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襄陽孫金福
-
2 # 93四個金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把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這一行為稱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因為首先項羽和劉邦兩人的出生完全不同,項羽出自楚國的貴族,而劉邦則是一個地痞流氓,到四十歲還一事無成。因此對於項羽來說,他的貴族身份不允許他用這種方法殺劉邦。第二 就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因為當時造反稱王的不止他們兩人,一旦項羽以這種無法令別人信服的方式殺劉邦,那麼對其他諸王就會造成不安全感,他們會不會聯手反抗呢,這是項羽所不能確定的。所以說不殺劉邦是最好的選擇,而非婦人之仁。
-
3 # 火煮瑣事666
這是由人性格決定的。
項羽是光明磊落的真君子,不是耍陰謀詭計的偽君子。
當初,劉邦軍十萬,項羽軍四十萬,以絕對壓倒性優勢處於上風。
當時劉邦先攻入咸陽,但不敢久住,財物不取,婦女不搶,撤出咸陽屯兵於霸上,是一種安撫民心的策略。
項羽的手下謀士范增看出了端倪,對項羽說,劉邦這是收買人心,想謀天下,不如請劉邦到咱們鴻門來赴宴,趁機幹掉他。
項羽一開始猶疑,不想幹這小人之事,然而經不起范增百般嘮叨,終於同意。
那劉邦聽項羽有請,不敢不來呀,明知來者不善,只能硬著頭皮赴宴。帶了心腹樊噲同往。
項羽劉邦見面寒喧過後,一同飲酒。席間范增一再示意項羽幹掉劉邦,機會難得呀,那劉邦就象案板上的肉一樣任項羽宰割。
項羽也領會范增的意思。面對面前這個文弱的書生,強大的自尊心和驕傲感,使項羽一時躊躇,難以下手。
心想:“這劉邦瘦的象個雞子,一綹山羊鬍,臉瘦身幹,象個癟茄子一般,這樣的老書生,禁不起我一隻手指,何苦要用這陰謀,落個不義之名。”
想到此處,內心已打定主意,任你范增怎麼使眼色就是不動手。
後來,劉邦有驚無險,安然撤退。
那范增十分生氣,質問項羽:“今大好機會,主上為何不動手,何來婦人之仁乎。“
項羽也怒道:“看劉邦一個文弱書生,我若使陰謀殺了他,恐天下人恥笑。大丈夫應明刀明槍的幹,況且我手下四十萬大軍,戰將千員,如此優勢,為何用小人奸計呢。”范增聽後無言,只能感慨,劉邦命大,項羽真乃大丈夫也。
雖然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但項羽這份男人範兒,還是應該受後人尊重的,並不是婦人之仁,乃是爺們氣概!
-
4 # 6217734701364523
不是婦人之仁,而是認為劉邦根本不是對手,沒必要落個不仁不義的名聲。重要的是劉邦畢恭畢敬,滿足了項羽自大的英雄心理。
-
5 # 涉獵生活
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原因有3點
第一,劉邦低姿態。鴻門宴的座位有東西南北四面,當時講究西面最尊貴,東面其次。然後是北面,最次是南面。項羽當時坐在西面,而劉邦坐在最次的南面。劉邦卑躬屈膝。項羽一看,一個40多歲的老頭兒,在我面前低眉順眼,這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項羽當時就覺得劉邦也沒那麼可恨,在我面前跟個奴才一樣。可以看出項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第二,陳平使用離間計。項羽派使者到劉邦這兒,劉邦手下襬了太牢宴。陳平說:這只不過是項羽派來的使者,又不是范增派來的使者,范增曾暗中幫助咱大王多次,應該擺太牢宴,今天只不過是項羽派來的使者何必勞民傷財。這個事情讓項羽派來的使者知道了,於是回去稟告了項羽。項羽一聽,慢慢的就開始懷疑他的亞父范增了。
第三,項羽打心底就沒有瞧起劉邦,認為劉邦只不過是一個流氓。我項羽力拔山河兮,滅掉劉邦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何必跟一個流氓較真呢?
-
6 # 林奇110
項羽為什麼死後讓世人敬仰,就是因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如果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且不說改變歷史,項羽必背上無情無義 過河拆橋的罵名。
其一是他們兩是結義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當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種過命的兄弟,弒兄的罵名項羽是不會背的。在後期兩軍對峙時,項羽為什麼不烹劉邦的父親,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不殺的原因是項羽太過自信,也有自信的理由,背水一戰一戰成名,堪稱戰神,各路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個時候項羽有點飄了。劉邦在項羽眼裡有如螻蟻。項羽說過劉邦只是一個亭長根本不放在眼裡,就沒有理會范增建議。殊不知這是殺劉邦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最後就是項伯輔助打的太好了,但也不能全怪項伯,畢竟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
所以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沒有合適的理由去殺,並不是他的婦人之仁。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
7 # 紅髮橙子
如果發生了一次是個人原因的話,重複發生就很難說是個人原因了。項羽不殺劉邦,有輿論的因素,實力的因素等等,否則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以後依舊有機會。實際上項羽的敵人並不止劉邦一人,他也不認為劉邦對他的威脅最大,劉邦後來基本平定三秦,項羽都沒有及時出擊,反而重兵用於齊地,很明顯直到那時他也沒把劉邦作為最重大的威脅。
-
8 # 至尊無上999888
所謂婦人之仁,只不過輸在結局罷了;如果得了天下,還不是德感日月,氣貫長虹,不愧為當世豪傑,霸王之稱謂,誠不虛也。
-
9 # 使用者1751898368639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以這件事上就能判斷出項羽雖勇,但缺少計謀,缺少成大事者的果斷和兇狠,最後四面楚歌,在劉邦手下也就不足為奇。
-
10 # 強哥說文史
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他來說,沒必要。
什麼婦人之仁、君子之仁的說法,都是偏頗的說法。
因為如果是婦人之仁,那他就沒有魄力幹出破釜沉舟的事;如果他是君子之仁,他就沒有殺宋義而奪其軍的果敢。
而如果具體分析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就得從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一直以來所信奉的價值觀來說。
項羽身處的是什麼時代?是分封制雖然衰落,卻仍沒有消失,在當時人的心中還有一定市場的時代。
雖然秦國實行了帝制,加強中央集權,但畢竟時間太短,沒有經過思想、制度的長時間洗禮,難以完全改變人們的共有觀念,所以各國對分封諸侯而共奉一個天子是很嚮往的,包括項羽自己。
而就項羽個人來說,他的理想是恢復“天子-霸主-諸侯”的三等級制度,你只要承認我的霸主地位,維護我霸主的權威和尊嚴,那你是可以繼續保留你的國家和貴族身份。
像他這樣的人,對一統天下沒有興趣,反而對實現分封制一直心心念念,由此可見,他是一箇舊時代舊秩序的維護者,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侷限性所致,包括後來的韓信,最大的理想也只是想做個齊王而已。
既然項羽的理想是做霸主,那霸主就要有霸主的做事方法,劉邦當時又沒有大的過失,再加上他叔叔項伯的一頓勸解,劉邦本人還親自去給項羽誠惶誠恐地解釋,身段放得那麼很低,一口一個大王叫著,一口一個臣臣的自稱著,那態度要多謙卑有多謙卑,極大地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和對霸主形象的自我認同,這時候再殺劉邦,反而顯得我項羽不夠大度,不像一個霸主應有的樣子了。
所以說順勢而為是件很難的事,只有極少數有清晰頭腦和洞察力的人才能做到,比如劉邦,又比如范增,他們都認識到了舊時代已經過去,新的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的殘酷時代已經到來,抱殘守缺只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可惜范增只是個謀士,他無法做最終決策。
所以劉邦取得了天下。
-
11 # 猴說啥都有理
你能殺了劉邦?劉邦這麼怕死的人,會什麼安排都沒有就跑去吃飯? 李雲龍去楚雲飛那裡喝酒還綁著一身炸彈呢[捂臉]
-
12 # 萬年蟲子
鴻門宴雖然在表面上來看來是一場宴會,但是宴會中殺機四伏。亞父范增曾經一再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一直不為所動。那麼為什麼當時項羽不在宴會上把劉邦殺掉呢,原因如下:
1、重情義:項羽這個人非常重視兄弟情義,當初劉邦歸順項梁之時,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關係便非同一般。在當時,項羽受到了楚懷王的排斥,正是劉邦對項羽伸出了援助之手,並且項羽的兵權被楚懷王剝奪之時,劉邦還願意收留項羽,也正是因為以前這些原因,項羽才沒有殺劉邦。
2、師出無名:重要的因素是項羽的叔父項伯年輕時被張良所救,於是項伯在知道項羽要殺劉邦之時,便將這個訊息偷偷告訴了張良,張良得知後便快速的傳給劉邦,並且幫助劉邦想了一些應對之策。隨後項伯便被利用了起來,項伯到處傳播如果不是劉邦打入關中項羽,那麼項羽就不會如此容易進入關中,劉邦立了天大的功勞,項羽卻要去攻打劉邦的傳聞。於是項羽顧及到這些傳聞,所以他也不敢輕舉妄動。並且在當時項羽從來不聽從亞父范增的計劃,以至於項羽一直被劉邦所矇蔽,直到看清劉邦的真面目之時,項羽卻仍然執意放劉邦走,以至於釀成了大禍。
3、顧後局:項羽不殺劉邦,在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當時秦朝已經滅亡,在當時理論上的國君是楚王。並且所有的諸侯都是楚王封的,如果項羽貿然將劉邦殺死,那麼天下肯定會大亂。雖然項羽有40萬軍隊,這當中只有10萬是自己的嫡系部隊,剩下的30萬都是各路諸侯的。如果項羽也會擔心劉邦死之後剩下的30萬人會出現叛亂,於是項羽在不得已之下便把劉邦放走。歸根到底,項羽不殺劉邦在現在看來是他最大的失誤,但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不得不說放掉劉邦也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雖然項羽的結局是悲慘的,但卻十分悲壯,今天來看項羽還有種特別感人的力量,所以項羽雖死,但不失英雄本色
-
13 # 生活大話家
不能說是婦人之仁。要弄清楚霸王不殺劉邦是不是“婦人之仁”?就得弄清楚當時的戰略局勢:
鉅鹿之戰後,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願望已經實現:南方的楚有後懷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兄弟,三晉也被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佔據,除了燕國被韓廣佔據外,六國中有五國都有世襲貴族勢力存在;至此,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目標已完全達成,秦朝實際上已滅亡。
此時從表面上看,霸王威風八面,軍威赫赫,但實際上不然,相比於六國世襲貴族們,霸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
1、【諸侯上將軍】是臨時職務,為救趙攻秦而設,章邯投降後,秦的滅亡已成必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秦滅亡後,這一職務和相應權力都會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職務低微、地盤兒狹小,僅為【魯公】即魯縣的縣令,自己的地盤兒僅有魯縣一地。
3、霸王直屬本部軍隊很少,救趙時楚軍有5萬人,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麼霸王自己的軍隊大概不會超過4萬,(蒲將軍之後沒有記載,他的部隊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項梁時期就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作為先鋒軍隊少於1萬不太可能。)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就更少了;鉅鹿之戰後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這其中的差額數萬人,就是增兵的數量了。或許有朋友會認為這太少,但實際上已經不少了,秦軍用於鉅鹿之戰的軍隊就多達40萬,諸侯聯軍30餘萬,這已經是70餘萬了,秦還留有部分兵力據守其原有國土,再加上之前的戰爭中消耗的軍隊,這少說也得有80、90萬人了,考慮到當時的人口數量(據說《華人口史》的資料,當時的人口數量約2000萬,不過因為家裡沒這部書,所以不好定論,不過大概也不會高於這個數字;這個軍隊數量已經接近人口總數的20分之一,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比例了。)那麼霸王就算在這數萬人的增兵數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會太多,超過4萬,至多5、6萬,也就是極限了。
4、霸王此時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團隊,歷代開國皇帝創業時,身邊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如劉邦的【豐沛集團】、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成為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項梁死前並非項家的領袖,沒有培養過自己的核心團隊,因此他此時還沒有沒有建立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個方面,使霸王和世襲貴族們相比,處於下風,根本不可能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僅憑鉅鹿之戰的軍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許還有朋友覺得霸王可以打敗諸侯將,自然可以登位稱帝;的確,霸王是可以打敗諸侯將,但不可能全部消滅諸侯將,更不可能僅憑數萬軍隊就統治全天下!
霸王要對抗的,除了世襲貴族們現實上的優勢外,還有歷史上形成的貴族世襲傳位的政治傳統,霸王本身出自軍事貴族家庭,即所謂“將門”歷代皆為楚將,以軍功封於項縣。因此霸王如果要當皇帝,無異於一步登天!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聯合諸侯將這些軍事貴族們,分封為王,打破世襲貴族靠宗法、血統上位的政治傳統;同時把後懷王尊為“虛君”義帝,義帝帝有天下,名義上天下都是他的,實際上卻沒有一寸土地;這樣,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大部分楚國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徐圖大業。
在這樣的戰略局勢下,剛剛透過封章邯為【雍王】來取信於諸侯將:跟我混,能當王!跟懷王混,只有你們老大當王!又怎會殺死已經服軟的滅秦第二功臣兼第一實力軍閥呢?何況當時霸王的主要對手是以後懷王為代表的六國世襲貴族們,並非劉邦,殺劉邦對霸王有害無益;而收服劉邦,則楚國兩位強勢將領聯合起來,於各諸侯將中無論威勢還是實力都佔據絕對優勢!於霸王的分封大計而言,這才是更好的選擇。
順便說一句:在反秦的各路豪傑中,霸王與劉邦的交情算是最好的:兩人在項梁麾下時曾數次合作,是老戰友,後來又【約為兄弟】,但霸王在分封時不但把劉邦封去了偏僻的漢中、巴蜀,還把劉邦的十萬大軍給削成了三萬。。。絲毫沒顧及兩人的交情,可見霸王要是耍手段坑起人來那也溜得很,至少比網上的鍵盤俠們溜多了!所以還是後人別隨便腦補霸王如何“重感情、不懂政治”了。
-
14 # 文華說歷史趣事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呢?這個問題,在《史記》裡,司馬遷沒有回答,許多人認為是項羽高傲自大,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眼光短淺,缺乏遠見,被劉邦等人的表面現象所騙,最終放走了敵手。
還有的人認為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是他的“婦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指出:“鴻門宴是項羽一生事業成敗的轉折點”,從那以後,劉邦的力量就日益壯大,而項羽卻因為一系列的戰略失誤,一步步走向滅亡。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的追求目標,他追求的目標是“霸業”,也就是自己能稱霸天下,自己就滿足了。
他的理想就是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九合諸侯號令天下。在他的“霸業”體制之下,是臣服於自己的大大小小的武裝集團。
劉邦是聰明人,他知道“鴻門宴”的時候,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和項羽對抗的,所以,他表示願意聽從項羽號令。劉邦的妥協,讓項羽覺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也就沒有必要大開殺戒了,就把劉邦放虎歸山了。
當然在歷史上,沒有過多的關於項羽追求霸業的記載,但他的實際做法,明顯表現了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什麼。
在鴻門宴之前,他就已經初露端倪。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取得鉅鹿之役的勝利,成為上將軍,齊、燕、趙等諸侯“無不人人惴恐”,見他時“入轅門,無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後來他封秦軍降將章邯為“雍王”,這些行為已經看出他欲建立“霸業”的野心。鴻門宴之時,項羽率的是齊、燕、趙等諸侯之師四十多萬人馬,前來找劉邦問罪的。諸侯都成為他的臣屬,這就是項羽最想要的。
劉邦的理想就比項羽的遠大了,他要的是“帝業”,也就是統一天下,自己稱王稱帝,是要天下人都聽我的,而不是僅僅害怕我臣服我。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要做的是消滅競爭對手,因此,擁有強大武裝的項羽集團,理所應當就成了首要消滅物件。
-
15 # 歷史方位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楚霸王項羽因為在鴻門宴中,沒有聽范增之言而除掉劉邦,使劉邦有了翻盤的機會,最後導致自己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項羽是因為婦人之仁,沒有除掉劉邦嗎?怎麼會呢,項羽何許人也,西楚霸王啊!鉅鹿之戰,項羽大敗章邯,坑盡二十萬秦軍降卒,這樣的人會是婦人之仁嗎?那麼,項羽為何不聽范增的話,除掉劉邦以絕後患呢?
1.張良“還軍灞上”之策曾經,楚懷王對門下的項羽和劉邦許諾,誰先進關中,誰就是關中王。其實,楚懷王心知肚明,項羽打仗這麼厲害,他先入關中的可能性最大。楚懷王任用劉邦,其實是想分項羽之權,不讓他一家獨大。可他不知道,劉邦遠比他想象的聰明,他絕不會跟項羽比誰的塊頭大。
項羽領著江東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開去。他一路專挑難打的打,章邯是秦軍最後的名將,號稱戰無不勝,可楚霸王根本不信這個邪,對著章邯就是猛攻。於是,秦國的主力都被楚霸王項羽給吸引住了。這時的劉邦可樂開了花,項羽幫他吸引了大部分的兵力,他只需坐收漁翁之利。劉邦直奔咸陽而去,一路上幾乎暢通無阻,只在咸陽城外受到一點點的阻礙。劉邦兵不血刃進入咸陽後,面對滿宮的財寶,後宮佳麗,他內心的私慾開始膨脹。
就在這時,張良給他當頭一棒,張良給他提了一個建議“還軍灞上”。張良向劉邦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就在於奢靡。他說劉邦你今天推翻了秦朝,就陷入了私慾之中,那麼明天就會有人來推翻你。劉邦一聽有道理,於是按照張良所說,將隊伍撤到灞橋上,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
不得不說,張良這個建議真的是有先見之明。當項羽闖入關中之後,就想找劉邦問罪,他的理由就是劉邦入了秦王宮。可是,項羽的這一條理由,早就被張良破解了,“還軍灞上”讓項羽沒有理由殺劉邦。
2.被劉邦的花言巧語所騙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當項羽把刀架劉邦脖子上的時候,劉邦性格上的痞子氣就流露出來了,那就是死不認賬。劉邦上來就給項羽道歉,他對著項羽就是一頓耍賴。大哥,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先進咸陽,也沒想到我還能見到您。現在有小人騙了你,讓咱們之間有了嫌隙。
劉邦的這幾句話看起來好像不痛不癢,但是實際上等於將了項羽一軍。他先是賴賬,說自己沒想著進咸陽。後來又說有小人騙了項羽,破壞了他們之間的感情,這一句簡直聰明到極致。項羽一生極其自負,他認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但是要是連小人的話都信,那還算西楚霸王嗎?其實,劉邦就是告訴項羽,您是西楚霸王,難道連小人之言都會信嗎?
3.樊噲忠誠,項王感動所謂英雄相惜,項羽與樊噲也是。很多人在學習《史記》中《鴻門宴》這一課時,在思考項羽為何放過劉邦時,都會忽視樊噲的作用。我們要問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就必須現在項羽的角度來思考。項羽,大英雄也,他雖然在打仗的時候毫不手軟,但遇到英雄難免有敬重之情。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chēn)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zì)盡裂。項王按劍而跽(jì)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cān shèng)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zhì)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項王未有應,曰:“坐”。我們注意到,項羽在見到樊噲前後,情緒發生明顯的變化。項羽在見到樊噲之前,還在一個勁的質問著劉邦,張良看出氣氛不對,於是出門找樊噲。樊噲見到項王后,根本沒把他放眼裡,怒目而視。項羽見到樊噲之後,先是賜之卮酒,又是賜之彘肩。而後,項羽英雄相惜的感情暴露無遺,對樊噲說“能復飲否?”,拉著樊噲就要和他喝。這在無意之中,緩和了兩方的矛盾,使項羽的內心不那麼地急躁。
4.不願受范增支配作為一個西楚霸王,怎麼能受人指指點點呢?楚霸王思想很簡單,他的性格也很固執,他就是想自己做主,不要受別人所支配。小的時候,項羽跟著項燕生活,項燕讓他習文,他不幹,讓他學劍他還不學,說自己要學就學萬人敵。
“項藉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羽因為有這種好強的性格,所以不會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因此,項羽身邊幾乎沒什麼謀士,唯一的范增還被他氣走了。因為他根本不想別人支配自己,他要自己做主。項羽這種性格,導致了他在鴻門宴上,面對著范增多次舉玦示意,不停地給他使眼色讓他動手,他都不為所動。
鴻門宴上,為什麼項羽沒除掉劉邦呢?我分別從張良、劉邦、項羽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由於張良很早就建議沛公還軍灞上,讓項羽沒有動手的理由。由於劉邦的花言巧語,讓思想簡單的項羽受人迷惑。另外,對於項羽本人,他不合時宜地對樊噲的英雄相惜,讓他錯過了最佳時機。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項羽此人,從不願受人支配,思維上的固執,讓他沒有聽進去忠言。
-
16 # 瀟漠湘淵
鴻門宴裡范增為什麼不直接下毒,而非要舞劍來殺劉邦?
《鴻門宴》是史記的一篇史傳文,是司馬遷按照歷史故事透過加工、提煉,再加上自己的邏輯寫的歷史紀實小說。既然有小說的形式,那就要符合常規的邏輯推理,要經得起讀者的推敲。
我們先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那是一個仁義禮智盛行的年代,仁義是主流,凡事都要講究名正言順。我們要以他們觀念去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
這個故事有個關鍵人物項伯,如果忽視了他,這個故事就脫節了,也就世是人非了。項伯,是項羽最小的叔叔。 項伯年輕的時候,喜歡打抱不平。秦統治時期,因行俠仗義犯下殺人罪,張良把他藏起來,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兩人交情深厚。項伯跟隨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楚懷王,被任命 項伯為楚國左尹。
項羽率聯軍到函谷關,卻有軍隊守關,不能進入關。項羽又聽說劉邦已先攻破咸陽,大發脾氣,命令軍隊攻下函谷關,併發布命令進軍攻打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一無所知,情況十分緊急。
項伯得知後立馬想到了張良。項伯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不願意放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到霸上,找到張良,告訴他們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張良將這件事告訴了劉邦,劉邦頓時感到了危機。於是劉邦極恭敬地約見項伯,與項伯結為親家,並誠懇地解釋:“我劉邦完全沒有想到會先入關中,我們進關後馬上安排兵力為霸王守業,等著霸王前來接收,現在一定是有小人挑撥離間想分離我們兄弟。”表明了他對項王的忠誠之心。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忠誠,願說服項羽冰釋前嫌理解劉邦。
項羽的大叔項梁已經戰死沙場,僅剩小叔項伯跟隨他出生入死,叔叔的話項羽是十分相信的。聽了項伯的話項羽心理舒服多了,加上當時的人是性本善的,後人才知道事情是怎麼發展的,他們可不知道。項伯為劉邦到新豐的鴻門做了很好的鋪墊。
范增多次勸說項羽殺劉邦,項羽並沒有明示。
第二天,劉邦就到項羽又重複了一遍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劉邦與項羽是結拜兄弟,又並肩作戰多年是有感情的,項羽很是高興,沒起半點殺心。實際上劉邦也沒有說謊,以他現在的實力做夢也不會想到會打敗項羽。說劉邦老謀深算欺騙了項羽,都是司馬遷他自己想的。
鴻門宴上,范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要項羽乘機殺掉劉邦,項羽並沒理會。當范增召來項莊就要當場舞劍表演時,項伯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正意圖,立即拔劍相互對著舞,時常用身體擋護著劉邦,使項莊一直很難在下手。張良在帳外把行刺之事告訴了樊噲,樊噲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英雄惜英雄,項羽欣賞道:“是位壯士!”於是賜酒一杯和一條豬腿。樊噲一飲而盡,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項羽問:“樊將軍還能再喝嗎?”樊噲面斥項羽道:“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樊噲又把劉邦的話重複了一遍,並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什麼意思啊,我兄長奪城有功,霸王不獎賞,還要殺不成。”項羽心有慚愧。得知劉邦不辭而別,卻如釋重負。
項羽也是十分尊重亞父范增的,項羽並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殺劉邦,范增始終認為是可以說服項羽殺劉邦的,後來覺得沒有可能了,只好臨時召來項莊。至於為什麼范增不下毒,並不是說當時的安檢有多麼厲害,而是故事沒辦法寫了。范增命令下人在劉邦的碗裡下了毒,突然闖進來一條狗,狗正好吃了劉邦碗裡的肉,歿了。劉邦撿了一條命,為了感謝狗,給狗進行厚葬。司馬遷可不是我這水平。
-
17 # 農夫說歷史
項羽,秦末時期復楚大業的踐行者,楚懷王定下先入關中為王之後,實力不強的劉邦卻先入關中,面對這一結果,項羽氣勢洶洶要問責劉邦。面對殺機四起的鴻門宴,劉邦在諸多人物的加入後,得以順利脫險。那麼面對此結果,到底是應該說項羽剛愎自用還是說他的婦人之仁?筆者以為都不準確。
探究鴻門宴的形成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意思是說劉邦這邊的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告密劉邦所到關中之時的表現,項羽聽聞後果斷要攻打劉邦,面對楚軍陳兵於陣前,劉邦當時的做法是緊閉城門,劉邦此舉確實是在躲避,因為項羽當時的兵力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相對這個數字而言,劉邦虛報的人數是翻番,而項羽這邊虛報人數則更是在翻番的基礎上再加一部分,其氣勢上顯然要比劉邦強得多,劉邦能除了躲起來還能做什麼?
其實除了躲避,還真有其他出路,比如放低姿態服個軟,這一招好使嗎?沒有項伯,張良的配合,劉邦肯定是沒有底氣去的,更不要說能脫身了。對於項羽的問責,項伯是出於之前的恩惠,想知會張良,反而側面讓劉邦受到了實惠,在得到項羽叔父的內援之後,劉邦的低姿態顯得人畜無害,赴鴻門宴是一種態度,如果他劉邦不赴宴,就意味這曹無傷無言不虛,以項羽的脾氣絕對會傾力打擊,為一時的勝利而失掉所有,劉邦沒有那麼愚蠢。既然赴宴是姿態放軟的表現,更能證明曹無傷所說純粹是中傷之言。一場埋藏殺機的鴻門宴就此上演。
鴻門宴上的眾生相1.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羽的表現:這是劉邦赴宴時見到項羽,說不要聽信小人的惡意挑唆,我只不過是替項羽守關中,項羽是怎麼說的呢?哦,純粹是誤會,我是聽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講的,不然我怎麼會到這個地方?這話其實分析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你自己的左膀右臂說的東西,可信度肯定要比其他要高,他說你劉邦這麼多壞話,至少說明一點,那就是你劉邦虧待了曹無傷,要不然給其無窮多的財富,官職,會有出現背主求榮的事情?二是,賣你劉邦一個人情,告訴是你自己人出賣了你,出於問責氣氛的緩和,丟擲這背後的小人給劉邦,也是給劉邦一份“禮物”,自己人你劉邦自己處理。能跑到項羽這邊告密的,其所求無非還是富貴,這樣的情況下項羽也是不樂意待見的。
2.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項羽謀士范增的表現:覺得劉邦與之前的表現大相徑庭,要知道劉邦居山東之時,是一個貪財好色之人,面對秦皇宮無數的財寶與美女,他居然能控制得住自己的貪慾,這樣的人如此隱忍,必然是大事者。於是想借酒席間將潛在的威脅徹底清除,約定好以舉玉珏為號的除敵計劃即將實施,可是在范增屢次舉起玉珏後,項羽的反應反而是視而不見。就這麼放棄?顯然不可能!那麼,范增的後備計劃便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了,這顯然不是事先約定的計劃,但是項羽也沒有阻止,不排除是思考亦或者是靜觀其變。臨時改變除掉劉邦的計劃,可見范增要除掉劉邦的決心。
3.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劉邦神助攻組員表現:首先便是項羽的叔叔項伯,畢竟有劉邦口頭親家的存在,自然也出面維護,事情就這麼單純嗎?顯然不是!與張良有私交,與劉邦有兒女親家之約都不假,但是為什麼會配合自己另外一個侄子項莊舞劍?不滿范增倒是真的。想想也是,從復楚大業實施的那一天起,自己怎麼說都是復楚大業的倡導者之一,范增來了之後,項伯的地位顯然變化頗大,簡單地說屈居於范增之下,不管是軍事大事還是私下的接觸機會,項伯要低於范增。
其次,張良與樊噲的表現。連項伯都出手維護劉邦,在推杯換盞與刀光劍影之間,張良想的是脫身之計,他能出得軍門尋求樊噲的協助,一方面事態緊急,刻不容緩,另外一方面也是藉著樊噲的武人性格,大鬧酒宴尋找劉邦脫身之策。這個對比就顯現項羽與劉邦的差距了,劉邦這邊是人少但是屬下都盡心維護,甚至連“敵軍”內部有有外援,反觀項羽這邊,謀士自作主張,內部的凝聚力差到什麼程度,在鴻門宴上就是很好的例證。
項羽為什麼沒有在鴻門宴上動手?首先,項羽拿劉邦作為對手了嗎?沒有!先不說雙方的軍事實力與軍事素養,就說自己是楚國貴族之後,劉邦這點就比不了,畢竟他們都是按楚懷王定下的規則去逐鹿關中的,楚懷王又是誰擁立的?是自己的叔叔項梁。劉邦除了自己的歲數佔優勢,還有什麼?項羽要的就是諸侯的臣服,既然劉邦能如此卑微認慫,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一定要殺之而後快?畢竟,劉邦才是嚴格意義上第一個進入關中者,殺掉劉邦卻而代之,顯然是與楚懷王的約定向左的,這個時候與楚懷王撕破臉顯然不明智,畢竟他是號召諸侯反秦的旗幟。
其次,自己叔叔的遊說。其理由是說劉邦認輸,關中是人家劉邦攻下來的,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殺掉劉邦,會給其他諸侯以話柄。還不如不與計較,好好善待劉邦這樣的懂事之人,為拉攏人心有利。
其三,范增的表現。對於范增的一再暗示下,項羽都沒有答應,范增就擅自讓項莊執行除掉劉邦的任務,這是大忌。名為亞父實則是上下級關係,明顯范增過界了,就這一點嗎?遠不止!在鴻門宴鬧劇草草收場後,范增更是丟擲:豎子不足與謀!意思是大事就不應該與你商量!這話說的絕對是以下犯上之言。要知道楚軍營長官姓項,而不是他范增。
綜上所述,說鴻門宴放走劉邦是項羽的婦人之仁?顯然是有欠妥當,什麼叫婦人之仁?是指做事優柔寡斷。項羽他為什麼要擺下鴻門宴?是聽了曹無傷的告密與范增的天子之氣的勸告之言。在見到劉邦卑微入塵的姿態後,項羽覺得劉邦不過如此,先入關中不照樣來自己這邊請罪?說白了,就是項羽壓根沒有覺得劉邦會成就大事,既然如此半推半就讓劉邦溜走有何不可?真要說是他婦人之仁?事後他完全可以再追打過去,畢竟兩者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回覆列表
在項羽,劉邦滅秦之後,范增己經看出18諸侯中,只有劉邦會跟項羽爭天下。
在項羽生日之際,范增設計殺害劉邦,當初一是項羽高估了自己的實力,2人又是拜把兄弟,念兄弟之情,不忍心殺害劉邦。
二是項羽胸無大志,沒有一統天下做皇帝的想法,只想做個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