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賀拔嶽
董卓還是想做漢家忠臣的,他心中確實是在為漢廷中央政府著想。關於廢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效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齒伶俐的陳留王劉協為帝。
董卓言及:“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可見董卓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選一個有才智的人做皇帝,他心目中王美人之子劉協要比何太后的兒子劉辯聰慧許多,更適合君臨天下。
董卓廢劉辯立劉協本沒有錯,只是這個頭還輪不到他挑,在諸大臣眼中董卓不過是一邊將耳,沒有資格行廢立之事。當然董卓立劉協也有自己的一點小算盤,他自以為,他姓董和劉協的舅媽董太后是本家,自然親近,立劉協會親上加親。
董卓其時是想透過廢立確定自己對朝廷的主導地位,也就是想做一個復興漢室的權臣,在政治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才是董卓的初心。
說董卓進京就是想著怎樣的禍國殃民,殘害忠良也是很不公道的。董卓不維繫瘖弱的劉辯,非要換上精明的劉協這恰好說明董卓還是很有些政治抱負的。
董卓進入洛陽後主動爭取同朝廷各方面勢力的合做,他廣闢名士請蔡邕、袁隗出山為他站臺,竭盡心力地尋求他們的支援。給黨錮之禍計程車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朝廷重要官職的分配也很注意照顧各方勢力的需求,“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但董卓的示好甚至是巴結並沒有得到袁紹等門閥士族的認可。他們百年來養成的優越感使他們從骨子裡鄙視董卓這個從西北來的邊將,在他們眼裡董卓就是一個野人,一個政治上的暴發戶。他們拒絕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絕了帝國最後一次復興的希望。
董卓最終失去了耐心,對著袁本初怒吼道:“堅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吾,吾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也不不示弱:“天下健者,豈惟董公!”紹言罷“引佩刀,橫揖,徑出。”這便是歷史上很牛逼的“橫刀揖出。”這是袁紹一生最酷帥的時刻,也是他將國家臨門一腳踢亂的時刻。
-
3 # 一樹梨華9528
漢朝的時候有位底層公務員,兢兢業業,但是因為朝廷裡邊沒關係,只能回家種地,羌人頭領去洛陽路過他們家,他把家裡唯一一頭牛殺了,招待他們!後來他因為軍功得到重用,把皇帝賜給所有東西分給了手下士兵,並且說雖然獎勵是給我的,但是功勞是大家一起捨命完成的,我不能獨享!這個人就是董卓,特定的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特殊情況,西漢以自耕農居多,但是到了東漢,大地主,大莊園主半農奴佔據了主流,他們掌控推薦之權,佔據了國家一半以上的經濟產量,又不納稅!併到了後期由於戰亂,這些莊園主有了自己的私人組裝,基本上就是一個個土皇帝,東漢不管誰當皇帝,是外戚專權,還是宦官掌握朝政,他們都需要拉攏這些人,所以從和帝以後開始東漢的皇帝就只能是幼兒,或者成年以後活不了多久!他們需要一個弱勢皇權,不能制衡他們。董卓作為深受其害一員,他掌權以後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一言不合就開始屠殺朝廷重臣,改換皇帝,他的行為看似殘暴不仁,其實是對這些地主階級的報復!
-
4 # 壹零壹肆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關於董卓為什麼要扶持漢獻帝劉協上位這個問題?
且聽我細細講來。
董卓率軍進入京城不久,就提出要更換皇帝。至於換皇帝的理由,用董卓的話說,是因為少帝劉辯愚昧懦弱,陳留王劉協有聖主的素質。關於董卓的話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進京的時候,洛陽已經大亂。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謀殺,十四歲的少帝劉辯和他九歲的弟弟陳留王劉協流落民間,千辛萬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帶兵來迎接聖駕的時候,少帝劉辯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然而,問陳留王劉協,則一清二楚,對答如流。董卓當時就起了換皇帝的心思。
不過,我認為這個原因未必是董卓換皇帝的真實原因。
董卓是打算像以往的權臣那樣,把皇帝當成傀儡捏在自己手裡的,而自己攝政掌權、繼而奪權篡位的。那麼既然是把皇帝當傀儡,又何必更換皇帝呢,愚昧懦弱的皇帝豈不是更好控制?所以董卓的真實意圖,恐怕還是為了樹立個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權。董卓是西北來的軍閥,粗野蠻橫,嗜血成性,既無人緣,又無威望。儘管董卓進京後一再籠絡士大夫,但是士大夫骨子裡還是看不起他。這就需要想辦法鎮住那些士大夫。董卓雖然粗野蠻橫卻也狡猾。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初進洛陽的時候,兵馬其實只有三千。董卓怕鎮不住,就讓他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裝出城,第二天再大張旗鼓地進來,一連四五天,天天如此,結果人人都以為他有千軍萬馬。
這樣董卓不但鎮住了滿朝文武,還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京城裡面那些士大夫其實並不難對付。於是董卓便決定來個更大的動作,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建立自己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這個大動作就是換皇帝。
董卓的想法很簡單:滿朝文武不是都怕皇帝,都聽皇帝的嗎?如果我董卓連皇帝都能換,還怕你們這些人不聽我的嗎?廢掉了少帝劉辯的同時也就可以廢掉何太后,因為陳留王劉協是沒有生母的,他的生母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死了。因此,立劉協為帝,就沒有什麼太后可以垂簾聽政。這樣一來,既剷除了障礙,又樹立了威望,這可真是一箭雙鵰。
然而董卓萬萬沒有想到,他這個大動作,不但沒有確立自己的威望,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的對立面,變成了“人民公敵”,弄得“天下共討之,全國共誅之”。因為在當時正統計程車大夫看來,皇帝是不能隨便換的,哪怕換上去的也是劉家人。因為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豈能動搖?
廢立之事有極大風險的,關於廢立一個事,曹操曾有過論斷:“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也就是說,撤換皇帝,是天底下最不吉利也最兇險的事。
-
5 # 若木小記
董卓廢漢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為帝,他這麼做並不是真正為了漢室著想。驅使他產生生這種行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效仿伊霍,樹立威望董卓進京之前,乃是涼州軍閥,由於十常侍亂政,受大將軍何進之召,進京平亂。由於何進被十常侍所殺,董卓追殺十常侍,並迎回了漢少帝劉辯及陳留王劉協。
他之所以要廢掉漢少帝劉辯,而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主要是為了透過廢立帝王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好讓自己能在京城站穩腳。作為一個外來軍閥,董卓只是奉命勤王,亂事平息後,他沒有理由繼續留在京城了。所他效仿商朝伊尹、西漢霍光,行廢立之事,事成之後以功臣宰輔自居,在京中的威望自然能夠樹立。
打擊政敵,培植勢力漢少帝劉辯是大將軍何進的親外甥,在何進還沒有死之前,以何進為首的這股外戚勢力在朝廷政局上可謂一手遮天。即使後來何進被十常侍所殺,他背後的這股勢力依然存在。
所以透過廢立帝王,董卓很巧妙的將這股勢力分解了,因為帝王一換,勢力背後所效忠的主子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自己也就有機可乘。
不僅如此,廢立帝王還可以培植屬於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可以拉攏之前舊勢力的敵對分子以及“牆頭草”分子,讓他們加入自己的陣營,為自己所用。
少帝木訥,獻帝聰慧第一次見面後,董卓就對陳留王劉協產生了好感。因為同樣面對蜂擁而至的大軍,少帝劉辯嚇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面。而比劉辯小五歲的陳留王劉協卻鎮定自若、毫無懼色。
所以在董卓看來,陳留王劉協更聰慧,更有帝王之氣,人總是喜歡美好的東西,所以董卓就這麼幹了。而且陳留王年幼許多,由他一手栽培,兩人聯手,平定天下。到時候劉協為皇帝,他則是真正的太上皇。
若木語大廈將傾,無人可力挽狂瀾。在那個一觸即亂的年代,很少有真正為漢室著想的人。主弱臣強,無論是漢少帝,還是漢獻帝,終不過成了別人的傀儡,成為漢王朝結束的悲歌。
-
6 # 方城闕
導語:
董卓扶持相對聰明的漢獻帝劉協上位,完全是一種權宜之計。其最初目的是為了扳倒少帝劉辯及何太后,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初始目標;終極目的則是為了自己篡漢上位。只不過由於德不配位,智小謀大而反遭殺身滅族之禍,這一切都是董卓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董卓扶持漢獻帝劉協的真實目的當初董卓接到大將軍何進密令,讓他火速率兵進京討伐十常侍。見信後董卓認為這是自己外放多年,而今名正言順進京誅滅閹豎,謀取大權的好時機,於是他星夜率軍向京城洛陽撲來。
誰知走到半道,卻傳來大將軍何進因計劃不周反被中常侍張讓誘殺的訊息。董卓橫下心來,決定繼續率軍進京,以求火中取栗。也是董卓命該如此,此時京城已亂成一團,何進被殺後,其弟何苗被亂軍所殺。袁紹又帶人進宮誅殺十常侍,京城由此陷入了連環殺。
中常侍張讓見勢不妙,於是劫持了皇帝劉辨等人逃亡北芒山中。董卓聞迅,當即率軍追到北芒山下解救了劉辨。少不更是的劉辯見到凶神惡煞般的董卓,嚇的是哇哇大哭,而年方九歲的陳留王劉協到還鎮定,在董卓的詢問下,將他們被劫的經過一五一十的講給董卓來聽,讓董卓驚詫不已。
粗猛有謀的董卓,面對朝中大臣皆對其不服,自己又苦於兵少威攝力不夠的窘境,心生一計。他將自己的三千兵馬乘夜悄悄調到城外,等到白天人多時在調入城中。隔幾天便調出調進一次,給城中的大臣和其它駐軍造成錯覺,好似他的兵馬源源不斷的來京支援自己,以壯聲勢。
如此以來,城中原屬何進、何苗的部卒因為沒有所依,又見董卓兵勢浩大,便紛紛依附了董卓。董卓又乘機收買了呂布,讓其誘殺了執金吾丁原,併兼並了他的部卒,由此完全掌控了城中所有的兵馬。
軍權在手,董卓終於露出了本性。當他得知陳留王劉協原本是由董太后撫養長大,而自己又與董太后屬於本族,又加劉協更加年幼,日後更好被自己控制。於是便以皇帝劉辯闇弱為由,強迫大臣們同意廢除劉辯,立劉協為帝。
在董卓的威逼利誘下,面對血淋淋的殺戮,大臣們大多屈服。見此情形,孤立無援的何太后被迫同意劉辯退位,劉協繼位,史稱漢獻帝。
董卓的如意算盤終於打成,不久他又弒殺了少帝劉辨及何太后,挾持漢獻帝,完全把持了朝政。至此,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所有權柄盡落董賊之手。
董卓最初是為漢室著想的謬誤。“漢之有董卓,猶如秦之有趙高”。他知所以扶持劉協上位,完全是為自己的私利著想。雖然劉協有比少帝劉辯聰明的一面,但這只是問題的表面,藉口而已。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為自己將來弒君篡位做好準備。
由於董卓本人喜怒無常,殘暴無比。面對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亂局,他無力,也無能控制全域性,其勢力只觸及到河東及關中之地。而且有良知的世族大家和士族紛紛逃離京城洛陽,並藉機起兵反抗董卓的倒行逆施,如鮑信、袁紹、曹操等,最終形成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局面。
正因為有眾多外部的不安因素,使的董卓沒能實現弒君奪位的最終目的。否則的話,董卓早就原形畢露,篡漢成功了。
結語:綜上所述,董卓最初扶持漢獻帝是為漢室著想之說,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無妄之談,是置事實於不顧的一種臆想。
歷史終究是歷史,董卓從最初到最後,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著想。連袁紹,曹操這樣的反董卓義士,在東漢末年的紛亂中,都試圖謀權篡位,更何況殘暴無禮的董卓哪?豺狼永遠都是豺狼,不可能突發善心變成良犬。
-
7 # 南朝居士
想多了,有個詞叫“擁立之功”,如果皇帝是你擁立的,你不掌權還有天理嗎?
所以武則天明明快死了,李顯就能繼位,但是宰相張柬之等人依然發動政變,擁立太子李顯。
明代宗快死了,又沒有兒子,他死了不是明英宗就是明英宗的兒子,於是石亨等人為了擁立之功,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復位。
這些人擁立皇帝后,後來都加官晉爵,當然,最後都死於非命了,但是這依然擋不住爭擁立之功,
董卓如果只是復位劉辯,功勞肯定小得多,也不可能後來做權臣了,畢竟皇帝得位正,是靈帝和何皇后的兒子,嫡長子,他繼續做皇帝,是天經地義的事,上面還有何皇后在,依然何皇后掌權。
而如果立劉協,他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沒人支援他,現在董卓支援他做皇帝,他做了皇帝肯定是要回報董卓的。
而別人擁立你,你又不回報別人,給人加官晉爵,想想劉賀?
-
8 # 老鄧21359
董卓的失敗主要是太激進:團隊裡沒有拿得出手的謀士大賢:武將也只有呂布。靠蠻力進入中央。沒有推翻朝庭跡象:也沒有反叛的意思!不然:換什麼鳥皇帝:直接自已坐上不就得了?反正換皇帝坐皇位都是靠實力說話。董卓以邊疆軍閥進身廟堂:撤換皇帝:證明朝中已弱:江山江山接近崩盤。不然:天下十路軍閥討閥董卓,不勝!何也?各方神聖都不是帶領屬下主將上陣。至使董卓手下呂布一枝獨秀。無人能敵!董卓呂布一時名滿天下!頃刻間天下大亂:造成的後繼能人曹操:孫堅:劉備三大梟雄爭霸!可惜了董卓:奮鬥一生名利盡失全族遭害,自已慘死於露天大街。悲哀!
-
9 # 淡定32364
史書中的董卓並不像演義中那麼蠢笨,他是隴西臨洮人,生於潁川,父親原是個小官,而他自幼習武,心慕古人,在西涼遊俠闖蕩打抱不平,西涼胡漢雜居,董卓與羌中各首領交情很好,後來回家種田,羌人老朋友來看望他,找不到東西招待,便把耕牛殺了請客,其為人豪爽如此。後來鎮壓羌亂討伐黃巾,因功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斄鄉侯。189年,響應大將軍何進和司隸校尉袁紹的號召,帶大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十常侍與何進兩敗俱傷後,董卓以疑兵計等手段震懾京師,逐漸控制朝廷,並做了一件大事,廢掉現任皇帝少帝劉辯,另立獻帝劉協。 董卓與劉辯劉協的首次交集,應該是在北邙迎駕上,董卓兵到,少帝車駕在前,司徒崔烈令董卓退兵被斥罵,董卓還去搶抱時年9歲的劉協,劉協避開了他,車駕進城後,董卓向劉辯詢問事變經過,劉辯緊張得語無倫次,劉協卻能表述清楚,侃侃而談,董卓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以當時形勢而論,劉辯怯懦而劉協聰慧,權臣要把持朝政,少帝這樣的庸弱君主是理想的皇帝,可以大權獨掌為所欲為。而以劉辯的聰明才智,不排除不受控制,反生大禍。既如此,董卓為什麼還要強行廢立呢? 對於董卓而言,阻礙其獨掌權柄的主要有兩種人,一是三公級別的文官,這類人世家望族,有權有勢,門生遍天下,殺不得放不得,徒生制肘。一種是有兵權的武官,特別是袁紹,曹操等人,他們在剪除宦官護衛皇權的時候立下大功,在軍隊中有一定威望,也是極難處理的棘手人物。這些問題讓後起之秀董卓頭很大,但卻是掌權的必須處理的問題。而廢掉舊的皇帝,等於變相削弱他在位期間任命的人的權力威望,擁立新皇帝,讓自己快速增加功勞和威望。此消彼長,就能江山倒置。 而要行廢立之事,沒有更好的人選,只剩陳留王劉協,漢靈帝劉宏荒淫無度,可惜兒子只有二個,劉辯劉協,很簡單的選擇題。如果擁立旁支,如劉虞等輩,且不說宗法的難題,由於這些皇族年長又在外掌權,一旦當政,董卓立即面臨長君奪權問題,不符合私人利益。綜合權衡,雖覺得劉協聰慧,卻遜在年幼,並且母族無人可為援應,就算有能力短時間內也無法發揮作用,一個階段後,董卓佈局完成,需不需要獻帝還另說。而劉協是董太后撫養長大號“董侯”,董卓自認為與董太后同族,這也是促使董卓行廢立的另一個因素。後來功敗垂成,由多種因素促成,主要原因並非立獻帝
-
10 # 漩渦鳴人yy
這倒是個問題!就當時而言,董卓手底下無非就是兩個人選,一個呢,是在位的皇帝,也就是劉辯,另外呢就是這個劉協。
劉辯作為一個皇帝,其實董卓來的時候呢,就看他不順眼,怎麼講呢?就是他去迎接那個皇帝的時候!劉辯第一眼看見董卓的軍隊,竟然哭著要找媽媽!相反,當時陪伴在流變身邊的劉協反而面對董卓的提問能夠更加應對自如,照道理懂著想,當一個全程想要把控朝政,那麼為什麼不去選擇一個更加傻白甜一點的皇帝呢?
有人給出自己的說法就是董卓可能就是為了想證明自己,所以她選擇廢掉皇帝另立一個新的皇帝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來證明自己對於中央的管控,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殺雞敬猴,但是董卓貌似有點兒搞錯了,什麼是雞,什麼是猴?畢竟雞是一種家畜!而且在家裡面比較多,你殺掉一隻很有可能母雞生個蛋,孵出小雞來又有了一隻!而猴子這種觀賞性的物種在家裡面比較少,你殺掉一隻就沒有了!
大臣和皇帝,大臣就是雞,皇帝就是猴子,當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大恰當,但其實都差不多!總之殺雞敬猴,拿皇帝去嚇唬大成,這個做法絕對是下策!
深入挖掘的話,董卓廢掉劉辯,立劉協肯定是為了接下來他能夠掌控朝局,做出的某方面的努力,首先第一點,劉辯是太子!他母親是誰的?何太后是漢靈帝的皇后!他的舅舅是誰呢?是何進,曾經聞名天下的大將軍作為太子,同時作為大將軍的侄子,他在軍隊內部的微信不言而喻,即便他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利用,起碼何太后知道該怎麼用!而且何太后作為曾經的皇后,他也肯定有一些政治資本,總體來講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劉協,他的政治資本絕對比不上劉辮。董卓在第一時間選擇了他,是更多的就是考慮到一個政治資本的問題!
劉辯雖然傻,但他背後站著一大批的人,尤其是他那個母親最難糊弄!如果這個何太后一直活著,那麼接下來董卓將永無寧日!他會面對來自於朝廷內部大部分勢力的反對,所以董卓絕對不希望這樣一個皇帝站在前臺,這種人最好乾乾淨淨的消失掉!
劉協雖然不傻,而且有點兒聰明!但是他沒有政治資本,就算想要聚集起自己的勢力,那起碼也得等他成年再說呀!他想收攏政治勢力,它的難度比起何太后來講!簡直就是難於上青天,所以懂著立他做皇帝放心!
而且,劉協她的生母是董貴妃!按照董卓的說法,就是我們倆組上都沾著親,這個時候利用親戚關係看能不能把它收攏到自己這一邊來!而且自己把它li做皇帝,天底下不服的人多著呢。此時最不服的就是袁紹!這個時候你離開了我,你能幹什麼事情呢?這算是一種變相的削弱皇權!讓這個皇帝變成一個只會依賴自己的傀儡!
漢獻帝劉協一開始就是一個傀儡,甚至有的時候連傀儡都不如!這一點不得不佩服董卓,一開始的心機,確實願意花心思在裡面!
-
11 # 信陵侃史
關於董卓為何要立劉協為帝,《後漢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此處的“王”便是指時任陳留王的劉協。
靈帝劉宏主要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后的兒子少帝劉辯,另一個是王夫人的兒子陳留王劉協,其實劉宏本意是更想立自己更為寵愛的王夫人的兒子為帝,因而何皇后內心嫉恨,便將王夫人毒殺,靈帝劉宏擔心劉協的安危,便將劉協交給了董太后撫養。靈帝死後,劉辯被擁立為帝。
何進為誅殺十常侍,在袁紹的建議下,何進引董卓入京,沒成想最後卻是董卓坐收漁翁之利,控制了朝政。那董卓為何要廢劉辯,立劉協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董卓雖然掌控了朝政,但實際上是寸功未立,威望不夠,因而董卓便想出了廢立的招數,這樣他便有了擁立首功,位列朝臣之首也就名正言順了。
其二,便是《後漢書》中提及的,劉協為董太后所撫養,而一筆寫不出兩個“董”字,因而在董卓看來劉辯和劉協相比,劉協離董卓更親近,所以劉協更應該做皇帝。
其三,劉協比劉辯更賢能,因而在董卓看來,劉協比劉辯更適合做皇帝。
至於董卓最開始是否為漢室著想,混沌君覺得機率不大,首先,董卓是個大老粗,文化水平不高,雖說也受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影響,但董卓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而不是大漢江山。
-
12 # 方圓論壇
董卓為漢室著想?別開玩笑了。董卓廢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其目的就是為了立威。他扶持漢獻帝上位,也只是想掌握一個自己可以操縱的傀儡皇帝。就這麼簡單!
董卓雖然生在豫州潁川郡輪氏縣,但董卓卻長於西涼那種漢羌混居之地。俗話說生長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行。自幼生長在涼州的董卓,接觸的也大多都是羌人。所以漢人的優良品德董卓是一點都沒學會,反而把胡族的貪婪學了個透。董卓天生就力氣很大,再加上收到羌人的影響。所以好勇鬥狠也是董卓的性格特點之一。歷史上董卓在隴西入仕之後。其在對付匈奴人,鮮卑人,羌人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董卓也成為了漢桓帝時期的漢朝的一顆閃亮的政治新星。
黃巾之亂時,盧植被朝廷罷免。董卓接替了盧植成為了支援對黃巾軍作戰的統帥。但董卓能力有限,不僅無功反而因為久攻不克被罷免並且宣佈死刑。幸好董卓有錢,以錢贖命逃過了一劫。後來董卓因為平定涼州叛亂有功,再次被朝廷重用。在漢靈帝末期,董卓被漢靈帝名為幷州牧,但要求董卓交出兵權。但董卓一方面看出漢朝式微,另一方面在經歷過被貶斥後。董卓深感手裡如果沒有實際軍隊就是刀俎上的魚肉,所以董卓拒絕交出軍隊,並且要求帶著軍隊回幷州。從這時起董卓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了。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掌權,由於當時何進再和宦官爭權奪利。何進聽從了袁紹的意見邀請董卓入京鎮殺宦官。但沒等董卓進京,何進就被宦官設計誅殺了。董卓看到京城亂成了一團,所以趁機發兵找到了漢少帝劉辯,後來董卓開始掌權專政。但董卓威信並不高,很多人都不服董卓。董卓為了立威就想要廢掉少帝,擁立劉協為帝。再加上董卓知道劉協是董太后撫養長大,號“董侯”,董卓又自認為與董太后同族,於是心生歡喜,所以更加希望劉協能當上皇帝。在這種情況下董卓才擁立的劉協。董卓所考慮的一切都是從自身利益點出發的。談不上為漢室著想。
-
13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新搜神記,用科學和歷史打通神話的任督二脈。
這兩天研究漢史,感觸頗深。
題主的意思是皇帝聰明可以翻盤?但漢獻帝用他的一生證明了不可能。決定一個帝國和皇帝命運的有很多東西。聰明其實只是其中之一。人脈,金錢,局勢,影響的太多太多。
對比漢獻帝和他哥哥漢少帝就可以發現,兩人擁有的資源是完全不一樣的。漢少帝明顯強於漢獻帝太多,否則他也當不了嫡子,繼而繼位。而漢少帝這些資源和董卓全無關係。
但漢獻帝就不一樣了,他的位子是董卓給的。全部關係必須以董卓為基礎建立。董卓的行為明顯把自己當成了伊尹、周公、霍光這樣的顧命大臣。問題他並沒有這個資格。因為這必須得到先皇的授權。程式上既然都非法了還能談“忠臣”嗎?好比霸佔對方家業的強盜哪怕對原主人的兒子再好也不可能合法的。
強盜遲早會露出猙獰面目。司馬懿、楊堅、李淵都是這樣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等諸侯聽令,天子也就沒用了。
當皇帝被人所控制,他的個人聰明就沒啥用了。人是群居動物。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他必須有一般忠心耿耿且能力出眾的手下才行。像劉禪,能力不高但仗著有諸葛亮幫助,還能坐穩位子。相反的,皇帝聰明只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如漢質帝,就被“跋扈將軍”梁翼毒死了。
所以董卓換帝其實只是為了玩弄權術。而且漢少帝也未必比漢獻帝笨多少。別忘了,他死了,漢獻帝活了下來,有很多的機會顯示自己的聰明。而死人是沒有機會了。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廢立天子,只是權臣鞏固權力的常規套路。
廢立天子,也是董卓權力遊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不過,從董卓對“賢”的判斷標準,我們能看出他“立賢”的用意了。
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後漢書.董卓傳》看來,董卓對“賢”的判斷依據是:能不能和自己好好溝通!
顯然,董卓對天子最大的要求是:適合不適合做自己的傀儡!
那麼,立更“聰明”一些的劉協,會不會對董卓專權不利呢?
不會!
董卓的競爭對手不是天子一般來說,天子越聖明,權臣越危險。
不過,對此時的董卓來說,差別不大。
東漢的天子,早在桓、靈之時就成了傀儡。大權在外戚、宦官之間輪番轉換。
天子,已經不是權利遊戲的玩家了!他們只是遊戲中的NPC!
誰會在乎NPC聰明不聰明呢?
只要不是玄燁這樣的“千古一帝”,天子聰明一點也好,笨一點也好,基本上對董卓沒有什麼影響。
所以:在權力遊戲中,董卓的對手不是天子!
哪個少年聰明一點,其實只不過是董卓的說辭罷了。
董卓弄權的關鍵:權力分配在東漢的權力體系中,長期是有三股力量:外戚、宦官、官僚士大夫。
其中,外戚、宦官由於離皇權最近,他們往往處於支配地位。官僚士大夫參與權力分配。
在何進之亂中,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
官僚士大夫集團,董卓是不可能消滅的。
因此,董卓所有的行為,都是要與官僚士大夫們進行權力分配!
只要自己對權力分配的權力得到認可,董卓就可以穩穩當當地掌權了。
董卓的企圖:以外戚身份,掌握權力分配權。如前所說: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握中央政權,士大夫(士族)參與權力分配。
董卓最優先的選擇,是繼續這個模式。
董卓之前的權臣竇憲、梁冀、何進,無不擁有外戚身份。
就連後來靠實力上位的曹操,都要嫁女給漢獻帝,強行做外戚!
所以,出於東漢的政治慣性,成為外戚,是董卓能居中掌權的優先選擇(除非他想做宦官)。
劉協的母親很早就被何後害死了,他是由董太后帶大的。
所以,攀董太后做同族的董卓,也可以攀上外戚身份。
也許,你會說:這個親戚攀得也太扯了吧!董卓和董太后有一毛錢關係嗎?
想想那個時代:劉備甚至好意思當著所有人說自己是皇叔。
董卓和董太后扯下關係,其實不算太不要臉。
因此,立漢獻帝為天子,董卓試圖以外戚身份,進入權力分配的中心。
服從性測試,掌握中央。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三國志.袁紹傳》權臣想掌握分配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服從他的分配。
透過服從性測試,把那些不認可自己的人趕出權力體系,是歷代權臣的常見套路。
趙高,選擇了指鹿為馬,除掉了敢於仗義執言的人;
曹操,選擇了加九錫,除掉了荀彧等心懷漢室的人;
董卓,選擇了廢立天子,把盧植、袁紹趕出了中央(可惜袁紹、曹操跑得快,沒殺到)。
而透過服從性測試,跟著董卓參與廢立的人,也都暫時成了一條船上的螞蚱。
排除軍中異己在服從性測試中,董卓最大的成就是:鞏固了軍權。
董卓的權力來自軍權。但是,他的軍權並不穩固。
此時,董卓掌握的軍隊有:自己帶來的涼州軍、原屬丁原的幷州軍、原屬何進兄弟的禁軍。
其中,涼州軍是基本力量;幷州軍是從屬力量(呂布當時在朝中還無人,只能依附董卓)。
但是,禁軍將校的立場很值得擔心!
就在董卓剛入京時,禁軍就考慮過除掉董卓,可惜袁紹猶豫不決,未能下手。
可見:袁紹、曹操,早就和董卓不是一條心了。但是,他們在禁軍中影響頗大,董卓不易下手。
而在董卓提出廢立天子之後呢?
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三國志.袁術傳》董卓廢立天子,就是直接丟擲了一個攤牌式的問題:你願意不願意服從我?
袁紹、袁術、曹操,無力與董卓抗衡,又不願意服從,只得紛紛出走,董卓進一步鞏固了對禁軍的控制!
不合時宜總的來說,董卓廢立天子,對他控制天子、把持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是:時代不同了!
在一般情況下,權臣(即使出身卑微)透過把持朝政,可以號令天下。
可是,黃巾起義後,豪族、州牧、太守早已經自己擁有了武裝!
即便董卓耍手段控制了中央,地方上那些手裡有槍的實力派,又怎麼會俯首稱臣呢?
結果,地方豪強對董卓的不認可,引發了中央權威喪失,天下分崩離析!
而當中央權力不夠時,掌握中央的董卓又拿什麼分配給他的追隨者們呢?
最終,幾乎要淪為“保鏢”的呂布,終結了董卓!
-
15 # 博古論今天
董卓雖然不是什麼好人,而且也沒有為漢室著想過,但是他一開始確實沒想過要篡位。他所想的就是模仿霍光,達到霍光的那種地位。
不管怎樣,人家霍光是為漢室著想的,而董卓是為自己著想的。 他想滿足所有的私慾,他想一手遮天。他就像一個沒文化沒素質的暴發富,掌權之後暴虐無道,人人得而誅之。
但是他確實沒有想過要篡位,至少一開始沒有這樣想。
所以,當他一開始進京救下少帝之時,他就萌生了讓聰明一些的劉協取代少帝的位置的想法。如果他當時真要篡位,就會選擇笨一點、容易掌控的少帝繼續繼位了。
他改立漢獻帝有一個原因,就是瓦解何氏的外戚集團。何氏的外戚集團在當時還是蠻有勢力的,這樣對董卓的專權很不利。而劉協的生母早已讓何皇后害死,由董太后養大,而董卓以自己跟董太后同族為由,強行介入漢獻帝的外戚集團。
他改立漢獻帝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透過對皇帝的廢立,而達到的一種成就感,達到的一種至高的權力,達到的一種整個朝廷、整個天下的敬畏感。透過廢立皇帝,讓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超越皇帝。
當一個人的權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他的野心就會膨脹。當整個漢室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時,他怎麼還能為漢室著想!如果董卓活到最後,可能他就像曹操一樣,只剩下篡位的最後一層遮羞布吧!
-
16 # 衣舞一時
聰明一點的劉協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董卓怎麼著都會換個皇帝,因為立威,當時的董卓把持朝政,換皇帝說劉協聰明只是藉口罷了,三國時期,縱觀它國,象東吳後期,曹魏後期,只要有權臣,換皇帝這事,就只是常規操作,沒理由也會找出理由的。
-
17 # 木易無
從前期來看,董卓也是忠於漢朝的,因為劉協在根本上應該是屬於正統的皇位繼承人。他所謂的聖旨有可能是真的,畢竟那個時候何進和十常侍的宮廷鬥爭表明了,關於皇位的問題有很多疑點!
-
18 # 邁克爾趙趕驢
想做漢臣也沒什麼稀奇,曹操終生不篡漢,袁術稱帝沒多久即失人望。那時漢朝仍然有一定號召力,套用舊話叫,周德雖衰,天命未改。大家雖然發現漢朝要完蛋了,誰也不敢先走出這一步。我猜董卓在此問題上搖擺不定,或者說,他原來可能只想做個權臣。而從來沒有想改朝換代。畢竟前有霍光後有王莽的結局對照。換個聰慧的皇帝更顯得好看些,主要是為自己妝點門面,更多是為自己著想。一個笨蛋皇帝誰也不喜歡。聰明皇帝也不怕,只要權力在自己手裡,後來獻帝也沒有翻出什麼浪來。
-
19 # 喜歡判案
最開始大部分都是為了漢朝著想吧。畢竟經過儒家幾百年的教化。家國思想已經深入內心,大部分的權臣就包括董卓一開始也僅僅是為了青史留名而已。就連被後人稱作奸雄的曹操,一開始也只是期望在死後能在墓碑上刻個漢朝徵西將軍的墓碑就已經滿足了,由此可見董卓一開始也是忠於漢室的。
-
20 # 文史情緣
從廢除少帝立聰明的獻帝為帝,而且把袁紹,曹操等一群漢末的風雲人物放歸地方,後又整頓吏治,舉賢納良,不把涼州自己的親信勢力封官朝堂,最初的董卓應該是維護漢室,想有一番作為的
回覆列表
一、劉協本是漢靈帝看中的繼承人,但是何進掌權時立了少帝
漢靈帝去世後,何皇后和外戚何進擁立皇子劉辯繼位,是為少帝。
而漢靈帝生前是傾向皇子劉協的。
“初,何皇后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只是估計何皇后和何進的權力,漢靈帝猶豫不決,死前他將劉協託付給宦官蹇碩。
“碩既受遣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
結果行動失敗,何皇后扶持劉辯上位,“碩謀不行,皇子辯乃即位,何太后臨朝。”
接下來就是何進為誅殺宦官,引董卓入京,最終何進身死,董卓專權。
為了徹底清除何進的勢力,也為了徹底控制朝廷,少帝必須要廢掉。
二、為何選擇劉協?除了劉辯是何皇后所生之外,劉辯的表現也不如劉協。
“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
可以說董卓對劉辯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而對劉協印象很好,“卓以王為賢”,與他後來想廢立也契合。
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劉協被董太后收養,而董卓也姓董,好歹能扯上點同族的關係。
“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更重要的因素是漢靈帝只有兩個兒子存活下來,除了劉辯,就是劉協,這是客觀條件。
董卓要廢劉辯,只能立劉協。
想扶持其他傀儡,那樣阻力更大,因為立正宗靈帝之子劉協董卓就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若隨便扶持一個,那搞糟糕。
董卓搞廢立是為了專權,立劉協並非僅因為他聰明,而是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