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綺悅說成都買房攻略
-
2 # 酷裡哇咔的媽媽
溫柔而堅定的告訴孩子哭不管用。陪伴和溫柔的語氣是讓孩子明白他被愛,堅定的語氣是讓他明白哭鬧不能解決或得到任何東西。
-
3 # 小青阿姨
小孩子的天性使然,要不然老人咋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呢!
我家就有這樣一個小惡魔面對小惡魔的撒潑耍賴、哭天喊地,我大發雷霆過,甚至“大打出手”過,有時我會“心一橫”不理他,有時我也會“心一軟”敗下陣來……然並卵啊,下回該怎樣還怎樣。所以,事實證明,這些招兒都治標不治本。不過在為孃的不懈努力的改進下,小惡魔有向小天使演變的趨勢。
①在小惡魔撒潑耍賴的時候,千萬不要問他為什麼、怎麼了、想怎樣,此時保持沉默乃上上策。
②讓孩子說出他的委屈發洩情緒,或者你迅速說出他的感受,允許他哭一會兒,等他平靜下來,抱抱他。
④原則性問題絕不妥協,溫和又堅定,你就贏了。
⑤家裡人一定要統一戰線,不可相互拆臺。
都說沒有教不好的熊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為人父母這條路上要學習的太多,讓我們一起加油、共同進步吧!
-
4 # 左左右右來啦
寶寶在2歲前,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所以當他們的需求沒有滿足時,通常會透過哭鬧來表達。
當寶寶3歲以後,仍然透過哭鬧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家長應該堅定自己的立場,甚至不予理睬。如果寶寶一哭,家長就滿足他們的要求,等於肯定了他們的行為,以後寶寶就會知道,只要他們哭鬧,無論什麼要求都能滿足。
要想改變這寶寶的這種行為,家長就會教會寶寶掌握正確表達需求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任他(她)哭鬧,只要保證寶寶的人身安全就好。如果是在公共場所,就啥也不說,迅速帶回家。若想改變寶寶的這種行為,家長一定要做到“狠心”,堅定自己的立場。
第二,告訴寶寶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等寶寶哭好了鬧夠了,抱抱他(她),問問寶寶累不累?或者蹲下來告訴寶寶,哭鬧是不可能滿足你不合理要求的,有事可以和爸爸媽媽商量。
第三,幫助寶寶做正確的決定。比如,想要某個玩具,可以和家長說明要買的理由,什麼時候玩?可以玩多久?如果做不到怎麼辦?最後再和家長決定這個需求對不對。
第四,告訴寶寶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能。以後可以和大人一樣用商量的方式,讓寶寶多實踐,寶寶會建立極大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當然漸漸就不會哭鬧了。
總之,家長必須教會寶寶正確表達需求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要求未被滿足就傷心,也不要因為小小的誘惑而失控。如果家長對寶寶有求必應,這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同時告訴寶寶,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不哭不鬧,家長才能結合實際情況滿足他們的需求。
-
5 # 言語康復娜娜老師
首先我們來分析清楚孩子行為的功能。
孩子提出要求媽媽不同意然後孩子哭鬧。媽媽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
那麼孩子在下次還是會透過哭鬧去的去滿足自己的要求。
也就是說媽媽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增加了孩子透過哭鬧來索要物品的次數。
然而我們並不想讓孩子透過哭鬧來索要物品,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索要物品。
第二,當孩子用哭鬧來索要物品時不予滿足。
第三,和孩子相處的所有的人要統一一致的去對待孩子,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
6 # 懶懶的一條鹹魚
現在物質的飛快發展,給孩子帶來了豐富的童年,也給了孩子好的生活條件,家裡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唯恐孩子掉一滴眼淚
老一輩對隔一輩的愛是那麼的沒有理由
也正是這樣的愛,把一個白紙的孩子寫的亂七八糟……把孩子往熊孩子道上帶,孩子也變得暴躁易怒任性,總是在沒有滿足他條件後嚎啕大哭,我從來不會因為孩子耍賴式的要挾而屈服,因為我只會告訴他: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他第一次這樣哭鬧時就應該不滿意,跟他溝通講道理,我們總感覺孩子小,很多時候是我們把孩子看的太小了,其實你跟他講道理他都聽的懂
最好願每個小寶寶都是小天使
-
7 # 彤麟媽育兒日常記錄
當家長滿足不了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哭鬧。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作為家長要怎麼做呢?
一:當孩子向家長提出要求時,家長要認真對待,不要隨便敷衍,同時要也要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那麼我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滿足孩子;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純屬任性,貪玩,那麼,我們就要明確的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說“不”!同時也要向孩子說明,我們為什麼說“不”。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答應孩子的我們就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一定要想孩子說明情況,取得孩子的理解,別讓孩子覺得家長是言而無信的人。二:不要金錢獎勵作為獎勵孩子的唯一方法。平時生活中,就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取得好的成績,或者用金錢、物質作為獎勵,誘惑孩子幹某件事,比如:“你這次考試考好了。媽媽就給你買玩具”、“如果你乾的好,媽媽就給你買手機”等等。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問題,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會毀了孩子的價值觀。沒有限度的獎勵,逐漸的就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了和父母的交易,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給父母學的,是為了討父母的換新,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獎勵而學習。三:家長要堅持原則,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在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目的而苦惱的時候,父母會因為煩躁。不耐煩,想著儘快結束這樣的煩惱,從而就妥協了,特別是在某些公共場合;家長妥協的同時孩子也因為哭鬧而達到了目的,嚐到了甜頭,找到了方法,從而便以此來“要挾”父母從而達到目的。我們可以在出門前先和孩子約定好,可以買什麼,什麼不能買,給孩子提前打好“預防針”,這樣在給孩子說“不”的時候,孩子的心理落就差會減小很多。作為家長我們要有一定的原則,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不合理的要求而哭鬧時,家長要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我們可以帶孩子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孩子盡情的哭一會,這是為了讓孩子把心底的不快發洩出來。等孩子哭累了,就抱抱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溫暖,然後再用堅定地眼神看著孩子,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不去按照他的想法去滿足他。因為孩子在哭的時候,你給他講什麼他都是聽不進去的,所以只能等他哭夠了,平靜了,再講給他聽。給孩子講的時候家長的眼神、語氣都要堅定而溫和,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麵對他的任性家長愛他但是不會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做也是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的學習過程。五:家長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家長所用的方法,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用做自己處理其他事情的方法。所以家長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養育孩子的道路就像《西遊記》得師徒四人取經一樣艱難但是溫馨,我們在面對孩子時要多一點耐心,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做父母的也在成長,我們是孩子的“領路人”,同時孩子也是我們生活中最不可多得的老師。
-
8 # 家有小鬼娃
因為孩子小,有些時候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就只能用哭鬧來表達。但是在要一些東西方面,還是應該控制一下,要不然長此以往總會有一天滿足不了他。
一是如果是去超市,去遊樂園之前,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可以買多少錢的東西或是買幾件東西。說好的就這樣定,不再改了。就算孩子撒潑打滾,那也不聽,扭頭就走,讓他知道說好的這樣買就是這樣買,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二是沒說好的情況下,孩子要買什麼東西,那看看能不能買,如果能買,那就買,如果不能買,那就明確告知,讓他知道在什麼地方能買東西,能買什麼東西。
三是給零花錢,也是對沒說好的情況下買東西的一種方式。買就用自己零花錢,花完了就不買,就自己再掙。
-
9 # 楂哥媽媽
父母管教統一,媽媽覺得這個東西不能碰,爸爸就不能在後面說能碰。爸爸如果覺得媽媽的教育方式不對,要背後提醒媽媽,不能當孩子的面拆媽媽的臺。媽媽發火發脾氣時,爸爸可以把孩子抱走,但不要當孩子的面兇媽媽。
一個說,一個在後面抬。夫妻關係一定要大於親子關係。
千萬不要一方在孩子面前直接說另一方的壞話,反駁他,踐踏他,都不行。這樣是教不出好孩子的。
不滿足他需求他就哭,是家長寵溺的結果。如果想避免就要堅持原則。說這個玩具不能買就不能買,任何條件也不能買,但注意方法。
遵循正面管教裡面的,溫和而堅定。
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堅定。
媽媽說不給的時候,爸爸不能看著孩子哭成那樣心疼而降低底線。爺爺奶奶等一陣親人都不準妥協。
一個人在管教的時候,另一個人,在旁邊就當沒看見,不要勸,不要說話。自己忙自己的事情。
有什麼話可以溝通,不要非常粗暴地說不行。不行要有不行的理由,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這樣孩子長大了,也會是個講理的人,不會胡攪蠻纏。父母任何一個行為在孩子心裡都會種下一顆種子,長大後,為人處事與小時候的潛意識有很大的關係。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如果非要教給爺爺奶奶帶,但父母一定要在身邊工作,晚上回去要有爺爺奶奶替代不了的遊戲或者互動。
-
10 # 尋尋媽
幾乎每個孩子在某些情境下,或因興奮或因憤怒發出尖叫或哭鬧時,這個時候父母是非常難堪的。
有效的做法是: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2)絕不放任孩子的哭鬧,而是教給他公共場合正確的行為規範,學會尊重別人。
(3)父母示範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孩子時時刻刻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如果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很難期望孩子做到冷靜。
(4)陪伴和理解孩子。走到孩子的身邊,聆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的感受。
(5)教給孩子其他的表達情緒的方法。
其實孩子除了在家裡願望得不到滿足會哭鬧,更難堪的是在公共場合孩子會哭鬧得更厲害,最重要的是要培養有社交禮儀的孩子,有以下兩點供參考:
1.尊重他人的隱私。
2.教會孩子的道歉。
這裡強調的是,要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併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而不必強求孩子的道歉,如果道歉不真誠還不如不道歉,不然孩子會認為只要說聲對不起就解決了問題。
-
11 # 孕期育兒小貼士
小孩子的情緒是來的很快的,往往有些時候,大人覺得無關緊要的事情,在小孩子看來,都是值得鬧一鬧哭一哭。孩子哭起來是非常難哄的,往往會讓大人們焦頭爛額。你和他講道理他聽不懂,去哄又哄不好,甚至有的孩子會出現越哄越哭的情況。
這個情況下,會有很多家長慢慢的屈服孩子的任何要求,這種辦法雖然會讓孩子停止哭鬧,但會縱容孩子的這種用哭鬧來達到目的的行為。
經常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很喜歡哭,一哭就要哭半天,怎麼哄都不行。經常都是要答應他的要求,或者是用暴力恐嚇才能停止哭泣。
其實孩子喜歡發脾氣,通常都是因為孩子的某些方面某些需求越來越成熟,因為孩子暫時還沒有能力去足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說著說著把自己說急了,可是這個時候家長還是不懂,那這樣孩子便會想要發脾氣了。這個時候,家長還是不太明白孩子想要表達的想法或者是需求,但是孩子哭了,也只能先去哄孩子。
那怎麼樣才能正確的對待要發脾氣的孩子呢?
首先,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不要表現出比孩子更焦急的樣子,要從容淡定的試著跟寶寶繼續交流,要讓寶寶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不能一味的恐嚇、阻止寶寶發洩自己的情緒。要引導寶寶表達情緒,比如問他:寶寶是不是很難過啊?為什麼難過?引導孩子去思考,慢慢的,孩子的情緒也會緩緩平靜,或是減弱暴躁的情緒。
要引導孩子想清楚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為什麼會覺得難過,為什麼會哭。其實孩子的情緒很簡單,有時候會因為找不到喜歡的動畫片了,也有的時候是因為小汽車不見了。這個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和孩子一起找到他喜歡的動畫或者玩具。如果實在找不到,也要和孩子講清楚,為什麼找不到了,是不是上次玩完玩具沒有及時收好,教育孩子下次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收納好。
平日的生活中,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不發脾氣,遇事冷靜。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高的,而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作為家長的你,都是脾氣暴躁一點就炸,還怎麼能要求或者教育孩子遇事冷靜。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以暴制暴,不能用暴力恐嚇孩子,即使用暴力的方法能夠讓孩子成功的在你面前乖巧乖順,但會極大程度的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被壓迫感,或者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對待孩子,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前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寶,你的孩子脾氣可能並不會像你一樣溫和,有的時候你想要改變孩子的性格,但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
-
12 # 家庭教育一千零一問
小孩在每次不滿足她需求的時候就又哭又鬧的情況如何避免?
小孩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大人不滿足他的時候,他希望透過哭鬧來爭取是正常的現象。
但是,作為大人我們在責怪孩子不講道理的同時,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用一種很粗暴的態度拒絕孩子的要求的呢?
或者,你以前是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已經使孩子養成了這種習慣,然後突然來個180度轉變,斷然拒絕孩子的要求。
這都是不合適的做法。
1、堅持原則、堅決說“不”當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時,家長要堅決的跟孩子說“不”,經過幾次之後,孩子會慢慢明白,當父母堅決說“不”的時候,說明他的要求是無理的、過分的,他會自己收斂。
有時,孩子故意提一些無理要求,也可能是想引起家長的關注,家長不必馬上上綱上線,開始拒絕並責罵,這樣反而引起孩子哭鬧。
2、跟孩子講清楚拒絕的理由家長面對孩子無理要求時,不能簡單地用“不行”等話語直接拒絕,而是需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行,孩子如果不聽你講理由,而直接哭鬧,那就先暫時不用理會他,讓他哭鬧結束後,再跟他講。
要用平等的態度跟孩子講道理,不要居高臨下,其實,大多數孩子在聽完你的理由,並覺察到你堅決的態度後,他自己會認識到錯誤,這對孩子今後與人相處也是好處很大的。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家長可以用別的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都是很純真的,這一招很多時候管用。
當孩子的注意力被你引到別處,問題就自然解決了,這樣既避免了孩子的受挫感,也避免了家長與孩子的正面衝突。
總之,對於孩子無理哭鬧,家長需要用一些“策略”來應付孩子,簡單粗暴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傷害到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影響家庭氣氛。
養育一個孩子,是一個鍛鍊父母的過程,父母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
13 # 葡小萄媽媽
4歲寶媽來回答這個問題。葡萄媽也曾遇到小葡萄為達目的而哭鬧的時候,所以還是很有共鳴的。
孩子每次不滿足她就又哭又鬧其實是有原因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們來挖掘一下哭鬧背後的原因。1.孩子記得曾經用哭鬧達到過目的。
可能曾經發生過一兩次哭鬧後大人滿足了她的要求,她就記住了這招管用。每次都會來這招。
2.用哭鬧來威脅。
孩子不只記性很好,還很會察言觀色。抓住了家人愛面子的心理,專門在大庭廣眾大聲哭鬧,大人只好息事寧人,滿足要求。
3.不懂得排解情緒。
目的達不到孩子確實會傷心,孩子遇到傷心難過的情緒不知道怎麼排解,只有透過最熟悉的哭來發洩情緒。
4.平時幾乎沒怎麼受挫,得到東西太順利。
平時總是有求必應,孩子的需求總是立刻滿足。習慣了被圍繞,一旦不如意,她會覺得天都塌了,哭鬧不知所措完全不理解。
5.哭鬧能得到更多的關注。
孩子的需求不一定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需求。比如可能孩子只是想要媽媽陪她玩,可是媽媽一直在忙工作,孩子找了媽媽很多次,都沒有得到迴應。於是情緒積累下來就會痛哭,媽媽看到孩子哭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情來看孩子怎麼了。這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好說話不管用,只有哭才能得到媽媽的關注,下次她還會用哭來引起媽媽的注意。
每次事件不同,可能哭鬧原因也不一樣,有時哭鬧會是多種原因混合在一起。怎麼處理孩子不達目的就哭鬧的問題呢?這裡先列出幾個 不適合 的處理方式:1.咋咋呼呼大驚小怪,語氣責怪,你怎麼又哭了?怎麼回事啊?煩不煩人啊?孩子只會哭的更厲害。
2.嚇唬孩子,再哭妖怪把你抓走了,警察來抓你了!請不要再拿警察叔叔來嚇唬孩子了,告訴孩子警察是可以幫助我們的人,遇到困難去找他們幫忙。
3.讓不許孩子哭,把眼淚憋回去。孩子情緒需要發洩,在他沒有學會更多的情緒處理方式之前,不讓哭等於關閉了他的情緒發洩通道,憋著只會讓內心更受傷。
4.和孩子講道理,喋喋不休。此時講道理是最沒有用的方式。沉浸在情緒裡,什麼道理孩子都不會聽進去。
5.標準不一致。同樣一件事,今天滿足,明天就不滿足。爸爸答應了,媽媽又不同意了。標準不一致會讓孩子對規則產生懷疑,也會造成信任危機。
6.忽視。孩子哭就讓他哭,視而不見,眼不見為淨。等他自己哭好了就沒事了。讓孩子一個人待著哭,甚至關進小黑屋裡讓他哭,這個方法雖然可以停止哭泣,但也會在孩子心裡埋下的害怕的種子。因為害怕一個人待著害怕大家都不理我而不哭,並不是真的解決了問題。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不滿足就哭鬧的問題呢?其實還是要從哭鬧的原因著手,處理方式分為4步走。1.陪伴。孩子哭時,停下手中的事情,可以蹲下和孩子在同一高度。抱抱他,陪著他,不制止他哭,讓他發洩自己的情緒。
2.傾聽。在他耳邊用平和的語調說,孩子,我看出來你很難過,可以對媽媽說說你因為什麼難過呢?可能這個時候他還不想說,繼續哭。那就靜靜地陪伴,安撫,過一會孩子會說的。
3.幫助孩子發洩情緒。孩子願意說給你聽,等於他願意對你敞開心扉。這對於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尤為重要。如果孩子覺得不想和你說,不願和你說,那麼他的心門對你就是緊閉的。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孩子可能會說,媽媽我好難過,我想讓你陪我玩你都不理我/我想再看一集電視你都不同意。是的,媽媽不陪你玩你很難過,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你想再看一集電視媽媽不同意你很難過,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你很難過所以哭出來了,媽媽有時也會難過,你想知道媽媽是怎麼把難過吹走的嗎?我們一起試一下媽媽的方法好不好?
這時孩子情緒會逐漸穩定下來,可以帶他體驗一些其他發洩情緒的方式。如在海綿墊子上用力蹦跳,玩枕頭大戰,把難過對著窗子喊出來讓難過被風吹走,找一支筆一張紙讓孩子使勁畫線把難過畫在紙上,或者去樓下跑一跑。發洩完情緒,記得告訴孩子,下次再傷心難過的時候除了哭,還可以有很多更好的辦法可以選擇。
4.達成一致,制定規則
先處理完情緒,再來處理事件。每次不滿足就哭鬧通常是因為規則沒有執行或者沒有制定過規則。家長每次都隨心所欲臨時決定滿足還是不滿足孩子,不利於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所以建立規則很重要。規則既不是苛待孩子,也不是家長說了算。建立規則要和孩子達成一致。規則包括了情緒管理和時間管理。上一條我們提到了情緒管理,再來結合一些具體例子說說時間管理吧。
比如孩子看電視之前,家長就要和孩子對看電視時間達成一致。看多久,用二選一的方式,20分鐘還是半小時?讓孩子養成看完自己關電視的習慣。
比如家長忙事情孩子總是來打擾,可以在忙之前和孩子約定好。現在是媽媽工作時間,半小時後媽媽來陪你玩,你是想先自己看繪本還是找爸爸陪你玩一會積木呢?必要時可以用番茄鍾來定時,番茄鍾一響,家長就兌現承諾來陪孩子。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有時間的概念。
再比如買東西,一次只買一個玩具。玩具和書從哪兒拿的放哪兒去。一次只拿一樣玩具來玩。畫畫手工做好了要收拾桌子。可以家長身體力行來示範或者透過繪本故事中角色的榜樣力量讓孩子理解規則並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寫在最後,孩子哭鬧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發洩和生理需求。家長首先認同孩子的情緒,透過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和情緒管理可以減少孩子的哭鬧。養育孩子是一條漫長的旅程,就好像牽著蝸牛去散步,願我們在育兒道路上成為更好的家長,同時,遇見更好的自己 -
14 # 育兒教主
孩子每次不滿足他的願望就哭鬧,那是因為做家長的在對待孩子的需求的時候總是毫無條件的滿足,久而久之,一些看似無理的要求,不願意答應的要求,孩子就用哭鬧的方式來要挾父母,而父母害怕孩子哭鬧,然後就進一步滿足,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想要的東西哭一哭就能得到,這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265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眼看已經攻打下了三座城池,形勢非常危急,趙國派人向齊國求援,因為那時候國與國之間結成同盟都喜歡把國王的孩子拿去做抵押,以換起別人的信任,所以齊國也讓趙國太后的小兒子去做人質,趙太后沒有答應。
後來趙國左師觸龍去見太后,他說他的小兒子不成才,但是自己很喜歡他想把孩子託付給太后,讓他做一個皇宮衛士,趙太后說你們男人也喜歡孩子啊,觸龍說,男人有的時候比女人更愛孩子,觸龍看到太后說女人比男人更愛孩子,他說我看你愛女兒更勝過愛兒子,但太后又說她自己其實更愛自己的小兒子,也就是準備拿去做人質的那一個孩子長安君。
觸龍說:做父母的愛,子女應當為他們做長遠打算……今天太后給了孩子尊貴的位置,無上的權利,大片的土地,還有大量的金銀珠寶,但是不願意讓他趁現在為國家立一點功勞,等到將來太后百年之後去世,他的小兒子長安君憑什麼在國家立足?所以他說太后為自己的小孩子打算是有一點目光短淺,實際上愛兒子不如愛女兒。
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並不是愛孩子我們上面說這個故事最後太后在左師觸龍勸說下,最後答應讓自己的兒子做人質,齊國最後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兵,挽救了危難當中的趙國,那麼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應該學到什麼東西呢?
我們常常說父母的愛像大海兒女的愛像溪流,兒女再愛父母也不及父母愛兒女的萬分之一,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做父母的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活著的時候,孩子小時候,有求必應,孩子大了,給孩子買車,買房娶老婆,做父母死了,還希望給孩子留下一大筆遺產,想要把孩子一輩子的道路都安排得順順當當,讓孩子平平安安,順利的過完一生。孩子們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靠父母的餘蔭生活,父母對孩子們的這種愛,其實不是真正的愛,這些孩子長大之後,很多都沒有多少作為,甚至在社會上沒有多少生存能力,最後變成啃老族,總認為父母欠自己的,把自己生下來就應該供自己吃喝,就應該給自己買車買房,就應該把自己生活的道路安排好。其實父母如果真正的愛孩子,不應該是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讓孩子在寵愛溺愛的環境長大,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我們應該讓子女從小經歷一些風吹雨打,去鍛鍊他們堅韌不拔的性格和意志,經受各種考驗,不能孩子有什麼需求,我們就滿足什麼,如果是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長大以後是沒有什麼出息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應該怎樣面對孩子的正當需求和無理需求?
一、答應和不答應要嚴格區別有些時候有些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也要什麼,家長不可能把整個超市都買回來給孩子呀,但是有的時候孩子哭鬧,路邊有家長就會說這個家長真狠心,一點小東西都不買給孩子,有些家長一方面是孩子哭了確實不忍心,另外一方面也怕別人說自己,所以就在旁人的眼光當中或者說教當中,也有可能是在自己的溺愛心理下,總是有求必應,這樣澆灌下來的孩子是不行的。
小孩子其實對於自己的行為是沒有多少認知的,但是我們對待孩子的需求,合理的要求可以答應,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答應,可以暫時不滿足的,也不要馬上答應,總而言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千萬不要模稜兩可,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或者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不能答應的,開始就不要答應,不論孩子怎麼哭鬧我們都不應該答應。家長應該學會拒絕孩子的物理需求。有些家庭爺爺奶奶特別寵孩子,父母也想好好管教,可是網網好不容易板起個臉,結果在爺爺奶奶哄孩子的行為下,本來想好好管教孩子,結果眨眼就破功了,本來想不答應孩子的需求,結果爺爺奶奶卻滿足了(孩子需求),這個也不是一個好現象,家長應該和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多做溝通,在教育孩子或者對待孩子的需要這件事情上要全家統一認識,千萬不要嬌慣孩子。二、判斷事物的好壞,家長要統一標準我們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一定要始終堅持自己的正確看法,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模稜兩可,左右搖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沒有標準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最大的失敗。
舉一個我自己和我表弟家的故事,我的小舅媽在教育表弟和表妹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訴他們要愛惜糧食,碗裡的飯不能剩下一粒米,一定要吃光,有些時候看起來碗就像洗過一樣乾淨,而我們小時候就沒有受到這樣的教育,所以每次吃完飯都會剩下很多米在碗的周圍。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入手對孩子進行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灌輸和教育,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自己碗裡面的飯一定要吃乾淨一樣,還有諸如吃過的零食,包裝袋要自己扔到垃圾桶去,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勞樸實,勤儉節約等習慣。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提倡無為而治,讓孩子自由發展,認為孩子的一些小習慣小毛病,這是孩子的天性,比如說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家裡來客人了,吃飯的時候趴在桌子上面去吃飯,或者用手每個盤子去抓菜吃吃一口,然後又扔在盤子裡面,家長不光不制止,還感覺好笑,但是他們不知道,其實客人是感覺很噁心的,而且這種方式極不可取。
很多時候孩子的脾氣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比如家長要讓孩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要答應孩子的需求,孩子才做,這就很不好,我們應該是孩子先做什麼事,我們再答應孩子什麼?或者孩子不管做不做事,我們都不應該答應一些無理的需求,當家長學會拒絕孩子的時候,孩子就不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他明白自己再怎麼哭鬧,家長也不會理自己,久而久之就不會用哭鬧來交換父母的答應。
三、以身作則賞罰分明勤勞節儉誠實守信,這些都是一個人的優良品格,我們應該從小對孩子進行培養,但是當家長想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或者徵收這些行為規範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應該言行一致,賞罰分明,以身作則。
小時候鄰居家的小孩特別調皮,他把老鄉的南瓜用小刀畫一個小洞,然後在裡面裝進去便便和尿尿,最後再把生下來那一塊南瓜蓋到洞上,由於南瓜會流一種像膠水一樣的水,很快就像把卸下來的那一塊粘上去了一樣,南瓜短期內並不會壞掉,結果後來別人把南瓜摘下去了發現了,告訴了鄰居,鄰居把孩子打了一頓,孩子在那裡哭,結果鄰居又給他餅去哄自己的孩子。
當初我看到鄰居的行為的時候,我還小,我對這些事情是沒有認知的,但是如今回憶起來,鄰居那個比我們小一點的小弟弟,他可能被自己的父母責怪和打罵,他知道是為了什麼,他可能也知道自己的行為錯了,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做錯了事,最後還得到了糖果。所以他也不容易分辨清楚是非真假,這個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種很嚴重的影響。我們在懲罰和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究原則,如果孩子錯了,我們一定要告訴他為什麼錯了,讓他明白什麼是義務,什麼是責任,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做錯了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我們要告訴孩子受到懲罰的原因,讓他們心服口服,最後他們就會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潛移默化之下就會認真對待自己的行為,作出決定之前會認真斟酌和思考,到底應不應該做。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面對孩子一個又一個的訴求,家長真的要認真對待,不該滿足的堅決不滿足,哭也沒用,一時的心軟只會為孩子的成長造成很不良的後果。
我們平時在家裡面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就應該明白,孩子的讀書是為了孩子自己的成長,是為了自己好,而不是幫父母讀書,但是在家裡面做一些小小的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是每個家庭成員自己的責任,所以要教會孩子們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不要什麼事情都代替孩子去做決定,甚至幫他們做完自己本身應該做的事。同樣的對於孩子的訴求,我們也應該可以換一種方式,用勞動來換取所謂的報酬,也就是說用勞動或者做事的方式來換取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世界也沒有人天生應該欠自己什麼,天生應該幫自己什麼,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總結:其實關於溺愛教育我已經說的很多了,在不同的場合都說過,咱們應該讓孩子接受一點挫折教育,不該給的堅決不給,該孩子自己承擔的,一定要自己承擔,要讓孩子經受一些風吹雨打,這樣比溫室裡面成長起來的孩子,抗打擊抗壓的能力更強,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不容易形成中國式的巨嬰或者啃老族。
-
15 # 蘑菇育兒
第一,家長要有原則。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就答應孩子的要求,那麼孩子就嚐到了甜頭,以後還會以這樣的方式跟家長提要求。
所以家長必須要講原則,如果孩子的要求是過分的,家長不想滿足孩子的要求,那麼就一定要堅持原則,無論孩子哭鬧或者採取怎樣的方式都是不可以的,那麼孩子就知道哭鬧一點用都沒有。
第二,講道理。
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那麼要跟孩子講明道理,說明原因,告訴他們為什麼。
第三,以條件做交換。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提出的要求適當的選擇某些事作為交換條件,例如,孩子想要零花錢,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零花錢可以透過做家務來獲得,刷碗可以獲得兩塊錢零花錢,掃地可以獲得三元錢零花錢,既然想要零花錢就必須參與到做家務當中,這樣就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也能避免他們提出無理要求。但是家長千萬不要粗暴的告訴孩子:你做好某些事,我就可以答應你什麼樣的要求,例如:在孩子不願意吃飯的時候,家長說,你把飯都吃掉,就可以看電視。這樣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回覆列表
可以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然後按照規則辦。還要哭的話,就抱抱他,但是嚴格按照商量好的辦。不過說好了一般都不會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