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父母年代記憶

    首先,要確定一點,我所認為的“聽話”,不是“毫無思考地聽從大人的話”,而應該是一種“容易溝通的狀態”,容易溝通的孩子,其實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和邏輯的,具有同理心,而非人云亦云。看起來很“聽話”,事實上這種容易溝通的狀態源於父母、老師以及其他大人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一切都是以愛為基礎的,脫離“愛與接納”這個根基來談“聽話”,都是耍流氓。

    1、

    我們都知道打罵和冷暴力是極其糟糕的溝通方式,所以比起那些暴力手段,很多家長都更偏向於“講道理”。然而講道理真的奏效嗎?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溝通嗎?不盡然。

    2、

    在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大腦前額葉,但它不是一下子就發育好了的,大概要到孩子的青春期(12、13歲左右)才開始發育,直到孩子25歲才逐漸成熟。換言之,12歲(一個大概的年紀,存在個體差異)以下的孩子,對於一些家長侃侃而談的大道理可能不會真正深刻地體會,越是小的孩子,講道理顯得越無用。

    《全腦教養法》

    3、

    說到這裡大概會受到瘋狂diss,因為我們生活中願意聽道理的孩子很多。是的,的確有很多孩子是很聽道理的,這就是個體差異,同時,也跟家長的溝通方式有關,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表達,哪怕只有細微的差別,最終的結果卻可能完全不同,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個熟語在育兒這件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要說聽道理的孩子,我兒子優醬算一枚。他母乳到27個月,斷母乳的時候,就跟他講道理,不哭不鬧也沒有分離,自然離乳;訓練如廁的時候亦如此,只是簡單滴跟他說“你想上廁所記得跟大人說”,於是就這樣把紙尿褲撤掉了,撤掉紙尿褲後的優醬從未尿過一次褲子,睡前如果喝了牛奶,半夜想要上廁所,會自己起身把我們大人叫醒,如廁之後繼續睡,完全不影響睡眠,輕鬆實現了零尿褲達成如廁訓練。

    我周圍的朋友和同事因為這兩件事,總結出:你兒子很聽道理啊!

    而我想說,你們看到的只是結果,可在取得這些結果之前,我們全家人做過了多少功課,給孩子讀過多少本關於離乳和如廁的繪本,又有過多少高質量的陪伴讓他內心充滿了安全感呢?這些是外人看不到的。然而,正是這些,讓他堅信父母親人的愛足夠支撐他做好任何一件事,那些隱形不易彰顯的、也沒法量化和分享給別人的感受,才是孩子很好溝通的根基。

    所以當你遇到一個很小但很講得通道理的孩子,你要知道他的父母,一定是做對了什麼事情。

    4、

    那既然不能講道理,或者說講道理效果甚微,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我在讀《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時,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直接拍圖:

    這個實驗叫做“靜面實驗”,具體內容如上圖,我不再贅述。

    這雖然是一個寶寶的社交需求的實驗例子,但是卻從另一個方面闡釋了,與孩子(特別是小孩子)的溝通,除了講道理(語言),更適合的其實是“身體語言”。

    就像靜面實驗中,母親的面部表情充分引導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其實一個人的眼神、語氣、動作,都算是身體語言的一部分,善加利用你的身體語言去與孩子溝通,可以很好地調整孩子身體的神經反應機制,讓他們更願意放鬆自己的戒備,袒露自己的內心,有了這樣的基礎,溝通才有實效。

    5、

    說個我教學中遇到的例項。

    小耗子(諧音外號,真名隱去)是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打遍班級無敵手,媽媽和爸爸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對孩子也挺用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特別難溝通,也就是俗稱的“不聽話”。每次孩子在學校闖了禍,家長也都痛心疾首,保證一定要好好教訓孩子。

    我曾經問過小耗子的爸媽,孩子小時候有打過他嗎?狠狠地打,認真地打。

    父母點頭,確實沒少揍孩子。

    我又問:孩子被打後,什麼反應呢?

    回答:老實了幾天。

    如我所料,於是我接著問:你們有想過為什麼孩子現在特別愛打人麼?因為他能從打人中獲得征服感、能力感,就像當初你們用打人的方式征服他一樣。對小耗子來說,打人帶來的反饋是即時的,一打人,就能把對方打屈服,打哭,打跑,打怕,這種即時的反饋,看起來太爽了。

    小耗子媽媽說,那我以後一定不打了,我講道理。

    然而,講道理也沒用,他聽不進去的。那怎麼辦,這孩子就不管了嗎?當然不是。

    在學校裡,我就是利用身體語言來與孩子溝通。

    小耗子腦子很聰明,寫字也利索,寫完了以後我趕緊湊上去,摸摸頭,捏捏臉,豎個大拇指,“你可真厲害啊,特別會寫字,尤其是走之旁的‘捺’寫的好看,我喜歡。”

    小耗子跑步很快,但是不敢報名運動會短跑,我看著他,微笑著點頭,“報一個唄,放心啦,跑不好也沒事,又不收你錢”小耗子聽著忍不住大笑,同意報名。

    然而不知道是實力不濟,還是心態不好,最後確實沒跑好,跑了倒數第二,小傢伙氣的直跺腳,又想把氣撒同學身上,正要打人,我跑過去緊緊地抱住他,跟他講“你今天跑得確實不如平時快,你小子挺有招啊,儲存實力,是打算接力賽的時候用盡全力麼?”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下課我會跟他聊聊天,沒什麼主題,也不會聊很久,就簡單幾句,慢慢地他在我面前就變得像個如水的少年,越來越喜歡正正經經地說話,禮貌用語用的很好。

    有時候我不在教室,他就跑來辦公室門口偷看,看到我起身抱著作業,他就衝進來幫我搬,有一次,他毛毛躁躁地,把我分好類的寫話本一股腦撒地上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哈哈大笑,“你看看你,這是給自己加工作量呢啊?”他也撓撓頭嘿嘿地笑,一本一本地撿起來,分好類(粉色紅色本皮的是女生的,綠色和藍色本皮的是男生的)抱著寫話本追在我屁股後面屁顛屁顛走著。

    小耗子變了很多,成長了很多,越來越像個小暖男,雖然還是偶爾會打一下同學,但較之以往,已經進步很大,這件事我看的開,小學階段那麼長,我能等他繼續成長。

    整個改變的過程中,我沒有跟他講過一句大道理,也沒有打罵過他,只是給予了肢體上的接觸、眼神上的肯定、語言上的鼓勵,這個過程很漫長,從接小耗子這個班到現在已經快一年了,但漫長又是必然的,因為沒有什麼變化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十足的耐心,以及長久的堅持。

    6、

    善用肢體語言,沒有時效性,卻有實效性,如果講道理真的不奏效,不如就試試用身體語言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不安與恐懼,建立一種同頻的共情關係,效果也許會比對孩子大打出手和不停嘮叨更好。

    【2019.6.12更新】

    這要先從一個心理學名詞說起,有個詞叫做“社會參照性”(social referencing)

    社會性參照(social referencing):發展中的個體利用他人對某一情境的理解形成自己認識的過程。當嬰兒處於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從成人的面孔上搜尋表情資訊,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或作出相應的反應。

    研究表明,從8個月的時候,孩子就具有了社會參照性,而他們參照的主要是誰呢?很顯然,是照顧他們的父母(或者其他照顧他們的養育人)。

    也就是從8個月開始,咱們的寶貝們就開始察言觀色,根據媽媽(或其他親密的養育人)的態度來決定自己對一些事情的態度。

    有個很著名的實驗叫“視崖實驗”,可能很多知友都看過,我在網上隨便搜了一個圖,如下:

    這個實驗選取的是大約8個月大(書中記錄為6~14個月,韓國的一檔節目做此實驗時選取的具體月齡未知,但是已經會爬)已經會爬行的孩子,孩子在淺灘一端,媽媽在懸崖的一端。實驗開始,媽媽用開心、熱情的態度呼喚孩子,鼓勵他們前進,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往前爬行,無懼深淵;反之,站在懸崖一端的媽媽如果面無表情極其冷漠,那孩子則畏手畏腳不敢前行,這就是“社會參照”。

    透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養育人的表情、神態對很小的孩子,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為人父母,更要注重對身體語言的運用,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和鼓勵,不要忽視那些非語言的訊號。道理我們是要講的,咱也不可能不說話光摸頭吧?但是多運用你的身體語言,再配合上從孩子角度出發的一些理解性的語言,是不是就更能有助於和孩子的溝通了呢?

    另外,社會參照性要想發揮作用,有一個前提,孩子對養育人是絕對信任的。如果你的孩子都不信任你,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那孩子也很難去在意你的感受、觀點和態度。

  • 2 # 大表姐趙蘇

    讓孩子一定要聽話的人,要麼蠢,要麼壞,要麼又蠢又壞。

    下面來說說什麼是聽話。

    孩子小時候,父母希望小孩聽話,為什麼?省事啊!大人工作很累了,還有做不完的家務,抽空還要玩玩遊戲,刷刷影片放鬆下,哪有空跟小屁孩互動?哪有閒暇聽幼稚孩童的十萬個為什麼?給吃飽穿暖買玩具不就行了,還不給我乖乖聽話,老實待著自己玩!

    讓吃飯就吃飯,讓睡覺就睡覺,讓吃藥藥就吃藥藥,奶瓶自己洗,玩具自己收,衣服自己穿,恨不得尿不溼都能自己換!

    不要驚訝,很多家長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我有個朋友,兩口子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從出生沒多久就放在老家給奶奶帶。奶奶年紀大,家裡條件又不好。孩子在奶奶家一直很聽話,讓吃飯就吃飯,稀飯鹹菜也能吃一大碗。不哭不鬧,到點準時睡覺,根本不用哄。

    但是一看到媽媽回來,立刻就委屈巴巴撲上去,粥也不吃,面也吃幾口就扔下,晚上也不肯睡,非得哄著不可,玩具要了一個又一個,動不動還要哭一鼻子,耍賴不想走路要抱抱。

    看見了嗎?再小的孩子也是人精,她知道撒嬌得找媽媽,在奶奶跟前得賣乖討好才行。她在奶奶家很乖,純粹是動物本能為了活下去,而在媽媽這裡鬧鬧小性子,才是正常孩子該有的樣子啊!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不聽話才是常態,是孩子的天性得到釋放的表現。

    站在家長的角度看,聽話的孩子往往沒出息,不能實現家長們期待讓孩子翻盤,光宗耀祖的宏圖偉業。

    如果你的孩子太聽話,你作為家長其實是失敗的。孩子未來不定會暴什麼雷,到時候祈禱別是驚雷吧,呵呵。。

    為什麼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子更聽話?是活下去的本能。聽話才給獎勵,巴普洛夫的狗,熟悉嗎?你養孩子還是訓狗呢?

  • 3 # 70後珍姐

    聽話的孩子相比來說是會讓家長省心一點,討人喜歡一些。對於不聽話的孩子是讓人頭疼,不喜歡的。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更不好管了,孩子迷戀上了遊戲,遊戲害了孩子,整天沉迷於遊戲當中。不好好的學習,造成學習成績下降,這是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教育他不要玩遊戲,好好學習,為自己有個好的將來,找個好的工作。孩子他不領情,不聽話。讓家長很是生氣。

    對於孩子的未來大人挺頭疼的,以後沒文化,該怎麼辦?現在都高科計,網路網代,沒文化是不行的。

  • 4 # 容嬤嬤陪你聊

    孩子聽話,受益者是誰------孩子嗎,不見得。但父母是一定短期直接受益的。

    生了娃就知道,最難的不是血淋淋的把他生下來,而是養得你吐血旺兒。不是你給他花錢,而是無限壓榨耐心與精力。

    聽話,成了爹媽內心深處最深的吶喊。只要孩子聽話,爹媽要省去許多精力與煩惱。聽話的孩子就是個完美寶寶,學啥會啥,會啥精啥,18歲就踏上人生巔峰。你們怎麼不上天呢?

    所以“聽話”這兩個字,是父母懶惰、簡單、粗暴的遮羞布。

    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你要求孩子不看電視不打遊戲的時候,你能做到一天不玩手機嗎?

    你要求孩子要自覺的時候,你TM領導在和領導不在,幹活是不是一個樣?

    ………………

    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做到,是不是有點過分?

    再來,我們小時候父母說長大了去坐辦公室吧。尼瑪現在最掙不到錢的就是坐在辦公室裡的小白領。

    你的人生閱歷,是非標準,為人處事也不一定是全對的。憑什麼要求孩子全聽?

    最難的不是想清楚要孩子聽話或者不聽話,而是做到2點。

    第一,老子養了你,但你不欠老子的,我把你當成一個大人。

    教育的過程中,老子可以坑蒙拐騙軟硬兼施用盡手段,但是我不把你當成我的財產或附屬,而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只有你把他當成一個大人了,父母才能去平等的傾聽,溝通,理解

    第二,父母也有很多缺點與不足,我們願同你一起成長。

    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人性弱點的過程。

    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愛慕虛榮等等這些人性的弱點,與生俱來,我們都有。

    成功的人,就是能認識並剋制這些人性弱點的人。

    我不簡單的要求你聽話或者不聽話,而是和你共同進步,我們互為鏡子。

    我盡所知所能養育你,也盡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些我能做到嗎?

    可拉倒吧,剛剛才吼了一通,正後悔來著。

  • 5 # 香香博主

    你好朋友,你的問題指的是自己的孩子,你希望聽話好還是不聽話好,不知道你有沒有孩子哈,,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吧,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從你寶寶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你就給予孩子生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從牙牙學語,到行為習慣養成,都是和父母的引導息息相關,但是你也會發現,在小的孩子,她也會發脾氣的,因為她也會生氣,會哭會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如果你是一個強勢的家長,希望孩子以後都必須聽從你說的去做,那麼等孩子長大成人,請問她活得意義到底是為了你的想法,還是她自己的生活圈呢?我也不是一個全職媽媽,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也是從一個新手媽媽學起來,不知道怎麼和突然來到我生活中的孩子去相處,學習怎麼餵奶,教她說話,教她道理,學會寫字,到開始上學等等,包括報名興趣班,都從來不是我想讓孩子去學畫畫,而逼著她去學習,我們有時候也需要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自己喜不喜歡這個,孩子想要什麼,讓她自己學會表達出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反而比樣樣都聽話,乖寶寶似的,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都聽從父母的安排要好很多吧,畢竟成年以後,孩子的人生道路,需要他自己獨立走完,我們只不過在孩子的前半生,扮演並參與陪伴過孩子的成長,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一個孩子一直逼著她必須聽話,必須按照爸爸媽媽安排的去做,等過幾年,孩子長大到了叛逆期,你們出現了代溝,孩子有任何事情都不想順從,你讓她往東,她偏要往西,這種案例不計其數,有絕大多數都是孩子小時候太過聽話了吧!

  • 6 # 哆米成長回憶錄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先問下自己,你希望自己是一個聽話的人嗎?

    起碼我不希望是。

    沒有人會願意做一個“聽話”的人。

    讓孩子聽誰的話呢?

    小時候你希望孩子聽你的話,那麼長大以後呢?他該聽誰的?領導?配偶?還是做個媽寶繼續做個聽話的孩子呢?

    為什麼要讓孩子聽話?想要顯示自己的家長權威嗎?有人會說:我都是為他好。可是讓孩子按照你的意願來過他的人生,想想都可怕。他失去了自己的主見、思想、甚至放棄自己的理想去走一條他不想,但是“為他好”的路。他可能因此變廢柴,又被親情綁架,逐漸失去自我。

    聽話有時候等同於順從

    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當他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因為被教導“聽話”,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使人身受到傷害。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如果孩子從小自信,懂得說不,懂得拒絕,獨立自主,那也可以大機率的逃離魔爪。

    再者,你讓孩子聽話,他就真的是聽話了嗎?

    他可能表面聽話,背地裡就是和你對著幹,當他慢慢長大不再懼怕家長的權威的時候,你又打算怎麼辦?他可能因此學會了撒謊,學會了陽奉陰違。

    所以,與其讓孩子聽話,不如教會他是非對錯,教會他怎麼保護自己,尊重他的想法,平等的和孩子溝通。畢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一個能和你保持情感溝通的孩子,遠勝於一個“聽話”的孩子。

  • 7 # 事緩則圓嘉嘉

    在育兒過程中,這是一個很讓父母矛盾的問題。

    孩子聽話,作為父母,我們在照顧孩子時可能會輕鬆一些,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孩子就不會給父母製造“麻煩”。

    但是作為父母,孩子太聽話,怕孩子在外面吃虧,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不聽話,皮皮鬧鬧,有時候弄得家長心力交瘁,恨不得馬上讓他聽話,停下來。

    我也希望自己在育兒的過程中,輕鬆一點。但對於希望孩子聽話還是不聽話這個問題,我還是覺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孩子聽話,我們就讓他做個聽話的孩子,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在什麼情況下,不要聽話,避免孩子受傷害。

    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這也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就讓孩子不聽話吧,他需要在不聽話中發展自己,但是家長同樣要做好引導,引導孩子去配合家長。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

    希望對您有用

  • 8 # 象人情感心理

    我喜歡孩子能夠學會傾聽,因為這樣他可以在聽話中有自己的判斷,又能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學會傾聽,那麼他的內心是溫暖而平靜的,這說明他被傾聽著成長的!他的需求和想法是得到身邊重要人的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學習到如何去表達理解尊重,以及拒絕!

    這樣的他不是聽話或者不聽話可以去判定的,因為他有著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想,同時又不是那麼具有攻擊性和表現欲,能夠包容不同,又能堅持己見,包容而開放!

    只是我們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聽話可以少走彎路,以至於用強制的方式迫使孩子聽話,這其實破壞孩子的人格!如果鼓勵孩子不聽話,完全的放任自流,那麼孩子就是野蠻成長,這樣的孩子缺乏引導,成長路上也會走很多彎路,受很多傷!

    所以父母需要學習如何引導,運用傾聽,孩子才能學會傾聽,才有可能健康成長!

  • 9 # 撞破南牆依是少年

    你認為的聽話是什麼?是大人說什麼是什麼?還是能有商量有傾聽的有效溝通?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後者,孩子在我提出問題時他可以提出不一樣的意見,我們透過商量來討論出最終結果,如果孩子的答案可以說服我那麼我也可以聽孩子的,孩子不是我的附屬品,我更希望他有主見和自信,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給與的應該是引導和支援,而不是強迫性的你只聽我說

  • 10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其實關於孩子聽話一點好,還是不聽話的好,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標準的一個答案的。

    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倚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任何的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也是好壞相輔相成的。

    空媽這裡反而想給各位家長,另外一方面培養孩子的建議:

    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尊

    其實我們很多家庭在培養孩子這一塊兒,都忽略了關於孩子自尊心的一個培養。

    孩子的自尊心是構成孩子日後,獨立健全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我們很多的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都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甚至有時候會有意無意識的,去打擊孩子的自尊。

    比如:我們有一些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你就是不如別人,你就是毛病多…………

    這些言語,做法都是在貶低孩子的自尊心,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自尊水平一般也都會比較低,要不就唯唯諾諾,要不就是任性叛逆。

    那麼怎麼做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呢?

    就是家長一定要注意多鼓勵孩子,都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

    比如在孩子做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們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這樣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夠得到大幅的提升。

    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律

    其實孩子的自律能力,也是建立在自尊水平基礎上的。

    一個自律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他是有能力去把控住自己的。

    就比如在玩遊戲的這個事件上,如果自律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是可以合理安排好遊戲的時間,不需要等到父母來強行規劃的。

    關於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方式是,家長一定要給圖孩子充分的選擇自由,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安排的妥妥當當的,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決定。

    哪怕中途有問題再及時調整,也好過家長們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最後總結一下,其實我們需要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健全有自主能力的人,才是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至於孩子是不是聽話,是聽誰的話,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 11 # 幷州小王

    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他們必須的聽話,比如做人方面,他們必須善良,要尊老愛幼,不能欺負弱小,不能虐待小動物等。這些必須聽話。

    其它方面就可以不聽話一些了,這樣孩子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有助於他自立。現在我家的兩個小朋友都還小,小孩好動愛玩是天性,我允許他們把玩具倒一地,我允許他們把床弄亂,把床單當成披風扮成超人,也允許他們把玩具拆成七零八落的樣子。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開心的,也是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一個過程,也是開發他們想象力的過程,還是他們動腦動手思考的過程,比如在拆玩具的過程中他是不是在想這個東西為什麼能拆開呢?拆開後還能不能修好?拆完之後總會自己在那兒鼓搗半天,弄不好的時候還會向大人尋求幫助,還鍛鍊了他的語音表達能力。我也允許他們偶爾央求我們給他買那些貴巴巴的玩具,讓我們帶他去他特別想去的遊樂場,帶他做他特別想做的事兒等等……孩子的一些願望你不能總不給他實現,如果孩子想要想幹什麼你總是拒絕他,久而久之表面上看是這個孩子很聽話,什麼也不要求大人,多聽話呀,可你知道他的內心是多麼渴望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嗎?多麼渴望做自己特別想做的事嗎?這樣只會造成他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以後在社會上也不會有積極的爭取精神,他會想反正那些好的的東西都應該屬於別人的,像我這種人是不配擁有的。其實孩子已經自卑了。還有我也不會強求他學習一定要多好多好,考不到100就不行,在成績方面不會太過在意,孩子學習也很累的,想想我們那時候上學為了能聽到家人老師的一句表揚真是拼勁了全力的在學習,我不會讓我的孩子那麼累,只要有進步就可以,成績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只要他人品端正,善良就行。所以我不會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總是聽話,不鬧騰,沒要求,這要是節省了我的很多事,比如金錢,時間,精力等。但是我不希望這樣,我要我的孩子就要有小孩子的樣子,活潑,開朗。

    前段時間孩子說想去遊樂場玩,可是疫情期間遊樂場沒有開門,現在疫情逐漸好轉,等到有機會一定帶他去。滿足一下他小小的願望。

  • 12 # 愛傑媽

    這個問題一定糾結著很多的家長。不聽話孩子的家長往往對孩子少不了管教,經常鬧心,希望孩子聽話些;聽話孩子的家長則會生出很多擔心來,怕自己的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遇事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老好人。所以教育孩子,有“度”很重要。這個“度”又偏偏很難把握。令家長們很是困惑,作為家長同樣也很困惑的我先給大家分享交流一下我的帶娃經驗和一些想法。

    首先,要孩子明白尊重是相互的。只要是合理的事情和想法,家長都可以滿足,滿足不了要說明原因;家長也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溝通的方法不能是強制的,要對孩子平等的溝通與合理的誘導,使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是家裡的一份子,和自己肩負的小責任。

    其次,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這樣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才能及時的做心理疏導,但不要大包大攬幫他們做決定。要鼓勵自己處理事情,這樣會使他們很有存在感。

    再次,家長們要以身作則。如果有些事情或者習慣孩子做得不對,我們跟他們講道理時自己也做不到,那麼一切都沒有說服力了。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希望孩子們優秀有些事情要從自己做起。

    最後,孩子無理取鬧時的要求不能滿足。有些孩子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就會大哭大鬧,家長們心疼孩子就會滿足他們的要求。那麼之前為他們樹立一切規則都失效了,孩子以後哭鬧的情況只會更多,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把家長的愛當成理所應該,甚至把家長當僕人。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也是初為人父母,想把孩子教育得最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人非聖賢,所以往往都是家長和孩子們共成長。同樣作為家長的我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沒辦法只能事後慢慢改正。現在的我,個人認為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我們的責任,在此基礎上不要把孩子強行變成什麼樣的人,培養天性和快樂成長很重要,懂得堅持做自己最重要。

  • 13 # 黟靈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是聽話多一點,還是不聽話多一點?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該聽話的時候聽話,不是必須聽話的時候就不聽的孩子。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有主見、有擔當、有責任的孩子。

    該聽話的時候,要聽話,在是非觀、價值觀上,小孩子是沒有自我判斷能力的,需要我們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大人要對孩子盡到培養的義務。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希望孩子是能夠聽話的。

    但是,也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見解。不要凡事都聽大人的,大人教給孩子的是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唯命是從。

  • 14 # 品視野

    家長苦惱″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氣得只想武力解決,希望孩子事事順著自己,而有的時候又希望他(她)們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要知道,長遠看來,這顯然是矛盾的

  • 15 # 慕容蘭琪

    你的這個問題就好比你問孩子:你希望媽媽多管你還是少管你一點,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是引導者不是指揮者更不是決策人,多管與少管的前提是孩子多大?處於什麼階段,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家長參與程度也不同,但不管在哪個階段我們要與孩子多溝通交流,在一定年齡段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不妨也聽聽孩子的心聲和他自己的想法聽聽孩子見解,現在很多家庭父母都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就比如買個衣服,媽媽覺得不錯花了大價錢買回來孩子不喜歡,你認為的孩子餓了用心做了一頓豐盛的營養餐自認為孩子最喜歡吃的,可孩子卻說媽媽我不餓不想吃。一樣的道理,溝通很重要,正確的引導,把解決問題方法交給孩子,讓孩子在成長中建立獨立的思想和自我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

  • 16 # 青青嘉人

    關於孩子將來聽話與否,關鍵是一個尺度的把握。

    很多事情,我們會讓孩子聽話,做一個聽爸爸媽媽話的好孩子,不要闖禍,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要學會保護自己,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要做一個有道德有分寸有想法的人。

    這些,我們要求孩子聽話是無可厚非的,孩子可以少走彎路,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少受傷害。

    有些事情,我們又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做事風格,將來在社會上能夠立足,建立一番自己的事業。這需要闖勁,需要衝勁,需要思維發散。

    這些,靠聽話是無法完成或者實現的。畢竟,過於聽話的孩子是無法實現思維的破逆的,他們只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注意約束和管教的方式和力度,不要讓孩子過於聽話,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做一個敢想敢為又有擔當的人。

  • 17 # ILY上善若水

    孩子是一個還在發展成長中的群體,不管聽不聽話,我們都應該希望他們成為一個獨立有主見的人。

    他們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只是他們的監護人,並沒有權利決定他們的所有。他們雖然年紀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任何錯誤和正確的事情只有他自己真實的經歷了,才是對他最好的財富。他們的一生也很短暫,我們在領導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也要讓他們去犯錯,去不聽話,去過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能照顧他們一輩子,讓他們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能夠很好的處理自己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們只要在旁邊好好指導就行,不要太多的干預,畢竟那是他們自己的人生。

    不管他們聽不聽話,只要他們能夠聽從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按照他們的意願來走完他們的一生,也就無怨無悔了。生命就是一個犯錯改錯的過程,孩子更是如此。

  • 18 # 嵐縣小文土特產

    雖然希望孩子不聽話多一點,但從小開始就用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去影響和引導他,包括:

    有強壯的身體。有健身習慣,體驗多種戶外運動,會一門武技。

    有閱讀習慣,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會被人洗腦。

    自己選擇一門喜歡的技能,達到職業水平

    有足夠的眼界,走上幾十個國家,學會幾門外語

    有一定的投資理財能力,具備商業和金融常識。

    具備基本的演講、寫作和人際溝通能力

    上面的這幾條裡除了走上幾十個國家需要點錢,實際上並不多,其它的任何一條,對錢的要求都不高,但對自己的自控力和學習能力有要求。

  • 19 # 水龍哥教育

    未來的生活都要孩子自己進行,我們的希望有時事與願違,一般情況下我們希望孩子將來聽話多一些。

    聽話的孩子不讓我們擔心,可也約束了孩子的發展空間。凡是有主見,有個性的孩子有時讓我們不理解,會被我們判定不聽話,其實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及逆向思維的舉動,不應該被我們的循規蹈矩阻止。

    如何讓孩子即聽我們的話,又做事不拘謹,有大膽的思維。我們家長就要給孩子發展空間,不要動不動就武斷命令式的管教,讓孩子從小就懼怕錯誤,不敢失敗,長此以往,孩子沒了脾氣,沒了創新,不利於未來發展。

    家長重視了,學校也很重要,如果老師不結合實際,只求上課平穩,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也用只要聽話就是好學生的判定標準,未來必然培養不出尖端的人才。

  • 20 # 溫風暖言聊教育

    我有個10歲的兒子。看到這個問題,我也在想孩子到底是聽話好還是不聽話好呢?

    我想起了一本書《園丁和木匠》,你到底是想像木匠打造傢俱一樣把孩子打造成你想要的樣子呢?還是願意像園丁一樣把孩子培育成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呢?毋庸置疑,每位父母肯定都會選擇後者。

    那麼,我們既想要孩子聽話,又想要孩子有發展潛力,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株植物,我們家長要根據他們的習性來培育。有的喜水,有的耐旱;有的喜陽,有的怕熱;有生長緩慢,有的一夜能長几寸高……

    家長要提供適宜他們成長的條件,也要在他們長歪的時候適時地加已扶正。

    總之,孩子是有獨立思想的人而不是物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聽不聽話,我們做父母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電動車最好?比較適合較遠的地方工作?