖國的政策。中國的土地面積越廣大,大陸思想對海洋思想的優勢就越大。所以,土地面積遠遠大於明朝的清朝政府的大陸思想強於明朝,這也導致了清朝的鎖國程度高於明朝。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的:東邊是大海,南邊是大海,西邊是高原和山脈,北邊是大草原。這種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了中國封閉的思想和封閉的社會心態,封閉的儒家思想和社會集體意識又推動了鎖國政策的出臺。相比較而言,清朝的地理環境比明朝的地理環境更封閉,意味著清朝的儒家思想比明朝的儒家思想更封閉。所以,地理環境和儒家思想影響下,清朝鎖國的程度比明朝更嚴重。

    儒家思想維護的是小農經濟和專制制度,小農經濟和專制制度要求封閉,那麼儒家思想一定會走向封閉。儒家思想又是明朝和清朝的治國思想,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的明朝和清朝必然會順應小農經濟和專制制度的要求,小農經濟,專制制度和儒家思想是三位一體的,這三種因素維持了封建社會的發展。如果不能推翻中國的封建社會,那麼明朝和清朝一定會鎖國,越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鎖國的程度就會越嚴重。所以,清朝比明朝的所國程度更嚴重。

    最後,從文明發展模式上講,中國不僅是大河文明,還是農業文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解決了生存問題的大河文明和農業文明也逐漸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已經領先於世界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在明朝和清朝時期變得盲目自大和不思進取。

    在文明發展的初期,為什麼大河文明具有比較強大的前進動力?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糧食的產量並不足以維持人們的生存。在強大的生存壓力下,大河文明只能拼命的發展,農業文明只能拼命的前進。如果失去了這種前進的動力,那麼以大河為依託的農業文明集體就會消失。也就是說,初期農業文明的集體生存意識要求的是開放。

    在文明發展的後期,為什麼農業文明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因為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的產量足以維持大多數人的生存。或者說,農業文明的集體生存危機已經解決。失去了生存壓力的農業文明必然會進入緩慢發展階段,必然會失去那種急迫的要進行社會轉型的危機感。尤其是當明朝時期從美洲引進了高產的玉米和甘薯等糧食作物以後,中國的農業文明逐漸走向了高峰。走向高峰的農業文明天然會排斥仍然處於初期的資本主義文明。

    明朝中期以後,中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實際上意味著中國逐漸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這種根本性的社會轉型必然會受到當時已經沒落,卻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封建勢力的阻撓。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程度越高,中國向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速度就越快,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速度越快,就會受到更強大的壓力。清朝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程度比明朝高,所以清朝向資本主義文明轉型的速度快於明朝。因此,清朝對資本主義因素的壓力大於明朝。換句話說,迫於文明的轉型,清朝的鎖國程度比明朝更嚴重。

    總之,無論是從經濟方面看,還是從政治方面看;無論是從思想方面看,還是從文明轉型方面看;清朝鎖國的程度都比明朝要更嚴重。這是小農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是文明轉型的必然壓力。然而,我們應該記住一個真理:閉關鎖國會導致文明的落後,改革開放才能推動文明的向前發展。

  • 15 # 詹姆斯幫主

    明朝怎麼閉關鎖國了?前期有鄭和下西洋,後期有鄭氏家族獨霸東南亞。只不過有倭寇和海盜才封鎖東南沿海。神機營知道啥軍隊不,後期標配弗朗基,打死奴兒哈次的是進口的紅衣大炮!要不是天災人禍,豈能讓滿清撿個漏。清朝前中期科技基本是吃明朝老本,沒一點發展。滿清弘曆英華人送他武器都不用,放到倉庫生鏽。就知道耍大刀片子,後來天天就知道補衣服滿清道哥被英國艦炮打的屁滾尿流。喪權辱國條約開始。後期洋務運動也是照貓畫虎沒有屁用!看看日本成功例子。滿清學習能力太差。愚民能力不錯。直接把天朝給整成不發達國家了。

  • 16 # 布衣軍儒

    明朝沒有所謂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只是禁海。而禁海的目的是處於當時沿海一帶倭寇為亂,使得朝廷不得不把沿海居民內遷實行堅壁清野,後來嘉靖年間浙直總督胡宗憲率領戚繼光和俞大猷平息了倭患之後隆慶年間就已經開始進行對外貿易了史稱“隆慶新政”。當然開海禁只是其中的一個政策。而滿清的禁海一開始是為了防鄭氏,因為他們佔據臺灣對沿海構成了較大威脅,所以也實行了類似於明朝的禁海令。但是評定臺灣後滿清並沒有開禁,後來英國使者馬嘎爾尼請求與滿清互通有無時,就造就了那句千古名句: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無須與海外蠻夷互通。正因為清朝當局夜郎自大,閉關自守,才導致落後被世界列強凌辱瓜分的可悲局面。

  • 17 #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閉關鎖國這個話題先不說國外以及港臺地區,在大陸就被奉為圭臬。實際上所謂的清朝閉關鎖國是西方殖民者強加給中國的帽子,為其侵略中國塗脂抹粉。

    《中國古代航海史》

    清初確實因為對鄭氏的戰爭而實行過海禁,也就是遷界禁海。因為清帝國當時水師過於弱小,無法和鄭氏對抗,再加上鄭氏的生存嚴重依賴同大陸的貿易,因此清帝國不得已採取這種經濟封鎖的手段去削弱鄭氏。等到清帝國消滅鄭氏之後,於次年也就是1684年宣佈開海,並在沿海成立江浙閩粵四個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

    根據《黃啟臣文集》,清帝國開海之後的收益也不小,而且其規模遠超歷朝歷代。

    只無所謂的一口通商,實際上僅僅是把英華人路線在廣東,因為英華人不老實。

    廣東的地理條件除了方便英國船往來之外,主要在於這是防彈英華人的必要措施。

    而且英國船毫無徵兆的就大量停泊舟山,如果說英國沒有野心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英華人之所以覬覦舟山,看看馬嘎爾尼訪華提的條件就知道了。其中第三條和第四條是當年葡萄牙人賴在澳門不走的翻版,第五條嚴重侵害中國主權,這個條件不僅乾隆不會答應,今天的中國政府也不會答應。

    而所謂清帝國閉關鎖國的依據,不過是乾隆這封充滿惡趣味的回信而已。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乾隆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在陳述事實。因為古典時代中國屬於純農業國家,農業人口占了90%的比例,因此中國的經濟生產可以自給自足,而不需要外來商品作為補充。而且乾隆強調了各國我都賣貨,你們運來的商品我都收,並要求英華人老老實實的到廣州帽子,只不過洋人和現代人把乾隆的這封回信掐頭去尾,自然就成了閉關鎖國。有時候想想真是三人成虎,謠言說了三遍,也成了真的了。

    而清帝國之所以願意開海,實際上是對沿海臣民妥協的結果,因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居民大多都從海上討生活。而且農業資源終歸是有限,所以總會一部分人不可能從事農業或者漁業,自然會成為海商或者是水手。所以清帝國適時對沿海商民妥協,允許沿海商民從四個海關出海。

    日本浮世繪中的唐船

    更何況,海上貿易的鉅額利潤不僅能夠養活沿海商民並讓朝廷獲利,更能刺激人們追求財富的慾望。

    所以鴉片戰爭之前,清帝國約有海船150萬噸。全國共有大小江海船20多萬艘,400多萬噸。

    當然明朝則是清朝的反面,因為明朝從明初就制定了嚴厲的海禁政策,並且一直執行到明末。即便是隆慶開關也不過是向海商妥協而已,並不是開海,而且每年只有一百多艘船能出海。更何況開放的月港並非深水港,只是個內河港汊,貨船進不去,只能由小船轉運。

    而且開放月港僅僅是向漳州和泉州的海商妥協,其他地區的海商則被排斥在外,這種不公平的放開違背了市場規律,對貿易的發展也沒有裨益。

    所以兩相對比,明清誰開放誰封閉一目瞭然。

    全文完

  • 18 # 亮麗東方

    當然是清朝,畢竟滿族掌控全國,多少有些不自信。鎖國有利於統治。明朝則不同,至少有鄭和下西洋,但也不思進取,錯過了領先世界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平時家裡做飯的還是女士居多,那為什麼名廚多是男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